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 读书报告
《爱弥儿》读后感13篇

《爱弥儿》读后感13篇《爱弥儿》读后感篇1《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爱弥儿》读后感。
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
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
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
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
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爱弥儿读后感(通用2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弥儿读后感篇1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最好的手段了。
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
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
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
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
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
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爱弥儿心得报告(优秀10篇)

爱弥儿心得报告(优秀10篇)爱弥儿心得报告篇1书架上早就有《爱弥尔》这本书,只是太不好读,所以一直搁置在高处。
进入二年级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也陆陆续续读了一些有关班主任管理方面的书籍,还想对孩子有更多地了解,所以硬着头皮翻开了有大量繁体字而且是上下两册的《爱弥尔》。
虽然读的有些艰难,但对书有了大概的了解,从中也多多少少知道了卢梭的教育思想。
下面我想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
《爱弥尔》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通过对它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尔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
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
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
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教学中,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写出真情实感。
其实,也只有通过孩子的亲身感受,才能对事物有更多、更真切地了解,写出来的东西也才显得真实。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
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
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了”。
确实,我们不能否认家长们的用心良苦,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这是怎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因为让一个孩子做他极不情愿或不需要做的事情,根本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不仅所投入的会白费,而且还会让孩子从此讨厌接受教育,逆反心理会越来越严重;或许,孩子们是乐意接受的,那我们只能投以怜悯的眼光了,因为那将是一群没能享受人生最快乐、最无虑生活的可怜人。
爱弥儿读后感(精选20篇)

爱弥儿读后感爱弥儿读后感(精选20篇)爱弥儿读后感篇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
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
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
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
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
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
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
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习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
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
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成人,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
爱弥儿心得报告(精选6篇)

爱弥儿心得报告(精选6篇)爱弥儿心得报告篇1卢梭写的《爱弥尔》一书,在我所看的教育专著书籍中,属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著作。
卢梭写于1762年的《爱弥尔》,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
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思索,这是十分有益的。
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
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爱弥尔》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爱弥儿》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爱弥儿》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爱弥儿》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弥儿》读后感1
卢梭写的《爱弥尔》一书,在我所看的教育专著书籍中,属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著作。
卢梭写于1762年的《爱弥尔》,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
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思索,这是十分有益的。
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
1。
爱弥儿读后感(通用11篇)

爱弥儿读后感(通用11篇)《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创作的教育学著作,该书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通用11篇),欢迎大家阅读爱弥儿读后感篇1《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
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
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
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
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
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
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
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
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
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
《爱弥儿》读后感(15篇)

