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四、评
全篇深析,眼中景、心中事,隐喻寄 托,以大寓小,耐人寻味。赏阅如此 脍炙人口的经典瑰宝,感悟颇深,苏 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古文化文明知 识,更可贵的是饱含精深的人生哲理, 指点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感悟人生。 心胸豁达是一种情操,宁静淡泊是一 种超越,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定风波
苏轼一Leabharlann 导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 从成熟豁达迈向超然洒脱。
二、思
本词记叙了一 件什么事?
词中的作者是 怎样的形象?
三、议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意思是什么?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画龙点睛之笔,道 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 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 悟和启示,谈谈是怎 样的顿悟和启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听读:标停顿,听感情基调。
2、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品读:(1)、研读小序,挖掘有效信息。
(2)、结合注释,读懂大意
三、重点欣赏
1.自读词的上片(1)风雨中的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2)哪些词能表现苏轼抵抗狂风暴雨的心态和精神?从每一句出一个词加以说明。
2.自读词的下片(1)雨过天晴,苏东坡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
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2)风雨过后酒醒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四、拓展探究
当人生风雨来临后你会怎么去做呢?
五、课文小结
六、作业布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及比喻手法的运用。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二、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领会词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及比喻手法来表现主旨的)四、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清代赵翼有这样两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便始工”,想要说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不幸,国家的损失,人生的苦难往往会成就一批成熟大气的诗人,给后世留下工整典丽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而苏轼的一生很好的诠释了这两句诗。
苏轼有着经世治国之才,也有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仕途之路却是异常坎坷,屡屡不得志,对于北宋王朝这是莫大的损失,而对于中国文坛来说他却是一颗璀璨珍贵的明星。
被贬黄州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直指人心的优美诗文,比如《赤壁赋》、《念奴娇》,这些诗文似乎是他对凄苦岁月、人生苦难的一种挣扎和超越。
今天,我们来品味他的另一首作品《定风波》,仔细体味一下苏轼的内心是经历了怎样的苦痛挣扎以后实现了自我超越和自我救赎的?(板书:定风波)二、解题(必修四P37注释①并补充)定风波:词牌名。
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3、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 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 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 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 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 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 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 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 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 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 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 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 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 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 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 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2、双关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 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 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Fra bibliotek课 堂
小 结
心有东坡词,人 生无难题。人生再多 的风雨,经过东坡的 过滤,都变成一片晴 空了。苏轼为我们撑 起了一把伞,撑出了 一片晴朗的天空,愿 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 亮,一样豁达。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 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 雨潇潇的情景,回去吧,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全词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序写作词缘由 上片写雨中事 下片写雨后感
• 1.在该词中,记叙了 一件怎样的生活小事?表达了 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人生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莫听” “ 吟啸” “何妨” “徐行”
态度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人生风雨
旷达
“谁怕” “任平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材分析】《定风波》选自人教版必修三。
高一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在诗歌鉴赏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加之苏轼的同期同题作品在初中、高中阶段已有多次出现,学生对苏轼其人其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理解本词的情感有一定的帮助。
故而,教师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诗歌鉴赏思维的指导与总结。
【知识与技能】1.熟读成诵并能默写《定风波》;2.继续积累有关词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3.了解回顾苏轼其人其文。
【过程与方法】1.知人论世,分析作品的内容情感;2.有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去梳理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超然物外的可贵品质,增强应对困难与挫折的信心。
【教具准备与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
教师在回顾概括的基础上展示苏轼的一首自嘲诗加以总结,然后用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一句名言导入对本课的学习。
素材一: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素材二: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余秋雨设计目的:知人论世,带领学生熟悉作家作品。
2.课前热身——一读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抽查学生的背诵与默写情况,并根据学生实际提示易错字的写法。
如“芒”“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新课推进(一)再读,梳理词作内容。
1.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并从词作中找出能串联诗作内容、暗示作品情感的关键词。
投影展示:学生已掌握的代表性例证。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沁园春·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其三) 教师提示:这类词多半是具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有时也可是名词或数量词。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一一点评。
3.教师出示自己的答案并板书:“归”“无”。
4.学生再读课文,并对照屏幕,完成填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附: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任--------乐观 虚实相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无--------超脱
2、4 钟
3、提取小序中有效信息, 抓关键词句。 3、3 分钟
