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PPT课件
合集下载
《废墟的召唤》PPT课件-(共42张PPT) 琳琳出品
一挥而就
• 10.踏一步就会成功。比喻事情轻而
易举,很容易成功。一蹴而就 • 11.形容非常忠诚。忠心耿耿
看句子想成语
• 12.想尽种种办法;想出种种计谋
。
千方百计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
柏油路 小山
圆明园废墟
观水法 大水法 远瀛观
海晏堂
倒置金字塔
大石龟
断桥
方外观的石块
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 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 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 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想一想:作者是单纯 地描写废墟吗?
第二部分 (4-10段)
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 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联系上下文,作者面对废墟,为 什么先是“欣然”,后却“怅 然”?
怅然是失望、不痛快的意思。 凝望有期望、期盼的意思。
——宗璞
哲 学 大 师
冯友兰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笔名绿 蘩、任小哲等。当代女作家。
祖籍:河南南阳 成长地:北京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三生石》 《红 豆》 《弦上的梦》 《东藏 记》等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 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 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 本篇的主旨是号召每个有志 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 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1 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 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 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
第四步 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
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 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 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 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 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 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 10.踏一步就会成功。比喻事情轻而
易举,很容易成功。一蹴而就 • 11.形容非常忠诚。忠心耿耿
看句子想成语
• 12.想尽种种办法;想出种种计谋
。
千方百计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
柏油路 小山
圆明园废墟
观水法 大水法 远瀛观
海晏堂
倒置金字塔
大石龟
断桥
方外观的石块
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 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 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 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想一想:作者是单纯 地描写废墟吗?
第二部分 (4-10段)
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 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联系上下文,作者面对废墟,为 什么先是“欣然”,后却“怅 然”?
怅然是失望、不痛快的意思。 凝望有期望、期盼的意思。
——宗璞
哲 学 大 师
冯友兰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笔名绿 蘩、任小哲等。当代女作家。
祖籍:河南南阳 成长地:北京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三生石》 《红 豆》 《弦上的梦》 《东藏 记》等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 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 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 本篇的主旨是号召每个有志 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 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1 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 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 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
第四步 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
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 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 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 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 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 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3 《废墟的召唤》 (共27张PPT)
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
2.通过了解历史,研读重点句段领悟文章的主旨;通过品读,体味课文 含蓄隽永、贴切生动的语言。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增 强作为新时期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增强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大事。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字词积累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 1—3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即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 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 史。 • 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向全社会的呼唤 ,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 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句段赏析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一留一”的声音。我忽然醒 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 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身到改革 开放的大潮中,读来耐人思索。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晚霞映照下的景色,如醇香的美酒一般 使人沉醉,又如奇幻的梦境一样朦胧、美妙。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字词积累
2、解释下列词语: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许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走近作者
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1984年当选为中国 作家协会理事,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丁香结》。其中《 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 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宗璞出身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 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
1废墟的召唤课件PpT.pptx
