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

合集下载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1931-1949年国民党的军衔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

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

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

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

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

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

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

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军: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

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

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解

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解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夏常服主要以黄绿色为标准色,是由蒋介石聘 请的德国顾问们建议使用的。读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从 1931 年 前后到 1942 年,这种颜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国民政府中央军主要采用的制服颜色, 后来才换成土黄色的夏常服。除黄绿色军服外,也有部分部队在抗战前后穿卡其色
主,即使嫡系部队也有不少穿灰布棉军装的。此外据文献记载,两广部队(李宗仁、 白崇禧的桂军,余汉谋的粤军)穿着土黄色军服。龙云的滇军则是蓝绿色军装,这 可能是受到法军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就是穿着这种军装。
冬装方面,无论中央军还是杂牌部队,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为主。所谓的灰色, 实际是略带浅蓝色的灰色。在国外出版的大多相关书籍中,经常被描述成深蓝色。 这种误解有可能是源于大战后期来华美军的回忆。当时的滇军即穿着蓝色棉制服, 甚至还有一个师(陆军暂编第 19 师,师长龙绳武)接受了美军装备。
1936 年,军事委员会对整军方案作了进一步规划,确立了减少大单位,充实 小单位,特别是充实团以下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人事、经费等方面的整军原则。根据 这一规划,整编的部队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1936 年即民国二十五年),初步计划 年内完成 20 个师的整编,先从中央军和东北军开始。中央军的 37 个师师共 186 个
—————————————————————————————————————————
共 28 页
(国子制作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第1页
本文资料收集于网上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团,除正在围剿红军的一线部队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各军师直
属的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则集中进行整训。预定中央军参与整军的 135 个团
1 个炮兵营;
3 个榴弹炮连(配 12 门 75 毫米山炮);

解放前中国陆军军服

解放前中国陆军军服

解放前中国陆军军服国民党军衔的三次变革-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衔的三次变革-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服制式1939年中国国民党空军中尉1942年中国国民党陆军上校1945年八路军,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游击队员1945年中国国民党陆军二等兵戴便帽的国军战车兵(因战车兵最早隶属于交通兵,所以早期的战车兵领章的兵种色为交通兵的黑色)戴德制钢盔的国民革命军战车兵,因其早期隶属交通兵,领章为黑色。

第十八集团军臂章国军德械师骑兵部队军官国军陆军一级上将呢料军服国军棉被套在干粮袋外面,然后背在肩上的行军装国军普通骑兵部队士兵国军中央军冲锋枪枪手国军中央军毛瑟手枪枪手,为防止手枪套晃动,枪手在着装时一般先背负枪套,再挂上弹包组。

国民革命军德式步兵师单兵装备国民革命军普通部队的步兵标准装具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工兵冬装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炮兵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卫生兵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宪兵的冬装北伐战争时期的中国军服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服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服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上刺刀的中正式步枪,后背大刀片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手榴弹束国民革命军中央军轻机枪射手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手持驳壳枪的士兵冬装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战车兵少尉,头戴德国早期装甲兵的防撞头盔,配有毛瑟“二十响”手枪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军服北洋军阀时期中国军服七七事变中国军服抗日战争初期1938-1939年中国军服抗日战争中期1939-1940年中国军服缅甸战场1943-1945年中国军服(中国远征军)中缅战场1943-1945年中国军服(中国远征军)抗日战争末期1943-1945年中国军服解放战争末期1946-1949中国军服解放战争末期1946-1949中国军服中国驻印远征军司令部臂章驻印远征军P37个人装备组驻印远征军配备P37个人装备组、MK3通用弹袋、M1冲锋枪、美式5扣橄榄绿高领毛衣驻印远征军配美式步枪及弹包组驻印远征军夏常服全装驻印远征军着美式M41夹克。

军服样式颜色与用料

军服样式颜色与用料

军服的式样、颜色与用料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军服式样、颜色和用料,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不够统一,一般由各大战略区领率机关决定。

多数部队沿用国民党军队的军服式样。

颜色以黄、灰居多。

用料以粗布为主。

(一)军服式样军帽。

分冬、夏两种。

其制式均为直筒圆顶围式。

即直筒式帽墙,平面圆帽顶,带弧形帽檐和帽围。

帽围前墙端成坡状,后端齐帽顶。

帽围两端靠两粒下纽扣结合在一起。

冬帽帽围可以放下,后半部可达脖颈,起到护颈、护耳的作用。

放下时仍靠两粒纽扣固定于颌下。

改编为八路军初期在帽围结合的正上方的帽墙前面正中位置钉有一枚青天白日帽徽。

军衣裤。

分冬夏两种,制式相同,各级军官同一制式,士兵服基本同军官服,唯一不同之处是士兵服上衣腰后左右衣缝上各加有一个布袢。

上衣为对襟翻领式,衣襟正中缀5颗纽扣,前襟上有4个明袋,均有袋盖;上面两个口袋袋底为圆形,下面两个口袋袋底为方形;袋口中央各有一颗纽扣,上面两个口袋的袋口与第2颗纽扣平齐,下面两个口袋的袋口与第5颗纽扣平齐。

