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2认识底和高》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并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图形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需要将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相结合,进一步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几何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难点: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高的位置在哪里?高的长度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高的定义和画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
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如何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的高。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画法和测量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2 认识底和高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2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2 认识底和高》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底和高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底和高的概念及性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图形经验。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底和高的概念理解不深,空间想象力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掌握它们的性质。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学生对底和高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自主探究底和高的概念及性质。
2.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3.利用“实践应用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或图片。
2.准备底和高相关的练习题。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底和高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底和高,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底和高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总结底和高的性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底和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3. 梯形的底和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2.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位置的多样性,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的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都有底和高)2. 探究新知(1)三角形的底和高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观察并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b.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底和高。
c.教师总结:三角形有三条边,其中任意一条边都可以作为底,从底到对边的垂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模型,观察并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b.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c.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有两对平行边,其中一对平行边可以作为底,从底到对边的垂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3)梯形的底和高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模型,观察并找出梯形的底和高。
b.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梯形的底和高。
c.教师总结:梯形有一对平行边,其中一条平行边可以作为底,从底到另一条平行边的垂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对底和高的认识。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底和高的概念。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作业题,巩固对底和高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说出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2.能够判断给定的三角形中哪个边是底,哪个边是高。
3.能够理解底和高的关系,知道如何使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4.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和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问学生是否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计算面积的方法,并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新方法。
2. 学习新知识1.教师向学生讲解底和高的概念,用图示法向学生解释底和高的含义。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让学生识别出它们的底和高,并写出其对应的符号。
3.教师通过计算实例,向学生讲解如何使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 巩固练习1.分发练习题,并让学生独立完成。
2.得到大部分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将答案与学生核对,讲解练习题中的难点。
4. 拓展应用1.教师给学生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多练习。
四、辅助教具1.黑板2.粉笔3.练习题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突出了底和高的概念和关系,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新方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一些较难的概念加强讲解的重点,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避免产生理解上的瓶颈。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场作出调整,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3. 底和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
2. 教学难点:底和高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房屋的高度、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底和高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底和高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底和高。
底:三角形任意一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
(2)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a. 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
b.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得到高。
c. 标记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底和高的概念。
(2)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底和高的概念、作法及应用。
6.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底和高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时,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3. 在练习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3. 底和高的应用七、教学资源1. 教材2. 实物模型或图片3. 练习题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底和高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底和高的应用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认识底和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7页的“认识底和高”。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的关系,并能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的关系,会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的关系。
难点: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角三角形、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一组直角三角形、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的底和高。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2. 探究底和高的关系(10分钟)(1)让学生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记录数据。
(2)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互相垂直,且底等于两条直角边的长度之和。
(3)让学生画出一个自己设计的直角三角形,并标出底和高。
4. 练习与拓展(10分钟)(1)出示一些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的高是否画对了。
(2)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底高互相垂直底 = 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题(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底等于两条直角边的长度之和。