1废墟的召唤课件PpT.pptx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 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 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 枯梗上荡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 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1废墟的召唤课件PpT.pptx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 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慨慷激昂, 是何等地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 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 于天地之间么?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 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口又透出 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1废墟的召唤课件PpT.pptx
《废墟的召唤》PPT课件-(共张PPT)全
“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
背景:本文写于1979年,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 。这场浩劫湮没了无数年轻人知识报国的梦想,青年人想尽责任却尽不了 。大家刚刚从文革中经历过来,思想的禁锢和艺术的枷锁仍然捆绑着人们,社会政治环境,时而宽松时而紧张,让我们觉得随时都会倒退到文革的时代。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笔名绿蘩、任小哲等。现代女作家。
其作品《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饱含着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
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变革迷惘和徘徊,渴望变革,但又不知道路在何方,且心有余悸。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人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背景:本文写于1979年,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 。这场浩劫湮没了无数年轻人知识报国的梦想,青年人想尽责任却尽不了 。大家刚刚从文革中经历过来,思想的禁锢和艺术的枷锁仍然捆绑着人们,社会政治环境,时而宽松时而紧张,让我们觉得随时都会倒退到文革的时代。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笔名绿蘩、任小哲等。现代女作家。
其作品《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饱含着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
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变革迷惘和徘徊,渴望变革,但又不知道路在何方,且心有余悸。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人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废墟的召唤》优秀课件
反思自我,追求真善美
作品中对人性的揭示让我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思考如何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真善美的价值观。我将努力提升自己的 道德修养,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关注社会现实,积极行动
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社会现实并积极行动。我将 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 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谢您的观看
出废墟的历史感和岁月痕迹。
线条与构图的精心设计
03
运用线条的曲直、粗细、疏密等变化,以及构图的对称、均衡
、对比等手法,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审美价值体现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通过废墟这一载体,传达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使读者在 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韵味。
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
以废墟为切入点,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提醒人们 要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生活中的废墟,使读者 在感知艺术的同时,也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示
共鸣
通过废墟这一具有普遍性的题材,使读者在欣赏画面的过程 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
启示
通过艺术作品的感染和熏陶,使读者在审美体验中获得启示 ,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未来。同时 ,也能激发读者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美好的家 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06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01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杰作,通过讲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
巨变,揭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与《废墟的召唤》中对生命力量的赞
颂相契合。
当代社会中召唤主题现实意义
作品中对人性的揭示让我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思考如何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真善美的价值观。我将努力提升自己的 道德修养,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关注社会现实,积极行动
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社会现实并积极行动。我将 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 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谢您的观看
出废墟的历史感和岁月痕迹。
线条与构图的精心设计
03
运用线条的曲直、粗细、疏密等变化,以及构图的对称、均衡
、对比等手法,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审美价值体现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通过废墟这一载体,传达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使读者在 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韵味。
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
以废墟为切入点,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提醒人们 要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生活中的废墟,使读者 在感知艺术的同时,也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示
共鸣
通过废墟这一具有普遍性的题材,使读者在欣赏画面的过程 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
启示
通过艺术作品的感染和熏陶,使读者在审美体验中获得启示 ,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未来。同时 ,也能激发读者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美好的家 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06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01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杰作,通过讲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
巨变,揭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与《废墟的召唤》中对生命力量的赞
颂相契合。
当代社会中召唤主题现实意义
2024版中职语文《废墟的召唤》优秀课件pptx
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 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 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
《废墟的召唤》创作于改革开放 初期,正值中国文学界“伤痕文 学”、“反思文学”等思潮涌现
