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读书报告
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的读书笔记虽然《通往奴役之路》是一本政治学著作,但它与经济学也有密切的联系。
因为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上层建筑,而哈耶克这本《通往奴役之路》正是对上层建筑的研究。
哈耶克是个自由主义者,他一生都在跟有悖自由主义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作斗争。
他的这本书主要论述了集体计划经济的弊端并批判了极权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违背自由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体系并批判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同质性”。
从理论角度看,他的很多论点和探讨很有启发意义,但也有不合理之处。
我在此只选了几章进行分析。
一、简单摘要及其中心论点(一)被离弃的道路他在这章中指出“计划”、“专制”是阻碍人们通往美好事物的道路的邪恶力量,人们在民族社会主义革命中放弃的不仅是自由主义,而且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个人当作人来尊重在他自己的范围内承认他自己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
在“自由”的制度下,人们能尝试去创造自己的生活,有机会了解和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
但认识到个人的自发的、不受拘束的努力能产生一种经济活动的复杂秩序,则只有在这种发展已有某些发展之后才能达到。
他极积肯定个人自由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指出个人活力的解放的最大结果,可能就是科学的惊人发现,它随着个人自由从意大利向英国和更远的地方进军。
工业自由打开了自由使用知识的道路并使科学迈步前进并在过去150年中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他反对社会主义,指出纳粹领袖把民族社会主义革命说成是一次反文艺复兴运动可能是不由自主地说了真话。
社会主义革命是毁灭现代人从文艺复兴时代起建立的尤其是个人主义文明的一个决定性步骤。
但是,人们背弃了自由主义,走向了极权主义、社会主义。
(二)伟大的乌托邦在这里,他引用了在俄国生活了12年的张伯伦的话——社会主义不是通往自由的道路而是通往独裁的道路和反独裁,通往最惨烈的内战的道路。
以民主手段实现并维持的社会主义看来确实属于乌托邦世界。
他指出民主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制度,与社会主义有着不可调各的冲突,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基本原则是根本冲突的。
读书笔记之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读书笔记之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一)简要介绍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原籍奥地利,后于1931年迁居英国并于1938年获得英国国籍。
他一生从事教学和著述,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主要著作有《货币理论和商业盛衰周期性》、《价格与生产》、《货币民族主义与国际稳定》、《利润、利息和投资》、《资本的纯理论》、《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和哈里特・泰勒》、《科学的反革命》、《感觉的秩序》、《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等。
1974年,鉴于哈耶克“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和冈纳・缪尔达尔(Cunnar Myrdal)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耶克享有巨大的世界性声誉,然而,他的这种声誉却是随着时代倾向的变化经历了几起几落之后才得以确立的。
作为30年代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的杰出倡导者,他在关于凯恩斯《货币论》(1920)的论战中败下阵来,从此,他丧失了一流经济学家的地位。
但这一经历却使他转向政治哲学、法律理论和思想史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极大的成就,他作为一个“自由意志论者”名声又传播起来,其影响远远超出经济学领域,成为一名不容忽视的大思想家。
不过,作为一名伟大的经济学家,其地位却是晚至70年代之后才得以恢复的。
当时,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走向低潮,福利国家政策实践的结果令人反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凯恩斯主义坚定的反对者,哈耶克自然应运再起,他的经济学说也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
1974年哈耶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以此为背景。
此后,哈耶克无论是作为经济学家,还是作为政治哲学家,都一直处于一生中最辉煌的地位,而且他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我们需要的自由——读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有感
018我们需要的自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出生于奥地利。
他以坚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集体主义而闻名。
哈耶克是20世纪最杰出的自由主义者,也是20世纪罕见的社会学家。
尽管他在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
在他的一生中,他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篇专著,涵盖了一切:从纯粹经济到理论心理学,从政治哲学到法哲学,从科学哲学到思想史。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方面,哈耶克的研究并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自己很好的理解。
《自由秩序原理》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杰作。
在这本书中,哈耶克为现代社会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即在自发秩序的基础上,他澄清了制度变迁的观念。
该书认为,自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强制。
自由社会秩序是一种对人们施加最小强制并带来物质利益的秩序。
自由社会可以更好地应对随机事件,并为文明发展获得更多动力。
压制自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文明的衰落。
在整本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本书的四个主要关键词:自由,秩序,宪政和法治。
相反,我们也可以使用这四个词来进一步解读哈耶克希望通过本书传达的思想。
自由,秩序,宪政和法治,这四者密切相关。
哈耶克提到的自发秩序是由自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的自发秩序。
既然这是一个秩序,其中就必须有一个规则体系,不存在没有规则体系的秩序。
规则和规律在自生自发的过程中逐渐自然地形成,所以自然法和自发秩序相伴而生。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某个国家从远古到现在,那些出现过或现在仍然有效的法律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但它不是一个由自由人构成的社会,而是主要根据统治者的自然需要而产生的。
所以,哈耶克的自由人创造的社会的自发秩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自由呢?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给了自由充分的定义,”在这样的状态下,社会中的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最低限度。
自由与繁荣的国度读书报告
