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蒋军晶老师课有感
名师印象(评蒋军晶)
名师印象:语文教学路上的探索者——蒋军晶老师印象浙江外国语学院汪潮一蒋军晶,任教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第一小学,他年轻、高挑、勤奋、聪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是一个探索者。
2006年,他参加了浙江省首届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
他是学员,我是他的老师。
2009年,他又参加了浙江省首届小学语文高端培训班,他是班长,我又是他的老师。
严格意义上说,他是一个“插班生”。
个中原因,是他强烈地表达了想到培训班学习的愿望,而我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拒绝这样一个热爱、痴迷语文教学的老师。
据我所知,他当时已经参加了省里市里大大小小的许多教学比赛,都获得了一等奖,可他学习的愿望还是如此强烈、如此迫切,着实感动了我!培训期间,蒋军晶专心听课、用心思索,并热心和大家分享他的一些想法。
他善于积极地“宣传”自己的教学观点,又保持足够的敏感吸取大家的意见。
他对语文教学一些观点、做法的思考视角不是“仰视”,不是“俯视”,也不是“平视”,而是“斜视”。
曾记得,当很多人提倡语文课“以读代讲”、“以读代问”的时候,他却另辟蹊径,认为提问是最基本、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关键在于怎样“问”。
那么他在课堂上是怎么“问”的呢?我曾多次带他赴省内各地课堂教学展示,均获一致好评。
通过观看他的课,我发现他在课堂上的提问有以下特点:第一,问题强调“解释”,有适当难度。
他提的问题往往是需要学生在梳理、分析、统整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解释”给出答案。
这相对于那些可以直接能从文本中找到定点答案的问题就显得有难度了。
例如,他在上《月光曲》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主干问题: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的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整堂课,他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透过贝多芬的所见所闻,揣摩贝多芬的所思所想,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遵循思路、潜心会文”的阅读过程。
我一直以为,语文学习需要一定“难度”。
很多语文老师的问题过于细碎,过于简单,总是问一些教材中的人、事、时、地、物的具体问题。
听蒋军晶群文阅读有感
听群文阅读有感
2014年12月27日,蒋老师到我们学校进行群文阅读讲座,遗憾的是由于特殊原因没有能够亲自聆听蒋老师的讲座。
但从语文教研活动中老师的学习心得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1、何为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对传统课文教学的一种改变,改变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将大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
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学习。
群文阅读分为两类:精讲与群文。
两者不能简单地以时间长短来判定,而要以学生的理解程度为
准。
2、作为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很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很容易强势,老师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从不听孩子的内心心理,也不考虑他们的感受。
我们应该
放下身段,用真心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倾听你声音的
同时倾听一下他们的声音。
3、提问技巧:我要为难为难你.
蒋老师这点给了我很大启发,在平常的课堂当中,每次提问学生,如果他不会的话就会让他立马坐下。
听完讲座,我就
尝试着在课堂当中“为难”一下孩子,在这样“为难”的情况下,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
从这点当中,我学会了要让自己的课堂
成为一个充满思考的课堂,成为一个高效的课堂。
从简短的讨论中,我学到了这些零碎的经验。
讨论期间听着其他老师的学习心得和收获,心里除了遗憾还是遗憾,如果有下次我一定不会错过。
听蒋军晶老师执教
听蒋军晶老师执教《文成公主进藏》有感新中学校 郭月娟四月,我有幸参加了2015年“和美课堂”名师优课经典再现暨小学语文名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听了七位名师的讲课,使我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尤其是蒋军晶持教《文成公主进藏》,仿佛至今在耳畔回响,其包含的教学智慧耐人咀嚼。
一、 巧借板书,理清结构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因此,理清结构是学习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蒋军晶老师让学生圈出藏族的人名、地名,边正音边将这些板书了出来,如下:乃巴山达尤龙真路纳我们感觉疑惑:“这是要普及地理知识吗?”蒋老师不急不忙地说:“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这个故事讲的是文成公主经过路纳,过达尤龙真,翻过乃巴山,走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来到吐蕃,来到吐蕃的中心城市拉萨,见到了松赞干布,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时,台上台下同时发出了会心的笑,疑惑顿解。
同时,不禁为蒋老师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别出心裁的设计鼓掌叫好。
就这样,故事的梗概在这个简洁的板书中逐渐清晰了起来。