的时期。
作品通过对历史废墟的描绘,呼 应了当时社会对历史反思和文化
传承的关注。
《废墟的召唤》在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
同时,通过对作品的重新审视,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当 代社会背景下实现个人价值与 社会价值的统一。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启示
04
独特艺术手法分析
01
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废墟的象征性描绘,传达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 来的殷切期盼。
02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借助废墟的形象,营造出一种荒凉、破败的视觉感受,使 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谢谢聆听
废墟作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体现了自然力量与人类意志的较量,具有深刻的 哲学内涵。
召唤主题思想内涵挖掘
《废墟的召唤》通过对废墟的描 绘,传达出对过去的追忆、对现 在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表
现出强烈的召唤意识。
作品中的召唤不仅是对个人的召 唤,更是对民族、对人类的召唤, 呼吁人们关注历史、关注文化、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点题,结 尾呼应,中间部分详细阐述废墟的召 唤及其意义。
写作特点上,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 抒情手法,通过对废墟的细致描绘和对 历史的深情回望,表达了作者对废墟的 独特情感和深刻思考。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废墟是历史的化石,它记载着曾经的辉煌和灾难。”这句话表达了废墟作为历史 见证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废墟的双重性质:既是辉煌的见证,也是灾难的遗迹。
《废墟的召唤》课件32张
当代作家对废墟题材创作现状评述
废墟主题的文学价值
废墟题材的创作挑战
当代作家普遍认为,废墟作为历 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存,具有丰 富的文学内涵和审美价值。他们 通过挖掘废墟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意义。
尽管废墟主题具有独特的魅力, 但当代作家在创作时也面临着一 些挑战,如如何在描绘废墟之美 的同时,传达出对历史的反思和 对未来的期许。
宗璞的生平与成就
宗璞,原名冯钟璞,是中国当代 作家,以小说、散文和翻译著称。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 爱。
作品风格概述
宗璞的作品风格以细腻、抒情见长, 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心理 来表达情感。她的文字优美,富有 诗意。
代表作品介绍
《废墟的召唤》是宗璞的代表作之 一,通过描绘废墟和人物的内心世 界,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和对和平的渴望。
03
作品主题与意义
《废墟的召唤》以废墟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表达
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作品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
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内容概述
《废墟的召唤》是一篇以废墟为主题, 通过对废墟的描绘和联想,表达作者 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考的文 章。
基调。
文章中间部分
通过对废墟历史和文化的挖掘, 展示了废墟的深厚底蕴和价值, 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废墟的认识
和理解。
文章结尾部分
通过对废墟背后所蕴含的人性的 探讨,呼吁人们关注历史、传承 文化、珍视人性,升华了文章的
主题。
写作手法与技巧探讨
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通过对废墟的描绘和联想,赋予废墟以丰富的象征意 义,使文章具有深厚的内涵和韵味。
优秀课件《废墟的召唤》
机遇
同时,全球化也为废墟保护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如国际合作、文化交流、技术创新等,为废墟保护事业的 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THANKS
修缮保护历史建筑,开发为文化旅游景 点或特色商业街区。
垃圾处理与再利用策略
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 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在创意再利用过程中,要尊重历史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遵循市场规律
创意再利用项目要符合市场需求和 产业发展规律,避免盲目跟风。
注重可持续发展
社会影响力评估
定期对课程的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明 确改进方向和目标,推动课程的可持续 发展。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展望
技术创新在废墟保护中应用前景
数字化技术
利用3D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 实现废墟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提
高保护水平和效率。
无人机技术
运用无人机进行废墟巡查、监测和 救援,为废墟保护提供新的手段和 方法。
还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启示与借鉴意义探讨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
废墟遗址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 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 加强对废墟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确保其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挖掘废墟的文化内涵 与教育价值
通过对废墟遗址的深入研究,我们可 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过程,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 价值。这对于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培 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指将废弃物品或空间通过创意设计和改造, 赋予其新的功能和价值的过程。
强调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浪费和环 境污染。
创意再利用与历史文化保护
同时,全球化也为废墟保护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如国际合作、文化交流、技术创新等,为废墟保护事业的 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THANKS
修缮保护历史建筑,开发为文化旅游景 点或特色商业街区。
垃圾处理与再利用策略
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 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在创意再利用过程中,要尊重历史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遵循市场规律
创意再利用项目要符合市场需求和 产业发展规律,避免盲目跟风。
注重可持续发展
社会影响力评估
定期对课程的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明 确改进方向和目标,推动课程的可持续 发展。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展望
技术创新在废墟保护中应用前景
数字化技术
利用3D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 实现废墟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提
高保护水平和效率。
无人机技术
运用无人机进行废墟巡查、监测和 救援,为废墟保护提供新的手段和 方法。
还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启示与借鉴意义探讨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
废墟遗址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 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 加强对废墟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确保其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挖掘废墟的文化内涵 与教育价值
