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曹刿论战问答题
![曹刿论战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653a4134ed630b1c59eeb5ee.png)
曹刿论战1.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3.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6.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7.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8.鲁国能够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9.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
10.结合原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11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12.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13. 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4.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15.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6. 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17.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18.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
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19. 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0. 就文章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思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https://img.taocdn.com/s3/m/ab1f8dc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7.png)
背景介绍
❖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 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是 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 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
❖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 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准备迎战,却 准备不足。由于鲁国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 要与鲁庄公“论战”。
请你指出“轼”
已经 战胜 缘故
发语词无实义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鼓起 第二次 穷尽 充满,士气正旺盛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 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 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 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 所以战胜了他们。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
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 文 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 章
体经过等则略写。
详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 略
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
5.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
术特色。
写
作
(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庄
【“鄙”,具体表现在】
公
(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形
(2)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
象
缺点:政治无能、军事无知、目光短浅、鲁莽草率。 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 识才,任人唯贤。
4.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 好处?
21、曹刿论战虚词归纳
![21、曹刿论战虚词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460e869b307e87101f69668.png)
*
刿 guì 间 jiàn 帛 bó 孚 fú 遂 suì
徧 辙 轼 弗 靡
biàn zhé shì fú mǐ
伐 攻打 孚 为人所 通“遍”,
信服
重要词语理解徧
追赶, 遍及、普遍 逐 夫 追击 属类 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 句子的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养生的 驱车 间 参与所安 驰 东西 (追赶)
所向披靡
1、何以战 2、必以分人 3、必以信 4、必以情 5、以其境过清 6、属予作文以记之 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 之明
1、其乡人曰 2、公问其故 3、吾视其辙乱 4、其一犬坐于前 5、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乃入见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羽、飞乃止
所向披靡
解释下列词的古今义
牺牲
※
※
再
狱
※
与“小大之狱”中“之”的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忠之属也 C、公与之乘 D、公将鼓之
B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简答 • 1、本文重点记叙的内 容是什么?为什么要 重点突出这些内容? • 2、谈谈对曹刿和鲁庄 公的认识。
拓展延伸
学习《曹刿论战》一得
作业
1、将学习《曹刿论战》的收 获整理到读书笔记本上,并 熟读、背诵课文。 2、课外收集古今中外以弱胜 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 取胜的原因,与同学交流。
“之”的用法
表并列
凭 1、何以战 2、必以分人 把 用 3、必以信 按照 4、必以情 因为 5、以其境过清 6、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曹刿论战原文写作特点
![曹刿论战原文写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c1a2f7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f.png)
曹刿论战原文写作特点一、曹刿论战原文写作特点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可太有意思啦!它呀,在写作上有好多独特的地方呢。
从叙事手法来说,它超级简洁明了。
就那么简简单单地把长勺之战这件大事给讲清楚了。
它没有啰里吧嗦地说一大堆没用的东西,直接就切入主题,把曹刿这个人物给拎出来。
这种叙事的干练劲儿,就好像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一下子就抓住你的注意力。
再说说人物刻画吧。
虽然文章不长,但是曹刿这个人物那叫一个鲜活。
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你就能看出来他是个有智谋、有胆识的人。
像他问鲁庄公凭什么去打仗那一段,鲁庄公说的那些理由,曹刿一个个地分析,然后说出自己的见解。
这就把曹刿的聪明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鲁庄公这个人物也刻画得很立体呢,他虽然一开始可能没有曹刿那么有谋略,但是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这也是很了不起的。
语言方面更是一大亮点。