自由与繁荣的国度读书报告
《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是一本经济学著作,由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所撰写,讲述
了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中央计划经济的缺陷以及公民自由的保护等议题。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自由社会的时代”,“计划秩序
的崛起”和“自由和计划之间的选择”,每个部分又有若干个章节,非常系统地阐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中央计划经济的问题。
作者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认为,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是自由的保障。
因为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选择也间接影响了其他人的选择,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社会秩序。
而如果以中央计划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就会出现统一的目标、低效的生产和分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最终导致经济的失败。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自由市场经济在制度设计和公民自由保护方面的优良之处。
正因为有自由市场经济,才能保障公民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总体来说,本书是一本关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市场经济和中央计划经济的对比,深入探讨了自由市场的优越性和公民自由的保护。
是一本值得阅读的经济学著作。
2023年读《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心得体会
2023年读《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心得体会《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是一本关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著作,作者是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该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至今被认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经典之作之一。
在2023年再次阅读这本书后,我对其中的内容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哈耶克在《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一书中强调了市场的重要性和自由经济的优势。
他认为,市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
与此相对应的是政府的有形手,即政府的干预与控制。
哈耶克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情况,而政府的干预往往会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
尤其在信息时代,市场更加细致入微地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和产品的品质,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竞争和创新的环境。
其次,哈耶克对计划经济的批评也是这本书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于中央集权和过多的政府干预,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失灵。
他提到,计划经济往往使决策者与信息脱节,难以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相反,自由经济体制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市场的力量更为明显,各国纷纷放松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而是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
此外,《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一书还提及了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哈耶克强调,自由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还包括经济上的自由。
自由经济能够激发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为个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然而,自由并不意味着无所顾忌,个人的行为也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和道德。
这样的自由经济体制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以保障公平竞争和公正分配。
这使得个人不仅要负有个人责任,还需要尊重社会的权利和义务。
最后,我在阅读《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认识有了一些更新。
这本书让我明白,市场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运作规则,它更是一种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市场由无数个体和机构组成,它通过供需的交互作用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
哈耶克的《自由社会的秩序原理》读后感
哈耶克的《自由社会的秩序原理》书中自由社会的基本原理其核心就是政府的一切强制性职能必须受和平、公正和自由三个伟大的消极性概念的支配,也就是说,政府的权利需要加以限制,需要遵照一定的规则。
这几年我国政府十分注重民生问题,在“十二五规划”里也将过去的“国强民富”改变为“民富国强”。
表面上看,这只是两个词语的搭配顺序不一样,而实际上,它意味着政府执政思路的根本改变。
在中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有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懂得个人服从集体,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要知道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民富与国强的关系上,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国”在“民”之先,而从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执政思路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注重人民的利益,意识到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
而我想国家集体的利益难免会和人民个人的利益有冲突,而要想真正的实现民富,就必须限制政府的权利,使政府的权利受到和平、公正和自由的支配。
中国一向是个强政府的国家,在高中的政治课本里就明确的告诉我们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事实上政府的绝对权力比过去更大,从而导致政府、官员得以控制更多的财富及权利。
这样,导致我国的市场经济变得不纯正、不彻底,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实行控制、支配甚至垄断,不断膨胀着政府的权利。
比如,在房地产领域,有国资背景的各类公司企业,在地区或者行业内总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十分困难,市场竞争十分不公平,这种国进民退的现象怎么能让人民富裕起来呢?我国的民营企业只能处于一种较低的发展水平,无法取得大的市场竞争力。
2023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精选4篇)
