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17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解析详解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解析详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复习与思考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

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圣才出品】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圣才出品】

第十章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10.1复习笔记一、税收制度及其历史演变1.税收制度概述(1)税收制度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

①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侧重点是税收的工作规范和管理章程②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侧重点是以税收活动的经济意义为中心。

(2)关于税收制度的组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

①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

②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复合税制。

2.税收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税收制度的发展是指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演变和主体税种的交替的历史过程。

二、税制改革理论简介1.公平课税论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四方面。

①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解决;②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③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④主张按纳税能力征税,但纳税能力的大小不用效用理论来衡量,提出了自己的衡量方法,即所得(纳税能力)等于适当会计期内的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于可计量的现金流量。

公平课税论的理想税制,主要是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对宽所得税税基课征累进的个人直接税。

它也有助于降低名义税率,从而使税收的超额负担或福利成本最小化。

2.最适课税论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结构进行分析,即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的征税。

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三个方面。

(1)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的主要内容①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常性支出【圣才出品】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常性支出【圣才出品】

第四章经常性支出4.1复习笔记一、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1.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是一种经常性支出,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

就其本质来说,经常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因为具有这一特点,满足这种公共需要以及为此而需要的资金的筹措,就要遵循与一般商品交换有所不同的另外一种原则,即由政府无偿提供。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以及由这些费用支持的各种活动,对经济的影响至少可以有三个观察的角度:(1)从直接的生产和消费社会财富角度来看,这两类费用纯属社会财富的“虚耗”,因为行政活动和国防活动是非生产性劳动,从而与生产性劳动相对立。

就此而论,这两类支出越少越好。

(2)从财富生产的社会条件看,国防保护了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安全,行政活动维持了生产与生活的秩序,因而,用于这两类活动的费用又不是在“虚耗”社会财富。

(3)从社会经济的循环来看,生产是产品的创造,消费则是产品的实现,若无消费,生产不仅是一种无实际内容的概念,而且也不能正常进行。

行政和国防支出,正是全社会消费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2.行政管理支出(1)广义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以一般公共服务为主的三类科目:①一般公共服务,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党派团体、政府各部门等;②公共安全,包括武装警察、公安、检察、司法等;③外交,包括外交管理事务、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对外合作交流等。

(2)按费用要素区分,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类。

①人员经费中主要包括工资、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及其他。

②公用经费中包括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

(3)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也有所不同。

直接影响行政管理费规模的主要因素有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等。

3.国防支出(1)国防政策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②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④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⑤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陈共·财政学笔记

陈共·财政学笔记

一.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一)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更你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1.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二)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个别人需要……)1.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混合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或只具有不充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桥梁)(三)公共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所满足的社会需要,公共物品从供给方面表达,公共需要从需求方面表达。

1.特征: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单个公众无差别享用的、也要付出代价、是政府的指责。

(四)公共财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应该是公共财政,针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性财政提出的。

为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分配行为。

(五)市场失灵:市场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情形1.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六)政府干预:政府与市场互补,并非替代,来弥补市场失灵。

1.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与物品3财政手段2.弊端:1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或失误4政府职能越位、缺位(七)财政职能: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固有的功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或者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1.资源配置职能:广义指社会总产品,狭义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核心是效率问题,机制与手段有:(1)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与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经济增长。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第一节财政学对象1.财政学的本义: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第二节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2.收入分配职能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工资制度。

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财政学》第四版(陈共)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

