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术史_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逸笔草草:元代文人画家倪瓒宣扬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发展了宋以来水墨写意画的精神,在抒发个人意兴方面,最求更自由的发挥。它是对前代画家注重形似问题的一种挑战。
古意:元代初期开始在画坛上流行的审美倾向,主张摆脱近世(指南宋院体)画的作风,追求晋唐的艺术境界。倡导“画贵有古意”的主要人物是赵孟頫 。
三教合一:宋代以来思想界和宗教文化界的主要趋势,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使汉文化再一个新的认识基础上发展。元代以“三教弟子”等名号自诩的就有赵孟頫等人,声势很大。
梵相:特指佛教造像 蒙汉二元制:元代的社会政治制度,它包括蒙古传统的制度如宿卫制、宫帐制、投下制等和中原的行政管理制度。通过这种二元的制度,保证蒙古帝王的政令能有效实施。
十三科:民间和画院画家要掌握的绘画基本科目,由元初汤垕首先提出,元末陶宗仪作具体说明,包括:“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神鬼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浅绛山水:与青绿山水不同的一种风格形式,以笔墨皴写为结构,再敷之以淡赭色点染山石、树干,呈现出苍劲古朴之气,为元末山水画大家黄公望所专长。
书画合一:是宋代文人开始将书法笔法和写意画法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它由赵孟頫明确加以提倡和总结,得到了元代文人画家们的积极响应。
四君子:指绘画中梅兰竹菊四种题材,代表文人的雅致格调。其来源是与“岁寒三友”(松竹梅)等专题有关,到宋末元初组合起来。它们再笔墨表现上有很大发挥余地,主要靠特定的程式来传达其固有的象征意义。
阔远:山水画构图的一种,最早由宋代韩拙提出,到元代成为代替“深远”一法的表水:元代山水画的一种新的类型,专门以文人画家自己或友朋的斋室为对象,表现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它和表现一般性自然山水的作品相比,更能突出特定的文化背景。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

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10000-100000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4000-10000年前)两个阶段。

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

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

•彩陶:在打磨光滑的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P7)•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P7)•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

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大篆:又称“籀书”,是早期书体的一种,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该体,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

秦国的石鼓所刻文字,是大篆书体的范例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

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

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

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的器物纹饰。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的铜器装饰工艺。

