高尔基《母亲》课件
《童年》(高尔基)_第15讲_《童年》第12章 母亲再嫁
![《童年》(高尔基)_第15讲_《童年》第12章 母亲再嫁](https://img.taocdn.com/s3/m/6b31410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0.png)
愤怒的“我”
添加替换内容
WRITE HEREYOUR TITLE
我听到他在打我母亲,便不顾一切地冲到屋里去。我 看见母亲跪在地板上呜呜地哭着,穿着崭新制服的继父正 用脚尖狠狠地踢她。我再也忍不住了,抓起桌子上一把切 面包的刀子,用尽吃奶的力气扎向继父的后腰。
母亲一把推开了马克西莫夫,刀子哧的一声从他腰边 划过,把制服豁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仅仅划伤了他一点皮 肉。继父号叫了一声,捂着腰夺门而出。
添加替换内容
WRITE HEREYOUR TITLE
下节课见!
这段话反映出作者怎样的理想?
反映了作者的现实主义精神,只有正确地认识现实、 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改变现状、创造美好。
练一练
添加替换内容
WRITE HEREYOUR TITLE
1. 在( C )的帮助下,阿廖沙在花园里给自己造了一个干 净舒服的小窝。
A. 母亲 B. 外祖母 C. 外祖父 D. 萨沙 2. 学校要开除阿廖沙,是因为( C )。 A. 阿廖沙的学习成绩不好 B. 阿廖沙经常和同学打架 C. 阿廖沙在学校里表现不良 3. 赫里桑弗主教是一个( B )。 A. 高高在上,不容易亲近的人 B.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 C. 脾气暴躁的人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种令人沮丧的阴暗日子并没有 持续多久,母亲生小孩之前,他们把我送回到外祖父家里 住。……我还没来得及熟悉这个新地方,外祖母和母亲就 带着新降生的小孩搬了过来。……在外祖父这里度过了很 长一段空虚无聊的时光,我又被接回母亲那儿。
四处奔波
“我”的救星
添加替换内容
WRITE HEREYOUR TITLE
添加替换内容
WRITE HEREYOUR TITLE
· 救星:赫里桑弗主教
高尔基《母亲》的艺术特色
![高尔基《母亲》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82dc5c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5.png)
高尔基的《母亲》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作品,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典型的形象塑造: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巴维尔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团结、教育广大群众,一起进行了摧毁旧世界的斗争。
特别是通过过去怯懦、在痛苦生活中逆来顺受的尼洛芙娜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坚强的革命者的过程,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
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了作品的革命主题。
2. 独特的情节设计:高尔基在《母亲》中巧妙地设计了情节结构,将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从生活真实出发,进行浪漫主义的加工和改造。
这种情节设计使得作品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具有理想的指向性。
3. 强烈的对比手法:作品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如巴维尔与尼洛芙娜的前后变化,以及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不同表现。
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4. 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高尔基在《母亲》中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贯穿了整个作品,给人以鼓舞和启示。
5. 鲜明的主题思想:高尔基的《母亲》以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为线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
这一主题思想贯穿了整个作品,使得《母亲》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
总的来说,高尔基的《母亲》以其典型的形象塑造、独特的情节设计、强烈的对比手法、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鲜明的主题思想,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回忆我的母亲》ppt课件
![《回忆我的母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cea74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3.png)
精读细研
第1段在全文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 点明写此文的原因
我很悲痛”
“勤劳一生”
点明叙事线索
“我爱我母亲” 点明感情基调
精读细研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母亲的哪些 事情?这些事塑造了母亲怎样的形 象?请做简要概括,并说说哪件事 最让你感动。
精读细研
事件 家境贫穷,儿女多,不得 已只得留下八个孩子 给孩子做有“滋味”的饭 食,亲手为孩子纺线织衣
板书设计
痛悼母亲,引出回忆回 Nhomakorabea忆 我 的
回忆母亲的一生
革命的母亲
忠于民族 忠于人民
母 亲
勤劳的母亲 忠于党
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拓展延伸
这位伟大的母亲去世之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分送挽联:
党中央的挽联:八路公助,大孝为国; 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的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 绝,默默地拿起一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 甜直入心田。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 、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你也 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也
拓展探究
削了一个吃起来。她刚吃一口,便惊讶地叫道:“这梨, 怎么这么甜!”
