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物理学复习 ()

合集下载

《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知识点

《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知识点

《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知识点《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知识点熟悉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内容,也要明白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的区别。

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声光电等)、物理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

大气探测学是大气科学的另一个基础性学科分支,主要研究大气状态和过程的信息探测技术、观测方法和信息处理技术。

探测的对象包括地面和高空的大气状态和过程参数。

2.基本名词的理解,从大气科学的角度解释,温室效应,温室气体,阳伞效应,ENSO,酸雨,大气污染,雾,露点(霜点),沙尘暴,极光,臭氧空洞,湖陆风(焚风),城市热岛,大气中的光现象解释(如海市蜃楼,虹,天空蓝色,海洋蓝色等),平流层急剧增温(SSW)1)温室效应: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并被其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则几乎全部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向外太空和地面发出长波辐射,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升温。

2)温室气体:指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及水汽等。

其中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火山喷发、有机物的燃烧、腐烂及动植物的呼吸等。

3)阳伞效应:由于排入空气的烟尘不断增加,使到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就象地球的遮阳伞一样,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引起地面降温。

4)ENSO:ENSO循环:ENSO(ElNiño-Soullation)circulation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

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

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

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 (音“恩索”)。

这种全球尺度的气候振荡被称为ENSO循环。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则是ENSO循环过程中冷暖两种不同位相的异常状态。

(整理)空气动力学复习1

(整理)空气动力学复习1

空气动力学复习一.大气物理构成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按体积计算:氮气约78%;氧气约21%;其它约1%。

物理参数:温度、压力、密度;与飞行有关的其它参数:粘性、压缩性、湿度、音速;1.密度单位:公斤/平方米;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高度升高,密度下降;近似指数变化;2.温度单位:摄氏温度C、华氏温度F、绝对温度K;不同温度单位的对应公式:C=(F-32)*5/9; K=C+273.15大气温度与高度的关系,对流层每上升1000M,温度下降6.5摄氏度。

3.大气压力单位:毫米汞柱,帕,平方英寸磅,平方厘米千克,国际计量单位:帕.海平面15摄氏度时的大气压力:几种表示单位,数值;29.92inHg,760mmHg,1013.25hPa,14.6959psi,1.03323kg/cm2.4.粘性:特性;流体内两个流层接触面上或流体与物体接触面上产生相互粘滞和牵扯的力。

大气粘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各种气体分子不规则运动造成的.气体的粘度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没有粘性的流体称为理想流体。

5.可压缩性:一定量的空气在压力或温度变化时,其体积和密度发生变化的特性;6.湿度:相对湿度:大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量与同温度下大气能含有的水蒸气最大量之比。

温度越高,能含有的最大量越大,露点温度:大气中相对湿度为100%时的温度;7.音速:在同一介质中,音速的速度只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大气中的音速:V=20.1(T)1/2 M/S从地球表面到外层空间。

气层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对流层的高度:极地8KM,中纬度11KM,赤道12KM.二、空气动力学1基本概念1.1相对运动原理:1.2.连续性假设:1.3.流场、定流场、非定流场:流场:流体流动所占据的空间;定常流:流动微团流过时的流动参数(速度、压力、温度、密度等)不随时间变化的流动;非定常流:流动微团流过时的流动参数(速度、压力、温度、密度等)随时间变化的流动;与之对应的流场称为定流场和非定流场。

空气动力学复习(1)

空气动力学复习(1)

空气动力学复习一.大气物理构成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按体积计算:氮气约78%;氧气约21%;其它约1%。

物理参数:温度、压力、密度;与飞行有关的其它参数:粘性、压缩性、湿度、音速;1.密度单位:公斤/平方米;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高度升高,密度下降;近似指数变化;2.温度单位:摄氏温度C、华氏温度F、绝对温度K;不同温度单位的对应公式:C=(F-32)*5/9; K=C+273.15大气温度与高度的关系,对流层每上升1000M,温度下降6.5摄氏度。

3.大气压力单位:毫米汞柱,帕,平方英寸磅,平方厘米千克,国际计量单位:帕.海平面15摄氏度时的大气压力:几种表示单位,数值;29.92inHg,760mmHg,1013.25hPa,14.6959psi,1.03323kg/cm2.4.粘性:特性;流体内两个流层接触面上或流体与物体接触面上产生相互粘滞和牵扯的力。

大气粘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各种气体分子不规则运动造成的.气体的粘度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没有粘性的流体称为理想流体。

5.可压缩性:一定量的空气在压力或温度变化时,其体积和密度发生变化的特性;6.湿度:相对湿度:大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量与同温度下大气能含有的水蒸气最大量之比。

温度越高,能含有的最大量越大,露点温度:大气中相对湿度为100%时的温度;7.音速:在同一介质中,音速的速度只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大气中的音速:V=20.1(T)1/2 M/S从地球表面到外层空间。