()2. 题目:计算题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6厘米,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答案:1/2 × 8厘米× 6厘米 = 24平方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底和高的概念,理解了底和高的关系。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章第二节内容,主题是“认识底和高”。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什么是底和高,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底和高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实际情境,比如三角形、梯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概念讲解:我会利用教具和学具,向学生讲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问题,并解释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底和高的概念,以及一些关键的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底和高。
2. 请在梯形中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底和高。
答案:1. 三角形的底和高。
2. 梯形中三角形的底和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选择了实际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如三角形和梯形,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将新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可以正确标注图形的底和高;2.能够在图形中正确计算底和高的数值;3.通过实例练习,掌握计算面积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二、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教具:图形卡片、计算器等;3.课件:课堂演示用的电子PPT。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首先,通过出示图形卡片来引入底和高的概念,向学生简要地解释底和高的概念,并结合具体图形,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含义。
3.2 学习底和高的标注让学生在图形卡片上标注底和高,并口头解释标注方式。
3.3 初步联系将两个图形(如三角形和梯形)同时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标注底和高的操作。
3.4 教学巩固通过计算底和高的方法,让学生计算图形面积,并在黑板上公布正确答案。
示范方法如下:•让学生计算三角形ABC面积。
首先找到底线BC,再找到点A到底线BC的垂线AD,因此底为BC,高为AD。
使用公式S = (1/2) × b × h,计算出三角形ABC面积。
•让学生计算梯形ABCD面积。
首先找到它的两条平行边AB和CD,我们把它们称为上底和下底,然后再找出梯形的高EF。
使用公式S = (上底+下底) × 高 / 2,计算出梯形ABCD面积。
3.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如何计算底和高的方法,并在图形中正确地标注底和高。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练习:•练习1:让学生在工作纸上练习计算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练习2:放一些图形卡片,让学生现场进行标注底和高,并计算面积。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初步的导入下,了解了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了标注底和高的方法,并能够计算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在后续学习中,学生将更加深入地掌握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图形的特征。
同时,他们也已经学习过了其他平面图形,对于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求法。
难点:直角三角形底和高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
六. 教学准备直角三角形模型、直角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图片(如:三角板、跳绳、电视天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都有一个直角,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直角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结合直角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哪两条边?”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并板书: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
3.操练(1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如何用三角板拼出直角三角形,并找出其中的底和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的第二个内容——认识底和高。
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如何通过梯形的底和高来计算其面积。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梯形的底和高,掌握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梯形的底和高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内容,我已经准备好了梯形模型和计算器。
同学们需要准备的是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这个内容。
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梯形,它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2厘米,高是5厘米,那么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尝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我会向同学们介绍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我会通过一个例题来讲解这个方法。
例如,如果一个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0厘米,高是8厘米,那么这个梯形的面积可以这样计算:(6+10)×8÷2 = 16×8÷2 = 64平方厘米。
在同学们理解了计算方法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随堂练习,让他们自己计算一些梯形的面积。
这些练习会包括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梯形,以帮助同学们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设计一个简洁的板书,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计算面积的方法。
板书会包括梯形的图形,底和高的标记,以及计算面积的公式。
七、作业设计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巩固这个内容,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
这些作业会包括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如果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8厘米,高是6厘米,那么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答案是:(4+8)×6÷2 = 12×6÷2 = 36平方厘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在准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时,我分析了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确定了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并准备了相应的教具和学具。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了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第四章第二节“认识底和高”作为教学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画图来确定三角形的底和高。
具体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底和高定义,底和高的画法,以及三角形底和高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的画法,并能够运用底和高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画图来确定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底和高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底和高的概念,我准备了三角板和直尺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准备自己的学具,包括三角板、直尺和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边的长度,如何求第三边的长度?”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性质。
2. 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我使用三角板和直尺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解释底和高的定义。
底是三角形的最长边,高是从底到对面顶点的垂线。
3. 讲解底和高的画法:我示范如何通过观察和画图来确定三角形的底和高。
用直尺画出三角形的底,然后从底的一个顶点向对面画一条垂线,垂线与对面的边相交的点就是高的顶点。
4. 性质探讨:我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三角形底和高的性质。
学生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底和高将三角形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而且底和高的长度是相等的。
5. 例题讲解:我给出一个例题,例如:“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直角边的长度,如何求斜边的长度?”我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和运用底和高的性质来解决这个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 认识底和高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限高”,体会高的含义。
2认识并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通过画高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利用三角尺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三角尺。
2小组合作,探究高的画法。
(1)小组交流你的想法与画法。
(2)把小组的讨论结果画在图形上。
(3)代表汇报。
学生展示,说画法生:用三角尺画垂线,就是梯形的高,也是桥洞的“限高”。
师:用三角尺画垂线?画谁的垂线?怎样能说明自己画的是垂线呢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底和高。
3探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1)出示:师:说一说,你认为哪条线段是梯形的高?生:上底和下底之间的那条垂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师:想一想,像这样梯形的高,有几条?它们的长度都一样吗?(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继续出示:①与同伴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再认一认。
②在图中标出你认为哪条线段是高。
③每个图形的高有几条?学生小组内探究,老师巡视。
(3)汇报小结。
生1:梯形的高是从上底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也就是下底引一条垂线段。