2023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精选4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1终于有机会细细品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第一次听到哈耶克的名字,已经是21世纪的初叶了。
在世纪之初的几年间,哈耶克的名字被一众“大家”反复提及,几乎成为“圣人”的代名词。
他对于市场和自由经济坚定不移的秉持,他言论的毫不犹疑和没有任何折扣的态度,的确也使得他本人和所发出的声音是如此的振聋发聩,令人无法不肃然起敬。
我是个怀疑论者,所以即使对于哈耶克这样的`大家,也总是要从一旁的角度先静静地欣赏,然后才能够慢慢走近其思想殿堂。
这并不意味着我先入为主的“狭见”,恰恰相反,我的“旁观”,首先(同样地,也)是没有折扣的吸收和尊敬,并非要从中挑出什么“骨刺”。
但我却是要对着一众“信徒”表达我的高度怀疑的。
信徒者,特别是一定要“第一时间”展示自己拥趸和笃信态度和地位的,总是要在心中揣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或者期望,至少是一种舍我其谁的争先精神。
所以在“信”的阶段,通常是择自己最能够产生共鸣也是最容易影响他人态度的内容,尽快地将它们曝光,且不断强化。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解读”和“诠释”。
古往今来,“大家”风范,大概就是如此。
而哈耶克,以及他的着作,恰恰最适合“信徒”们的传播并加载自身的意象价值,从而将这种所谓的“价值”延伸并快速产生出不同于原作者本身的影响力。
他的观点直接、简洁,几乎完全摈弃学术家们惯常的繁琐求证和引用,并且“最恰当”地切中要害。
一些文字几乎不需要解读,就能够轻易地应用于近80年时间跨度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和时点。
它们如此恰当地洞察了计划经济与专制制度的必然联系,并且"更恰当地"阐释了市场与自由经济的美妙表现,以至于这种阐释轻易地就能够被转译为一种先知般的“预言”,并使之与现代民主制度产生了美妙融合。
总之,哈耶克的思想,不仅具有完美的预言特征和文字及逻辑的表现力,更具有完美的现实映照,有着比《圣经》更加迷人的内外兼修的实践意义和触手可及的魅力。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4000字左右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摘要:作为一部在20世纪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起对现当代人类社会产生了至深和至远影响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想通过它向读者展现的“自由至上主义”和“计划经济弊病”既有其可取之处,又难以避免地存在片面否定的问题。
然而,通过这本书,读者对现行的各种社会制度也会有获得新认知的可能。
关键词:计划、自由、法治、民主“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这是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第一章里说的话,这句话道出了本书写作的初旨,也在某种程度上戳中了当今世界发展与改革大潮的要害。
起初,在众多书目中选择它,一方面是好奇所谓的自由主义到底是怎样一种概念,它如何对一个国家、社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书名在带给人一种沉重感的同时引人关注——奴役之路,定义者何为?一、写作背景按照哈耶克本人在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演讲中的说法和他晚年的回忆,他于1940年至1943年在英国剑桥期间写作了这部书,整本书花了他数年的功夫。
这本书也是哈耶克在参与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两次世界性经济理论大论战1后写出来的。
从写作这本书开始,哈耶克也改变了他本人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理论著述的方向。
从这本书写作和出版的时代背景来看——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整个世界陷入了惨烈的战争杀戮和剧烈的经济动荡。
在经历了一战、二战以及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英国的一些政治家、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尤其是经济学家们均相信中央计划经济可能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正是在那样一种世界格局和流星的思潮中,哈耶克出版了这部《通往奴役之路》,向世人和世界大声疾呼:大家先不忙努力走向计划经济之路,那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二、主要观点第一,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第二,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且前者构成了后者的基础和条件;第三,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第四,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第五,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而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在法律约束之下,应是the rule of law,而非rule by law;第六,“自由放任”理念是对自由与法治的最大危害;第七,民主本质上是实现自由和保障1一场是由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一方、以奥斯卡.兰格与阿巴.勒纳等为另一方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可行性的大论战;另一场是哈耶克与凯恩斯就货币。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读书报告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读书报告哈耶克是一名伟大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他共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专著,涵盖的范围从经济学到理论心理学,从政治哲学到法学、人类学,从科学哲学到思想史。
他对这么广泛领域的孜孜不倦地研究,都是为了证明自由才最能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能花费毕生的精力一直坚持不变的信念,即使由于凯恩斯主义在过去的盛行使他的观点长达几十年不被认可但他还是依然坚持的信念,一定是值得人们去了解去深思的。
他执著于此这么多年,一定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听到他的声音。
《自由秩序原理》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他从自由的概念出发,探讨了自由同社会伦理的多维度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自由在社会实践当中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虽然不能完全涵盖哈耶克思想的全部,但充分体现了他一直坚持的自由至上的信念。
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虽然和我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但经过他的论证,我还是非常赞同的,并且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了新的认识。
由于这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我在这篇报告中就选取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详细谈谈。
在《自由秩序原理》一书中,哈耶克首先讲了他认为自由是什么:自由指的是一个人受强制的状态在社会中被减至最小的程度。
而作为自由的对立面的强制的意义也必须厘清:强制指的是一个人处于他人的控制之下,他被迫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只能服务于强制他的人的目的。
对自由的定义引出了他接下来的讨论。
从本书中可以看出哈耶克对于人类所持有的能力是抱有一种谦逊之情的,也体现了他对人类尚不能掌握的未知的敬畏之情。