与此同时,也打开了深入学习的大门。
二、剥茧抽丝,层层深入(一)这是一个民间故事首先,蒋老师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体裁是一篇民间故事。
接着,在师生对话中引出了民间故事的特点,从而对这种文体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这是一个藏族的民间故事在民间故事的前面加了一个定语“藏族的”,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少数名族的民间故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藏族的人名、地名。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扫除了生字障碍,并顺理成章地理清了故事的梗概,将故事朝前推进了一步。
(三)这是一个困难型的藏族民间故事“困难型”是指文成公主在进藏时遇到了许多困难,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重难点所在。
蒋老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段,并将:一条大河、一片沼泽、一只恶鸟、一座大山板书了出来。
本文的四个重要情节立即浮现。
并以此为“契机”训练说故事。
在师范讲、师生合讲、学生练讲等环节中轻松突破了学习要点。
(四)这是一个历史上真有其人的困难型的藏族民间故事通过历史上真有其人这个定语巧妙引出了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的比较。
蒋军晶群文阅读观后感(精选3篇)
蒋军晶群文阅读观后感(精选3篇)蒋军晶群文阅读观后感1 在假期里,我再次翻阅蒋军晶老师关于群文阅读的文章,每次的阅读都是思维的激烈碰撞,敦促着我反复翻阅,并将自己的思考与疑惑用文字记录下来。
蒋老师的“群文阅读”是指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相对于我们传统语文“单篇阅读”教学,它以一组一组文章为主,强调在一组文章中找到共同聊的话题,注重“阅读策略”“表达形式”等方面的议题;通常以默读为主,重视跳读、浏览、略读,结合引用性的朗读,重在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尝试以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群文阅读教学案例梳理群文阅读教学的流程与步骤:第一,蒋老师给学生呈现由日本作者新美南吉写的三个风格迥异的童话《去年的树》、《大鹅过生日》和《猴子和武士》,由作者的名字谈话引入课文的学习。
第二,蒋老师不急于展开《去年的树》的教学,而是展示丰子恺的两幅画,引导学生将简单明快的画与课文结合比较,从而知道课文的童话与以上两幅画一样具有简短明了的特点。
第三,蒋老师引导学生关注鸟的四次对话,并由此感悟出鸟与树深厚的友情。
第四,蒋老师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基调的基础上,再次引用丰子恺的画,这简单明快的画也有细节之处——风筝上写着“和平”和“胜利”,如此类推,简短明了的童话也会有细节之处,蒋老师引导学生默读思考。
第五,学生分享自己圈的重点字词以及自己真实的想法,不同的学生想法不同,思维碰撞产生火花,由此逐渐形成学生对于这篇童话的解读,最后蒋老师总结《去年的树》这篇童话的写作风格简洁干净以及童话故事交予我们情、善、美。
第六,学习完《去年的树》后,师生共同阅读《大鹅过生日》,蒋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此篇童话的写作风格——有趣、好玩,以及分享童话中有趣好玩的情节,最后由相关情节总结出《大鹅过生日》和《去年的树》的写作风格不同,但是同样教给我们情、善、美。
第七,师生共同阅读《猴子和武士》,童话故事前半部分讲五个武士争相杀猴子,给人暴力血腥感觉,学生争论这篇童话是否新美南吉写的,后来蒋老师呈现故事后半部分——五个武士下不了手,最后看到村子有机会找到食物就不杀猴子了。
让思考成为语文课的底色——观蒋军晶执教《渔夫的故事》有感
让思考成为语文课的底色——观蒋军晶执教《渔夫的故事》有感让思考成为语文课的底色——观蒋军晶执教《渔夫的故事》有感黄莉莉跟着蒋老师一起学习《渔夫的故事》,收获特别多。
原来带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读经典的民间故事,可以这样线索简单又得言得法,可以这样综合训练又自主创新。
蒋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发现了他的四大秘诀。
一、让学生像说书人一样思考,在学用中得法蒋老师这节课对准民间故事的特点,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会讲故事,用蒋老师的话说就是“山歌要唱,故事要讲”。
他让学生像说书人一样思考,想想怎样提炼概要搭好故事的框架,讨论哪些部分和细节要讲清楚不落下。
概括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阅读训练的重头戏,也是阅读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
如何根据课文的文体和内容,搭建最合适的学习支架,这是老师们需要掌握的教学策略。
“要讲故事,会用什么办法记住它的内容?”蒋老师先提问后教法,在学生已知的“抓顺序”和“分大段”的基础上,顺势教给学生新知——用关键词来概括。
蒋老师先示范用“规矩”一词来概括故事的开头,然后帮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主体部分,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故事的结局。
我们看到,因为蒋老师提供了简单实用、指向明确的学习支架,所以学生的这项任务完成得既快捷又高效。
学生通过浏览扫读,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了“恩将仇报”这个词。
而自主用词概括故事结局,就在蒋老师的点拨下逐步完善:大获全胜——智斗魔鬼——引魔人瓶。
蒋老师还别具匠心地将把握故事概要和了解情节与人物这两项常规性的学习任务有机融合,交错进行。
蒋老师让学生结合故事来讲一讲什么叫“恩将仇报”,巧妙地以解释词义的名义,给出明确的线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简要概括故事的主体部分。
随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讲这个故事,哪个部分要讲清楚,不能落下?要讲出原因”,有效调动学生沉入课文,积极思考,选择判断重要的关键情节和细节,分享各自不同的阅读兴趣点。
