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四首》学习资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4.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认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是继屈原以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合称为“李杜”。
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使得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王昌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1)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2)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3)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4)与:给。
(5)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杨花落尽,杜鹃鸟生生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您奔赴夜郎之西。
【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出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暮春环境,烘托出一种伤感的氛围。
“闻到龙标过五溪”“过五溪”点明贬谪之地的荒远,暗含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牵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拜托明月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主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四首》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四首观沧海[东汉末]曹操诗歌回顾跟踪训练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
B.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再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凄凉。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渲染了大海的气势。
“何”字体现了诗人对大海的惊叹和赞美。
D.诗歌的最后两句是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对这首诗的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在描写大海的生机勃发时,是用山岛的草木来点染烘托的。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画面由静转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
C.诗人写“日月”“星汉”,采用了写实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D.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3.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入诗歌里,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B.这是一首说理诗,字里行间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C.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抱负。
D.这首诗可以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诗歌回顾跟踪训练1.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心旷神怡。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丰富。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3.下面诗句与本诗主题不相符的一项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知识点整
理
这份文档旨在整理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的知识点。
以下为相关知识的概述:
诗歌介绍
- 诗歌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描绘事物的艺术表达形式。
- 诗歌常常采用特殊的格式和韵律来传达情感和理念。
古诗欣赏
课文中包含了四首古诗,它们分别是:
1. 《登鹳雀楼》——王之涣
2. 《望庐山瀑布》——李白
3. 《春晓》——孟浩然
4. 《静夜思》——李白
以下对每首古诗进行简要介绍: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描述了作者站在高楼之上,远眺山河景色的情景。
- 通过对景物描写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
祝愿。
《望庐山瀑布》
- 作者:李白
- 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
的热爱。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和希望的讴歌。
《静夜思》
- 作者:李白
- 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
- 通过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的知识点整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观沧海》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渣滓势力,基本联合了北方;玄月,他在归途中议决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739)贬放岭南,天宝元年(742)谪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七载(748)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这次左迁(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失于检点。
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时期,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怜悯和关怀,立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从中可见李白的侠肠和肝胆。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险些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2.文题评释《观沧海》: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便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关联。
《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宿。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为曲牌名,“思”即思绪。
3.主旨《观沧海》:议决写大海的雄伟壮阔,抒发作者想要稳定中原、联合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独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议决对风景的描写,表露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怜悯之意,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绪。
《古代诗歌四首》小升初衔接(预习资料+试题)(解析版)
《古代诗歌四首》小升初衔接(预习资料+试题)【知识梳理】知识点:古代诗歌四首复习一、助读资料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
著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他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
与杜甫合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使其诗歌具有独特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代表诗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
其诗流传不多。
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
最著名的诗即《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不久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
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共15种。
最能反映他创作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2.写作背景《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答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预习03:《古代诗歌四首》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前预习(统编版2024)
专题四预习新课预习03 《古代诗歌四首》内容概览:重点积累知识。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内容概览《古代诗歌四首》基础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介绍1.古代诗歌基础知识①《观沧海》的体裁是四言乐府诗,所有诗句由四字组成,能够配乐歌唱。
《观沧海》是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乐府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押韵自由,音韵和谐。
其中,文体多以五言、七言和杂言为主。
②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律诗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
按照每句的字数,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
《次北固山下》是律诗的代表。
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言绝句。
④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为散曲和杂剧。
散曲:元代新诗体,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类。
《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散曲,是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作者介绍《观沧海》【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观沧海》《龟虽寿》等。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
洛阳(现河南洛阳)人。
王湾“词翰早著”,其诗流传不多。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笔记在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夜雨寄北》和《天净沙·秋思》。
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让我们领略了古代诗词的魅力。
以下是对这四首诗歌的详细笔记。
一、《观沧海》《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的一首佳作。
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他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1. 诗词内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词语注释:①碣石:指河北碣石山。
②沧海:大海。
③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峙:高高耸立。
⑤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
3. 诗意理解: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描绘出大海的壮丽景色。
他形容大海波涛荡漾,岛山耸立,草木丰茂,百草丰美。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感慨万千,认为日月星辰都出自大海的怀抱中,表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最后,诗人用“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4. 诗歌赏析:《观沧海》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深沉的诗歌。
诗人以大海为背景,以山岛耸立、草木丰茂为衬托,表现出他豪迈的气魄和宽广的胸怀。
同时,诗人把日月星辰都出自大海的怀抱中,寓意着人生的追求和理想,也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二、《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佳作。
诗人通过对北固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1. 诗词内容: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 词语注释:①次:停泊。
②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
③客路:旅途。
④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使江面显得开阔。
⑤风正:顺风。
⑥悬:挂起帆船。
⑦归雁: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15《古代诗词四首》
诗人是在什么季节出去旅游 的,心情如何?你是怎么知 道的呢?
