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试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谢希人-第七版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人-第七版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第1章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一、填空题1.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2.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3.多媒体操作系统多媒体硬件系统媒体处理系统工具用户应用软件4.多媒体压缩和解压缩技术多媒体存储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同步技术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5.感觉媒体表示媒体6.只读型一次写型重写型7.超链接(Hyperlink)8.人工智能领域9.集成化、智能化、嵌入化、网络化10 .扩展二、选择题(可多选)1.D 2.A 3.A B 4.A 5.B三、简答题1.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特性有哪些?答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音频信息、视频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编码、存储、加工、传输,将它们有机地集成组合,并建立起相互的逻辑关联,使之成为具有交互功能的集成系统。

所以,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的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特性有:(1) 信息载体的多样性(2) 集成性(3) 交互性(4) 协同性(5) 实时性2.与单纯的下载方式相比,这种对多媒体文件边下载边播放的流式传输方式具有哪些优点:答案:(1) 启动延时速度都大幅度地缩短(2) 对系统缓存容量的需求大大降低(3) 流式传输的实现有特定的实时传输协议3.请从多媒体自身特征出发解释传统电视为何不属于多媒体?答案:传统电视却乏交互性,不能根据用户需要浏览电视节目,因此,传统电视不属于多媒体。

4.简述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

答案:虚拟现实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应用,其中比较关键的技术有:大规模数据场景建模技术、动态实时的立体听觉、视觉生成技术、三维定位、方向跟踪、触觉反馈等传感技术和设备,交互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等。

5.简述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案:必要性:在多媒体系统中,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图像、视频画面质量和听觉效果,必须解决视频、音频信号数据的大容量存储和实时传输问题可能性:多媒体声、文、图、视频等信源数据有极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冗余信息,数据压缩就是将庞大的数据中的冗余信息去掉,保留相互独立的分量。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复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复习题答案

计算机⽹络(谢希仁)复习题答案计算机⽹络(谢希仁)复习样题期末考试题型及分数⽐例(%):⼀、选择题20⼆、判断题10三、问答题70说明:下列题⽬仅供复习⽤,与期末题⽬没有必然联系。

⼀、选择题1.电路交换是基于位置的交换,⽽分组交换采⽤的是存储转发技术来转发数据分组。

分组交换⽹的出现是现代电信的开始,⼤家公认的是分组交换⽹之⽗。

A.INTERNET B。

ARPANET C.X.25 D。

ISDN2.⼤家知道,⽹络协议是指为进⾏⽹络中的数据交换⽽建⽴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它有三个要素。

请问“表达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是属于⽹络协议哪⼀个要素的内容?A.语法 B。

语句 C.同步 D。

语义3.路由表的分组转发算法是在路由器的IP层执⾏的,其寻找路由的算法顺序是:A.直接交付-→特定主机路由-→正常路由-→默认路由B.特定主机路由-→直接交付-→默认路由-→正常路由C.特定主机路由-→默认路由-→直接交付-→正常路由D.直接交付-→正常路由-→默认路由-→特定主机路由4.OSI制定了⽹络管理标准框架ISO7498-4,此框架将⽹络管理分为系统管理、层管理和层操作。

并将系统管理分为五个功能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

请问:“保证在使⽤最少⽹络资源和具有最⼩时延的前提下,⽹络能提供可靠、连续的通信能⼒”是属于哪⼀个功能域?A.故障管理 B。

配置管理 C。

计费管理 D。

性能管理5.在停⽌等待协议⾥,如果丢失了确认帧,超时重传将使接收⽅收到⼆个同样的数据帧,这就是停⽌等待协议的“重复帧”现象。

请问:停⽌等待协议采⽤的是什么⽅法来解决“重复帧”问题?A.启动超时计时器 B。

设置滑动窗⼝ C。

采⽤连续ARQ协议D。

设置发送序号6.OSI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中,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分别称为:A.⽐特流、帧、数据分组、报⽂段 B。