(1)在词的上阕中: ① 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境?请说 明理由。 任:任凭。词句中“任”字用得很巧妙。
尽管身处逆境,外在生活条件也很清寒,但诗 人愿意,并自信能淡泊、自由、自在地穿越人 这一生的历程。作者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 我素、不畏坎坷的乐观情怀。
(2)在词的下阕中
(2) 13 分钟
①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境?请说明 理由。 无,当然是自己的一种心理,佛说“菩 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 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②“归去”一词如何理解? “归去”是“心”的退隐;欲归之处 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 放的精神家园。 ③最后一句和前面词句是什么关系? 由实到虚,升华主题。
三、 教学方法:合作式、探究式、小组讨论式 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 教学步骤: 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目的 时间
1、3 分钟
1、导入: 《自题金山画像》 ,学生齐读 (1)PPT 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1、 通过苏轼的《自题金山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画像》引入对作者生平 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及创作背景介绍,为学 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这首诗介绍一下苏 生理解《定风波》思想 轼。 感情做铺垫。 教师补充:苏轼一生担任过 30 多个官职, 曾官至正三品,是仅次于宰相的朝中大员。授 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还做过兵部和礼 部尚书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 由于苏轼所处朝代群臣间矛盾加剧,宫廷 内部政局多变,党争此起彼伏,正直谏言的苏 轼总是遭受排挤、打击、陷害,一生三次遭贬, 行遍人间崎岖路,尝尽酸甜苦辣情,历尽排挤、 打击和屈辱。面对这残酷的命运,苏轼却始终 挺直脊梁,笑看得失荣辱,用旷达之心铸就了 自己的千古英名。 而定风波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的他 已经被贬黄州三年此时的他可谓已历经人生的 大风大浪。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这首《定风波》 ,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觅得诗心。 2、教师范读, 解决重点生字词读音、字形: 同行、狼狈、吟啸、蓑、料峭、萧瑟 2、扫清阅读障碍,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重点:逐层深入探究词中理趣。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材料,领悟词中理趣。
教学思路:苏轼的《定风波》,作于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言似简,意实丰;景虽常,理却浓。
可谓理趣盎然,启人心智。
尤其是作者工于炼字选词,比如“独、遂、轻、任、微、归”等字,“莫听、何妨、吟啸、竹杖、芒鞋、一蓑”等词。
这些字词分别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作者守德超然的道家风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态度、无常归心的佛家思想。
我试图抓住理趣这一点,挈领全词,和学生一起对苏轼进行思想探幽。
教学内容:整个教学以老师唱歌导入,以品字为突破口,以雨为线,串起三个主干问题,并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学以致用,陶冶情操、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画龙点睛地板书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
教学方法: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教学手段:Ppt课件、《竹林听风》乐曲、遥控笔、师生互动、板书教学步骤:1.导入: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
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
师唱《明月几时有》。
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
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
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
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引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二)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三)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5.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2)
课外拓展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 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 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丰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谪居时所作。
要求: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自主鉴赏,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 的形象特征,并探究这首词中词人所表达的心境
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晴”?
风雨——挫折,逆境, 政治打击和人生 险途。
晴——顺境,春风得意之时
自然界的忽晴忽雨,变化不定,正如同 政治舞台上晴雨表的升沉不定。社会上政 局犹如自然界的气候一样,变幻莫测。
思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这三句道出了词人在面对大自然风雨时 的态度,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顿悟和启示 呢?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知人论世
写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 作 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有些人将他以
“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
背 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 景 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这首
诗就是作于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1082年)。
明确: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逃 避,不丧气;在一帆风顺时不得意忘形,不 忘乎所以,任其自然,坦然处之,以旷达乐 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所有问题。
艺术手法探究
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在词中是如何表现 出来的?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 哲理。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 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欣赏词的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定风波苏轼》省优质课一等奖
陶潜归往田园 苏轼归往内心
我们还可以从苏轼的哪些诗句中看出苏轼想 要归于宁静的内心呢?请每个小组选苏轼的一句 诗词简要分析。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天涯何处无芳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充分了解了苏轼被
贬黄州时的心境与追求,那么现在我们再品作于 同一时期的《赤壁怀古》,那句“人生如梦”是 壮志未酬的无奈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
词人“一尊还酹江月”,与自然达成和解。 觉悟了人生,参透了生命,诗意地栖居,以达到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 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这和我们今天所学的 这首《定风波》中所言: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展现的是一样的人生境界。
诗词吟诵
作业:
课后阅读苏轼其他诗词,继续走近苏轼 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进行心灵的交流,以 《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500字左 右的短文。
再见
必修四第二单元定风 波
苏 轼
诗词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 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 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 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 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词前小序有所说 明。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解读小序
思考:
1、小序中含有哪些信息?