气层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对流层的高度:极地8KM,中纬度11KM,赤道12KM.二、空气动力学1基本概念1.1相对运动原理:1.2.连续性假设:1.3.流场、定流场、非定流场:流场:流体流动所占据的空间;定常流:流动微团流过时的流动参数(速度、压力、温度、密度等)不随时间变化的流动;非定常流:流动微团流过时的流动参数(速度、压力、温度、密度等)随时间变化的流动;与之对应的流场称为定流场和非定流场。

大气物理学(复习版)

大气物理学(复习版)

⼤⽓物理学(复习版)⼤⽓物理学第六章⼤⽓热⼒学基础⼀、热⼒学基本规律1、空⽓状态的变化和⼤⽓中所进⾏的各种热⼒过程都遵循热⼒学的⼀般规律,所以热⼒学⽅法及结果被⼴泛地⽤来研究⼤⽓,称为⼤⽓热⼒学。

2、开放系和封闭系(1) 开放系:⼀个与外界交换质量的系统(2) 封闭系:和外界互不交换质量的系统(3) 独⽴系:与外界隔绝的系统,即不交换质量也不交换能量的系统。

3、准静态过程和准静⼒条件(1)准静态过程: 系统在变态过程中的每⼀步都处于平衡状态(2) 准静⼒条件:P ≡Pe 系统内部压强p 全等于外界压强Pe4、⽓块(微团)模型⽓块(微团)模型是指宏观上⾜够⼩⽽微观上含有⼤量分⼦的空⽓团,其内部可包含⽔汽、液态⽔或固态⽔。

⽓块(微团)模型就是从⼤⽓中取⼀体微⼩的空⽓块,作为对实际空⽓块的近似。

5、⽓象上常⽤的热⼒学第⼀定律形式【⽐定压热容cp 和⽐定容热容cv 的关系cp= cv+R ,(R ⽐⽓体常数)】6、热⼒学第⼆定律讨论的是过程的⾃然⽅向和热⼒平衡的简明判据,它是通过态函数来完成的。

7、理解熵、焓(从平衡态x0开始⽽终⽌于另⼀个平衡态x 的过程,将朝着使系统与外界的总熵增加的⽅向进⾏;等焓过程: 绝热和等压;物理意义:在等压过程中,系统焓的增加值等于它所吸收的热量)8、⼤⽓能量的基本形式:(1)内能;(2)势能;(3)动能;(4)潜热能9、⼤⽓能量的组合形式(1)显热能:单位质量空⽓的显热能就是⽐焓。

(2)温湿能:单位质量空⽓的温湿能是显热能和潜热能之和。

(3)静⼒能: 对单位质量的⼲(湿)空⽓,⼲(湿)静⼒能:(4)全势能: 势能和内能之和称全势能10、⼤⽓总能量⼲空⽓的总能量: 湿空⽓的总能量: ⼆、⼤⽓中的⼲绝热过程1、系统(如⼀⽓块)与外界⽆热量交换(δQ=0)的过程,称为绝热过程。

286.0000)()(p p p p T T d ==κ(对未饱和湿空⽓κ= κd=R/Cp=0.286计算⼤⽓的⼲绝热过程)例:如⼲空⽓的初态为p=1000hpa,T0=300K ,当它绝热膨胀,⽓压分别降到900hpa 和800hpa 时温度分别为多少?2、⼲绝热减温率定义:未饱和湿空⽓块温度随⾼度的变化率的负值为⼲绝热减温率γv ,单位°/100mdp ρ1-dT c =αdp -dT c =δQ p p 2p k d V 21+gz +T c =E +Φ+U =E Lq +V 21+gz +T c =Lq +E +Φ+U =E 2p k m m C m k km K c g o pdd 100/1100/98.0/8.9≈===γ3、位温θ定义: 把空⽓块⼲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压(常取1000hpa )时应有的温度称位温。

关于大气物理学题库_答案

关于大气物理学题库_答案

大气物理学题库答案1.氮气、氧气、氩气(或N2、O2、Ar)2.原始大气、次生大气、现代大气3.基尔霍夫定律、普朗克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维恩定律。

4.核化(或填异质核化)、凝结、碰并、连锁;5.水云、冰云、混合云;6.色;7.爱根核,大核,巨核;8.增加空气中的水汽、降温。

9.CO2、O3;10.瑞利散射,米散射,几何光学散射;11.宇宙射线地壳αβγ射线作用大气中放射性元素12.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鞍型气压场13.Kirchhoff (或基尔霍夫)14.紫外光、红外光15.辐射平衡、热量平衡,潜热、感热,太阳辐射,大气。

16.高压、低压17.冷却、增湿、冷却、增湿18.日地平均距离大气上界19.比湿、混合比、水汽密度、露点、相对湿度。

20.状态(变化)、层结。

21.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外层。

22.绝热上升膨胀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降温过程很多,写出其中四种即可)23. 0>∂∂z θ、0<∂∂zseθ 。

24. 大气温度直减率 ,干绝热递减率,湿绝热递减率。

25. TSP 、 降尘 、PM10 。

(任意写出其中的三种)(可在TSP 、降尘、PM10、PM2.5、尘粒、粉尘、灰、飞灰、总灰等中任选三个) 26. 虚温 。

27. 8 , 等温 。

28.29. 、分子散射(或瑞利散射)。

30. 波长、红外光、紫外光。

31. 太阳散射辐射,瓦/米2 。

32. 行星反照率 。

33. 热流量。

34.100035. 大气压力是指 单位面积上 直至 大气上界 整个空气柱的 重量 ,是气象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物理量。

