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合集下载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和日本军衔当时日本陆军的职务编制军衔(仅为参考):陆军大臣——元帅、大将;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总军(1945年计划编成,未及实现即投降,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官——元帅、大将,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大将,方面军参谋长——中将;军(集团军)司令官——中将,军参谋长——少将;师团长(师长)——中将,后期多为少将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司务长——准尉、曹长;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组长——伍长、上等兵。

备注:陆军、海军元帅是荣誉军衔,是对“为大日本帝国建立了特殊功勋的陆海军大将的嘉奖”。

在服饰上,元帅在着常服时佩戴“元帅章”,着礼服时与一般大将在服饰上有明显差异。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决定废监军部,改设元帅府为最高的军事咨询机关。

元帅府配备元帅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陆海军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担任军事顾问及检阅陆海军等任务"。

)二战日本陆军的常服军衔标志,1938年以前使用肩章,以后使用领章,1943年后,士官(军官)、准士官(准尉)另加袖章。

其领章、肩章的衔级表达方式一致:将官满金底,大将(上将)三颗樱星、中将二颗樱星、少将一颗樱星;佐官(校官)金边(指肩章、领章的两条长边,下同)二杠,大佐(上校)三颗樱星、中佐(中校)二颗樱星、少佐(少校)一颗樱星;尉官金边一杠,大尉(上尉)三颗樱星、中尉二颗樱星、少尉一颗樱星;士官生(军校学员,不是军衔)金边;准士官(准尉)金边一杠无星;下士官(军士)一杠,曹长(上士)三颗樱星、军曹(中士)二颗樱星、伍长(下士)一颗樱星;兵以樱星多寡区分衔级,兵长一杠无星、上等兵三颗、一等兵二颗、二等兵一颗,新兵(不是军衔)无星。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

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杨天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姚北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郭惠苍少将 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
刘英少将 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
路可贞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
李英才少将 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
谢代蒸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
留光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
郭吉谦少将 国民党第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司元恺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军长
于一凡少将 国民党第12军副军长兼112师师长
刘顺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副军长
龚时英少将 国民党第70军32师师长
李宝善少将 国民党第77军37师师长
吴家钰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6师师长
陈芝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180师师长
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钟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二战苏军、美军、英军、德军军衔实物鉴赏,品评对比深度解析

二战苏军、美军、英军、德军军衔实物鉴赏,品评对比深度解析

二战苏军、美军、英军、德军军衔实物鉴赏,品评对比深度解析前段时间连续写了四期文章详尽地介绍了二战德国国防军陆军、海军、空军以及武装党卫军的军衔标识以及相关代表人物的二战经历。

承蒙朋友们喜爱,热情的参与讨论并发表意见,小编深受鼓励。

本期我们聊一聊二战各主要参战国苏、美、英、德的军官军衔,一级不落从少尉到元帅(美军为五星上将),欢迎朋友们品鉴对比,发表意见!少尉军衔苏军少尉二战苏联红军先后有过两套军衔,早期(1939年末至1943年初)的“40式”军衔体现在领章上,而且不是由“星”+“杠”来组成,并非如我们熟悉的“一杠三星”为上尉,“二杠三星”为上校等,“40式”苏军尉官的军衔标识是由“正方块+兵种符号”组成。

苏联英雄、二战著名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少尉领章为红底黄边,金色圆环环绕两支交叉的步枪,这是'合成军’的兵种符号;一颗红色的正方块,表明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是一名苏联红军合成军少尉。

这套独特的军衔标识,苏军只在1939年末至1943年初使用了三年多时间,于1943年1月14日停用。

美军少尉左图:二战美军陆航部队少尉;右图:美军少尉军衔标识。

美军少尉军衔标识是一条金色粗杠《兄弟连》剧照刚由士官晋升为军官的卡伍德·里普顿少尉。

英军少尉二战英国陆军少尉军衔标识二战英国陆军少尉军衔标识:一颗四角星德军少尉二战德军步兵少尉领章:二战德国陆军校、尉级军官的领章均为两条罗马柱。

肩章:银线直条肩章上面没有星,兵种色为白色,说明这是一名步兵少尉。

二战德军海军少尉、陆军少尉、空军少尉中尉军衔苏军中尉戴蓝帽子的“契卡”中尉军官头戴蓝色军帽,领章上面缀着两个红色正方块,兵种符号由金色圆环与两支交叉的步枪组成,说明这是一名派驻于'合成军’的“契卡”中尉。

