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信息传送——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生活中的信息传送——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生活中的信息传送——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

信息传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生活中的信息传送。

一、信息传送的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传送的方式有很多种。

传统的信息传送方式包括信件、传真等。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即时通信等新型通信方式也逐渐普及。

例如,我们平常在家里,有很多的电器供我们使用,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电台、互联网等方式来获取不同的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

手机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手机,我们可以和身处远方的朋友、亲人保持联系,也可以通过手机支付等方式来更加便捷地进行生活。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也越来越普及。

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我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二、信息传送的影响信息传送方式的普及和进步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改变,它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世界、掌握信息,同时也加快了我们的生活节奏。

作为学生,我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知识、技能,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也提升了自身的价值。

同时通过网络,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与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信息传送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想要购物、订票、出行等,只需轻松几步操作即可完成。

不仅减轻了我们的负担,也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三、信息传送的注意事项信息传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捷,但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要保护自己的隐私。

通过网络支付等方式来进行购物、支付等操作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信息传送也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

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轻松查找到各种信息,但同样也存在着虚假信息。

我们需要通过多方面渠道来了解信息的真实性,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信息、决策等。

四、小结信息传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运用好各种信息传送工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生活品质,同时也需要注意自我保护,提高对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棉被保温的思考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但仍会感到冷。

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

于是,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

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体积扩大,拍打之后更加明显。

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

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

因此得到结论,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l的空气,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l)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没有对流:(2)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3)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

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为△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q=a△t/d,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1,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q1=a1(T1-Ta)/d=a2(Ta-1Tb)/l=a1(Tb-T2)/d消去Ta、Tb可得:q1=a1(T1-Ta)/d(s+2),s=ha1/a2,h=1/d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其热量传导为:q2=a1(T1-T2)/2d二者之比为:q1:q2=2:s+2显然q1<q2,为了得到更具体的结果,查的a1和a2,常用玻璃的热传导系数a1=4×10-3~8×10-3J/cm·s·km·h,不流通、干燥空气的热传导系数a2=2。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演示教学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演示教学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棉被保温的思考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但仍会感到冷。

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

于是,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

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体积扩大,拍打之后更加明显。

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

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

因此得到结论,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l的空气,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l)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没有对流:(2)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3)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

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为△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q=a△t/d,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1,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q1=a1(T1-Ta)/d=a2(Ta-1Tb)/l=a1(Tb-T2)/d消去Ta、Tb可得:q1=a1(T1-Ta)/d(s+2),s=ha1/a2,h=1/d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其热量传导为:q2=a1(T1-T2)/2d二者之比为:q1:q2=2:s+2显然q1<q2,为了得到更具体的结果,查的a1和a2,常用玻璃的热传导系数a1=4×10-3~8×10-3J/cm·s·km·h,不流通、干燥空气的热传导系数a2=2。

传递活动教案

传递活动教案

传递活动教案教案标题:传递活动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传递活动的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协调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传递活动的概念,例如通过举例说明传递活动是指将物体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

-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例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传递活动?”或“你们觉得传递活动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激发他们对传递活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传递活动的原理和方式。

- 解释传递活动中的基本概念,如起点、终点、路径、速度等。

- 引导学生思考传递活动中的因素,如物体的形状、重量、材质等对传递活动的影响。

3. 活动实践(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传递活动。

- 引导学生讨论并制定传递活动的计划,包括起点、终点、路径等。

- 学生按照计划进行传递活动,并观察记录传递过程中的变化和问题。

-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讨论传递活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4. 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传递活动的概念和原理。

- 强调传递活动对于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应用传递活动的原理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5. 作业(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传递活动,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传递、运动员比赛中的传递等。

-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观察到的传递活动,并分析其中的规律和关键因素。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沟通和空间感知等方面。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传递活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场所,如物流中心、机场等,了解更多关于传递活动的实际应用。

2. 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传递活动模型,展示给同学们分享和交流。

3. 鼓励学生参与传递活动相关的比赛或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棉被保温的思考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但仍会感到冷。

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

于是,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

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体积扩大,拍打之后更加明显。

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

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

因此得到结论,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l的空气,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l)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没有对流:(2)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3)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

