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书报告(中国人的气质)
深刻反思与辩驳——读《中国人的气质》随感智能091 王港090923在读本书之前不得不提到推荐此书的李宇征老师。
未曾谋面时已得知老师治学方法的独特,一直没有机会相见,本次有幸成为其学生,也算一种缘分。
读此书时恰逢我自己读书计划接近尾声,以其接续,更勾起对人文社科的原始兴趣。
由于时间仓促,我对此书只有一细一粗的欣赏过程,一遍细读一遍浏览不能说对它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只是一直在思考,想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记录下来,仅此而已。
大概一个月的阅读也只有如此浅显的看法了。
首先说到我读书的习惯——时刻翻阅,时刻记录。
在读书时,总是有一支铅笔伴随左右,遇到激发内心思维的地方,马上记下自己的想法。
在读该书的时候亦是如此。
所以当细读之后,书上已经“伤痕累累”。
除了批注之外,我还及时把很多内容上传到了自己的微博上,通过这个媒介与大家分享所得所想。
读该书的心态很奇怪,应该说是一种渐变的过程。
从开始的怀疑,怀疑一个外国人怎么会很深刻的了解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呢,尤其是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候,他们总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
到之后的惊奇,书中作者对中国人描述之细微到位,让我不得不放下偏见开始端正自己的心态去好好读。
到接近尾声时,对作者的佩服和自我的反思。
不过总的心态还是以学习为主,探究外国人对中国人性格较为客观的看法。
文章思路很乱,只是拣自己想到的堆积于此罢了。
开始想谈一下自己认为书中较为可取之学习方法。
随后说一下我对书中不敢苟同的观点及自我辩驳。
还有个人赞赏的中国式的智慧。
最后写百年之后国人与百年前的对比及反思,结语。
一、书中较为可取之学习方法书以学习的心态去读,收获就会很大。
在欣赏该书的时候,作者严谨的作风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以很多客观可想的例子去佐证自己的观点。
在谈到中国人要面子的时候,举了很贴切的中国人保住面子的拙劣手法。
一位女仆把客人的小折刀藏在主人的房间里,然后又在台布下把它找到,装模作样的展示给人看,这样她的面子就算是保住了。
中国人的气质
读书笔记
读此书是由于迅哥儿的推荐!这是一个外国传教士写于1890(晚清)的书。 有一些偏见,但也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清朝末年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人,虽然他观点有失偏颇,始终存在一些文化优越感,但是不得不说很 多东西他说对了,中国人爱面子不诚信的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你会好奇的去探寻这个作者究竟是何时写下这本书。 这是思修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当然,也是为了完成读后感才去读的一本书。但是能看得到的是,我们的民族 绝不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在慢慢改变,我们也在不断进步!我想,如今,世界一定听到了中华民族脉搏跳动 的声音,也感受到了东方巨龙在历史路上不断前进的步伐!。 100多年前,一个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眼光独到,但也有以偏概全。 抛开个人情感至少他是真诚的我们在反思与进步的同时既不能被批评击倒也不能被荣耀压垮。 很糟糕,基本跟《中国人的德行》这本书一模一样,作者却不一样,也不知道谁抄袭谁。
无论如何,当诚信与忠实这样的品质在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占据了理应占据的位置,那么(不久的将来), 中国人那无与伦比的勤劳就将赢得圆满的回报。
有人把中国人比作竹子,很少有比这更为恰当的比拟了。竹子很优雅,并且用途广泛。它很柔韧,中间是空 的。东风吹来,它就弯向西边;西风吹来,它又弯向东边;无风的时候,它就挺直躯干。竹子是一种草本植物。 草很容易打成结,竹子尽管柔软,却很难打成结。
第二十四章相 互猜疑
第二十五章缺乏诚信
第二十六章多神论、 泛神论和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中国的真 实状况及其当今需求
译后
作者介绍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又作明恩普,美国人,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1872年 来华,最初在天津,1877年到鲁西北赈灾传教,在恩县庞庄建立其第一个教会,先后在此建立起小学、中学和医 院,同时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去宣教之职。在明恩溥等人推动之下,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 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明恩溥返 回美国。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中华民族的品格:坚忍不拔、理性务实、克勤克俭、居安思危谁要能将东西方的精华集于一身,谁若能在狭窄的、常常是荆棘丛生的中庸之道上安然前行,他就是幸福的。
一个多月前,南图书架上,“阅读世界人文书系”中,一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美国人写的名为《中国人的气质》的书吸引了我。
望着印在橘红色封面的书名,中国人的气质?老外眼里中国人是怎样的气质?一个老外凭什么来分析国人气质?怀着好奇取下书本,189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百年老店,很有历史了。
作者美国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
一百多年前,准确说是1872年,作为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的明恩溥从西方来到古老中国,在上海、山东传教。
他曾在山东一个叫庞庄的地方生活传教。
与中国人朝夕相处近20年,他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是有感情的。
以一个传教士应有的善良和宽容,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理性和公正,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风俗和性格所做的一番评头论足,明恩溥的文字先是陆续发表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
后来他辞去公职,定居北京附近通州,专事写作。
以他在华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中国人的气质》中深刻体察中国人的根性,从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立场出发,对于中华民族的一番指手画脚,成为了西方汉学中最重要的奠基作之一,在西方人的中国观形成中发挥了持久而巨大作用。
据说,此书在中国和西方曾广为流行,曾经引起包括辜鸿铭、鲁迅在内的中国思想大家们的广泛关注,直到如今仍能激起国人的阅读兴趣。
作者最早积极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让中国利用之发展教育事业。
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白宫接见明恩溥专门商讨此事。
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十九世纪的艰难起步,明恩溥功不可没。
在书中,作者自勉道:永远都要在反面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给予中国人正面评价。