通过对废墟遗址的深入研究,我们可 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过程,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 价值。这对于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培 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指将废弃物品或空间通过创意设计和改造, 赋予其新的功能和价值的过程。
强调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浪费和环 境污染。
创意再利用与历史文化保护
废墟的召唤(共41张PPT)
废墟主题旅游开发
结合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以废墟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吸引 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2024/1/25
21
生态保护理念下废墟改造实践
2024/1/25
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
在废墟改造过程中,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恢复生态系统的 功能和结构,提高环境质量。
绿色技术与可持续材料应用
采用绿色技术和可持续材料,降低改造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实现 废墟改造的可持续发展。
2024/1/25
通过研究废墟,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的建筑风格、技术水平、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 息。
16
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要性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的精神财富,挖掘和保护这些遗 产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可以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
长。
通过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 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10
03 废墟之美:艺术表现与审 美价值
2024/1/25
11
废墟在艺术作品中呈现
绘画作品中的废墟
废墟作为绘画元素,出现在许多 艺术家的作品中,如德国画家卡 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月光下
的废墟》等。
2024/1/25
摄影作品中的废墟
摄影家通过捕捉废墟的独特形态和 光影效果,展现出废墟的沧桑美感 和历史厚重感。
历史文脉传承
在规划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废墟所承载的历史文脉,通过合理的 再利用方式,让历史得以延续。
2024/1/25
20
创意产业结合废墟资源创新发展
创意产业聚集地
将废墟改造为创意产业聚集地,吸引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才 ,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结合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以废墟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吸引 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2024/1/25
21
生态保护理念下废墟改造实践
2024/1/25
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
在废墟改造过程中,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恢复生态系统的 功能和结构,提高环境质量。
绿色技术与可持续材料应用
采用绿色技术和可持续材料,降低改造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实现 废墟改造的可持续发展。
2024/1/25
通过研究废墟,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的建筑风格、技术水平、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 息。
16
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要性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的精神财富,挖掘和保护这些遗 产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可以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
长。
通过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 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10
03 废墟之美:艺术表现与审 美价值
2024/1/25
11
废墟在艺术作品中呈现
绘画作品中的废墟
废墟作为绘画元素,出现在许多 艺术家的作品中,如德国画家卡 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月光下
的废墟》等。
2024/1/25
摄影作品中的废墟
摄影家通过捕捉废墟的独特形态和 光影效果,展现出废墟的沧桑美感 和历史厚重感。
历史文脉传承
在规划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废墟所承载的历史文脉,通过合理的 再利用方式,让历史得以延续。
2024/1/25
20
创意产业结合废墟资源创新发展
创意产业聚集地
将废墟改造为创意产业聚集地,吸引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才 ,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语文版九年级下《废墟的召唤》教学课件(97张)
当时宗璞在听说圆明园要重建的 时候,就跑去看了一下,然后她 又想写下自己对圆明园的意见, 于是,她三次到圆明园去体会、 去思考、去感悟,写下了这篇文 章——《废墟的召唤》,今天就 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宗璞要告诉 我们她对废墟的印象,看看她再 废墟面前所激发的思考。
“废墟”——圆明园的景
情融 “召唤”——改革,振兴 于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 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 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 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 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 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融情于景
废 墟 的 召 唤
景
主旨
景
1—3 对圆明园 (背景与 废墟的整体描 景——寂寥, 绘 荒凉)
•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 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 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 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 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 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 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 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 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 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 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 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 营而成。
主旨
号召全社 会的有志 之士,尤 其是青年 人。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 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 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 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 奋斗。
矛盾中挣扎
• 作者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理解年轻人 的矛盾心理。
• “匹夫有责” •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 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在世界的一隅, 存在着人类的一大 奇迹,这个奇迹就 是圆明园。 一个近乎超人的民 族所能幻想到的一 切都汇集于此,只要 想象出一种无法描 述的建筑物,一种如 同月宫似的仙境,那 就是圆明园.”
废墟的召唤PPT5 语文版 (共16张PPT)
四、(20-21)表达了保留废墟的一部 分以凭吊这段凝固的历史,记住废墟的 召唤的意愿。
呼 唤 改 革, 奉 献 祖 国
想一想
结合时代背景体味文中的“废墟” 是否仅指圆明园,有无深层含义? 若有,它的召唤是什么?