他认为人是无知的,文明并不是人精心设计的结果,而是积累性发展的产物,因此人类不可能完全掌握文明运行发展的机制。
正因为人类的无知,所以我们才需要自由。
我们并不能预见哪种方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更有帮助,所以最有利于文明发展的是给人类自由探索各种方法的空间,给偶然事件的发生提供最多的机会。
并且做出这种方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的价值判断的并不是个人智慧,因为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利弊并存,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无从判断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即使做出了判断,意见也很难统一,判断是“由那些坚持‘错误’信念的群体的衰弱或减少而决定的”。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读后感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应⽤》读后感读《知识在社会中的应⽤》有感我在刚读这篇⽂章时基本处于混乱的状态,在反复阅读之后并查阅了哈耶克的相关主张后才渐渐对这篇⽂章有了些许理解。
在阅读⽂章之前,作为读者,有必要了解到哈耶克是资本主义⾃由主义坚定的崇尚者,反对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
他关于⾃由主义的经济主张影响深远,⽽这篇⽂章也能看出哈耶克对⾃由主义的看法。
在这篇⽂章中,哈耶克指出,经济运算并没有为建⽴合理经济秩序提供答案,因为经济运算所解决的问题只是单⼀头脑有意识地解决,⽽不是利⽤整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的相对重要性来解决问题。
在制定经济计划时,哈耶克更偏向于利⽤起先分散在全体⼈民中的知识,⽽不是经适当挑选的专家所组成的权威机构。
这是因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每个⼈都可以掌握独⼀⽆⼆的信息,以不被他⼈所知的专门了解在社会中起重⼤作⽤。
⽽经济问题总是由变化引起的,并且只有变化才能引起对新的经济问题的思考。
变化所带来的经济问题更需要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中央权威机构是看不到这种变化的。
哈耶克还通过⼀个简单的例⼦来指出价格体系的作⽤:由于锡的供应紧缺,参与这市场的成员虽然并不了解产⽣这种供应变化的原因,但价格体系会使这种影响扩展到世界各个地⽅,成员会通过各种⽅式减少锡的使⽤。
同时指出价格体系是⼀种交流信息的机制,且其运转是经济的。
最重要的是,价格体系并不是⼈类发明的,⽽是⼀种⾃发形成的过程,因为受其引导的⼈们通常也不知道⾃⼰为何会如此⾏事。
读完⽂章后我可以感受到哈耶克对⾃由主义的⾼度认可:价格机制可以⽤以交流和协调个⼈的知识,使社会的成员能够达成多样化,借由⾃发性的⾃我组织原则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如此⾼效率地利⽤社会中分散的知识的⼀种机制不是⼈类设计的产物,它是⼀种⼈类偶然的发现。
⽽在中央计划经济中,某个特定的个⼈或团体必须决定资源的分配,但这些计划者永远都不会获取⾜够的资讯以正确分配资源。
尽管哈耶克并没有运⽤数学模型来阐述关于⾃由主义的观点,但他对⾃由主义的阐述值得我从各⽅⾯深思,因为可以看到,现实⽣活的确表明分散的知识的运⽤对于资源的利⽤是⾼效的,熟练劳动者的专门技能可以让资源使⽤更⾼效,⽐如⼀个⽔泥⼯知道如何让⽔泥更容易凝固。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
在20年代末,世界面临经济危机,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失去信心,于是国家干预成为人们最后的“避难所”。
当时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实行社会主义下的计划经济才能保障人们就业以及社会公正平等,而且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思潮横流于世、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崛起的年代,哈耶克作为一名“自由意志论者”,始终坚持只有自由的市场经济才是最完善的经济制度,他认为当时正在追求的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
这也就促成了他写作《通往奴役之路》。
该书的出版与流行,奠定了哈耶克在经济、政治哲学、思想方面的重要地位,也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尤其,他在书中论证的计划经济对于自由的根本性危害在政治思想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通往奴役之路》全书共十五个章节。
就如书名所说,哈耶克在书中主要论证的就是计划经济终将引导人们走向被奴役的道路。
在本书引言中,哈耶克就直言实行社会主义有重蹈德国覆辙的危险。
从共产主义俄国和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内部制度有许多相似性来看,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并不是对于前一时期社会主义趋势的一种反动,而是那些趋势的必然结果。
可悲的是,当人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社会主义社会时,实际上却是在创造出与人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
哈耶克在第一章中就论述了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正在被人们逐渐抛弃,而社会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讽刺的是,人们早已忘记以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们对有关集体主义后果的警告——即社会主义从一开始便直截了当地具有独裁主义性质,依然坚持奉行社会主义。
显然,独裁意味着没有自由,那么具有独裁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就必然会威胁到自由。
如果人们必须在当权者处处“计划”下过日子,事无巨细都要被国家管着,那么即使国家给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人们依然失去了最重要的自由。
诶利·阿列维说:“社会主义者信仰两种截然不同甚至也许相互矛盾的东西:自由和组织。
对哈耶克的误解一二三——《重读哈耶克》
对哈耶克的误解一二三——《重读哈耶克》出差的这个时候,突然啥都不想干,就对路上读完的书所感所悟瞎写了一番。
我=我“我”=韦森,《重读哈耶克》作者对于像本人这样经济学“门外汉”来说,哈耶克就是个传奇,大学里边主要还是凯恩斯,卢卡斯,保罗.克鲁格曼,萨.缪尔森这些,记得当时的一直有听的经济学课程就是国际经济学,只是因为他长得像王小波,说话又很逗,至于最后的成效,就是考完试就还给了老师,当然老师的音容笑貌还是深刻的留在我的脑海里。
印象中哈耶克满大街的被提及好像还就是不远的过去,可能也是因为其主要的经济和社会主张相对来说比较叉叉,在一些比较特殊的语境中被拿来说,总是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如一件充满神圣意义的事物并不如自己所愿发挥作用,有种沮丧感,在屌丝眼里,美女好神圣,就有种供在手心里的冲动,结果去被人送来送去当做玩物,比如西施,这是工具化了;另一种是复杂化了,俗话就是扣大帽子,比如吐个痰,就去谈国民性问题进行批判,其实有时候并没那么了不起。
当然哈耶克主要被用来工具化。
其实他当时从奥地利去伦敦经济学院做访问学者也是被工具化了,只不过是他这个人被工具化,而不是断章取义的观点——当时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主任罗宾斯对剑桥的凯恩斯很是反感,专门找来具有深厚学术功底和思辨能力的哈耶克来挑战。
如上所说,哈耶克在中国的影响力其实并不是由于经济学领域的成就,而是在社会思想界的贡献,其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很多人看见就有很多的想象,不过实际上稍微有点学识的人总是将“一叶障目”视为对专业的最大侮辱,而学者韦森的这本《重读哈耶克》基于自己对哈耶克学术思想、生平关系等方面的梳理,给我们一个理解哈耶克的好机会。
先来金句: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也是传播新观念的人主宰着历史发展进程,这一信念一直是自由主义信条的基本内容——来自哈耶克的著作《自由宪章》。
在《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第一章结尾大致这么说:伟大社会及其使之成为可能的文明,乃是人的日益成长的沟通抽象思想的能力的产物;当我们说所有人所共有的是他们的理性的时候,我们所指的是他们共有的抽象思想之能力。