左臂佩布质“八路”或“新四军”臂章。

军裤为西式裤,裤腰两边各有一个侧袋,右侧侧袋旁有一表袋。

陕甘宁边区部队抗战初期着国民党政府供应的军服,以后穿用与边区党、政、学同一的制式服装。

自1943年开始,分为学生服与军服两种。

军服式样分中式、西式,有的下身为马裤。

1944年冬服开始分1、2、3号和特号,按身高配发服装,穿1号和2号的各占40%,穿3号的占5%,穿特号的占15%。

1945年又分男军服、女军服。

(二)军服颜色八路军总部、3个主力师和新四军等部队的军服颜色有灰、绿、黄、蓝等多种。

八路军总部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的军服为灰色。

陕甘宁边区部队的军服分灰、蓝两种。

晋察冀军区部队1938年的夏服为草绿色,冬服为灰色,以后统一为土黄色。

抗战前期,120师的军服为灰色,1940年后,由于在敌占区买不到硫化青染料,但能从槐树籽等植物中提取出黄色染料,从那时起军服改为黄色。

山东军区1943年夏服为绿色,冬服为土黄色。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A:中国,1937年A1:二等兵,第7集团军第72师,北平至绥远铁路,中国,1937年8月战争早期面对日军的攻击只有少数部队进行了轻微抵抗,第72师就是其中一支。

它的这名士兵穿着经常被描述为“北方中国”部队的军服,其大盖帽是德国式的,使用轻质棉制造,帽顶和脖带为棕色皮革材料。

他的制服和裤子采用与轻质卡其棉稍有不同的面料,绑腿也是同样材质。

士兵配备很轻的装备,其中包括少见的中国早期版本水壶和子弹袋,后者是用于装他的德国MP28-II式冲丅锋枪弹夹的,而MP28-II式冲丅锋枪是国丅民党政府大量装备的一种很重要的武器。

另外他胸前的皮袋子是装冲丅锋枪的装填工具的,并通过背带和腰带固定。

A2:下士,第88师,上海,1937年一些接受过德国训练的国军最好的师,在保卫上海的无用战斗中虽然表现勇敢,却无奈的被消灭,第88师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作为对蒋介石最忠诚的师之一,国丅民党政府同意用有限的资源为它的成员提供良好的服装和装备。

这名士兵戴左侧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德国M35式钢盔。

领章显示他的军衔,胸前部分被遮挡的布制鉴定牌则标注着他所在部队的详细资料、他的服役时间以及他的指挥官。

此外,他的巨大的帆布腰包是用来装他的捷克造ZB26式轻机丅枪的子弹的。

A3:二等兵,第56师,上海,1937年图中士兵的钢盔是一种中国陆军所使用的罕见款式,但在前线它经常能被看到。

略微像“平顶版”的德国钢盔的这种产品较粗糙且形状经常不一致,其中一些在前面有浮雕式的青天白日帽徽。

他左肩斜挎的卷起的毯子实际上是灰棉制造的,并可用于装干粮,而右肩挎的帆布背包可以装一些士兵的个人物品,由于缺乏帆布子弹袋,这个包也可以装他的汉阳88式步丅枪的子弹。

A4:中士,第29军第37师,卢沟桥,1937年7月当抗战爆发时,第29军正驻扎在北平近郊。

这名士兵属于这个军最精锐的部队“大刀队”。

这些大刀手在冲丅锋枪的掩护下潜入日军阵地砍杀了大量敌军,而另外一些部队在投入战斗时则一手持大刀一手持手丅枪。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中华民国军衔简介2007-10-31 22:52中华民国军衔简介中华民国自1911年由革命先驱市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296年的封建统治后,历经三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1年—1912年)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7年)民国政府时期(1927年—1049年)。

军队军衔的改革应该说,由于清政府自1905年至1911年历时5年多的军衔实行和不断的完善过程中,起点高,设置合理,仿自当时军事强国德国的军衔体系,所以军衔体系设立伊始,就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中华民国作为清王朝的继承者,在原清朝军衔设置的基础上除做了一些小修小改外,(军衔名称的变化,和增加将官级别)基本上是继承了清朝的军衔体系。

这种军衔体系一直影响到中华民国在大陆败退以后(1949年)在现在的台湾省还有很深的影响力存在。

从军衔的设立等级上看,清王朝共计有军衔等级军官三等三级,加额外军官(准尉)士兵;军士和兵各三等。

级别如下:上等第一级;正都统(大将军,将军)上等第二级;副都统上等第三级;协都统中等第一级;正参领中等第二级;副参领中等第三级;协参领次等第一级;正军校次等第二级;副军校次等第三级;协军校额外军官;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正兵一等兵二等兵从军衔等级的设立上看,清政府是完全奠基了中华民国的军队军衔体系。

如将军分三级正副协,校官官分三级正副协,尉官三级正副协,军士和兵共计六级和1935年以前的国民政府军队军衔等级是完全一致的。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虽然存在的时间短,但也曾经两次颁布军衔等级。

都是在1912年1月内颁布上等官佐;大将校中将校少将校中等官佐;大领中领少领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额外军官;军士;一等目兵二等目兵兵;一等兵二等兵在这次的军衔改革当中军官的军衔等级除去军衔名称做了很大改变外,基本没有变化,但军士和兵的军衔等级分别改为各二级。

缩小了士兵的军衔级别。

时隔不久又做出了重大变动,军官军衔名称的继续改变外,士兵军衔等级又恢复到了清朝时期的士兵军衔等级,设置为二等六级。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A:中国,1937年A1:二等兵,第7集团军第72师,北平至绥远铁路,中国,1937年8月战争早期面对日军的攻击只有少数部队进行了轻微抵抗,第72师就是其中一支。