帧、报⽂段、数据分组、⽐特流C.⽐特流、数据分组、帧、报⽂段 D。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计算机⽹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第⼀章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上第⼀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应⽤层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A.⽹络的层次B.每⼀层使⽤的协议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D.每⼀层必须完成的功能3、(10-34)在下图所⽰的采⽤“存储-转发”⽅式分组的交换⽹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为1000B,其中分组头⼤⼩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个⼤⼩为980000B的⽂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需要的时间⾄少是()A:80ms B:80.08ms C:80.16ms D:80.24ms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络层提供的是()A.⽆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A. PPPB. IPC. UDPD. TCP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A.对话管理B.数据格式转换C.路由选择D.可靠数据传输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式)与主机⼄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报⽂交换和分组⼤⼩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发送1个⼤⼩为8Mb(1M=106)的报⽂。

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式完成该报⽂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A.800ms、1600msB.801ms、1600msC.1600ms、800ms、 D、1600ms、801ms8.(14-33)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A.应⽤层 B表⽰层 C传输层 D⽹络层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B C C A B B D C第⼆章1.(09-34)在⽆噪声情况下,若某通信链路的带宽为3kHz,采⽤4个相位,每个相位具有4种振幅的QAM调制技术,则该通信链路的最⼤数据传输速率是() A.12kbps B.24kbps C.48kbps D.96kbps注: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就推导出在理想低通信道的最⾼⼤码元传输速率N (其中W是想低通信道的公式:理想低通信道的最⾼⼤码元传输速率C=2W.log2的带宽,N是电平强度)。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传输延迟时间最小的交换方法是(A )A线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信元交换2、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运输层之间的是(b )A、物理层B、网络层C、会话层D、表示层3、服务与协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B、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C、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D、OSI将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

OSI将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

OSI将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4、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元分别是( c)A、报文(Message)、比特(Bit)B、分组(Packet)、报文(Message)C、帧(Frame)、比特(Bit)D、数据报(Datagram)、比特(Bit)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OSI参考模型分层的是(b )A.物理层 B.网络接口层 C.数据链路层 D.网络层6、在同一个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送的通信方式是( c)A.单工B.半双工C.全双工D.上述三种均不是7、若信道的复用是以信息在一帧中的时间位置(时隙)来区分,不需要另外的信息头来标志信息的身分,则这种复用方式为( c)A、异步时分复用B、频分多路复用C、同步时分复用D、以上均不对8、(c )是下列传输介质中性能最好的。

A.双绞线 B.同轴电缆C.光纤 D.以上都好。

9、有几栋建筑物,周围还有其他电力电缆,若需将该几栋建筑物连接起来构成骨干型园区网,则采用( a)比较合适。

(A)光缆(B)同轴电缆(C)非屏蔽双绞线(D)屏蔽双绞线10、局域网体系结构中( b)被划分成MAC和LLC两个子层。

计算机网络原理_谢希仁_第七版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原理_谢希仁_第七版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 1 )报文分组,加首部( 2 )经路由器储存转发( 3 )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 1 )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 2 )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 3 )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 APPANET 向互联网发展; TCP/IP 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 Internet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 ISP 结构的 Internet ; ISP 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 1 )因特网草案 (Internet Draft) ——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 2 )建议标准 (Proposed Standard) ——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 3 )草案标准 (Draft Standard) ( 4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 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 internet 和 Internet 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 1 ) internet (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 2 ) Internet (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传输延迟时间最小的交换方法是(A )A线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信元交换2、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运输层之间的是(b )A、物理层B、网络层C、会话层D、表示层3、服务与协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B、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C、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D、OSI将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

OSI将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

OSI将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4、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元分别是( c)A、报文(Message)、比特(Bit)B、分组(Packet)、报文(Message)C、帧(Frame)、比特(Bit)D、数据报(Datagram)、比特(Bit)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OSI参考模型分层的是(b )A.物理层 B.网络接口层 C.数据链路层 D.网络层6、在同一个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送的通信方式是( c)A.单工B.半双工C.全双工D.上述三种均不是7、若信道的复用是以信息在一帧中的时间位置(时隙)来区分,不需要另外的信息头来标志信息的身分,则这种复用方式为( c)A、异步时分复用B、频分多路复用C、同步时分复用D、以上均不对8、(c )是下列传输介质中性能最好的。