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为△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q=a△t/d,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1,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q1=a1(T1-Ta)/d=a2(Ta-1Tb)/l=a1(Tb-T2)/d消去Ta、Tb可得:q1=a1(T1-Ta)/d(s+2),s=ha1/a2,h=1/d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其热量传导为:q2=a1(T1-T2)/2d二者之比为:q1:q2=2:s+2显然q1<q2,为了得到更具体的结果,查的a1和a2,常用玻璃的热传导系数a1=4×10-3~8×10-3J/cm·s·km·h,不流通、干燥空气的热传导系数a2=2。

大班科学人们怎样传递消息

大班科学人们怎样传递消息

大班科学人们怎样传递消息一、大班科学人们怎样传递消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大班科学人们如何传递消息的故事。

这些故事通常都是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来讲述的,但是它们也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大班科学人们如何传递消息。

二、理论分析1.1 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我们需要了解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

信息传递是指将某个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需要将信息编码成一种可以被接收者理解的形式,然后通过某种媒介将信息传输给接收者。

接收者则需要将接收到的信息解码成原始信息,以便对其进行处理和使用。

1.2 大班科学人们的信息编码方式在大班科学中,老师通常会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信息编码方式来进行教学。

这种方式被称为“大白话”。

所谓“大白话”,就是用非常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们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当老师讲解一个物理概念时,他可能会说:“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吗?其实就是两个物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力量。

如果你想让一个球从斜面上滚下来,你需要施加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叫做重力。

”这样的解释方式非常直观明了,让学生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摩擦力和重力的概念。

1.3 大班科学的信息传输方式除了采用特殊的信息编码方式之外,大班科学还会采用一些特殊的信息传输方式来确保学生们能够及时地获取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互动式教学”。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且能够更快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实践案例分析2.1 案例一:物理实验课上的应用在一次物理实验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关于摩擦力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大白话”的方式来向学生们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他告诉学生们:“摩擦力就像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纽带一样,它可以防止它们相互滑动或者滚动。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第一、二周)
分9 刘可 2009011823
1.太阳能热水器(热量传递和物质传递)
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吸收光能并将
其转化为热能传递给水,从而获得升
温后的水,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其最
主要的结构为集热器,目前最常见的
类型是全玻璃太阳能真空集热管,
管分为外管和内管,外管吸收太阳
辐射的光能并转化为热能,然后传
递至内管,为强化这一过程通常在
内外管表面都涂上黑铬等吸热涂
层;之后内管将热能传递给管内的水,水吸热后温度升高比重减小而升高,形成向上的动力,从而构成了一个虹吸系统,热水不断上升至水箱顶部,冷水不断下降被加热,直至所有水都达到同一温度,从而达成将水加热的目的。

2.喷灌(质量传递)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管道系
统和设备,将有压水输送传
递至灌溉底单,并喷射到空
中形成细小水滴洒到土地
里的一种灌溉方式。

喷灌设
备主要由进水管、抽水机、
输水管、配水管和喷头等部
分组成。

首先将水从水源利
用泵吸入管中,通过管输送
至加压装置进行加压,并进行水质处理,之后水进入管网。

管网由不同种类的管道组成,如支管、分干管等,水通过这些管道被输送传递至各个所需的区域,最后通过喷头被分散成水滴,如降雨般较为均匀地喷洒到土地上。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 棉被保温的思考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但仍会感到冷。

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

于是,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

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体积扩大,拍打之后更加明显。

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

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

因此得到结论,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I的空气,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I )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没有对流:(2) 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3) 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

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q=a A t/d,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l,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q1=a1(T1-Ta)/d=a2(Ta-仃b)/l=a1(Tb-T2)/d消去Ta、Tb可得:q1=a1(T1-Ta)/d(s+2) ,s=ha1/a2,h=1/d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其热量传导为:q2=a1(T1-T2)/2d二者之比为:q1:q2=2:s+2显然q1<q2,为了得到更具体的结果,查的al和a2,常用玻璃的热传导系数a1=4X 1O-3~8X 10-3J/cm • s • km- h,不流通、干燥空气的热传导系数a2=2。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docx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docx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棉被保温的思考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 ,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 ,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 ,但仍会感到冷。

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 ,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 ,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 ,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

于是 ,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 ,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

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 ,体积扩大 ,拍打之后更加明显。

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 ,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 ,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

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 ,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 ,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 ,因而效果更明显。