探究课文
探究一: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 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品读语言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 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 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 色的西天。 3、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 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 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 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探究三: 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找 出描绘夕照景色的段落,说 说每段景色描写的特点,含 义。
(1)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艳丽、 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
(2)第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与浅 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明的对比 之中更显这天空、红日、西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 热爱之情溢于言 (3)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色。此时 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 萝一朵朵小的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勃生 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旺发达,同样需要 每一个中国人奉献付出,尽到责任。这这正是作 者对现实的思索。
宗璞,原名冯钟璞,北京人, 是大家熟悉的当代女作家, 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 坛。《废墟的召唤》写于 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 百废待兴之际。文章包含着 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和 渴望投身变革的志向。
呼 唤 改 革, 奉 献 祖 国
想一想
结合时代背景体味文中的“废墟” 是否仅指圆明园,有无深层含义? 若有,它的召唤是什么?
探究课文
探究一: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 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品读语言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 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 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 色的西天。 3、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 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 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 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探究三: 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找 出描绘夕照景色的段落,说 说每段景色描写的特点,含 义。
(1)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艳丽、 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
(2)第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与浅 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明的对比 之中更显这天空、红日、西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 热爱之情溢于言 (3)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色。此时 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 萝一朵朵小的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勃生 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旺发达,同样需要 每一个中国人奉献付出,尽到责任。这这正是作 者对现实的思索。
宗璞,原名冯钟璞,北京人, 是大家熟悉的当代女作家, 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 坛。《废墟的召唤》写于 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 百废待兴之际。文章包含着 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和 渴望投身变革的志向。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 就有对自然的感悟,就 有生命和生命的对话。 由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 辱的历史,那大水法、 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 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 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 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 “留——留——”的风 声,作者深有感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探讨以下问题: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画出这一 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人 深刻的印象。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找出描画夕照风景的 段落,说说每段风景描写的特点、含义。
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 艳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 的鲜明的对照。
第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 泽与浅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 照。鲜明的对照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 西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 表。
• 圆明园是废墟,是 历史的见证,凭吊 它,怎能不引发人 们深刻的思考?面 对废墟,作者感慨 万千,她感悟到了 “废墟的召唤”, “废墟”召唤的是 什么?
• 思路与文章的结构 有着密切关系,结 构是思路的外在表 现情势。本文是如 何安排结构、组织 材料的呢?读完全 文,我们不难发现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 为写作顺序,请理 清文章的脉络,划 分层次,归纳大意。
1.阅读第一段,画出风景描述部分,指出 其作用。
第一段描画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 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2.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
其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 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 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了奇耻大辱 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5.齐读最后两段,讨论这两段的含 义和作用。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 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 历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 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 斗。
《废墟的召唤》优秀课件
金碧辉煌的殿堂
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杭州“平 湖 秋 月”
杭州雷峰夕照
“蓬 莱 瑶 台”
“武 陵 春 色”
西 洋 景 观
课堂讨论
讨论与交流: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收 藏 文 物 最 珍 贵 青 铜 礼 器
收 藏 文 物 最 珍 贵 名人书画
收 藏 文 物 最 珍 贵 名人书画
4.通过作者与年轻人的对话,可以看出 作者希望年轻人做什么?
希望年轻人投身改革,奉献自己。
5.文中两次说到年轻人“笑容介于冷和 苦之间”,如何理解这句话?