美军中尉左图:美军101空降师中尉;右图:美军中尉军衔标识美军中尉军衔标识是一条银色粗杠英军中尉二战英国陆军中尉军衔标识二战英国陆军中尉军衔标识:两颗四角星德军中尉二战德军装甲兵中尉领章:领章为两条罗马柱,兵种色为粉色是装甲兵。

中国军衔制

中国军衔制

中国军衔制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军: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

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

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

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

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

1950-1965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军衔设置上比1953年条例草案减少了兵种元帅、准尉两级,共设6等19级。

元帅2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大元帅实际未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3级:上士、中士、下士;士兵2级:上等兵、列兵。

[2]1980年以后新公布的军衔制度不设元帅、大将和大尉,而以一级上将为最高军衔。

军官军衔设3等11级;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专业技术军官,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1935年国民革命军将官授衔表

1935年国民革命军将官授衔表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

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1935年4月起,国民政府陆续对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授衔,使之规范化。

基本原则是,旅长、师参谋长、副师长等授少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集团军司令等授中将;各地军阀首领和资格老权力重的军人,以及一些为革命为国家捐躯的军人,则授上将。

国民党军队和军事机关中的军官军阶,又分为任官和任职两种。

如任职是中将集团军总司令,任官有许多只是少将。

如戴笠,中将只是他的头衔,任官还是少将。

任职不限年资,可升可降;任官根据一定的年资,一般只升不降。

一九三五年国民党军队将官授衔汇总表特级上将: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学名蒋志清。

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一级上将: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

一级陆军上将。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山西五台人。

一级陆军上将。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谱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湖人。

一级陆军上将。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奉天(辽宁)海城人。

一级陆军上将。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兴义人,黄埔军校总教官,陆军一级上将。

唐生智(1889年-1970年4月6日),字孟潇,湖南省永州东安县人。

陆军一级上将。

朱培德(1888年-1937年),字益之,云南禄丰人,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

陈济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

广东防城(今广西防城港)人,中华民国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陈调元(1886年11月12日-1943年12月8日),字雪喧,中国河北安新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中华民国军衔简介2007-10-31 22:52中华民国军衔简介中华民国自1911年由革命先驱市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296年的封建统治后,历经三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1年—1912年)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7年)民国政府时期(1927年—1049年)。

军队军衔的改革应该说,由于清政府自1905年至1911年历时5年多的军衔实行和不断的完善过程中,起点高,设置合理,仿自当时军事强国德国的军衔体系,所以军衔体系设立伊始,就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中华民国作为清王朝的继承者,在原清朝军衔设置的基础上除做了一些小修小改外,(军衔名称的变化,和增加将官级别)基本上是继承了清朝的军衔体系。

这种军衔体系一直影响到中华民国在大陆败退以后(1949年)在现在的台湾省还有很深的影响力存在。

从军衔的设立等级上看,清王朝共计有军衔等级军官三等三级,加额外军官(准尉)士兵;军士和兵各三等。

级别如下:上等第一级;正都统(大将军,将军)上等第二级;副都统上等第三级;协都统中等第一级;正参领中等第二级;副参领中等第三级;协参领次等第一级;正军校次等第二级;副军校次等第三级;协军校额外军官;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正兵一等兵二等兵从军衔等级的设立上看,清政府是完全奠基了中华民国的军队军衔体系。

如将军分三级正副协,校官官分三级正副协,尉官三级正副协,军士和兵共计六级和1935年以前的国民政府军队军衔等级是完全一致的。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虽然存在的时间短,但也曾经两次颁布军衔等级。

都是在1912年1月内颁布上等官佐;大将校中将校少将校中等官佐;大领中领少领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额外军官;军士;一等目兵二等目兵兵;一等兵二等兵在这次的军衔改革当中军官的军衔等级除去军衔名称做了很大改变外,基本没有变化,但军士和兵的军衔等级分别改为各二级。