可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国怀有好感的外国人,却始终没有放下他的西方文化中心论,以及他在面对中国人时所怀有的优越感,因而书中难免流露偏见和误解。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让人深感自豪的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中国人的独特气质和精神品质。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博大、厚重和包容的气质,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人的气质是源自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思想等,这些都是构成中国人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的气质不仅体现在对待他人的宽容和包容,还体现在对待生活的淡定和从容。
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事例和典故来说明中国人气质的独特魅力,让人深感自豪和自信。
中国人的气质也体现在对待困难和挑战的态度上。
中国人有着顽强的生存意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都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种气质不仅让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也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了无穷的活力和创造力。
读完《中国人的气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
理解。
中国人的气质是源自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顽强精神和乐观态度。
这种气质不仅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尊重和尊严,也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了解中国人的气质,也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人的气质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中国人的气质》
《中国人的气质》第一篇:《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早期在中国居住的一位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人,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美国公理会教士。
他27岁来到了中国先后在天津、北京、山东、河北等地传教,并参加了当地的救灾、医疗等工作,在中国居留了50余年之久。
他根据自身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人的了解,先后写了《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农村生活》、《骚动的中国》等书。
《中国人的气质》一书是史密斯的代表作。
1890年,他根据自己二十几年在中国传教士的观察、体验所积累起的生活经验,以“中国人的气质”为总题,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
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纷纷要求作者集结成书。
此书在1894年由美国佛来明出版公司在纽约出版。
世界上的民族特征,固然不能由“优”、“劣”之分,但也没有哪个民族自称是十全十美的。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勤劳、聪明为世人所公认,但也因长期受封建制度的统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存在不少消极、保守的性格特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尤其到了清王朝的末期,国弱民穷,备受外国列强的欺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打门被外国列强轰开,西方思想由此传入中国,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了民族危机,纷纷寻求救国之路。
有主张文化创造的,有提倡西化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但正视我们这个民族“劣根性”的却不多。
史密斯说“中国人并不缺智慧,不缺忍耐、务实和乐天的性格。
在这些方面,他们都非常出色。
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人格和良知。
”但是史密斯说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的气质性格特征,今天的中国已非当年的中国,今天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早已焕然一新。
这本书主要是让我们看看我们先辈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他们身上压着多么沉的精神锁链,多多少少起点“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说,现在我们已不存在史氏所公正指出的那些消极的性格和现象了。
《中国人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气质》读后感《中国人气质》读后感《中国人气质》一书是英裔的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德森·史密斯以中国人的名字明恩溥所写的,1894年以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引起了较大轰动。
鲁迅1902年到日本留学,细读了日本版的《中国人气质》。
他说虽然“错误亦多”,但“尚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
1936年他在《“立此存照(三)”》的文章中写道:“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希望中国人把书当做一面镜子,以结束“安于自欺、并以欺人”的局面。
中国社科院前文学研究员张梦阳从1980年开始研究《中国人气质》,1986年开始和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丽娟一起翻译全书,1995年正式出版,然后在中国多次再版。
书中所涉及的都是110多年前事情,时过境迁,沧桑巨变,人们对它的兴趣仍然与日俱增,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理智地分析,《中国人气质》所说的当时中国人的26种气质,确如鲁迅所说“错误亦多”。
主要是:排斥阶级分析、笼统地讲气质,没有触及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是不科学的;站在美国中产阶级的立场上,看待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缺乏对中国劳苦大众的同情和理解,表现出傲慢、刻薄和蔑视;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行径有一定的掩饰和美化;用一位外国传教士的视野审视和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忽视了本国文化的相对性和局限性,企图用基督教来改造中国,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给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指出光明的前景;这本书使西方人对中国产生了误解,以至于到现在很多西方人还以为中国还是十九世纪愚弱的样子。
纵然如此,但是也不能否认这本书的重要价值。