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 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6.前文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 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 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 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 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 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 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的。
我们的国宝在哪里? 法国丹枫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 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收藏的中国历 代名画、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 宝石和金银器有3万件。
我们的国宝在哪里?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内的9万件藏 品中,有上万件中国文物。日本各地上千 座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是数不 胜数,数量估计在数十万件。
课前学习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窸窣:拟声词。形容轻微细碎之声。
迤逦:曲折连绵。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 色或漠不关心。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废墟的召唤PPT精品课件
旅游开发与经济效益
废墟往往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和 旅游吸引力,可以开发为旅游景 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与改造利用
在城市规划中,废墟的改造利用 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 活环境。
艺术创作与灵感源泉
废墟的沧桑和神秘往往能激发艺 术家的创作灵感,成为艺术创作
的源泉。
02
废墟探险与发现
探险家对废墟探索历程
将废墟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 色的废墟旅游产品
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措施
完善旅游设施
提升导游服务质量
提高废墟景点的可进入性、可停留性和可体 验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如餐饮、住宿、 交通等
加强导游培训,提高导游的专业素养和服务 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
加强游客安全保障
运用光线与影调
利用早晚的柔和光线,表 现废墟的质感和立体感, 营造神秘、幽静的氛围。
捕捉细节与纹理
关注废墟中的细节元素, 如残垣断壁、斑驳的墙面 等,展现其独特的美感。
废墟绘画作品欣赏与创作谈
废墟绘画作品欣赏
展示不同风格的废墟绘画作品,如写实、抽象等,引导学生感受废墟的艺术魅 力。
创作谈
分享画家在创作废墟题材作品时的灵感来源、构图思路、色彩运用等,启发学 生的创作灵感。
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探索未知的古代文明。
重要遗址及其特点介绍
庞贝古城
位于意大利南部,是一座因火山 爆发而被掩埋的古城,保存了大 量古罗马时期的建筑、艺术品和
文物。
玛雅遗址
分布在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 斯等国,是玛雅文明的代表,以其 精美的石雕、复杂的历法和独特的 建筑风格而著称。
吴哥窟
位于柬埔寨,是吴哥王朝时期的代 表建筑之一,以其精美的浮雕、宏 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于世。
废墟往往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和 旅游吸引力,可以开发为旅游景 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与改造利用
在城市规划中,废墟的改造利用 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 活环境。
艺术创作与灵感源泉
废墟的沧桑和神秘往往能激发艺 术家的创作灵感,成为艺术创作
的源泉。
02
废墟探险与发现
探险家对废墟探索历程
将废墟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 色的废墟旅游产品
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措施
完善旅游设施
提升导游服务质量
提高废墟景点的可进入性、可停留性和可体 验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如餐饮、住宿、 交通等
加强导游培训,提高导游的专业素养和服务 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
加强游客安全保障
运用光线与影调
利用早晚的柔和光线,表 现废墟的质感和立体感, 营造神秘、幽静的氛围。
捕捉细节与纹理
关注废墟中的细节元素, 如残垣断壁、斑驳的墙面 等,展现其独特的美感。
废墟绘画作品欣赏与创作谈
废墟绘画作品欣赏
展示不同风格的废墟绘画作品,如写实、抽象等,引导学生感受废墟的艺术魅 力。
创作谈
分享画家在创作废墟题材作品时的灵感来源、构图思路、色彩运用等,启发学 生的创作灵感。
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探索未知的古代文明。
重要遗址及其特点介绍
庞贝古城
位于意大利南部,是一座因火山 爆发而被掩埋的古城,保存了大 量古罗马时期的建筑、艺术品和
文物。
玛雅遗址
分布在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 斯等国,是玛雅文明的代表,以其 精美的石雕、复杂的历法和独特的 建筑风格而著称。
吴哥窟
位于柬埔寨,是吴哥王朝时期的代 表建筑之一,以其精美的浮雕、宏 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于世。
《废墟的召唤》课件
05 知识延伸与拓展思考
相关历史知识链接
01
02
03
废墟的成因
战争、自然灾害、人为破 坏等
历史上的废墟
庞贝古城、玛雅遗址、吴 哥窟等
废墟的文化价值
历史见证、艺术瑰宝、考 古研究等
当代社会现象关联思考
城市化进程中的废墟: 拆迁、改造、重建等
废墟与人类记忆:历 史传承、文化认同、 心理影响等
废墟与生态保护:生 态平衡、环境修复、 可持续发展等
废墟与召唤的关系
废墟往往是召唤的载体,通过废墟 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 淀,进而引发对召唤的共鸣和追求。
当代社会中召唤意义和价值
召唤与历史传承
在当代社会,召唤对于历史文化 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 以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
保护。
召唤与艺术创作
艺术家常常通过废墟和召唤的元 素进行创作,表达对过去、现在
独特艺术手法运用
象征手法
通过对废墟的描绘,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文明的衰落,引发人们对 过去的思考和追忆。
拟人化描写
将废墟赋予生命和情感,使之具有人的特质和情感,增强了作品的 艺术感染力。
视觉与听觉的交融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废墟的景象与声音巧妙地结合在一 起,使读者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审美享受。
思考题
01
思考引导问题
02
结合《废墟的召唤》的主题,思考“召唤”精神在现实生活中
的重要性。
你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召唤”精神?