它的这名士兵穿着经常被描述为“北方中国”部队的军服,其大盖帽是德国式的,使用轻质棉制造,帽顶和脖带为棕色皮革材料。

他的制服和裤子采用与轻质卡其棉稍有不同的面料,绑腿也是同样材质。

士兵配备很轻的装备,其中包括少见的中国早期版本水壶和子弹袋,后者是用于装他的德国MP28-II式冲丅锋枪弹夹的,而MP28-II式冲丅锋枪是国丅民党政府大量装备的一种很重要的武器。

另外他胸前的皮袋子是装冲丅锋枪的装填工具的,并通过背带和腰带固定。

A2:下士,第88师,上海,1937年一些接受过德国训练的国军最好的师,在保卫上海的无用战斗中虽然表现勇敢,却无奈的被消灭,第88师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作为对蒋介石最忠诚的师之一,国丅民党政府同意用有限的资源为它的成员提供良好的服装和装备。

这名士兵戴左侧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德国M35式钢盔。

领章显示他的军衔,胸前部分被遮挡的布制鉴定牌则标注着他所在部队的详细资料、他的服役时间以及他的指挥官。

此外,他的巨大的帆布腰包是用来装他的捷克造ZB26式轻机丅枪的子弹的。

A3:二等兵,第56师,上海,1937年图中士兵的钢盔是一种中国陆军所使用的罕见款式,但在前线它经常能被看到。

略微像“平顶版”的德国钢盔的这种产品较粗糙且形状经常不一致,其中一些在前面有浮雕式的青天白日帽徽。

他左肩斜挎的卷起的毯子实际上是灰棉制造的,并可用于装干粮,而右肩挎的帆布背包可以装一些士兵的个人物品,由于缺乏帆布子弹袋,这个包也可以装他的汉阳88式步丅枪的子弹。

A4:中士,第29军第37师,卢沟桥,1937年7月当抗战爆发时,第29军正驻扎在北平近郊。

这名士兵属于这个军最精锐的部队“大刀队”。

这些大刀手在冲丅锋枪的掩护下潜入日军阵地砍杀了大量敌军,而另外一些部队在投入战斗时则一手持大刀一手持手丅枪。

中国百年军服兴衰史(图文版)

中国百年军服兴衰史(图文版)

国庆更新,维尼接着上次女生校服的帖子,继续讲解民国男性制服的演变史。

男人穿什么制服最帅,自然是军服了。

闲话不说,立刻开始。

近代军服从何说起,就从湘淮军洋枪队的登场开篇。

第一代军服,如图,浓郁的湖南特色。

身上穿传统号衣,大包巾缠头。

湖南兵自曾国藩起家,历经晚清,民国,一直以来都是这身打扮行头。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湘西剿匪记》,剧中湖南匪首在围攻县城时,也是这套打扮。

这部片子在小熊童年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台词都很经典,记得老匪首有句台词,“拿下县城,晚上就要分堂客了”。

什么叫堂客,为什么要晚上才分?困扰维尼当时幼小的心灵,那时似是学校包场,去问带队女老湿,结果女老湿不但不告诉维尼,还批评,打压天才旺盛的求知欲,好在日后维尼自学成才,明白了其中道理。

言归正传,湘淮军系,地方团练武装崛起其实并非朝廷本意。

站在朝廷立场,地方独立筹饷,自主募兵不是什么好事。

但时势逼人,光靠旧式八旗,绿营,根本无法应对国内长毛,海外洋人的交相进逼。

一方面要借重,另一面要防备,这种两难微妙的心态一直持续到甲午之战。

甲午之战的结果,对朝廷其实是利好消息。

最大的藩镇李鸿章势力被重创,而且身败名裂。

朝廷的机会来了,战后顺利接收李鸿章经营许久的直隶地盘,开始编练直属朝廷的新军,也就是武卫军,如图。

武卫军五大主力,中军以旗人为主,其余四军分前后左右,拱卫中军。

看制服,又变了。

这次的重点是帽子,朝廷是洋法练兵,帽子是欧式平顶草帽,看过《黄飞鸿》系列,就明白这是当时最潮的款式,戴出来绝对拉风。

可人算不如天算,没几年碰上庚子年闹义和团。

如图,义和团期间大清各色武装制服。

右边是4个拿着刀枪棍棒的义和团大师兄,中间是戴传统满洲花翎帽的八旗兵军乐领队,最左边两个则是缠头巾的旧式湘淮军巡防营士兵,画面后方腰缠子弹袋的就是新编练的武卫军。

战争结果,唐山大兄被联军揍了个生活不能自理。

但对地方督抚来说却又是利多,东南互保壮大了实力,尤其是袁世凯,他的武卫右军在山东驻防,没卷进战争,幸运的维持了完整建制。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军衔服饰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军衔服饰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军衔服饰!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序列一(1938年1月)第一战区(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司令长官程潜第二战区(作战地区山西方面)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三战区(作战地区苏浙方面)司令长官顾祝同第四战区(作战地区两广方面)司令长官何应钦第五战区(作战地区津浦线)司令长官李宗仁第八战区(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司令长官蒋中正副朱绍良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陈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闽绥靖公署主任陈仪军委会直辖兵团第二十军团汤恩伯第二集团军孙连仲第二六集团军徐源泉第八集团军张发奎整训部队及未经调动部队计后方整训部队二十六个步兵师,未经调动部队十四个步兵师,七个步兵旅。