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的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地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地进化划分出地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地生产力水平.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年前)两个阶段.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地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到度之间.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彩陶:在打磨光滑地地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地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地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地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地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地陶器通称彩陶.()•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地,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地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它记录地是甲骨占卜地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大篆:又称“籀书”,是早期书体地一种,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该体,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秦国地石鼓所刻文字,是大篆书体地范例之一.公元前年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地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地图腾符号.•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地铸造青铜器地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地铸模.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地器物纹饰.•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地铜器装饰工艺.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地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地装饰效果.早在殷商时期,宝石镶嵌就已应用在玉器和象牙器上,技术非常成熟.•帛画:是在素绢上绘制地图画.现存最早地帛画为楚国作品,功用以随葬品为主,大都表示灵魂升天地主题,到汉代后期发展成卷轴形式.•画像石:是刻凿在石料上地图画作品,在汉代地石祠和墓室中大量使用.技法有单线阴刻、平面减底刻凿、浅浮雕刻凿等.•画像砖:是模压焙制地砖像图画,作为墓室地主要装饰,画风细腻生动.•铁线描:指绘画中地一种线描方式,用来形容笔法严谨、连绵悠长、笔力似铁线地线条.•六法:南齐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论》中提到地人物画创作地六条原则,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后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品评地重要依据,对传统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徐显秀墓:北齐武安王徐显秀之墓,发掘于年太原周边,为北齐时期地典型墓葬,墓内壁画分为家居宴饮、出行仪仗两类,色调以暖灰色为主,桔黄色作为退晕渲染出人物地立体效果,反映出北齐艺术地胡化特点.•昙曜五窟:由北魏僧人昙曜主持开造地五所石窟即今天云冈第至窟,其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方开明窗,窟内佛像形体高大,多为三尊佛像,或坐或立,是河西凉、秦二州三世佛形式地延续,为典型地犍陀罗风格.•犍陀罗风格:佛教造像风格之一.犍陀罗为印度西北一地名,公元世纪时该地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占领,其佛教造像受到希腊化风格影响.后来人们将具有这类特点地佛教造像称为犍陀罗风格.•龟兹型窟:为克孜尔石窟地主要窟型,分前后室前室为券顶,在前室之后中心柱有间壁,把前后室分割开.间壁通道与中心柱形成可以环绕进行“右旋”仪式地甬道.壁画题材地分布较有规律,一般是在前室画释迦牟尼地生平事迹和佛本生故事或因缘故事,在后室画佛涅槃后地情景.洞窟券顶则画满菱格地本生和因缘故事,一格一图.•经变:佛教绘画术语.讲说佛经故事叫“变文”,以视觉形象表现佛经故事叫“经变”.“变相”在图解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佛经内容这几个方面发挥了重要地作用.唐代地经变故事在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地过程中具有积极地意义.有代表性地有西方净土变、弥勒变、药师经变等.•乐山大佛:四川乐山凌云寺大佛.由海通禅师于开元年间开凿,前后持续了九十年,至贞元年间,由剑南节度使韦旱出资续建完成.大佛通高米,依山凿成,是世界上现存尺度最大地佛像.•奉先寺造像:位于洛阳龙门石窟由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高宗咸亨三年(公元年)动工,前后费时三年九个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九尊造像,形体宏伟,本尊为“卢舍那佛”,高米,容貌秀丽,是初唐佛教造像地代表作品.•翰林图画院:北宋宫廷继承南唐与西蜀地传统开设翰林图画院,招募宫廷画家为皇家服务,所画作品迎合帝王本人地审美需要,多为工笔写实性较强地作品,在多种画科中均有涉及,机构建制方面,把画家按等级分为待诏、艺学、抵候、画学生四个职别采取公开地考试制度,所考试题多是源于古诗,考察画家地文学修养与艺术功底,并设立画学培养画家.北宋时地著名画家武宗元、崔白、王希孟、张择端等人均供职于画院.翰林图画院为中国绘画打下写实地基础.•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地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地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要求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地绘画,作品多以水墨山水、花鸟为主,要求“不求形似”,强调笔墨、抒情、写意.其强调身份、强调“士气”地审美趣味,对后世绘画影响巨大.•千里江山图: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所作,今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金碧山水地杰出代表,以长卷地形式表现千里江山,全图刻画工细,众物皆合比例、透视,布置合理.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营造出雍容华贵地艺术效果.•缂丝:又称“刻丝”,采用“通经断纬”地织法,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地效果,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代表作品有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地《莲塘乳鸭图》,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地《梅鹊》、《清碧山水》等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具有自成风韵地独特艺术风格.•大足石刻:重庆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地石窟艺术地总称.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多处,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宝顶石刻赵智凤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地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包括以寿寺为中心地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地山湾.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佛传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毗卢洞等.•元四家:元代山水画地四位代表画家地合称.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画风有特点,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体现出强烈地文人气息,是元代山水画地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永乐宫:为奉祀吕洞宾而建,道教祖庭之一,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县永乐镇,被称为永乐宫.永乐宫系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年)动工兴建,包括彩绘壁画在内,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迁)竣工,由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组成.以三清殿地大型壁画朝元图最为精彩,殿内四壁,满布壁画共有人物个,表现了众多神仙朝拜原始天尊地场景.•青花瓷:青花瓷属釉下彩瓷.用含氧化钴地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地特点.成熟地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地景德镇.明代青花成为瓷器地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四家(吴门四家):指中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吴门四家”中沈周与文征明,是吴门派文人画最突出地代表.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地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下烧成地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地空白活涂染青花轮廓线内地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地色调,沉稳老辣地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地装饰风格.•宣德炉:明代宣德,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地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地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地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地精心铸炼.成品后地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是明代工艺品中地珍品.•粉彩:瓷器釉上彩装饰手法地一种,又名“软彩”.是在清康熙年间在五彩地基础上受珐琅彩地影响而产生地新品种,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地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地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地特性,呈现一种粉润地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泥人张:天津泥人张始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其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达到神形兼具地境地,注重塑造、注重对人物性格地刻划 .“泥人”所用材料为纯净胶泥,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塑造好后自然风干,入窑烘烧,温度要达℃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着色等工序,一般要天左右.。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彩陶: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图案,烧成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仕女画:中国古代人物画之一,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夫人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代表画家有张萱、周昉等。