《财政学》第四版(陈共)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

财政学学习指导目录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与财政 (4)财政职能 (8)财政支出结构与规模 (12)财政支岀效益分析 (17)购买性支出 (22)转移性支出 (27)财政收入结构与规模 (33)税收原理 (36)税收制度 (44)国有资产收益 (49)第| 一章国债 (54)第十二章财政决策 (59)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64)第十四章财政平衡 (72)笫十五章财政政策 (75)第一章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与财政—单选1,现代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运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被称Z为(C) A市场过程B现代生产C市场经济D社会经济2,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是指(A)A外部效应B外部作用C经济作用D经济活动3,三元经济系统指:家庭,政府和(B)A要素市场B企业C商品市场D社会4,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B)A公共商品B公共产品C公共服务D社会产品5,收入分配的主体是(D)A社会B银行C税收D政府二,多选:1,政府的经济作用表现在(ABD)A融入并影响现代经济的运行过程B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运C强制干预微观经济立体的活动D实施宏观调控2,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有(ACD)A内部性B外部性C垄断性D政治性3,公共产品特征(BC)A非盈利性B非排他性C非竞争性D非垄断性4,财政的要索(ABCD)A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B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国民收入C财政分配形式是实物形式,力役形式,价值形式D财政分配的口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5,公共财政的特征(ABCD)A公共性B非盈利性C法治性D民主性6,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ABCD)A在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B各种资源都能够自由地通过市场转移C生产者和消费者具冇完全信息D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三,简答1,什么是市场失灵及市场失灵的表现答: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依靠口身的力量进行调节,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状态•但是,在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木身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在另外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充分发挥,也无法达到符合整个社会要求的资源配置结果.这些问题是市场经济口身所无法克服的a有缺陷,一般统成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而: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不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木费用支出或从屮分享好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冇公共消费或集体受益的物品与劳务•诸如国防,社会治安,公共设施,公共环境保护等,都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市场垄断•当某一行业的产量达到相对较高的规模时,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趋势,从而就会形成垄断.不完全市场•在现实的市场体系屮,有些环节带有明显的残缺特征•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以下市场领域: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互补市场.不完全信息•但从现实看,尽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a己所需的信息,却无法得到完全足够的信息.收入分配不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和影响,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方面存在的差异,同吋,也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劳动能力等冇所不同,使得利润,工资等收入并不能完全取决于竞争条件卜•的要素价格.结果,经济效率越高,往往伴随着越不公平的分配.显然,这是市场自身的力量难以改变的.宏观经济的失衡•山场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内部各种矛盾的相互交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总是在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关系中循环发展的.2,公共产品的分类及其提供方式答:根据公共产品的特征,可以将公共产品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由于公共产品的性质并非完全相同,因此,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也不一样•其基本原则是: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则要同时借助于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共同提供.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对它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如果由市场捉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是等待他人去购买,自己则免费搭车.在这种情况下,公共产品提供不能由私人去完成,而只能作为政府的责任•対于许多准公共产品而言,采取由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协同提供的方式则更加切实口j行的.3,阐述财政的内涵.答:财政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并以国家为主体,借助于政府的预算收支,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形式.对此,我们可做如下理解:财政是一个分配范畴.国家财政是分配环节内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再分配过程中, 它是一种主要的分配形式.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所谓国家为主体,是指国家在财政分配屮居于主导地位.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在国民收入中既劳动者的必要价值,也包含剩余产品价值•这为财政分配对象的确立提供了基础.财政分配的形式与一定的经济形态相联系.财政分配采取什么形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关.财政分配的口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国家拥有两大基木职能,即社会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就要求通过国家依靠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因此,财政分配就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财政分配的过程主要依靠政府预算收支来实现.政府预算是国家经过政治和法律程序确定的财政分配规则和标准,是财政进行集中性分配重要标志.4,我国发展公共财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答:(1)发展公共财政的必要性:第一,发展公共财政有利于解决财政职能的混乱现象.我国财政模式必须走出原來的生产建设型模式,积极转向公共财政模式,并按照弥补市场失灵的原则,重新界定财政活动的范围,避免政府及其财政对正常的和正当的市场活动进行干预•这有利于把我国财政建设成功能完整,高效率运行的财政.第二,发展公共财政冇利于促进各个经济主体的公平竞争•财政按照公共性方向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财政政策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待遇和服务.生产经营如何决策,屈于企业t己的事情,财政所要做的就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企业,只要是合法经营,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也都是需要鼓励和保护的. 第三,发展公共财政冇利于加快我国财政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毋庸讳言,在整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财政完全处于人治的环境z卜••改革开放以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展,财政的人治局而冇所改观,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税收减免的随意化,资金分配的暗箱操作,纳税人对口身权利的漠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阻力,都有待我们通过建立公共财政模式逐步加以解决.⑵发展公共财政的口J能性: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这使得财政制度的转变直接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Z上的公共财政的框架Z屮•在这一背景下,吸收,借鉴西方财政理论,发展我国公共财政己成为可能. 四,论述:分加阐述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的基本观点,并比较二者的异同.答:(1)国家分配论的基本观点国家分配论是关于国家财政的本质观•它是我国财政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末60 年代初,创立并逐步完善的一种财政学说,长期以来,对我国财政理论体系的建立作除了重要贡献•其基木观点包括:财政的产生问题•财政是在出现了国家之后才产生的,国家的存在和实现其自身职能需要耗费一定的物质资料,但国家口身又不生产.所以,国家就依靠口身的权力,强制的,无偿的占冇一部分社会产品,来满足自身职能的需要•从而在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独立出一种由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利直接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这就是财政.财政与国家的关系.财政与国家相依为命,共存共荣.财政的基本要素.国家是分配主体,社会的剩余产品是分配对象,满足其自身职能是分配目的,至于分配形式,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实物和力役,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是货币形式.财政的本质•分配即为其本质.(2)公共财政论的基本观点公共财政是植根于西方市场经济土壤屮的财政学.财政的起因•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场经济能够依靠口身的力量进行调节,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状态•但是,在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木身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在另外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充分发挥,也无法达到符合整个社会要求的资源配置结果•这些问题是市场经济口身所无法克服的a有缺陷,一般统成为市场失灵.为解决市场失灵,政府必要直接干预,财政作为干预重要手段必要介入其中.财政的对象•财政活动的对象是为市场经济屮的家庭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即广义上的公共产品.财政的目的•公共需要指的是社会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要•对于具备共同消费性质的公共服务来说,它是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冇效供给的,但以为社会公众所必需,这就需要由非市场的力量,通过非私人经济的活动来提供•由此,满足公共需要的职责是财政活动的口的.财政决策•公共产品的冇效供应是建立在个人效用和偏好的基础之上的,经过选民公决或议会投票程序,将他们各口对于公共产品的欲望和偏好反映出來,从而为政府捉供公共产品的预算决策分析捉供依据•由于个人z间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总或多或少存在着矛盾和偏差,公共选择在公共决策中优为重要.⑶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的比较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既冇区别,也冇共性•首先,国家分配论解答财政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它适用于所有财政的类型•而公共财政论是从财政运行模式或类型的角度解剖财政,具体说是对特定时期或特定经济体制下财政模式的解答•因此, 两者之间属于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公共财政只是国家财政在特定历史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存在的类型,它不否定国家财政•其次,公共财政论看起来只是给出了财政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形式,没冇像国家分配论那样明确国家对财政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国家是财政分配的主体•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公共财政论强调的重点在于国家与公共利益具有一致性,不能离开国家谈公共财政分配,也不能离开公共需要谈国家作用.公共财政不仅不否定国家的主体地位,而且更加重视国家权力的完整性, 不允许肢解财政分配,分散国家应该统一掌握的必要财力•无疑,这将有助于而非不利于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二章财政职能一,单选题1,财政职能以政府与(B)的关系为基本立足点.A居民B市场C社会D税收2,判断资源配置优劣的标准是(C)A福利最大化B利润最大化C帕累托最优DGDP最大化3,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比例是指(D)A低失业B高就业C消灭失业D充分就业4,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主要方法是(C)A降低政府开支B提高经济建设资金C降低税收成本D加快资金循环二,多选题1,市场失灵可以分为(ABC)A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B市场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失灵C市场在监督方面的失灵D市场在宏观方面的失灵2,国民收入分配包括两个基木的层次(BC)A工资分配B初始分配C再分配D福利分配3,经济增长用(ABCD)衡量A GNPB GDPC 人均GNP水平D 人均GDP水平4,经济活动的两个准则是(CD)A赢利准则B守法准则C公平准则D效率准则5,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关系时,应注意(AB)A收入差距的扩大应建立在要素分配的基础上B收入差距要适度C共同富裕D允许非法暴富6,经济稳定包括(ABD)A充分就业B物价稳定C经济持续增长D国际收支平衡7,国际收支逆差导致(AC)A该国外汇储备减少B该国外汇储备增加C木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下降D木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上升三,简答:1,亦什么实现或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需要市场和政府的二元机制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自然主要靠市场.