国民革命军序列二(1938年11月)第一战区(辖区豫省及安徽之一部)司令长官卫立煌第二战区(辖区山西及陕西之一部)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三战区(辖区苏南皖南浙闽两省)司令长官顾祝同第四战区(辖区两广方面)司令长官张发奎第五战区(辖区皖西鄂北豫南方面)司令长官李宗仁第八战区(辖区甘宁青及绥远方面)司令长官朱绍良第九战区(辖区赣省一部鄂南(长江以南)及湘省)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第十战区(辖区陕西方面)司令长官蒋鼎文鲁苏战区(辖区苏北及山东方面)总司令于学忠冀察战区(辖区冀察文面)总司令鹿钟麟国民革命军序列三(1944年冬)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冀察战区总司令高树勋驻印军总指挥萨尔登副郑洞国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卢汉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第三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杜聿明总部直辖部队地方绥靖部队军委会直辖部队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师法当时俄国共产党「以党建校,以校领军」的模式,并参考苏联军事制度後创设。

早期国民革命军内部的将领和军官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加以培养训练,军队亦效忠国民党,为北伐、抗战、国共内战的国民政府军事主力。

蒋介石戎装照上的勋章揭秘

蒋介石戎装照上的勋章揭秘

蒋介石戎装照上的勋章揭秘在江苏省南京市子超楼蒋介石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蒋介石彩色戎装照。

照片上的蒋介石身穿大元帅礼服,神采奕奕,目光有神。

该照片拍摄于1943年9 月,原照是黑白的。

1946年10月份,蒋介石举办60大寿,又特地请“御用”的光华照相馆将这张照片重新上了色,洗了很多张,并在祝寿的画册上刊登了这张照片。

蒋介石对这张照片也十分满意,多次将这张照片赠送他人。

照片上蒋介石胸前的六枚勋章,显得极为醒目,彰显其功勋卓著。

这些勋章从上到下依次为:1、上左国光勋章:国光勋章是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勋章之一。

依1937年11月8日公布的《修正陆海空军勋章条例规定》,国光勋章不分等级,凡陆海空军军人,于战时抵御外侮,保卫国家著有特殊战功者,颁给之。

对抗战有功的将士都应该获得此勋章。

2、上中青天白日勋章:青天白日勋章是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勋章一种。

青天白日勋章不分等级,凡陆海空军军官佐、士兵,于攘御外侮保护国家时,立有特殊战功者,得给予之。

青天白日勋章为材质镀金,绶为白心蓝条红绦。

3、上右空军复兴勋章:1937年12月3日颁行,授予空军将士。

在空战时连续击落敌机九架以上,或参与作战任务三百次以上,或作战飞行满九百小时的空军将士应授予一级空军复兴勋章。

蒋介石虽未击落过敌机,但还是授予一级空军复兴勋章。

4、中采玉大勋章(最大):采玉勋章分大勋章和采玉勋章,蒋介石佩戴的为大勋章。

这种大勋章是民国时期最高的荣誉勋章:对内,只有国家元首佩戴,如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国府主席林森;对外只赠送外国元首,而且必须派出专使特送。

其中心为和田玉质制成的中华民国国徽,表示国家至上之意。

1933年12 月12日颁行。

为大绶(即绶带),有表,不分等级。

必须穿礼服时佩戴,大绶由右肩斜至左胁下。

抗战后期,该大勋章停止颁行。

该大勋章之所以用采玉命名,解释为采用《礼记聘义篇》中:“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湿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也。

五五式军衔制时期的帽徽和钮扣

五五式军衔制时期的帽徽和钮扣

五五式军衔制时期的帽徽和钮扣一、帽徽:按部队区分:陆军、海军、空军、公安军、防空军、公安军、警察、武警部队、公安部队、志愿军等。

二、陆军帽徽:区分大盖帽帽徽、解放帽帽徽、船形帽帽徽等1、大盖帽帽徽:分55式将官、55式普通、63式铜制、63式铝制4种,同时也是冬帽帽徽;2、解放帽帽徽:分59式、63式铜制、63式铝制;3、船形帽帽徽:分55式、58式、钢盔用。

三、海军帽徽:区分大盖帽(水兵帽)帽徽、解放帽帽徽、船形帽帽徽等1、大盖帽(水兵帽)帽徽:分55式将官、55式普通、63式铜制、63式铝制4种,同时也是冬帽帽徽;2、解放帽帽徽:分59式、63式铜制、63式铝制;3、船形帽帽徽:海军步兵、海军岸防兵部队在58年以前曾使用过。

四、空军帽徽:区分大盖帽帽徽、解放帽帽徽、船形帽帽徽等1、大盖帽帽徽:分55式将官、55式普通、63式铜制、63式铝制4种,同时也是冬帽帽徽;2、解放帽帽徽:分59式、63式铜制、63式铝制;3、船形帽帽徽:分55式、58式,样式、图案与陆军相同。