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3.马踏匈奴:西汉霍去病目前群雕的主题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4.岩画:是古代描绘或摹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大多数岩画分布在新疆少数名族地区,具有原始美术的特点和稚拙、率真的艺术魅力。

5.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魅力的装饰纹样。

它是一些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恐怖的动物形象,只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像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

6.《人物龙凤帛画》7.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画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8.“迁想妙得”:西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

“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受。

“妙得”为其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这是对绘画审美活动的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的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

9.吴带当风: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

他在宗教画上的成就突出。

在用笔记法上,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固有吴带当风之称。

10.《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作者唐代张彦远。

11.“为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的绘画理论,他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陶器①人类利用泥土烧,制造的使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②按照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③按照陶质分:红,白,灰,黑④按照装饰分:拟形陶,彩陶,素陶,印纹陶⑤按照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2、彩陶①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②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③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客观水平。

3、青铜器①发端于黄河流域,是红铜加锡的合金;②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③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④其品种有:鼎、尊、豆、盘、钟等。

4、瓦当①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

②通指半规或圆形之瓦头。

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纹饰。

③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

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

5、秦兵马俑①惊人的数目和巨大的体积在世界美术史是罕见的;②造型简练,崇尚写实,面部刻画细致,绘彩逼真,表情丰富,姿态多样;③整个秦俑具有宏伟壮阔的气势,又有活跃变化的动感。

6、马踏匈奴①是霍去病墓雕群的一座主像;②战马昂首挺立,英姿飒爽,豪迈雄劲,足踏匈奴于脚下。

③此作品既是对英雄丰功伟绩的缅怀追思,也是对西汉国强马壮的高度赞颂。

7、画像石①画像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功能艺术,厚葬和孝悌是画像石产生的原因;②主要用于装饰墓室、石棺、祠堂和石阙等③盛行于东汉中晚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8、帛画①帛画流行于战国中晚期直至西汉前期,是反映了楚人祈求死后升天的幻想;②古代画在丝织物上,其表现的主题是引魂升天③以墨线为骨,线条流利舒畅,色彩绚烂谐调,富有装饰趣味。

9、魏晋南北朝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与理论①顾恺之在艺术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表现在他极为重视人物内在思想感情与性格风度,可以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个性;②他画人物尤为重描绘眼神,认为眼神是传神成功与否的光键所在;③绘画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④他还精研绘画理论,著有《论画》、《魏晋盛流画赞》、《画云台山记》⑤他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陶器①人类利用泥土烧,制造的使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②按照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③按照陶质分:红,白,灰,黑④按照装饰分:拟形陶,彩陶,素陶,印纹陶⑤按照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2、彩陶①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②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③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客观水平。

3、青铜器①发端于黄河流域,是红铜加锡的合金;②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③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④其品种有:鼎、尊、豆、盘、钟等。

4、瓦当①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

②通指半规或圆形之瓦头。

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纹饰。

③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

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

5、秦兵马俑①惊人的数目和巨大的体积在世界美术史是罕见的;②造型简练,崇尚写实,面部刻画细致,绘彩逼真,表情丰富,姿态多样;③整个秦俑具有宏伟壮阔的气势,又有活跃变化的动感。