二、让学生像作家一样思考,在表达中得能这节课,蒋老师抓住两处表达特点,让学生像作家一样思考,通过语言鉴赏和表达练笔,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在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
听蒋军晶《游子吟》有感
听名师课例有感——谈蒋军晶群诗教学我曾观看过一个教学视频,那就是2018年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公开课——群诗阅读《半轮月》。
那节课,蒋老师打破单篇教学的窠臼,利用群文阅读,另辟蹊径,走向互文整合阅读的宽广与开放。
他通过《南山大侠》《秋江的晚上》《海鸥》《秋》的结构化组合引发学生思考,并以怎样写像诗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求同存异,分析归纳,思考探究,导出写诗的规律这一发现,最后在读写结合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巩固反思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都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可以说这几年来,蒋老师在群问阅读教学这一块有了很独到的见解,研究得也较为深入。
今年在这一特殊时期,他又为我们呈现了两堂与众不同的古诗课例,那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游子吟》,真的可以说是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
说到古诗,我们已经习惯了教学古诗词的固定模式,那就是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往往先让学生读通顺,再解释字词,最后变成自己的语言讲出意思,里面还穿插一些诗人及创作背景的介绍,有时还要求学生读出画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也明白了教孩子们读诗就应该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一种教学意识,自我感觉是进步了,但听了蒋军晶老师的古诗教学后,我觉得自己还是小学生,与名师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一、比如,当看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时,一种机械的教学方式就我在脑中形成,那就是先对历史背景与杜甫生平做一个大致介绍。
再解释字词,进而让学生体会“喜”。
可蒋老师则是先从现代人读古诗的障碍开始说起,确实是,不管是专业的教授还是小学生,读古诗都是有障碍的,这就间接告诉学生每个人读诗都有困难,读不懂很正常。
接着又出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里面有很多的地名。
有些地名古今是不一样的,这也会造成了我们读诗的障碍。
他还强调多数诗人写诗一般会避开人名地名,以便更好的表达感情。
不过,李白艺高人胆大,杜甫也敢,于是引入了找地名这一教学环节有了前面的铺垫,让孩子尝试找出这首诗的地名。
名师一课,大师风范——有感于蒋军晶执教《祖父的园子》
——有感于蒋军晶执教《祖父的园子》题记:语文教师要会“玩教材”,要努力把语文课上得好玩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会走“正步”,又要会“乱跑”。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用着心思教书。
大致可以归纳为12个字:教之有物,教之有序,教之有趣。
引领孩子们诗意地栖息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回顾实录教什么(一)一、板书:萧红。
追问:这个人与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训练说话)二、板书:《呼兰河传》。
追问:这本书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三、板书:回忆。
追问: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四、自由读课文。
思考: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些事情?1、小插曲:读熟的同学选择几段再读读;没有读熟的同学认真读完。
2、交流主要事例:栽花、拔草、铲地、浇菜(板书)3、交流园子里的小动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跟老师一起写一写,发现字形特点)4、交流园子里的蔬菜:倭瓜、黄瓜、玉米(板书)5、整理总结板书:人:祖父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事:栽花拔草铲地浇菜[聆听有感:显然,蒋老师采用了板书追问的方式,介绍作者、作品及主要内容。
传递的信息特别清晰,尤其是写一写,看一看,理一理,胜过听一听的教学效果。
可见蒋老师的语文教学心理学理论功底非同寻常。
](二)五、寻找语言表达特别的语段1:“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都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生自由读与背。
(追问: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快就背出来?)2、反复引读。
3、加快节奏再引读。
4、师生换读。
5、如此反复,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呢?(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
)六、再次寻找如此“反复”的语段2:“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大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就铲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
蒋军晶《海的女儿》评课稿听课感受
蒋军晶《海的女儿》评课稿听课感受标题:蒋军晶《海的女儿》评课稿听课感受