五、公安军帽徽:只见过55式普通大盖帽(水兵帽)帽徽1种。

船形帽帽徽与陆军同。

五、防空军帽徽:只见过55式普通大盖帽帽徽1种。

船形帽帽徽与陆军同。

六、警察和武警部队(1964年以前)帽徽:区分大盖帽帽徽、解放帽帽徽、船形帽帽徽等1、大盖帽帽徽和解放帽帽徽:有55式和63式;2、船形帽帽徽:只有55式1种。

七、公安部队(1964年以后)帽徽:区分大盖帽帽徽、解放帽帽徽等1、大盖帽帽徽:63式铜制、63式铝制;2、解放帽帽徽:63式铜制、63式铝制。

八、志愿军帽徽:区分大盖帽帽徽、船形帽帽徽等1、大盖帽帽徽:分55式将官、55式普通2种,同时也是冬帽帽徽;2、船形帽帽徽:分55式、58式。

一、钮扣:分解放军(含公安部队)用、警察和武警部队用、志愿军用3类二、解放军(含公安部队)用钮扣:1、帽扣:分将帅、校官、其他3种;2、领章扣:只有元帅1种;3、肩章扣:分将帅、校官、尉官礼服、尉官常服、其他人员5种;校官、尉官礼服肩章扣,1958年以后取消;4、礼服纽扣:分将帅、校官、尉官及其他,按大小分3号;5、常服纽扣:分校官以上、尉官及其他,按大小分3号,按颜色分3种;6、内用纽扣:1种,按大小分3号,按颜色分3种;三、警察和武警部队用钮扣:1、帽扣:2种,武警将校1种,其他1种;2、武警肩章扣:分将官、军官、其他人员3种;3、武警礼服纽扣:武警将校1种;4、常服纽扣:分校官以上、尉官及其他,按大小分3号,按颜色分2种;5、内用纽扣:1种,按大小分3号,按颜色分3种;四、志愿军用钮扣:1、帽扣:分将校、其他2种;2、肩章扣:分将官、军官、其他人员3种;3、礼服纽扣:分将帅、校官、尉官及其他,按大小分3号;4、常服纽扣:分校官以上、尉官及其他,按大小分3号,按颜色分3种;5、内用纽扣:1种,按大小分3号,按颜色分3种;补充:防空军的:军徽背衬金色探照灯光芒(与探照灯兵符号的电光相似),天蓝色底,外围麦穗齿轮;公安军的:军徽背衬金色盾牌(与后来公安部队的金边蓝底盾牌不同),海蓝色底,外围麦穗齿轮;船帽的,我手里的是:军徽,草绿色底,边缘为金色边将官帽徽为珐琅的。

五五式军衔制时期的帽徽和钮扣

五五式军衔制时期的帽徽和钮扣

五五式军衔制时期的帽徽和钮扣1、帽徽:按部队区分:陆军、海军、空军、公安军、防空军、公安军、警察、武警部队、公安部队、志愿军等。

2、陆军帽徽:区分大盖帽帽徽、解放帽帽徽、船形帽帽徽等1、大盖帽帽徽:分55式将官、55式普通、63式铜制、63式铝制4种,同时也是冬帽帽徽;2、解放帽帽徽:分59式、63式铜制、63式铝制;3、船形帽帽徽:分55式、58式、钢盔用。

3、海军帽徽:区分大盖帽(水兵帽)帽徽、解放帽帽徽、船形帽帽徽等1、大盖帽(水兵帽)帽徽:分55式将官、55式普通、63式铜制、63式铝制4种,同时也是冬帽帽徽;2、解放帽帽徽:分59式、63式铜制、63式铝制;3、船形帽帽徽:海军步兵、海军岸防兵部队在58年以前曾使用过。

4、空军帽徽:区分大盖帽帽徽、解放帽帽徽、船形帽帽徽等1、大盖帽帽徽:分55式将官、55式普通、63式铜制、63式铝制4种,同时也是冬帽帽徽;2、解放帽帽徽:分59式、63式铜制、63式铝制;3、船形帽帽徽:分55式、58式,样式、图案与陆军相同。

