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基础知识1. 概述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公布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它们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掌握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违法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 法律的特征法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普遍性:法律适用于全体公民,不分种族、年龄、性别等;强制性:法律对公民行为具有强制性约束力,违法者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社会意义:法律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公正性:法律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人,不偏袒特定群体。
3. 法律和法规的区别法律是上位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规,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而法规是在法律的基础上,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的行政性规章,如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法规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和解释了法律的内容。
4. 法律和法规的层级关系在我国,法律和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层级关系。
宪法是最高法律,其他法律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法律和法规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是基本框架,法规是法律的补充和具体化。
5. 法律法规的分类根据颁布主体和适用范围,法律法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宪法和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适用于全国公民;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适用于行政管理活动;地方性法规:由省级及以下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适用于本地区;地方性规章: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制定,适用于本地区;条例和决议: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适用于特定事项。
6. 法律法规的遵守作为公民或企业,我们应该积极遵守法律法规,做到以下几点:了解法律法规:学习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避免因不了解而违法;遵守法律法规:遵从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要从事违法行为,对于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及时纠正;主动履行义务:作为公民或企业,应主动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一、法律法规的定义法律法规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发布的,用于管理和调整社会行为的规章制度。
它是国家权力的表现,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有着直接的约束力。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法律法规的种类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不同层级和领域的规章制度。
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法律法规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是国家的基本法律。
法律对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规定,具有普遍适用性。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或者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法律制定的,用于行使行政职权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规章制度。
行政法规对行政机关和公民具有普遍适用性,其内容包括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方面。
4.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委或者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用于规范和管理特定领域或行业的规章制度。
部门规章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适用于相应的行政管理领域。
5.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省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
地方性法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机关和公民具有普遍适用性。
三、法律法规的作用法律法规作为社会管理的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法规规定了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和底线,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2.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法规明确了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规定了对侵权行为的追究和赔偿机制。
3. 规范行政行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行为规范和程序,保证了行政机关的公正、透明和合法运行。
4. 促进社会发展:法律法规对经济、教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制度设计和管理调整,推动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完整版)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法理学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1.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1.宪法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
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打印版一、法律的定义和特征- 法律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而制定的规则和制度。
- 法律具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
二、法律的分类- 公法:涉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
- 民法:涉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合同法、婚姻法、侵权法等。
- 商法:涉及商业交易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定。
-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
三、法律的层级和效力- 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等。
- 法律层级高低按照立法机关的级别划分,如宪法高于法律,法律高于行政法规。
四、法律的适用原则-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平等、互惠原则。
-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合法性、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原则。
五、法律责任和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 法律行为是指依法设定的被法律所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六、法律的解释和适用-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内容的诠释和阐明,可以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学界进行。
- 法律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运用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判断和处理。
七、法律的变动和发展- 法律可以通过修改法律条文或制定新的法律来进行变动和发展。
- 法律的变动和发展应当符合社会需求和法治原则。
八、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保障了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
- 法律能够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实现。
以上是《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的打印版,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字数:200。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与法律相关的事务,因此了解一些法律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综合知识为主题,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一、法律基础知识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或其他法定组织依据国家的意志,通过正式程序所制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规范性规则的总称。
它对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和规范。
2.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
公法是指调整国家与个人、法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宪法、行政法、刑法等。
而私法是指调整个人、法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民法等。
3. 法律的适用原则法律的适用原则主要包括国内适用、国际适用和时效适用。