对“规则”形成的理性思考——读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有感
的文明。 是, 但 要避免这一 点, 我们就必须否弃这样一种幻想 , 不能获益于实际经验的帮助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间的检验, 也不可能为未来的
即我们能够经 由刻意的思考而“ 创造人类 的未来 ” 。 发展提 供必要的基础 ” 自由的价值主要在于它为并非出 自设 。 然而,一种分析框架 的提 出并不必 然等 同于分析对象本 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 而且一个 自由社会之所以能够发挥其有 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 自由发展起来的种种制度 身 。笔者想要提 出的一个竞争性的假说是: 规则 , 往往不是 单 助益的作用 ,
近年来 , 随着一系列介绍研究 哈耶克学术思想的译著专论 家 的政制, 乃是因为“ 它立基于众 多人 的才智 , 而不是立基于一 的问世 , 耶克 以“ 哈 自发社会秩序” 为代表的演进主义学术理论 人 的天才 :它是人们 经过 数个世纪的努力后才得 以获致的成
日渐为学者所熟 悉, 他对 自己的研 究得 出了这样一个 结论: 我 就 , 而不是一代 人努 力的结果。 他指 出, 这个道理很简单 , 一是 们应当学到了足够 多的东西 , 以避免用扼 杀个人互动 的自生 自 因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那种 全知全能 的天才, 二是因为生活在 就是将他们全部能力和智 慧结合在一起, 如果 发秩序 ( 置其于权威 当局指 导之下 的方法 ) 的方式 去摧 毁我们 个时期的人,
一
读哈耶克《 自由秩序原理》 有感
黄 勤
( 四川大学法 学院, 四川成都 6 0 6 ) 10 5
【 要J在英法 两国截然不 同的 自由理论发展路径 中, 耶克毫不犹豫 地抛 弃法 国的唯理主义 自由理论传统 摘 哈 而站在英 国经验的且非 系统的 自由理论一边。哈耶克 旁征博 引, 历史, 从 个人智识 , 价值体 系 方面说 明 “ 发演 等 自 化” 是规则形成 的重要 范式。 然而在现 实场景 中 自发形成之规则的粘滞性 , 方性和偶发性 导致 其无法证 成 自身的 地 充分合理 性。 纵观历 史, 规则往往 不是 单一 白发演化的产物 , 它的形成是 包括权利在 内的诸要素 纠缠 交结的混 生过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全书分为15个章节,以“被摒弃的道路”开始,论证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与民主等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最后以“国际秩序的展望”结束探讨,讲述了国家结构所必须遵循的规则,也充满了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在阅读《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之前,也曾看过关于思想自由的问题,是否言论自由、信息自由就意味着思想自由呢?比如在信息社会中,言论和信息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反过来钳制人们的思想,那些基于商业利益与社会治理的言论操控,反而成为钳制自由的一柄有效控杆,个体被信息不对下的谎言蒙蔽,进而产生相信自己获得了自由的幻觉。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思想自由呢?我认为或许这本书已经给出了不错的解答。
在《通向奴役之路》第一章,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说:“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思及这句话的前后逻辑,我们不难发现,哈耶克认为是思想的进步与变革影响了社会制度的变迁,全人类刚从奴隶制与封建制逃离出来时,的的确确经历了相对自由的一段时期。
而在他看来,类似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集中资源配置机制”的出现,实则是将人的思想关入另一个牢笼,即为了维护社会群体的共同福祉,而或多或少牺牲部分个人利益,从而获得成为社会公民的资格。
个人主义不仅在今天饱受诟病,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再是主流思潮。
然而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忘了,让他们在几个世纪内迅速崛起的原因正是文艺复兴带来的自由思潮。
自由思潮让所有人相信,假如能从教条般的各种约定中解放出来,人类的生产力将获得极大的解放,那一时代的科技成就的确有效证明了这一点。
商业支持可以在任何有风险和值得尝试的领域出现,当今社会享受的物质生活多半根植于那自由的几百年。
人们享受到自由带来的惊人收获,从而不再满足于迟缓的社会发展,为了在未知的竞争中掌握先机,他们逐渐构想出将“个人自由”集结成“国家自由”的想法,运用集体的力量对个人行为进行集中指导,以“避免已出现的问题和之前走过的弯路”,保证国家机器可以调动一切必要的力量,自此中央计划经济便产生了。
《哈耶克传》读书笔记: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哈耶克传》读书笔记: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财新网】(专栏作家周文渊)人生若只如初见凯恩斯是一位绅士,他们不是一代人,在哈耶克面前,凯恩斯更像一位富有魅力的长者。
特别是在巴黎和会之后,《凡尔赛合约》签订的短短几个月之后,凯恩斯很快地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后果》,睿智地预言对于德国苛刻的赔款将会造成经济的崩溃和政治的不稳定,很快带来新的战争。
这是相当一针见血的批评,并且很快得到了应验。
这本书为凯恩斯带来了世界声誉,哈耶克回忆说,凯恩斯是“我们中欧人的英雄”,哈耶克和他那一代年轻的维也纳人都称赞“这本书(《和平的经济后果》)文采斐然,因为它直言不讳,思想独立”。
这是很高的评价,思想的独立和原创性是对学者的工作能力的最高赞誉。
两位思想大师的最初联系实际上颇有戏剧性,1927年,年轻的哈耶克写信给英国剑桥国王学院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借一本写于50年前的经济学教科书,埃奇沃斯名字怪怪的《数理心理学原理》,至于哈耶克为何会向素未平生又举世闻名的凯恩斯借书,一个可信的解释是因为维特根斯坦。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凯恩斯在剑桥的朋友,而哈耶克是维特根斯坦的远亲,他们在1910年前后认识。
维特根斯坦曾经在奥地利军队服役,一战期间驻扎在意大利前线,当时他写信给凯恩斯让他帮忙寄一本剑桥哲学家罗兰·罗素的新书,凯恩斯及时照办了。
远亲的经历无疑给青年哈耶克一种错觉,以至于他提出了这一个有失分寸的请求。
虽然这一次凯恩斯没有照办,但是他还是礼貌地回信给哈耶克:“很抱歉,我也没有多余的《数理心理学原理》”。
虽不免有些失望,但哈耶克依然把凯恩斯平淡的回复视若珍宝,当成私人纪念品和事业奖杯般保存了整整65年。
在1927年的信件往来之后,他们很快就见面了。
1928年凯恩斯受邀参加伦敦剑桥经济服务中心召开的会议,在会议快要结束前,两人见面了。
高大有力的矜持人物哈耶克迅速地赢得了凯恩斯的注意,“我一提出严肃的反对论点,他就认真对待我,而且自此以后都尊重我。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通往奴役之路》是美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于1944年发表的一本著名著作。
该书主要讨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经济体制的区别,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并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
本次读书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书进行阐述。
一、自由市场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在书中,哈耶克提到自由市场制度是一个自发的秩序,而计划经济则需要强制性的指导。
自由市场制度在资源配置中,是由市场上的“价格”进行调节的,而计划经济是由中央计划机构计划的。
对于这两种经济体制的比较,哈耶克认为自由市场无疑是优于计划经济的。
自由市场机制可以使市场资源自发地配置,其竞争性和效率性要远远优于计划机构的规划。
而计划机构往往需要决策机构来指导,其实际造成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往往远远大于自由市场。
而在自由市场中,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是极度一致的,因为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工作或者购买产品,这也能够体现出个人的价值。