2、你认为小序中最能表现词人形象的 是哪一句?为什么?
诗词吟诵
诗情词义入课来
你觉得小序中的“余独不觉”是一 种什么样的态度?词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哪些词句与之形成呼应?请举例赏析。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苏轼教具:多媒体展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好,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宋朝我非常喜欢的词人。
他对宋词的贡献颇大。
他改革词体,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他在官场上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他虽屡遭挫折,但始终能乐观、豁达。
风雨吹不倒他,挫折打不倒他,这便是大词人苏轼。
二作者,背景简介提起苏轼大家都不陌生,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北宋眉州眉山人。
曾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二十一岁中进士,才华横溢的苏轼初露锋芒,颇受皇帝的赏识,但随后却命运多舛,一生起起落落。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的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宋哲宗即位后,再次受重用,曾任翰林学士等职,可到晚年再次被贬惠州,儋州,后虽遇大赦,北还,却病死常州,享年66岁。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定风波》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即被贬黄州时。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和诗人归隐的旨趣。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和诗人归隐的旨趣。
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四、整体感知1、词前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 1082年3月7日地点: 沙湖道中人物: 同行、余事件: 遇雨已而遂晴感觉: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2、诵读诗文,积累感悟读准字音同行 xíng吟啸 yín xiào芒鞋 máng料峭 qiào萧瑟 sè一蓑烟雨 suō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原创课件
知识拓展,走进苏轼
看到这些,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宦海沉浮,什么叫 命途多舛。苏东坡一生的坎坷实在是太多了。把这些人生不顺 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想必任何人都会早早的垮掉,但是苏轼 确确实实的没有倒下。并且,在他的词中,你见不到李白对命 运不济的激愤,也见不到屈原不如意后的孤傲。有的更多的是 潇洒和旷达!
“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 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 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外物的。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后文为什么又有“一蓑”, 前后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 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 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他按照 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在分析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谁能给大家归纳一下这首 词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了对政治风雨的泰然 处之之情,表现出他达观的处世态度和旷达的胸襟。
林语堂先生评价说: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
余秋雨先生评价说:
他有一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 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热诚的自我解剖,目 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 处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 分曾为他带来了官位、荣誉和名声。他渐渐 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品读完毕,你的获得
2、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鉴赏方法: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体味作者抒 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2)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你从哪些字眼看出苏 轼不惧风雨的?并加 以分析。
定风波
你认为苏轼风雨之 后将归向何处?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 分愚忠; 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 分寒闲; 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 分狂漫; 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 分怨言……
苏轼,我想对你说……
得之淡然 失之泰然 争之必然 顺其自然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你是如何理解苏轼 笔下的风雨?
汴 京
密州
,故乡无此好湖山。” (杭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黄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儋州)
2024年(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
文化背景
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 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词作。
8
主题思想阐释
人生观照
通过词人对自然风雨的描 绘,体现其面对人生风雨 的从容与超然。
2024/2/28
情感表达
分析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 情感变化,从苦闷到豁达 的心路历程。
哲理思考
探讨词作中蕴含的哲理思 想,如随遇而安、活在当 下等。
9
艺术手法欣赏
02
03
04
课程性质
历史文化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 综合性课程
适用对象
高中生、大学生及历史文化爱 好者
课程时长
36学时(每学时40分钟)
4
历史文化背景
时代背景
介绍《定风波》词作所处的时代背景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作者生平
词作风格
《定风波》体现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通过解读词作风格,引导学生感受苏 轼的人格魅力和词作的艺术价值。
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思考并总结 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老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积极反馈和评 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2024/2/28
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 的阅读心得和感悟,可以口头表达或 书面展示。
通过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感悟,促进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18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2/28
19
学生朗读表演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 水平的文本段落,确 保内容有趣且易于理 解。
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 行朗读表演,鼓励其 他学生积极倾听并给 予反馈。
2024/2/28
提前指导学生进行朗 读练习,注意发音、 语调、停顿等技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双关”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词人乐观旷达的胸怀。