勉强(qiáng) 祖籍(jì) 周济(jì) 慰勉(wèi)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管束 B.豪坤 C.劳碌 D.慰勉
客藉 私塾 衙门 妯娌
挑粪 强健 同盟 佃农
瞩目 聊叙 更子年 横蛮
课堂检测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溺死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高尔基《母亲》内容解析与艺术特色
![高尔基《母亲》内容解析与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2c6641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1.png)
高尔基《母亲》内容解析与艺术特色《母亲》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俄国在日俄战争中遭到惨败,进一步暴露了专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同时也加速了俄国革命的进程。
1905年革命风暴的开始是1月9日发生的沙皇政府大规模枪杀请愿工人的“流血星期日”事件。
它的高潮是10月全俄的政治罢工和12月莫斯科的武装起义。
在这次革命中、高尔基曾因对1月9日沙皇的暴行提出强烈的控诉和抗议而被捕,出狱后于同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小说《母亲》的素材正是来源于1905年革命中索尔莫沃工业区“五一”游行的组织者扎莫洛夫和他母亲安娜的革命事迹,同时又融入了高尔基在1905年革命斗争中积累的生活素材和斗争经验。
小说的第一部于1906年9月在美国完成。
第二部于同年完成于意大利。
《母亲》描写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俄国一个工业区的故事。
在这里工人们一如既往地过着贫困的生活。
老钳工米哈依尔·符拉索夫被厂主榨干了最后一滴血悲惨地死去了。
他的儿子巴威尔·符拉索夫没有走父亲的老路,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工人革命运动的领导者。
一次、主以修整沼地为名,提出在工人的工资里每卢布扣除一个戈比的无理要求。
巴威尔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揭穿了厂主的阴谋,并因此被捕。
巴威尔的母亲尼洛夫娜接受了巴威尔的同志们的请求把革命传单散发到工人中去,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巴威尔出狱后领导了“五一”游行并再次被捕。
尼洛夫娜继承了儿子的事业经常乔装打扮送信送报纸,进行革命宣传,完全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
巴威尔拒绝了狱外同志们要他逃跑的请求,在受审的法庭上发表演讲,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后被判处终身流放。
母亲接受了组织交给的任务,把印有巴威尔演说词的传单送往它处,当她在车站上发现自己已被特务包围时,便毅然决然地把传单撒向群众并高呼革命口号,最后尼洛夫娜也被捕了。
母亲尼洛夫娜是小说最主要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个从普通群众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典型。
高尔基《母亲》
![高尔基《母亲》](https://img.taocdn.com/s3/m/4f0621ae58fb770bf78a55d6.png)
(二)中期创作
中期创作特征(20世纪至10月 革命前):20世纪初,随着俄国 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高尔基对 俄国社会现实加深了认识,自觉 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把自己的 创作自觉地与革命运动相结合, 创作逐渐成熟。
代表作
《海燕》、《小市 民》、《在底层》、 《母亲》, 自传体三部曲前两部 《童年》、《在人 间》(《我的大学》 作于革命后)等。
比如把人物性格放在革命斗争的矛 盾冲突中去表现,突出革命实践活动 改造人、锻炼人的作用;通过言行描 写和心理刻画表现人物思想情感;通 过亲情、友谊和爱情突出人物性格等 等,为无产阶级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 的成功范例。
自读书目与思考题
自读书目:高尔基﹡《母亲》、《童年》、 《在人间》、《我的大学》、《克里姆·萨 姆金的一生》
高尔基和罗曼罗兰
(三)晚期创作
晚期创作特征(10月革命以 后):这一阶段,高尔基对俄 国现实有了“不合时宜”的认 识,比如反对暴力革命,过高 估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怀疑 苏维埃政权的某些政策等。
代表作 之一
《阿尔塔莫诺 夫家的事业》 通过三代资本 家的经历揭示 了俄国资产阶 级的兴衰史。
之二
史诗性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 金的一生》是高尔基一生创作的 总结,塑造了一个市侩知识分子 信仰沦丧,精神空虚的一生,批 判了知识分子所谓“精神自由”、 “超脱党派”的虚伪性。被认为 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
思考题: 1、概述高尔基创作过程。 2、概括《母亲》的人物性格特征及主题。 3、谈谈《母亲》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 讨论:你最喜欢读高尔基哪部作品?谈谈你
的看法。
尼洛芙娜的形象
是小说第一 主人公。小说 主要情节是围 绕尼洛芙娜的 性格发展和成 长过程展开的。
最新名著导读《童年》ppt课件PPT课件
![最新名著导读《童年》ppt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b8b792be1e650e53ea9988.png)
作品相媲美。
最新名著导读《童年》ppt课件 PPT课件
你读后有何感受?