它用的都是很质朴的文字,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藻。
就这么普普通通的字组合在一起,却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这种语言风格特别符合当时那种战争的氛围,很接地气。
就像是那个时候的人真的在你耳边讲述这个故事一样。
还有它的结构安排。
开头先简单介绍战争的背景,然后引出曹刿这个人,中间重点讲曹刿和鲁庄公的问答以及战争的过程,最后还不忘总结一下胜利的原因。
整个文章结构紧凑,就像一个精心制作的小盒子,每个部分都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它不像有些文章那样大肆渲染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而是重点放在曹刿的指挥上,通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简单的语句,就把战争的节奏和胜败的关键给点明了。
这就很巧妙,让我们在了解战争结果的同时,更能理解战争背后的智慧。
从文章的主题表达来看,它不仅仅是在讲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在传达一种重视民意、运用智慧的思想。
这种思想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互动,以及战争的结果,很自然地就表现出来了,一点都不生硬。
反正就是说呢,曹刿论战在叙事、人物刻画、语言、结构还有主题表达这些方面都有它独特的写作特点,不愧是一篇经典的古文。
(语文版)中考古诗文阅读(15)《曹刿论战》复习课件(有答案)
![(语文版)中考古诗文阅读(15)《曹刿论战》复习课件(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482debbb4cf7ec4afed0ae.png)
1.词语解释
(1)齐师伐我
伐[F]:攻打
(2)又何间焉
间:参与
(3)肉食者鄙
鄙:鄙陋,目光短浅
(4)何以战
以:用,靠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养
专:独自占有
(6)小惠未遍
遍[F]:遍及,普遍
(7)牺牲玉帛
牺牲:指猪、牛、羊等祭祀用品
语文课件
(8)弗敢加也 (9)必以信 (10)小信未孚 (11)神弗福也 (12)小大之狱 (13)虽不能察 (14)必以情 (15)忠之属也
语文课件
金题演练
一、(’16预测)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4题。
(12分)
1.解释下列句中标色词的意思。(2分)
(1)齐师伐我
( 攻打 )
(2)神弗福也
( 赐福,保佑 )
语文课件
2.下列句中标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乃入见
乃不知有汉
B.虽不能察
故余虽愚
C.公与之乘
何陋之有
语文课件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4)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用 原文中的话回答)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语文课件
第二部分 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 的经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交代战争的地点和曹刿随 鲁庄公参战)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 曰:“可矣。”齐师败绩。//(记述曹刿与鲁庄公在击 鼓进军一事上的不用看法,以及曹刿抓住机遇击鼓进军、 致使齐军大败的经过)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 其辙(zhé),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争的胜 利)
浅说《曹刿论战》的教学价值
![浅说《曹刿论战》的教学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c2d4a2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5.png)
浅说《曹刿论战》的教学价值2019-06-15《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化等⽅⾯情况的⼀部编年体史书。
它有着极⾼的史学价值,同时⼜具有较⾼的⽂学价值。
它⽂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动表现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的发展有很⼤的影响。
初中语⽂第六册的课⽂――《曹刿论战》就节选⾃这部极具史学与⽂学价值的史书。
笔者多年从事过这篇课⽂的教学,认为它有较⾼的教学价值,学⽣通过学习可以得到很丰富的内涵。
下⾯笔者就⾃⼰粗浅的见解提出来与同⾏商讨,以期抛砖引⽟。
⾸先,《曹刿论战》作为⽂⾔⽂部分的⼀篇教读课⽂,它具有提⾼学⽣阅读⽂⾔⽂能⼒的教学价值。
这是最根本的教学价值,拓展开来,就体现出以下⼏⼩点。
其⼀,语⾔积累。
有⼀词多义,如“⼗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中的“战”,词义是“迎战”,是指单⽅⾯;⽽“战于长勺”中的“战”,词义是“交战”,是指双⽅⾯。
教学时讲清这同⼀个词在不同句⼦的含义,将提⾼学⽣辨析词义的能⼒。
也有通假字,如“⼩惠未,民弗从也”中的“獭弊志屯ā氨椤保解释为“遍及、普遍”。
还有古今异义。
如“齐师伐我”中的“师”字,古义为“军队”,今义“⽼师”。
⼜如“⾁⾷者鄙”中的“鄙”字,古义“⽬光短浅”,今义“卑鄙”,截然不同。
再如“牺牲⽟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词古义为“猪、⽺、⽜等牲畜”,今义指“为某项正义事业⽽献出⽣命”。
⼜再如“⼩⼤这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狱”,古义是案件,今义是“监狱”。
这些词的古今意义有天壤之别,要指导学⽣多积累。
再有⽂⾔虚词看下⾯例句:之①⼩⼤之狱(的)②公与之乘(他)③公将⿎之(⾳节)④⾁⾷者谋之(这件事)?摇?摇以①可以⼀战(凭借)②必以分⼈(把)③必以情(根据)④必以信(⽤、拿)再还有词性活⽤。
如“⼩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这词,原为形容词,在这⾥活⽤为动词,释为“赐福、保佑”,⼜如“公将⿎之”中的“⿎”这词,原为名词,现活⽤为动词,译为“击⿎进军”。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_1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_1](https://img.taocdn.com/s3/m/ba4a20f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9.png)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
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__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夫(fú)靡(mǐ)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⑴读准字音;⑵掌握节奏;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曹刿论战》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00f447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7.png)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一《曹刿论战》是《左转》中的名篇,通过简洁扼要的叙述和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影响。
曹刿的远见卓识、当机立断以及一介匹夫在外敌入侵时对国家的担当被千古传诵。
一国之君鲁庄公却成了曹刿的配角甚至反面,用他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
其实鲁庄公才对这场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鄙”仅表现在军事上,其他许多方面,都非常值得推崇。
首先,他忠于职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尽心尽力地把本职工作干好,为国家大多数人谋利益,自然会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打赢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基石。
虽然他自己一开始对这一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得需曹刿提醒,但如果他玩忽职守众叛亲离,曹刿多有谋略也无能为力了。
第二,他不畏强暴。
面对强大的霸主齐国的入侵,他立刻准备迎战,并且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到前线指挥,这是顽强不屈的姿态,激励全国军民奋起抗敌。
