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2

合集下载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原文及译文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原文及译文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原文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ān)。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yìng)。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suǐ),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suì)死。

节选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

注译:1.扁鹊(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mò)地人,医术高明。

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关于扁鹊:又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国)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

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蔡桓(huán)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

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

(齐国都城是临淄,田氏代齐之后也不曾迁都,何来“齐国都上蔡”一说,难道此上蔡非彼上蔡?)3.有间(jiā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精选3篇)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精选3篇)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精选3篇)扁鹊见蔡桓公翻译(一):扁鹊觐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我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桓侯还是不理睬。

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能够治好;肌肉里的病,能够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能够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桓侯的病此刻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桓侯就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二):扁鹊觐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我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桓侯又不理睬。

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桓侯又没有理睬。

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

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到达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到达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到达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此刻病在骨髓里面,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2.桓侯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 劝喻色彩,它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 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二、1.以为:即以(之)为,把(它)作为 2.望:远远地看还:回转,掉转。 3.故,特意地。 4.索:寻找
译文:又过了五天,桓侯身 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他 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侯于 是病死了。
字词积累
1、通假字 ①(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敷治 ②望桓候而(还)走:同(旋),回转 ③火(齐)之所及也:同(剂),调配,调剂 2、一词多义 之:①故使人问之(代词,代跑的原因) ②司命之所属(结构助词,无意义) ③君之病在肠胃(的) 以: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 ②臣是以无请也(连词,因为,由于)
课堂练习
填空: 疾在腠理 、病在肌肤 1.课文中扁鹊说_________ ________、 病在肠胃 今在骨髓 ”这几句话,表明了蔡桓公的病由 ________、_________ 轻到重的发展过程。 2.从课文中蔡桓公说的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话可 以说明他的病得不到根本治疗的原因。 3.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什么?并说说成 语的意思。 讳疾忌医。 ‚讳‛ :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 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
整体感知 在腠理
居十日
汤熨 针石 火齐
讽刺医生 不应不悦
按 时 间 顺 序
在肌肤
居十日
在肠胃 在骨髓
不应不悦
故使人问
讳疾忌医
死 因
居十日 无法医治 居五日
桓侯体痛
逃矣
使人索扁鹊 桓侯遂死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 正日益严重?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注释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注释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韩非(约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2.立:站立.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君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

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好(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8.居十日——待了十天。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

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

还(xuán)——通“旋”,回转。

走——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汤,同“烫”,用热水焐(wù)。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2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2

《扁鹊见蔡桓公》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扁鹊见蔡桓公》。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扁鹊的医学知识和蔡桓公的故事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敬医学人才,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扁鹊见蔡桓公》。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医学知识和历史背景。

(2)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扁鹊和蔡桓公的背景。

(2)引发学生对医学知识和健康问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扁鹊的医学知识和蔡桓公的故事背景。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探究学习:(1)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扁鹊见蔡桓公》。

2. 写一篇关于扁鹊医学知识的小短文。

3. 思考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与家长或朋友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扁鹊见蔡桓公》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

4. 学生对医学知识和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及翻译

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及翻译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翻译作者:韩非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suì)死。

节选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

注译: 1.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地人,医术高明。

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关于扁鹊:又一次扁鹊行医到虢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

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 2.蔡桓(hu án)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

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

3.有间(jiā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理:皮肤的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谦称自己。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君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

7.好——喜欢。

8.居十日——呆了十天。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

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北京版教材13册26课《扁鹊见蔡桓公》

北京版教材13册26课《扁鹊见蔡桓公》

北京版教材13册二十六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导读】课文记叙名医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况。

文中是怎样叙述蔡桓公对待病情的态度和病情发展的经过的?想想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①,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②,不治将恐③深。

桓侯曰:“寡人④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

”居⑥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⑦,不治将益⑧深。

”桓侯不应⑨。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⑩。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11。

桓侯故○12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13;在肌肤,针石○14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15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6,无奈何也○17。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8。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19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注: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中华书局 1954 年版《诸子集成》)。

《韩非子》,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

韩非(约公元前280 一前233),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扁鹊,原指传说中远古时的一位名医,春秋战国时期东方一些地区常将良医称为扁鹊。

本文中的扁鹊指战国时的秦越人,因其医术高明,人们就以扁鹊的名字称他。

蔡桓(huán) 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侯)。

①[有间(jiàn)] 一会儿。

②[腠(còu)理]中医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③[恐]恐怕,担心。

④[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⑥[居]停,过。

⑦[肌肤]肌肉和皮肤。

⑧[益]更加。

⑨[不应(yìnɡ)]不给予回应,不理睬。

⑩(悦]高兴。

○11 [还走]转身就跑。

还,通“旋”,回转。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译文及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译文及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译文及赏析《扁鹊见蔡桓公》即出于《喻老》篇,是为讲述扁鹊为蔡桓公多次“诊病”而蔡桓公却多次“忌医”的故事,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生活哲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扁鹊见蔡桓公》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先秦:韩非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蔡桓公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不理睬他。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蔡桓公又没有理睬。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