常用的单位有: Pa 、 hPa 、 毫巴(标准大气压) 等。

标准大气状态下,我们假设海平面气压为 1000hPa ,1.5km 高度气压为 850 hPa ,5.5km 高度气压为 500hPa 。

36. 水汽混合比是指 水汽 的质量与 干空气 的质量比,比湿是指 水汽的质量与 湿空气 的质量比。

《大气物理学》学习资料:大气热力学基础

《大气物理学》学习资料:大气热力学基础

修斯看来,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听任它自然发展,那么,能量差总是倾向
于消除的。让一个热物体同一个冷物体相接触,热就会以下面所说的方式
流动:热物体将冷却,冷物体将变热,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为止
。克劳修斯在研究卡诺热机时,根据卡诺定理得出了对任意循环过程都都
适用的一个公式 :dS=(dQ/T)。
对于绝热过程Q=0,故S≥0,即系统的熵在可逆绝热过程中不变,在
17
克劳修斯主要科学贡献
在《论热的运动力……》一文中,克劳修斯首次提出了热 力学第二定律的定义:“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 高温物体。”
推导了克劳修斯方程—关于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 和 气体普适常数之间的关系,修正了原来的范德瓦尔斯方程 。
1854年,最先提出了熵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热力学理论 提出了气体分子绕本身转动的假说 推导出了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公式,找出了分子平均自由

1948年,香农在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了《通信的数
学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一文,将21熵的 概念引入信息论中。
熵在热力学中是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通常用符号 S表示。在经典热力学中,可用增量定义为dS=(dQ/T) ,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Q为熵增过程中加入物 质的热量。下标“可逆”表示加热过程所引起的变化过 程是可逆的。若过程是不可逆的,则dS>(dQ/T)不可 逆。从微观上说,熵是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无序度 的量度,系统越无序、越混乱,熵就越大。热力学过程 不可逆性的微观本质和统计意义就是系统从有序趋于无 序,从概率较小的状态趋于概率较大的状态。
Q
cpd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期末复习题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期末复习题库

1.大气气溶胶:含有分散、悬浮的固态和液态粒子的大气称为大气气溶胶。

2.大气窗:大气中主要吸收气体对长波辐射的吸收有明显的选择性,在某些波段有强的或较强的吸收带,二者这些吸收带之间有些很弱的准透明区,称为“大气窗”,为8-12微米波段。

地面发生的长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向太空。

3.位温:位于任意温压状态(P ,T )下的空气,干绝热移动到P=1000hpa 处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

4.梯度风:在水平面上沿曲线运动的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和离心力的平衡下的风称为梯度风。

5.以表示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d0时,与日光垂直平面上的太阳分光辐照度,此时的太阳积分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

6.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为W.m -2。

7.由于云和气溶胶(特别是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强散射作用,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减少,称为阳伞效应或反射效应。

8.焚风效应:潮湿的气流经过山脉时被强迫抬升,达到凝结高度后水汽就凝结而形成云。

气流继续上升后其温度将按假绝热减温率变化,凝结出的水分部分或甚至全部降落。

气流越过山顶以后,由于水分已全部降落或部分降落,将干绝热下沉或先湿绝热下沉待剩余水分蒸发完后再干绝热下沉。

因此,在山前山后的同一高度上,气流的温度、湿度都不同,背风面出现了温度高、湿度小的干热风。

9.假相当位温:空气由原来的状态沿干绝热过程上升,到达抬升凝结高度LCL 后再沿假绝热过程上升到水汽全部凝结脱离,再按干绝热过程下降到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

10.大气透明窗:在地气辐射中的8~12um 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很弱,地面长波辐射可以透过此窗口发送到宇宙空间。