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
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
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
力量。
最新名著导读《童年》ppt课件 PPT课件
你 想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并不像大多数自
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 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 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 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 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 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 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 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 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这 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 生。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 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 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 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 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 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最弱新名者著,导读歌《童颂年》正pp义t课件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 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 PPT课件
最新名著导读《童年》ppt课件 PPT课件
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课件
![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f3904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19.png)
(任劳任怨)
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宽厚仁慈)
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节衣缩食)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2—13):记叙母亲勤劳一生的很多事情。
第三部分(14—17):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决心尽忠 党国,报答母恩。
朱德母亲给朱德留下怎样的印象?请边读边圈点勾画文中表现母亲性格和品 质的词语。
逝者已逝,何以报恩?朱德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报母亲的深恩呢?在课 文中划出来,并交流你的体会。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母亲的深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 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 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把这份小小的对母亲的爱 ,升华到对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爱,升华到对整个民族的爱, 升华到党的爱,于是这份爱便成了永恒的大爱—这就是主旨的升 华,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看下面图文,思考为什么朱德的母亲能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 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 母亲董太夫人的大会。中共中央 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 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 志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 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之所以能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高的评价,主 要归因于她勤劳、朴实、宽厚仁慈的优秀品质以及她对朱德及家庭的深远 影响,她的形象和品质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抗战以后到去世
支持“我”事业,过勤苦生活
父亲死后
独立支持一家人生活
1919 年
勤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高尔基《母亲》ppt课件
![高尔基《母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f2f556eff9aef8951e0610.png)
地下党员尼古拉·伊凡诺维奇,把母亲尼洛 芙娜接到自己家里居住。母亲自动要求做革命工 作,她经常和尼古拉的妹妹索菲亚一道到农村去, 把禁书、传单带给农民。叶戈尔由于生病去世, 工人们在送葬时,与警察发生了冲突。母亲援救 了一个受伤的铁匠,把他送回家,并亲自照料他 养伤。
母亲到尼柯尔斯克村去送传单,刚好遇上雷 宾被捕。一个农民把母亲带回家去。母亲把带来 的宣传品都给了这家农民,并鼓动他们起来和地 主作斗争,走雷宾的道路。不久革命者为雷宾安 排了一次越狱活动,母亲自告奋勇参加做掩护工 作,使雷宾顺利地从狱中逃出。
14
雷宾到去农村以《圣经》宣传革命,但遭到 失败。他回来请教巴威尔,要求看禁书。他承认 工人象鸟儿一样无私,农民虽遭到老爷们残酷的 剥削,但他们私有观念很重,只有工人才能领导 革命。他对巴威尔说:“请帮助我吧!请给我一 些书读读吧,要那些读了以后使人激动不安的书。 应当把刺猬塞进脑壳里,浑身是刺的猬。”他从 巴威尔那里把禁书带回农村去,在农村展开革命 宣传活动,成为一个农民革命家。
17
法庭要开庭审判巴威尔等被捕工人了。巴威 尔等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展开吧一场斗争。 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 这时,他已成为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 革命者。他宣称他是个党员,他说:“我们是社 会主义者……我们是私有财产制度的敌人,…… 我们的口号很简单:打倒私有制度,一切生产资 料归于人民……” 法官们惊慌失措,他们想阻 止巴威尔说话,可是他们的声音在巴威尔的流畅、 广阔的潮水似的言论里面淹没了。最后,巴威尔 以满怀信心的坚决语调结束演说:“我们工人是 一定会胜利的”,社会主义“一定要实现!”
高尔基在美国期间最重大的收获,是写出了社会 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母亲》。
4
《童年》高尔基 (2)ppt课件
![《童年》高尔基 (2)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94282fe45c3b3566ec8b64.png)
儿子 序语 谢谢妈妈愿意和我一起读书,妈 妈,童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妈妈,我读的慢你要等我呦!妈 妈,读完这本我们还可以再一起 读一本书吗?妈妈,谢谢你陪着 我,我长大了,我会想起我们一
起读书的日子!