《爱弥儿》读后感(15篇)《爱弥儿》读后感1全书共分五卷。
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因此,我们阅读了卢梭《爱弥儿》中关于第四卷对青年的德育教育,了解了他的基本观点。
第四卷也分为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十六岁的爱弥儿”,在这一部分中,他认为“人的欲念是天性使然。
自爱一定是符合自然约束的。
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第二个情感是爱那些亲近的人。
”这里他就提到了他教育理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天性和自然。
他对于青年的德育教育也是基于这一点内容。
“为了激发和培养日益增长的情感,我们要促使年轻人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一切使人感到愉悦的情感。
要心存博爱,培养自己善良的品性,同情他人的痛苦程度。
要教育你的学生尊重和爱护所有的人,甚至是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在这里他叙述了青年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要将学生培养为怎样的人。
而这些品质是经过理智启发的,源自内心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在第二部分“博爱与信仰”中,他提到“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而永恒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尚不足以使人们彼此之间产生依赖。
”因此,他教导年轻人要多运用你间接经验,学习历史,从而练就不带偏见、公正判断的能力。
并且要让学生学会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懂得谦虚。
从自爱到爱人,通过教育是他们了解自我,关心外界,具有自己的信仰和博爱之心。
第三部分“牧师的自述”中,他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要合乎道德,原因在于人类本身具有判断能力。
”“人并非生来就了解‘善’,而是理智使他认识了‘善’,这样一来,良心才会驱使他去行善,这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他认为人具有道德规范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判断能力和良心。
因此,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还是源于他自己本身。
在人们设立道德规范之前,人们早就已经自发地学会了公正,爱国,严谨等优秀的品质,因此人的道德教育是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的规范而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之《爱弥儿》阅读书目:《爱弥儿》——卢梭写于1757年阅读日期:2015年3月核心观点: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阅读摘要与心得:我阅读的是商务印书馆版的《爱弥儿》,这本书一共分为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我重点看了上卷。
第一卷(0-2岁),卢梭论述了如何让两岁以前的婴儿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教育应从出生开始。
他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是否强壮,主张从出生起,就应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自然发展,为以后各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卷(2-12岁)卢梭认为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属于睡眠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记忆力还带有感性的特点;还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
因此此期的智育和德育不应操之过急,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主张消极教育。
第三卷(12-15岁)卢梭认为12到15岁的的少年已经积累一些感官经验,所以开始对他们进行智育教育。
提到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这就符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其中提到《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
第四卷(15-20岁)卢梭认为这个阶段的各种欲念的萌发期,应主要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第五卷卢梭主要阐述了女子教育和对青年男女进行爱情的教育。
这次阅读主要对书中儿童时期的深刻的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进行摘抄和总结,并做了以下笔记:一、培养自然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直接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即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发展。
在后篇“自然发展”、“顺应自然”、“自然人”伴随着整篇文章。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
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正如蒙台涅所说的,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只要他能够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用处,能够明白他为什么相信他所知道的种种事物,我就觉得满意了。
……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
”卢梭在《爱弥儿》里推崇的自然教育的方法是开明的,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儿童身心发展上来,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来进行不同教育。
充分开发了儿童自身的潜质,减轻了儿童学习的压力。
正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在各种习惯形成的阶段,学习好的学习品质,对其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其发展规律“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反对过早地对儿童继续违反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理性教育。
认为儿童就应该是儿童的样子,顺应自然,不应该过早地对他们进行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说教。
尊重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儿童时期应得到的自然发展和愉悦体验没有得到,必定会影响其下一阶段的发展。
如果这一阶段该发展的东西发展好了,下一阶段也就不会需要了。
让我想到现在很多家长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让孩子在该游戏玩耍的时候去学习各种技能,孩子的负担日益沉重,让我深思,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特别发展,那就意味着某一方面的牺牲,他们个个才能非凡,却舍弃了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我反思: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四、教养方式的思考“当小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能够得着那个东西的。
他的想法当然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交给他。
……在这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
必须趁早使他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即: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同他的命令的,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这样做,他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这种提示方法是适合于他的年龄的,而是还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可以启发他明白这一点。
”“他打坏他所用的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
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受冷风吹,别怕他受风寒,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
绝不要埋怨他给你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你要让他头一个感觉到这些麻烦。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这里摘取的内容引起了我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思考,孩子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或产生一种占有欲时,家人直接拿给他满足他和让他自己去拿,结果虽然一样,但意义却不同:一个是哭闹就可以达到自己想让别人做的事的目的,一个是哭闹无用,最后还得自己主动去做。
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是重大的。
家庭教育就应注意这样的细节,可能一个动作都有教育意义和价值。
把握教育时机,让儿童从小懂得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为这些错误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让其有不愉快的记忆。
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应当使孩子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下次不再触犯这样的错误。
这些教养方式的问题在很多现代家庭都已经被接受和认可,但是在隔代帮忙抚养上,老人对孩子的迁就和爱常常与这些例子相悖,这也是我们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卢梭有局限性观点的思考1.选择学生的出身时“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看到社会上穷人和富人之间也有类似这样的差别。
穷人住的地方很贫瘠,富人方的地方很肥美。
穷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反之,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
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个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所以,与其教育穷人发财致富,不如教育富人变成贫穷;因为,按这两种情况的数字来说,破产的比暴发的多。
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富有的人;我们深信,这样做至少是可以多培养一个人的,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
”在读到这里的时候,卢梭在选择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出身时候,他讲穷人和富人区分开来,有这样的判断,我想是出于他对自然教育的看法,他也反复说过,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来自于成人或生长环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影响,因此,他认为选择爱弥儿是“抢救了一个为偏见所牺牲的人”。
我想应该是是所处社会环境和社会大背景的不同,卢梭认为穷人可以自然成长,但富人因受太多来自于成人的影响却不能。
然而我认为把穷人的孩子的成长过程看得过于纯粹了,无论是穷人孩子还是富人孩子他们的成长中同样都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影响。
就现代教育来看,富人所受的教育也不一定是对孩子最不适合的,有时候还是最丰富,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人们都在创造更多条件让孩子接受高品质教育,这样的教育可能不是卢梭所说的“完全自然教育”,所以我觉得卢梭观念中的富人的教育观点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就像卢梭“医生无用论”一样,他认为医学是“群闲着无事的人的娱乐”,认为生病让人恐惧,医学让人只担心自己的身体,贪生怕死。
后面他又说了“爱弥儿生命确有危险外,我是决不替他请医生的。
”“其实这些人的病是不至于把他害死的。
只要过一些时间就可以好起来的。
”他认为生病,不是危机到生命的病不用请医生会自然好起来,卢梭对于医学的观点我并不赞同,现代学前儿童卫生学和现代儿童教育来看,儿童处于无论身体还是心理处于一个健康而非亚健康的状态非常重要,在这个地方我认为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换个角度思考,卢梭对待医学的态度上,应该是他崇尚自然主义有关,主张孩子从一出生就应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摒弃一切外来的束缚。
贵族的孩子大都娇生惯养,身体没有了自然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就导致孩子的身体逐渐虚弱,自身免疫能力逐渐下降。
所以才会有“医学无用论”,这种观点有它自身的道理,但是就现代社会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可否认的。
2.卢梭的女子教育观在本次阅读之前我对《爱弥儿》中卢梭的女子教育观的理解是粗略的,认为他的女子教育观是存在一定的局限的。
卢梭认为女子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就应该服从权威,且无需发展她们的智力,典型地反映了他在妇女作用及教育问题上的小资产阶级性及受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在这次的读书过程中,我觉得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也正是对女性的肯定和尊重。
书提出女子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是“自然教育”,女子教育的中心是理想的家庭,但在家庭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男女双方是自由的,都是主人。
在18世纪的法国仍是农业社会,在那个大环境背景下,男权势力占统治地位,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卢梭的女子教育的判断。
这次重读《爱弥儿》,并做了读书笔记,让我体会了“温故而知新”,把本科大一时候,没有任何学科知识经验,粗略的阅读得到的东西和现在再次阅读进行比较,在心里还是留下了许多和以前不同的观点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