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释义扁鹊(què):战国时医学家。

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2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2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文言文阅读与鉴赏2. 课程教材:《扁鹊见蔡桓公》3. 教学目标:了解《扁鹊见蔡桓公》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观念,提高审美情趣。

4.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理解并实践文言文阅读技巧。

5. 教学难点: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简介扁鹊和蔡桓公的历史背景。

提问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进行讲解,解释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探讨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背后的寓意。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理解“防微杜渐”的道理。

5. 实践提升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选取类似文本进行自主阅读。

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扁鹊和蔡桓公的图片,简介背景。

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

4.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文章主题。

学生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讨论。

5. 实践提升(10分钟)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教师进行反馈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取一篇类似文言文进行自主阅读,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2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2

《扁鹊见蔡桓公》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扁鹊见蔡桓公》。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古代医学知识及扁鹊的医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事件叙述等方式,感悟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注重身体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医学知识及扁鹊的医学成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扁鹊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医学。

(2)简要介绍扁鹊的医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医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2)详细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医学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故事。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四、课后作业:1. 朗读、背诵课文《扁鹊见蔡桓公》。

2. 收集有关扁鹊的资料,了解其医学成就。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古代医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及心得体会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古代医馆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古代医学的认识。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扁鹊为何能够看出蔡桓公的病症,激发学生对医学诊断方法的好奇心。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翻译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翻译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翻译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原文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ān)。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yìng)。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suǐ),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suì)死。

节选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着,为法家重要着作。

注译:1.扁鹊(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

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关于扁鹊:又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国)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

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蔡桓(huán)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

(齐国都城是临淄,田氏代齐之后也不曾迁都,何来“齐国都上蔡”一说,难道此上蔡非彼上蔡?)3.有间(jiā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翻译-古文解析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翻译-古文解析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翻译|古文解析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关于扁鹊:又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国)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

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蔡桓(hu n)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

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

(齐国都城是临淄,田氏代齐之后也不曾迁都,何来齐国都上蔡一说,难道此上蔡非彼上蔡?)3.有间(jiān) 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 u)理:皮肤的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谦称自己。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君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

7.好(h o) 喜欢。

8.居十日呆了十天。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

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 n)走转身就走。

还(xu n) 通旋,旋转,掉转。

走跑,逃跑。

11.故特意。

12.汤(t ng)熨(w i) 用热水敷烫皮肤。

汤,同烫,用热水焐(w )。

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金属针和石针。

指用针刺治病。

14.火齐(j ) 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

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

属,管,掌握。

16.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因此不再询问(他的病情)了。

无请,不再请求,意思是不再说话。

18.索寻找。

19.遂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24.将要25.功本领。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让28.故特意29.居过了小结: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

扁鹊见蔡桓公剧本(5篇)

扁鹊见蔡桓公剧本(5篇)

扁鹊见蔡桓公剧本(5篇)第一篇:扁鹊见蔡桓公剧本扁鹊见蔡桓公(剧本)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扁鹊住所、桓公王室人物:扁鹊、蔡桓公、桓公左右二侍从道具:两桌、两椅、一封信(扁鹊上)扁鹊:大家好,首先做个自我介绍。

鄙人姓秦,名越人。

可能大家对这个名字很陌生。

可民间对我的尊称一定会让你如雷贯耳。

我,就是传说中的神医---扁鹊。

今天我们蔡国的国君桓公宣我觐见,不知所为何事,先去再说。

(进王宫,桓公正与一侍从对弈)扁鹊:(远观,自言自语)大王面色黯淡,双目无神,一定是操劳国事,龙体欠佳,我当为之解忧。

扁鹊:(走近,低声)大王,大王…… 桓公:(头也不抬)嗯!扁鹊:刚才,我观大王面色不比往常,贵体似有小恙,不过……桓公:(不高兴)本王位尊九五,锦衣玉食,红光满面,生龙活虎,健康的不得了,哪有什么病?麻烦先生先出去,别妨碍寡人下棋。

(扁鹊下,回居所)桓公:(对左右侍从)这些大夫,就喜欢虚张声势,故弄玄虚,装模作样给正常人看病,然后据为己功,逢人就吹自己医术高明、妙手回春。

寡人偏不吃这一套。

(过了十天)扁鹊:(坐卧不安)眼看十天过了,大王的病情不知可有好转,我得再去拜见拜见。

扁鹊:(细看,忧虑)大王印堂发暗,看来病已伤及肌肉内部,如果再不及时诊治,恐怕会更加严重!桓公:(很不高兴)寡人有病,难道寡人自己会没感觉吗?别以为你读过几本医书,就逮谁看谁有病。