缩小了士兵的军衔级别。

时隔不久又做出了重大变动,军官军衔名称的继续改变外,士兵军衔等级又恢复到了清朝时期的士兵军衔等级,设置为二等六级。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1931-1949年国民党的军衔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

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

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

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

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

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

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

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军: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

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

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1949年之前军属人员(文职干部)军服

国民党1949年之前军属人员(文职干部)军服

国民党1949年之前军属人员(文职干部)军服
1934年国民党设立铨叙厅,统一对全国的军队人员进行任命、军衔的授予、奖惩。

统一铨叙后,军队的指挥人员、司令官、参谋、副官等称为军官,从事军需、军乐、军医等专业的人员称为军佐。

军队文官、军法法官、秘书、书记员、司书、翻译、技术人员等称为军属。

军属的级别称呼在军官的军阶上加“同”字,比如“同少尉”、“同少校”。

军属的最高级别为“同少将”。

1929年1月到1936年1月军属军阶参照1929年陆军的军衔,将官军阶的底色是红色,校官军阶为蓝色,尉官军阶为白色,同一级别军阶以三角星来区别,比如军阶底色为红色的将级军属,两颗三角星为同中将、一颗三角星为同少将,军属军阶最高军阶为同中将。

1929年军属军阶从上到下共分为三等九级:
将级:同中将、同少将;
校级:同上校、同中校、同少校;
尉级:同上尉、同中尉、同少尉、同准尉。

1929年1月-1936年1月国民党军属等级
1936年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再次颁布了《陆军军服条例》,对陆军军服进行了调整,同时军属军服也做了较大调整,1936年后军属军服的军阶最高为同少将,其他没变,军阶标志由原来的三角星改成梅花星,军阶底色将级军属依旧是红色,校级改成金色,尉级改成蓝色。

1936年1月之后的军属等级调整为:
将级:同少将;
校级:同上校、同中校、同少校;
尉级:同上尉、同中尉、同少尉、同准尉。

1936年1月之后国民党军属等级
1936年的军属军服不仅对军阶进行调整,也增加了军属人员职业领章,用于区分军队文官、军法法官、秘书、书记员、司书、翻译、技术人员等军属。

军衔解析

军衔解析

军衔详解一杠一星:少尉一杠两星:中尉一杠三星:上尉两杠一星:少校两杠两星:中校两杠三星:上校两杠四星:大校一麦一星:少将一麦二星:中将一麦三星:上将陆军上将肩章陆军上将为我军现行军衔制中陆军最高军衔、军衔条例规定,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一律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陆军上将还是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正大军区职包括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部长、政委、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等陆军上将软肩章陆军上将肩章陆军中将是副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副大军区职包括总后勤部副部长、副政委,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大军区职军官。

此外,陆军中将还是正大军区职和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陆军中将软肩章陆军中将肩章陆军少将肩章陆军少将为陆军正军职和副军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其中正军职包括集团军军长、政委,省军区和军级警备区司令员、政委及其他正军职军官;副军职包括集团军副军长、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省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军职军官。

此外,陆军少将还是副大军区职和正师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陆军少将软肩章陆军少将肩章陆军大校肩章陆军大校为陆军正职师军官的主要军衔。

此外,它还是陆军副军职军官和副师职(正旅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陆军大校软肩章陆军大校肩章陆军上校肩章陆军上校为陆军副师职(正旅职)军官和正团职(副旅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陆军上校软肩章陆军上校肩章陆军中校肩章陆军中校为陆军副团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此外,它还是陆军正团职(副旅职)军官和正营职军官的辅助军衔陆军中校软肩章陆军中校肩章陆军少校肩章陆军少校为陆军正营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此外,它还是陆军副团职军官和副营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陆军少校软肩章陆军少校肩章陆军上尉肩章陆军上尉为陆军副营职军正连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此外,它还是陆军副连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陆军上尉软肩章陆军上尉肩章陆军中尉肩章陆军中尉为陆军副连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军衔服饰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军衔服饰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军衔服饰!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序列一(1938年1月)第一战区(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司令长官程潜第二战区(作战地区山西方面)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三战区(作战地区苏浙方面)司令长官顾祝同第四战区(作战地区两广方面)司令长官何应钦第五战区(作战地区津浦线)司令长官李宗仁第八战区(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司令长官蒋中正副朱绍良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陈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闽绥靖公署主任陈仪军委会直辖兵团第二十军团汤恩伯第二集团军孙连仲第二六集团军徐源泉第八集团军张发奎整训部队及未经调动部队计后方整训部队二十六个步兵师,未经调动部队十四个步兵师,七个步兵旅。