五、公安军帽徽:只见过55式普通大盖帽(水兵帽)帽徽1种。

船形帽帽徽与陆军同。

5、防空军帽徽:只见过55式普通大盖帽帽徽1种。

船形帽帽徽与陆军同。

6、警察和武警部队(1964年以前)帽徽:区分大盖帽帽徽、解放帽帽徽、船形帽帽徽等1、大盖帽帽徽和解放帽帽徽:有55式和63式;2、船形帽帽徽:只有55式1种。

7、公安部队(1964年以后)帽徽:区分大盖帽帽徽、解放帽帽徽等1、大盖帽帽徽:63式铜制、63式铝制;2、解放帽帽徽:63式铜制、63式铝制。

8、志愿军帽徽:区分大盖帽帽徽、船形帽帽徽等1、大盖帽帽徽:分55式将官、55式普通2种,同时也是冬帽帽徽;2、船形帽帽徽:分55式、58式。

1、钮扣:分解放军(含公安部队)用、警察和武警部队用、志愿军用3类2、解放军(含公安部队)用钮扣:1、帽扣:分将帅、校官、其他3种;2、领章扣:只有元帅1种;3、肩章扣:分将帅、校官、尉官礼服、尉官常服、其他人员5种;校官、尉官礼服肩章扣,1958年以后取消;4、礼服纽扣:分将帅、校官、尉官及其他,按大小分3号;5、常服纽扣:分校官以上、尉官及其他,按大小分3号,按颜色分3种;6、内用纽扣:1种,按大小分3号,按颜色分3种;3、警察和武警部队用钮扣:1、帽扣:2种,武警将校1种,其他1种;2、武警肩章扣:分将官、军官、其他人员3种;3、武警礼服纽扣:武警将校1种;4、常服纽扣:分校官以上、尉官及其他,按大小分3号,按颜色分2种;5、内用纽扣:1种,按大小分3号,按颜色分3种;4、志愿军用钮扣:1、帽扣:分将校、其他2种;2、肩章扣:分将官、军官、其他人员3种;3、礼服纽扣:分将帅、校官、尉官及其他,按大小分3号;4、常服纽扣:分校官以上、尉官及其他,按大小分3号,按颜色分3种;5、内用纽扣:1种,按大小分3号,按颜色分3种;防空军的:军徽背衬金色探照灯光芒(与探照灯兵符号的电光相似),天蓝色底,外围麦穗齿轮;公安军的:军徽背衬金色盾牌(与后来公安部队的金边蓝底盾牌不同),海蓝色底,外围麦穗齿轮;船帽的,我手里的是:军徽,草绿色底,边缘为金色边将官帽徽为珐琅的。

国民党军衔图解详解

国民党军衔图解详解

国民党军衔图解详解国民党军队是一支各军阀的混合体,反映在高级将领上也是如此,其在大陆期间的上将的授予,更明显的揭示了这一特点。

国民党军衔是怎样的呢?有哪些等级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国民党军衔,欢迎阅读。

国民党军衔图解国民党军衔详解1931-1949年国民党的军衔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

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

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

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

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

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

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

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军: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

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

国民党军队将官授衔时间查阅总汇

国民党军队将官授衔时间查阅总汇

国民党军队将官授衔时间查阅总汇北洋政府时期以及国民政府前期,军衔制很混乱,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有北京北洋政府授与的军衔,有孙中山的广州大元帅府授与的军衔,更有各地方军阀自行授与的军衔,因此,在1935年以前国家和军队还处于四分五裂的情况下,各地各军的军衔出现不可比性,以至将官包括上将也数不清。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1935年4月起,国民政府陆续对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授衔,使之规范化.基本原则是,旅长、师参谋长、副师长等授少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集团军司令等授中将;各地军阀首领和资格老权力重的军人,以及一些为革命为国家捐躯的军人,则授上将.由此可见,上将并不可多得,在解放战争被俘的数百名国民党将领中,只有王陵基挂上将军衔,而杜聿明、廖耀湘、王维等,统率十数万兵马,也只是中将。

少将与中将之间,同样存在一个坎,少将提升中将也不易,类似现在大学里副教授到教授这一级差。

国民党军队和军事机关中的军官军阶,又分为任官和任职两种。

如任职是中将集团军总司令,任官有许多只是少将.如戴笠,中将只是他的头衔,任官还是少将.任职不限年资,可升可降;任官根据一定的年资,一般只升不降。

由于军衔制度的复杂多样,个人的军衔又会有晋升甚至随意晋升,所以,本书在给将领“定衔"时,就很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起码是任职和任官的军衔不能准确区分,敬请读者原谅.(贤庆说明)1935年4月1日,蒋中正任陆海空军特级上将。

1935年4月2日,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任陆军一级上将.1935年4月3日,陈调元、何成浚、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任陆军二级上将。

帅气!三分钟看完中国军服演变史

帅气!三分钟看完中国军服演变史

帅气!三分钟看完中国军服演变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中国军服也经历了多次演变,最早的军服什么样呢?经历了几次变化才演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军服呢?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人民军队由此诞生。

当时的人民军队根本就没有军服,起义的部队穿的都是国民党军服。

为了区别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我军战士脖子都扎着红领带。

1929年,有了第一批红军军服,八角帽上有颗闪闪五角红星,士兵都要佩戴红领章,但是由于处于战争环境,当时的军服颜色无法统一,有蓝色,灰色,土黄色,黑色等,军服的制作标准也没有统一。

展开剩余71%抗日战争期间,军服样式跟国民党军相近,区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方是左臂上的臂章。

区分普通战士与干部的地方是军服上的口袋,四个口袋的是干部,只有两个口袋的是普通战士。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军服基本上都是在八路军军服上稍加修改,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统一服装。

1950年,我军第一次统一军服,头戴大盖帽,帽子上有八一军徽、胸前别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这种军服被称为“五零式”。

1955年,我军军服由“五零式”改成“五五式”,依照苏联军服的设计样式稍加修改,分为常服和礼服,战士们的帽子也不是解放帽,而是船形帽。

1965年,“五五式”被“六五式”军服代替,“六五式”军服有红领章和红帽徽,全军都是统一标识,不同军种,军服颜色不同,海军是灰色,空军的上衣是黄色,裤子是蓝色。

1985年,“六五式”被八五式军服代替,八五式军服是在五五式军服上修改,红领章、红帽徽被八一军徽帽徽、肩章、领章取代,当时的军官都佩戴大檐帽,女兵要戴无檐帽。

85式军服还分为长袖衬衣和短袖衬衣。

1987年,我军出现了八七式军服,七式军服最大的特点是不同军种、军工,有不同军服,出现了演出服、礼宾服、地勤服、作战服、常服等不同类型,成为我军军服演变过程中重要转折点。