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生2: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向对边画垂线,画出的这些线段都是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是有无数条。
生3: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着的底,引出的与底垂直的线段。
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所以三角形的高有三条。
老师用教学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及时演示。
学生组内交流高的画法,并动手尝试画高。
师: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太棒了!我们知道了图中垂线段叫高,那垂足所在的边叫什么呢?生:底。
师:请你指出每个图形的高和所对应的底,分别与同桌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4探究高的画法。
出示:师:我们认识了底和对应它的高,你能画出给定底边上的高吗?试一试,画一画。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2认识底和高》精品教案
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教学内容】认识底和高(教材第51~52页)【教学目标】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并能借助三角尺画出它们的高。
2.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并能作出它们的高。
【教学难点】作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一、情境导入出示教材第51页主题图。
师:当我们开车外出游玩时,经常会路过桥洞隧道,进入桥洞隧道前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标志,那么,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二、探究新知1.探究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高(1)设计图纸。
提出要求:桌面要做的尽可能大,可以用割补的方法,但锯的次数应尽可能少一些。
想一想,应从哪里锯开呢?出示活动要求:①仔细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段。
②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思考: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想一想,这些设计有没有共同的地方?讨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几条?(2)动手检验。
现在就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试一试能否拼出长方形。
2.探究活动二:梯形的高出示下面图形并认识梯形的高:什么是梯形的高?得出结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梯形有无数条高。
3.探究活动三:三角形的高谁能在一个三角形内画一条线段,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高是从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这条垂线就是三角形的高。
师总结: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它们的高。
4.探究活动四:画一画图形的高出示教材第51页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个图形。
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
引导学生在书上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的画法,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用三角板量一量并标出高。
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量出来的。
4.2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4.2 认识底和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底和高的定义,能够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掌握计算底和高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底和高的定义,能够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掌握计算底和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掌握计算底和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图形模型、直尺、量角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图形,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探究1. 出示三角形、梯形等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底和高。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底和高的定义。
3. 教师点评并给出底和高的定义。
3. 深化理解1. 出示不同类型的图形,让学生识别底和高。
2. 学生尝试计算底和高的长度,并交流计算方法。
3. 教师点评并总结计算底和高的方法。
4. 实践应用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批改,交流解题心得。
3. 教师点评并总结解题方法。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底和高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练习册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找出它们的底和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认识底和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深入理解底和高的定义,并能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掌握计算底和高的方法。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这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部分。
在这一节中,学生将要学习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高是三角形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几何图形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高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高的含义,并能够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高的概念,并能够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高的概念,他们可能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在认知方面,学生可能对高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是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使他们能够准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并能够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能够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并能够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高的含义,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高的概念的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能够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观察操作法进行教学。
我会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高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理解高的含义。
同时,我会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高的含义,能够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3.应用:学生通过练习题,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认识底和高》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底和高的概念,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求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掌握底和高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底和高的求法。
2.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底和高的求法。
3.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图形,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底和高的求法。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底和高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或图片。
2.准备底和高的操作工具,如尺子、三角板等。
3.准备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底和高的求法。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底和高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用尺子、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和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一个三角形的所有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设计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三角形高的概念和画法,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高的概念和画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高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画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高的概念。
2.直观演示:利用教具,直观展示三角形高的画法,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出一个三角形的所有高,巩固对三角形高的理解。
4.交流分享: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反思:通过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模型、直尺、三角板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模型、直尺、三角板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引出三角形高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个梯子,让学生思考如何确定梯子的高度。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4.2认识底和高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2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特征,能够画出任意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够判断三角形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感知底和高的存在,并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特征,能够画出任意三角形的底和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特征,能够画出任意三角形的底和高。