鲁迅肯定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汲取具体观点,而且体现了他借助于书中批判中国民族劣根性的态度,告诉国人“知耻近乎勇”的道理,从此揭起反叛民族精神的旗帜,触动国人麻木的灵魂,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讲过一句至理名言:“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爱生自觉”。
中国人气质书评
中国人气质书评学号:124130514姓名:李秋艳班级:12旅游管理(非师范)中国人气质读后感阿瑟·亨·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美国传教士。
代表作《Chinese Characteristics》,日本涩江保译为《中国人气质》,中国由张梦阳、王丽娟所译。
《中国人气质》作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对于外国人而言是了解中国人的窗口,通过著作的解读可以看到中国在那个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气质——缺乏信,缺乏同情心,麻木不仁而又守旧;而对于我们,这部作品则是一面从这外国人处搬来的“镜子”,用它照一照,可以看看我们与作品中有何不同,是变了样、走了形,还是恰到好处。
然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中国人气质》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必然就带上了时间的枷锁——历史的局限性。
中国在历经一个世纪的改革与发展后,某些生活行为方式、思想观念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由于作者是一名美国传教士,对中国的了解多来源于其生活中所见所闻,其作品便难免些微的脱离中国背景,集中表现在: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对中国苦力、仆人等劳动人民持轻蔑态度,掩饰和美化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下面,我将从其先进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谈我的感想。
先进性方面:第一,指出了中国人的奴性,缺乏个性和现代观念。
中国人的奴性表现在对统治阶级的态度上,对他们而言,统治阶级的更替不过是换了一个统治者,封建制依然在延续。
百姓所要承担的依然是种田、纳税。
对他们而言,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
明恩浦所说的"中国人具有快乐知足的气质,而没有说话的神经系统,鸵鸟般忍受屈辱,把话咽进肚里。
"便是对奴性的最佳概括。
而且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合压迫下,我们民族的人是批量生产的,个性于我们的祖先是从未有过的,《二十四孝》中描写的愚孝行为经久不衰的为人所传颂,先祖们缺乏个性地守旧,乃至于他们会因为旧衣服上有块补丁而在新衣服的同一位置补上相同的补丁!这种行为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从中国人的气质看中国发展
从中国人的气质看中国发展——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法学102 赵辛培 102245摘要:一位美国传教士把自己在古老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的形式将中国人的生活、风俗甚至是性格展现给人们,并且作了详细深刻的评论。
这样诞生的《中国人的气质》介绍了中国人的坚韧,勤劳等优点和没时间观念,爱面子等缺点。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书。
与此同时,以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中国人,更多的意见和分歧也因此展开。
一、中国人的气质我是带着好奇期待的心情翻看这本书的,它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这种心情。
在开篇第一讲就讲到了中国人最大的特点之一“爱面子”。
这样的问题放到现在来说仍然相当明显,甚至出现了更多新的有意思的场景,想来,这其实也是个历史问题,在赵昌平先生的《中国人爱面子的进化心理学分析》中有这样的话,他说“历史的进化影响和促进了面子机制的进化”“面子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不断进化的概念”①。
古代社会,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爱面子”很大程度上是表现出了传统道德中要求的“礼”。
“面子”是分等级的“面子”。
如作者提到的,上下级见面,特别是百姓会见官员,都会行外人看来只会在戏剧中出现的滑稽夸张的场面。
当然除了这些礼制规范下不得已的“面子”,作者还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爱面子”表现。
如:家里的女佣把客人削铅笔的刀子藏起来,为了顾全面子却坚持说是自己偶然捡到的,还给客人。
或是偷别人的东西被发现要装模作样在地上溜一圈说是捡到了还给人家,以此保全面子。
这样的例子在作者的书里比比皆是,看起来是很可笑的,但是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没有这样做过呢?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对中国人勤劳刻苦品质方面的介绍,其实这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引以为豪并大力宣传的精神。
书中提到在中国“那些出门的人,也常常半夜起身赶路,因为大家都是这个习惯。
但是,不管你几时上路,都可以看到手里拿叉、肩上背筐的农民、在路上拾粪。
”②其实,农民在大众心理始终是勤劳,辛苦的代言人,他们一方面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一方面还要支付政府的苛捐杂税,遇上天灾人祸更是不得安宁。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中国人的气质中最为鲜明的特点无疑是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积淀下来的智慧是无法估量的。
无论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还是哲学思想,中国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中国人的智慧凝聚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中国人擅长利用八卦、易经等古老的智慧工具,来解读世界和预知未来;比如中国人通过中医、食疗等传统医学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中国人的智慧成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灵魂担当,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人的气质中还有一道闪亮的光芒,那就是中国人的勤劳。
勤劳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对工作的认真和辛勤汗水织成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之一。
中国人的勤劳不仅体现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上。
中国人重视教育,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为中国文化的薪火传承贡献了巨大力量。
中国人的气质中还有一抹深沉的色彩,那就是中国人的坚韧。
中国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历经了无数次战乱、自然灾害和社会变革,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信心和希望,始终保持着坚韧的品质。
中国人对待困境和逆境的态度总是乐观向前,坚定面对,从不轻易屈服。