因此得到结论 ,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 ,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 ,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 ,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l的空气 ,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 ,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 ,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 ,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 ,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l)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 ,没有对流:(2)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 ,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3)玻璃材料均匀 ,热传导系数是常数;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 ,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

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 ,两侧温度差为△t ,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q=a△t/d ,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 ,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 ,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 ,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1 ,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q1=a1(T1-Ta)/d=a2(Ta-1Tb)/l=a1(Tb-T2)/d消去Ta、Tb可得:q1=a1(T1-Ta)/d(s+2) ,s=ha1/a2 ,h=1/d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 ,其热量传导为:q2=a1(T1-T2)/2d二者之比为:q1:q2=2:s+2显然q1<q2 ,为了得到更具体的结果 ,查的a1和a2 ,常用玻璃的热传导系数a1=4×10-3~8×10-3J/cm·s·km·h ,不流通、干燥空气的热传导系数a2=2。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热的传递现象及其方式。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实质。

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热水、冰块、金属板、玻璃板、温度计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热水袋加热,引发学生对热的传递的思考。

2. 探究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冰块、金属板、玻璃板之间的热传递现象,分析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实质。

3. 总结热的传递方式: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4.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的应用,如暖气、防晒霜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热的传递现象的理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热传递的原理,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应,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提问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参与情况。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准确测量温度,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等。

3. 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是否能正确应用热传递的知识,提出有深度的思考问题。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热传递的理解,可以安排一个课后项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人们怎么传递信息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人们怎么传递信息

科学活动:人们怎么传递信息
活动领域:科学
活动内容:人们怎么传递信息
活动目标:
1.会采用查阅资料、互相交谈等方法了解人们如何传递信息。

2.学习用展板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经验。

3.感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感知知识科技的力量。

活动准备:
1.供幼儿阅读的资料若干,如图片、书籍、复印的资料。

内容有:古代人们快马递书、飞鸽传书,现代的邮政、书报、广告、电视、录音、通讯工具等。

2.幼儿绘画、制作的材料,录音机。

3.《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讨论信息传递的兴趣。

可结合给生病的小朋友写信,或给教师写信等方式引起幼儿讨论:
人们怎样传递消息?可将幼儿讲述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二、引导幼儿带着问题阅读资料,获取相关信息。

1.组织交流:人们还用哪些办法传递消息?
2.引发幼儿思考:用什么方法把我们今天知道的这些事情让爸爸妈妈和别的班的小朋友也知道?
三、肯定小朋友的多种想法后,引导幼儿共同制作“人们怎样传递消息”展板。

《热传递》生活中的热传递

《热传递》生活中的热传递

《热传递》生活中的热传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热传递是一种极其常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现象。

热传递,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烹饪美食到调节室内温度,从保暖衣物到工业生产,热传递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日,我们捧起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感受着它的温暖逐渐传递到我们的手中。

这就是热传递在发挥作用。

当我们的手接触到杯子的外壁时,由于杯子内的咖啡温度高于我们手的温度,热量就会从咖啡通过杯子传递到我们的手上,让我们感到温暖和舒适。

同样的,在炎热的夏天,我们触摸到一块冰凉的金属,会瞬间感到一丝凉意,这也是热传递的结果,热量从我们的手传递到了金属上。

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传导是指物质内部或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由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能传递。

比如,我们用铁锅炒菜,锅底受热后,热量会通过铁锅传导到锅内的食物上,使食物被加热煮熟。

金属通常是热的良导体,因为它们内部的自由电子能够迅速传递热量。

而像木头、塑料等材料则是热的不良导体,它们的热传导性能较差,所以我们用木头或塑料制成的手柄来握住热的锅具,以免烫伤手。

热对流则是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量。

当我们打开空调,室内的空气被冷却后会下沉,而热空气会上升,形成对流,从而使整个房间的温度逐渐降低。

在自然界中,海洋中的暖流和寒流也是热对流的表现,它们对气候和生态系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冬天,我们使用热水袋时,如果不断地晃动热水袋,里面的水就会通过对流使热量分布更加均匀,让我们感觉更暖和。

热辐射是物体通过电磁波向外传递热能的过程,不需要任何介质。

太阳的热量就是通过热辐射传递到地球上的。

我们围坐在篝火旁,即使没有直接接触火焰,也能感受到温暖,这就是热辐射的作用。

另外,像电暖器、红外线烤箱等设备也是利用热辐射来加热物体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巧妙地利用热传递的原理来满足各种需求。