03
思考题
• 可以举例说明你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如何响应内 心的“召唤”。
思考题
活动建议
1
2
鼓励同学们深入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找出与 “召唤”精神相关的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
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 层次,归纳大意。
• 一、(1-3)对圆明园废墟的 整体描绘。
• 二、(4-10) 作者直抒胸臆 ,号召人们改造凝固的历史 。
• 三、(11-19)通过“我” 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 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向 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 青年人的呼唤。
• 四、(20-22)点题,表 明全文的主旨。
(5)__迤__逦____:曲折连绵。 (6)__嗫__嚅____: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7)凭吊: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
(8)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9)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 关心。
(10)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废 墟 的 召 唤
宗璞
抒 情 散 文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宗璞pú,女,散文家、小说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等 刊做编辑。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 作品有:小说《弦上的梦》、《三生石》、 《宗璞小说散文选》,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已故哲学家冯 友兰先生之女),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孙犁 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 意细节。
整体感知 :心有提纲
• 题目入手:《废墟 的 召唤》
‖
‖
指的是哪? 召唤了什么?
写了什么?
“废墟”──圆明园的景 }融情于景
“召唤”──改革, 振兴 (“召唤”大有“号召”、“呼唤”之意。作者借助断 石残碑,借助风声,表明“废墟”召唤着人们留 下来改造这段凝固的历史。)
.
16
五、理解探究
本文是如何安排结 构、组织材料的呢?
比喻句: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
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 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 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 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 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 人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 对这一段历史的凝固的沉痛 和遗憾,其中也隐含了改造
这凝固历史的渴望。
阅读第三部分,找出作者与 年轻人的辩论,谈谈自己的理 解?
明确: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 想为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 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 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 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 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受 着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 的启示。
文章第三部分 景色描写
通过鲜明的对比之 中更显出这天空、红 日、西山的美丽可爱, 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 言表。
再由春日的紫藤萝 联想到伟大的祖国富 饶强大、兴旺发达, 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 人奉献付出,尽到责 任。这这正是作者对 现实的思索。
读最后两段,思考 这两段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 这废墟,要记住废墟的召唤, 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 斗。
虚由 景实 虚景 写实
写 到
这篇散文主要写作者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 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
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
②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
③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 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8段)。 (动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把人们的视线由 地面引向空中,体现作者心情由阴转晴,对未来充满 憧憬)
④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
(11)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12)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
12
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 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 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 公顷),比颐和园大出近千亩。是清代 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 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 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 在此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 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 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 掠焚毁。
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 阐释改变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
任。(点明主题)
全文的思路:引子--凭吊――召唤――思考
六、品味赏析语言:
落日赏析:
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 出有关冬日的景句。
明确: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1段) 。(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
阅读第一段,画出 景色描述部分,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思考:这一段在全文 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 寂寥凄凉的画面,为全文 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最后一句含蓄地表达出圆 明园废墟与时代进程相 去甚远。
阅读第2段,找出
比喻、拟人句,说明 其作用。
拟人句: 依然寂寞地站
着……这蒙受了奇 耻大辱的废墟,只 管悠闲地、若无其 事地停泊着。
嗫.嚅.( niè)( rú ) xī sū( 窸 )( 窣 )
热 chén( 忱 )
凝.固( níng) yǐ lǐ( 迤 )( 逦 )
2.词语积累 (1)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
.