11.光学厚度:沿辐射传输路径,单位截面上所有吸收和散射物质产生的总削弱。

是无因次量。

'00llex ex k dl k dl δρ==⎰⎰12.抬升凝结高度:未饱和湿空气块被外力强迫抬升时,因为上升速度快,可以认为是绝热的。

空气动力学考前知识精析

空气动力学考前知识精析

流场:运动流体所占据的空间。

非(定)常流动:流线的形状和位置(不)随时间变化的流动。

流线:在稳定流动中,流场中每点都与速度矢量相切的曲线。

迹线:流体微团在流场中的运动的轨迹。

流管:通过流场中任一闭合曲线C(不是流线且包含流量)上各点作流线,由这些流线所围成的管子。

流谱:由许多流线及涡线组成的反映流体流动全貌的图形。

全压:静压(P)与动压(PV^2/2)之和。

粘性流体:有粘性的实际流体。

理想流体:粘性系数等于零的流体。

附面层:流体绕固态物体流动时在紧挨着物体壁面附近形成的粘性流体薄层。

转捩点:层流附面层与紊流附面层之间有一个过渡区,通常把它看成是一点。

分离点:附面层气流开始离开翼面的点。

相对弯度:最大弧高中的弧度与弦长的比。

相对厚度:翼型的最大厚度与弦长的比。

展弦比:展长与平均弦长之比。

根尖比:翼根弦长与翼尖弦长之比。

后掠角:机翼上有代表性的等百分弦线(如:前缘线、1/4弦线、后缘线)在XOZ平面上的投影与OZ轴之间的夹角。

迎角:翼弦与相对气流方向之间的夹角。

压力中心:机翼升力的作用点(升力作用线与翼弦的交点)。

压力系数:剩余压力与远前方气流动压之比。

剩余压力:气流静压与大气压力之差。

临界迎角:升力系数最大的迎角。

零升迎角:升力系数等于零的迎角。

升力系数斜率:增加单位迎角时的升力系数的增量。

摩擦阻力:气流与飞机表面发生摩擦形成的阻力。

压差阻力:由于空气粘性作用导致机翼前后压力不等而形成的阻力。

诱导阻力:由升力诱导而产生的阻力。

翼尖涡:由于空气的粘性作用及旋涡的相互作用,旋涡面在翼后不远处卷成两个大涡索。

侧滑:飞机对称面同相对气流方向不一致的飞行。

侧滑角:相对气流方向同飞机对称面之间的夹角。

升阻比:同一迎角下升力与阻力的比值。

总空气动力:飞机升力和阻力的合力。

有利迎角:升阻比最大的迎角。

飞机极线:横坐标表示阻力系数,纵坐标表示升力系数,迎角为参变量,把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随迎角变化的规律用一条曲线表示出来,这条曲线叫做飞机极线。

大气物理学复习资料

大气物理学复习资料

大气物理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一章大气概述1、干洁大气:通常把除水汽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结大气,也称干空气。

2、气溶胶: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粒子。

3、气团: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巨大空气块。

4、气团变性:当气团移到新的下垫面时,它的性质会逐渐发生变化,在新的物理过程中获得新的性质。

5、锋:冷暖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交界面处出现一个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发生剧烈改变的过渡带称为锋。

6、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7、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8、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占主导地位,使锋面处于来回摆动状态。

9、锢囚锋:当三种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如暖气团、较冷气团、更冷气团)相遇时,可以产生两个锋面,前面是暖锋,后面是冷锋,如果冷锋移动速度快,追上前方的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并逐渐合并起来,使地面完全被冷气团所占据,原来的暖气团被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这种由两条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称为锢囚锋.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垂直方向上每变化100米,气温的变化值,并以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为正值。

11、气温T: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12、混合比r:一定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和干空气质量之比。

r=m v/m d13、比湿q:一定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与湿空气质量之比。

q=m v/(m v+m d)14、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的分压强称为水气压.15、饱和水汽压e s:某一温度下,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所具有的水汽压。

16、水汽密度(即绝对湿度)ρv:单位体积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17、相对湿度U w: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水汽和饱和水汽的摩尔分数之比称为水面的相对湿度。

18、露点t d:湿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条件下,气温降到对水面而言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大气物理学

大气物理学
实际大气中与国际大气相互转化的主要工作是确定实际大气压与国际标准大气温度偏差,即ISA偏差,缩写为ISA Dsv
大气物理学
1)大气的重要物理参数:
大气密度——指单位体积内的空气质量 、
(kg/m3)
大气温度——是指大气层内空气的冷热程度
大气压力——是指大气层内空气的压强,即单位体积上承受的空气的垂直作用力。(Pa)
粘性——是流体的固有属性。两相临流层的流速不同时,两流层面上产生相互粘带和相互牵扯的力,这种特性就是流体的粘性。
可压缩性——是指一定量的空气在压力或温度变化时,其体积和密度发生变化的特性。
湿度——通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是指大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量与同温度下大气能含有的水蒸气最大量之比。
音速——是指小扰动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m/s)
2)大气层的构造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760mmHg H=O m)

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物理学》历年试卷及参考答案

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物理学》历年试卷及参考答案

信息工程学院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课程名称:大气物理学专业:班级:考生学号:考生姓名:注意:试卷评阅统一使用红色笔,要求对的打“√”,错的打“×”,并采用加分的方法评定。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 分)1.热力学图解中常用的T-lnP 图上的湿绝热线是根据()画出的。

A、湿绝热方程B、泊松方程C、假绝热方程2.下列夜间条件中,有利于辐射雾形成的是()。

A、阴天-大风;B、阴天-微风;C、晴天-大风;D、晴天-微风3.使未饱和气块达到饱和的方法为()。

A、气块做上升运动B、气块做下降运动C、气块做旋转运动D、气块向外辐散4.在标准大气中,下面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随高度增高而递增B、温度随高度增高而递增C、温度随高度增高而递减D、密度随高度增高而递增5.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下列何者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最大?()A、平流层大气B、对流层大气C、云层D、地面6.冰核嵌入过冷水滴内使其转换成一个冰粒子,此模式称为()A、吸附模式B、凝华模式C、冻结模式D、凝冻模式7.造成地球季节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A、大气垂直运动B、地球自转C、日地距离改变D、地球自转轴与垂直于黄道面的主轴成23.5度的倾斜8.习惯上将线性尺度()作为冰晶和雪晶的分界线。