中班科学教案热传递

中班科学教案热传递

中班科学教案热传递中班科学教案:热传递导语:热传递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实践课题之一。

通过科学教案的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中班科学教案,旨在帮助幼儿了解热传递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教案设计中,我们将运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和活动,来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热传递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热有重量的概念;2. 观察和描述热传递的现象;3. 培养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块适量的冰块;2.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容器,如玻璃杯、塑料杯和金属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热身活动,引导幼儿回忆他们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热传递现象。

例如,在冬天抱着热水袋感觉温暖、吃热面条、碰到炉子会被烧伤等。

2. 操作实验:教师给幼儿展示一块冰块,并请幼儿触摸冰块,让他们感受一下冰块的冷,然后询问幼儿对冰块的感觉。

接下来,教师将冰块放入不同材质的容器中(玻璃杯、塑料杯和金属杯),摆放在教室中的不同位置。

3. 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和容器的变化,询问幼儿是否发现了一些不同。

4. 讨论与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导幼儿思考如下问题:a. 冰块在不同材质的容器中有不同的变化吗?b. 冰块在教室中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变化吗?通过讨论,幼儿可能会注意到以下现象:a. 冰块在塑料杯和玻璃杯中的变化相对较慢,而在金属杯中变化较快;b. 冰块放在离暖气或火炉较近的地方会融化得更快。

5. 知识概念引入:教师通过幼儿的观察和讨论,逐渐引入热传递的概念。

教师解释热传递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例如,冰块通过与容器接触的方式,传递热量给容器,从而导致冰块融化得更快。

6. 教学巩固: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亲身参与的活动:a. 消融速度对比实验:教师可以给幼儿准备多个相同大小的冰块,并让幼儿将冰块放在不同的材质容器中,观察冰块的融化速度有什么不同。

学以致用《热与我们的生活》教案二:日常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学以致用《热与我们的生活》教案二:日常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学以致用《热与我们的生活》教案二:日常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热传导现象是十分常见的。

这一现象指的是,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能,这种传递方式被称为热传导。

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影响,从我们使用的厨房用具到被我们穿戴的衣服,都与热传导密切相关。

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是如何工作的。

当两个物体的温度不相等时,它们之间会存在一个热传导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能。

这种传递方式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热导、对流和辐射。

这三种方式中,热导是最常见的。

常见的热导材料有金属和陶瓷等,它们的热传导能力相对较高。

相反,树脂、泡沫和纤维等材料的热传导能力相对较低。

在厨房中,我们使用的各种器具都与热传导现象有关。

例如,我们煮饭时使用的锅可以将火热的能量传递到食物中,而如果我们使用陶瓷或不锈钢锅,这种热传导效果则会更好。

这也是为什么炒菜时使用铸铁锅效果更好。

还有一些其他的热传导现象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热水器中,水会通过热胶传递热量。

在电子设备中,散热器可以散热,从而防止设备过热。

除了厨房里的热传导现象,就是我们平时穿戴的衣服也可以暴漏出热传导。

我们穿的衣服,织物类型及密度不同,其热传导率也有所差别,热流的传递与织物的材质有关,不同的织物材质传导热量的能力也不同。

例如棉、麻等天然纤维,以及羊毛等柔软纤维感觉很温暖是因为它们不仅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而且还比较透气,散发体内热量。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我们在寒冷的冬季中感到温暖,同时又不会使身体过热。

与此同时,有时我们所穿的衣服也会将热量传递给环境。

我们穿衣服的目的是为了保暖,但是如果衣服传递热量的能力太高,这样就不能够达到保暖的效果。

因此,在设计衣服的时候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织物材质、密度以及穿着场合等,巧妙利用热传导现象设计出保暖舒适的衣服。

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完整版)生活中的传递现象8

(完整版)生活中的传递现象8

(完整版)生活中的传递现象8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8——啤酒与二氧化碳现在再来讨论往杯子里倒啤酒的问题。