蒋军晶老师讲授的《海的女儿》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他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课程的掌控能力。
从教学目标的明确到教学内容的精细,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精准,蒋老师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蒋老师通过精美的课件和富有感染力的演示,将学生带入了海的女儿的故事世界。
他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海洋的美景和海的女儿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受到了大海的壮美和海的女儿的纯洁美丽。
同时,蒋老师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挖掘了教材的内涵,让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具备了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蒋老师还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他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总的来说,蒋军晶老师的《海的女儿》评课稿听课感受,让我对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他通过对教材的精细理解和对课程的深入掌控,将抽象的海洋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是一门艺术,蒋老师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蒋军晶麻雀听课心得
蒋军晶的麻雀听课心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
1. 课程设计:蒋军晶老师在麻雀课程中注重课程设计,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要教学策略,通过设置情境、问题引导、活动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关注学生:蒋军晶老师在麻雀课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发展。
3. 学科融合:蒋军晶老师在麻雀课程中注重学科融合,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提高综合素质。
4. 实践操作:蒋军晶老师在麻雀课程中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 教师素养:蒋军晶老师在麻雀课程中展现出了较高的教师素养,包括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等,同时也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
总之,蒋军晶老师的麻雀听课心得可以概括为关注学生、实践操作、学科融合、教师素养等方面,这些经验和心得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指向语文要素蒋军晶二年级读后感
指向语文要素蒋军晶二年级读后感《语文要素》是一本由蒋军晶撰写的二年级语文教材。
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语文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情景,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语文要素的概念。
作者以风趣幽默的方式,将语文知识融入到生活中,让我在阅读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教材中的练习题目设计得很巧妙。
每个练习都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让我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教材还提供了详细的解析,帮助我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教材还注重培养我对语文的兴趣。
通过引导我阅读优秀的作品和鼓励我进行创作,教材激发了我对写作的热情。
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这对我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蒋军晶的《语文要素》是一本很好的二年级语文教材。
它不仅帮助我巩固和扩展了语文知识,还培养了我对语文的兴趣,让我更加热爱学习。
我相信,在这本教材的指导下,我会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听蒋军晶老师课有感
听课有感——浙江特级教师蒋军晶授课《趵突泉》杭派活动又开始了,此次小学语文学科可是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蒋军晶。
而蒋军晶老师执教的《趵突泉》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引导之到位,设计之巧妙,另我叹服。
在“辩课”中,蒋老师的一番话更让我深思,他说: “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读一读《趵突泉》,学生自己读,哪些地方他们自己可以读懂,哪些可能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容易被忽略?哪些地方又可能发生理解错误?等等。
在这个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有可能是很不一样的。
”是呀,只有我们放下教师的架子,少一点“想当然”,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就会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明了了学生的学情,教师的引导就格外重要了。
下面,我仅就这堂课的几处精彩设计,谈谈教师是如何进行有效引导的。