6、马踏匈奴①是霍去病墓雕群的一座主像;②战马昂首挺立,英姿飒爽,豪迈雄劲,足踏匈奴于脚下。

③此作品既是对英雄丰功伟绩的缅怀追思,也是对西汉国强马壮的高度赞颂。

7、画像石①画像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功能艺术,厚葬和孝悌是画像石产生的原因;②主要用于装饰墓室、石棺、祠堂和石阙等③盛行于东汉中晚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8、帛画①帛画流行于战国中晚期直至西汉前期,是反映了楚人祈求死后升天的幻想;②古代画在丝织物上,其表现的主题是引魂升天③以墨线为骨,线条流利舒畅,色彩绚烂谐调,富有装饰趣味。

9、魏晋南北朝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与理论①顾恺之在艺术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表现在他极为重视人物内在思想感情与性格风度,可以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个性;②他画人物尤为重描绘眼神,认为眼神是传神成功与否的光键所在;③绘画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④他还精研绘画理论,著有《论画》、《魏晋盛流画赞》、《画云台山记》⑤他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三远: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山水画布局中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方法。

成为处理全景山水构图的基本程式。

郭解释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是中国著名的古代艺术。

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在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永乐宫壁画:北方道教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山西永济的永乐宫道教建筑群和壁画。

各殿的壁画装饰是在元中后期陆续完成的。

永乐宫三大殿的壁画,都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北方宗教壁画中最有艺术价值的经典内容(其中三清殿的《朝元图》出自当地著名画工之手。

构图恢宏,气势非凡。

它们的突出之处是整体性强,在各种前代样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格局。

画家的线条运用能力惊人,其圆浑流畅的长线组织,既表现了衣带飞舞飘逸的动感,又体现出浓烈的装饰效果。

纯阳殿的《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在这一连环画形式的壁画中,全部故事都安排在山水的自然环境中,保持了一种统一的画面基调。

它们生动多样地表现出当时人民生活的现实情景。

重阳殿的壁画也是连环画形式。

)。

《鹊华秋色图》:·赵孟頫为生活在吴兴的书画收藏家周密作的。

在这幅纸本手卷上,突出地体现了画家借复古以开新的艺术理想和成就。

·以家乡山水为题材创作,其文化内涵十分深厚。

·这幅精心绘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在选择风格语言时的独到之处,这样的复古,完全符合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从画面上看,有开阔的平远之景,远处鹊,华二山遥相对立,形态各异,别具风采;其墨色韵致更接近董源,多用干笔皴擦,但不作刚直方正的线条,因而圆浑又潇洒。

其山石的皴法用披麻皴,富于变化,使细密流畅的线条愈显凝重含蓄之美。

·这一作品在元代画史上影响深远,是赵孟頫周围的艺术家们看到了一种新的风格趋向。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舞蹈纹彩盆》新石器时代一幅重要的绘画性作品,氏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盆》,在陶盆内壁描绘着三幅相同五人一组,手拉着手的舞蹈画面,它不仅是彩陶图案装饰别具一格的创造。

也是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绘画作品,它反映了原始人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舞蹈艺术,表现了劳动之余的快乐或丰收之后的喜悦心情,是反映原始社会现实生活唯一最早的作品。

2.院体画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

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

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应了最高统制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

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响;院画也有其局限性,“萎靡柔媚之处当舍”(鲁迅语)。

3.文人画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问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要求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作品多以水墨山水、花鸟为主,要求“不求形似”,强调笔墨、抒情、写意。

其强调身份、强调“士气”的审美趣味,对后世绘画影响巨大。

4.吴道子盛唐,“画圣”。

(1)盛唐时期最伟大的画家,对中古以后的人物画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他的佛教画被称为“吴家祥”。