这种坚韧的精神也体现在中国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的追求上。
中国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阅读《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让我深有感悟,中国人的气质是一座雄伟的大厦,由智慧、勤劳和坚韧这三道柱子支撑而成。
这座大厦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这本书描绘出中国人的个体形象和精神面貌,让人由衷地钦佩和敬畏。
与此同时,这本书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独特魅力和文明底蕴,为中华民族的融入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智慧的传世经典,它以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坚韧为核心,展现出深刻而独特的中国文化。
《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札记
《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读书笔记目录一、书籍简介 (2)1. 作者信息 (2)2. 出版信息 (3)3. 书籍背景与目的 (3)二、内容概述 (4)1. 主要内容 (5)2. 各章节摘要 (7)三、中国人气质分析 (8)1. 勤奋努力 (9)a. 工作态度 (11)b. 学习精神 (12)2. 家庭观念 (13)a. 家庭重要性 (15)b. 家庭责任 (16)3. 社交习惯 (17)a. 社交礼仪 (18)b. 社交圈子 (19)4. 文化传承 (20)a. 传统习俗 (22)b. 传统文化 (23)四、中国人气质的现代价值 (24)1. 对个人的影响 (25)2. 对社会的影响 (27)3. 对国家的影响 (28)五、个人感悟与体会 (29)1. 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30)2. 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理解 (32)3.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 (33)六、结论 (34)1. 本书对理解中国人气质的意义 (3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6)一、书籍简介《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和民族特性的著作。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差异。
本书旨在增进中西方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阅读到这样一本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书籍,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民,无疑是一种享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如何自处。
书中对于中国人性格中积极向上的部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我们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改进和提升的可能。
《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无论是对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1. 作者信息《双语译林:中国人的气质》是由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林语堂先生所著。
《中国人的气质》▏换个角度看中国人
《中国人的气质》▏换个角度看中国人本书生动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
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的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
内容简介《中国人的气质》是一部湮没百年的中文译著,鲁迅先生生前曾向国人郑重推荐此书,旨在重视当时中国社会顽固保守的时代氛围下,那些痛感国家落后、人民蒙昧的留学业生们企望国人乘此卧薪尝胆、以求自立的一片苦心。
中国人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诸多美德,每一种都理应获得由衷的赞誉。
但与此同时,也有这样一个危险,即先入为主地高估中国人的道德水准。
盲目的赞美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
作者简介明恩溥,1872年,27岁的他来到天津。
直到1926年,他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其中包括《中国人的素质》,首次以一个西方传教士的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全景式描绘。
精彩节选柔顺固执中国人好比竹子,没有比这更贴切的比喻了。
竹子优雅,用途广泛,柔软易折,且中空。
东风吹来,它弯向西;西风吹来,它便朝东。
没有风时,它挺立不动。
竹子是禾本科植物。
禾本科植物容易打结。
竹子虽然柔软,却难以打结。
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毛发更柔顺的了。
毛发可以拉得很长很长,但拉力一旦去掉,立刻就能恢复原状。
单凭自己的分量,毛发能向各个方向弯曲。
许多人头上的毛发都有一定的长法,一簇簇,总是朝一定的方向长的,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这种头发俗称“牛旋发”,由于无法控制,其他的头发即使数量多,还得顺着“牛旋发”的方向来梳理。
如果把我们所居住的星球比作是人的脑袋,各民族是一簇簇头发,那么中华民族就是历史悠久的“牛旋发”,可以梳理,修剪,也可以剃掉,但剃了后肯定再长出跟原来一样的头发,一般说来,还是朝同一个方向长的。
引自第71页在中国,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摆在街上。
对于这些摊主而言,摊铺前面的空地是属于自己的,他们可以随意摆放任何东西。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改朝换代时,也会有一些为国家献身的勇士。
中国人的气质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化工工艺C094 任晓红096665中国人,我们最熟悉不过了。
从一出生开始身边就围绕这着各种各样的中国人。
这么看来中国人是最有权力来评价与描述自己。
中国确实存在许多关于中国人品质、性格等方面的书籍。
在这种环境读这种书,一切内容都觉得那么理所当然,许多特点与性格似乎都是很自然的东西。
在老师的推荐下,今日有幸读到这样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
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它是由一位在华生活生活过二十多年的美国传教士编写的,它独特的视角很吸引我。
许多人会这样说,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二十多年,这样的资历不可能得出一个关于中国人性格的整体概念,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对中国人性格的评头论足,对中华民族的指手划脚。
初读这本书,我也甚是气愤,一个外国人凭什么这么说中国,甚至还编成书吸引那么多中国人来阅读。
读起这本书,更像是自己在气自己,骂自己。
尽管这样,还是很迫切的读了下去,看他究竟还有多少要说的。
并且我也不断的将书中的观点和例子等与自己实际生活中的事情相比较,看是不是真的可以对号入座。
慢慢的发现,许多现象确实依然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但是对于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有些观点很难认同,有些现象在身边已经找不到影子了。