A、50微米B、100微米C、300微米D、1000微米9.下图中哪一条曲线表示云滴半径增长中的重力碰并增长?()10.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为:()A、氧气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二氧化硫11.典型雨滴的半径大小为:( )A、50微米B、100微米C、300微米D、1000微米12.下面哪一个不是云形成的条件?()A、足够的凝结B、充足的水汽C、足够的水平风速D、上升运动13.单位体积云体内所含液态水、固态水和水汽的质量称为云含水量,该说法是()。

A、正确的B、错误的14.地气系统能量平衡过程中,按能量值从大到小排列,以下几种“热”的顺序是。

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物理学》历年试卷及参考答案 - 副本

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物理学》历年试卷及参考答案 - 副本

信息工程学院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课程名称:大气物理学专业:班级:考生学号:考生姓名:注意:试卷评阅统一使用红色笔,要求对的打“√”,错的打“×”,并采用加分的方法评定。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 分)1.干气块抬升后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的是图。

2.表示绝对不稳定的是图。

3.洁净大气中对红外辐射吸收能力从强到弱的正确顺序是。

A. 水汽、二氧化碳、臭氧B. 二氧化碳、臭氧、水汽C.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D. 水汽、臭氧、二氧化碳E. 二氧化碳、水汽、臭氧4.在过程中,所有的凝结物全部从气块中降落。

A. 干绝热B. 假绝热C. 可逆的湿绝热D. 可逆5.未饱和湿空气干绝热上升达到凝结高度以后,如果此饱和气块继续上升,则气块的温度递减率将干绝热递减率 d。

A. 大于B. 等于C. 小于D. 无法判断6.逆温层指的是温度随高度的某层大气。

A. 降低B. 升高C. 不变D. 视具体情况而定7.路边孤立着一盏路灯,随着你离开越来越远,灯光渐暗,这可用解释。

A. 维恩位移定律B. 辐射平衡原理C. 平方反比关系D.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8.具有初始温度为27℃的干空气微团,绝热地从1000百帕上升到500百帕,它的终止温度为多少摄氏度:()A、-25.9℃B、-26.9℃C、-27.9℃D、-28.9℃9.大气分层中,温度随高度递减且水汽含量最大的是下列哪个:。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中层D、热层10.等压绝热蒸发过程中所可能有过的最高温度:。

A. 相当温度B. 湿球温度C. 假相当位温D. 位温11.当水汽饱和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空气温度和露点温度相同B.空气温度和湿球温度相同C.相对湿度是100%D.温度升高将会引起凝结现象12.大气之窗主要位于下列哪一个波。

A. 0~4 μmB. 4~8 μmC. 8~12 μmD. 12~16 μm13.两块气团的相对湿度分别为36%和78%,其中含有较多水汽的是()。

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物理学》历年试卷及参考答案

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物理学》历年试卷及参考答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题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 分)1.温室气体对()吸收较强,而对()基本不吸收,大气中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地面平均温度将比现在()。

A)可见光,红外辐射,高;B)可见光,红外辐射,低;C)红外辐射,可见光,高;D)红外辐射,可见光,低由下图回答247-248题:2.日最高气温不是出现在正午,而是在下午,其原因是()。

A)太阳正好直射;B)地面净出射红外辐射正好等于地表吸收的太阳入射辐射;C)日落前地面已被太阳晒了一整天3.下列不属于地面温度下降原因的是()。

A)地表发射红外辐射;B)地表温度高于贴地层气温时发生传导过程;C)地表水份蒸发;D)地表吸收大气逆辐射4.霾和云阻碍()辐射到达地面使得日最高气温降低,同时吸收()辐射后再向地面发射使得日最低气温升高。

A)短波,长波;B)长波,短波;C)长波,长波;D)短波,短波信息工程学院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课程名称:大气物理学专业:班级:考生学号:考生姓名:注意:试卷评阅统一使用红色笔,要求对的打“√”,错的打“×”,并采用加分的方法评定。

5.()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是地球行星反照率中占比例最大的部分。

A)海洋;B)陆地;C)云6.辐射作为能量传递的方式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

A)辐射能传递可以不需要介质;B)所有物体都发射辐射;C)对人类而言,可见光是辐射的一部分;D)以上都是7.在相同条件下,当太阳照到下列几种下垫面时,吸收太阳辐射最多的是()。

A)水面;B)黑色沥青路面;C)绿草地;D)新雪8.下列几种下垫面中,对太阳辐射的反照率最大的是()。

A)水面;B)黑色沥青路面;C)绿草地;D)新雪9.如果空气分子仅对可见光中最大波长部分进行选择性散射,则天空的颜色将为()。

A)白色;B)蓝色;C)红色;D)黑色10.日出和日落时,太阳看起来颜色发红是因为()。

A)红光散射较多;B)红光散射最少;C)红光易被大气吸收;D)红光不易被大气吸收11.平均而言,地气系统()。

大气物理学学位考试大纲

大气物理学学位考试大纲

大气物理学学位考试大纲大气物理学大气物理学是一门气象专业基础课。

学习该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物理学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