你知道诗人旅游的路线吗? 用什么交通工具旅游的?从哪 里可以看出来?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题目是什么意思? “沧海”的“沧”字怎么解 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哪几句诗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
大的胸怀?
总结: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 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 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 意境,雄浑的气势,也表现了诗 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曹 操
曹操,即魏武帝。 字孟德,沛国谯郡 (现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汉献 帝时官至丞相,后封 魏王。子曹丕称帝后, 追尊他为魏武帝。他 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是诗歌和散文,尤善 诗歌,其风格以慷慨 悲壮见称。
。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 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 临碣石山。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 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 他的心情一定也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面对 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 丽的诗篇。 在这首诗里,他把自己宏伟的抱负、旷 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 现出来。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 秋思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 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 汉赋 • 元曲
唐诗 明清小说
宋词
古代诗词佳作,不仅语 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充 满了生活的情趣,还蕴含着 深刻的哲理。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 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 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吞云吐月、包蕴万千的宏伟景象,表现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诗歌赏析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请简要概括诗人所观赏到的景物。
波澜壮阔的沧海;高耸挺立的山岛;丛生繁茂的草木;萧瑟的秋风;翻涌的波涛;为沧海吞吐的日月星辰。
2、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观”的作用。
“临”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居高临海,视野寥廓。
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
“观”点题,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诗,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3、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运用动静结合,描写观海时所见到的全景,“水何澹澹”是动景,写出了沧海的宽阔浩荡;“山岛竦峙”写出了静景,描写突兀耸立的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4、请描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情景。
岛上树木繁茂,各种草长的很茂盛,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5、分析“水何澹澹.......洪波涌起”这几句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动静结合。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静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动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以及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6、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的妙用。
“涌”字准确地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它雄壮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7、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示例一:这两句互文见义,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的虚景。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好似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图文解读观沧海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
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
《古诗词四首》笔记
《古诗词四首》笔记
以下是《古诗词四首》的笔记:
1、《登飞来峰》:此诗描写了诗人在登高时所看到的景象和内心感受。
前两句描绘了山峰的高耸和景色的壮丽,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叹以及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豁达的胸怀。
2、《题西林壁》:此诗描写了诗人在游览庐山时所看到的景色和感悟。
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的壮观景象,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整首诗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
3、《观书有感》:此诗以池塘为喻,通过描述池塘中的水草和游鱼来表达诗人对读书的感受和领悟。
前两句描绘了池塘中的水草和游鱼,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感悟和理解。
整首诗富有哲理,寓意深刻,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
4、《春夜喜雨》:此诗描写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前两句描绘了春雨的细腻和柔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感激和赞美。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以上是《古诗词四首》的笔记,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四首古诗词。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板书总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 写
景
子规
叙 事
闻道
过五溪 铺
垫
愁心
明月
抒 情
主题:诗人通 过对景物的描 写,表达了对 友人的深切同 情和关切的思 想感情
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 明月的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4.写景的目的:。(写法: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 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思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 这句“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 “愁”?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 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 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同时也有对 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选自《李太白全集》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诗人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即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 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读诗品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作用:(虚写想象之景),运用了互文、夸张修辞手法, 借助奇特想象力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抒发了 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宏大的报负。
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一、重点字词
1. 陶渊明【田园生活】
(1)芳草长堤,横桥柳岸
(2)隐隐笙歌处处随
译:悠扬的笙歌声,伴随着春天美丽的景色,满天飞翔。
(3)无风水面琉璃滑
(4)不觉船移
(5)夕阳西下几时回
(6)无可奈何花落去
2.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曲径通幽处
(2)禅房花木深
(3)山光悦鸟性
(4)潭影空人心
3. 杜甫【登岳阳楼】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译: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4. 杜牧【赤壁】
(1)折戟沉沙铁未销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曲折美、层次美的名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 杜甫《登岳阳楼》中表现洞庭湖宏伟气势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 杜牧《赤壁》中以小见大的名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 杜牧《赤壁》中写历史机遇难再现的名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刘禹锡《望洞庭》中君山和湖水相映照的名句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四首诗》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四首诗》知识点
归纳
该课内容主要涉及古代四首诗的研究和理解。
以下是该课的知识点归纳:
古代四首诗介绍
- 该课研究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望月怀远》和《春晓》。
- 这些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和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静夜思》
-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诗人的思念之情。
《登鹳雀楼》
-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描写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壮志豪情。
《望月怀远》
-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思念和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晓》
-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四首诗》的知识点归纳。
这些诗歌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诗人的创作风格。
初一古代诗词四首上册
初一古代诗词四首上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经天,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衍生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星汉”:银河。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
诗人通过对沧海的描写,展现了大海包容日月星辰的宏伟气魄。
情感方面,诗中饱含曹操的壮志豪情,那种想要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
从表现手法看,诗人先实写眼前看到的大海、山岛、树木等景色,然后虚写日月星辰仿佛都在大海之中,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诗歌意境宏大而空灵,很好地体现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广阔胸襟,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作者介绍:曹操,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一生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军事方面能力出众。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作风格豪放,充满了英雄气概,其诗歌常能体现他的政治抱负和统一天下的决心。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课堂上,老师问小明对伟大抱负的理解。
