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套)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学效果: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1)初读。
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
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
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
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
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
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
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
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成功之处: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
”“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
”……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第【1】篇〗《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
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在字词教学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孩子们大胆的走上讲台自己讲生字,词语。
效果较好。
在学习课文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1、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
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我在ppt中准备了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
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第【2】篇〗“意识形态是文本里公开或明确的要素,流露了作者的社会、政治或者道德方面的观念和信仰。
”[7]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其作品中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认同、歌颂,也是自然的现象。
然而,今天很少有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小蝌蚪找妈妈》(1959),这也许是对历史记忆的一种逆反或忽视。
二年级上册一节语文评课反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评课反思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篇课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含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我设定了清晰、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故事情节,还期望他们能够体会故事中的情感和价值。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情感方面做得还不够。
尽管我引导学生朗读了课文,但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他们真正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方面,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较为保守。
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和问答法,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但过于依赖这种方法可能会让课堂显得单调乏味,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充分激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尝试引入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再者,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充分。
虽然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在一些环节,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角色扮演等,如果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效果将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最后,我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虽然注意到了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但在具体指导方面仍有不足。
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一些迷茫,需要我给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此外,我还应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针对以上反思,我在未来的教学中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情感教育:在课文教学中增加情感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2.创新教学方法:尝试引入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说教材:《小蝌蚪找妈妈》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它通过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的说明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课文内容比较简短,先写了小蝌蚪的样子,然后通过鲤鱼妈妈、乌龟的介绍等一步一步的写出了青蛙的特点及其与小蝌蚪的区别。
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
教学这篇课文应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
1、教学要求:(1)、观察插图,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朗读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懂得本课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二、说教法学法: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是直观性,针对课文内容,根据直观性原则,我采用演示法教学,边讲读课文边在黑板上画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以及鲤鱼、乌龟、青蛙的图画,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训练学生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懂得本课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讲读法,充分发挥不同形式读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理清作者思路,突破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演示法教学,把小蝌蚪变化的句子用幻灯机展示出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起到巩固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我抓住低年级小朋友好奇的特点,先创设一个场景:给大家带来几位朋友——小蝌蚪,可是它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大家一起帮它找妈妈,从而引出课题。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案例与反思(通用13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案例与反思(通用13篇)《小蝌蚪找妈妈》与反思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
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自主阅读能力。
4.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识字、读书。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或挂图、生字卡、文中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谜语:“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
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
”你知道它是谁吗?(学生猜谜,开展讨论)2.课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书课题:34.小蝌蚪找妈妈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1.同学们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妈妈吗?怎么找的?找到了没有?(观看动画课件)2.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整体感知内容。
3.课件出示第一幅和第六幅的内容,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1).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三、角色迁移,体验文本播放课件,多种形式读好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a.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
指导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b.理解“一群”的意思,通过“一只”、“一群”进行比较,知道“一群”数量多,并用“一群”说话。
c 、小结小蝌蚪的样子: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2.看图读二、三自然段。
指导蝌蚪与鲤鱼妈妈与乌龟的对话。
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意思。
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礼貌:第二次很热情,但有点着急。
鲤鱼:亲切。
乌龟:和蔼。
学生分角朗读,戴上头饰表演朗读。
3.指导朗读第四、五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今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科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
在图片的帮助下,孩子们的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
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
(教师要有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和调整教学过程的能力)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
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今天的户外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
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用心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
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
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资料,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资料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
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
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谜语引出“蝌蚪”,学生在猜谜之后兴趣已被激发,然后,我又说“可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宋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它们听说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所以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本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