读惯了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剖析、评价,现在透过别人眼睛看中国人,我觉得有必要读下去。
有句话这么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从别人眼里了解自己,会发现许多自己不以为然的一贯的东西。
这些气质也许并没有对错之分,也无标准可言,它受到许多历史、环境、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的影响。
我想选几种气质加以解析。
关于面子,在我国有着很深的文化。
面子是一种由结果判断成因的举动。
有面子的人被看成能人、成功的人。
因此很多成功的人喜大话到不能自拔。
面子蕴含着中华文化社会的深层意向,实际上已成为支配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
以至于给了面子,就是尊重了人格;扫了面子就是,就是侵犯了尊严。
因此,人们很重视面子。
书中说面子是戏剧化的,我很同意。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推荐阅读)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推荐阅读)第一篇: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由阿瑟·史密斯所著先说说作者阿瑟·史密斯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
明氏于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Beloit College)。
他于1872年偕妻子来华,在天津为传教师,时年27岁。
后来不久即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
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恩县之庞家庄,从事于农村布道、医药、慈善、教育等事业,有25年之久。
明氏的著作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人德行》一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得享盛名。
主要作品有《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中国人的人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另有译为:中国人德行,中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的农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A Study in Sociology,另有译为:中国乡村生活)、《骚动的中国》(China in Convulsion)。
对于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虽然我已经度过,但对其中深刻的意义和启示却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地方。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少地反省自己,因为当今中国所存在的社会是物质化的,急功近利化的社会,很多人都迷失了自己,渐渐地,自己就会变得麻痹了。
偶尔,在一安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沉思一下,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客观地讲,自己也是一个碍于面子的人,即使自己存在着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总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原谅自己,比如懒惰,自私,贪婪。
当今的很多人都在这个生活周期里循环着,直到老去,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为了什么,哎,或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都在忘我的工作与付出,为了父母,为了家庭,更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气质》一书讲述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
作为中国人,读完此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气质特征。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仁爱、忠诚、礼法、谦让、敬祖尊宗、守信用”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让我领悟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
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对我等年轻一代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他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信用。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含蓄、委婉、暗示、推测”等,这些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特点在我看来让我们中国人的交流方式更加温和、友好、考虑他人感受。
总之,读完《中国人的气质》一书,让我更加自豪地认识到自己身为中国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 1 -。
中国人的气质
中国人的气质图片来源于网络今年二月九日我把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看完后,就一直寻思着要写一篇读后感。
当时临近春节,时间都消耗在家务里,所以想法也只是停留在脑海里,一直没有行动。
此时我翻开这一两个月来看完的书,找到了它,决定再次趁想写的想法还热乎着,就赶紧动手把它写出来,省得一拖再拖地忘了。
这本书只有五百页不到一点,我当时花了四个小时看完,记了两百四十一条笔记,这是我看书以来,在看关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的书中留下笔记最多的一本书。
总的来说,这本书阅读起来并不怎么愉快。
倒不是说作者文笔不好,而是书中所描述的,在当时晚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让我感觉非常沉重。
虽然明恩溥的立场与我们的不同,在本书中的讲述肯定有不少的偏见,但是谁没有偏见呢?如何从偏见中去寻找真实,这是读者自己的事,而不是一味地去批评作者的偏见而忽略了其他的事实。
“每当我刚一提笔记下整个中华民族的若干非常优秀的品质时,非常不幸,我所观察的那些人却总是会同时表现出另外一种言行,推翻我原来的假设”不能期待别人一味地说自己的好话,不如让他人完全按他自己的心意来写,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自己。
只有通过多角度的了解,自己才能更看清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比如在“面子”一事上,明恩溥是这样看的:在调停每个村子里都很常见的那些小争执时,“和事佬们”必须仔细斟酌如何顾及每一方的“面子”,就像欧洲的政客们对权力均衡的斟酌一样。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客观公正,完全不偏不倚的公正虽说在理论上可行,但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说却不大可能实现,这种调停的目的就在于完全照顾到各方的“面子”。