A.双绞线 B.同轴电缆C.光纤 D.以上都好。

9、有几栋建筑物,周围还有其他电力电缆,若需将该几栋建筑物连接起来构成骨干型园区网,则采用( a)比较合适。

(A)光缆(B)同轴电缆(C)非屏蔽双绞线(D)屏蔽双绞线10、局域网体系结构中( b)被划分成MAC和LLC两个子层。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解析]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解析]

第一章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A.网络的层次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3、(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A:80ms B:80.08ms C:80.16ms D:80.24ms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A. PPPB. IPC. UDPD. TCP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A.对话管理B.数据格式转换C.路由选择D.可靠数据传输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

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A.800ms、1600msB.801ms、1600msC.1600ms、800ms、 D、1600ms、801ms8.(14-33)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B C C A B B D C第二章1.(09-34)在无噪声情况下,若某通信链路的带宽为3kHz,采用4个相位,每个相位具有4种振幅的QAM调制技术,则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 A.12kbps B.24kbps C.48kbps D.96kbps注: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就推导出在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大码元传输速率N (其中W是想低通信道的公式: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大码元传输速率C=2W.log2的带宽,N是电平强度)。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 word 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 word 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第一章概述1-0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 连通性和共享1-02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 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 3)在目的地合并1-0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 向互联网发展; TCP/IP 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 结构的Internet ;ISP 首次出现。

1-06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Internet 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 :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 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08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 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问题详解)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问题详解)

第一章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容是()A.网络的层次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C.协议的部实现细节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3、(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A:80ms B:80.08ms C:80.16ms D:80.24ms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A. PPPB. IPC. UDPD. TCP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A.对话管理B.数据格式转换C.路由选择D.可靠数据传输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

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A.800ms、1600msB.801ms、1600msC.1600ms、800ms、 D、1600ms、801ms8.(14-33)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参考答案:第二章1.(09-34)在无噪声情况下,若某通信链路的带宽为3kHz,采用4个相位,每个相位具有4种振幅的QAM调制技术,则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 A.12kbps B.24kbps C.48kbps D.96kbps注: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就推导出在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大码元传输速率N (其中W是想低通信道的公式: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大码元传输速率C=2W.log2的带宽,N是电平强度)。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解析]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解析]

第一章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A.数据链路层B.传输层C.会话层D.应用层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A.网络的层次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3、(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A:80msB:80.08msC:80.16msD:80.24ms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A.PPPB.IPC.UDPD.TCP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A.对话管理B.数据格式转换C.路由选择D.可靠数据传输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

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A.800ms、1600msB.801ms、1600msC.1600ms、800ms、D、1600ms、801ms8.(14-33)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A.应用层B表示层C传输层D网络层参考答案:12345678BCCABBDC第二章9.(09-34)在无噪声情况下,若某通信链路的带宽为3kHz,采用4个相位,每个相位具有4种振幅的QAM调制技术,则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 A.12kbpsB.24kbpsC.48kbpsD.96kbps注: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就推导出在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大码元传输速率的公式: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大码元传输速率C=2W.log2N(其中W是想低通信道的带宽,N是电平强度)。

计算机网络_谢希仁_7版_1-6章计算题及简答题

计算机网络_谢希仁_7版_1-6章计算题及简答题

第一章(P39)概述1-15,假定网络的利用率达到了90%。

试估算一下现在的网络时延是它的最小值的多少倍?解:可以理解D0默认为100设网络利用率为U,网络时延为D,网络时延最小值为D=D0/(1-90%)=D0/0.1=10D0利用率:D=D0/(1-U) D:当前网络延迟 D0:空闲时延迟 U:网络利用率1-17,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 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 × 10^8 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 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 kbit/s。

2)数据长度为10^3 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 Gbit/s。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解:发送时延Ts = 数据帧长度(bit)/ 发送速率(bit/s)传播时延Tp = 信道长度(m)/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m/s)1) Ts = 10^7 bit / 100 kbit/s = 100 s,Tp = 10^6 m / (2 × 10^8) m/s = 0.005 s 2) Ts = 10^3 bit / 1 Gbit/s = 1 μs,Tp = 10^6 m / (2 × 10^8) m/s = 0.005 s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

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1-19(1)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

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

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共18字节。

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

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用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

(2)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解:.本层的传输效率=上层传送下来的数据/本层向下层传送的数据1)100 / (100+20+20+18) = 63.3%2)1000 / (1000+20+20+18) = 94.5%1-29,有一个点对点链路,长度为50 km。