本门课主要包括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静力学、大气辐射、大气热力学等知识。

第一章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一、要求: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生命的起因,掌握地球大气演化的三个阶段。

二、考试内容(1)行星大气(2)地球大气的演化三、例题:(1)地球大气的演化大体可分为、和三个阶段。

四、作业:(1)行星大气的演化主要决定于该行星距太阳的距离及重力场的强度,对吗?为什么?(2)地球具有哪些独特的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第二章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其分布一、要求: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主要的气象要素;掌握湿度的表示法、状态方程、虚温、水汽和大气气溶胶的作用等概念。

二、考试内容(1)干洁大气(2)大气中的水汽(3)大气气溶胶三、例题:(1)气温15.0℃,大气压力1015.0百帕,混合比0.01 ,求(a )饱和水汽压,(b )水汽压,(c )饱和差。

(d )相对湿度,(e )绝对湿度,(f )比湿。

(2)什么是大气气溶胶粒子?它在哪些大气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如果假想大气中完全不存在大气气溶胶,地球大气环境会有什么变化?(3)计算气压为1000hPa ,气温为27℃时的干空气密度和在相同温压条件下,水汽压为20 hPa 时的湿空气密度。

(4)计算垂直密度梯度,在该高度上密度为1.0千克/米3,温度为23.1℃,气温直减率为0.65℃/100米。

如果空气密度不随高度变化,那么T z ?=?四、作业:(1)气温为3℃,相对湿度为30%,求露点\霜点及水汽密度。

若大气压强为1005 hPa ,求比湿。

(2)计算垂直密度梯度,在该高度上密度为1.0千克/米3,温度为23.1℃,气温直减率为0.65℃/100米。

如果空气密度不随高度变化,那么T z ?=? (3)简述南极臭氧洞产生的原因。

大气物理学(复习版)

大气物理学(复习版)

大气物理学(大三)第六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一、热力学基本规律1、空气状态的变化和大气中所进行的各种热力过程都遵循热力学的一般规律,所以热力学方法及结果被广泛地用来研究大气,称为大气热力学。

2、开放系和封闭系(1) 开放系:一个与外界交换质量的系统(2) 封闭系:和外界互不交换质量的系统(3) 独立系:与外界隔绝的系统,即不交换质量也不交换能量的系统。

3、准静态过程和准静力条件(1)准静态过程: 系统在变态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处于平衡状态(2) 准静力条件:P ≡Pe 系统内部压强p 全等于外界压强Pe4、气块(微团)模型气块(微团)模型是指宏观上足够小而微观上含有大量分子的空气团,其内部可包含水汽、液态水或固态水。

气块(微团)模型就是从大气中取一体微小的空气块,作为对实际空气块的近似。

5、气象上常用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形式【比定压热容cp 和比定容热容cv 的关系cp= cv+R ,(R 比气体常数)】6、热力学第二定律讨论的是过程的自然方向和热力平衡的简明判据,它是通过态函数来完成的。

7、理解熵、焓(从平衡态x0开始而终止于另一个平衡态x 的过程,将朝着使系统与外界的总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等焓过程: 绝热和等压;物理意义:在等压过程中,系统焓的增加值等于它所吸收的热量)8、大气能量的基本形式:(1)内能;(2)势能;(3)动能;(4)潜热能9、大气能量的组合形式(1)显热能:单位质量空气的显热能就是比焓。

(2)温湿能:单位质量空气的温湿能是显热能和潜热能之和。

(3)静力能: 对单位质量的干(湿)空气,干(湿)静力能:(4)全势能: 势能和内能之和称全势能10、大气总能量干空气的总能量: 湿空气的总能量: 二、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1、系统(如一气块)与外界无热量交换(δQ=0)的过程,称为绝热过程。

286.0000)()(p p p p T T d ==κ(对未饱和湿空气κ= κd=R/Cp=0.286计算大气的干绝热过程) 例:如干空气的初态为p=1000hpa ,T0=300K ,当它绝热膨胀,气压分别降到900hpa 和800hpa 时温度分别为多少?2、干绝热减温率定义:未饱和湿空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的负值为干绝热减温率γv ,单位°/100mdp ρ1-dT c =αdp -dT c =δQ p p 2p k d V 21+gz +T c =E +Φ+U =E Lq +V 21+gz +T c =Lq +E +Φ+U =E 2p k m m C m k km K c g o pdd 100/1100/98.0/8.9≈===γ3、位温θ定义: 把空气块干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气压(常取1000hpa )时应有的温度称位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物理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一章大气概述1、干洁大气:通常把除水汽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结大气,也称干空气。

2、气溶胶: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粒子。

3、气团: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巨大空气块。

4、气团变性:当气团移到新的下垫面时,它的性质会逐渐发生变化,在新的物理过程中获得新的性质。

5、锋:冷暖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交界面处出现一个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发生剧烈改变的过渡带称为锋。