国民革命军序列二(1938年11月)第一战区(辖区豫省及安徽之一部)司令长官卫立煌第二战区(辖区山西及陕西之一部)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三战区(辖区苏南皖南浙闽两省)司令长官顾祝同第四战区(辖区两广方面)司令长官张发奎第五战区(辖区皖西鄂北豫南方面)司令长官李宗仁第八战区(辖区甘宁青及绥远方面)司令长官朱绍良第九战区(辖区赣省一部鄂南(长江以南)及湘省)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第十战区(辖区陕西方面)司令长官蒋鼎文鲁苏战区(辖区苏北及山东方面)总司令于学忠冀察战区(辖区冀察文面)总司令鹿钟麟国民革命军序列三(1944年冬)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冀察战区总司令高树勋驻印军总指挥萨尔登副郑洞国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卢汉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第三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杜聿明总部直辖部队地方绥靖部队军委会直辖部队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师法当时俄国共产党「以党建校,以校领军」的模式,并参考苏联军事制度後创设。

早期国民革命军内部的将领和军官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加以培养训练,军队亦效忠国民党,为北伐、抗战、国共内战的国民政府军事主力。

国民党上将军衔的授任

国民党上将军衔的授任

国民党上将军衔的授任早在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国民党军队中就已部分地实行了军衔制度。

熊斌、薛岳等1927年即已获得上将军衔。

1928年10月成立的军事参议院至1935年前后所任的上将军事参议就达三、四十人之多。

但是这一时期,由于战事频仍,军事长官的任免变动极为频繁,军衔制度也极其混乱,上将军衔的授任较滥。

为了适应国民党在军事上统一的需要,1934年6 月南京国民政府制订了《陆海空军官佐任命暂行条例》(《国民政府公报》1934年6 月),规定“上将需经实职年资已满并于国家建设有殊勋的中将晋任”。

1935 年初,为改变军阶过滥的现象,当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以“陆军官阶过滥,殊非尊重名器之道”为由,呈请国民党中央。

提出减少任命上将员额,及一部份上将改叙中将的建议,得到了国民党中政会通过。

(《国闻周报》第十二卷第十二期)同年3 月30 日公布了《特级上将授任条例》、《上将任官施行条例》(《国民政府公报》1935年),规定“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为特级上将”;“陆军上将分一级、二级”。

根据这一规定,同年4 月任蒋介石为特级上将;冯玉祥等7人为一级上将;陈调元等21 人为二级上将。

有一批原上将衔改叙任中将,如薛岳、熊斌、孙连仲、石敬亭、鹿钟麟、张之江等均由原上将军衔改叙任中将。

由于当时所确定的上将员额偏少,必然引起一些矛盾。

1936年初,为解决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合于晋任上将之规定,但受上将员额所限”不能晋任的问题,在陆军中已有的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军衔之外,又增设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按当年2 月29 日公布的《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国民政府公报》1985号)规定: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授予符合晋任上将但受着员额所限而不能晋任的将领。

并规定“陆军二级上将出缺由已加上将衔之中将择优特补”。

其“服制与第二级上将同;俸薪仍照中将最高俸额支给”。

此条例还规定“中将加上将衔人数不得超过上将员额。

按此规定,1936年至1937年共叙任了28 人为中将加上将衔,此后虽有出缺和增补,国民党军队中在任的上将,包括中将加上将衔,限制在60 人左右。

国民党军的“海归”上将们

国民党军的“海归”上将们

故实钩沉GUSHIGOUCHEN国民党军的“海归上将们◎王逸峰在很多讲述国民党军军衔制度的论著中经常提到,在国民党军中将、上将中,留学出身人员比例很高。

笔者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国民党军军衔制,根据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提出个人管见,抛砖引玉,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伴随着蒋介石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取得压倒性胜利,为改变以往军衔授予随意而造成的将官数量过多、过滥的局面,从1935年4月1日以后,蒋介石分两期逐步对全国各派系军队军官的军衔重新进行评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授任、晋任、转任、叙任、停役、退为备役、除役等铃叙工作。