1997年,香港回归,我国最新修改完成的军服由首批驻港的人民解放军试穿,因此命名为“九七式”军服。

2000年,我军开始统一三军军服,所有的人民解放军都配备九九式长短袖衬衣,贝雷帽。

不全是合领军装!再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服

不全是合领军装!再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服

不全是合领军装!再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服国内各种解放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中,穿着西装领军服的国民党军队可谓泛滥成灾,有大量的照片表明,这个时期的国军军服,是从原来的德式军服逐步过渡到吸收了美军军装设计元素的军服。

那么是否意味着全部都是合领军装呢?从另外一些照片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陆军的开领我们从很多照片中可以看出,抗战胜利之后的国民党军队,首先是把德式军装的软帽换成了美式大檐帽,军装仍维持原有样式。

从1946年起开始佩戴美式兵种领花(兵科符号),军装换为带肩袢的样式,军衔标志直接佩戴在肩袢上,但制式军装并未采用美式西装领设计。

不过,国民党军队并不是一支令行禁止的部队,目前已公开的史料,也远称不上完全,所以我们仍能看到不少穿着西装领军服的实例。

比如这张合影,原注释已经被胡乱配图的网络低质文章所淹没,但从这些军人佩戴的硬胎大盘帽(大檐帽),脚穿力士鞋(胶底帆布鞋),清一色美式M3冲锋枪来看,应是五大主力或者青年军的部队。

合影右边第二人就穿着西装领军服,式样酷似美式M1941军服。

另外仔细看这几个人的军服都不一样,左一还是个X型腿(膝外翻),军队内部的管理恐怕一言难尽。

这并不是孤例,从这张婚礼照片来看,照片上几乎没有人穿着合领军服,要么是开领衬衫,要么是西装领军服。

照片上本身的注释说得已经很清楚,时间为1947年9月4日,地点是长春,而并非败退到台湾后,1957年换装新军装之后的照片。

至于上面照片中这种开领衬衣,1946 年11月出版的《陆军夏季服装制作说明书》上说,这是当时的制式军服,名为官佐军便服。

另外,在1948年3月10日举行的装甲兵教导总队战车第1团授旗仪式上,装甲兵军官们人人都穿着一种酷似美军艾森豪夹克(一般译作艾克式夹克,M44军用短夹克)的军装,西装领,短夹克式设计。

开领夹克军服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国民党装甲兵专用的军官制服?从前线的照片来看,国民党装甲兵在训练作战时穿着的工作服也是翻领的,解放军坦克兵的50式分体工作服似乎参考了它的设计。

史上各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服及标志徽章符号

史上各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服及标志徽章符号

史上各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服及标志徽章符号民国时期的军队(1912年至1949年)1911年,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1912年(民国元年)7月参议院公布男女礼服,同年10月公布陆军服制,1918年(民国七年)公布海军服制等。

但由于这些条例不完全切合中国国情,而没有能够全部实行。

民国初年,国内军阀割据,派系林立,“城头变幻大王旗”,全国军队的军服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式。

但因受当时世界列强军队服装的影响,式样上大体相近,而与东邻日本的军服更为接近。

自北洋练兵以来,中国军事制度上主要学习日本。

当时军官、士兵一般多戴硬壳大檐帽,缀五角形帽徽,按民初国旗(五色旗)红、黄、蓝、白、黑颜色。

军官常服用呢料,士兵用黄斜纹布。

军官穿长筒靴,士兵打绑腿、着高腰皮鞋。

官兵均配领章,采用呢制,呈长方形,将官为全金色,其余按红、黄、蓝、白、黑区分步、骑、炮、工、辎兵科。

官兵均以肩章区别等级。

北洋军阀政府虽制定了陆、海军服制,但执行得很乱。

军服的颜色、式样和制作材料因派系不同,自行规定,极不统一。

此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兵种的增多,战场分工越来越细,军服的种类也大大增加。

而社会生产的民展,纺织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军服材料质量的的改进。

但总的来看,民国时期军服的式样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明显好于各地方派系部队,如冯玉祥的西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等“杂牌军”。

30年代以后,国民党军队曾几次颁布服制条例办法,规定了军服的种类、亲式、颜色,材料,对于统一服制,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1936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陆军服制条例》,规定陆军军服分冬夏两季,大礼服、礼服、军常服三种。

官兵均以领章表明兵种和阶级,各兵种的识别标志是:步兵红色,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工兵白色,通信兵浅灰色,辎重兵黑色,宪兵风红色,军需紫色,军医深绿色,测量土黄色,军乐杏黄色。

礼服的穿戴,大礼服在国庆日、元旦日庆贺宴会时,领受勋章或参加各种典礼时,随从国民政府主席阅兵时,随从最高军事长官与国庆日、元旦日阅兵时,国家有其他大典时,举行会礼或祭奠时穿着;长礼服在竭见或迎送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时,侍从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巡阅要塞、军港、学校、兵营、舰队时,部队因典礼而举行阅兵时,就职、卸职及重要集会时,访侯或拜答外国重要文物官员时,参加军人婚丧以及祭奠时穿用;军常服在平时办公及外出,操练演习及受检阅以及战时穿用。