静止在杯中的啤酒,压强各处基本上是均匀的,上层压强略小于杯底,所以也是表面冒泡稍多。

但是如果杯里的啤酒产生了不均匀流动,则各点上的压强是不同的,从流体力学伯努利定律知道,沿一根流线,速度大的局部压强小。

这些速度大的地方便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泡。

为了说明这一事实,取一杯静止的新鲜啤酒,我们看到它基本上不冒气泡。

如果用一根筷子一搅,就会发现在筷子运动的尾部会冒出大量气泡,正是那里压强较低的缘故。

如果把筷子在杯里作圆形搅动,使杯中啤酒旋转起来,拿出筷子,啤酒在杯中形成旋涡,理论分析知道旋涡中心压强小,所以那里还有一串气泡,就像在陆地上看到的龙卷风一样,非常有趣。

关于涡旋中心压强小的事实,在江河里游泳的人会有亲切的体会,游泳到旋涡边上,会被吸进去,是非常危险的.这就是说,如果你想让啤酒不冒泡地倒满杯子,你就应当在倒的过程中,尽量减小啤酒杯中液体的相对速度,尽可能使注满杯子的过程变为准静态.前面说的直冲式之所以不适用,就是因为这种方式使啤酒柱有较大的动量,从而杯中的啤酒速度差加大,而且形成大量的小旋涡。

而斜溜式,一方面降低了啤酒从瓶口到接触杯子这段落差,使啤酒入杯时的动能减小; 另一方面杯子倾斜可以将啤酒柱对杯子的正冲击变为斜冲击,从而减小啤酒接触瞬时的动量改变; 再者斜溜过程,增加啤酒溜到杯底的路程,在这溜的过程中杯壁近处的边界粘性层造成对啤酒的阻力也可以减小啤酒到达杯底的速度。

所以它基本上满足尽可能准静态的要求。

整个过程中泡沫较少。

啤酒中含二氧化碳较多,为什么喝起来就会觉得舒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溶解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

当你倒满一杯冰过的碑酒后,试用一根筷子插入杯中.你就会发现筷子周围爬满了小气泡。

这是因为筷子初始温度比啤酒高,筷子周围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在温度高时溶度小,便分离出来爬在筷子上。

同样啤酒喝进体内,体内温度比啤酒高,在从口、食道与胃壁的粘膜上也会很快地附着大量的气泡.我们还知道气泡的热传导效率是比较低的。

生活中信息的传递,中班,教案

生活中信息的传递,中班,教案

生活中信息的传递,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活动准备了解相关的信息传递方式。

活动过程
一、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

1、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

2、通过讨论知道
通过手势、旗语等物体发信号;
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
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二、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

1、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烽火传递敌情。

2、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三、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
1、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2、让幼儿说说自己会使用哪些特训工具。

四、游戏:传话
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

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
的一组为胜。

五、制作朋友信息。

幼儿园大班教案:生活中的信号

幼儿园大班教案:生活中的信号

幼儿园大班教案:生活中的信号活动目标:1、了解古代和现代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的多种方式,感受现代生活的进步。

2、能够利用旗子和手电筒等工具创造自己的信号,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课件,小旗子、手电筒若干活动过程:一、玩游戏“我做动作你来猜”,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知道动作也是一种信号,能传递信息。

教师用动作引导幼儿做动作。

提问:孩子们,刚才老师什么也没说,你们为什么能做出那么多的事情呀?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地方也是用动作来传递信息的?1、交警——交警叔叔就是用动作来指挥交通的,他都做什么动作了?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小结:路上的车辆很多,适合用动作指挥交通。

动作也是一种信号,可以传递信息。

2、足球裁判——他是干什么的?手里有什么?有的动作加上旗子,这种用旗子做出来的动作叫旗语。

小结:原来小旗子也能传递信息,足球场上要中途休息,裁判员发出了这种信号,是在传递替换的信息。

3、孩子设计旗语——看看操场上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你会用小旗子设计什么样的信号呢?小结:你们太厉害了,设计了这么多旗语信号,有了这些信号,我们隔得很远也能知道对方表达的意思,户外活动时更方便了。

有时我们还可以进行安全的提醒,小朋友可以更安全地户外活动了。

二、声音也是一种信号,可以传递信息。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可以用动作信号传递信息,还有什么可以传递信息?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听到这段音乐,我们就知道要干什么了?这是什么声音?在路上听到这种声音,我们要干什么?小结: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声音,原来声音也是一种信号,不同的声音会传递不同的信息。

