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试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学院《形势与政策》试卷

一、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主张。

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具有国际法意义的国际关系准则。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所奉行的睦邻政策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心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主张和立场可以概括如下几点:(一)南海主权归我,不容置疑。南海主权归我,这是中国政府一贯立场,也是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协商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前提。在不同场合和条件下,中国政府反复重申: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决不允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和采取任何方式加以侵犯。”

(二)主权平等,和平共处。在解决南海问题时,相关国家主权平等、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建立相互信任、进行和平谈判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国政府在解决南海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一切国际关系准则,只有在各国主权得到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得到遵循。”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对海洋领土主权的要求与尊重对方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对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秩序的现实追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可偏执一端。这既是中国对以往地区乃至国际争端、冲突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东南亚各国谋求发展旱的现实政治需求。

(三)寻求合作支点,求同存异。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既有和平谈判的基础,又有彼此观点上的差异。南海周边国家都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立场基本上是一致的。

(四)搁置争端,和平解决争端。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根据这一精神,中国已同一些邻国通过双边协商和谈判,公正、合理、友好地解决了领土边界问题。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沙群岛。

中国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近些年来,越南、菲律宾等出兵强占南海一些无人岛礁,摧毁中国在南沙无人岛礁所设主权标志,抓扣或以武力驱赶我在南海作业的渔民,对此,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外交渠道,以和平方式与有关国家商讨解决有关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维护地区稳定和双边友好关系大局的诚意。南海问题是中国与有关国家间的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双边友好协商解决与有关国家之间的分歧。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都是不可取的,只能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中国与有关国家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妥善处理彼此的争议。

2、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答: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创新供给不足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成果质量不高,很难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一方面,科研投入的力度不足。技术创新需要投资,投资越大,创新的空间才更广阔。我国的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而且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不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要想坚持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就要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十分短缺。创新型人才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如果人才缺失,必然制约科研成果的创造。

(2)技术创新需求度不高

从根本上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拉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只有当经济发展需求转换为生产者对科技的需求时,才会真正形成技术创新的动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科技创新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我国仍处于转型期,市场竞争力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高效的生产率,而不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在市场化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大多选择这种获利快的方式来规避风险,从而忽视了创新的价值;其次,我国的自主创新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高投资、高风险、低收益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另外技术创新和改造的费用高,技术不成熟,更多企业选择了引进国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削弱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最后,我们的社会环境中缺乏一些有效的激励制度。政府部门对税收等方面先后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还不够。

推进技术创新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是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有效地解决在技术创新道路上的现实问题。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制形成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要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和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科技创新和研发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的部门,要舍得投资,将企业的资源转移到创新上来,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优化升级。

(2)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引导者。依照本国的国情,加强自主研发、开发高新技术的引导工作,依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但不是一味地依赖国外的科研技术。健全立法制度,为技术创新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的保障。一旦企业主体出现纠纷,能依照法律来进

行裁决,同时也让创新政策的建立有了法律依据。(3)重视高校的基础作用。我国的高等院校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这里提供了优良的基础设施和自由的学术氛围,是技术创新的源头。高校是培养科研型人才的摇篮,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人才的数量。在大学中,凝聚着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和学术带头人。他们立足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重视基础性问题的探讨,开拓了很多有特色的学科领域,在我国的技术创新和建立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论述题(60分)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受国内外因素影响而呈现加速下滑态势,中央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到更为重要位置。请根据所学知识,论述当前我国实现经济“稳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一)我国实现经济稳增长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当前的社会目标是在2050年前达到中等发到国家的目标,这就需要长期的保持经济快速健康稳定的增长;第二,随着美欧经济陆续出现新问题,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而中国经济运行中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因此,要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稳增长无疑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三,如今的中国经济不追求高速度,但仍然需要比较稳定的增速,以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壮大国力。而考虑到经济运行的巨大惯性,以及严峻的世界经济环境,尽早为中国经济“筑底”非常必要。要为中国经济“筑底”,稳增长的政策选择是关键。

(二)尽管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运行情况来看,我们初步判断上半年乃至全年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大。投资来看,各地投资积极性还比较高,投资动力比较强。其中有一个指标,就是大家平常关心的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这说明内生动力在增强。消费来看,尽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但是这个水平仍然比近几年同期平均水平要高。而且这种回落主要是由汽车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增速的回落所引起的,我们认为这种回落既有主动调控的因素,也有政策回归正常的影响,同时也是前期增长比较快以后的一种正常调整。进出口来看,尽管出现了季度逆差,但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还在复苏之中,进出口的增长仍然会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水平。(1)内需对GDP贡献率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在增加的。(2)物价总体可控,关于物价调控的一些措施效果初显。只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出台的物价管理政策措施,物价维持稳定是有可能的。他并强调,一季度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能够控制在5%,应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在国际流动性十分充足的条件下,所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物价都处在一种通胀的状态。(3)滞涨可能性非常小,由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处在升级阶段,消费的增长潜力、空间和动力也都比较强。从上半年乃至今年全年的走势来看,国民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因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比较强。他并说明,虽然当前中国的经济没有出现滞胀,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未雨绸缪,因为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所以我们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有效性。(4)房地产价格上涨得到遏制关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效果,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态度也是坚定的,措施也是有力的。从一季度的情况来看,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在继续显现,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得到了明显遏制。很多地方反映购买两套房或者三套房以上这样一种需求在明显下降,很多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在回落。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5)输入性通胀压力确实在进一步加大,输入型的通胀压力确实在进一步加大,因为从我们进口商品的结构来看,原油、铁矿石、粮食,有关大宗商品的原材料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恰恰在国际市场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之下,涨幅也是最高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是影响国内物价上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我们国家物价治理的过程之中,有些措施是针对解决输入型压力加大的情况。关于原材料价格,输入型通胀影响程度有多大,在多大程度上要传导到CPI上,现在还不好说,因为中间要经过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等一系列环节,另外这里面还涉及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内部消化问题。除了国家要加大对输入型通胀因素的治理以外,我觉得企业也应该借这个机会加大内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来消化这些压力的因素,变被动为主动。

尽管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速保持在年初预期目标区间内,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同时要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