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为高一级艺术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故而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以及从最基础的字词理解等方面落实,语言训练则以模式化开展。
一是强化学生对诗词的逐字逐句的翻译式理解,有理解才有鉴赏;二是由诗人联系生活,谈感悟;三是设定鉴赏中的语言组织训练,用模式加以引导。
教学步骤:
1、初读《定风波》,正音正字。
自由读+齐读+(师纠正后)齐读
2、翻译理解
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在练习本上逐句翻译。
完成后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理解诗句的情况,针对部分词语的意思详解。
(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定风波》)
3、转入词的深层次理解
方法:知人论世+以小见大和双关(介绍苏轼被贬黄州前的遭遇及他的乐观态度与沙湖道中遇雨进行比较)
学生自由读,逐句思考作者在诗中传达出的生活感悟。
提问学生谈看法+教师引导点评
4、小结归纳主旨
在对此词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上三读,设身处地,读出感情。
(视时间情况请二三学生单独朗诵),最后教师范读。
5、语言训练(教师可做示范引导)
请学生们根据对诗的理解,针对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反复琢磨,用下列模式进行说话训练(先写下来同桌交流最后学生发言)
()这句诗妙在字(词)用的好,它表现了。
6、背诵本诗,学生分组PK。
(视课堂时间而定)或留为课下背诵作业。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2)
由于苏轼所处朝代群臣间矛盾加剧,宫廷内部政局 多变,党争此起彼伏,正直谏言的苏轼总是遭受排挤、 打击、陷害,一生三次遭贬,行遍人间崎岖路,尝尽酸 甜苦辣情。面对这残酷的命运,苏轼却始终挺直脊梁, 笑看得失荣辱,用旷达之心铸就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作业:找出词中你喜欢的词或句子,结合苏轼生平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写一写你喜欢的原因。不少于150字。
③最后一句和前面的词句是什么关系?
④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在词的下阕中 ①“归去”一词如何理解?
②最后一句和前面词句是什么关系?
③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境?请说明理由。
朗读全词,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3)作者在上阕和下阕中的所体现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定风波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的他已经被贬黄 州三年,可谓已历经人生的大风大浪。今天我们一起学 习苏轼的这首《定风波》,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觅得诗心。
朗读全词,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在词的上阕中: ①“一蓑”何意?与小序中“雨具先去”是否矛盾? ② “烟雨”这一意象是什么含义?与“穿林打叶声”是否矛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 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 流人物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 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 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 作者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激越、意境开阔。
定风波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苏 元丰五年(1082年), 苏东轼因 “乌台诗案 ” 被贬黄州 (坡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 人物、事件。
赏析探究
上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 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 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 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 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我也不在意(雨中事)。 下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 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 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 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 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 雨,也无所谓天晴(雨后感)。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 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 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 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四读:品味人生
提升境界
从这首词中你得出 怎样的人生启迪?
1.阳光总在风雨后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知足常乐。 6.面对生活,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去留 无意,看窗外花开花落。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 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精神境界?
人生 自然风雨 态度
“莫听”“ 吟啸” “何妨”“徐行”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ຫໍສະໝຸດ 人生风雨 “谁怕”旷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2)
学习过程之:思苏轼人生态度
问题三:风雨中的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问题四:雨过酒醒后的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第三乐章 尽识庐山真面目
小结:
本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写出了内心 感受,表现出作者蔑视灾难、达观自信的胸襟,展现出 了一个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此词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抒内心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简朴中 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艺术手法: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 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尾声:与最美歌者同行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 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 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 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 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 人生。人生的再多风雨,经东坡的过 滤,都变成一片晴空!
作业:绝知此事要躬行
1、背诵该词 2、高考分数已经揭晓,有的同学面对分数难
以释怀,请你运用苏轼的人生观以《东坡对 你说》为题,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 的小短文鼓励一下他们。
当我们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 ——苏轼《定风波 》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全词内容
2、在诵读中体会苏轼在词中寄寓 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
第一乐章 让我慢慢靠近你
激情导入
遥想赤壁周郎,羽扇纶巾,千古英雄出少年 今闻沙湖苏子,竹杖芒鞋,留待后人笑我狂
句中写的是谁?从哪里看出?
