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位老菩萨修[六和敬]的心得体会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教的智慧,体会到了佛教带给我的安宁与喜悦。
以下是我个人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信仰的力量佛教让我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信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勇往直前。
学佛让我明白了,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宽容和原谅,不再对他人持有偏见。
在与人相处时,我努力做到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种慈悲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三、放下执着佛教教人放下执着,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名利的执着。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开始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在放下执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四、修行与感悟学佛需要修行,修行需要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勤奋修行:佛教教人勤奋修行,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自律,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懈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珍惜当下:佛教教人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追求未来的虚幻。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3. 修心养性:佛教教人修心养性,培养自己的慈悲、宽容、谦卑等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4. 看破红尘:佛教教人看破红尘,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在修行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
看破红尘,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五、学佛对生活的启示学佛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修学六和敬四众同修分享-感别人的恩 改自己的过是修六和敬的关键(胡小林先生)
什麼叫自度度他?就是你為了修六和敬,我們現在胡妮妮阿姨提出來要修六和敬,因為世界有災難,只要有四個人的和合僧團,世界就能免於災難。她是為了度別人,拯救世界,提出這麼一個,發這麼一個大願,是從度他開始。但是度他必須得從度自己開始,你看,改正過錯,修清淨心,這不是改正自己的事嗎?這不是自己的修行嗎?自度就能度他,自他不二。你修清淨心,你改正過錯,你向自性靠攏,你向這個一靠攏的過程,你肯定能去西方,自己得度!因為你清淨心,自性,惠能大師在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修清淨心,改正過錯,把不清淨的心改到清淨,改到自性,那你就跟淨土相應了。今天師父講,「心淨則國土淨」,那你自己就得度了,你就到西方作佛了。同時如果有四個人都修這清淨心,都向自性靠攏,那這個世界有得救了,你看,自他不二。所以佛法它的魅力就在這,自己一定能成就,同時還能成就世界。所以六和敬是關乎自己的修學。我覺得有一個誤區,就是說,好像修六和敬,我要跟別人和,我要委屈自己,遷就別人,不是!修六和敬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是為了自己。正是因為為了自己,你才能為了別人;正是為了別人,你才要為自己,自他不二。
就是說,師父講六和敬,他把空間留給別人,他就跟別人和了,你應該讓!航空公司說安全帶指示燈熄滅了才能解開安全帶,他老人家等安全指示燈熄滅了,他才解開,他就跟航空公司和了,跟人家的制度和了,跟國家的制度和了。所以你說師父苦不苦?真苦,那麼熱的天,他以苦為師。你說他以戒為師沒有?他真以戒為師,他不到指示燈熄滅,他就不解開。其實解開有問題嗎?沒什麼問題,它都停了,但是人家要求,他就做到,不讓人家起煩惱,跟航空公司的那些工作人員就和。所以我修學跟著師父,聽師父經教到今天三年半的時間,覺得受益很多。
關於六和敬這件事,我也沒認真考慮過,是這次大會邀請我們來,我自己才認真考慮,就是怎麼才能達到六和敬,也在這兩天認真想。我這邊就想起了,師父曾經在澳大利亞跟國際和平會議那些代表們談話的時候,老人家的一段開示。他說現今世界上的衝突,就是民族衝突、宗教衝突、國家衝突,這些衝突是有原因的,衝突從哪開始?他說是從家庭開始,家庭兩口子住在一起都不和,他出門就不能跟別人和。所以社會跟世界的衝突源於家庭的不和。師父最後又補充了一句,說到究竟處,所謂家庭不和都不究竟,最大的衝突是我們的習性跟自性的衝突。
不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 修学心得体会
不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修学心得体会
我们今天谈的话题是印光大师的一段精辟的开示。
这段开示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了,每一位同修可能都已经拿到阿弥陀佛的小画像,背面就是印祖的这个开示。
