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我的大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叙述坏死的类型及特点

(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发生凝固,常保持轮廓残影。

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发生在结核病灶)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

特殊类型:脂肪坏死

(3)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所形成的特殊形态改变。

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4)纤维素性坏死

二、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功能

肉芽组织:是指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③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它异物。

【2】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

1、血栓形成

2、动脉栓塞

3、动脉痉挛

4、血管腔受压闭塞

二、简述梗死的类型及病变特征

①贫血性梗死常发生于心、脾、肾等器官,梗死区因含血量少,呈灰白色,梗死灶周围有明显充血出血带。镜下观,早期可见该组织轮廓,晚期呈红染均质状。②出血性梗死多发生于肠和肺,梗死区呈暗红色,有明显出血现象。

三、出血性梗死的条件和原因

1、严重瘀血

2、双重血液循环

3、组织疏松

【3】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内皮细胞脱落后致血小板粘集,并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由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2、血流状态的改变:表现为血流变慢及涡流形成,使血小板边集,导致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性的增高:可分为遗传性高凝状态和获得性高凝状态两种。

二、血栓的结局(常考填空):

1、溶解、吸收或脱落

2、机化与再通

3、钙化

三、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堵塞裂口,阻止出血及防止炎症扩散。

2、不利:阻塞血管,影响血流;脱落形成栓子,并发栓塞;心瓣膜变形而致心瓣膜病;出血,见于DIC。

【4】

.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常考填空)

二、常见渗出性炎症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①浆液性炎症以大量浆液渗出为特点。

②纤维蛋白性炎症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为特点

③化脓性炎症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④出

血性炎以大量红细胞漏出为特点。

【5】

一、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必考)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与起源组织形

态相似

分化差,异型性大,与起源组织形态差别大核分裂象无或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生长速度缓慢较快

继发改变一般较少见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感染等

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常有包

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浸润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转移不转移常有转移

复发不复发或很少复发手术等治疗后易复发

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严重,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组织,引

起出血合、坏死、感染、恶病质等,甚至导致

患者死亡

【6】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特点、机制、代偿意义(常考问答题)、临床表现(少考)

一、特点:

皮肤和内脏的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发生持续性痉挛,

其中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更显著。大量毛细血管网关闭,血液经动静

脉吻合支直接回流小静脉,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或无流的现象

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二、机制: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2、具缩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的大量释放(如血栓素、血管紧张素Ⅱ、加压素等)。

三、代偿意义:

1、通过血管收缩引起的“自身输血”、“自身输液”作用,维持动脉血压。

2、血液重新分布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四、临床表现:

神志清,但有烦躁不安。面色及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心率加快,脉搏细速,

脉压明显减少,尿少,血压下降也可正常。

【7】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导致水肿的机制: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4、淋巴回流受阻

【8】

一、发热发生机制的基本环节:

发热激活物激活体内产EP(内生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EP。EP作用于视前

区-下丘脑前部(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某些中枢发热介质的参与,使体温调节中

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发热。

因此,发热发病学的基本机制包括三个基本环节:①信息传递。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

胞,使后者产生和释放EP,后者作为“信使”,经血流被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②中

枢调节。即EP以某种方式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产生中枢发热介质,并相

继促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于是,正常血液温度变为冷刺激,体温中枢发出冲动,

引起调温效应器的反应;③效应部分,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增高或寒战,使产热增加,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于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生至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名词解释

1、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

2、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

3、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

4、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5、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6、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炎伴脓腔形成。常发生于皮下和内脏等部位,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7、肉瘤:指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

8、缺氧:因组织和细胞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而致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9、低张性缺氧:是指由于氧进入血液不足,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供应组织的氧减少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乏氧性缺氧。

10、应激:机体收到各种强烈或有害刺激后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