3
《童年》名著阅读
4
《童年》
5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 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 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 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他 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亲身经历了俄国沙皇残酷的 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 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
《第小,结童一说到 束从外,年部“祖 生,》我父 动(是”叫再其高随“现他尔母我了亲”十两基去去九部自投“世有传奔人纪体《外间 七三在祖” 八混 十父部人饭 年写曲间吃 代起》 《俄我罗斯的下大层学人》民)的生。活《状童况。年》叙述
作者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主
要刻画了阿廖沙,外祖母,外祖 父等人物。
24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又 一件事
25
小茨冈死了,他虽 然已经是19 岁的 小伙子,始终拥有 一颗童心,用他的 天真和善良感染身 边的每一个人。
26
在这个气氛沉重,人 与人关系紧张,争吵 不断的外祖父家,活 泼可爱的小茨冈却得 到了每个人的喜爱, 他与小作者建立了深 厚的友谊,也因如此 ,小茨冈的死给高尔 基内心留下来阴影。
:是可怕粗暴,不可理喻,但是安慰小主
人公时也是很体贴,还拿来了礼物,使
小主人公内心很矛盾又很温暖。舅舅们
总爱打架。当然,也有值得高兴的事, 他有了一个愿意为他挨打的好朋友,机
灵的小茨冈。
23
妈妈
他的祖父是一个教育 方式比较粗暴的人, 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教 育出的俩个舅舅也是 经常打架,谩骂。母 亲在小主人公心里是 一个人人敬畏坚强勇 敢的人,背后也是有 脆弱的一面,因为不 能保护自己的孩子而 痛哭:
《母亲》母亲 高尔基教学资料
![《母亲》母亲 高尔基教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0cbbc5c79563c1ec5da71c3.png)
《奥尔洛夫夫妇》《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 《草原上》《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
高尔基三部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谢谢!
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母亲》母亲 高尔基
如果你想看关于亲情的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
如果你想看书:
高尔基
• 马克西姆·高尔基,著名的作家、 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是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 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 始人之一
高尔基的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
《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的老婆子》、《鹰 之歌》、《海燕》
高尔基PPT课件
![高尔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b4d72ccc7931b764ce150f.png)
前期主要作品
19世纪末:《马卡尔·楚德拉》、童话诗《少女与死神》 (1892)、《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 《切尔卡什》、《游街》(1895)、《福马·高尔捷耶夫》 (1899) 20世纪初:散文诗《海燕》、剧本《小市民》(1901)、 《在底层》(1902)、《仇敌》等,还有游记《在美 国》、《我的访问记》、长篇小说《母亲》(1906)。
3、晚期创作(1918-1936)
1918年,苏维埃政权建立,高尔基在新政权下从事大量的 文化组织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思 想和艺术上的探索都变得极其复杂。20世纪以来世界的动荡和 世界文学思潮的迅速更替和变化,促使高尔基重新思考文学与 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此时他主张更全面的认识生 活,更多样的表现生活,强调把握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多样性。
《切尔卡什》
短篇小说《切尔卡什》(1895)在资本主义 残酷的榨取与奴役的背景上,通过流浪汉切尔卡什和 农民加夫里拉的冲突,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把人 抛向底层,使之过着不正常的生活,而且还用私有观 念腐蚀人的灵魂,使人成为“贪心鬼”,干出谋财害 命的勾当。
作者描写了流浪汉切尔卡什自由不羁、蔑视金钱 的特点。但是,高尔基并没有把它们作为作品的正面 主人公。他在《谈手艺》一文中指出:“批评家指责 我,硬说我把‘流浪汉浪漫化了’——未必这样吧。 我不曾把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因为“流浪 汉”的自由、理想和反抗性都是无政府主义性质的。
高尔基
主讲: 教案: PPT:
学习提要
高尔基《童年》ppt课件
![高尔基《童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b2849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4.png)
西方童年观念起源
卢梭的自然教育观:主张顺应儿童天 性,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成长。
欧美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如《爱 丽丝漫游奇境记》、《小王子》等, 强调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同文化背景下童年经历差异性分析
中方童年经历特点
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 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 诺言。
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
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文学地位
《童年》作为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在俄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 的黑暗面,还通过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力量。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童年生活 的点点滴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坚韧不拔的精神
作品中的人物在面临困境 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积 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读 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05
知识拓展:高尔基 其他重要作品介绍
《在人间》内容简介及主题思想
内容简介
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1871年到 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靠与外祖母一 起摘野果出去卖糊口,他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 船上干过洗碗工,还做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 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 道,但他一有机会就阅读大量的书籍。生活的阅历和 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 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 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分享你在阅读过程中 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以及你是如何克服它 们的。
谈谈你对阿廖沙成长 历程的பைடு நூலகம்解和感悟, 以及对你自己的启示 。
高尔基课件(共38张PPT)
![高尔基课件(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0f5bd16011ca300a7c39043.png)
❖ 正是在海燕精神的鼓舞下,俄国革命者先后 掀起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风暴,一举推 翻了沙皇统治,使盘踞俄国政坛三百多年的 罗曼诺夫王朝最终覆灭。让我们齐读课文最 后三段,感受海燕精神的伟大,感受高尔基 为俄国革命者吹响的战斗号角。
海燕: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 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 驱者的形象。
❖ 文中的海燕、海鸭、海鸥、企鹅仅仅是几种 海鸟吗?狂风、乌云、雷声、闪电、暴风雨 仅仅是几种天气现象吗?