6、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

7、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8、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占主导地位,使锋面处于来回摆动状态。

9、锢囚锋:当三种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如暖气团、较冷气团、更冷气团)相遇时,可以产生两个锋面,前面是暖锋,后面是冷锋,如果冷锋移动速度快,追上前方的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并逐渐合并起来,使地面完全被冷气团所占据,原来的暖气团被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这种由两条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称为锢囚锋。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垂直方向上每变化100米,气温的变化值,并以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为正值。

11、气温T: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2、混合比r:一定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和干空气质量之比。

r=m v/m d13、比湿q:一定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与湿空气质量之比。

q=m v/(m v+m d)14、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的分压强称为水气压。

15、饱和水汽压e s:某一温度下,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所具有的水汽压。

16、水汽密度(即绝对湿度)ρv:单位体积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17、相对湿度U w: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水汽和饱和水汽的摩尔分数之比称为水面的相对湿度。

18、露点t d:湿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条件下,气温降到对水面而言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9、风:指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

20、云: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晶或雪粒,它底部不接触地面,有一定的厚度。

21、降水: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22、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的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到水平面上的水层深度,它以mm为单位。

23、气象能见距: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

能见距的记录以km单位。

24、能见度:透过大气能分辨远处目标物的程度,分为10个等级25、虚温T v: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具有的温度。

第二章大气压力1、大气压强或气压:物体表面单位面积所受的大气分子的压力称为大气压强或气压。

2、大气流体静力平衡:大气处于静止时垂直气压梯度力和重力相平衡。

3、重力位势:单位质量的空气通过任意路径由海平面上升到某一高度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4、大气标高:气压、密度随高度的变化趋势。

气压标高:指使气压减少到初始气压1/e倍时所需要的高度增量。

5、等温大气:大气层的虚温(或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称为等温大气。

6、多元大气:指气温(或虚温)是高度的线性函数的大气层。

7、均质大气:大气密度不随高度变化,而是整层都保持其海平面值的等密度大气模式,称为均质大气。

8、标准大气:就是能够粗略地反映出周年、中纬度状况的,得到国际上承认的,假定的大气温度、压力和密度的垂直分布。

它的典型用途是作为压力高度计校准、飞机性能计算、飞机和火箭设计、弹道制表和气象制图的基准,假定空气服从使温度、压力和密度与位势发生关系的理想气体定律和流体静力学方程,在一个时期内,只能规定一个标准大气,这个标准大气,除相隔多年做修正外,不允许经常变动。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基础1、干绝热过程:在绝热过程中,气块内的水汽始终未达到饱和,没有相变发生的过程。

2、位温:就是把空气块干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气压(常取1000hpa)时应有的温度。

3、抬升凝结高度:湿空气块因绝热抬升而达到饱和的高度称为抬升凝结高度。

4、湿绝热过程:未饱和湿空气干绝热上升达到凝结高度以后,假如在上升过程中是绝热的,全部凝结水都保留在气块内,当气块下沉时凝结的水分又会蒸发,仍然沿着绝热过程回到原来的状态,这个过程是可逆的。

5、假绝热过程:如果在饱和气块上升过程中,凝结物一旦形成便全部从气块中降落,并带走一些热量(不过此热量极少),在气块下沉时必然会沿着干绝热过程变化,无法再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是一个开放系的不可逆过程,严格来说也不是绝热的。

6、焚风:气流过山后形成的干而暖的地方性风。

7、(掌握焚风形成原理,教材P139最后一段)8、大气层结:一个地区上空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

9、路径曲线(状态曲线):空气块温度随气压(或高度)的变化曲线。

10、相当温度Te:系统经等压绝热蒸发过程成为湿空气(p,T,r)以前,绝对干燥的空气所应具有的温度。

是这个等压绝热蒸发过程中可能有过的最高温度。

11、湿球温度:在等压绝热过程中,系统内的液态水蒸发使空气降温而达到饱和时空气所具有的温度,是这个过程中最低的温度。

12、假湿球温度:空气由原来的状态沿干绝热线上升,达到抬升凝结高度后再沿假绝热线下降到原来的气压处,这时的温度。

13、假湿球位温:将假湿球温度沿假绝热线降到1000hpa处所具有的温度。

14、假相当位温:气块沿干绝热线上升,到达抬升凝结高度后按假绝热线上升,直到所有水汽耗尽,再沿该假绝热线的渐近线——干绝热线下降到1000hpa处所应具有的温度。

15、假相当温度:令气块干绝热上升,达到凝结高度后又按假绝热过程上升,直到所有水汽耗尽,再沿干绝热过程下降到原来气压处所应有的温度。

16、静力稳定度(也称层结稳定度):层结大气所具有的影响空气团块垂直运动的特性。

第四章大气动力学1、气压梯度力:单位质量的空气在气压场中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受到的力。

2、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3、惯性离心力:是物体做曲线运动时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的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4、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再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5、内摩擦力:气层之间产生的一种牵制力,它通过湍流交换作用使空气流速发生改变,也称湍流摩擦力。