因为从总体上说,市场配置是冇效率的,也可以说迄今还没有比市场更有效率的配置机制.然而,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着失灵,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的存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难以独善其事,还必须依靠政府的作用來弥补市场的失灵•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卜•资源配置的机制应该是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的二元机制.其屮,市场在其屮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则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补充作用,二者共存互补,共同承担起优化资源配置的责任.2,简述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区别.答:收入分配的公平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项内容.所谓经济公平是指在收入分配中根据在收入创造过程中要素的贡献来决定收入分配的一种准则.没冇贡献要素,没冇资格参与分配,捉供的要素多,收入多,捉供的要素少,收入少.按这样一种规则进行分配是符合经济公平准则的•所谓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至于什么是社会认口J的收入差距,取决于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标准或道德伦理观念•显然,收入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与收入差距过小乃至平均主义都不是社会公平准则所不能接受的.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是两种不同的公平准则,区别在于二者的着眼点和目的存在明显区别•经济公平着眼于分配的规则或分配过程的公平合理.社会公平着眼于分配的结果,强调收入分配的结果要能为社会所接受;经济公平的目的是分配的效率, 因为只有以按要素贡献为依据进行分配,才能调动人们要素投入的积极性,才有助于捉高效率•而社会公平的目的是要缓解社会不同阶层因收入差距带来的孑盾,追求社会的稳定发展.3,正确理解充分就业.答:止确理解充分就业的概念,应注意以卜•几点:第一,经济学中的就业,是指一切用t己的劳动来维持自己生活的活动.也就是说,个体经营活动,在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工作以及从事农林牧副渔活动等,均属就业.在我国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只有列入国家招工计划的就业才算就业,这种观念已经过吋,是不正确的;第二,在总人口中总有一部分人是没有工作能力的,在法定就业年龄之下与法定就业年龄之上的人11显然屈于没有工作能力者的范畴.因伤残,疾病和其他原因而不能止常工作的人口也应视为无工作能力•这部分人口不是可就业人口,没冇工作不能算作失业;第三,充分就业不是指可就业人口百分之百的就业.因为在有工作能力的人口屮存在一部分因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等原因而不愿意工作,或者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但不主动寻找工作的人口•同时,社会经济结构是在不断调整变化的,与此相应,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调整就业结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人口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之后,这部分人口会重新就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也不断变化,因而在任一时点上,社会总有一部分人处在失业状态•上述的自愿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任何国家或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更不能说明宏观经济运行存在问题•所以,从经济稳定的角度,充分就业不等于百分Z百的就业,而是指可就业人口实现了比较高的就业比率,例如在95%左右.4,区别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答: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不同的概念.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发展比壇长的含义要广•它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來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在一般国家的表现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而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随之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和社会文化水平逐步提高. 简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生产的不断增长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概念,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一国要最大程度地提高本国国民的社会经济福利,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更要追求经济发展.5,阐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总体上是一种既统一乂矛圧的关系. 其统一性体现在:一方面,经济公平木身就内含着效率原则,因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可以促进人们劳动和投资的积极性,可以促进财富的壇长;另一方面,效率也内含着社会公平原则,因为如果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率的利用和配置,社会财富的增长可以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捉供较大的余地和奠定物质基础.但是,在两者实现过程中,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因为收入分配上差距的拉大,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差距过大,则可能超过低收入阶层的容忍能力,无疑会伤害社会公平的原则.因此,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责任,就是通过完善经济体制并运用包括财政在内的政策手段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基木协调.四,论述:1,论述财政三职能及其各自的实现方式.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及其实现方式资源配置是指为满足人们的需耍,将冇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间进行分配和组合,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方式:(1)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确定财政资源占社会整体资源的比重,实现社会资源在民间部门和政府公共部门间的合理配置.(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出结构也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如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以及购买性支出内部的配置比例等.(3)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未被财政集屮的民间资源的配置原则上属于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当市场本身的配置冇效率时,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应保持中性,不干扰市场机制的运行•当市场木身的配置效率不高时,可考虑采用非屮性的财政政策手段进行调节,促进民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⑷ 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财政配置的基本工具是税收和财政支出•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就税收而言,主要是降低税收成木•一是要降低税收的超额负担,使税收对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二是要降低税收的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就财政支出而言,就是要努力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收入分配职能及其实现方式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1)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原则上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屈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英职•⑵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行政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未对牛产过程直接提供要素,因而未参与国民收入的初始分配•其收入要由财政再分配来解决•一方面,要解决职工工资水平问题,即工资水平要适度•另一方面,要解决工资制度的规范问题.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计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捉高工资的透明度.(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通过个人所得税可以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开征消费税,选择对奢侈品和贵重消费品课税,可以调节高收入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通过遗产税和赠与税可以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4)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转移性支出制度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针对低收入阶层,老龄人口,失业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保证这些人口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是财政再分配的责任•在这方面,政府需要依托财政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制度等.经济稳定与发展及其实现方式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实现方式:(1)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自动稳定器”是指那些能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自动发生作用(即不需政府主动采取行动),而缩小社会总供需差距,缓解经济波动的财政制度的总称•口动稳定器是政府实现经济稳定的第一道防线.(2) 根据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上述口动稳定器的作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对制度设计和实施效果等因素的影响•同吋,税收和转移支出需求的影响是间接的,乘数效应较小•因此自动稳定器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是冇限的,特别是社会总供需严重失衡和经济剧烈波动时,单靠制度的口动作用更是难以扭转局面.因此,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还要审时度势,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3)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I■办调与配合.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方面互有短比应该相互配合,避免相互制肘和矛盾的情况发生•另外,在国际收支方面,财政政策述应注意与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4)利用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I•办调和高级化•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而临基础”瓶颈”的制约,政府一方而可通过财政扩大对基础产业的投资,另一方面还可利用税收,补贴等财政杠杆诱导非政府部门对基础产业的资金投入•同吋,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财政应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5)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保证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适度规模,大力提高文教, 科研,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项支岀的增长幅度;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度,为经济增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使经济增长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屮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2,论述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协调途径.答:公平是与收入分配相联系的概念.公平实际上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种含义.经济公平讲求的是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市场分配的原则,也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则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所能接受的范围内.效率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效率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包括两种含义:资源的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其中,对个别企业而言,能够实现在一定的资源投入条件下产出最大化或在一定产出前捉下的投入最小化,显然是冇效率的.一般把企业个别生产的效率称之为生产效率•而在给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整个社会资源显然还有一个在各种产詁(或曰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间的合理配置问•这个层面的效率,我们称之为资源配置效率,简称”配置效率”.如。