扁鹊:(摇头,叹气,回)哎!(又过十天)扁鹊:(徘徊,犹豫不决)转眼又是十天,到底还去不去见桓公呢?去吧,恐怕还是自讨没趣,甚至惹恼桓公,吃不了兜着走;不去吧,他毕竟是一国之君,一人安危关乎社稷苍生。

去吧,豁出去了,谁叫咱是大夫,大夫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

(扁鹊进王宫)桓公:(生气)你怎么又来了?是不是想告诉寡人,寡人的病更重了?扁鹊:恕臣直言,大王的病确实已侵入肠胃之中,再耽搁下去,定会有性命之忧,请大王三思呀!桓公:(怒)你三番五次吓唬寡人,寡人这些天吃喝玩乐,还不是活的有滋有味!请你现在立刻消失,寡人以后不想再看到你。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译文扁鹊觐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桓侯又不理睬。

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某某某将要更加严重。

”桓侯又没有理睬。

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

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注释1、扁鹊(que):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

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关于扁鹊: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guo)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

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立:站立。

扁鹊见蔡桓公2

扁鹊见蔡桓公2

规则:
1、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 活动
2、每个小组在每轮比赛中要派出 不同的“发言人” 3、每个环节有两个答案最优的 小组获胜,胜出者得10分,最 后以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4、在整个课堂过程中不能参考 工具书以外的任何参考书
第一环节:我会读 第二环节:我会译 第三环节:我会析 第四环节:我会做 第五环节:我会默
1.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 生、发展和结局的?
按时间顺序。
——扁鹊见蔡桓公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居五日……桓侯遂死。
梳理文章结构
时 间 扁鹊态度
桓侯病情(线索) 桓侯态度
第一次 居十日 居十日 居十日 居五日
立有间 疾在腠理(汤熨) 寡人无疾 复 见 病在肌肤(针石) 不应不悦 复 见 病在肠胃(火齐) 又不应又不悦
望而还走 病在骨髓 (司命) 故使人问之
已逃秦矣
体痛 遂死 使人索扁鹊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 情正日益严重?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3.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 么“还走”?
• “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 终至不可救药。
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 的时候;干大事,要着手于它微细的时 候。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 下的大事,一定开始于微细。
今天的学习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在每个环节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集 中集体的智慧,然后每个小组派一 名同学作为代表发言,其他的同学 作为智囊团的成员,帮助这位发言 的同学形成一个最完美的答案,每 个环节最终有两个小组胜出,最终 成绩最好的小组被评为“最有默契 的小组”

22 扁鹊见蔡桓公

22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在进见时远远地看见桓侯,转身就跑了。
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病)在皮肤,用热水焐、药物敷就能治好;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பைடு நூலகம்何也。
(病)到了骨髓里,(那是)掌管生死的神 管辖的,(医药已经)没有什么办法了。
思考分析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蔡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 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讽刺医生——不应不悦——故使人问——使人索扁鹊 桓公固执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 严重,以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并最终不治而死。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扁却鹊、桓公个是怎样的人? 扁鹊:医术高明、细心负责、聪明机警 桓公:盲目自信、傲慢顽固、讳疾忌医 3、这篇课文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对比(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对 比)。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应虚心接 受别人的批评帮助。
第22课 扁鹊见蔡桓公
语文版 九年级上册
作品简介
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 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韩非子》一书为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 他人论述韩非子的文章而编成,是集先秦 法家学说之大成的著作,其风格严峻峭拔, 笔峰犀利,说理透辟。
背景链接
韩非(约前280~ 233),著名思想家,法 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 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 疾忌医?
①“寡人无疾”
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③不应又不悦
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课堂练习
填空: 在肠胃 、 在肌肤 、________ 疾在腠理 、________ 1.课文中扁鹊说_________ 今在骨髓 ”这几句话,表明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 _________ 展过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一句话 2.从课文中蔡桓公说的_________________ 可以说明他的病得不到根本治疗的原因。 3.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什么?并说说 成语的意思。 讳疾忌医。‚讳‛ :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 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目标:一、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词典,弄懂扁、桓、腠、应、还、汤、齐、索、是以等生字、生词的读音及含义。

二、复述故事,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三、学习“寓理于事”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一、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重点,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二、指点学生多读和背诵方法,在读和背中领会句意和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用讲故事的方法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确保朗读时间。

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五、教学时间安排一教时。

作业如在课堂上完成不了,可置于课后处理。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

本文选自《韩非子》。

故事中的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

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

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

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蔡桓公。

二、题解。

“见”,是什么意思?“进见”“会见”“拜见”。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指名学生读一遍。