为了更好地分析这堂课,我尝试还原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冒”字。
2.通过完成“结构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抓住关键词“冒、冒、冒”通过联系上下文、适时补充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大泉的“一年四季,永不停歇”的特点,并感叹大自然的伟大、神奇,并尝试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4.通过比较例句,感受老舍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并教会学生品词析句赏析课文的方法。
积累好词佳句,背诵描写“小泉”的排比句。
一、“结构图”——给学生一张整体感知课文的地图。
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利用“结构图”既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又为积累语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此招在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一课也有应用,但作用却不甚相同。
二、“冒、冒、冒”——给学生一把读懂课文的钥匙。
大泉的特点是“一年四季、永不停歇”,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
如果单是说感受,读文章,学生的感受是不会那样真切的。
蒋老师选择了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冒、冒、冒”,由猜测作者意图入手,结合具体词句,适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单单用老师的总结来向孩子灌输。
三、“比较修改例句”——给学生一枝发现语言秘密的魔棒本课中“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特点”是教学难点。
听蒋军晶讲座心得体会
听蒋军晶讲座心得体会蒋老师的讲座包括阅读的多层次、尝试群文阅读要有基础、现在教学的怪现状、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从一篇到一群的意义、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上几个方面。
蒋老师是一线名师,他怎么做的,就给我们怎么讲。
所以觉得他讲的特别实在,特别接地气。
其中重点给我们介绍了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要指向表达、指向策略、指向思考。
怎样指导孩子学表达、学策略,学思考;怎样组文,如课内多篇;一篇课内带多篇课外;课内多篇、课外多篇甚至课内一篇的拆分等。
让我们对群文阅读的具体操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除此之外,我倒是对蒋老师讲座中的非重点部分感受很深,那就是“尝试群文阅读要有基础”,首先要在思想上认同它,,才能坚持下去。
因为要做群文阅读,肯定会痛苦,要不断地改变教学习惯、不断地挑战自己。
老师要把现在的课文教学想明白了,先想清楚课文怎样上好理解、创意、评价,怎样让班里孩子的阅读量上去。
群文阅读对老师、孩子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老师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老师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方式、思考方式,孩子也要有相关的阅读量和相关的阅读素养。
对班级内、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有要求,如图书角的建立以及孩子在课堂上的讨论是否真正有效,能否持续性的阅读等等。
没有这些基础,贸然进入群文阅读是不行的。
蒋老师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操之过急,做什么都要慢慢来。
我明白了他一直强调的做群文关键是理念,有了群文的理念,语文处处是群文。
我明白了他说的.要做群文,先教好课文,那才能把课文和群文有效的融合。
我更明白了他说的不要以群文阅读作为孩子考不好的借口。
先学理念、再学操作,且行且思。
听蒋军晶讲座心得体会 [篇2]这是一节令人浅显易懂,饱含深情的一节课,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让学生走进了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学习课文。
一、复合型听写,一举多得《月光曲》一课从听写词语开始,表现了蒋老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视。
听特级教师蒋军晶《群文阅读》讲座有感
听特级教师蒋军晶《群文阅读》讲座有感听特级教师蒋军晶《群文阅读》讲座有感怀着忐忑的心情上完第一节课,怀着期待的心情听第二节课。
蒋军晶老师的课堂简洁、干净,而“停下来想一想”的生成环节,又是那么的精彩、灵动。
《去年的树》一文,新美南吉写得那么简单,情节简单,人物简单,字数也不多。
但是,仔细研读,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鸟儿与树的情意,那么感人。
蒋军晶的文本研读,非常深入与独到,于是他想到了丰子恺的画,同样是简约而意蕴深厚。
文如画,画似文,两者的构思与内涵联系在一起,能给学生带来启发,甚为精妙。
“丰子恺的画‘不要脸’,”学生在笑声中体会到写其实也可以留留白,简练之处,更显其精神。
早就有哲人说过:“当你走得快了,请停下来,等灵魂赶上。
”蒋军晶老师的“停下来想一想”,设计独具匠心。
先是由教师圈出“天天”,让学生猜是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处“天天”。
猜的过程,就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再让学生自由圈出自己所悟的重点词,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圈。
交流汇报的过程,是由点及面的,是学生自由发挥的,是无拘无束的思想碰撞。
下午有关群文阅读的讲座对我来说又是那么明晰。