❖ 本文写于1901年。当时的俄国,正是人民群众的革命 风暴风起云涌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者发动了对沙皇 反动政府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就在这紧要关头,出现 了一批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静观其变,趁机渔利。高 尔基——这位勇敢的革命斗士,为了赞美无产阶级革命 者,批判假革命者、不革命者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 《海燕》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吹响了无产阶级革 命的号角。
“苍茫”是什么意思? 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像黑色的闪电”是什么修辞方法?有 什么表达作用?
比喻。表现了海燕的矫健敏捷。
“高傲的飞翔” 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 么表达作用?
拟人。 表现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这篇散文诗歌颂的是海燕,为什 么还 要海鸥、海鸭和企鹅?
和海燕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 乐观。
这三句话, 第1句用 比喻 的修辞方法,表现 反动势力 的 猖狂凶狠,气焰嚣张; 第2句用 拟人 的修辞方法,表现 广大人民 的 巨大声势和巨大力量; 第3句用 比喻 的修辞方法,表现 反动势力 的 垂死挣扎。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么 深刻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含义:饱含着革命先驱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 望与期待,预报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也号召人民积极投身革命。
高尔基《童年》 ppt课件
![高尔基《童年》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395406af1ffc4ffe47ac6a.png)
• 保姆
叶夫根尼娅(快活善ppt良课件)
10
• 房客 “好事情”(知识渊博)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 阿廖沙:他的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
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
向新生活之路。他不向丑恶势力屈膝,坚强而善
良,勇敢而自信。他在“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
景象的狭小天地里”艰难地生活着,身边那些层
• 主人公 阿廖沙(善良,坚强,勇敢,纯洁,有信心)
• 大舅舅 米哈伊尔 (自私自利)
• 小舅舅 雅科夫 (自私自利)
• 舅母 纳塔利垭(温柔、怯弱)
• 表哥 雅可布的萨沙(顺受、麻木)
• 表哥 米哈伊尔的萨沙(沉默、忧郁)
• 伙伴 茨冈(是个弃儿,为人开朗,与主人公十分友好,但 后来死去)
• 老匠人 格里戈里 (正直本分)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 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 个悲惨的童话”。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阿廖沙遭遇的每一 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 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阿辽莎的哲理性的语言。 在高尔基的笔下,阿廖沙的生活是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华 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和意识的成长。
有人性的艺术形象之一。她善良、乐观,心里充 满了无私的爱。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 信善总会战胜恶。她信仰的上帝是与人为善的。 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常常讲给阿廖沙听, 她无私的爱丰富了阿廖沙的心灵,阿廖沙说道, “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 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 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 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是她那 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 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高尔基《母亲》文献综述
![高尔基《母亲》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666764984254b35effd3405.png)
高尔基《母亲》研究综述吴立(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0 )摘要:本综述主要从主题研究、人物研究、艺术研究三个方面总结出关于国内学者过去对于高尔基《母亲》的各个方面的研究。
主要对于宗教与革命、新浪漫主义者的心灵批判、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特色和艺术特色方面都已经有所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关键词:高尔基母亲艺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宗教革命对于高尔基《母亲》的研究最近几年比较少,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比较多,那个时候.,高尔基在社会主义世界各国的声誉持续高涨。
我国的高尔基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也都有了新的拓展和长足进步。
过去的国内的研究学者研究《母亲》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比较多,由于《母亲》这部小说具有哲理性和思辨性;人物个性不鲜明,理想色彩过浓;情节环境诗意化,关键性的细节缺乏生活基础;语言概念化,具有说教性。
与其说《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不如说它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文学杰作。
所以二十一世纪研究《母亲》主要是偏向浪漫主义特色。
一、关于《母亲》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于《母亲》的思想内容的研究有一种是对高尔基乌托邦意识的思想的研究。