2.难点: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能够画出任意三角形的底和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从而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画出任意三角形的底和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如金字塔、自行车三角架等,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吗?”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三角板和直尺,现场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提问:“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让学生尝试回答。
然后,教师解释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即三角形的底是与另外两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那条边,而高则是从底顶点到对边的垂线。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和直尺,尝试画出不同三角形的底和高,并互相交流分享。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底和高的概念,区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底和高2.认识底和高在计算面积时的重要作用3.会根据底和高计算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面积二、教学重点1.掌握底和高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会根据底和高计算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面积三、教学难点1.区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底和高2.熟练掌握底和高在计算面积时的重要作用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结合数字和图形,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实践法: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底和高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知识(5分钟)1.用PPT或黑板上展示一些常见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对称性,并引导学生认识底和高的重要作用;2.为了更好地引入新课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2.引入新知识(10分钟)1.首先介绍底的概念,然后再介绍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底和高的概念和方向;2.通过几个图形的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底和高的概念,例如以矩形为例,黑板上画出一张长15厘米,宽7厘米的矩形,现在告诉学生这个矩形有什么长度可以修这个矩形,经过学生发言,最终引出底和高的概念。
3.练习与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在板书上画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把这些形状的底和高标注出来,并计算他们的面积。
老师在此过程中会对这些图形的计算方法进行讲解。
4.巩固练习(1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纸上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以检验其对底和高的掌握情况。
例如,如下展示一个图形,__________| || || ||__________|学生需要计算这个菱形的面积,老师可以在旁边帮助分析和解答问题。
5.总结(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将今天学到的知识点牢固地掌握,进而为后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4)-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4)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4)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直角三角形中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2. 三角形高的画法: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3. 三角形底的分类:根据底的不同位置,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4. 三角形高的特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等腰三角形的高有特殊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2. 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3. 能根据底的不同位置,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4. 发现等腰三角形的高有特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高的特殊特点。
2. 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三角形高的画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模型,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三角形的玩具等,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底和高的关系。
2. 底和高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中底和高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3. 三角形高的画法:引导学生使用直尺和三角板,尝试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并交流分享画高的方法。
4. 三角形底的分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三角形模型,根据底的不同位置,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5. 三角形高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等腰三角形的高有特殊特点。
6.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有关三角形底和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底和高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底高等腰三角形 special feature不等腰三角形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还是不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例题:等腰三角形:答案:2. 题目: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的高,并标明底和高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
【教学内容】
认识底和高(教材第51~5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并能借助三角尺画出它们的高。
2.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并能作出它们的高。
【教学难点】
作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第51页主题图。
师:当我们开车外出游玩时,经常会路过桥洞隧道,进入桥洞隧道前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标志,那么,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高
(1)设计图纸。
提出要求:桌面要做的尽可能大,可以用割补的方法,但锯的次数应尽可能少一些。
想一想,应从哪里锯开呢?
出示活动要求:
①仔细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段。
②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思考: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想一想,这些设计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讨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几条?
(2)动手检验。
现在就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试一试能否拼出长方形。
2.探究活动二:梯形的高
出示下面图形并认识梯形的高:
什么是梯形的高?
得出结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梯形有无数条高。
3.探究活动三:三角形的高
谁能在一个三角形内画一条线段,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高是从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这条垂线就是三角形的高。
师总结: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它们的高。
4.探究活动四:画一画图形的高
出示教材第51页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个图形。
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
引导学生在书上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的画法,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用三角板量一量并标出高。
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量出来的。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从底的对边上的一个顶点画到底的垂线)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高相同,底更长的三角形的面积更大。
4.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4题。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评议。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思考】
这节课不但重视了数学知识——“高”的概念的引导,还特别重视学生画图形高的引导。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难点是在画一个图形高的过程中对高的概念的运用。
因此,本节课教师在“高”的概念形成后,在画高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三角板怎样摆放等细小的动作指导,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学习小提示: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同学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加油吧!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