由于市场之间存在着竞争,所以企业还会不断地追求效益的提升以及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也能够更好地保证市场竞争的秩序。
二、自由市场与社会主义的比较在本书中,哈耶克也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批判。
认为总体上看,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比计划经济制度优越好几倍,更适合人类社会的需求。
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市场的自发性使得人们的利益极大程度上得到实现,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经济得以实现,人们却无从选择。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生产计划和产品分配上都需要集中指挥,而这样的集中指挥如果由人类来实现,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决策失误。
同时在这样的制度中,人们很难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需要为了国家的利益做出牺牲。
三、法治和个人自由权的保障自由市场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体现在了对法治和个人自由权的保护上。
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每个人都拥有参与市场的权利,也就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劳动和消费的方向。
变化中的社会秩序读书报告
变化中的社会秩序读书报告
《变化中的社会秩序》是一本由美国社会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所著的经济学著作。
本书主要探讨了市场经济下社会秩序的构建和维持,以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作者认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秩序是通过一种自发的、分散的秩序形成的。
这种秩序不是由中央计划或者政府指导形成的,而是通过市场交换和价格机制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行为的自利动机被转化为整体秩序的稳定性。
然而,这个秩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作者指出,市场经济下的秩序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技术进步、竞争压力和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的结构和规则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政府需要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认为,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促进市场的竞争和稳定,并保障公正和公平。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维护市场秩序,但不能过度干预市场的自由运作。
总而言之,本书强调了市场经济下自发形成的分散秩序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和限制。
这些思想对于理解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秩序和政府干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1 -。
解读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解读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哈耶克可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他倡导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强调一种“自然秩序”,让市场机制发挥调配资源的作用,当然,哈耶克绝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
而哈耶克的这些观点并不是空中楼阁,他是通过严格的逻辑论证来阐述的,《知识面社会中的利用》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观点和主张。
《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以自由主义和市场价格机制为基础,文章告诉我们社会的经济问题不只是在于如何分配所“资源”,而是如何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这也是文章标题所预示的问题,接一来作者层层论证,突现大家思想的严谨。
文章分为七部分,从信息的掌握和经济秩序的制定谈起,因此,本文也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的源头。
哈耶克认为,如果我们能掌握现有方式的全部知识,那么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就显得简单了,然而经济运算所依赖的“数据”(即前面所说的信息)从未这样“赋予”一个能由此得出结的单一头脑,于是问题转变为如何利用分散在社会个体中的知识,其实这也是为后面引出价格机制伏笔。
接下来作者就制定经济秩序和利用社会中分散的知识提出了三种制度的制定,即中央计划、自由竞争(即由分散的个人制订的分散计划,这了是基于分散信息的利用)和垄断。
这三种制度哪一种更好呢,“depens mainly on the question under which of them we can expect that fuller use will be made of the existing knowledge”,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观点。
第三部分作者主要从分散知识的重要性出发,制度的制定无疑是信息的掌握和利用,若从中央计划出发,那么势必需要一个由挑选的专家组成的权威机构,这个机构或者掌握有最好的知识,但必然无法覆盖社会信息的全部,这在前面已论述过。
这里哈耶克肯定了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它或者称不上科学,但却在经济运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往奴役之路》的读书报告
《通往奴隶之路》的读书报告哈耶克的生平简介:弗里德里奇·哈耶克,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耶克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任教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国弗赖堡大学等等。
主要代表作有《个人主义与经济次序》、《法律、立法与自由》、《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自由秩序原理》以及《通往奴役之路》等。
学术上虽然哈耶克属于奥地利学派,但他曾在芝加哥学派步入鼎盛时期间长期在芝加哥大学研究任教(1950-1962年),并于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等许多代表人物关系慎密,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主要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44年)并大获成功。
通往奴役之路的简介:《通往奴役之路》这本著作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书为他赢得广泛的关注,他的世界性声誉就由此奠定。
他在此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而战斗,确实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
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普遍而持久,许多知识分子以“社会正义”、“收入平等”和“就业保障”为理想目标,主张“铲除私有制度”和“推行计划经济”,而哈耶克曾亲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并目睹希特勒上台,清楚地认识到干预主义理论的谬误,对许多鼓吹“舆论一致”、“全民族最高利益”、“个人服从集体”等价值观念的现状和前景深感忧虑,才着笔写下了《通往奴役之路》一书。