刘径华的《心灵的乌托邦—重读高尔基的<母亲>》(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3,28)一文就是从高尔基的“第三种现实论出发,从理论上证明了高尔基的《母亲》中存在着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并参照俄罗斯乌托邦的“三位一体”:社会、宗教、爱欲的分类结构,对作品进行了细读。
找寻高尔基在这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中呈现的乌托邦色彩。
乌托邦思想与俄罗斯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里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心理模式异常契合,甚至具有强烈“弥赛亚意识:的俄罗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重要的一部分。
俄罗斯民族对历史和显示的思考遵循了乌托邦极化的思维模式,正如别尔加耶夫所见:俄罗斯民族在历史学上的思考,:渗透着对于俄罗斯的过去,特别是现在的浓重的悲观主义氛围;也”贯穿着对于未来的乐观主义信念和期望。
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
![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https://img.taocdn.com/s3/m/b632db0cf12d2af90242e6ca.png)
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引言《母亲》是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最著名的作品,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列宁给《母亲》极高的评价,称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许多工人都是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益处”。
①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意义深远。
《母亲》通过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二十世纪初俄国革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展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景。
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士的光辉形象,塑造了各种不同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典型,“母亲”这一英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她由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所经历的道路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列宁说:“只有斗争才能教育被剥削的阶级,只有斗争才能使被剥削的阶级发现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眼睛,提高自己的能力,清醒自己的头脑,锻炼自己的意志。
”②尼洛夫娜正是在参加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开始接受革命真理,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典型。
在作品中,高尔基从多个侧面塑造母亲尼洛夫娜,不仅表现了母亲伟大的爱,更展现了她由一位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觉醒并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心路历程。
一、母亲的心路历程主人公尼洛夫娜是个普通工人的妻子,但是二十世纪初期日益高涨的工人解放运动,把她从生活的最底层推出来,拥向革命斗争的最前列,终于成为有觉悟的无产阶级战士。
可是,尼洛夫娜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却是极其艰苦的。
(一)觉醒前的母亲早期的母亲是蒙昧而没有自主意识的,在屈辱的答应丈夫的求婚之后,她的一切都依靠于她的丈夫,而且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她必须以丈夫为中心。
但是,在丈夫的眼中,她似乎并不是妻子的身份,而是可以呼来唤去的畜生,“……‘混蛋’是他喜欢常用的字眼,他用这俩字呼喊场主、警察,也用来叫唤老婆。
”家庭暴力也使她痛苦不堪,“她长得很高,稍微有点驼背,被长期劳作和丈夫殴打所折磨坏了的身体,行动起来毫无声响”,她虽然才只有四十岁,但是已经驼背、白发、满脸皱纹,不幸的遭遇,使尼洛夫娜养成了一种害怕一切、顺从命运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恶毒的嘶哑的话使母亲感到好象脸 皮被撕破,眼睛被打坏一般地疼痛。
(自尊)
心理描写:
——“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但是接
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 可
是,她立刻又鼓着勇气严厉地说:“完蛋
了!”
(犹豫,胆怯)
—— “丢掉箱子逃吗?”但是另外一个火花 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
母亲形象赏析
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 侧面描写
动作描写:
——母亲用手摸了摸箱子的冰冷的皮,将 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
(重视,自豪)
动作描写:
——她手里毫不吃力地提着箱子—箱子并不 大—走过去 (对革命的热情) ——她提着箱子的那只手抖动了一下,手 里的东西突然觉得沉重起来。
母亲尼洛芙娜长得很高,稍稍有点驼 背,她那被长时期劳动和丈夫殴打损坏了 的身体,行动起来一点声响也没有,而且 老是侧着身子走路。她是一个胆怯的,老 是提心吊胆的妇女。她为儿子暗暗地流着 眼泪。
但年轻的巴维尔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 发展的时代。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 他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 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 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随后在工厂里散发 传单,向工人作宣传工作。他意志坚强, 头脑清醒,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 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
巴威尔的同志叶戈尔告诉母亲说,他们准备 印一批传单到工厂去散发,这样敌人会认为散发 传单的并不是已捕的安德烈、巴威尔,可以促使 他们早日被释放。母亲自动要求到工厂去散发传 单。她以替女商人玛利亚送货为名,把传单带进 了工厂,散发到工人群众中,迷惑了敌人。结果, 安德烈被释放出狱。母亲这一革命行动,使她和 革命都更加靠近了一步。接着,巴威尔也被释放 了。当他知道母亲到工厂中送传单的事情时,他 激动地对她说:“一个人要是能够称自己的母亲, 在精神上也是亲生的母亲--这是多幸福啊!”