陈共《财政学》(第7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7章)】【圣才出品】

陈共《财政学》(第7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7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我国现行税制一、概念题1.商品课税答: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

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

同其他税类对比而言,商品课税有下述四方面的特征:课征普遍;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

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2.分类所得税答:分类所得税是指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或来源)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的一种税收方法。

例如,把应税所得可分为薪给报酬所得、服务报酬所得、利息所得、财产出租所得、营利所得等,根据这些所得类别,分别规定高低不等的税率,分别依率计征。

分类所得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并以源泉课征方法征收。

分类所得税的优点是征收简便、税源易控,可有效地防止逃税行为,但其缺点是不能按纳税能力原则课征。

该税制首创于英国,但目前实行纯粹分类所得税的国家已不多见。

3.综合所得税答:综合所得税是指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税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所得等)综合征收的所得税。

这种税制多采用累进税率,并以申报法征收。

其优点是能够量能课税,公平税负。

但这种税制需要纳税人纳税意识强、服从程度高,征收机关征管手段先进、工作效率高,因而容易产生偷税漏税现象。

综合所得税最先出现于德国,现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4.消费型增值税答: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的增值税。

在增值税实际征收中,采取先按商品销售收入全额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再从中扣除掉企业用于销售而购进商品或者为生产商品所购进原材料等投入物所交的增值税税款,余额交纳给政府。

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扣除,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只允许扣除购入的原材料等所含的税金,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二是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都允许扣除。

《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八版)复习思考题分析

《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八版)复习思考题分析

《财政学》练习题(陈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财政学》第八版)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新型政府——市场观,认为当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主张政府进行“粗调”。

A、理性预期学派B、公共选择学派 C、供给学派 D、新凯恩斯主义2.()提出“廉价政府”应成为财政追求的目标,政府只当“守夜人”就行了。

A、凯恩斯B、布坎南C、亚当·斯密D、马克思3.通过投票论、政治联盟论、官僚主义论等,运行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制度运行的是()。

A、萨缪尔森B、布坎南和图洛克C、拉弗D、马克思4.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

A、增加居民收入B、促进经济增长C、实现社会公平D、提高资源配置效率5.亚当·斯密将()形容为“看不见的手”。

A、价值规律B、帕累托最优状态C、宏观调控D、市场规律6.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社会保险B、社会救济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7.财政补贴通过直接影响( ) 来影响经济。

A、需求结构B、价格结构C、供给结构D、资源配置结构8.我国《社会保险法》自()年7月1日起施行。

A.2010 B.2011 C.2012 D.20139.挤出效应是指公共工程支出的增加会直接增加对()的需求量,可能带来市场利率的上升,导致每人投资的萎缩。

A、商品B、物资C、货币D、土地10.在我国,本地区组织征收的属于当地可自主支配的财政收入称为()。

A、地方财政总收入B、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C、公共预算收入D、全口径预算收入11.企业财务中,同财政收入成正比例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A、利润B、费用C、工资D、折旧12.财政收入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

A、国有资产收入B、公债收入C、收费收入D、税收收入13.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

A、税收B、政府收费C、国债收入D、国有资产收入14.()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取得公共收入的形式。

A、国有资产收入B、公债C、税收D、政府收费15.被称为“延期的税收”的是()。

财政学-习题集及答案(陈共)

财政学-习题集及答案(陈共)

财政学习题集第1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二、填空1、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

2、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3、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政府决策失误、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性。

5、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入与支出的对称。

6、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7、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合理区间。

8、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包括进出口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

9、自马斯格雷夫于1959年出版的《究》首次引入公共经济学概念,随后冠以公共经济学的著作得以陆续出版。

四、不定项选择1、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2、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准公共物品: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3、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垄断B、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C、收入分配不公D、经济波动4、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立法和行政手段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C、财政手段D、强制手段5、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A、政府决策失误B、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C、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D、寻租行为6、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A、历史性B、非排他性C、非竞争性D、单一性7、财政的基本职能是:1A、资源配置职能B、调节收入分配职能C、组织生产和销售职能D、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8、财政的特征包括:A、阶段性与公共性B、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C、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D、历史性9、完整的市场体系是哪几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A、家庭B、企业C、政府D、中介10、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B、规范工资制度C、加强税收调节D、通过转移支出第2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二、填空1、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二是。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圣才出品】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圣才出品】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3.1复习笔记一、财政支出分类1.我国现行财政支出功能分类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在财政支出分类改革中设置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