正因为“公将战”,曹刿才请求入宫拜见他,愿意帮他成就大事。
如果他首先被强敌吓破胆割地赔款苟且偷生,那就是“一君无能气死全国”,曹刿哪还有报效国家流芳千古的机会?第三,他礼贤下士有识人之明。
曹刿并不属于“肉食者”,本来没有资格参与这场战役的谋划和指挥。
但庄公不凭出身给人贴标签,而是礼貌地接见了他,容忍了他对自己毫不客气的反驳,并且通过短暂的会面、对话认定曹刿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从而加以重用。
能够识人、用人是作为君主、领导的重要品质。
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开诚布公和自知之明。
他不像某些身居高位的人一样刚愎自用装腔作势,生怕别人知道自己不行。
他清楚军事是自己的短板,但决不护短。
他发现曹刿是内行,是忠臣良将,就对曹刿言听计从,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完全听取曹刿的不同意见,从而取得战役的彻底胜利。
最后,鲁庄公虚心好学。
战役已经大获全胜,他决不放过向行家学习的机会,放下一国之君的身段“问其故”。
换成某些领导,早就炫耀自己知人善任大肆庆功去了。
就凭这种态度,他一定会不断取长补短,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文言文对比训练:《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
![文言文对比训练:《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https://img.taocdn.com/s3/m/19b4378acc175527072208df.png)
【福建省泉州市】二、(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15分)(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丙)柯公焕,字德章,福建晋江人。
元贞间为古田尉。
时邻寇侵境,或曰:‘可以去乎?’焕曰:‘寇至则去,国谁与守?’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
帅府嘉其忠勇,立祠祀之。
(《泉州府记》)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还于旧都所恶有甚于死者B.忠之属也子之听夫志C.元贞间为古田尉不足为外人道也D.帅府嘉其忠勇稍稍宾客其父6.解释加点词。
(3分)⑴北定中原__________ ⑵小大之狱_________ ⑶可以去乎____________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⑵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8.诸葛亮、曹刿、柯焕三人“忠”的内涵分别是什么?(3分)【答案】5.(3分)D6.(3分)⑴向北⑵案件⑶离开7.(6分)⑴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故”“崩”“以大事”各0.5分)⑵柯焕于是他就率领他的民众抵抗敌人,终因实力不足战死。
(补主语,“敌”“力”各0.5分)8.(3分)诸葛亮忠诚蜀汉,报先帝忠陛下;鲁庄公竭尽全力做好君主本分的事;柯焕誓死抗敌,为国为民。
【参考译文】柯焕,字德章,福建晋江人。
元贞年间担任古田县尉。
有一次邻近的敌兵侵扰古田县,有人问:“可以逃跑吗?”。
语文专家评课《曹刿论战》
![语文专家评课《曹刿论战》](https://img.taocdn.com/s3/m/958192d20c22590102029d97.png)
视频录制脚本:让文言文教学焕发生命力——《曹刿论战》课堂教学评析主讲:莱芜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毕淑娟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徐洁肥城市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张政栋毕:老师们,大家好!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呢,我们来探讨一下文言文教学。
张:有人曾说,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回首中华五千年,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等所有重要典籍,都是用文言来记述的。
徐:是的,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出师表》《岳阳楼记》《陋室铭》《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毕:可以说,这些经典已经化成一种文化基因,融进了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身为中国人,如果不懂文言,就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张:现在社会,越来越需要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语言素养的人。
底蕴和素养从哪里来呢?我想,很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文言文。
因为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民族智慧,至今仍然是我们重要的思想和话语资源。
徐:省教研室张伟忠老师曾说,如果说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那么文言文就是家园中根深叶茂的大树,现代人与文言文的关系可以这样形容:枝叶相触在云端,根须紧握在地下。
毕:张伟忠老师还说过这样一句话,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就得多学习文言文,现代文多学一篇少学一篇影响不是那么明显,但是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你学这一篇和不学这一篇,那差别就大了。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你不学,还能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吗?张:张老师的话非常精辟。
可是,在今天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有人曾这样描述当前文言文教学所处的尴尬境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曹刿论战说课
![曹刿论战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0ea6d4494431b90d6d85c710.png)
.
•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理念是:阅读要为写作服务,
要以课本为例,同时也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 写作。
.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自然、
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设置了一个综合实践形式的写作拓展: 设计如下:
学场如战场,其实不仅是战争,学习上要想成功也必须讲究“战 略战术”,即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学完本文,对你的学习有 怎样的启示?100字左右进行表达。
及表达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社会责任感
• 教学重点:结合相关句子,分析曹刿形象 •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详略得当的特点。
.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 堂的主体。新课程同时提出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
《曹刿论战》说课
.
说课环节(第二课时):
• 1.说教材
• 2.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3.说教法学法•4说教学程序•5. 说板书设计
.
一、说教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名篇 ,其 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从文学角度看,这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 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 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 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文中多记曹 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 练。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 曹刿的爱国责任感和爱国热情。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 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708e3255270722192ef79e.png)