(3)其画风“落笔雄劲,敷粉简淡。

(4)其线描富有运动感、节奏感和粗细变化,称为“莼菜条描”。

(5)所勾衣纹流畅飘洒,被称为“吴带当风”。

(6)独创“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的淡彩画法,被称为“吴装”。

5.青铜器是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

主要类型有饮器、食器、酒器、兵器等。

青铜器艺术是夏、商、周时占主导地垃的美术创造。

此时期出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样在工艺美术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6.《林泉高致集》是北宋郭熙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

该书论述宽泛,涉及山水画创作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望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不少地方则是发前人所未发之观点。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黑陶① 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 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3.彩陶① 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 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_ . H一。

③ 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人面鱼纹彩陶盆① 西安半坡② 仰韶文化③ 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 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5.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 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称兽面纹。

⑤ 常饰于器物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渐衰落。

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9."岩画①是用矿物质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顡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敲象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崖6.泥塑女神像① 出土壁或岩石的图画。

② 我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国境内岩画分布广泛。

③ 址② 头像与真人等大,似比较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江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苏连云港岩画等。

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1 0 . "原始瓷器商周时期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出现的青釉器皿,已经具备秘感③ 塑造技术成熟,水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还于原始阶段,故称原始瓷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器。

(完整word版)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 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 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5. C 形玉雕龙①1971 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6. 泥塑女神像①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 舞蹈纹彩陶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②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 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 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5. 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6. 泥塑女神像①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 舞蹈纹彩陶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②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

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斗彩:先用青花颜料在胎底上勾出纹样的轮廓,再罩透明釉,经高温烧成青花瓷,然后在青花轮廓线间填色,后加温烧彩,取得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斗艳争奇的艺术效果。

2、青铜器以铜为主加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器具。

主要产于夏商周三代。

3、联珠纹是在团纹的四周边饰以若干小圆圈,如同联珠而得名。

4、彩陶答: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

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5、仕女画答:中国古代人物画之一种。

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代表画家又张萱、周昉等。

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6、刺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预先设计好的花纹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锈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制作,俗称“绣花”。

7、马踏匈奴答: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8、画像石答: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

盛行于东汉。

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9、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答:中国画术语。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10、昭陵六骏答:唐太宗陵墓前浮雕。

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

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11、帛画答: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

其表现主题是引魂升天。

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具有装饰风味。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5、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国画术语。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6、昭陵六骏:唐太宗陵墓前浮雕。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作品有强烈的体积感。
3、马踏匈奴: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4、画像石: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盛行于东汉。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12、米氏云山:宋代山水画派之一。又称“米家山水”。米芾所创,其子米友仁加以继承和发展。描绘云烟掩映的江南山川景色。采用泼墨法,参以积墨和泼墨,又常用焦墨提神,其精妙在于见笔见墨,属水墨大写意画法,自称“墨戏”。对水墨山水发展影响很大。
7、帛画: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其表现主题是引魂升天。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具有装饰风味。代表有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质釉陶产品的概称。流行于盛唐武则天至中唐开元、天宝时期。三彩釉以白、黄、绿三种釉色为主,也有少量蓝釉或黑釉。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9、浙派:明代山水画流派之一。明初至武宗嘉靖时最为盛行。该派承继南宋院体,取法于李唐、马远、夏圭,多作斧劈皴,行笔有顿挫,形成水墨苍劲一体。代表画家有戴进、吴伟等。
10、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是红铜加锡的合金。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四大类。其中礼器是统治阶段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其品种有鼎、豆、尊、盘、钟等。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 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5. 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6. 泥塑女神像①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 舞蹈纹彩陶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②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

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 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5. 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6. 泥塑女神像①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 舞蹈纹彩陶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②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

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

中美术史_名词解释

中美术史_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曹家样(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

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

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2、顾恺之(2006年清华美院)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他的画以传神精妙著称,并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著名绘画思想。

传有后人摹临的作品《烈女图》《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迁想妙得(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所谓“迁想妙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4、以形写神(2006年清华美院、2007年山大艺术学院)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即“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5、《画品》南齐谢赫撰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著,书中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提出了绘画的品评标准“六法”,并以此为依据,把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分为六个品第,各论其优劣得失。