本书内容概况:本书主要分为十五个章节,在书中,他对苏联和德国两种集权主义的渊源做了深刻的剖析与解释,条缕清晰地挖掘出了两者的联系点。
指出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和苏俄的列宁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都是集体主义的变种。
纵观全书,作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下的“计划”二者之间的对比构成了全书论述的核心。
以我的理解,这里的“自由主义”应有的意思是,在社会方面推崇自发形成的市场竞争机制,而在价值追求上重点关注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精选5篇)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篇1“平等”一词,如今已是被用滥了。
现在随便一本书都可以大谈平等、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大谈平等、就连我都敢论述平等了——当然我还是比较心虚,于是用“浅论”——这似乎显得比较谦虚。
我们擅长于用一种谦逊的语气发表自己对宏大的命题之见解,可惜这种谦虚的传统并不能掩盖观点之浅薄鄙陋。
这种谦虚的语气,妙用在于堵住批评者的嘴,比方说我这篇《浅论平等》,就算我写到肤浅得让人生气的地步,读者也没办法对我太过诘难,都说是“浅谈”嘛——但正是这个办法,一大批不负责任的文字得以问世,不少真知灼见明珠蒙尘,实在是件憾事。
本文是一篇读书报告,行文应当严肃,可我就愿意扯些闲话,这样显得有趣些。
我觉得写文章就是该自由些,换句专业的话说就是“轻松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锻炼文笔,艰涩的文章可不容易承载思想,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需要注意,即使你领悟了终极的真理,表达不清楚也是枉然的,《小逻辑》就是个例子,诗人海涅甚至说“它是如此的难懂以至于我怀疑它被写出来就不是让人读懂的”。
闲话到此为止。
“平等”是个抽象的概念,应该不容易理解才对,可事实恰恰相反,“平等”的引用非常之广泛,大部分人都可以轻易的理解其内涵——因为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关于平等的切身体会。
但越是抽象的概念越容易被曲解,也越需要规划其适用范围,否则它可能变成群体的信念,沦为乌合之众的行动纲领。
以“平等”这个概念为例,在群体那里它可能简化成“相同”;平等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离开了这个范围它就会出问题,例如一些爱动物组织,大谈特谈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见不得人吃肉,闹出过不少笑话。
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平等”被有意无意地滥用,结果是平等这个概念被异化了。
似乎哪里都能用,实则哪里都没用对,用来用去结果连原本的定义都混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老师:何自力老师通过小学期何老师的讲授,我对哈耶克和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读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对他的思想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其中的《个人主义:真与伪》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展开,文章内容概述参考了何老师上课的讲解,另外可能思考的并不全面严谨,仅是自己对哈耶克的一些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本书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原籍奥地利。
自本世纪20年代起曾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现已退休,任芝加哥等大学的名誉教授。
1974年,与冈纳•缪尔达尔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耶克是西方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尽管哈耶克以其在“纯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使其声名大噪、既招来激赏也引起强烈非议的,是他的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哈耶克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论战中,作为“反社会主义”一方的思想领袖人物,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崇备至。
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他被视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西方国家亦有人将其视作“右翼”的和“保守”的学者。
今天,我们应该用理智、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待西方的文化成果。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最著名和最主要的一些论文,基本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理论。
个人主义是他经济自由理论的基础,而个人主义又建立在他对理性的理解基础之上。
该书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提出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该作品对于对当前中国改革的理解深具意义。
下面着重分析《个人主义:真与伪》和《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
一、《个人主义:真与伪》首先,在《个人主义:真与伪》中,哈耶克一共从七个方面介绍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
在第一部分中,他提出了两种个人主义,一种是真正的个人主义,哈耶克认为真正的个人主义的现代发展始于约翰·洛克,尤其始于伯纳德·曼德维尔和大卫·休谟,并在乔赛亚·塔克尔、亚当·弗格森、亚当·斯密以及埃德蒙·伯克的著作中,这种真正的个人主义首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哈耶克认为阿列克·赛·德·托克维尔和阿克顿勋爵更成功地发展了苏格兰哲学家伯克和英国辉格党的政治哲学的精华。
另一种自由主义是伪自由主义,主要以法国人和其它大陆国家的作家为代表,哈耶克认为他们所说的个人主义有演变为社会主义或集体主义的倾向。
第二部分,哈耶克阐述了他认为的真正个人主义的本质特征:1、它是一种旨在理解那些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社会理论。
2、它是一套源于这种社会观的政治行为规范:①只有从个人的活动出发理解社会现象,才是完全正确的;②个人活动作用于其他人,并由其预期行为所引导;③集体主义把社会看成独立于构成它的个人之外的自成一体的东西是错误的;④离开了个人,哪里还有什么社会呢?个人和社会是一体化的;⑤应当从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出发理解个人和社会;⑥人类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国家的建立都是偶然的,它是人类行动的结果,但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那些自由人的自发联合所制造的事务,往往比他们个人头脑所能全部理解的东西更加伟大;⑦真正的个人主义是反理性主义的。
第三部分,哈耶克介绍了他对笛卡尔的理性个人主义的理解,认为笛卡尔式的个人主义会导致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理性主义导致宿命论,并阐述了人的有限理性,认为人对社会过程应该采取谦卑的态度。
第四部分,哈耶克系统的阐述了他的有限理性的知识观,主要内容包括:1、人类的知识和利用有局限性。
2、任何人都不知道谁知道的最清楚,并且我们能够找到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一个社会过程使得每个人在其中都能够尝试和发现他能够做的事情。
3、应该平等地待人而不要试图使他们平等。
第五部分,个人主义反对强权:1、个人主义反对利用强权来产生组织或协作,而不在于这种联系本身。
2、个人活动的目标和责任范围由自己决定。