计算机网络第七课后答案完整版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七课后答案完整版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传输延迟时间最小的交换方法是(A )A线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信元交换2、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运输层之间的是(b )A、物理层B、网络层C、会话层D、表示层3、服务与协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B、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C、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D、OSI将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

OSI将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

OSI将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4、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元分别是( c)A、报文(Message)、比特(Bit)B、分组(Packet)、报文(Message)C、帧(Frame)、比特(Bit)D、数据报(Datagram)、比特(Bit)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OSI参考模型分层的是(b )A.物理层 B.网络接口层 C.数据链路层 D.网络层6、在同一个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送的通信方式是( c)A.单工B.半双工C.全双工D.上述三种均不是7、若信道的复用是以信息在一帧中的时间位置(时隙)来区分,不需要另外的信息头来标志信息的身分,则这种复用方式为( c)A、异步时分复用B、频分多路复用C、同步时分复用D、以上均不对8、(c )是下列传输介质中性能最好的。

A.双绞线 B.同轴电缆C.光纤 D.以上都好。

9、有几栋建筑物,周围还有其他电力电缆,若需将该几栋建筑物连接起来构成骨干型园区网,则采用( a)比较合适。

(A)光缆(B)同轴电缆(C)非屏蔽双绞线(D)屏蔽双绞线10、局域网体系结构中( b)被划分成MAC和LLC两个子层。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课后答案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课后答案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课后答案第三章1、7.下列的英文缩写和中文名字的对照中,错误的是()。

[单选题] *A.CAD--计算机辅助设计B.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CIMS--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正确答案)D.CAI--计算机辅助教育2、60.广域网中采用的交换技术大多是()[单选题] *A.电路交换B.报文交换C.分组交换(正确答案)D.自定义交换3、在下列设备中,属于输出设备的是()。

[单选题] *A. 显示器(正确答案)B. 扫描仪C. 鼠标4、在WPS文字中,将插入点定位于句子“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直”与“下”之间,按一下Backspace键,则该句子()。

[单选题] *A.变为“飞流下三千尺”(正确答案)B.变为“飞流直三千尺”C.整句被删除5、开机后屏幕上无任何显示,无声响,不进行内存自检,按任意键均无反映,主机电源指示灯不亮,但显示器电源指示灯亮,最可能的原因是()。

[单选题] *A. 主机电源故障(正确答案)B. 主板故障C . 显示器故障D. 显卡故障6、微机硬件系统中最核心的部件是______。

[单选题] *A:内存储器B:输入输出设备C:CPU(正确答案)D:硬盘7、局域网的特点是:连接范围窄、用户数少、容易分配()。

[单选题] *A连接速率高(正确答案)B连接速率低C连接数量多D连接距离远8、虚拟局域网(VLAN)的技术基础是()。

中[单选题] *A. 路由B. 带宽分配C. 交换(正确答案)D. 冲突检测9、1GB的准确值是______。

[单选题] *A:1024×1024 BytesB:1024 KBC:1024 MB(正确答案)D:1000×1000 KB10、目前使用的硬磁盘,在其读/写寻址过程中______。

[单选题] * A:盘片静止,磁头沿圆周方向旋转B:盘片旋转,磁头静止C:盘片旋转,磁头沿盘片径向运动(正确答案)D:盘片与磁头都静止不动11、要在幻灯片中设置“标尺”的显示/隐藏属性,应选择()选项卡。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著-考试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著-考试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网络》整理资料第1章概述1、计算机网络的两大功能:连通性和共享;2、计算机网络(简称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3、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从单个网络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②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③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结构的因特网。

4、制定互联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①互联网草案(Internet Draft)②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成为RFC③互联网标准(InternetStandard)5、互联网的组成:①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

处在互联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是进程之间的通信)两类通信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这种方式在互联网上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传统的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软件)。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