11
(3)___废__墟___: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 方。
(4)凝固: 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
二、写作背景:
•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 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 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 号召每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 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
10
字词
1.字音字形
轮廓.( kuò) 甲 zhòu( 胄 )
废墟.( xū ) 停滞.( zhì)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 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 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 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 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 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 笼罩整个北京城。
.
14
四、自读课文
“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 层次,归纳大意。
• 一、(1-3)对圆明园废墟的 整体描绘。
• 二、(4-10) 作者直抒胸臆 ,号召人们改造凝固的历史 。
• 三、(11-19)通过“我” 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 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向 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 青年人的呼唤。
• 四、(20-22)点题,表 明全文的主旨。
(5)__迤__逦____:曲折连绵。 (6)__嗫__嚅____: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7)凭吊: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
(8)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9)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 关心。
(10)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废 墟 的 召 唤
宗璞
抒 情 散 文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宗璞pú,女,散文家、小说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等 刊做编辑。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 作品有:小说《弦上的梦》、《三生石》、 《宗璞小说散文选》,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已故哲学家冯 友兰先生之女),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孙犁 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 意细节。
整体感知 :心有提纲
• 题目入手:《废墟 的 召唤》
‖
‖
指的是哪? 召唤了什么?
写了什么?
“废墟”──圆明园的景 }融情于景
“召唤”──改革, 振兴 (“召唤”大有“号召”、“呼唤”之意。作者借助断 石残碑,借助风声,表明“废墟”召唤着人们留 下来改造这段凝固的历史。)
.
16
五、理解探究
本文是如何安排结 构、组织材料的呢?
比喻句: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
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 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 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 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 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 人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 对这一段历史的凝固的沉痛 和遗憾,其中也隐含了改造
这凝固历史的渴望。
阅读第三部分,找出作者与 年轻人的辩论,谈谈自己的理 解?
明确: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 想为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 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 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 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 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受 着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 的启示。
文章第三部分 景色描写
通过鲜明的对比之 中更显出这天空、红 日、西山的美丽可爱, 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 言表。
再由春日的紫藤萝 联想到伟大的祖国富 饶强大、兴旺发达, 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 人奉献付出,尽到责 任。这这正是作者对 现实的思索。
读最后两段,思考 这两段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 这废墟,要记住废墟的召唤, 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 斗。
虚由 景实 虚景 写实
写 到
这篇散文主要写作者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 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
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
②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
③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 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8段)。 (动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把人们的视线由 地面引向空中,体现作者心情由阴转晴,对未来充满 憧憬)
④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
(11)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12)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
12
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 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 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 公顷),比颐和园大出近千亩。是清代 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 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 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 在此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 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 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 掠焚毁。
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 阐释改变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
任。(点明主题)
全文的思路:引子--凭吊――召唤――思考
六、品味赏析语言:
落日赏析:
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 出有关冬日的景句。
明确: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1段) 。(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
阅读第一段,画出 景色描述部分,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思考:这一段在全文 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 寂寥凄凉的画面,为全文 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最后一句含蓄地表达出圆 明园废墟与时代进程相 去甚远。
阅读第2段,找出
比喻、拟人句,说明 其作用。
拟人句: 依然寂寞地站
着……这蒙受了奇 耻大辱的废墟,只 管悠闲地、若无其 事地停泊着。
嗫.嚅.( niè)( rú ) xī sū( 窸 )( 窣 )
热 chén( 忱 )
凝.固( níng) yǐ lǐ( 迤 )( 逦 )
2.词语积累 (1)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
.
11
(3)___废__墟___: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 方。
(4)凝固: 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
二、写作背景:
•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 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 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 号召每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 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
10
字词
1.字音字形
轮廓.( kuò) 甲 zhòu( 胄 )
废墟.( xū ) 停滞.( zhì)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 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 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 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 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 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 笼罩整个北京城。
.
14
四、自读课文
“废墟”召唤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