这个开示,最好大家都能背下来,这个很短,但可以说是印光大师一生所修学精髓的一个开示,可以说也总结了我们末法时代修行人如何修证菩提、如何能往生净土的最精辟的一段开导。
我们就简单的来讲一讲。
如果真能把这段话完全落实,你往生是决定有把握的,持戒、念佛都在其中。
因为戒律的精神,定弘总结的,第一个是少欲知足。
人如果能够少欲,他自然就能够持戒,换句话来讲,戒律也就是让我们能够断贪瞋痴这些烦恼,对治我们的贪欲、我们的瞋恚习气、我们的愚痴,使我们能够把这些见思烦恼放下,这样才能够出三界。
戒律跟世间的礼有一点不同,虽然都是一种规矩,但是礼的规矩是帮助我们修身,同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它的目标不是出三界的,它是世法;而戒律的目标是让我们对治见思烦恼,而能够出离三界,所以这是一个出世法,是解脱道。
所以少欲知足就非常的重要。
第二个方面,戒律的精神是一心敬慎。
我们能够在戒法上很留心、很谨慎,一心一意的持好,不管你是受了五戒,还是菩萨戒,或者甚至是出家人受了比丘戒,你受什么样的戒法,就好好的去持,一心一意的、一丝不苟的把这个戒法都能够落实、都能够做到,这样恭恭敬敬的依佛的教诲去做,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你那个敬慎的心就出来,一切都能恭敬,举手投足都会想到有没有违犯佛陀的教诲。
当你恭敬谨慎到一定的程度,心就能得定了。
所以持戒最后它的结果是能得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戒律要愈精细愈好。
蔡礼旭老师:修学六和敬四众同修分享
我剛到大陸的時候給他們上課,結果同修,比方說他今天在想一件事情,結果我講課的時候就講到他,然後他們下去就開始傳,蔡老師有他心通,然後傳到最後變成什麼?「你什麼都不用跟蔡老師講,他什麼都知道。」其實我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就變成他們有什麼事都不跟我講。結果我做領導要做決策,我什麼都不知道,我鐵定做錯決策,決策一錯很多事情就白做了,人力、物力、財力白做了,所以決策的錯誤比貪污還嚴重,那個損失更大。而我很慚愧在哪裡?你做為一個領導,要學堯舜禹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做領導的時候,生怕別人不給他提意見,趕緊召集,我還有什麼不足?你趕緊告訴我。他還求人家告訴他。只有那個紂王、夏桀,誰都不准講話,都聽我的,結果他就亡了。所以領導者要很理智,在君臣關係當中應該是讓他們多提意見才對,而且一提意見太好了,不提意見沒有辦法跟他交流,一提意見他提對了,阿彌陀佛!讓我少造一些業,謝謝你。他提的是一個角度,我看的是另外一個角度,一討論,彼此看事情的能力提升了,方方面面藉這個事情愈看愈圓滿。假如他提錯了,正是我提醒他的時候。所以讓下屬能夠從方方面面提意見,這是太重要的事情,所以沒有觀察到這個,我們可能就誤了很多跟下屬充分交流,進而做好決策的一個機會。
所以我們成名之後,對一切的人能不能做到這樣子禮敬?以至於是我們自己在當領導的時候,我們對下屬能不能禮敬?假如不能禮敬,那這一條也沒有持到。我自己的經驗上,也沒有在大的團體單位做過,所以自己當領導之後就隨性,不知道組織它是有層級的,你要一級一級去分層去照顧。自己隨性就跳過去交代事情,一跳過去了,中階主管他就很受傷,這個蔡老師都沒有給我知會一聲,久了以後他又敢怒不敢言,就憋住了,憋到最後中醫一把脈,氣血兩衰。包含身邊的人,我們都沒有好好照顧他,把他們給累壞了,他們都是父母的信任、全家的信任,把他送到我的身邊,我假如不盡心盡力照顧好他的身體跟他的修學,那我怎麼對得起他父母的信任?所以這個當領導的,師父常常提醒「君、親、師」非常重要,而其實君親師的精神跟《妄盡還源觀》講的四德,其實那個精神是非常相應的。所以我們首先自己做領導者一定要禮敬,第一個是對人要能禮敬,而且是對一切人。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启示
版权人:未知摘录于浅草导游俱乐部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启示人们喜欢拿和尚说团队,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寺庙中是如何看待团队精神的。
例如,对于被奉为团队合作典范的“唐僧团队”,就存在误解。
很多人将“西天取经”作为这个团队的目标。
实际上,西天取经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他的目的在于把印度佛经取回来,翻译、整理,之后再寻找到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取经只是整个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
就好比企业当中有生产部、市场部、销售部之分,各个部门需要互相合作。
如果产品只是生产出来了,而没有最后销售出去、回收货款,这能算是实现目标了吗?我想,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各部门之间互相扯皮,甚至冲突的情况,原因大概都与此有关。
在寺庙中,为了维护长远的共住与和谐,组织要有一个机制来做两件事:一、宣扬核心,保持组织的核心凝聚力;二、捋顺管理关系,以保持管理的畅通。
这两件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佛教的世界观、共住的道德规范以及“六和敬”思想。
“六和敬”思想,是世界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的共同依止依止:佛教术语,其本意是“依存而止住”,或以某种事物为所而止住。
在佛教寺院里,新学沙弥必须依止于教授师和羯磨(行为规范)师,系统学习教诫和教理。
,也是团结与合作的基础。
要真正地了解“六和敬”的实质内涵,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和敬”的概念。