军事常识之各种标志

军事常识之各种标志

军事常识之各种标志识别标志识别标志在军队中有多种使用情况:①象征军队、军种或建制部队的标志。

如军旗、军徽等。

世界各国对此类标志的颁发、授予、制作、悬挂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

②用以表明军人所属军队、军种、兵种、专业性质和军人军衔的标志。

如帽徽、胸章、臂章、领章、领花、肩章、袖章、袖标、军种符号、兵种符号、专业勤务符号等。

此类标志有的用合金金属、涂漆金属制成,有的用纺织品绣制。

各国军人着军装时需佩带哪些标志和标志应置于的位置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③用以表明武器装备所属国籍、军队、军种、兵种、部队的标志。

一般在武器装备表面适当部位标上国旗、军旗、军徽或其他象征性图案以及阿拉伯数字、拼音文字的字母、专用符号等。

如军用飞机识别标志等,舰艇上悬挂的国旗、军旗、彩旗(挂满旗)皆属识别标志。

领章军人佩带在衣领上的识别标志。

形状有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斜角形等。

一般用布呢制品制作,缀有军衔或军兵种专业勤务符号。

有的国家战时领章的星徽、符号多用无光泽金属制作。

20世纪初,中国军队开始佩带领章,用以区分军人的军衔等级。

1905年清政府规定,陆军军官礼服衣领上绣有领章,样式为飞蟒抱珠和金辫,以珠子颜色区分等次,以金辫数区分级别。

1911年改官兵领章为长方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区分兵种及缀标号,下部缀六角星徽区分级别,以颜色区分等次。

1912年l1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新的陆军领章样式,常服领章改为剑形,领章背面填写部队番号或本人编号。

1936年1月,国民党陆军军官、士兵的领章均为长方形,以条杠和三角星微区分军衔等级。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佩带平行四边形红色领章。

1930年5月,曾规定领章分步兵、骑兵、炮兵、航空兵、技术兵和职员六种,各以底色和边色相区分,其中步兵为深绿色底黑边,炮兵为黑底红边。

由于部队分散、战争频繁,此种领章未能实行,红军仍普遍佩带全红领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50年代初,主要以臂章、胸章为标志,不佩带领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和日本军衔
当时日本陆军的职务编制军衔(仅为参考):
陆军大臣——元帅、大将;
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
总军(1945年计划编成,未及实现即投降,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官——元帅、大将,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
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大将,
方面军参谋长——中将;
军(集团军)司令官——中将,
军参谋长——少将;
师团长(师长)——中将,后期多为少将
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
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
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
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
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
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
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
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
司务长——准尉、曹长;
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
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
组长——伍长、上等兵。

备注:陆军、海军元帅是荣誉军衔,是对“为大日本帝国建立了特殊功勋的陆海军大将的嘉奖”。

在服饰上,元帅在着常服时佩戴“元帅章”,着礼服时与一般大将在服饰上有明显差异。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决定废监军部,改设元帅府为最高的军事咨询机关。

元帅府配备元帅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陆海军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担任军事顾问及检阅陆海军等任务"。


二战日本陆军的常服军衔标志,1938年以前使用肩章,以后使用领章,1943年后,士官(军官)、准士官(准尉)另加袖章。

其领章、肩章的衔级表达方式一致:将官满金底,大将(上将)三颗樱星、中将二颗樱星、少将一颗樱星;佐官(校官)金边(指肩章、领章的两条长边,下同)二杠,大佐(上校)三颗樱星、中佐(中校)二颗樱星、少佐(少校)一颗樱星;尉官金边一杠,大尉(上尉)三颗樱星、中尉二颗樱星、少尉一颗樱星;士官生(军校学员,不是军衔)金边;准士官(准尉)金边一杠无星;下士官(军士)一杠,曹长(上士)三颗樱星、军曹(中士)二颗樱星、伍长(下士)一颗樱星;兵以樱星多寡区分衔级,兵长一杠无星、上等兵三颗、一等兵二颗、二等兵一颗,新兵(不是军衔)无星。

边、杠用金属丝或丝线刺绣,樱星用铜制。

国民党军人肩章三条杆是什么级别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的对应关系
尉官(一杠)
一杠一星:少尉
一杠二星:中尉
一杠三星:上尉
校官(两杠)
两杠一星是:少校
两杠二星是:中校
两杠三星是:上校
两杠四星是:大校
将军
没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叶,直接加上金星。

一颗金星:少将
二颗金星:中将
三颗金星:上将
一、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为黑色,空军为天蓝色。

士兵有两级,列兵(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和上等兵(现役第二年的义务兵)。

二、士官分为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

其中一级、二级士官为初级士官,三级、四级士官为中级士官,五级、六级士官为高级士官。

士官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象征符号和折杠。

象征符号、折杠的繁简分别表示士官军衔高、中、初三等和级别。

三道粗折杠为六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五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为四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三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为二级士官军衔;一道细折杠为一级士官军衔。

士官军衔肩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软肩章。

三、兵的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折杠,无象征符号。

两道折杠为上等兵军衔;一道折杠为列兵军衔。

兵的军衔肩章为套式软肩章。

答案补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军衔,基本上实行一职编两衔的制度,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正的《军官军衔条例》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编制军衔为上将,其他各职级的编制军衔为:
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
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
正军职,少将、中将;
副军职:少将、大校;
正师职:大校、少将;
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
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
副团职:中校、少校;正营职:少校、中校;副营职:上尉、少校;正连职:上尉、中尉;副连职:中尉、上尉;排职:少尉、中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