在读的同时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来,要知道,能够这样的表演,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
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教案】课题: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中的汉字,并理解其意义。
2.能理解并复述故事的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
教具准备:1.《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卡片。
2.图片、PPT等教具。
3.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即关于动物妈妈和宝宝的知识。
2.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图片中的动物是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故事《小蝌蚪找妈妈》(15分钟)1.出示故事卡片,展示故事中的关键场景。
2.老师朗读故事,并注意语调和情感的表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理解故事情节(15分钟)1.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故事的内容。
2.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共同对故事进行复述和解读。
四、语言表达活动(10分钟)1.指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表演小品或编写简单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观察能力培养(20分钟)1.出示几幅图片,包括动物和它们的幼体,要求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妈妈?为什么?六、课堂练习与巩固(10分钟)1.在学生练习册上指导学生完成与故事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检查学生的练习答案,及时纠正错误,并进行讲解。
七、课堂反思(10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2.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进行教案的调整和完善。
【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导入、故事引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是教具准备不够充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6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6篇)篇一: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斥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奇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
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援助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异过程,自然活泼地呈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改变过程,以及生活习性,蕴含了遇事能主动探究的道理。
了解教材、文本才能够深入地把握文本的重难点,更好的找到切入点。
由于同学前期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在正式上课中字词类的学习孩子们比较简单掌控,不足之处在于一部分同学不能够沉下心来把所学的字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好。
难点在于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究的精神,加强阅读科学童话的爱好。
依据授课中涌现的问题,我也一贯在反思,终究还是说的太多,没有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同学。
例如:在书写教学的过程中,多多鼓舞同学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形,通过争论沟通相互共享。
例如:可以用加一加识记“披”、熟字换偏旁识记“孩”、形声字识记“肚”、看图识记等,扩展识记、书写汉字的方法,让孩子们有据可依、有律可循。
针对一些易错的笔顺、关键笔画以及偏旁部首的笔画改变,点到为止,引导同学观测、发觉、表达、书写、感知、掌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跳字的笔顺就比较多,尤其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教学中的重点,引导同学书空的同时还要下笔写一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自己亲身感知的才印象深刻。
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现在书写不在于速度、在于立场,想要提高孩子书写的爱好,一是予以同学发觉、发言的机会,还要予以孩子展示书写的平台、实时有效的评价机制等。
为了突破孩子们能深入地了解小蝌蚪生长改变的过程,以及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些难点。
前期在预习的过程中鼓舞孩子我手画我知,从交过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虽然个别孩子理解上会有些偏差,但是正好以此为切入点,在学习小蝌蚪的生长改变的过程中,孩子们以本为主、以画为辅,相互探究沟通、订正、学习。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5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具】生字词小黑板、教学录像带【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
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
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2.逐图出示另二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4.小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蝌、蚪、找”等生字,会写“妈、妈、小、蝌、蚪”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不放弃,终于找到妈妈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小蝌蚪找妈妈的好奇心。
(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它们如何克服困难找到妈妈。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小蝌蚪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特点。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大意。
3.讲解课文(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讲解生字,引导学生学会书写。
(3)通过讨论、分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它们是如何克服的?5.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
(2)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绘制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画。
2.家长签字请家长签字确认学生完成家庭作业。
五、教学反思1.对部分生字的教学不够深入,学生掌握情况不佳。
2.课堂氛围较为紧张,学生表达不够自信。
3.课后作业布置较少,未能充分巩固所学内容。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3.讲解课文教师:“小蝌蚪出生的时候,它们是什么样的?谁来说一说?”学生A:“它们小小的,黑黑的,像小豆豆。
”教师:“对了,那我们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描述的。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课设计及反思教课目的:1、认识 4 个生字。
会写“蝌、蚪”等7 个生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3、经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青蛙由小蝌蚪渐渐变化,最后长成大青蛙的过程,并教育学生要爱惜青蛙。
教课要点:1、认识 4 个生字。
会写“蝌、蚪”等7 个生字。
2、正确、流畅的朗诵课文。
教课难点:1、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让学生认识青蛙由小蝌蚪渐渐变化,最后长成大青蛙的过程,并教育学生要爱惜青蛙。
2、加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认识 4 个生字。
会写“蝌、蚪”等 3 个生字。
2、正确、流畅的朗诵课文。
3、学习课文 1、2 自然段,能经过朗诵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课要点:1、认识 4 个生字。
会写“蝌、蚪”等 3 个生字。
2、正确、流畅的朗诵课文。
教课难点:学习课文 1、2 自然段,能经过朗诵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课器具:生字卡片教课挂图教课过程 ( 来自优异教育资源网斐 . 斐. 课. 件. 园) :一、课前讲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但谁知道它小时叫什么?是什么样儿的 ?这就是小蝌蚪。
那么,小蝌蚪是如何变为青蛙的呢 ?学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1)自由认读。
(2)同座检查读音。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打乱次序分组读。
(4)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3、记忆生字。
你记着了哪些字 ?是怎么记着的 ?( 学生沟通记字方法 )还没有记着的字,能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持续识记。
4、再读课文,此次要把课文读得通畅、流畅,标出自然段序号。
5、指名一个同学读课文,请他邀请几个小朋友与他合作读完课文。
6、请念书的孩子登台来,台下的小朋友给他们提出“读”的要求。
( 声音要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掉字 ) 。
7、念书的同学也给台下的小朋友提出听的要求( 仔细听,不说话) 。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作为一篇小学语文教材,以下是教学反思:
情感教育:通过小蝌蚪寻找妈妈的故事,教学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孤独、迷茫和最终找到妈妈的喜悦,激发学生对亲情、家庭的情感体验。
阅读理解: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通过提问和讨论,促使学生分析小蝌蚪在故事中的成长过程,以及他所经历的困难和收获。
语言表达: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元素,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价值观培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如真实与虚假、认知与判断。
通过小蝌蚪误认他人为妈妈的经历,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谨慎判断,避免被外表所迷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综合素养:教学反思还可以涉及到综合素养的培养,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活动,引导
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总的来说,通过对《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文教学反思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
本文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是怎样四处寻找妈妈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妈妈的样子和特点。
同时,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身体也发生了缓慢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妈妈一起去田间害虫。
一、教学效果教学本课,我紧紧围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这一线索,紧抓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让孩子学会动脑,学会讲述故事梗概,同时把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