首先明确了什么是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相同一体,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分为一篇带多篇、课内多篇、课外多篇三种。
群文阅读不是对课文知识的替代而是补充,重点不在于一节课学了多篇,而是学会思考有方法。
就像蒋老师对自己群文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学表达、练思考、习策略。
其次感受到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倾听的重要性。
我们上课有一个误区,认为一节成功的课就是老师问,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回答,老师引导,学生立刻能根据老师的思路说出老师心目中正确的答案,然而听完蒋老师的课才知道课上老师的问题一定要有深度,有可以让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问题思考自己独特的见解。
最后理解精讲课外和群文阅读并不矛盾。
对于重点课文需要讲精讲透,而对于可以找到相同议题的略读课文可以拓展为群文阅读。
2021年听讲座优秀作文900字 听蒋老师讲作文
听讲座优秀作文900字听蒋老师讲作文第一:蒋老师给同学们 ___了一堂讲座课,教同学们如何写好。
听了蒋老师的作文讲座课,让同学们回味无穷,深受启发。
今天,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要给我们全校学生上一堂《如何写好作文》的课。
陈老师把这个消息告诉我们时,全班沸腾了。
同学们马上拿着笔记本和笔,怀着激动又严肃的心情来到文化中心。
春风习习,阳光明媚,同学们排着队有次序地到文化中心坐下。
蒋老师坐在舞台中心,面对我们,一脸慈祥的微笑。
等我们坐好安静下来后,他对着话筒跟我们娓娓道来:“亲爱的同学们,我很高兴见到你们,跟你们讲作文。
有些同学很烦恼写作文,开不了头,没内容可写,语句磕磕巴巴,还写不长,就好像牙膏挤完了,用尽全力也挤不出来。
怎么办呢?”蒋老师说到这里,两手摊开,做了一个很幽默的表情,继续往下讲:“别怕!同学们,今天我教大家一个妙招,一听就能掌握的写作技巧。
”他讲话的语气温柔又平静,给人一种相信又肯定的表情。
蒋老师先给我们观看了一段《鸟,鸟,鸟》的动画视频,然后展示有关这段视频的几篇范文,耐心地把这些范文一篇篇讲评过去。
有的范文里没有心理描写,蒋老师就跟我们讲,他想象出各种鸟儿遇到问题时的各种想法;有的范文里没有动作描写,蒋老师就模仿着各种鸟儿在吵架过程中会做出的动作;有的范文里没有对话,蒋老师就想象出各种鸟儿们的有趣对话,讲给我们听。
蒋老师说:“一篇好作文,除了对话,心理,动作描写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观察,想象,思考。
比如观察环境,人物的外貌等等。
思考作文的开头,经过,结束。
用词语的恰当,句子的优美,前后的通顺等等。
同学们,你们只要学会,会用这些技巧。
写作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聆听者蒋老师幽默风趣的作文讲解,我的心豁然开朗。
比如在笔记本上画个圈,要写一篇作文,就要展开丰富的想象。
我会把它想象成美味的披萨,红嘟嘟的苹果,香甜可口的月饼。
我也会把它想象成让我喜欢的足球。
也会想象成让我讨厌的眼镜。
然后根据这个物体,通过想象,把它拟人化,运用对话,心理,表情,动作等描写,围绕一个物体写几个方面。
读特级教师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有感
读特级教师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有感读特级教师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有感这周要上的课文之一是《颐和园》,备课时,我又一次陷入了迷茫:这篇在我看来言语乏味、结构死板、内容简单的课文,该怎样按照教参中所要求的那样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美?该怎样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困惑,已经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我的课前备课中,有时我在想,这些课文这样细嚼慢咽,除了应付考试,还有多大的意义?我慢慢发现,我对我曾经推崇喜欢的精讲的教法,产生了颠覆性的疑问把一篇文章翻过来覆过去地教两三个课时,有没有意义?也就是,一篇顶多千把字(小学课文)的文章,有无必要让学生花一个多小时去学?什么样的微言大义的文章,值得每个字去揣摩?我们语文课堂给学生输入的东西,未免太少了!而我们要求学生输出的东西,未免又太多了。
拿习作来说吧,二年级要求写话,三年级就要求写出成篇的文章了,到了四五六年级,教师最头疼的教学任务,可能就是教学生写好作文了。
为什么习作一直是教师头疼,学生怕怕的任务?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听听吧,破了万卷书,才能妙笔生花。
又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看看吧,读了几百首诗,也不一定会作呢。
也就是说,输出的前提是大量的输入,只有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并且这些材料经过反复积累内化,才能谈得上输出和运用,所谓厚积而薄发。
(《群文阅读:从表象到实质》蒋军晶)所以,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在强调学生要多读课外书,大家都明白,没有大量阅读的积累,无法支撑学生的语言储备和语言应用。
注意,这里说的都是课外阅读,也就是说,大量的阅读是课外进行的,课内几节课只读一篇。
但是,阅读需不需要指导?课内的这种精讲的方式,是不是一定能迁移到课外?为什么会有很多家长和学生反映,家长买的书不少,学生读的书不少,但语文学习,包括习作能力,仍会出现很大的差距呢?由此可见,课内的这种精讲方式,对课外阅读,不一定有多大的帮助,实际上,每个人当他自由读书时,囫囵吞枣的可能性最大,即和课内那种精读的方式相反,是一种粗放的方式。
『让“主人”真正自主』
三、 设 一 个 悬 念 激 趣 课尾 , 蒋 老 师 让 学 生 猜 测“ 童年生活这么快乐 、 自在 、
无 拘 无 束 的萧 红 , 长 大 后 的生 活 会 是 什 么 样 的 ” ? 学 生 无 不 猜 想 长 大 后 的 萧 红 是 幸福 、 快乐的。是啊 , 一 个 童 年 曾
地……” 蒋 老师一一板 书在黑板上 , 然后说 这些是物 , 这 些是 事 , 还 有 人 。一 句 话 , 课 文 回忆 了 祖 父 的 园 子 里 的 人、 事、 物, 够简洁 、 明了 !