国内适用原则是指法律对国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的约束和规范;国际适用原则是指法律在跨国行为中的适用;时效适用原则是指法律规定了一定时效后不再适用。
二、相关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是国家最高立法权力机关的制定和修改的基础。
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国家机构和国家机制的运作,并保护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的刑法基本法律,主要规定了我国的刑事犯罪行为以及相应的刑罚和刑事责任。
刑法的实施旨在保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我国用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
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合同等方面的权益,以及雇佣单位的义务和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我国用以调整民事合同关系的基本法律。
它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解除等方面的内容,并保护了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的基本民法法律,对民事关系和民事法律行为进行了规范。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法律法规的作用愈发重要。
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自身权益,还能够增强社会安全稳定。
下面将介绍一些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相关问题。
一、宪法法律宪法是一国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权力的组织结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基本原则。
宪法是国家立法的最高准则,其他法律和公民行为都必须遵守宪法。
法律是以宪法为基础的,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
法律是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制度的具体规定,是国家权力行使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则。
公民有权利也有义务。
基本权利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
公民可以依法享受这些权利,同时也要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
二、刑法刑法是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惩罚的法律规范。
犯罪行为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是指有意实施违反法律禁止的行为,而过失犯罪是因疏忽、大意等过失的结果导致的违法行为。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构成和刑罚种类,例如盗窃、抢劫、故意伤害、贪污、受贿等。
在刑法中,还规定了刑罚执行的原则和程序,保障了被告人的权利和判决的公正。
三、民法民法是调整个人之间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了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合同法等。
婚姻家庭法规定了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以及夫妻财产的处理方式。
继承法规定了个人财产的继承顺序和继承人的权益。
合同法则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解除等事项。
民法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
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四、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机关活动和处理行政纠纷的法律规范。
行政机关是国家对社会实施管理和监督的机构,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范围以及行政行为的依法执行等方面的规定。
公民在行政行为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当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害了公民的权益时,公民有权通过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
法律基础必学知识点
法律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法律基础中需要掌握的必学知识点:
1. 法律的定义和分类:了解法律的基本定义以及法律的分类,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
2. 法律的来源和形式:了解法律的来源和形式,如宪法、法律、行政
法规、司法解释等。
3. 法律的效力和适用:了解法律的效力和适用的原则,如合法性原则、公正原则、适用性原则等。
4. 法律主体和客体:了解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主体和客体,如公民、法人、国家等。
5. 法律权利和义务:了解法律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范围,如人身
权利、财产权利、合同义务等。
6. 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了解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如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审判程序等。
7. 法律责任和制裁:了解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如
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
8. 法律保护和救济:了解法律保护和救济的途径和方式,如诉讼、仲裁、行政救济等。
9. 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了解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和界限,如法律
道德化、道德约束力等。
10. 法律文书和法律解释:了解法律文书的写作规范和法律解释的原则和方法,如判决书、决定书、司法解释等。
以上是法律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理解和应用法律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基础的框架,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23张)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23张)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23张)第一章:法律法规的概念和特点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政府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以规定国家法律的实施和行为主体的行为。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法定性:法律法规是由国家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明确的法定依据。
2. 集中性:法律法规是国家政府组织制定的,对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和事务具有普遍约束力。
3. 强制性:法律法规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强制性,违反法律法规将承担法律责任。
4. 总体性:法律法规是综合规范社会公共利益的准则,涉及广泛的领域和层面。
第二章:法律法规的分类法律法规按照制定部门、效力级别和内容特点等可以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 按照制定部门:法律法规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
2. 按照效力级别:法律法规可以分为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级别,其中宪法是最高级别的法律法规。
3. 按照内容特点:法律法规可以分为一般性法律法规和特别性法律法规,一般性法律法规是对一定范围人民共同行为的普遍规范,特别性法律法规是对特定事项的规定。
第三章:法律法规的层级关系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层级关系,一般是上位法对下位法具有约束力。
具体的层级关系如下: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一切法律法规都必须遵守宪法。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下位法和行政法规不得与之相抵触。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或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4. 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事务;部门规章是由各个部门制定的针对本部门内部管理的规章。
第四章:法律法规的解释和适用1. 法律解释:法律的解释是对法律的文字表达进行解释和解读,目的是明确法律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题库2023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题库2023
第一部分:民法基础知识
1.什么是民法?
答:民法是规定和保护公民、法人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特殊法律体系。
2.公民的权利能否被剥夺?
答:除非经过法定程序,否则公民的权利不能被随意剥夺。
3.什么是合同?
答:合同是相互间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
4.民法典规定的未成年人享有哪些权利?
答:未成年人享有适应其年龄、能力和智力的民事权利。
第二部分:刑法基础知识
1.什么是犯罪?
答: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刑事法律规定,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2.什么是故意犯罪?
答: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主观上明知,而且想要实现违法的目的而犯罪的行为。
3.刑法规定了哪些刑罚?
答:刑法规定了主刑、附加刑和刑事责任制度等刑罚。
4.什么是刑事责任能力?
答:刑事责任能力是指人的行为能够适用刑法规定的刑罚的能力。
第三部分:行政法基础知识
1.什么是行政法?
答:行政法是以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的法律规范体系。
2.行政机关的职责是什么?
答:行政机关的职责是执行政府的职能,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
3.什么是行政裁量权?