三、光也是一种信号,可以传递信息。

灯塔-你看到什么了?灯塔是用什么给人们传递信息的?这种光有什么用?这种光可以传递一些指引方向的信息。

1、汽车灯——汽车的灯光是怎么亮的?它表示什么意思?2、红绿灯——红绿灯是怎么亮的?红灯停绿灯行,告诉我们应该前进还是停下。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光信号,来指引人们做很多的事情,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设计灯光信号?小结:孩子们,你们都是有智慧的孩子,用灯光创造了这么多的信号,不同的照亮方式会告诉我们做不同的事情。

传递正确生活常识教案

传递正确生活常识教案

传递正确生活常识教案教案标题:传递正确生活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常识,包括个人卫生、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态度。

3.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教学内容:1. 个人卫生常识:洗手、刷牙、洗澡等个人卫生习惯。

2. 安全常识:火灾逃生、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环保常识: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环保知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故事情境引起学生对正确生活常识的兴趣和思考。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例如:“你们认为个人卫生和安全常识为什么重要?”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别介绍个人卫生、安全和环保常识的重要性和应该注意的事项。

2. 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讲解,以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行为和决策,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四、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活场景,如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等。

2. 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所选场景,设计一个宣传海报或小册子,传递正确的生活常识。

3. 每个小组展示并解释他们设计的海报或小册子,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五、总结与延伸(5分钟)1. 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正确生活常识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家人、朋友分享。

3. 延伸学习: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并记录身边的生活常识,并在下节课分享。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

2. 收集学生设计的海报或小册子,评估他们对正确生活常识的理解和传递能力。

3.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大班关于传递的教案

大班关于传递的教案

大班关于传递的教案教案标题:传递的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大班学生理解传递的概念和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传递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观察和描述传递的过程。

3. 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资源:1. 一些小球或其他适合传递的物品。

2. 一块白板或大型纸张。

3. 彩色粉笔或标记笔。

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资源。

2. 确保教室环境安全,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活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解释传递的概念,例如将物体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

2. 通过实际示范或图片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传递的过程。

活动1:观察传递1. 让学生坐成一个大圆圈,每个学生都拿着一个小球。

2. 让第一个学生将小球传递给旁边的学生,然后依次传递下去,直到回到第一个学生。

3. 引导学生观察传递的过程,注意物体是如何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

4. 在白板或大型纸张上记录学生的观察结果,例如传递的路径、传递的速度等。

活动2:团队传递挑战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站成一列。

2. 给每个小组一些小球或其他适合传递的物品。

3. 向学生解释他们将进行一个传递挑战,目标是尽快将物品传递到队列的最后一个人手中。

4.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找到最有效的传递方法。

5. 观察和记录每个小组的传递时间,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策略和经验。

活动3:传递的故事1.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个关于传递的故事。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者,其他成员则是故事的观众。

3. 角色扮演者开始故事,通过传递物品的方式将故事情节传递给下一个角色。

4. 观众观察和倾听故事的传递过程,并在故事结束后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总结:1. 回顾传递的概念和过程。

2. 强调观察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和学到的东西。

扩展活动:1. 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传递,观察它们的特点和影响传递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棉被保温的思考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但仍会感到冷。

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

于是,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

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体积扩大,拍打之后更加明显。

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

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

因此得到结论,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l的空气,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l)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没有对流:(2)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3)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

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为△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q=a△t/d,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1,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q1=a1(T1-Ta)/d=a2(Ta-1Tb)/l=a1(Tb-T2)/d消去Ta、Tb可得:q1=a1(T1-Ta)/d(s+2),s=ha1/a2,h=1/d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其热量传导为:q2=a1(T1-T2)/2d二者之比为:q1:q2=2:s+2显然q1<q2,为了得到更具体的结果,查的a1和a2,常用玻璃的热传导系数a1=4×10-3~8×10-3J/cm·s·km·h,不流通、干燥空气的热传导系数a2=2。

5×10-4J/cm·s·km·h,所以有a1:a2=16~32在分析双层玻璃窗比单层玻璃窗可减少多少热量损失时。

我们做最保守的估计,即取:a1/a2=16,可得:q1:q2=1:8h+1比值q1/q2反映了双层玻璃窗在减少热量损失上的功效,它只与h=l/d有关。

因此,制作双层玻璃窗虽然工艺复杂,会增加一些费用,但它减少的热量损失却是相当可观的,通常,建筑规范要求h=l/d=4,即两层玻璃之间的间距是玻璃厚度的4倍,按照这个模型,q1/q2≈3%,即双层窗户比同样多的玻璃材料制成的单层窗节约热量97%左右。