认真分析1935年至1949年间的国民党军上将官的学历构成,以及其中留学人员的比重,对分析国民党军的特点不无裨益。

国民党军将官群体根据《国民政府公报》《总统府公报》记载,在1935年4月至1949年9月间,总计任命有少将以上将官4461名。

如果加上未经批准而私下授任的各级将官,其数量还远多于此。

1935年以后,在大陆期间,国民党军队施行正式实授军衔与职务军衔并存的做法。

因此,佩戴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实际人数要远多于正式授任的上将、中将、少将。

本文统计均以正式实授将官军衔为准。

根据国民政府在1935年、1936年颁布的《特级上将授任条例》《上将任官施行条例》《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等有关条例,国民党军的将军军衔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含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在20世纪30年代称为“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少将五个衔级,比较接近于德国的军衔等级设置。

同时规定,上述各类现役上将的总人数不得超过60名限额。

其中,特级上将始终只有蒋介石一人。

陆军(海军)上将实际就是陆军(海军)二级上将,而不属于一个新的军阶等级,主要是用来提高被授任或者追晋、追赠上将者待遇,或者提高其遗属抚恤待遇。

在1935年4月到1949年间,根据笔者考证,总计有58人获得上将称号,其中陆军上将55人、海军上将3人,涵盖民国先烈、阵亡将领、积劳病故的现役将领、病故的非现役将领、因故殒命的现役将领、在世现役高级将领。

理想与实用的冲突: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

理想与实用的冲突: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

Jiang Jieshi and the Ranking System of the
Guomindang Army
作者: 陈舒颜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国近代军事史 蒋介石 国民党军 军衔制度
摘要:军衔制度是军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受到蒋介石的深刻影响.蒋介石的军事等级观念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他的理想,国民党军队应该建立起严格的军衔制度,包括军衔的授予制度和晋升制度.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制定了严格的军衔制度,但该制度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蒋介石又从实用角度出发对该制度做出了种种改造,如增加职务军衔等,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得军衔泛滥,导致国民党军官的素质每况愈下.对此蒋介石试图采取缩编裁军和教育军官的方式进行补救,但是未见成效.。

国民政府授予(晋升)的女性将官名录

国民政府授予(晋升)的女性将官名录

国民政府授予(晋升)的女性将官名录本帖最后由 yujiangshan2013 于 2021-12-30 16:55 编辑国民政府授予(晋升)的女性将官名录一中将军衔(3名)(一)宋美龄(1897.3—2003.10)广东文昌人。

空军中将军衔。

1936年6月,出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

1937年春,被蒋介石授权掌握空军,邀请美国克莱尔,李,陈纳德将军到中国当空军顾问,并组建了“飞虎队”。

在克莱尔,李,陈纳德的帮助下,在极短时间内就掌握了空军内部领导权,并且成为名义上的中国空军的总司令。

由此,也被誉为“中国空军之母”。

同年,被国民政府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1975年,离开台湾赴美国纽约市定居。

(二)奇俊峰(1915—1947.7)内蒙古阿拉善旗人。

陆军中将军衔。

1938年4月,任乌拉特前旗保安司令。

5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为乌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司令,同时,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1940年6月,所部扩编为三个团,兵力扩充到600多人,被国民政府晋升陆军中将军衔。

1947年7月20日,遭到暗杀身亡。

(三)巴云英(1899.7—1966.8)内蒙古土默特旗人。

陆军中将军衔。

1938年7月,任东公旗防守司令部司令,并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1948年3月,任乌兰察布盟六旗保安司令,同时,被国民政府晋升陆军中将军衔。