知人论世
他,才华横溢,诗、词、文、画、书法名冠一 时; 他,渴望建功立业,但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 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
然而,当人生的风雨扑面而来的时候, 他,却有着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他,就是苏轼。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苏 轼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 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 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 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 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 明。
— 蒋捷《虞美人》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洒脱、旷达。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 ”,刚刚还疾风骤雨,现在却“斜照 相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然界晴雨不定,人生也是如此,变化无 常。
小结: 作者是有所谓的,只是在有
所谓,在苦难无法预知无法改变 的时候,他不得不面对,不得不 将生活继续。苏轼没有在苦难中 沉沦,而是积极寻求解脱。
—李清照《声声慢》
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言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吟啸且徐行” “轻胜马”“谁怕”。
“山头斜照却相迎”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之大意
(略)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 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 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 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 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 帝的秘书,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 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 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 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 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最能概括苏东坡的 一切了。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由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 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 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 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 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 于是喟然叹:“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 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 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 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
苏轼
诵读要求
品 读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回
料峭 qiào
味
,
❖读出节奏
积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
累
何妨\吟啸\且徐行。
感
悟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温顺,但在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
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
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
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因为她的坚
强、乐观,美国院方称她为“伟大的中国人民光辉形象”,而那么多美
❖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 , 多了几分 淡定从容 。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 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 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 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
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
返回
❖ 篇一:桑兰
❖
桑兰在面对人生中如此重大的变故时表现出来的乐观使人们为之感
国普通人去看她,并不只是因为她受伤了,而是为她的精神所感染。
❖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看望桑兰时说:“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都
知道这位勇敢的女孩的事。”美国总统克林顿、前总统卡特和里根都曾
给桑兰写过信,赞扬她面对悲剧时表现出来的勇气。桑兰与“超人”会
面的经过在美国ABC电视台播出,这个电视台50年来只采访过两个
中国人,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桑兰。桑兰还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自己的
偶像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席琳.迪翁。她的监护人说:“她太可爱了,
像我们这些在她身边的人都愿意去帮助她……”
❖ 篇二:终生坎坷的巴尔扎克 ❖ 1850年8月21日,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雨果所致的蛋词中有这样的
话:“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 间,巴尔扎克是最优秀的一个。…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 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 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 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是的,巴尔扎克,一生坎坷。幼年就缺乏 母爱。家庭和母亲,对他冷漠无情,他好像是家庭里多余的人。巴尔扎 克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曾忿忿地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母 爱。”“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长大以后立志 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当一个“文坛国王”。 ❖ 从1819年夏天开始,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阁楼咫尺见方。 他的居所简聘寒酸,夏天热腾腾,冬天寒风嗖嗖。他没有白天,没有黑 夜,没有娱乐,总是不停地写。结果在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 以致负债累累。债务高达10万法郎。为了躲债他6次迁居。他对朋友说: “我经常为一点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债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样。 我常像兔子一样四处奔跑。”巴尔孔克,一生勤奋写作,常常连续工作 茧自18小时。在不到20年里,他共创作91部小说。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 但他一生却是在贫困和痛苦中度过的。他曾一句话概括自己:“一生的 劳动都在痛苦和贫困中度过。经常不为人理解。”
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 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请同学们用词中的话回答。
人生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莫听” “ 吟啸” “何妨” “徐行”
态度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人生风雨
旷达
“谁怕” “任平生”
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泰然处之、无 所畏惧、潇洒从容
洒脱 乐观 晴
“回首” - “归 去”
“也无风雨也无 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 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 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 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 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 照样吟啸徐行。
❖
17岁的龙花是湖南凤凰县的苗族女孩,为了照顾重病的母亲和两个
年幼的弟弟妹妹,她选择了放弃学业,勇敢担起一个家。然而,龙花从
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这朵开在吊脚楼里的坚强小花用她的乐观照
顾着家庭,用她的坚持守望着梦想。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 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 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 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 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 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 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 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 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 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 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 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 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 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 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 并泯灭……
返回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 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 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 桀骜不逊 , 多了几分 隐忍平和;
动。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
无闻的17岁的中国体操队队员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
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
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
这个笑容甜美的姑娘来自浙江宁波,1993年进入国家队,个性
❖ 路玉婷,女,16岁,四川成都
❖
【路玉婷:在奔跑中坚强】
❖
成都女孩路玉婷一边上学、一边骑车送机票以维持家用。这个“奔
跑女孩”的高中生上个月迎来变故:母亲离世……坚强独立乐观的玉婷,
孝敬长辈,勇担家庭责任,自强不息、阳光向上,看似柔弱却一直迎着
苦难坚强飞奔!
❖
龙花,女,17岁,湖南凤凰县
❖
【龙花:开在吊脚楼里的小花】
❖ 篇三:我们周围的他/她
❖ 吴林香,女,13岁,重庆忠县
❖
【吴林香:逆境中她始终微笑】
❖
重庆忠县的吴林香六岁时父母离异,2011年母亲被检查出肺癌晚期,
继父外出打工,小林香成了唯一的劳动力。小林香本来不爱笑,但是从
妈妈病了之后,她便总是用笑容面对妈妈,逗她开心。虽然妈妈最终离
开了人世,但她依然微笑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