小明站了起来,说:“就像曹操在《观沧海》中写的那样,我要拥有像大海容纳日月星辰的胸怀,有着统一天下般的伟大理想。
你看,曹操站在碣石山上,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心中豪情满怀,而我也要在面对学习中的重重困难时,有着这样的壮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就是我要学习的起点,从现在起,就有像大海那样的广阔视野和抱负。
”例子二:旅行时到了海边,小莉站在海边,望着那辽阔的大海,兴奋地跟朋友分享:“此时此刻我就想起曹操的《观沧海》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看这大海的波涛,和当年曹操看到的应该有同样的壮阔吧。
曹操能看着大海就产生那么伟大的志向,在这片大海前,我也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干出一番大事业,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包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呢。
”例子三:作文课上,主题是描写自然景观背后的力量。
九年级下次诗词四首知识点
九年级下次诗词四首知识点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优秀的古代诗词,其中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静夜思》、《登鹳雀楼》和《钗头凤·世情薄》。
这些诗词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各自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解析这四首诗词的主题、意境以及艺术特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草原的变化来表达人生无常的哲理。
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以草原的草木兴衰来暗喻人的生与死。
这种自然界与人类命运的对比,让我们思考生命的脆弱和虚无,也反映了中国人内敛的思维方式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是《静夜思》,这是李白的名篇,流传至今。
诗人在深夜思念故乡,用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心境。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独特的描写方式,抓住了读者的情感。
通过对月光和地上霜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心底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这是一首凝练而又意味深长的诗篇。
第三首诗词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着江南水乡的美景和人文诗意。
诗中描写的是登上鹳雀楼所见到的壮丽景色,如江水涛峭、直入云霄。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深深喜爱之情。
这首诗句优美,节奏流畅,给人一种舒畅、开阔的感觉,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最后一首诗是《钗头凤·世情薄》。
这首诗是纳兰性德所作,诗人通过描绘女子爱情的悲剧,展现了他对封建礼教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中抒发了作者对现实世俗、名利和情感的失望之情。
通过利用“钗头凤”这个形象化的比喻,诗人对女子的命运和社会的虚伪性质进行了暗示。
这首诗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他对真爱和真情的追求。
通过对这四首诗词的解析,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其中的艺术之美,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品味人生。
这些古代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切思考。
通过学习与欣赏这些诗词,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诗词四首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诗词四首九年级下册知识点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语言的精华,是文人墨客用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方式。
在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它们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第一首诗是《寻人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
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叙述了一个痛失亲人的人渴望寻找亲人的心情。
通过诗人的细腻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和失去亲人的痛苦。
这首诗还让我们了解到了唐代社会的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
第二首诗是《登鹳雀楼》,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鸟儿的翱翔,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诗人豪放洒脱的心境。
这首诗让我们领略到了唐代壮美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第三首诗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以描写古原草的凋零为线索,表达了人生离别的伤感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通过对岁月变迁和离别的描写,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唐代诗人独特的人生哲理和对世事的洞察力。
第四首诗是《江雪》,作者是宋代诗人柳宗元。
这首诗以描写江雪纷飞的壮丽景象为主线,展示了柳宗元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心灵的抒发,柳宗元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无垠,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价值和境界的思考。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词,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古代文人的诗意境界和文化思想,也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尤其是这些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对我们的成长和成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人云:“诗以言志,歌以咏志。
”诗词可以做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它既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也可以借用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寄托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
通过学习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可以说,九年级下册的诗词知识点丰富而有趣,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丰富内涵的宝库。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多读经典诗词,领略诗词之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作者简介李白(年月日—年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彰明人.汉族,我国唐代伟大地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西南),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说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地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地托克马克市附近),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地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李白不愿应试做官,但诗名远播,诗歌在其年轻时已经唱响天下,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地回复,直到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地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杜甫《饮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地奇句.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地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地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地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地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地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一说喝醉了酒,在水中捞月亮而溺水身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地诗李白地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地瑰丽绚烂地色彩,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地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独特风貌地,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地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地新高峰.他具有超异寻常地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地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地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地诗歌、裴旻地剑舞、张旭地草书为“三绝”.李白地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地.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轻地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地侠士(这与他地三大思想之一地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地记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地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地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地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地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地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地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地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地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地代表人物.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游侠、剑客为一身地伟大天才.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磨墨,唐玄宗曾御手调羹喂李白醒酒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杜甫赞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创作背景以金陵为怀古对象地诗歌中,李白地《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地一首.该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地律诗中脍炙人口地杰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作品鉴赏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地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地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地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地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该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地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白地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颢地诗宏伟.