从分类结构来看,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①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如国防、外交、科技、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②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③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如“水利”款下的“抗旱”、“水土保持”等。

根据经调整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类级科目现行规定有26项。

2.我国现行支出经济分类新的财政收支分类还设置了支出经济分类体系。

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仅设置类、款两级。

款级科目是对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

支出经济分类的类级科目现行规定有12项。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实际上是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即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大类。

(1)经常支出经常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特点: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

补偿方式:税收。

(2)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

特点:它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

补偿方式:①税收,意味着本期享用的公共物品,本期付出代价;②国债,意味着未来享用的公共物品,未来时期付出代价。

3.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债和国债市场【圣才出品】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债和国债市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国债和国债市场12.1复习笔记一、国债原理1.国债的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1)国债的含义政府举借的债务称为国债或公债。

通常将中央债称为国债,地方债称为公债。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以国家信誉为担保,通常被称为“金边债券”。

(2)国债的产生与发展2.国债的种类、结构和负担(1)国债的种类①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

②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③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④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2)国债的结构国债的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①应债主体结构,应债主体结构实际上就是社会资金或收入在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社会资金的比例。

②国债持有者结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国债持有者是各应债主体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实际认购和持有国债的比例,又可称为国债资金来源结构。

③国债期限结构,以偿还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和永久国债。

(3)国债负担和限度国债负担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认购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认购者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②政府负担,即债务人负担。

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③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

④代际负担,国债不仅形成一种当前的社会负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向后推移,形成代际负担。

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有三:①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②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③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第一章财政概述1.财政概念1.1财政的基本含义和特征1.1.1财政的基本含义:经济部门,经济范畴1.1.2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和阶级,强制和非直接偿还,平衡性1.2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财政学基础概念1.2.1公共物品:提供者,非排他,非竞争,混合物品1.2.2公共需要:公共与私人需要;共同需要,无差别享用,付出代价但非等价,政府的职责,涵盖广;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1.3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2.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基本关系2.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研究政府和市场关系:两个资源配置的系统关系是理论前提2.2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2.2.1市场和市场效率:信息,价格,资源配置,优胜劣汰2.2.2市场失灵:垄断-高价,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收入不公,经济波动 2.3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2.3.1政府的经济作用:厘清政府职责;提供公共物品,宏观调控2.3.2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法政,公共生产和提供,财政手段2.3.3政府干预失效:政治全力不创造财富却能支配经济;决策失误,寻租,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3.财政职能3.1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3.2资源配置职能:有限的资源,资产、产业、技术、地区结构,优化配置,效率;提供物品和经费,引导资源,弥补市场缺陷;手段-明确划分、优化支出结构、优化狗子规模和结构、投资税收等手段、本身3.3收入分配职能: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手段-划清市场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工资制度,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3.4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3.4.1经济稳定: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3.4.2经济发展:增长,经济结构,3.4.3手段:总共需平衡,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补贴等消除经济发展瓶颈,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的满足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包括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指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者损失的现象。

财政学(第六版)陈共编辑课后答案

财政学(第六版)陈共编辑课后答案

财政学(第六版)陈共编辑课后答案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回顾与思考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通常有两个基本标准:一个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第二种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力;公共物品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

排他性意味着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些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

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费时,其他人无法享受此类商品和服务带来的好处。

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力意味着消费者的增加将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

每增加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生产成本就会增加。

因此,竞争力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部分人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但不能同时排斥其他人从公共物品中受益。

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不受歧视地享受国防保障,每个学龄儿童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

虽然一些公共物品经过技术处理后可以是排他性的,但有时排他性成本太高,因此在经济上不可行。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会形成“搭便车”现象,即公共物品的自由享受利益。

竞业禁止是公共产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与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10.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广义的资源配置可以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的资源配置可以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效率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结构。

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通过价格与产出的平衡,自然形成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西方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标准”是为了证明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无法达到最优效率状态,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和干预。

财政的配置功能是由政府的干预或干预产生的。

它的特点和功能是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资金和提供公共物品的资金,引导资源流动,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

财政学第六版陈共编著第十三章

财政学第六版陈共编著第十三章
6
2021/3/7
第二节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二、编制部门预算
(一)编制部门预算的背景和意义 (二)部门预算的内容
7
2021/3/7
第二节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三、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一)政府采购制度及其实施 (二)《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 (三)政府采购的对外开放 (四)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责
14
2021/3/7
第二节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收入分类 2.建立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 3.建立新型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
15
2021/3/7
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一、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 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处理中央和地方以
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 制度。
2
2021/3/7
第一节 政府和市场
二、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 (一)中央预算 (二)地方预算: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
单列市)、市、县(市、自治县)、乡镇
3
2021/3/7
第一节 政府和市场
二、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各级政府的职权 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 监督与法律责任的规定
20.8
27.1(20.4)
21.8
34.7(19.1)
19.4
30.5(17.2)
19.4
30.7(16.7)
19.4
30.1(17.1)
17.8
27.7(16.5)
18.3
26.0(17.1)
表13-4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比重(%)
32
2021/3/7

陈共《财政学》(第7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3-17章)】【圣才出品】

陈共《财政学》(第7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3-17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一、概念题1.国家预算答: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国家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国家预算反映政府的职能范围、行动方向和政策。

同时,由于国家预算和决算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批方才生效,因而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

起源于英国,英文budget本意为“皮包”。

因当年英国财政大臣到议会提请审议财政计划时,总带着个装有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皮包,久而久之,皮包便成为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代称。

中文“预算”是budget的意译。

2.增量预算答: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

它的要点是:逐项确定支出预算,以各项支出上年度的支出数为依据,以人员经费的保障为重点。

这种预算安排方法的初衷是控制支出规模,但最终结果则可能是平均分配资金,难以保证重点,导致支出规模的日益膨胀。

3.零基预算答: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从理论上看,零基预算是完全重新编制年度预算,如同编制一个新的预算一样,但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切从头开始,丝毫不考虑上年的基础。