答:行政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共权力时,自主决定具体行动的自由度。
4.公民如何维护自己的行政权利?
答:公民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复议、起诉行政机关等方式维护自己的行政权利。
结语
以上是关于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的题库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行政法三部分内容。
希望能够帮助你加深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基础知识方面,有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综合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法律基础知识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一国或地区以正式授权的形式确立的规范行为的准则,它是社会公共秩序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等多个领域。
2. 法律的适用原则法律的适用原则包括逐条适用原则、递归适用原则和综合适用原则。
逐条适用原则是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意思解释适用;递归适用原则是在逐条适用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法律的整体性;综合适用原则是根据不同法律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实际情况,对法律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解释和适用。
3. 法律责任与法律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自然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法人是指根据法律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其他组织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依法设立的组织。
4. 法律程序与司法机关法律程序是指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各项法律行为的过程,包括立法程序、行政法律程序和司法程序等。
司法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负责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和纠正。
二、相关法律法规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它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的设置进行规定,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刑法刑法是规定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主要包括刑法的基本原则、刑事犯罪和刑法责任。
3. 民法民法是调整公民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财产权、婚姻家庭关系、合同法等内容。
4.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组织活动和行政行为的法律,包括行政组织的设立与职权、行政行为的规则与程序等。
5. 商法商法是调整商事活动的法律,包括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法等内容。
6.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合法权益。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一、法律基础知识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市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法律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公布和实施的强制性规则,它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标准。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法律可以分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商法等多个领域。
2. 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
其中,宪法是最高法律,其他法律法规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3. 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是法官的重要职责。
法律的解释有字面解释和精神解释两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释方式进行法律适用。
4. 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违反法律规定将面临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将承担的刑罚责任,包括剥夺自由、罚金、拘役等。
二、相关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基本法律原则。
宪法对其他法律法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惩治犯罪的基本法律规范,规定了各类犯罪行为及相应的刑罚。
刑法的适用对于保障社会治安和维护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法是调整民事关系和保护市民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方面的法律原则。
合同是市民之间进行交易和约定的法律依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
劳动法的适用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规范,规定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以及制止和惩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措施和途径。
法律基本知识什么是法律法规
法律基本知识什么是法律法规法律基本知识:什么是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或地方立法机关制定和发布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它是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规定的有权威的文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关于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一、法律法规的定义所谓法律法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在国家或地方立法机关颁布的拥有普遍、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
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行为准则。
法律法规的制定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以确保公正、公平、合法。
二、法律法规的层级结构法律法规按照层级结构划分,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其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权利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规定;法律是在宪法基础上制定的具体法律文件,用于规范国家公民的行为;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而颁布的具体规范文件;部门规章是由相关部门为实施法律、行政法规而制定的具体规程;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用于规范地方行政事务。
三、法律法规的作用和意义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法规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的正常运行。
2.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确保人们在社会中享有基本的权利和自由。
3. 调整社会关系:法律法规调整和约束社会各方面的行为,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
4. 约束行政行为:法律法规限制和规范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保证政府行政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5. 保障社会公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公平正义的原则,保障社会的公平发展和公正分配。
四、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遵守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它是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保障。
不仅要尊重和服从法律法规,还要主动了解和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只有坚守法律法规,遵守规章制度,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享受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五、总结法律法规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一):刑法基础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国家用来规范与制裁犯罪行为的法律准则的总称。
刑法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且实现法律公正。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任何人在犯罪时,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作为依据,才能予以追究和量刑。
2、罪刑相适应原则:犯罪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是量刑的根据。
三、犯罪的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犯罪主体一般是指自然人,但公司、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犯罪主体。
2、犯罪客体:犯罪所针对的对象,分为法定客体和事实客体两种。
3、犯罪的要件:犯罪的要件包括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两个方面。
四、犯罪类型1、从轻或减轻处罚类犯罪:包括犯罪预备、自首、立功以及犯罪时的紧急情形等。
2、普通犯罪:包括盗窃、敲诈勒索、抢劫、强奸等。
3、严重犯罪:包括贪污受贿、走私、危害国家安全等。
五、违法和罪行的区别违法指的是违反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禁止性规定,而不能构成犯罪行为。
罪行指的是违反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禁止性规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其法律后果是依照刑法规定进行惩罚。