“和敬”是之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的。
所谓“和”,就是“外同他善”;而所谓“敬”,则是“内自谦卑”。
“六和敬”思想具体说来:第一和:身和同住丛林清规是僧团的生活规约,是当代三大语系佛教的所有寺院僧团所共同遵守的。
僧伽制度通过《寺院规约》,使“六和思想”制度化。
制度规定,置身寺院僧团中,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首先要杜绝的行为,就是肢体上的直接冲突。
“身和同住”原则地要求僧团内的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岗位和职责)。
也只有如此,寺院管理的运作才能顺利无碍。
当然,企业行为也绝不能例外。
2024年修行五年的心得体会和效果范文(2篇)
2024年修行五年的心得体会和效果范文在现代社会中,修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修行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耐心和不断努力。
在我的修行旅程中,我已经付出了五年的时间和努力,通过不断思考、实践和反思,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和效果。
首先,修行让我更加敬畏自然和生命的奇迹。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把生活过得太快,忽略了身边的美丽和价值。
而通过修行,我开始慢下来,仔细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灵性。
我开始更加珍惜每一天,意识到生活的宝贵和独特性。
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其次,修行使我心灵更加宁静。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压力下,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杂音和纷扰所影响,心灵常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通过修行,我学会了如何平静心绪,如何与内心对话,如何观察和释放那些无用的思绪。
我学会了透过表面的喧嚣和浮华,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第三,修行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放在了次要位置。
然而,通过修行,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和状况。
我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重休息和睡眠。
我也学会了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五年的修行中,我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我感到更加有活力和充满动力。
第四,修行让我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不仅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也开始关注他人和社会的需求。
我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的困惑和抱怨,如何以慈悲和善意回应他人的需求。
我参与了一些公益活动和志愿者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影响,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
最后,修行让我更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短处。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不断遇到挫折和困难。
然而,我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失败和错误,而不是用自我批评和自责来折磨自己。
我明白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而这些不足和局限正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修六和敬
修六和敬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
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六和:六度:"第一是布施(Dq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S]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
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
第三是忍(Kh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Viriya),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
第五是禅定(Samqdhi)即打坐参禅。
第六是般若(Pa``q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1、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总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与众生利乐。