二、 选 两 段 文字 朗读
培养阅读兴趣 , 提 升 阅读 能 力 。 蒋 老 师 的课 , 闲庭 信 步 ,
有 1 7个 段 落 , 写 的是作 者 和祖父相 处 时快乐 有趣 的 回 忆 。 祖 父 的园 子 是 一 幅 富 有 明丽 童话 色 彩 的 画 , 这 里 是
望很强 , 气 氛 很 热 烈 。最 后 老 师 指 着 空 白 的 屏 幕 请 大 家
一
起读 , 学 生 读 得 不 亦 乐 乎 。 在 反 复 有 趣 的 朗 读 中渐 渐
是 那 样 自由 快 乐 的人 , 哪 知 后 来 会 那 样 悲 苦 呢 。 这 样 的
、
串三 个 词 语 对 话
首先, 蒋 老师用 了三个 简单 的词条 : 萧红 、 《 呼 兰 河 传》 、 回忆 , 就把课 文的作者 、 作品 、 内 容 理 清 了 。 然 后 聊 天式地一 问: “ 在 这 篇 文 章里 , 作 者 萧 红 都 想 起 了什 么 ? ”
对 于低年 级学 生 , 教 给正确 的读书方 法尤 为重要 。 如《 秋 姑娘的信》 一文, 第2 ~ 5自然 段 课 文 从 四个 方 面 介
蒋军晶灰雀观后感
蒋军晶灰雀观后感蒋老师一开场,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魔法师,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到他的魔法阵里了。
他可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开始讲课文,而是从一些超级有趣的小话题入手,就像在跟小朋友们拉家常,问他们有没有养过小宠物之类的。
这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学生们的距离,也让我这个在屏幕外的“大朋友”觉得特别亲切。
在讲到灰雀的时候啊,蒋老师就像是带着大家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小鸟世界。
他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课文里对灰雀的描写,从羽毛到叫声,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这让我不禁感叹,原来读课文可以这么细致,就像用一个超级放大镜在看一样。
而且蒋老师的语言特别幽默,他在解释一些词语的时候,不是生硬地照搬字典,而是用特别生动的方式,比如说打个有趣的比方,让学生们一下子就理解了。
我都能想象到课堂上那些小朋友们眼睛里闪烁着的好奇和兴奋的光芒。
再说说蒋老师的课堂互动吧,那真叫一个精彩绝伦。
他就像一个特别会抛球接球的杂技演员,抛出一个又一个充满启发性的问题,然后学生们就像一群活力满满的小运动员,争着抢着回答。
蒋老师总是能从学生们的回答里找到闪光点,然后再巧妙地引导他们往更深入的地方思考。
这让我明白了,好的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大家一起奏响的交响曲。
在分析列宁和小男孩的人物形象的时候,蒋老师那简直是把课文里的每一句话都变成了一把解开人物内心秘密的小钥匙。
他带着学生们一点一点地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列宁的担忧到小男孩的矛盾,就好像在给我们展示一幅超级细腻的人物心理画卷。
我都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堂课,而是在看一场精彩的侦探剧,蒋老师就是那个带着我们抽丝剥茧寻找真相的大侦探。
这堂课看完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语文课可以这么好玩、这么有深度。
蒋老师就像一个宝藏,每一个教学方法、每一个引导学生的小技巧都是他闪闪发光的宝藏碎片。
我就想啊,如果我小时候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我肯定会对语文爱得死去活来的。
而且这堂课也让我意识到,好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几个生字、背下几篇课文,而是要带着他们走进文字背后的那个丰富的世界,去感受情感、去理解人性、去领悟生活的小秘密。
教师感悟:蒋军晶《景阳冈》观后感_作文900字_观后感_
教师感悟:蒋军晶《景阳冈》观后感我们常常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课堂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只有教师一味灌输,那么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所谓“生本课堂”就是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自由自在地放飞。
著名教师蒋军晶老师的《景阳冈》的教学过程就充分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下面就蒋老师的教法探讨一二:1 无声胜有声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那么武松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蒋老师让学生自由默读一至七自然段,并渗透学习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在文章旁作批注。
接下来,蒋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浏览课文,热闹的课堂瞬间沉寂下来。
在近三分钟的时间里,课堂是无声的,没有老师提醒和解释,有的只是孩子们翻阅书本的声音。
看似无声的课堂实则是孩子们畅游故事、亲近文本、思维飞扬、提炼观点的过程;看似静谧的课堂实则是蒋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掌控到位的体现。
在这三分钟时间里,蒋老师不急不慢,气定神闲,这些外在表现都是因为胸有丘壑,腹有乾坤。
三分钟后,孩子们的答案各不相同且令人称赞,“自信、任性、粗鲁、固执、多疑”等武松形象展现在黑板上。
这不禁提醒我,教学是一门“静”的学问,也是一门“慢”的艺术,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2 凡人更动人整堂课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一是武松是个怎样的人,二是武松有什么过人之处,三是哪里体现武松是个人。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一气呵成,脉脉相通。
在前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生先读文,读文后由生将思考所得的感受写在黑板上,紧接着就重要信息进行讨论,论证。