《曹刿论战》文本解读《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
它着重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如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中把握战机,战略攻防中以逸待劳等。
战争中正确运用这些原则,便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一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看,作者选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总结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
文章开篇交待了时间,战争起因,作战双方;接着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过程中双方的对峙、攻防,最后写到战后的总结。
但作者没有平均用力,更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笔墨写曹刿的“论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
重点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
庄公先提出“衣食”的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但在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
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需要人民的支持,于是有了第三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战前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对民心所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第二段,战中论战。
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就表现出了曹刿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沉着冷静,表现出曹刿对战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预见性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三段,战后论战。
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论述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展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进攻和追击两个方面精辟地阐述了要以弱胜强就必须把握战机的军事思想。
《曹刿论战》《左传》
![《曹刿论战》《左传》](https://img.taocdn.com/s3/m/479c363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d.png)
《左传》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 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 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 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 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 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 的原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 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详写)
1、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2、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讨论
1、第一段哪句问话反映了曹刿有远见卓 识?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政治主 张是什么? 何以战
政治上目光短浅
鄙
军事上无知
与“小大之狱”中“之”的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忠之属也 C、公与之乘 D、公将鼓之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文章内容理解
二、鲁国取胜的原因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军事上:正确的指挥和
灵活的战略战术
文章内容理解
三、详略安排原因
有利于展现曹刿形象, 突出文章中心。
战前论战(详写) 从战克敌(略写) 战后论战(详写)
文章内容理解
五、本文语言特色: 精练
将鼓、将驰 庄公:急躁冒进、急功近利
}{ 请见
国难当头,挺身而出
下面句子跟现代汉语习惯 一致的一项是: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品3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a8c27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4.png)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
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
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
曹刿论战重难点精讲
![曹刿论战重难点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6774b85202768e9951e7389e.png)
曹刿论战重难点精讲主干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论战()又何间.焉()小惠.未遍()下视其辙.()遂.逐齐师()望其旗靡.()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虽:③一鼓作气,再.二衰,三而竭。
再: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文学常识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的简称,是春秋时期的___,相传作者是春秋未期的鲁国人___。
5.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点击思维1.注意“间”在本文中的读法;“靡”不要误读为“mī”2.要结合具体语句和工具书准确解释文言词语,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此处的“鄙”是“眼光短浅”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要准确流畅,特别是关键性词语要翻译准确,如①中的“肉食者”,②中的“牺牲”,③中的“可以”等要翻译准确。
4.《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5.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提炼课文的主要信息。
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公将迎战衣食分人忠诚神灵庄公之鄙依情查案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曹刿请见民弗从也神弗福也曹刿远谋可以一战三鼓后鼓观察后逐陈述理由2.语言特色: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
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
![《曹刿论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e9cfbf4f61fb7360b4c6558.png)
《曹刿论战》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乡亲们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宫廷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禀报神。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弄清楚,我也必定按照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此打一仗。