2、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3、忍度(羼提波罗蜜):谓菩萨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禅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
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
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慧度(般若波罗蜜):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
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昧无知(无明)。
(任杰)"。
学习《六项精进》的心得体会
学习《六项精进》的心得体会《六项精进》这本书是由印度佛教徒辛哈鸠摩所著,介绍了六种方法来提高个人修行和追求内心平静的能力。
下面是我学习《六项精进》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于生活中的欲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强调了欲望是人类不满足的根源,而欲望的陷阱往往让人无法真正感到满足。
通过学习《六项精进》,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欲望,学会了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只追求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我发现,当我不再被欲望所束缚时,我的内心更加平静,生活也更加简单和快乐。
其次,我对于自我反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提到了修行者应该时刻保持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观察,以便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地修行。
通过自我反观,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会掉入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比如忧虑、焦虑、埋怨等。
通过反观,我开始努力改正这些消极的习惯,用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来代替它们。
我逐渐学会了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自己。
第三,我开始更加注重正念的培养。
正念是在当下全神贯注的一种状态,通过正念,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每一刻的存在。
通过学习《六项精进》,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是处于自动模式下生活,没有真正地体验当下的存在。
我开始通过正念练习,比如冥想、观察呼吸等,来培养对自己内心和外在环境的觉察力。
我发现,当我能够时刻保持正念时,我更加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享受每一个瞬间。
第四,我对于善行和慈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提到了修行者应该不断地进行善行和慈悲的实践,以造福自己和他人。
通过学习,《六项精进》,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行为带来的影响,尽量做到对他人友善、关心和帮助。
我发现,当我能够从内心深处去关注他人时,我不仅能够让别人感到温暖和幸福,同时也能够让自己感到更加满足和快乐。
善行和慈悲的实践不仅能够提升个人修行,还能够为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第五,我对于戒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明确强调了要修行者要遵守戒律,不违背道德的原则和价值观。
上梦下参老和尚于上海中大公司开示——善用其心
上梦下参老和尚於上海中大公司开示——善用其心地点:上海中大公司时间:2009-12-23企业人员要“善用其心”——文殊菩萨教授我们的。
比如你现在搞服装,你愿一切人都有衣服穿,你为什么做衣服呢?让人家穿的,保护他皮肤,保护他卫生,无论你做的是什么企业,只要你是为了众生,这就是佛法。
念念为众生事事皆佛法“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佛”者“觉”也。
当你心里念念想着众生,比如我们这是服装业,愿愿的:愿一切众生都有衣服穿,这个心量就大啦!要做很好的衣服,让一切众生看到了我的这个布匹都高兴,你就达到了利益众生。
无论你是干哪一行,就把你那一行想成都是为了众生。
利益众生首先就是衣食住行,让一切众生衣食住行都过得很好。
行业无高下假如你是当企业员工的,不要想我来打工,我到这儿工作只是为了赚钱,把这个念头取消。
为什么要工作?我要让一切众生有衣服穿,让他们保暖,有了这个思想,你的功德就大了。
你要是只为了赚那几个钱才去做,那没有功德。
虽然说打工就是为了赚钱,不错,但你把这个心变了,发一颗利益众生的心来做,因为我们必须得穿衣服,那我做这个行业供养给众生衣服,这叫“菩萨发心”,这样我们织布作衣服,就要一厂织布万人穿。
衣食住行,这都是世间相,但是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出家人讲佛法,我们把这个佛法让一切人都知道,都懂。
就是我现在我给大家的佛”?什么叫“法”?归依三宝的功德刚才我们道友受三归,看来很简单,十几分钟、二十分钟就受完了,但是你享受三宝的利益是无量生的,直到你成佛。