客户程序:一对多,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不需要特殊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被动等待);一般需要有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对等连接方式(p2p):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端;②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在这些网络上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主要由路由器和网络组成);核心中的核心:路由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建,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交换——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电路交换:必须经过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资源(归还通信资源)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 09-33)在OSl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A. 数据链路层B.传输层C.会话层D.应用层2、( 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A.网络的层次B. 每一层使用的协议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D. 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3、( 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A: 80ms B : 80.08ms C : 80.16ms D : 80.24ms4、( 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 •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 .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5、( 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A. PPPB. IPC. UDPD. TCP& (13-33)在OSl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A.对话管理B.数据格式转换C.路由选择D.可靠数据传输7. (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 (1M=10)的报文。

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A. 800ms∖ 160OmSB.801ms 、160OmSC.1600ms 800ms D、1600ms 801ms8. (14-33)在OSl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A.应用层B表示层C传输层D网络层参考答案:第二章1. ( 09-34)在无噪声情况下,若某通信链路的带宽为 3kHz,采用4个相位,每个相位具有4种振幅的QAM调制技术,则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A. 12kbpsB.24kbpsC.48kbpsD.96kbps注: 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就推导出在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大码元传输速率的公式: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大码元传输速率C=2W.log2N(其中W是想低通信道的带宽,N是电平强度)。

2. (11-34)若某通信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 2400bps ,采用4相位调制,则该链路的波特率是()A . 600波特B . 1200波特C . 4800波特D . 9600波特3. (12-34)在物理层接口特性中用于描述完成每种功能的事件发生顺序的是: A.机械特性B.功能特性C.过程特性D.电气特性4. 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信道数据传输速率的是A.信噪比B.频率宽带C.调制速率D.信号传播速度5. 站点A、B、C通过CDMA⅛享链路,A B、C的码片序列(ChiPPing SeqUence)分别是(1,1,1,1 )、( 1, -1,1,-1 )和(1,1,-1,-1 ),若 C从链路上收到的序列是(2,0,2,0,0,-2,0,-2,0,2,0,2 ),贝U C收到A发送的数据是A. 000B. 101C. 110D.111第三章1. (09年考研35题)数据链路层采用了后退 N帧(GBN)协议,发送方已经发送了编号为0~7的帧。

当计时器超时时,若发送方只收到 0、2、3号帧的确认,则发送方需要重发的帧数是A. 2B. 3C. 4D. 52. ( 11年考研35题)数据链路层采用选择重传协议(SR传输数据,发送方已发送了 0~3号数据帧,现已收到1号帧的确认,而0、2号帧依次超时,则此时需要重传的帧数是A. 1B. 2C. 3D. 43、( 09-36)以太网交换机进行转发决策时使用的PDU⅛址是()A.目的物理地址B.目的IP地址C.源物理地址D.源IP地址4、(09-37)在一个采用CSMA/C协议的网络中,传输介质是一根完整的电缆,传输速率为1Gbps电缆中的信号传播速度是200000km∕s。

若最小数据帧长度减少800比特,则最远的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至少需要()A.增加160mB.增加80mC.减少160mD.减少80m5、(11-36)下列选项中,对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帧进行确认的MAc协议是()A. CSMAB. CDMA C . CSMA/CD D. CSMA/CA& (12-35)以太网MAC提供的是()A、无连接的不可靠服务B、无连接的可靠服务C、有连接的不可靠服务 D有连接的可靠服务7. (13-34)若下图为10BaSeT网卡接收到的信号波形,贝U该网卡收到的比特串是A. 0011 0110B. 1010 1101C. 0101 0010D. 1100 01018. (13-37) HDLc协、议对0111 1100 0111 1110 组帧后对应的比特串为B. 01111100 01111101 01111110D. 01111100 01111110 011111019.( 14-34 )某以太网拓扑及交换机当前转发表如下图所示,主机00-e1-d5-00-23-a1 向主机 00-e1-d5-00-23-c1 发送 1 个数据帧,主机 00-e1-d5-00-23-c1 收到该帧后,向主机 00-e1-d5-00-23-a1 发送一个确认帧, 交换机对这两个帧的转发端口分别是1 2 3 4 5 6 7 8 9 CBADDAAABA. 01111100 00111110 10 C. 01111100 01111101 0 A . {3P ∣ 和⑴ OIIB. {2,3}f ∣I 和{1} c. {2∣∣35 和 目的地址端口第四章:1、(10-35)某自治系统采用RlP协议,若该自治系统内的路由器 R1收到其邻居路由器R2的距离矢量中包含信息V net1 , 16> ,贝U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 R2可以经过R1到达net1 ,跳数为17B. R2可以到达net1 ,跳数为16C. R1可以经过R2到达net1 ,跳数为17D. R1不能经过R2到达net12、(10-36)若路由器R因为拥塞丢弃IP分组,贝吐匕时R可以向发出该IP分组的源主机发送的ICMP报文件类型是()A:路由重定向 B :目的不可达C:源抑制 D :超时3、(10-37)某网络的IP地址为192.168.5.0/24 采用长子网划分,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8 ,则该网络的最大子网个数,每个子网内的最大可分配地址个数为()A: 32, 8 B : 32, 6C: 8, 32 D : 8, 304、(11-37)某网络拓扑如下图所示,路由器 R1只有到达子网192.168.1.0/24 的路由。