6、外摩擦力:下垫面对空气运动的阻力,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与空气运动的速度和摩擦力系数成正比。

7、热雷雨:指气团内因下垫面(森林、沙地、湖泊等)受热不均匀,由热力抬升作用形成的雷雨。

8、地转风:在自由大气中,平直等压线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9、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不计摩擦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及惯性离心力,三里达到平衡时,空气的等速水平的圆周运动。

10、旋转风:在忽略科氏力的情况下,(当大气梯度力大,惯性离心力大(旋转半径小)),对于自由大气中的匀速曲线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离心力二者的平衡称为旋转平衡,相应的空气运动称旋转风。

或旋衡风。

11、热成风: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的速度矢量差。

计算题可能出处:1、(切记哈,可能考原题哦)重点复习例题:P33例3.1P41例3.2P163例6.22、课后所做的习题及补充题。

第二部分章末小结第一章小结1、大气演化的三个阶段及各自组分1)干结大气的的定义及组成成分2)CO2、臭氧的来源和作用3)气溶胶的定义、来源、作用2、大气垂直分层(成分、压力、电离、温度)1)气温垂直递减率γ的定义和计算2)气团、气团变性、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3、温湿参量定义及计算风、云、降水量、气象能见距的定义4、能独立推导湿空气状态方程。

虚温的概念、意义及相关计算第二章小结1、通常可认为大气受到的重力和垂直方向的气压梯度力是平衡的,即处于静力平衡状态。

于是得到2、:3功称为重力位势,(J/kg)(gpm)将位势高度代替几何高度,则压高公式简化成:气压标高、密度标高与大气标高4、引入三种大气模式,得到不同情况下大气的压强随高度的分布。

(1)等温大气Tv=C将Tv 替换成tv,ln替换为lg得拉普拉斯压高方程:它主要用于海平面气压的订正。

压高公式主要应用于几方面:(1)海平面气压订正。

(2)气压测高。

根据不同高度两点的气压和它们之间的平均气温,来求两点的高度差。

比如,已知山顶、山脚处的气压、气温即可求出山的高度。

(3)求气层的平均气温(压高平均气温)第三章小结1、讨论大气中的热力过程时,以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形式为基本出发点,并讨论了广泛应用热力学函数熵S、焓H和吉布斯函数G。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大气中的应用形式,熵、比熵、焓、比焓、吉布斯函数、化学势等的基本表达形式和式中各项物理含义。

等熵过程为绝热可逆过程,等焓过程为绝热等压过程。

2、空气的多种热力过程中,以干绝热过程及湿绝热过程(可逆饱和绝热过程)最为重要,它们都是可逆过程。

在假绝热过程中,凝结物一旦形成便完全降落,是不可逆的。

空气块垂直上升时,湿绝热过程和假绝热过程的减温率差异很小,故常用假绝热过程的垂直减温率作为湿绝热减温率。

(1)概念:干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假绝热过程、位温、假相当位温、焚风(包括解释原理)(2)掌握:泊松公式应用,位温计算,位温垂直分布与大气垂直减温率关系,抬升凝结高度计算,干湿绝热减温率关系。

3、研究大气热力学问题常用图解法。

我国台站上广泛使用的是温度对数压力图即埃玛图,它是用来分析预报雷雨、冰雹、飑线等强对流天气的一种基本图表。

各种图解上都有等温线、等压线、干绝热线、湿(假)绝热线及饱和等比湿线五组基本曲线。

(1)掌握:埃玛图的构造,利用埃玛图确定比湿、饱和比湿、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抬升凝结高度、求等压面厚度和虚温、位温、假相当位温等。

(2)概念:路径曲线、层结曲线、相当温度、湿球温度、假湿球温度、假湿球位温、假相当温度、假相当位温,各温湿参量的大小关系和保守性。

4、处于静力平衡的大气层中,其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关系到对流运动是否发展,这种特性称为大气的静力稳定度。

通常用“气块法”根据其垂直位移时气块温度的个别变化率和环境大气的垂直减温率判断薄气层的稳定度,分为绝对稳定、绝对不稳定及条件不稳定三种形态。

对于厚气层或整层大气的稳定度,根据不稳定能量的大小和正负,可将气层分成绝对不稳定、绝对稳定和潜在不稳定(包括真潜和假潜)三种类型。

有外力抬升时,真潜不稳定的气层很快发展成对流运动。

(1)概念:气块法,静力稳定度,自由对流高度、平衡高度、潜在不稳定、真潜、假潜、对流凝结高度、CAPE、CIN(2)薄层大气静力稳定度判据(γ与Γ,γd和γs判据,θ与θse判据)分为绝对稳定、绝对不稳定及条件不稳定三种形态;厚气层或整层大气的稳定度(不稳定能量判据)分成绝对不稳定、绝对稳定和潜在不稳定(包括真潜和假潜)三种类型;热对流的预报;5、影响气层稳定度的因子很多,整层气层的抬升和下沉,高空冷暖平流,垂直混合等作用都会使层结发生变化,改变稳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