零基预算的明显优点是有利于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效率,控制预算规模,但要求具备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方法以及统一的标准,否则也可能失之谬误。

4.国家预算的年度性答:国家预算的年度性是指任何一个国家的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有明确的时间的界定。

预算年度是指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1)历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我国即实行历年预算年度;(2)跨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某月某日开始至次年某月某日止,中间历经12个月,但却跨越了两个年度,如美国的预算年度是从每年的10月1日开始,到次年的9月30日止。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财政政策【圣才出品】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财政政策【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财政政策16.1复习笔记一、财政政策概述1.财政政策的含义概括来说,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2.财政政策主体政策主体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

3.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财政政策的一般政策目标主要有:(1)经济的适度增长适度增长的含义,在我国当前就是落实“五个统筹”,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①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

②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⑤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相对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

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解释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3)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往往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

潜在GDP:在保持价格稳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量。

潜在GDP也称为充分就业产出量,意思是说,在这个产出水平上实现了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率:在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存在的失业。

(4)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

通过税收调节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是实现收入合理分配目标的有效措施。

(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而且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

这种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综合表现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

4.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公共支出(包括财政补贴)、政府投资、公债等。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圣才出品】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17.1复习笔记一、国际税收1.国际税收的内涵世界各国公认的国际税收定义,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权益的税收活动。

2.税收管辖权及其交叉或冲突(1)国家政治权力涉及范围包括两个方面:①本国疆域;②本国公民或居民。

(2)据此,形成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两个基本原则: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

同时产生两类不同性质的税收管辖权:①按属地原则确立的税收管辖权,称为地域税收管辖权或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有权对来源于本国的收入课税,不论这种收入为谁所有。

②按照属人原则确立的税收管辖权,分为公民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

(3)税收管辖权的交叉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①居民税收管辖权与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交叉;②公民税收管辖权与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交叉;③居民税收管辖权与公民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3.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国际重复征税是以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即存在两个以上征税主体为前提的,是由各国税收法律的冲突引起的。

(1)国际重复征税的影响国际重复征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必然对国际经济合作与交往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消极的。

①国际重复征税给跨国纳税人造成额外的税收负担。

②国际重复征税阻碍国际资本、商品、劳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

③国际重复征税违背税收负担公平合理的原则。

(2)避免国际重复征税可以有三种协调的途径①限定各国唯一地行使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②限定世界各国唯一地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③允许各国同时行使两种以上的税收管辖权。

(3)有了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正确途径,还需要有一系列具体方法。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①扣除法和低税法扣除法指一国政府为了减除国际重复征税,从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中,扣除该所得所负外国所得税款,就其余额征税的方法。

低税法指一国政府对本国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单独制定较低税率以减轻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这种方法与扣除法类似,不能彻底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财政投资性支出【圣才出品】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财政投资性支出【圣才出品】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5.1复习笔记一、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1.投资与经济发展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力。

在现代货币经济条件下,没有货币投资,任何其他投入都是不可能的。

(1)乘数作用凯恩斯不仅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且还论述了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作用。

投资的乘数作用:每增加1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呈同方向变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同边际储蓄倾向呈反方向变化。

(2)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实际生活中也可以直接看到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①社会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部分组成,所以,投资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②投资需要建筑材料,需要添置生产设备,所以,增加投资就可以带动钢材、水泥、木材等生产资料或设备生产的增长。

③投资中的一部分,一般约40%,将转化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所以增加投资又可以刺激消费品生产的增长。

这是经济学一般原理,在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中都是一样的。

投资可以刺激需求的增长,同时又可以增加和改善供给;投资过程首先是刺激需求,投资完成后才能增加供给。

凯恩斯乘数理论就是从刺激需求出发。

(3)加速原理凯恩斯主义者又提出了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说的是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

如果说乘数是表示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那么,加速数正好与之相反,它表示的是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

(4)研究与安排投资规模研究与安排投资规模时必须考虑三个问题:投资规模要适度;投资结构要合理;要注重投资效益。

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缓慢时,往往依靠增大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当投资过旺及造成经济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往往采取措施首先压缩投资,迫使经济过热的势头减缓。

2.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1)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是相对而言的,政府投资有自身明显的特点:①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是非政府投资的第一个特点;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