皈依佛了,你永远再不会下地狱了;皈依法了,不会堕畜牲;皈依僧了,永远不会堕於饿鬼道。
三途永断,这三恶道永远不会再受了。
同时呢,就你受三归的这个因,使你无量生中永远会得到三宝的加被,将来一定能成佛。
今日之饱暖勿忘受苦人那麽就咱们这个厂织布或者染布,让众生都有衣服穿,我们织出来的衣服供给万人穿,就这样的,平等平等。
因此,要能把吃饭穿衣的事解决了,那就解决了大问题。
现在这个地球上,就指我们现在,有十亿多人口没有衣服穿的,没有粮食吃的。
修六和敬
相关文章列表1∙太上感應篇_功過格2∙弟子規_十善業_功過格3∙十善業道經節要4∙修六和敬僧團_每日定課5∙六和敬-轉凡成聖6∙佛問彌勒心有所念:一彈指7∙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提要8∙啟建六和敬僧團化解災難9∙修六和敬祈禱文10∙念佛十心及十心向佛11∙放下邪知邪見12∙修學六和敬大綱辛卯年六月十四十善業道經節要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娑竭羅龍宮。
與八千大比丘眾。
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世尊。
告龍王言。
一切眾生。
心想異故。
造業亦異。
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龍王。
汝見此會。
及大海中。
形色種類。
各別不耶。
如是一切。
靡不由心造善不善。
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而心無色。
不可見取。
但是虛妄。
諸法集起。
畢竟無主。
無我我所。
雖各隨業。
所現不同。
而實於中。
無有作者。
故一切法。
皆不思議。
自性如幻。
智者知已。
應修善業。
以是所生蘊處界等。
皆悉端正。
見者無厭。
龍王。
汝觀佛身。
從百千億福德所生。
諸相莊嚴。
光明顯曜。
蔽諸大眾。
汝又觀此。
諸大菩薩。
妙色嚴淨。
一切皆由。
修集善業福德而生。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
大威勢者。
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汝今當應。
如是修學。
亦令眾生了達因果。
修習善業。
於諸福田。
歡喜敬養。
是故汝等。
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龍王當知。
菩薩有一法。
能斷一切諸惡道苦。
何等為一。
謂於晝夜常念思惟。
觀察善法。
令諸善法。
念念增長。
不容毫分。
不善間雜。
是即能令諸惡永斷。
善法圓滿。
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言善法者。
謂人天身。
聲聞菩提。
獨覺菩提。
無上菩提。
皆依此法。
以為根本。
而得成就。
故名善法。
此法即是。
十善業道。
何等為十。
謂能永離殺生。
偷盜。
邪行。
妄語。
兩舌。
惡口。
綺語。
貪欲。
瞋恚。
邪見。
此十善業。
乃至能令六度。
四無量心。
四攝。
三十七道品。
止觀。
方便。
十力無畏。
十八不共。
一切佛法。
皆得圓滿。
一切人天。
依之而立。
是故汝等。
應勤修學。
佛說此經已。
娑竭羅龍王。
及諸大眾。
一切世間。
天人阿修羅等。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修六和敬僧團_每日定課無論在家出家、男女老少,也不分任何行業,將六和敬落實在家庭,落實在每一個團體。
观音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观音菩萨便以其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我国佛教文化中,观音菩萨被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其慈悲、智慧、勇猛的精神品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更在心灵深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一场关于观音菩萨的讲座,深受启发,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
在佛教中,慈悲是指对众生心怀同情和怜悯,尽力帮助他们脱离苦难。
观音菩萨的慈悲,不仅体现在对信徒的关爱,更体现在对世间一切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1. 慈悲为怀,关爱众生观音菩萨曾发下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表明了观音菩萨对众生的关爱之情。
在《妙法莲华经》中,观音菩萨更是以大悲水洒向众生,使众生脱离苦海,得到解脱。
2. 尊重生命,爱护万物观音菩萨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体现在她关爱世间一切生物。
在《观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对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生物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她用大慈大悲的力量,保护这些生物免受伤害。
二、观音菩萨的智慧品质观音菩萨不仅慈悲,还具备极高的智慧。
她的智慧体现在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世间万象的洞察。
1. 深入佛法,领悟真谛观音菩萨对佛法的深入理解,使她能够洞悉世间万象的本质。
在《妙法莲华经》中,观音菩萨以大智慧解答了众生的疑惑,使众生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2. 洞察世间,化解纷争观音菩萨的智慧还体现在她能够洞察世间万象,化解纷争。