1949年9月,任解放军乌兰察布盟军分区乌拉特后旗支队队长。

1956年任乌兰察布盟教育处(局)副处(局)长。

二少将军衔(5名)(一)谢冰莹(1906.9—2000.1)湖南新化人。

陆军少将军衔。

1926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编在第六期入伍生总队女生队。

1927年7月,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结业。

1927年随军西征,写下了《从军日记》。

1937年10月,组织“战地妇女服务团”,自任团长,在火线上救助了大批伤员,做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

1939年在湖北宜昌开办了救护人员训练班。

1939年夏,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蒋介石戎装照上的勋章揭秘

蒋介石戎装照上的勋章揭秘

蒋介石戎装照上的勋章揭秘在江苏省南京市子超楼蒋介石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蒋介石彩色戎装照。

照片上的蒋介石身穿大元帅礼服,神采奕奕,目光有神。

该照片拍摄于1943年9 月,原照是黑白的。

1946年10月份,蒋介石举办60大寿,又特地请“御用”的光华照相馆将这张照片重新上了色,洗了很多张,并在祝寿的画册上刊登了这张照片。

蒋介石对这张照片也十分满意,多次将这张照片赠送他人。

照片上蒋介石胸前的六枚勋章,显得极为醒目,彰显其功勋卓著。

这些勋章从上到下依次为:1、上左国光勋章:国光勋章是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勋章之一。

依1937年11月8日公布的《修正陆海空军勋章条例规定》,国光勋章不分等级,凡陆海空军军人,于战时抵御外侮,保卫国家著有特殊战功者,颁给之。

对抗战有功的将士都应该获得此勋章。

2、上中青天白日勋章:青天白日勋章是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勋章一种。

青天白日勋章不分等级,凡陆海空军军官佐、士兵,于攘御外侮保护国家时,立有特殊战功者,得给予之。

青天白日勋章为材质镀金,绶为白心蓝条红绦。

3、上右空军复兴勋章:1937年12月3日颁行,授予空军将士。

在空战时连续击落敌机九架以上,或参与作战任务三百次以上,或作战飞行满九百小时的空军将士应授予一级空军复兴勋章。

蒋介石虽未击落过敌机,但还是授予一级空军复兴勋章。

4、中采玉大勋章(最大):采玉勋章分大勋章和采玉勋章,蒋介石佩戴的为大勋章。

这种大勋章是民国时期最高的荣誉勋章:对内,只有国家元首佩戴,如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国府主席林森;对外只赠送外国元首,而且必须派出专使特送。

其中心为和田玉质制成的中华民国国徽,表示国家至上之意。

1933年12 月12日颁行。

为大绶(即绶带),有表,不分等级。

必须穿礼服时佩戴,大绶由右肩斜至左胁下。

抗战后期,该大勋章停止颁行。

该大勋章之所以用采玉命名,解释为采用《礼记聘义篇》中:“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湿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也。

军章

军章
士 兵 : 上 等 . ( )
民国时期北洋军阀军衔及国军军衔(图)
民 国 时 期 北 洋 军 阀 军 衔 及 国 军 军 衔
将官:六星上将(乔治· 华盛顿,仅此 一人)、陆军特级上将(General of Armies,美国史上仅授予过约翰· 约瑟 夫· 潘兴一人)、五星上将 (General of Army)、四星上将(上将)、中将、 乔治· 华盛顿 少将、准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五至一级准尉。 士官:一至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 下士。 士兵:上等兵、列兵。 约翰· 约瑟夫· 潘兴
欧洲主要的几个国家
英国军衔 将帅: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一至二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法国军衔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准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一至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德国军衔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准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一至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准下士。 士兵:一至三级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1955
士 尉 校 将将 国 士 准 尉 校 将 北 官官官 官军兵尉官官官洋 ::: :军:::::军 上上上 特衔上 上上上阀 士尉校 级 等 尉校将军 兵、、、 、 兵士、、、衔 、中中中 一 、官中中中 士尉校 级 一:尉校将 一、、、 等上、、、 、 兵士少少少 等下少少 二 兵士尉校 级 、、尉校将 、。、。 上 二中。。。 准 等士 二 尉 将 兵、 等 、 。下 士 中 兵 。 将 。 、 少
朝鲜军衔 元帅:大元帅、元帅、次帅。 将官:大将、上将、 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 尉、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韩国军衔 将帅: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 校官:上 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士官: 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三等兵 日本自卫队军衔 日本陆军军衔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 下士官和兵,计6等16级。佐官相当于校官,准士官相当于准尉, 下士官相当于军士。 按照日本的称谓,16级次序为:大将、中将、 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 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俄罗斯军衔 将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 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准 尉:一至二级准尉。 士官:大士、上士、中士、下士。 士 兵:上等兵、列兵。