陈共《财政学》习题

陈共《财政学》习题

陈共《财政学》习题《财政学》习题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1、公共物品主要得提供者就是:()A、政府B、市场??C、企业D、国有企业2、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得损失或应得未得得收益得现象被称作:(?) A、市场失灵B、边际效益递减?C、外部效应D、免费搭车3、下列情况能形成垄断得就是:??( )A、产量增大B、规模扩大引起得边际收益递减与边际成本递增C、规模扩大引起得边际收益递增与边际成本递减D、规模扩大引起得总收益增加与平均成本得增长4、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得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被称作:??()A、市场失灵??B、外部效应C、免费搭车D、寻租5、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得状态被称作:?(?)A、市场失灵?B、外部效应C、免费搭车?D、寻租6、外部效应就是指: ()A、微观经济主体得活动对她人带来得影响B、厂商活动对她人造成得损失C、微观主体行为给她人造成得损失未予补偿或给她人带来得收益未得到回报D、微观主体无偿享有她人得利益7、具有外部效应得产品最集中地表现在上: ??( )A、竞争性产品?B、垄断性产品C、私人产品D、公共产品8、公共物品就是指:( )A、人人都需要得产品??B、具有社会共同利益得产品?C、具有非盈利性得产品D、具有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得产品9、混合物品就是指: (?)A、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各占一半得物品?B、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混杂得物品C、同时具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特征得物品D、由私人生产而由政府提供得物品10下列对社会公共需要特征表述不正确得就是:()A公共需要就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需要得总与?B公共需要由每一社会成员无差别得共同享有C享有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一定代价D满足公共需要得物质手段来源于剩余产品11、财政分配得目得就是满足: ()A、社会公共需要?B、私人需要?C、混合需要D、国有企业得需要12、政府干预经济(调节经济)主要就是因为: ( )A、政府拥有政治权力??B、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C、政府就是全社会得管理者?D、市场本身存在缺陷13、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也有缺陷,导致政府缺陷得根源就是:??( )A、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B、政治权力对经济权力得支配C、政治权力得滥用?D、政治权力对财产权力得排斥14、寻租就是指: ()A、由于让渡财产使用权而收取得租金B、厂商寻求收益最大化得行为C、政府因让渡国有资源使用权而获取收益得行为D、政府职员靠手中得职权获取经济利益得行为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得经济作用主要就是:()A、决定全社会得资源配置?B、指导经济发展方向C、弥补市场缺陷D、实现公平分配16、财政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其活动得主体就是:( )A、政府?B、企业C、国家机关D、公共事业单位17、财政就是随着( )得产生而产生得:A、人类?B、社会C、国家?D、经济活动18、经济学研究得核心问题就是: ??( )A、资源配置?B、供求关系?C、公平分配?D、价格19、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得就是: ()A、政府?B、计划C、市场?D、宏观调控20、资源配置在本质上就是解决:(?)A、经济资源在不同产业合理分布得结构性问题?B、劳动力结构问题?C、经济资源在不同地区合理分布得结构性问题?D、经济效益问题21、经济稳定得目标集中体现为:(?)A、财政收支平衡??B、国际收支平衡?C、总供给与总需求得平衡?D、充分就业四、判断题1、外部效应就是微观厂商活动对她人造成得损害、(错?)2、外部正效应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外部负效应损害社会经济发展、( 错)3、公共产品可以由私人生产但由政府提供、??(对?)4、无论消费者就是否购买,公共产品带来得好处可为消费者享有、??(对?)5、混合产品由于具有一定得竞争性与排她性,不能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错)6、私人产品就是政府提供得,公共产品就是市场提供得、?(错)7、混合产品可以采取公共提供得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得方式、?( 对)8、社会公共需要得内容在任何社会都就是相同得、??(错?)9、政府干预外部效应得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财政手段?(对)10、公平分配就是财政得主要职能、(?错)五、名词解释1财政2公共物品3混合物品4公共需要5配置资源6稳定经济7外部效应8市场失灵六、简答题1公共需要有哪些特征?2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3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市场为什么就是失效得?4政府干预市场得手段有哪些具体表现?5政府干预失败得原因主要就是什么?6财政如何实现经济得稳定与发展?七、论述题1怎样从市场与政府得相互关系来理解财政对经济得干预 ?2、财政得职能表现为哪几方面?财政采取哪些政策手段来实现其职能?第二章财政支出得基本理论二、单项选择题1、所谓“搭便车”现象就是指:(?)A、个体行为给她人带来得损害?B、个体或单位无偿享有公共利益C、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利益最大化?D、凭借权力获得好处2、纯公共物品只能由什么来提供:(?)C、企业?D、社会组织A、市场B、政府?3、对混合物品,较好得提供方式就是:( )A、政府生产,政府无偿提供?B、私人生产,政府购买回来后无偿向社会提供C、私人生产,私人有偿提供D、一部分政府无偿提供,一部分市场有偿提供4、国有国营得经营模式适用于哪类国有企业(或单位):??()A、提供公共物品得国有企业B、垄断性国有企业C、大中型国有企业?D、小型国有企业5、我国现阶段公平分配就是指:()A、按劳分配??B、按资分配C、按权力分配?D、按对社会得贡献分配6、实现社会公平(个人或家庭收入公平),主要借助得财政措施就是: ( )A、税收?B、国债??C、财政投资D、转移支付制度7*、一定社会资源在财政部门与民间部门合理配置得最低条件就是: (?)A、财政部门资源使用得边际效率应大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得边际效率B、财政部门资源使用得边际效率应等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得边际效率C、财政部门资源使用得边际效率应小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得边际效率D、财政部门资源使用得平均成本应等于民间部门使用该资源得平均成本8、财政支出得核心问题就是:()A、提高财政支出得使用效益?B、实现社会公平分配C、实现宏观经济得稳定D、提高经济增长速度9、衡量财政支出进行资源配置得效率高低时,其标准就是:??(?)A、社会净效益最大化??B、征税成本最小化C、财政投资得具体项目效益最大化?D、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得成本最小化10、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衡量财政支出效益时,其主要适用得对象为:(?)A、政府得经济类投资项目?B、政治军事项目C、文化教育项目??D、公共事业项目11、“最低费用选择法”在评价财政支出效益时,主要适用于:( )A、经济项目B、政治军事项目?C、公共事业项目?D、基础设施项目12、根据不同时间段得使用量来确定公共劳务收费标准得定价方法就是: ()A、平均成本定价法?B、边际成本定价法C、二部定价法?D、负荷定价法三、名词解释1搭便车2要素分配3规模收入分配4政府采购制度5最低费用选择法6二部定价法7负荷定价法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而不就是由市场提供?2如何瞧待公平与效率得内在统一性及矛盾性?五、论述题1公共物品(包括混合物品)得生产方式及提供方式有哪些组合?2什么就是政府采购制度?其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有何意义?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二、单选题1、扩大再生产就是指:( )A、将M中得一部分用于投资?B、将M中得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VC、将M中一部分用于社会消费?D、将M中得一部分用于弥补生产资料得消耗2、从社会产品得使用过程瞧,财政得重置投资就是指:?(?)A、满足社会消费后,剩余部分得社会产品用于扩大再生产得投资B、剩余产品(M)中得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得投资C、剩余产品中用于非生产性得固定资产投资D、由C转化而来得用于弥补生产资料消耗得简单再生产得投资3、财政支出发生时,同时伴随着商品与劳务得交换,这类支出称为: ()A、购买支出??B、转移支出C、生产性支出D、非生产性支出4、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大小得指标就是:?(?)A、财政收入占GDP得比重??B、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C、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得比重D、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得比重5、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得不断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得发展趋势表现为:(?)A、不断扩大?B、日渐萎缩C、基本不变?D、无规则波动6、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说明财政支出有增长趋势得理论就是由谁提出得: (?)A、瓦格纳?B、皮科克?C、马斯格雷夫?D、拉弗四、判断题1、从社会资金得最终使用去向瞧,C得价值全部用于补偿性支出,V得价值全部用于消费性支出,M得价值全部用于积累性支出、(错 )2、购买性支出侧重于执行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侧重于执行收入分配职能、(?对)3、转移性支出使政府资金无偿地转移,参与收入分配,说明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错)4、随经济发展水平得提高,政府应逐渐减少其活动范围,因此财政支出规模呈不断下降趋势、??(错)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不断下降,说明: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呈下降趋势就是一个基本规律、?错()6、在正常情况下,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呈上升趋势、(对?)五、名词解释1财政重置投资2经济建设费3购买支出4转移支出六、简答题1比较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对经济活动得不同作用?2为什么说财政支出规模有不断增长得趋势?3为什么说"用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来衡量财政活动得规模,比”财政收入占GDP 得比重”更符合实际情况?七、论述题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增减变动得因素主要有哪些?2、改革开放以来,从政府职能及支出性质两方面考察,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第四章购买性支出二、单项选择题1、财政支出中,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并由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得支出就是:( )A、社会消费支出?B、投资性支出?C、救济支出 D、财政补贴2、能够保证国家政治职能得以实现得财政支出就是:(?)A、社会消费支出?B、投资性支出?C、救济支出D、财政补贴3、行政管理费与国防费作为无偿性得财政支出,属于:( )A、社会消费支出?B、投资性支出?C、社会保障支出?D、转移性支出4、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属于:(?)A.积累支出?B消费支出?C补偿支出D、投资支出5、教育需求就是:(?)A、私人需求?B、团体需求?C、纯公共需求D、准公共需求6。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13.1复习笔记
一、国家预算概述
1.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国家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1)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则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