不难发现,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功效主要是由于两层窗户之间的空气的极低的热传导系数a2。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3——中国烹饪技术中国烹饪技术具有原料广泛、刀法繁多、调味丰富、烹法多样的特点。

烹饪的原意就是加热食品至成熟。

由化工过程原理,由所谓“三传一反”即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过程,分析传统中式烹饪过程:1)原料:首先,中式烹饪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烹饪过程中的刀工有重要地位,固体食物通常切割后烹饪。

可以认为中式烹饪的原料是广义颗粒,包括片、丝、条、丁、末、块、团、丸等形状。

其次,中式烹饪的另一个原料特征是,液体在烹饪中起到重要作用,不但作为烹饪成品组分,还起到作为传热及传质介质的重要作用。

可以认为,典型中式烹饪的原料是液体-颗粒混合物;2)反应过程:烹饪的目的是加热食品使之完成成熟所需要的食品化学、食品物理食品微生物变化,包括风味、色泽、毒理、质构、营养、水分保持及微生物等食用品质变化;3)热量传递:从热源向食品的热量传递;4)质量传递:烹饪中各种物质的传质过程,对调味影响较大。

烹饪过程中水分的相变和传递对传热和食品质构有重要影响;5)动量传递:中式烹饪分静态烹饪和动态烹饪2种,前者如蒸、炖等没有人工施加运动的操作,后者如爆、炒等操作,烹饪过程中通过晃锅、炒勺搅拌的措施施加物料运动,其目的是强化传热和传质。

烹饪中动量传递的共同特点是存在流体-颗粒的相对运动;6)反应器:热源、锅、炒勺构成了烹饪反应器,其特征是开放的,使用锅盖只能够在蒸汽不断产生时隔绝空气的进入,而对压力影响很小,容器仍然是开放的。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典型中式烹饪的过程特征是:开放容器中流体-颗粒食品的传热、传质、相对运动和品质变化过程。

由于中式烹饪中使用搅拌手段,烹饪原料广泛使用液体,可以进一步总结其特征为开放容器中被搅拌液体-颗粒食品的传热、传质和品质变化过程。

后者不包括蒸、炖等烹饪工艺,而包括炒、爆等施加搅拌的工艺,更能够代表中式烹饪的技术特征。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4——蛙泳游泳是一种在水中进行的竞技项目,因而必然受到水环境的影响,水对游泳运动员的阻力和推进动力是决定泳速的两个重要因素。

蛙泳收腿包括收大腿和收小腿,在收腿阶段不但不产生推进力反而产生很大的游进阻力阻碍运动员向前游进,这大大地减慢了游进速度。

收腿时产生的阻力以外型姿态阻力为主。

收腿时我们主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一是大腿收腿时对水形成的截面;二是收腿速度。

因此,要提高蛙泳速度就必须在收腿时尽量减小阻力。

实验证明如果收腿速度过慢会影响整个游泳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并且影响划水频率,虽然减小了游进阻力但也减慢了游进速度。

所以在高水平比赛中运动员快收腿虽然产生较大阻力,但带来各种优势:较好的划水频率,手脚配合时更好的节奏感和协调性等优势大大地消减了快收腿时产生较大阻力的影响。

蛙泳脚外翻、蹬夹动作是蛙泳腿动作中产生推动力阶段。

这一技术动作掌握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推进力的大小,并且对游进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蛙泳腿此时产生的推进力主要是阻力推进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向后蹬夹时对水产生的阻力越大,水对人的反作用力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推进力必须增大向后的截水面和增大向后的相对水流速度。

蛙泳脚外翻时并不产生推进力,但对下一阶段更好地蹬夹起着关键性作用。

脚外翻时,正确的对水攻角可使向后的截水面积增大,从而增大瞬时形阻系数。

由阻力推进力公式可知,增大瞬时形阻系数,阻力推进力随之增大。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蛙泳腿的蹬夹技术中速度一定要快,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推进力;如果蹬夹速度过慢根本产生不了推进力甚至还会产生阻力。