其实我想,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他都需要“面子”,就比如前天我看完《我的动物,我的家人》一书中,作者克莱尔在赛马中超越了英国公主获得冠军,公主就非常生气,两年不同克莱尔说话,就是因为克莱尔按自己的心意赢得了比赛,没有给公主面子。
在此时,明恩溥说面子对自己不重要时,其实也就是在抬高自己,让别人高看他一眼,其实这何尝不是面子中的一种?在关于“节俭”上,明恩溥是这样看的:节俭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一是控制需求,二是杜绝浪费,再就是尽量地花小钱办大事。
评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
评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评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明恩溥以其《中国人气质》一书而占有独特的地位,明恩溥的中国观的基调是阴冷的,有着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气息。
《中国人的气质》中的中国观以对中国人国民性细致的描写和尖锐的批判为主要特色,表达了当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看法的普遮观点。
该书本文对该书的内容及观点作了分析并阐发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明恩溥;《中国人气质》;国民性;态度1.引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我读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握紧了拳头,心中多了几分沉重,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人叹息,并为身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我们而庆幸。
可是令人纠结的是当代的中国人的气质,特性或者说国民性又有几多进步?“中国的国民性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怎么样,今后会如何?究竟进步了多少?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的特性》一书,给予人们深深的思考”。
(①西洋镜里的中国人--读明恩溥的《中国人的特性》鹿凤芍《走向世界》2000年03期)2.明及其书80年前,兽迅先生清醒而犀利地写出《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的麻木、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等不良品性,而十九世纪来华的部分外国传教士亦对中国国民性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传教士明恩溥(1854-1932)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明恩溥(Smith, Arthur Henderson,中文名还曾被译成明恩普、施密士、阿瑟·亨·史密思等)是近代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之一, 1872年受美国公理会(A. B. C. F. M.)派遣到中国服务,后受聘为《字林西报》的通讯员,为该报撰文。
1894年,明恩溥将自己陆续发表于《字林西报》等报刊之上的关于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观感经过整理,汇集成厚达三百多页的《中国人气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或译为《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交由美国佛莱明公司在纽约出版。
中国人的气质范文
中国人的气质范文中国人的气质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这些历史和传统对中国人的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的气质体现了他们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
下面将从传统美德、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人的气质。
首先,中国人的气质体现在他们的传统美德上。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其中包括仁爱、孝道、忍让、礼让等。
仁爱是中国文化中的最高道德追求,强调关爱和同情他人。
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们始终关心和帮助他人。
而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重视和孝道的践行,使他们具有一种温和与亲切的气质。
其次,中国人的气质体现在他们的家庭观念上。
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古代,家庭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
中国人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依托和支持,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根基。
中国人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连续性。
中国人常常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并为了家庭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这种家庭观念使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更加友善和温和。
最后,中国人的气质体现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合作和理解。
中国人重视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善于倾听和体谅。
他们注重面子和关系,重视友谊和社交。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显得热情、友善和有耐心。
此外,他们也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气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传统美德、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是中国人的气质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在多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形成了一种以仁爱、孝道、忍让、礼让为核心的价值观,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重视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这些特点构成了中国人的独特气质,并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承。
读书笔记之国人气质2500字
读书笔记之《中国人气质》气质一词在辞海之中的解释是: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
气质没有好坏,且是先天的,个人色彩极浓。
性格就不一样了,可塑性强,较易改变;具有普遍性,可轻而易举地分门别类。
在很多情况中,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估计会有一定影响。
气质更容易在某种性格中体现出来,再往高点说其实就是一种人格上的特征。