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以大智慧化解了人们的痛苦,使世间恢复和谐。
三、观音菩萨的勇猛精神观音菩萨的勇猛精神,使她能够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困难。
她的勇猛,不仅体现在对佛法的坚定信念,更体现在对众生苦难的拯救。
1.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观音菩萨对佛法的坚定信念,使她能够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以坚定的信念,拯救了被困在山洞中的众生。
菩萨行的安立心得分享
菩萨行的安立心得分享菩萨行,这听起来好像很遥远很神秘,但其实呀,它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呢!你看啊,菩萨行不就是心怀慈悲,对一切生命都充满善意嘛。
就像我们平日里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心和帮助。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个座,这小小的举动不也是一种慈悲的体现嘛。
这不就像给口渴的人递上一杯水,简单却能让人感到温暖呀。
再想想,我们面对那些犯错的人,能不能多一些宽容呢?别老是揪着人家的错不放,试着去理解他们,说不定他们有自己的苦衷呢。
这就如同菩萨对众生的包容一样,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
还有啊,我们能不能在看到别人成功时真心地为他们高兴,而不是嫉妒呢?这种随喜的心也是菩萨行的一部分呀。
就好像看到花儿绽放,我们满心欢喜地欣赏,而不是想着怎么把它摘下来据为己有。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也别总是抱怨。
想想菩萨面对那么多苦难都能坚定地前行,我们这点小困难又算什么呢?要勇敢地去面对,去解决呀。
我们也可以多做一些好事,不图回报的那种。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带去希望和力量。
这难道不是在践行菩萨行吗?其实菩萨行并不复杂,也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
它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中。
我们不需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对每一个人友善开始。
就像那个总是微笑着和邻居打招呼的人,他不也是在传播温暖吗?像那个在雨天给陌生人撑起一把伞的人,他不也是在践行菩萨行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菩萨的化身呀,只要我们有那份心,那份爱。
反问一下自己,我们真的不能做到吗?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的!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践行菩萨行,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加美好吧!不用去想太多,就从现在开始,从下一个遇到的人开始,去付出我们的爱和善意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普陀山朝拜功德圆满的感言
普陀山朝拜功德圆满的感言普陀山,是我人生中至今所去过最令人感动的一处圣地。
这座神秘而神圣的山峰,不仅仅是我内心一直深深憧憬的地方,更是无数修行者心灵归宿的圣地。
在这里,我经历了无数灵动的感受,无论是朝圣佛殿,还是瞻仰大海,都让我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喜悦。
每天清晨,我都会沿着修行道路,抬头仰望普陀山巍峨壮观的山体,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已经与神佛们连在一起,获得了无尽的启示和庇佑。
在此次朝拜之旅中,我更是体会到了别样的功德。
在灵山寺内修行,我感觉自己身心与神佛沟通,在沉思冥想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勇敢,那种神圣的力量,真的是无法言说。
此次普陀山朝圣之旅,对我来说功德圆满。
从内而外的净化,心灵放空,重新点燃了我心中的宗教信仰。
我深深感激这座神圣山峰,为我带来的力量庇护。
希望未来有机会再次造访这座富有神秘力量的圣地,获得更加宏伟深刻的体验。
六和敬(修福德初步)
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同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
如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统理,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
略述如下:一、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
僧团大众,同作佛事,必须做到身业清净,讲求和谐快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二、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
僧团大众,共同信佛、赞法、敬僧,必须做到语业清净,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
三、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开展。
僧团大众,同一信心,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必须做到意业清净。