蛙泳收腿阶段,应尽量少收大腿,使大腿与躯干呈较大的钝角;小腿收腿动作尽量在大腿的投影面内完成;要快速完成整个收腿的动作。

脚外翻时,尽量使脚外翻接近90°从而形成最好的对水角度。

腿的蹬夹动作要快速有力完成,保持动作的连贯性。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5——腌制时的传质现象腌制是最常用的肉品加工技术,在腌制过程中由于水分的存在会形成溶液,产生相应的渗透压,而导致传质现象的发生。

即溶质扩散进入食品组织内,而水分子渗透出来,减少了游离状态的水分,相应降低了水分活度,正是在这种渗透压的影响下,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并最终形成了相应的腌制品。

因此,食品的腌制过程实际上是扩散和渗透相结合的过程。

食品外部溶液和食品组织细胞内部溶液之间借助溶剂的渗透过程及溶质的扩散过程逐渐趋向平衡,当浓度差逐渐降低直至消失时,扩散和渗透过程就达到平衡。

腌制溶液的扩散和渗透理论成为食品腌制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当对肉品进行腌制时,相当于将细胞浸入食盐溶液中,在渗透压差的作用下,活细胞不仅能让水分渗透进去,还能让电解质和非离子化有机分子也渗透出来。

虽然电解质也能渗透出来,不过和水相比,它们通过细胞膜的速度相对较慢。

肉的腌制过程主要包括了两个传质过程一个是盐从溶液中扩散进入肉品组织内,另外一个是肉品中的水渗透到溶液中去。

虽然食盐腌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几乎没有人注意去了解涉及腌制肉过程中的基本机理,控制生产过程大部分是靠实践经验。

现在普遍接受的是,在盐腌制过程中食盐的扩散转移起着重要作用。

有部分研究发现,不同的鱼种脂肪含量高,盐分扩散速率越慢,且不同的盐水浓度对于鱼腌制影响不同,盐分越高,鱼硬度越大,产量反而越低。

其扩散可以由费克定律描述,其中经验扩散常数为:=RT/6NπμrDAB其中:一A在B中的分子扩散系数(m2/s);DABR—通用气体常数,8。

314J/(mol·K);N—阿伏加德罗常数,6。

023×1023;T—绝对温度(K);μ—介质粘度(Pa·S);r—溶质微粒球形直径(m)。

食盐腌渍过程相当于将细胞浸入食盐溶液中,细胞内呈胶体的蛋白质分子不会溶出,但电解质则不仅会向已死亡的动植物组织细胞内渗透,同时也向微生物细胞内渗透,因而腌渍不但阻止了微生物向食品营养物质的利用,也使微生物细胞脱水,正常生理活动被抑制。

影响渗透脱水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产品因素,主要与产品内部结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率等有关,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如时间、温度、溶液浓度等。

渗透压可用范霍夫公式描述:Π=cRTΠ—溶液的渗透压,kPa;c—溶质的摩尔浓度,mol`L-1渗透压取决于溶液溶质的浓度,和溶液的数量无关。

渗透压和温度及浓度成正比,因此为了加快腌渍过程,应尽可能在高温度和高浓度溶液的条件下进行。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6——渗碳在周一的金属工艺实习中,我们接触了碳钢及相关知识,对其中的碳和铁的传质现象产生了兴趣并做了一点探究。

渗碳:是对金属表面处理的一种,采用渗碳的多为低碳钢或低合金钢,具体方法是将工件置入具有活性渗碳介质中,加热到900--950摄氏度的单相奥氏体区,保温足够时间后,使渗碳介质中分解出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获得表层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

相似的还有低温渗氮处理。

这是金属材料常见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可以使渗过碳的工件表面获得很高的硬度,提高其耐磨程度。

渗碳工艺在中国可以上溯到2000年以前。

最早是用固体渗碳介质渗碳。

液体和气体渗碳是在20世纪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

美国在20年代开始采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

30年代﹐连续式气体渗碳炉开始在工业上应用。

60年代高温(960~1100℃)气体渗碳得到发展。

至70年代﹐出现了真空渗碳和离子渗碳。

按含碳介质的不同﹐渗碳可分为气体渗碳、固体渗碳﹑液体渗碳﹑和碳氮共渗(氰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