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开头两句写凤凰台地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地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地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地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地存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地吴和后来地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地宫廷已经荒芜,东晋地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地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地东西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诗人没有让自己地感情沉浸在对历史地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地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地“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地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地佳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地,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地帝都金陵看到唐地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地所在,日是帝王地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地心情是十分沉痛地.“不见长安”暗点诗题地“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地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地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地感受,把历史地典故,眼前地景物和诗人自己地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地怀抱,意旨尤为深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八声甘州》北宋柳永作者简介柳永(约约)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宋仁宗朝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创作慢词独多,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地词人.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地影响.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写作背景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首都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地痛苦愤懑.《八声甘州》即此类词地代表作.被苏轼称赞其佳句为“不减唐人高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写作特点纵观全词,非独结尾统摄全篇,上下片十八句无不经纬分明,丝丝入扣.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情景交织,以“对”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有如常山之蛇,关节响应,救首救尾.柳词铺叙而不散浸,于此可见一般.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相济地艺术美.用单字去声作为句首领头字,也是一大特色,“对”“渐”“望”“叹”“误”等用于开篇与转折处,骨节灵通,强而有力,如点睛之龙破壁而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赏析这首传颂千古地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地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地一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地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地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地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地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地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地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地复杂心理.“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地语言,将这复杂地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地《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地丰碑,得以传颂千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宋辛弃疾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地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辛弃疾存词多首.强烈地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地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地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地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地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地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地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地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地“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地“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地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地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地天边流去.地壮观景色.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地远山,有地很象美人头上插戴地玉簪,有地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地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地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地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地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地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地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地故乡地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地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地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地心情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地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地身世和孤寂地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地故国,以江南为自己地家乡地.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地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地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地成了游子了.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地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地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地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地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地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地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地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地急切非愤地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地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地手法,把强烈地思想感情寓于平淡地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地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地知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地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地游子呢?然而自己地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地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地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地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地“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地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地英雄人物?这二层地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地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地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地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地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地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地.我所忧惧地,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地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地核心.到这里,作者地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地装束,这里就是少女地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地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地那个时代地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地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地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地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登快阁》宋黄庭坚作者简介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地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地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意境,于今宜宾市郊北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地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地七律就是写登临时地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地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古今点评.山谷《登快阁》诗云:“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此但以“远大”、“分明”之语为新奇,而究其实,乃小人语. (张戒《岁寒堂诗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至宋之山谷,诚不免粗疏涩僻之病.至其意境天开,则实能辟古今未泄之奥妙.而《登快阁》诗亦其一也.顾诋为小儿语,不知何处有此等小儿能具如许胸襟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张宗泰《鲁岩所学集》).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此诗气势豪放,明白如话,却无曲折之致,正显黄诗平易之风格.(胡晓明、秦静梅《宋代诗歌评点》)赏析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地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地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地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地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