最后,刑法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利益。
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二):劳动法基础一、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劳动法是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目的,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的总称。
劳动法的实施,不仅可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也可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取得劳动成果而建立的合同关系,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在规定的合同期限届满前,各方如果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必须经过双方的协商达成意见;若需要解除劳动合同,则应当事先达成协议并经过合理程序。
三、休假制度1、带薪年假:劳动者享有带薪年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有序安排年休假,并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基础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法律的定义及特征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性文件。
其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 普遍性:法律适用于全体公民,无论其社会地位、财产状况、种族、性别等。
2. 强制性: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并给予相关机关执行力量,违反法律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强制执行:法律通过法律制裁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二、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合同以及习惯法等。
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
2. 法律: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文件,包括刑法、民法、商法等。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由行政机关制定,是对法律进行具体细化和明确的规定。
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规,用于管理本地区的社会事务。
5. 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适用的具体解释,具有很高的法律约束力。
6. 合同: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一种约定,是公民和法人之间进行自愿交易的一种法律形式。
7. 习惯法:习惯法是一种长期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三、常见的法律法规1. 刑法:刑法是规定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制裁力量及其适用条件的法律法规。
2. 民法:民法是规定公民之间平等地享有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法律法规。
3. 劳动法:劳动法是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 合同法:合同法是规定合同订立、履行和效力等问题的法律法规,保障合同当事人的权益。
5.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保护环境资源、维护人民健康的法律法规。
6. 婚姻法:婚姻法是规定婚姻关系的成立、维持和解除等问题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23张PPT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23张PPT 法律法规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下面是23张PPT的基础知识总结,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法规。
第一张PPT:法律法规的定义和作用-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 法律法规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张PPT:法律法规的种类和层级- 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军事法规等。
- 法律法规依据其管理的范围和层级,可以分为国家级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律法规。
第三张PPT:宪法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组织机构、权力运行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 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主权、社会主义制度、各民族平等和统一、宪法至上等。
- 宪法的重要内容包括国家机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规定。
第四张PPT:法律的特点和分类- 法律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稳定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 法律可以分为刑法、民法、经济法等不同的分类,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第五张PPT:行政法规的概念和内容- 行政法规是政府机关依据法律授权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文件。
- 行政法规的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方面的规定。
第六张PPT:地方性法规的特点和作用- 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律规定。
- 地方性法规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和补充。
第七张PPT:刑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刑法是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保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人身权益。
-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犯罪主体的平等原则、犯罪法定原则、处罚与救济原则等。
- 刑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犯罪构成要件、刑罚的确定和适用等方面的规定。
第八张PPT: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民法是规定民事关系和民事权利义务的法律,保护公民的私人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法律基础知识第一节、法律一般理论1、法的概念与特征——是指反映一定物质条件下的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赋予社会关系的主体相应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的总称。
(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2、法的特征1.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2.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3.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4.规定权利和义务。
一、法律规范(一)法律规范的含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法律规范的种类1.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1)授权性规范规定主体享有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权利,肯定主体为实现其利益所必须的行为自由。
如宪法3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民法通则98: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
2)义务性规范分为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①命令性规范,即规定主体承担一定积极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
如宪法56: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商标法:商标使用人应对其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
②禁止性规范,规定主体的消极(不作为)义务。
即禁止主体为某种行为,以实现权利人的利益。
如“严禁刑讯逼供”。
(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例题·单选题】《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按照法律规范的性质和调整方式分类,该法律规范属于( )。
A.义务性规范B.禁止性规范C.授权性规范D.任意性规范【答案】A2.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例: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
”这属于什么样的规范?属于授权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3.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与准用性规范【练习题·单选题】我国《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属于()。
A.命令性规范B.禁止性规范C.委任性规范D.准用性规范『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点是法律规范的分类。
禁止性规范是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
(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二、法律渊源和法系三、(一)法律渊源1.宪法——我国的根本大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2.法律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法律可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1)基本法律,指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比较全面地规定和调整国家及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基本社会关系的法律。
如刑法、民法、诉讼法等等(2)其他法律,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调整比较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法律。
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法规)法律基础知识。