日常生活中,不违不犯,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才是当下的净土。
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
僧团大众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威仪庄严。
五、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
僧团大众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舍去分别执著,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六、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
僧团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六和敬之中,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表现。
身业的实践,如法共住;语业的谈吐,和雅高尚;意业的动念,清净无染。
和乐清净的僧团,便是正法久住的基础,因此,经典中以破和合僧与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同为“五逆重罪”。
“僧”是佛法的住持者,割爱辞亲,舍离世乐,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他们的生活与常人无异,但以耕耘心田为要务,耕耘自己的心田,也耕耘众生的心田,更做众生的福田。
出家法师也称为“开发心灵能源的工程师”。
近代高僧亲身经历不可思议的观世音菩萨感应
近代高僧亲身经历不可思议的观世音菩萨感应在这十几天里,经过六百里地的跋涉,给我了一种深刻的经验和教育!没遇见过的事,也遇到了,没尝过的苦,也尝到了,真把我踅蹬的心服口服。
现在想一想,人无论到什么时候,要常作知足想,例如我在这十几天里,有时吃三顿饭,有时吃两顿,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渴的时候,化很多钱,买点水喝,或者在路上找点水喝,凉的热的也不能讲究,有时连凉水都喝不上。
走累了,坐马车上休息休息,一路翻车——把我翻车底下去,摔好几回跟头!关于住的地方,那更是不能讲究了,记得有一次,还住人家一个猪圈里。
这个村名叫太阳沟,走到这里已经黑天,北风飒飒,阴云密布,天气又很冷。
于是上村头一家住户里去借宿,经再三说好话哀求,主人始终不允,说是警所有话,一律不准招住外人。
没办法,只好在门外,露地住宿,有一旧猪圈,也不能挡风。
同行者共六人,均饥渴难忍,惟虔诚念观世音菩萨。
时绍禅和仁奇因渴的难过,不得已又去敲门找水喝,出一老媪,俨然像一个大家庭太君,领一十二三岁的小孩,生得眉清目秀,开门问:“有什么事?”“请你多方便,”绍禅说:我们暂在你门外猪圈里借住一宿,不敢再到家里边打扰;不过我们六个人跑一天来,没得吃,没得喝,渴的很难过,我们年青人还能忍受,还有一个七十多岁老和尚,一天也没水喝,现在想让你慈悲,给我点凉水喝!”“好!”老媪说:“大冷的天气,喝凉水受不了,我们锅里有开水。
”不一会,那个童子对老媪说:“外边有七八十岁的一位老和尚,天气这么冷,在外边一宿不冻坏了吗?”“好!”老媪很慷慨的说:“让那老和尚搬咱屋热坑上去睡,其余五人可搬到草房去,马车拉到院子里。
”这里让人可疑的是,这家的主人和原先大不相同了。
最初借宿时,再三哀求她不许,现在却甘心把自己的热坑头腾出来给住,其余五人都给安插了住的地方,马车拉在院里,还给烧水喝,种种方便。
而且她说话的态度也和最初变得不一样,我们几个人都很欢喜!很感激!在风雨飘摇里,得一夜安全的住宿。
六有生心得体会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一颗善良的心态来面对一切。随喜就在于看到别人的成就和幸福,感到由衷的高兴。通过随喜,我学会了宽容和包容,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三、对于有用的利他
在修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并将其用于帮助他人是非常重要的。我深知“利他”之道,因此我努力将自己的能力用于帮助他人和社会,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价值。
六、对于有定的禅修
禅修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深层的内心世界,消除纷扰和烦恼。通过持续的禅修,我日渐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和定力的力量,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内心状态和情绪。
通过对六有生心得的体会,我坚信修行是一条持久的道路,只有通过不懈地努力和实践,我们才能得到内心的真正解脱和平静。同时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心得,共同努力在修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多的进步。
六有生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修行者,我深知六有生心得的重要性,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我对六有生心得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在此,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对于有解脱的信心