教师作如下补充:①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不善言辞,但善于著书立说,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文章逻辑严密。

说理清楚,又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很有说服力,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②“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它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的。

③“寓言”,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这些故事很简短,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身哲理。

说理生动、通俗易懂。

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等都出自《韩非子》一书。

三、指导学生课堂预习: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典。

(生自由诵读)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1 出示预先写好词语的小黑板,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与查阅工具书在课文原词语上注意或释义。

答应);(1)多音字:立有间(jiàn)、好治(hào)、应(yìng(2)通假字:还(同“旋”xuán)、汤(同“烫”tàng)、齐(同“剂”jì);(3)生字词:桓(huán)、腠理(còu)、汤熨(wèi);(4)释义:索,寻找。

是以,因此。

有间,有一会儿功夫。

居,经过,过了。

复,又,再一次。

益,更加。

应,理睬。

2、学生轻声熟读课文,弄清故事的大致内容。

(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试读: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如“君有疾/在腠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要注意语气,如“不治将恐深”是揣度语气,“不治将益深”是决断语气。

可指定两个学生按上面的层次各读一层,一气读完。

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大体内容。

下面老师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四名同学为一组。

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准备好了吗?开始。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吗?(1)立有间(2)桓侯遂死(3)臣是以无请也(4)疾在腠理(5)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

(生复述故事)1、请两名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

(其余学生对讲的有讹错或疏漏的词句加以纠正或补充,教师注意及时肯定或指正。

)复述得真不错!不过,还有几个小地方不够准确,谁能补充?2、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小黑板展示下列四问题)桓侯之死谁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

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

(1)桓侯之死谁之过?(2)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

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

)(3)用四个字概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

)(4)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3、当扁鹊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桓侯怎么说?“寡人无疾。

”如果你是桓侯,请想像一下,你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语气、动作、神情?(板书:一见无疾)第二次进见时,桓侯有什么反应? 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

(板书:二见不应不悦)第三次呢?桓候又不应,桓候又不悦。

(板书:三见不应不悦)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当他第四次进见时,桓侯又有什么反应呢?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板书:四见使人问之)4、他幡然悔悟,想请扁鹊回来为他治病吗?不是,他是好奇。

仅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这名使者会怎样问扁鹊呢? 根据当时的情形,使者确实可能会这样问。

下面听老师的要求,我的问题难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吗? 很好,还可以怎样表达?(1)你(君)为何望桓侯而还走?(2)君为何多次扰我主?(你为什么三番五次来打扰我的君主?)(3)他还可能会说:“君见我主而还走,何故?”还会说:‘前者君三度见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还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鹊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还是死了。

(板书:死)以上观点认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过,是他咎由自取。

还有其他观点吗?(1)我认为是扁鹊的过错,他当时可以找多个人来劝说桓侯这样桓侯作为一国之君就能不死,国家就会安定。

(2)扁鹊没有强谏桓侯,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咱们这儿东边就是文登中心医院,我们知道救死扶伤是一个医生的职责。

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而当桓侯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时,他却逃到了秦国,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

大家同意这一观点吗?(3)不同意。

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杀头。

对,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杀掉。

他逃到秦国的举动,反映出扁鹊——机警或机智。

因为他要不逃走就会被杀掉,天下还有许多疾病需要他去医治。

当然,扁鹊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

他后来在秦国行医,秦国有个太医非常嫉妒扁鹊的医术高明,就派人把扁鹊刺死了,这是后话。

扁鹊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机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桓侯为人的——残暴、蛮横、傲慢、固执、不听劝告,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我们从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训呢?(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听从别人的劝告,这样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2)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及时克服。

防患于未然,才能不断进步。

(3)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4)以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5、说得非常深刻,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忠告,特别是那些不太好听,有些刺耳的忠告。

中国有句老话怎么说?(1)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史记》里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

桓侯明明有病,可是他却偏偏不肯承认,更不愿意接受治疗,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吗?(讳疾忌医)。

有了病,又不愿治疗,结果怎样了?(死了)。

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不可救药)。

6、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文章前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情?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

(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

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五、总结课文;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一句话的翻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记住两个成语;讳疾忌医、不可救药;记住三个通假字:“齐”通“剂”,“汤”通“烫”,“还”通“旋”。

本文的顺序(时间顺序),本文的线索(桓公的病情),这是一篇寓言(板书),“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寄托的话。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正是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了一个人生的哲理。

请大家看一则小寓言《北人食菱》(见练习页),它寄托了什么意思呢?(自己阅读、翻译,教师个别指点)请一位同学把故事讲一讲:有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在南方做官。

一次宴席上吃菱角,这个北方人连壳一起吃到嘴里了。

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

”这个北方人却掩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