行政法规,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为实施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部门规章(部委规章),是由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如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发布的规范性命令、决定,其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练习题·多选题】根据规定,不属于行政法规的有()。
A.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规范性决定、决议B.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C.国务院各部委发布的规章D.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的规章『正确答案』AC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点是法律渊源。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渊源总结1.经济法的渊源有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规章(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特别行政区的法、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协定。
2.制定机关(1)宪法由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2)法律由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
(3)行政法规由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地方法规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
(4)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
3.效力(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其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高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
(3)法规其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
(4)规章是法律、行政法规的补充。
注意问题】大家应注意各经济法渊源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1.法律以“法”的形式表现,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法规以“条例”的形式表现,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3.规章以“办法”的形式表现,例:《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例题1·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D《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答案】C【解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属于行政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属于法律。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属于行政规章法律关系(一)概念与特征1. 概念——是指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
2. 特征(1)是一种意志关系,属上层建筑范畴(2)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并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3)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练习题·多选题】甲国家机关根据乙网站发布的信息,通过丙中介机构介绍,与丁企业签订了采购一批办公用品的合同,该买卖合同关系的主体有()A.甲国家机关B.乙网站C.丙中介机构D.丁企业『正确答案』A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点是法律关系主体。
在本题的采购合同关系中,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是甲国家机关与丁企业。
【练习题·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有()。
A.小张年龄9周岁,身体健康B.小李年龄15周岁,身体健康C.小刘年龄19周岁,是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D.小赵年龄25周岁,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正确答案』B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点是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行为能力人。
例:依据我国现行法律,下列自然人中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是()A. 聋子B. 傻子C. 瘸子D. 瞎子答案:B解析:聋子,瘸子,瞎子都是身体残疾。
身体上的残疾,不能作为有、无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依据。
只有精神上的残疾才能作为判断标准。
(二)经济法的体系1.经济组织法2.经济管理法3.经济活动法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一)概念及特征1. 概念——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2. 特征(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3)是一种合法行为【练习题·单选题】下列情形中,构成法律行为的是()。
A.甲与乙交流房价走势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注册会计师,我就奖励你1000元钱C.甲同乙一起进餐,乙因食物中毒住院治疗D.甲请乙下班后一路同行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点是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本题中,选项B属于附生效条件的法律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解释1】意思表示一般采用明示方式。
特定情况下,默示状态下也可以成立意思表示。
【解释2】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
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继承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解释3】民法通则规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解释4】合同法规定: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3)如果意思表示由表意人通过传达人传达的, 由于传达人没有转达或者推迟转达意思表示的,由表意人承担。
(4)向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3岁的小孩发出的意思表示),通常必须到达其法定代理人(小孩的父母)时才能生效,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作出的法律行为除外。
(二)法律行为的分类1. 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1)单方法律行为包括:债务的免除、委托代理的撤销、无权代理的追认。
(2)多方法律行为包括:合同行为等。
2. 有偿的法律行为和无偿的法律行为(1)有偿法律行为包括:买卖、租赁、承揽。
(2)无偿法律行为包括:赠与、无偿委托、借用3. 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重点)(1)要式法律行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必须采取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例如:《合同法》规定融资租赁合同、建设工程合同、技术开发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不要式法律行为是指法律未规定特定形式,可由当事人自由选择形式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4. 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例题·多选题】按法律行为是否必须采取一定形式或者履行一定程序才能成立。
可以将法律行为分为( )A. 诺成性的法律行为B. 实践性的法律行为C. 要式的法律行为D. 不要式的法律行为【答案】CD二、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一)法律行为的成立(二)法律行为的生效1. 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要件(1)行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重点);(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益。
【练习题·多选题】下列行为中,可能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有()。
A.年满11周岁的未成年人购买学习用的铅笔的行为B.年满15周岁的未成年人与他人签订的转让专利的行为C.某建筑公司出租建筑设备的行为D.某贸易公司经营枪支的行为『正确答案』B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点是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要件。
选项A虽然是未成年人,但是进行的是与其能力相当的行为,因而是有效的;选项B转让专利的行为是一个合同行为,与其年龄不相适应,因此不属于有效的民事行为;选项C是正常经营行为;选项D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属于无效行为。
2. 法律行为有效的形式要件(1)口头形式(2)书面形式(3)推定形式(4)沉默形式【练习题·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要件的有()。
A.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B.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C. 采用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D. 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正确答案』AB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点是法律行为有效的要件。
有效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选项C属于法律行为的形式有效要件。
三、无效民事行为(一)概念——是指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自始、当然、确定地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
(二)无效民事行为的特征1. 自始无效2. 当然无效3. 绝对无效(三)种类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解释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纯获益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