在修行的道路上,有解脱的信心至关重要。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摆脱痛苦和纷扰,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释放。通过持续的修行和思维转变,我逐渐培养了对解脱的信心,不再为外界所,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去不断拓展智慧的边界。在修行中,我时刻保持着一颗求知的心,不断学习和思考,以期达到智慧的开悟。
五、对于有戒的清净
在修行的过程中,持守戒律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种种烦恼和杂念。通过过去的实践,我深知只有持守良好的戒律,内心才会变得更加清净,行为也更加端正。
通宵守佛堂的感受
通宵守佛堂的感受大安法师在开示中讲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中最难摄的是耳根和意根。
末学在关中深有体会,有时嘴里念着佛号,心里却想着其他事,平常想不到的事情,这时在脑海中都一一蹦了出来。
古大德讲过,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等自己发觉在打妄想时,时间已经过了好大一会了。
这时,我按照印光大师开示的“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的训示调整过来。
念佛过程中的无明烦恼,有点招架不住,特别是当自己身心最困乏时,心中郁闷烦躁,心态不稳定,脑袋膨胀,身体躁热。
这时就生起退心,后悔来参加这样的经行念佛,认为是自找罪受;埋怨法师提倡这样的活动是无事生事;甚至认为这样的经行会使人们对念佛产生退心。
真是邪见炽盛、妄念纷飞。
关房内虽然有时乏味、枯燥,但出关后身心愉悦的状况却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
当我们回向、出关后,在回去的路上,身心感觉一下子放松了很多,在关房内我还想出关后好好睡上一觉,把失去的睡眠给补回来。
但除感觉腿有点不适外,整个身体轻盈盈的,好像一个人背上扛了沉重的包裹,一下子卸下来的感觉。
和平常一样,并没有睡意,精神很旺盛。
感觉树木是那么挺拔,小草是那么青翠,小鸟是那么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内心生起无限喜悦。
东林寺的常住为我们提供那么好的修学环境,能在东林寺修学确实是前世修来的福报。
看到工人们在汗流浃背地为东林寺的建设做工,妙可师那么大年龄给我们护关,关房内大家相互言行鼓励,如果不好好修学,是对不起佛法僧三宝的,也对不起为东林寺奉献的人们,对一切都有一种强烈的感恩之情。
因是第一次参加,又是五月初一,通过这次经行念佛,我对净土法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坚定了我以后的修学方向,同时也检验出我们平时念佛的功夫。
印光大师云:“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加深了对这些佛言祖语的体会。
他们为让众生断离生死,剖心沥血、循循善诱地为我们指航立标。
当今社会,未证言证、未得言得、邪知邪见充斥虚空,我们肉眼凡胎,根本无法辨别,乃至盲修瞎炼,不辨真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一位老菩萨修[六和敬]的心得体会]
《张菩萨敬修六和的心得体会》
昨天我们学习会共修的讨论中,张松江菩萨老师对大家分享了他在学习六和敬当中的体会:他说:
六和合对一个学道的人至关重要,时植末法,我等能有缘在虎山道场得以弘传,正是显我们三世有幸得此妙法,上海一位老菩萨修[六和敬]的心得体会。
何以故?因修此能转六尘、六根、六识为---大圆镜智。
成就道果的资粮。
何乐不为、何乐不学?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或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若我们在“和”字前面加个不字,那糟了,往下看看,身不和,入不了西方,口不和吵架闯祸;意不和,鬼头鬼脑,戒不和不像道人,见不和,人头像长个角,利不和睡觉不安稳。
所谓时至末法,人心不和,所致灾难也多,这是从外面来讲;若从我们每个人内在的身心来讲,那也更糟,何以故?人的身心不和,生理杂乱,百病丛生,胰岛素杂乱--糖尿病,心肺杂乱--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心肌梗塞,脑供血不足。
然而人的六尘、六根、六识不和,那就更加糟了。
六识不和精神有病,乃至老年痴呆,六根不和,残障不全,心得体会《上海一位老菩萨修[六和敬]的心得体会》。
六尘不和,永堕凡界受苦无边,不能自拨。
若学道人持此六和,就六六大顺。
身和与法相应,往极乐国。
口和老小无欺,人人开心,意和受人尊敬,戒和像个道人。
见和同一往西方。
利和心态无骄不躁,那不是很好吗?
和的解读就是和人能结合在一起而快乐。
不和,得一个闷闷不乐,何苦?所以我们应该协助道场弘传六和敬,宣传学道的人要以六和敬团结一致,产生互动,与各位佛友分享法乐,增强凝聚力。
愿以我们一起念佛的力量传遍法界。
求世尊和诸佛菩萨共同慈悲加持结缘,慈悲加持法界每个角落。
慈悲接引每一个如母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将末日的灾难降到最低点。
我们修心的人好比那种子,众生好比土地,我们到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众生结合起来,在人生心中生根开花!
智海(老菩萨)2011.农历二月初11.
我们大家都赞叹老菩萨的修为,是真正把六和敬融入日常生活的修行。
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
感恩老菩萨教诲,并祝愿他继续化育这一方土地,使人心得安乐。
愿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六和敬
am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