国民党空军和军服

国民党空军和军服

国民党空军和军服
看了不少抗日战争的电影和电视剧,基本都是以陆军作战为主,经常在影视剧能看到一个场景就是日军开着战斗机来轰炸,那么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前真的没有空军吗?
我们都知道“淞沪战役”,但很多人不知道“8·14空战”,“8·14空战”是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开始次日,中国空军在杭州湾上空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空战,开始了自抗战以来中日两国空中力量的首次交锋,中国空军击落敌机6架,取得了6∶0的战绩,这是人们已经习惯了听到陆军方面惨败的消息之后,才发现原来中国还存在着一支能够承担主动对日攻击,并能取得胜利的武装力量,所以当时的中国是有空军的。

上图这张是1937年空军和陆军的合影,虽然看的不是很清楚,但也可以看到空军和陆军的军服没什么区别,区别他们的是胸前胸章上的文字。

1939年之前空军的帽徽领徽都和陆军的相同,1939年之后空军的帽徽是以两双翅膀托着青天白日。

从1935年第一次授衔直到1949年国民党结束在大陆的统治,国民政府总计颁发过特级上将一名,陆军一级上将十六名,海军一级上将一名,唯独没有空军一级上将。

更为可怜的,就连二级上将中,也都找不到空军将领的身影,可见空军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弱势。

抗战时期,空军总司令是由陆军中将周至柔兼任,而他也是要到51年才晋升为上将,所以说大陆时期国民党内的空军最高衔也只是中将,而获得这一头衔的也就只有三位,所以1936年到1946年国民党空军军衔最高的是中将,尽管在1946年到1949年的军衔中设立了上将,但同样没有授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1931-1949年国民党的军衔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

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

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

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

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

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
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

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

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

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

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

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

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

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

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

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
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

此外,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对驻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职官员,颁行了一种特殊的官衔,共分三等十级,其称谓类似于清末的军官衔称:一等一级称都统、一等二级称副统、一等三级称协统,二等一级称都领、二等二级称副领、二等三级称协领,三等一级称都卫、三等二级称副卫、三等三级称协卫,此外还设有准卫一级。

中国的军衔制从清末建立到民国的几次改动,军衔等级中都没有“大元帅”这一级,那么孙中山和蒋介石等人的大元帅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孙中山等人的大元帅并不是军衔,而是职务,是一种权力象征。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后,孙中山即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

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有130多名议员出席,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规定军政府设海陆军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均由国会选举产生。

大元帅是国家元首兼行政首长,元帅则协助其工作。

9月1日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桂系军阀陆荣廷、滇系军阀唐继尧为元帅。

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大元帅职,但陆、唐二人不愿和孙中山合作,分别通电拒受元帅职务。

可见,孙中山的大元帅是一种职务,即最高军政长官,其权力相当于实行“总统制”国家的总统,即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而不是军衔。

其实,在晚清实行军衔制时,就有陆海军大元帅一职,是由光绪皇帝兼;光绪病逝后,宣统皇帝即位,因他当时才3岁,大元帅之职由其父摄政王载沣兼。

而民国时期的大元帅也不止孙中山一人。

北洋政府历届元首(总统或执政),均兼陆海军大元帅。

1924年11月,孙中山督师北上,国民党元老谭延闓、胡汉民在广州先后代理大元帅职。

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张作霖的大元帅也是一种实际职务名称,其权力相当于实行“内阁制”国家的总统。

1934年3月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在长春当上了“满洲国”儿皇帝,并兼“满洲国陆海军大元帅”。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8月12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即最高军事统帅。

蒋介石是旧中国最后一位大元帅。

以上这些大元帅都不是军衔。

如蒋介石就任大元帅时,军衔仍为特级上将,直到1975年蒋在台湾去世时,其特级上将的军衔都未曾改变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