这样的教学流程以学生的感受为入口走近人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平时的课堂,解决了前两个问题,教学目标就算完成。
但是蒋老师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武松,不仅了解智勇双全、身手敏捷的武松,更深入了解一个人,一个血肉之躯。
和美课堂蒋军晶灰雀听后感
和美课堂蒋军晶灰雀听后感
在今天的和美课堂上,蒋军晶老师讲了《灰雀》这篇课文。
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
蒋老师那沉稳的语调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给我很大的启发,使我获益匪浅。
本课是没有课题的板书。
讲课老师带着学生从字形入手认识“雀”,并找一找形近字,假如教师引导孩子用“小+佳”是否会更好,与学
生回答的“谁”等形近字不谋而合。
接下来讲课老师出示学习提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学思路清晰。
接着讲课老师出示生字,找了五名学生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重点讲析“仰、捕”的读音,并且打乱顺序让学生再读生字。
三年级的学生用这种方法识记生字是非常有效的。
写字环节时,讲课老师和学生找到“胸、脯、渣”三个字进行板书讲解,结构,部首,联想面包渣的方法都被用到了,无不说明讲课老师设计细致。
讲课老师接下来和学生一起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教会了学生方法,即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串联起来。
语文的主体性任务在课堂中得以彰显。
在分析灰雀长什么样子的时候,讲课老师从学生的两种答案入手,教会学生如何分析答案,这种方法是可取的。
老师引导学生读第1页共2页出感情和声音,采用不同的方法一遍又一遍的读句子,学生的朗读得以训练。
接着讲课老师带着学生从字里行间再次朗读感悟列宁
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遍又一遍,列宁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讲课老师教学策略使用得当,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有感
——浙江特级教师蒋军晶授课《趵突泉》
杭派活动又开始了,此次小学语文学科可是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蒋军晶。
而蒋军晶老师执教的《趵突泉》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引导之到位,设计之巧妙,另我叹服。
在“辩课”中,蒋老师的一番话更让我深思,他说: “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读一读《趵突泉》,学生自己读,哪些地方他们自己可以读懂,哪些可能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容易被忽略?哪些地方又可能发生理解错误?等等。
在这个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有可能是很不一样的。
”是呀,只有我们放下教师的架子,少一点“想当然”,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就会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明了了学生的学情,教师的引导就格外重要了。
下面,我仅就这堂课的几处精彩设计,谈谈教师是如何进行有效引导的。
为了更好地分析这堂课,我尝试还原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冒”字。
2.通过完成“结构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抓住关键词“冒、冒、冒”通过联系上下文、适时补充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大泉的“一年四季,永不停歇”的特点,并感叹大自然的伟大、神奇,并尝试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4.通过比较例句,感受老舍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并教会学生品词析句赏析课文的方法。
积累好词佳句,背诵描写“小泉”的排比句。
一、“结构图”——给学生一张整体感知课文的地图。
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利用“结构图”既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又为积累语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此招在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一课也有应用,但作用却不甚相同。
二、“冒、冒、冒”——给学生一把读懂课文的钥匙。
大泉的特点是“一年四季、永不停歇”,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
如果单是说感受,读文章,学生的感受是不会那样真切的。
蒋老师选择了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冒、冒、冒”,由猜测作者意图入手,结合具体词句,适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单单用老师的总结来向孩子灌输。
三、“比较修改例句”——给学生一枝发现语言秘密的魔棒
本课中“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特点”是教学难点。
蒋老师并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去辨析有无标点的优劣,而是采用比较四组不同例句的方法,一个一个出示,语言的特点逐渐显露出来,也容易被学生捕捉到。
有一句俗语用在这儿挺合适:“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蒋老师还是引导着学生从感受、体验入手,以点到面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相比于让学生一个劲儿地猜要好得多。
当然,教师的有效引导来源于教师准确、全面地研读文本、定位学情,所以发现文章的“教学价值”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前提。
蒋新玲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