(2)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2.国家预算原则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主要有如下五项:①公开性;②可靠性;③完整性;④统一性;⑤年度性。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
①历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我国即实行历年预算
年度;
②跨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某月某日开始至次年某月某日止,中间历经12个月,但跨越两个年度。

3.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体系
新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的设计,主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①公开透明。

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

③便于操作。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1)收入分类。

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人范畴的各项收入。

(2)建立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更为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

这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核心。

从分类方法和结构上看,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3)建立新型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全面、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

4.我国预算法及其改革问题
(1)首先提出的是关于修订稿中有关立法宗旨问题。

(2)关于预算权的合理配置问题。

(3)关于预算管理级次问题。

(4)关于国家预算的公开、透明问题。

(5)关于预算监督的严肃有效性问题,也就是从法律上切实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的监督权问题。

(6)关于预算执行的严格规范性问题。

(7)关于预算的统一完整性问题。

(8)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此外,分税制及转移支付的完善,编制部门预算及实行集中收付制度预算管理改革等等,也都应构成预算法修订的课题。

二、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1.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简称《决定》)。

的主要内容是:
(1)加强和改善预算编制工作
(2)细化预算和提前编制预算
(3)加强对超收收入使用的监督
(4)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
(5)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决定》提出了三项措施:
①采取措施将预算外资金内含于预算内;②暂时不能纳入预算内的必须编制收支计划,不能随收随支;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便于人大监督。

2.编制部门预算
(1)编制部门预算的背景和意义
(2)部门预算的内容
部门预算是一种全面反映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

一般预算收入:包括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

一般预算支出:包括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各项事业费、社会保障支出、其他支出等。

基金预算收支:包括部门按国家规定取得的基金收支,如水利部门的水利建设基金收支、电力部门的电力基金收支、铁路部门的铁路建设基金收支等。

各部门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年增减变化因素测算部门预算收入。

各部门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开支政策和规定,测算部门预算支出。

3.政府采购制度
(1)政府采购制度及其实施
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2)《政府采购法》的主要内容
①政府采购当事人,是指在政府采购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各类主体,包括采购人、供货商和采购代理机构。

②政府采购方式,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有6种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陛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其他采购方式。

③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合同,从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确定采购要求、签订采购合同和管理执行采购合同。

政府采购制度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a.第一个层次是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
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b.第二个层次是从政府部门及其采购代理机构角度来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从中优选,采购人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

c.第三个层次是从财政部门与采购人及供货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人与供货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弈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弈,大大减少它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货商(厂商)和采购人是最大利益者而财政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

④采购人与供货商,采购人和供货商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当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以合同方式约定,政府采购合同遵从合同法,政府采购法的双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

(3)政府采购的对外开放
我国现行的《政府采购法》做出如下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①需要采购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的;
②为在中国境外使用而进行采购的;
③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4)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责
①各级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

②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与政府采购活动有关的监督管理职责。

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设置集中采购机构,不得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

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①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
②采购范围、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
③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4.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1)我国过去国库支付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国库支付制度是一种分散支付制度,也就是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和各单位年度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各部门和各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由各部门各单位分散支付使用。

这种支付制度存在以下缺陷:
①缺乏严格的预算约束和预算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腐败和寻租等违法和违纪行为;
②财政资金周转过程中的沉淀资金分散于各部门和各单位,不利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③不利于预算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

它的要点是:
(1)财政部门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统一的账户,各单位在统一账户下设立分类账户,实行集中管理,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设账户保存。

(2)各单位根据自身履行职能的需要,可以在经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所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但要由财政部门直接向供货商支付货款,不再分散支付。

(3)除某些特殊用途外,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资金都要通过国库直接拨付给商品和劳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