6、谢赫“六法论"(2003年湖美、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清华美院)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7、“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绘画理论,强调艺术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

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8、比德说(2006年湖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中国美术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中国美术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中国美术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它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2、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吴带当风: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

他在宗教画上成就突出。

他用笔技法上,他创造交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4、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8、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象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李泽厚语)。

9、骨法用笔:通过用笔捉取人物的骨象法则,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10、《人物龙凤帛画》:此画于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战国)这副画高28厘米、宽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此画表现楚国贵族妇女祈祷飞腾的龙凤引导她的灵魂登天升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曹家样(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

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

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2、顾恺之(2006年清华美院)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他的画以传神精妙著称,并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著名绘画思想。

传有后人摹临的作品《烈女图》《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迁想妙得(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

所谓“迁想妙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4、以形写神(2006年清华美院、2007年山大艺术学院)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

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即“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5、《画品》南齐谢赫撰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著,书中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提出了绘画的品评标准“六法”,并以此为依据,把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分为六个品第,各论其优劣得失。

6、谢赫“六法论”(2003年湖美、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清华美院)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7、“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绘画理论,强调艺术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

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8、比德说(2006年湖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9、吴带曹衣(200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吴带曹衣”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

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试圆转,衣服飘举;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这两种著名的描发也流行于古代造像。

10、《历代名画记》(2003年、2007年湖美,2006年山大艺术学院)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

全书内容大致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

11、石窟寺中国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多依山崖开凿,窟前往往建造木构或仿木构窟前建筑,有些依附于寺院。

由于古代地面建筑多已毁坏,只保留了洞窟遗迹,故也简称石窟。

12、莫高窟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东南,是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

莫高窟集建筑、雕塑、绘画三者于一体,十六国至明清历代都有建造,是中国佛教美术的宝库。

13、昙曜五窟(200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云冈石窟中最早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的5所,即今天的云冈16 —20窟,通称昙曜五窟。

主要造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皇帝即时当今如来”的思想。

主像形体高大雄伟,充塞窟内空间,强调给朝拜者以无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统一的象征。

形象特点多是面行方圆,鼻梁直挺,衣纹简洁流畅,反应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14、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另雕刻名匠将他征战时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刻成浮雕,置于他的墓地前,世称“昭陵六骏”。

六骏石刻风姿英武,具有情节性和高超的写实艺术的表现力,完美的表现了唐帝国的时代气魄。

15、唐三彩(2007年湖美、苏州大学)唐代低温铅质彩釉陶器的概称,因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而得名“三彩”,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

具有绚丽多彩,富丽堂皇的特色。

多作明器随葬,也用作生活器皿。

16、徐黄体异(2002年、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五代花鸟画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种风格流派,即所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黄筌所作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不见勾勒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

徐熙多画自然中的画竹蔬果、禽鱼草虫,注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书写,略加色彩。

画面清新雅致,野趣盎然。

17、六要(2006年中国美院)五代画家荆浩在他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提出了“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个要素,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18、三远(2001年央美)山水画的三种取景法,是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

有北宋郭熙在其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

19、文人画(2006年清华美院、2006年湖美)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绘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

特点是重视文化修养,强调笔墨趣味,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标榜“士气”和“逸品”。

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代“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

20、翰林图画院(200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宋代宫廷绘画机构。

宋初建立,专为宫廷及皇室贵族服务,设有待诏、画学正、艺学、祗侯、画学生等职位。

宋徽宗赵佶时又增设画学医培养宫廷绘画人材,画院制度已此时最为完备,规模最为兴盛。

21、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好简括的笔墨章法塑造了空灵雅秀的江南山水,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22、元四家(2003年、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清华美院,2006年湖美)至元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

他们强调以画“自娱”,注重主观性情的抒发,诗书画的结合达到统一和谐,在笔墨方面各有独特创造,使画面效果更加符合文人画的理想,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新阶段,是后世文人画的典范。