气质性格所决定的这些东西都会决定人们会选择一套什么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国民性这东西确实很有必要探讨,法国的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说“群体会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行为。
一个民族当然也是一个群体,而且是久经风才凝聚起来的,这点无可否认。
其他的不必多说,下面我就说说在读这本《中国人气质》的过程中所做过标记的几个地方。
它们有的是深有同感之处,有的认为还有待商榷,且都算作一些零星的感想。
保全面子——史密斯在书中描述面子这东西时说:“在中国,面子这个词,并不单单指人的脸,它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它所包含的意义,超出我们所能够描述或理解的范围。
”他说,中国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做戏的本能,戏剧可以说是唯一的全国性的娱乐活动,这就像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一样,人们对戏剧充满了热情,只要稍加煽动,他们就会摆出一副演戏的架势,或鞠躬敬礼,或下跪叩拜,像模像样的扮演起戏中的某个角色。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仅仅是为了保住那份所谓的面子,即使加入表演的成分也在所不惜。
中国有句老话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话,与其说这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该不如说这里面演的成分更多些。
中国人爱面子那绝对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如果谁要是把中国人面子问题给解决了,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为中国人民最忠诚可信的朋友的。
史密斯在谈到面子问题的时,着重所举出的就是中国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是想怎样改正,避免下次再犯的事情,而是在想怎么上哪里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以保住最基本地面子。
漠视时间、不懂精确:史密斯抱怨道:“中国人仅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时辰的概念很模糊,暗指一天的十二分之一,从一个时辰到另一个时辰并没有明确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由阿瑟·史密斯所著先说说作者阿瑟·史密斯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
明氏于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Beloit College)。
他于1872年偕妻子来华,在天津为传教师,时年27岁。
后来不久即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
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恩县之庞家庄,从事于农村布道、医药、慈善、教育等事业,有25年之久。
明氏的著作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人德行》一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得享盛名。
主要作品有《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中国人的人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另有译为:中国人德行,中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的农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A Study in Sociology,另有译为:中国乡村生活)、《骚动的中国》(China in Convulsion)。
对于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虽然我已经度过,但对其中深刻的意义和启示却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地方。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少地反省自己,因为当今中国所存在的社会是物质化的,急功近利化的社会,很多人都迷失了自己,渐渐地,自己就会变得麻痹了。
偶尔,在一安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沉思一下,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客观地讲,自己也是一个碍于面子的人,即使自己存在着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总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原谅自己,比如懒惰,自私,贪婪。
当今的很多人都在这个生活周期里循环着,直到老去,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为了什么,哎,或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都在忘我的工作与付出,为了父母,为了家庭,更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相信中华民族是知足常乐的民族,很多人的生活要求都不高,只要求吃得饱,穿得暖,有个温暖的家和幸福的家庭,以及偶尔的旅游。
我也深深地相信中华民族是一个能忍且韧的民族,总是默默地忍受着诸多的不幸,例如自然灾害和政府的税收,很少会有人肆意地去反抗,这点跟欧美人常常罢工示威游行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我们也是一个很爱面子的民族,所以我们这个民族身上固有的劣根性,我们很少去触及,我们很少去改正它,我们更很少地去批判它,理论上,中国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不开放的社会,从外国人在华居住不多这点上来讲的。
我们也通常只在繁华都市的闹市区和热门的旅游景点处能寻觅到外国人的身影。
我们学生所学习的英语事实上也很少去跟外国人沟通,最多也或许是问路和买买东西吧。
我们应当去从外面的人哪里来审视我们自己呢?主要是通过那些从小在欧美国家长大并受过欧美国家的教育的知识分子或是传教士之类的人,他们的成年时光在中国读过很多岁月,该从他们身上去理性地寻找自己的民族身上所固有的劣根性来反思自己。
我一向认为这种劣根性是我们个人发展当中所遇到的瓶颈,从而大大地阻碍了我们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但却没能恰当地用在刀刃上。
我想,人不是十全十美的,那么正视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的局限,这点是应当极力肯定的。
很幸运的是,这次的毛概老师提出了读一本好书之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气质》,也算是和名著的不解之缘吧。
根据我读到的这本中国人的气质大体分为一保全面子二节俭持家三勤劳刻苦四恪守礼仪五漠视时间六漠视精确七易于误解八拐弯抹角九顺而不从十思绪含混十一不紧不慢十二轻蔑外族十三缺乏公心十四因循守旧十五随遇而安十六生命力强十七能忍且韧十八知足常乐十九孝悌为先二十仁爱尚善二一缺乏同情二二家长里短二三株连守法二四相互猜疑二五缺乏诚信二六多元信仰二七中国的现实与时务这二十七个部分其中个人认识到且理解比较深的有保全面子下面就根据中国人的面子谈谈我的感受:其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两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造成的一种现象,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重视“礼、义、廉、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富强”。