在他们家里,常有些青年人来聚会,他 们在一起阅读,争论。这些话,母亲过去从 未听过,她感到那样新鲜而又亲切,感到很 有道理,她问儿子说:“我不懂,有什么危 险和值得禁止呢,不是一点坏处都没有吗?” 巴威尔说坏处自然是没有的,但政府要迫害 他们,将来还有坐牢的危险。母亲感到忧虑, 但她看到来聚会的人都亲密无间,互相关怀 爱护,这使她很感动。
——这种真理……没有人能够反抗,没有人能够反抗!” (对革命的认知)
——“贫困、饥饿和疾病,这就是你们劳动的报酬。一切 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一辈子都在劳动里,在污泥里,在 欺骗里,一天一天地葬送自己的生命!可是别人却利用我 们的血汗来享乐,坐享其成。我们好像被锁着的狗,一辈 子被幽禁在无知和恐怖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对什 么都害怕!我们的生活就是黑夜,就是墨黑的黑夜!”
在苍茫的大海上 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
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生 于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 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1892年用 笔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 《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代表 作有,散文诗《海燕之歌》,长篇小说《母亲》, 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自 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 学》。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
高尔基在美国期间最重大的收获,是写出了社会 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母亲》。
《母亲》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 “五·一”游行事件,游行的领导人扎洛 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终身流放。 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 以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 亲安娜有了交往。
小说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 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 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 洛夫娜的形象。
(母亲的心理斗争、心理转变,母亲形象的饱满和真实)
尼洛夫娜是小说中最为主要的一条人物线索, 她本来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 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 她深受政权、神权、夫权的重重压迫,命运悲惨。 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 受革命的真理。她一步步地从一个柔弱、忧伤、 惊恐的传统工人区妇女,成长为一位有着深刻见 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 而这一转变极为经典且憾动人心,既展现了母爱 的伟大和崇高,也生动的表现了共产主义真理必 将胜利的伟大信念。
母亲如饥似渴地听着儿子的话。这些话 一字字,一句句铭刻在她的心里。她全身沉 浸在爱的浪潮之中,她为自己的儿子而感到 自豪。
革命者把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印成传 单。母亲担当起到塔尼亚去送传单的任务。
人物
身份
米哈伊尔· 老钳工,在帝俄时代工人阶级,生活艰难困 符拉索夫 苦。
巴维尔 米哈伊尔·符拉索夫的儿子,在革命知识分子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动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 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像命令一般地对自己说:“可耻啊!” 她立刻觉得振作起来,她把主意完全打定之后,又添上一句:“不 要给儿子丢脸!没有人害怕。”
她的眼光接触到一道没有精神的胆怯的视线。后来脑子里闪过 了雷宾的脸。
几秒钟的动摇好像使她更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起来。
(感知到了危险)
动作描写:
——母亲忍不住想要回头再看一次。她这
样做了
(敏感)
——母亲在凳子上把身体朝后面挪了一下。 (害怕,不安)
——她把箱子猛地一拉,把箱子打开。
(激动,振奋)
细节描写:
——她很早就到了车站 (对革命的热情)
——母亲坐在门口容易被看见的地方等着。 (积极,主动)
侧面描写:
——有人小心地从她手抽了几张传单。 ——“这样干是不好的!”有人害怕地说。 ——群众静了下来。他们越来越挤,人数不断地 增加,用肉体的圈子紧紧地围住了母亲。