2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004年清华美院)背诵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高度写实的记忆,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清明节的风貌,不但是一幅绘画杰作,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24、永乐宫壁画(2006年清华美院)元代道教壁画的代表。

永乐宫位于山西永济县(因建水库今迁芮城),为元代所建,其壁画规模宏伟,形象生动,线描做莼菜条,施以重彩,局部作堆金沥粉,华美异常,可见吴道子画风之影响。

25、浙派(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明初活跃于浙江地区的绘画流派,艺术上师承南宋院体风格,代表画家戴进、吴伟。

二人均曾为宫廷画家。

26、吴门画派明代中期活动与苏州地区的文人画流派。

该派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代文人画传统,致力于平和典雅、蕴蓄风流的艺术风格,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

以有“吴门四家”之称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画家。

27、白阳青藤明代中叶的两位花鸟画大师。

陈淳号白阳山人,其后的徐渭晚号青藤,画史上并称“白阳青藤”。

他俩把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对明清写意花鸟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8、南陈北崔(2004年四川大学、2007年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指晚明人物画大家陈洪绶和崔子忠。

他俩的人物画题材多为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换,饶有装饰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古雅。

29、波臣派明末清初的肖像画流派,因创始人曾鯨字波臣而得名。

曾鯨在人物肖像画中重视墨骨的画法,以淡墨勾定轮廓五官,然后施墨色染出结构凹凸,再赋色彩。

其画法吸收了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又糅合文人画的审美取向,故而文质相兼,独具特色。

当时追随者甚众,形成了具有中国肖像画特点的波臣派。

30、董其昌明末华亭派的代表人物,绘画理论家。

其山水画创作追求以书法入画所导致的笔墨趣味,并把宋元诸家绘画中的山石树木形象加以简化,以笔势做不似之似的重新组合。

他提出的“南北宗论”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

31、南北宗论(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明末董其昌提出的绘画理论。

他以佛教禅宗分南北二宗为喻,推出了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认为唐以后的山水画分为水墨与青绿两种风格流派。

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则是利家(指职业画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

虽然他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提倡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将文人水墨画推向高峰的同时,也限制了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和创造。

32、“清初四王”(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清华美院)清初画坛的正统派,指王时敏、王鉴、王元祈和王翚四位山水画家。

他们信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变化,崇拜元四家,力图集古人大成。

看重笔墨,却较少观察自然,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技法的艺术表现力。

33、“没骨法”(2001年中央美院)中国画中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的技法。

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

五代黄筌画花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记,遂有“没骨花枝”之称。

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绘花卉摒去墨线勾勒,只用色彩画成,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

清代恽寿平亦用此法。

34、八大山人清初“四僧”之一,名朱耷。

其绘画以及具个性的奇简冷逸的风格,强烈地抒发了遗民之情,达到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空前水平。

常画傲然屹立的荷花、白眼瞪天的怪鸟怪鱼,孤寂高傲,构思奇特,充分表达了他愤世嫉俗的个性特征。

35、石涛(2004年清华美院)清初“四僧”之一,其山水画多写对自然观察体验之所得,极富创造性。

作品构图新颖自然,笔墨纵横潇洒,意境生气勃勃。

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提出了著名的“借故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主张,对当时被摹古风气笼罩着的沉闷画坛,起到振聋发聩的启示作用。

36、扬州画派(2004年四川大学)指清代中期活动在扬州地区的一批画家,又叫“扬州八怪”,有郑燮、金农、黄慎等人。

他们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阔笔写意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冲击了当时流行的恽寿平正统花鸟画风,被称之为“怪”。

37、二高一陈(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二高一陈”指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三人。

他们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方技法,注重写生,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绘画风格。

38、赵之谦(2005年清华美院)海派画家,书法篆刻造诣深厚,以此入大写意花卉画,变流布清末花坛的柔美纤细作风为挺拔厚重,在色彩上吸收了民间绘画的特点,变清淡为艳丽。

39、岭南画派(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岭南画派以“二高一陈”,即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