面子,是中国人考虑最多的一个话题。
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时时处处爱面子。
面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面子是到底是什么呢?翻开词典可见,“面子”原意为物体的正面、表面、外表等含意,后引申为脸面、票面等,通常被理解为名誉、声誉、威望、商誉、信誉等。
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面子”一词的含意特别复杂,“给不给面子”有时只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中国人爱面子真可说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往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些外国朋友有时看了直摇头,叹说:不可理喻。
中国有句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
说的就是中国人爱面子,遇到有损家族或家庭的不名誉之事(大而言之,甚至国内的不名誉之事,有时也被称为家丑),如子女不孝、妻子被虐待、丈夫怕老婆、女儿被人欺辱等,宁可憋在心里头,也不愿说出来,生怕别人知道了会丢面子、遭人齿笑。
甚至有时都到了只要面子活受罪的程度。
常听中国人在劝解家庭纠纷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打破门牙往肚里咽。
你想想,门牙打破了都不愿让吐出来,害怕丢面子,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受的呢!真是可悲、可笑极了。
中国人爱面子,有时也表现为一种气节或骨气。
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
爱这样的面子是可敬的。
不过,中国人爱面子,通常只是爱自己、家人或朋友的面子,对人家的面子有时非但不照顾,而且故意毁损。
正像有句话说的那样: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
事实也确是如此:有些人无聊到以损坏别人的面子为消遣。
俗话说:凡事总有个度。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也是如此。
曾听说一个近似荒诞的故事:一对老夫妻,几十年来从没见到红过脸,除了没孩子,也没人见过他们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
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是和睦夫妻,日子过得一定很幸福,并被作为模范夫妻称颂着。
实际上,老两口从结婚时起就没同过床,感情一直无法交流。
但由于双方虚荣心太强、太爱面子,谁也不愿别人知道他们夫妻间的事,更不愿带头提出离婚,就这么一拖再拖。
为了面子,他们在人前强颜欢笑,背地里淌眼抹泪。
这也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在作怪。
何苦呢?为了面子,中国人请客,总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管是请一个人还是几个人,都要满盆满碟的往上端菜,一摆就是一大桌,还口口声声地说“没菜!没菜!”;为了面子,中国人可以摔锅卖铁地去出人家的礼金,不是有句话说:人情大似债,头顶着锅儿卖。
但中国人的礼数似乎也太多了点,什么结婚礼、小孩十二天礼、满月礼、抓周礼、过十岁礼、过四十礼、升学礼、参军礼、乔迁礼、过寿礼、丧礼等等,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加上中国人本来就多,真是没完没了;为了面子,中国人吃了亏、上了当常常自认倒霉,唯恐别人说三道四;为了面子,中国人有时甚至可以去违法犯罪掉脑袋……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话:鬼迷熟人。
并不是真有什么鬼去迷惑什么人,只是打个比方而已,意思是说消费者在购买熟人的东西时经常吃亏上当,不是缺斤少两就是价钱贵了,还有就是买到次品、劣品、不合格品甚至危险品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因为中国人太爱面子了,宁可让人坑了,也不愿当面计较,以免让人觉得这人没涵养、没品位、没修养。
熟不知,一些商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故意蒙骗熟人,赚取昧心钱。
中国的三角债令人头痛,与老总们看面子有很大关系(国企的老总更多点,反正不是自己的钱,做个顺水人情,不愿撕破脸皮得罪人);熟人之间借钱,也是看面子;以至于有些面子软的人,钱借出去了,却不好意思去要,遇到自觉点有点良心的还能早些归还,要是遇到不自觉或耍赖的人,只好吃了暗亏。
中国的传销屡禁不止,其根源也是在于中国人太爱面子。
谁都清楚传销是个骗人的玩意儿,且早就被国家作为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取缔,却怎么也杜绝不了,为什么?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传销就是靠面子运转下去的,没有面子也就没有传销。
靠面子?靠谁的面子?靠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一切熟人的面子。
这么说来,我们咬牙吃了暗亏,给了别人面子,却不一定是在做好事,或许就是在协助熟人违法犯罪干坏事。
呜呼!做人真难。
看看人家国外是怎么做的:有时即使是到一些很富裕国家的很富裕的人家吃饭,主人也只是挑选客人喜欢(有时只是主人喜欢)的几样饭菜端上桌,并不为夸耀富有而铺张浪费。
邓小平同志当年到英国访问,报纸上也只是报道撒切尔夫人拿三四样简单平常的东西招待他的。
在国外经常能看到许多老外(包括一些有钱人)到饭店吃饭后,把吃不完的东西打包带走。
看人家老外多实在。
说真的,中国人有必要在这方面多学习国外的经验,以改掉这些虚荣爱面子讲排场的坏毛病。
中国人爱面子由来已久。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临潼斗宝的典故;到了东晋,有了石崇和国舅斗富;到了隋朝,因为爱面子,隋炀帝命人用丝绸裹树、免费供应外国人用餐;近现代爱面子的例子也太多了,举不胜举。
中国人爱面子,有些外国人又何尝不是?不信你看,在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午餐》中,主人公‘我’就曾因为爱面子而打肿脸充胖子,结果一顿午餐整整花去了‘我’一个月的生活费。
古代日本的武士每当比武失败,就觉得极度的没面子,往往以自杀了结自己。
表面上看,给不给面子是单方面即可决定的事;事实上,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面子总是双方面的事,给不给面子也必然是双方面的事。
任何一方不管、不顾、不看对方的面子,另一方也就没有必要给面子,更没有必要受所谓面子的拘束。
单方看面子,最终吃亏的总是看面子的人。
吃了亏不要紧,别人还要说你笨、说你傻、说你呆。
吃亏、上当并不是福,不是吗?这样看来,现在中国人爱面子的程度早已远远超过了自尊自信自强的程度,而已经接近一种畸形的爱面子了,纵使这本书写了很久依然让我们看后唏嘘不已……其次,对于书中缺乏诚信的解释,我个人觉得不完全,因为中国人现在缺乏诚信的行为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一切向“钱”看导致的,从中国人的本性来说,缺乏诚信绝对只是个别现象从一些中国古代故事来说就可证明着一点:明朝嘉靖年间,有人在江苏清河县(今淮阴县)衙门口建了一座“状元楼”,这是为当地一位状元修建的,这位状元叫丁士美。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清河县的丁士美到京城赶考。
途中,一位姓刘举中见丁士美衣着寒酸,就十分看不起他,当着丁士美的面说:“瞧你那穷酸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你要是能中进士,我刘举人就从你跨下钻过去。
” 丁士美知道那个姓刘的举人是个狂妄的人,不愿意和他费口舌,只是笑了笑。
刘举人见他不说话,还以为他胆小,不敢还嘴,于是就更加放肆地嘲弄他。
丁士美这个人涵养很好,也不生气,只是笑笑。
丁士美从小家境贫寒,十年寒窗苦读,已经是个才华横溢的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