雷宾到去农村以《圣经》宣传革命,但遭到 失败。他回来请教巴威尔,要求看禁书。他承认 工人象鸟儿一样无私,农民虽遭到老爷们残酷的 剥削,但他们私有观念很重,只有工人才能领导 革命。他对巴威尔说:“请帮助我吧!请给我一 些书读读吧,要那些读了以后使人激动不安的书。 应当把刺猬塞进脑壳里,浑身是刺的猬。”他从 巴威尔那里把禁书带回农村去,在农村展开革命 宣传活动,成为一个农民革命家。
的帮助下,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
尼洛夫娜 米哈伊尔·符拉索夫的妻子、巴维尔的母亲在
丈夫死后,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 启发下走上革命道路
雷宾 正直而大胆的农民,起初不相信革命书籍,
只相信《圣经》后来,在革命书籍的指导下, 成长为农民革命家。
叶戈尔 革命知识分子代表,给工人阶级带来革命思
想。
阅读课文
——“对啊!”有人低声说。 ——“勒住她的喉咙!” ——她把手伸到箱子里去的时候,她的手碰到了 另外一个人的手。
——群众不情愿地走开,一面走着一面推撞着宪 兵,阻挡着他们,也许并不是故意的。
——母亲看见了他们的饥渴一般注视着的眼睛, 自己脸上也感到了温暖的呼吸。
语言描写:
——“我?你瞎说,我不是贼!”母亲用全身的气力喊道。 (觉醒)
法庭要开庭审判巴威尔等被捕工人了。巴威 尔等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展开吧一场斗争。 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 这时,他已成为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 革命者。他宣称他是个党员,他说:“我们是社 会主义者……我们是私有财产制度的敌人,…… 我们的口号很简单:打倒私有制度,一切生产资 料归于人民……” 法官们惊慌失措,他们想阻 止巴威尔说话,可是他们的声音在巴威尔的流畅、 广阔的潮水似的言论里面淹没了。最后,巴威尔 以满怀信心的坚决语调结束演说:“我们工人是 一定会胜利的”,社会主义“一定要实现!”
写作背景 1902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
进行革命活动,到国外去为党筹划经费,更主要的 是要利用他的影响,通过他的宣传,赢得国际上的 民主力量对俄国革命的支持。
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高尔基这次欧美之行,
就其政治与经济目的来说,均末圆满完成。高尔基 在美国募集的款项,总数也不过一万美元。美国资 产阶级甚至采用逐出旅馆的手段阻挠高尔基在美国 的活动。但高尔基仍针锋相对地战斗在资本主义世 界的心脏之中。他接连写出了九篇猛烈抨击资本主 义社会制度的文章。
(勇敢,有觉悟,见解深刻)
心理描写:
——母亲这样想着,又向前走去,满意地听 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愉快,骄傲)
心理描写:
——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 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
(兴奋) ——这种慢慢地而又有力地使她的心冷得紧 缩起来的感觉。
(恐惧,紧张)
心理描写:
——母亲不慌不忙地走到凳子跟前,小心地 慢慢地坐下去…… (冷静,镇定)
让它落在这种家伙的手里……”“那么带了箱 子逃吗?……赶快跑!……”
(紧张,恐惧)
心理描写:
这些想法都不是她原来有的,好像是有人从外面硬给她塞进去 的。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根根燃 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苦,并且侮辱了她, 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巴威尔,离开已经和她的心联系在一起的那 一切。母亲觉得,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她,紧压着她的 肩膀和胸部,玷辱她,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她太阳穴里的血 管猛烈跳起来,头发根觉得发热。
地下党员尼古拉·伊凡诺维奇,把母亲尼洛 芙娜接到自己家里居住。母亲自动要求做革命工 作,她经常和尼古拉的妹妹索菲亚一道到农村去, 把禁书、传单带给农民。叶戈尔由于生病去世, 工人们在送葬时,与警察发生了冲突。母亲援救 了一个受伤的铁匠,把他送回家,并亲自照料他 养伤。
母亲到尼柯尔斯克村去送传单,刚好遇上雷 宾被捕。一个农民把母亲带回家去。母亲把带来 的宣传品都给了这家农民,并鼓动他们起来和地 主作斗争,走雷宾的道路。不久革命者为雷宾安 排了一次越狱活动,母亲自告奋勇参加做掩护工 作,使雷宾顺利地从狱中逃出。的工作。为 了把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 政治斗争,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开路,群 众聚集在他的周围。“像铁屑被磁石吸住了一 样”。当反动派出动大批武装警察镇压群众时, 巴维尔坚定勇敢,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的 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巴威尔为 首的几个工人被逮捕。母亲她把游行的红旗从 地上拾了起来,暗暗藏在身上,带回家去。宪 兵再次到母亲家搜查,这时,她已“不惊奇, 也不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