为使R1可以将IP分组正确地路由到图中所有子网,则在R1中需要增加的一条路由(目的网络,子网掩码,下一跳是()C . 192.168.2.0 255.255.255.128 192.168.1.2A . 192.168.2.0B . 192.168.2.0192.168.1.1255.255.255.128255.255.255.0192.168.1.1D . 192.16820 255.255.255.0 192.168.1.25、(11-38)在子网192.16840/30 中,能接收目的地址为 192.16843 的IP 分组的最大主机数是()A . 0B . 1C . 2D . 4& (12-37)以下关于IP路由器功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I、运行路由协议,设置路由表U、检测到拥塞时,合理丢弃IP分组川、对收到的IP分组进行差错校验,确保传输的IP分组不丢失W、根据收到的IP分组的目的IP地址,将其转发到合理的传输线路上A.仅川、WB. 仅I、U、川C.仅 I、u、WD. I>Π>≡>W7、( 12-38) ARP协议的功能是:A. 根据IP地址查询MAC⅛址B. 根据MAC⅛址查询IP地址C. 根据域名查询IP地址D. 根据IP地址查询域名8、(12-39)某主机的 IP 为 180.80.77.55 ,子网掩码为 255.255.252.0 ,若该主机向其所在子网发送广播分组,则目的地址为:A. 180.80.76.0B. 180.80.76.255C. 180.80.77.255D. 180.80.79.2559、(10-38)下列网络设备中,能够抑制网络风暴的是I中继器 U集线器川网桥 W路由器A.仅I和UB.仅川C.仅川和WD.仅W参考答案:第五章:1、(09-38)主机甲和主机乙间已建立一个 TCP连接,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了两个连续的TCP 段,分别包含300字节和500字节的有效载荷,第一个段的序列号为200,主机乙正确接收到两个段后,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列号是()A. 500B.700C.800D.10002、(09-39) 一个TCP连接总是以1KB的最大段发送TCP段,发送方有足够多的数据要发送。

当拥塞窗口为16KB时发生了超时,如果接下来的 4个RTT(往返时间)时间内的TCP段的传输都是成功的,那么当第 4个RTT时间内发送的所有TCP段都得到肯定应答时,拥塞窗口大小是()A. 7KBB. 8KBC. 9KBD. 16KB3、 (10-39)主机甲和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一个 TCP连接,TCP最大段长度为1000 字节,若主机甲的当前拥塞窗口为 4000字节,在主机甲向主机乙连接发送 2个最大段后,成功收到主机乙发送的第一段的确认段,确认段中通告的接收窗口大小为2000字节,则此时主机甲还可以向主机乙发送的最大字节数是( )A: 1000 B : 2000C: 3000 D : 40004、 (11-39)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一个(SYN= 1,Seq= 11220)的TCP段,期望与主机乙建立TCP连接,若主机乙接受该连接请求,则主机乙向主机甲发送的正确的TCP段可能是( )A . (SYN= 0,ACK= 0,Seq= 11221,ack = 11221)B . (SYN= 1,ACK= 1,Seq= 11220,ack = 11220)C . (SYN= 1,ACK= 1,Seq= 11221,ack = 11221)D . (SYN= 0, ACK= 0,Seq= 11220,ack = 11220)5、(11-40)主机甲与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一个 TCP连接,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了3个连续的TCP段 ,分别包含300字节、400字节和500字节的有效载荷,第3 个段的序号为9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