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礼仪有礼貌》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懂礼仪有礼貌》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新、实、活
——《懂礼仪有礼貌》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程。在教学中,如何在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的同时,重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品德教育具有创新性、实效性、生活性呢?这都是我们上好《品德与生活》要思考的问题。《懂礼仪有礼貌》的堂中如何体现出堂教学的新实活?
一、新——创新性
新程明确指出:本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供老师讲授的,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活动一开始,我就改变教材平铺直叙的手法,通过儿歌创设一个愉悦的环境。我根据本班孩子喜欢看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站到底”的游戏,把整节的各个环节串联在一起,给孩子带愉快的心情。环节中有师生的表演、小组分角色扮演、唱儿歌……创设这些引人入胜的情景,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小朋友好说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其中“我的一天”的设计是以一个获得学校“明之星”的孩子讲述她一天的明表现,让她抽问其他同学正确的礼貌用语,这是一个让孩子感觉到新鲜的环节,我希望发挥班级的榜样,影响每一位同学做一个明之人。创新的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会乐意进入一个多样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去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教材或教参只是为我们提供个参考,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助“参考”努力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孩子学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实——实效性
堂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品德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低效的堂现实始终困扰着一线的教师。我们深知要使德育堂取得实效,必须实现两个转化,即要把品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又要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所以我在本节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更重要的的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首先是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活动环节中,唱儿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记忆礼貌用语;“我的一天”是通过学生之间的问答方式渗透礼貌用语;“情景表演”的活动是把孩子带到一个生活的场景中,在体验中感悟。“判断题”是从学生的日常表现出的情况进行判断,进一步加强对礼貌用语的巩固,明白有礼貌的重要性。
通过堂的学习,引领孩子从堂生活回归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把学习到的礼仪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世界感受、体验、领悟到懂礼仪是一快乐的事情。
在教学中,我努力追求“新、实、活”的堂。教学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教师虽然通过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学生会很容易淡忘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应把视线转移到堂外的校园、家庭和社会中,共同形成德育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此加强行为实践的力度和效度。
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我们应该在活动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认识世界,在体验中提升道德水平。
三、活——生活性
马克思指出:“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生活也是一体的,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在充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与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情境中领悟品德中所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达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说,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不多,已经了解的礼仪可能是家人要求要这样做的,或者看到家人的做法仿效的,都是不知所以的一些做法。我在上为孩子们创设“玩”的氛围,“动”的场地,在“玩”中领悟到“懂礼仪”的重要性:对长辈的称呼用“您”是尊重;需要别人帮忙时用“请”“谢谢”能的得到别人的帮助;当打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原谅别人用“没关系”,这可以化解一场误会和矛盾……
其次是活动的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堂的活动是应该在教师组织下每位学生自身积极参与的活动,避免了教师个人才华的表演活动,也避免了个别学生的表演特权。在每一个情景表演后,我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个人的看法,而把机会留给学生进行评价,让他们发现问题,从而判断和学习。
最后是要尊重学生真实的情感体会。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接触新生事物少,所以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并不一定按照我们预设的问题去思考问题,可能会有自己的个人理解。例如当出示一副图片要判断对错时,图片画了一个小朋友想拿图书,一位阿姨伸手拿,图片有一句话“阿姨,请帮我拿那本书。”,这很明显是正确的做法。但一位小朋友举手说不对,其他同学立刻轻轻地在提醒他说错了。但我并没有立刻否认他的说法,而是继续问他原因,他不好意思了,轻轻地说:“因为阿姨帮助了他,他要说谢谢!”我恍然大悟,在肯定图中的行为是正确的同时,也鼓励了他的想法是对的。我们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堂才真正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