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
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进军。
曹刿说:“可以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准备驾车追赶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他下车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
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看齐军的撤退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但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子杂乱,战旗倒下,所以追击齐军。
”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4。
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7安:养 (衣食所安)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通假字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2024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4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57fbebb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7.png)
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刻画人物 形象、描绘战争场面,使文章具有 感染力。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相关历史知识补充
春秋战国时期背景
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文化背景,为学生理解曹
刿论战的历史背景打下基础。
长勺之战经过
详细讲述长勺之战的经过,包括 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了解
战争的全貌。
04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 分、语言流畅、逻辑严 密。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战争观念与战略思维
曹刿的战争观强调“兵者,国之大事”,重视战争对国家命运的 影响,以及战略思维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条件,以及天时、地利、 人和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战略和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鲁庄公
平庸无能、急躁冒进、缺 乏战略眼光,但在曹刿的 辅佐下最终取得胜利。
其他人物形象
简要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如齐国将领等,以衬托曹 刿的形象。
战争描写技巧探讨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表 现,突出曹刿的英明和鲁庄公的
昏庸。
细节描写
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曹刿观察 齐军车辙、登轼而望等,展现战争 的紧张气氛和曹刿的细致观察。
加强实践锻炼和案例分析 通过实践锻炼和案例分析,可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 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 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 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曹刿论战》课堂笔记-经典文言文精讲
![《曹刿论战》课堂笔记-经典文言文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ab59119658fafab068dc023a.png)
②战时士气的重要性。曹刿抓住了士气和心理变化,抓住有利时机号令鲁军, 一举得胜。
③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扩大战果,稳操胜券。 三、艺术特色
①取材精到,立意高远,刻画生动。 ②言简义丰,含蓄精致。“请见”“问战”“请从”……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 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 ③巧妙运用对比。曹刿与“乡人”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 宗国的政治热忱。曹刿与庄公对比,证明“肉食者鄙”,表现曹刿的聪明才智。 ④语言精炼,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效果。曹刿的语言尤 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衬托出战事紧迫,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 临战心态坚定自信。
【课后练习-第 1 讲】
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左传》是对春秋的解释,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C.《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相传也是左丘明所著。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 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B.《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具 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被儒者定为“十三经”之一。 D.《左传》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散文名著。清代朱彝尊评价说:“左氏之 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答案】D 【解析】战后的分析也是详写。
经典文言文精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写作特点:
1、史料剪裁得当:
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
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
其作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对比手法的运用: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
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
战后,写“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他糊里糊涂打了一个胜仗,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主题。
语言特色:
全文只有222个字,极精练地写出了一个有名的战例的全过程,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个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
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事由。
“齐师伐我”,表明这是齐国攻打鲁国,褒贬分明。
曹刿见鲁庄公,一开头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话“何以战?”开门入正题,免去了君臣相见的繁文缛节的叙述。
“齐人三鼓也写出了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企图取胜的急切心理。
两个“可矣”就包括了鲁军进军的情况。
“齐师败绩”四个字就概括了齐军溃败的具体情况。
文章惜墨如金,做到了辞约而意丰,言简而意明。
”一句,就包括了齐军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击鼓进击鲁军而鲁军未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