3、政府发挥作用的原则:一种是依据规则管理国家的政府,另一种是依据行政命令管理国家的政府。
第六部分,社会进步建立在习惯和传统之上。
第七部分,个人主义的民主观:真正的民主来源于个人主义;民主寻求自由中的平等,而社会主义寻求限制和顺从中的平等。
针对以上哈耶克在《个人主义:真与伪》中的观点,我有以下几点思考:1、哈耶克的个人主义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信奉有限理性、完全自由、知识分散。
哈耶克建立在进化论理性主义基础上的真个人主义虽然在冲击极权主义的价值体系方面有积极意义,但它在忽视社会的作用方面依然是有害的,即把人的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实现建立在个体的自由和主观精神基础上,忽视或贬低个人与社会交往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从个人的角度分析社会,这本身是没有错的,也是一种研究的方法。
但是不能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分析社会,社会作为很多个人的结合有很多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仅仅从个人行为出发来解释社会进化过程是很难令人满意的,因为现实的个人行为总是受到社会制度和规范的重要影响,很难想像一个没有任何制度和规范的历史时刻,其时仅仅是物质环境和个人的天性产生出一定的理性行为。
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分析社会,不利于对社会作出全面的考察和评价,也不利于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哈耶克强调人的有限理性,并且认为人应该对社会过程采取谦卑的态度,我认为他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自然界和社会有其本身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虽然人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但是最基本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曾经为中国带来惨痛教训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时期,历史告诉我们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害。
所以,人应该对社会过程、对自然采取谦卑的态度。
但是,哈耶克还认为理性主义导致宿命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过于极端。
如果人是完全理性的,能够预测到一切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那么未来就是可测的,我们就没有必要发展科技技术,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而且相差甚远。
哈耶克称自己的理性主义为进化理性主义,称与他对立的理性主义为建构理性主义,这种二分法本身也是不科学的。
哈耶克认为,人类的理性没有能力认识社会历史进程的全貌,当然也就不可能对未来的社会进化提供任何指导或控制。
最好的选择就是,让个人根据他所知悉的情况做出分散的决策,从而保证整个社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信息和知识。
然而,如果彻底坚持这种不可知论,那么哈耶克试图为自由市场经济提供理性辩护的努力就是缺乏说服力的。
原因在于,作为一种理论建模,自由市场经济秩序职能有助于理解已经发生的社会经济过程,而无法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做出任何前瞻性的说明。
可是,哈耶克却试图从经济效率和道德原则两个方面同时展开辩护,通过理性推理来证明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合理性。
这是哈耶克理论的一个内在的矛盾之处。
3、哈耶克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认为伪自由主义有演变为社会主义或集体主义的倾向,并且民主寻求自由中的平等,而社会主义寻求限制和顺从中的平等。
我认为他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对于社会主义的批判完全是从一个非常极端的角度,没有科学的依据和推理支持他的观点。
社会主义并不等于限制和顺从,相反,社会主义代表了劳动者,即人类最广大人民群体的根本、切身利益。
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的国家或由实体主权明确领导的人民群体中,一切权利最终属于人民,属于社会最广泛全体,这使得社会主义政体的整体决策较资本主义民主体制更为强大,社会惠及范围也更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自由的性质是完全、完整的,人民可以广泛的行使民主权利,真正当家做主。
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社会与社会间可以达到最完整、直接的平等。
哈耶克认为,集体主义计划经济牺牲了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在最好的情况下,计划可以使经济活动从属于公平这个单一的社会目标。
但事实上,由于不存在社会理性,事先就资源配置进行计划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认为计划造成的不平等,比自由市场造成的不平等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社会的进化过程离不开人们有意识的甚至是有计划的活动。
而且这种活动并不完全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相反,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集体行动的结果,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人类社会既是演进的,又是建构的,既是自发的,又存在着选择性,这才是一切发展进化的根源。
二、《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一文中,哈耶克从七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知识观,主要核心观点是每个个体以自己掌握的知识作决策是最有效的。
第一部分,哈耶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能掌握全部的知识,并能以最好的方式运用,是否就能形成合理的经济秩序?第二部分,哈耶克详细介绍了经济计划,他认为制定计划的关键是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的有效传递。
经济计划包括三种,集中计划、分散计划和垄断,其中分散计划是最有效率的。
第三部分,哈耶克主要阐述了每个人所掌握的与专家组成的权威机构所掌握的知识同样重要。
主要因为每个人都掌握可以利用的独一无二的信息,而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只有由每个个人作出,或由他积极参与作出,这种信息才能被利用。
第四部分,哈耶克得出了经济问题总是由变化引起的,而且只有变化才能引起经济问题的结论。
第五部分,社会经济问题的核心是适应具体时间和地点情况的变化的问题,最终的决策必须要由那些熟悉这些具体情况并直接了解有关变化以及立即可以弄到的应付这些变化的资源的人来作出。
适应问题只能用非集权化的方法来解决,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让每个人根据市场上的价格变动的信息做决策。
第六部分,哈耶克认为价格体系的真正作用是一种交换信息的机制。
参与这个体系的个人只需要掌握很少信息便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最关键的信息以最简短的形式,通过某种符号,向有关的人传递。
第七部分,哈耶克批评熊彼特的观点,重申人的知识是不完全的观点,认为需要一种不断交流和获得知识的途径。
针对以上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中的观点,我有以下几点思考:1、哈耶克的知识观的特点之一是,这些知识是分散存在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拥有制定一个统一计划和促使形成良好经济秩序的所有知识。
但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需要这些知识,对此,哈耶克认为价格体系(作为一种知识的传导机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我同意哈耶克对此的观点,价格体系确实是维持市场秩序、促进健康交易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