并且,我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针对性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1.感知领悟,创设情境。
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独具匠心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开了学生早已熟悉的“怎样找妈妈”的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了解蝌蚪的样子,感知青蛙的样子,知道蝌蚪与青蛙的巨大不同——本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小动物啊!再通过科普知识介绍,感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孩子们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表演解说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另外,我准备了动画资料,结合动画,从朗读入手,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带动读的欲望和参与的动力。
2、花样识字,加深记忆。
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自主朗读识字中,我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深化了学生的记忆基础,增加了记忆的深度。
如:“肚”字,用加一加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简单容易。
“眼睛”乃心灵的窗户,“目”字旁与眼睛息息相关,体现了生字的音、形、义的结合。
在此我还以“识字大王”的评比激发了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在朗读的时候,有些孩子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教案: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第一单元课时数:1课时课题:《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准确朗读课文。
2.能理解课文的意思,能够简单描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3.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和体验能力。
教具准备:1.课文PPT及绘本。
2.黑板、粉笔、卡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蝌蚪?它们长得什么样子?它们在哪里生活?它们的妈妈在哪里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有关小蝌蚪的故事,它的名字叫《小蝌蚪找妈妈》。
”Step 2:导读课文1.呈现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PPT,并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蝌蚪生活的环境和过程。
2.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标题和第一段内容,并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Step 3: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读全文,老师解释生词和语义。
2.分段让学生朗读课文,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小蝌蚪遇到了什么困难?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3.通过课文的结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Step 4:巩固和拓展1.学生分组互相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让学生围绕小蝌蚪的生活、成长等话题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
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对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生活过程和孵化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点需要改进:1.引入部分需要更加引人入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课堂的互动性;2.在课文的讲解上,内容的复杂度适应学生的理解水平,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含义;3.在课堂的巩固部分,可以加入一些游戏环节或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的来说,本节课还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但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下次教学需要更加注重课堂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说课及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说课及反思【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说课说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
说教材: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水平和朗读水平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提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实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实行学法指导的范例。
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随文理解字义。
(2)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
(3)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嫩容的基础上,学会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对应语气。
说教法学法: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持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动表达的过程。
所以,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水平。
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我分五个环节来实行:一、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为了限度挖掘学生前在的内动力,消除绝大部分城市儿童因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贫乏的障碍,我首先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
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001]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001]1. 教学目标1.了解小蝌蚪的生命过程,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2.通过阅读故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取能力。
2. 教学内容《小蝌蚪找妈妈》3. 教学重点阅读故事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小蝌蚪的生命过程。
4. 教学难点理解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经历的困难。
5. 教学过程5.1 导入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蝌蚪的形态,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动物,并询问是否有学生了解过蝌蚪的生命历程。
5.2 讲解通过简单的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形式讲解蝌蚪的生命过程,并介绍《小蝌蚪找妈妈》这本书的故事情节。
5.3 阅读让学生用口语或默读的方式阅读故事,并可以适时的给学生补充一些生字的拼音和解释。
5.4 听力播放故事录音并让学生跟读或听取。
5.5 问答引导学生回答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如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最终是如何找到妈妈的等等。
5.6 小组合作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1.他们认为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才能更顺利地找到妈妈?2.如果他们是小蝌蚪,会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5.7 分组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想法。
5.8 反思在课后让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他们对这堂课的感受和收获,以及对教师的建议和意见。
6. 教学评估通过问答和小组交流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7. 参考资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儿童文学《小蝌蚪找妈妈》8.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阅读故事的时候,跟读流畅度不高,掌握不够深入。
下一堂课,我将加强对阅读故事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也发现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下次我将延长小组讨论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简短【优秀10篇】_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简短【优秀10篇】篇一: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篇一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其次册第三十四课《小蝌蚪找妈妈》。
一、教材分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好玩的看图学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这种写法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乐学,爱好深厚。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
实际状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学问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实力目标:(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育学生视察、思维和表达的实力。
(2)抓住“找”字,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实力。
(3)采纳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悟情。
情感目标:利用课文内容、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宠爱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情感并接受礼貌教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改变。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经过老师的讲解对学生传递信息、教授学问。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变更了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使老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改变,越来越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喜爱小动物,思维活跃,处于感性相识阶段,留意力简单分散。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求知欲,培育学习爱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主要选用情境法、,讲授法、视察探究、探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设计:三、教学程序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一年级的孩子新奇心强,对一些形象直观的物体感爱好,因此,上课起先,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来游去的画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得什么样?让他们随着轻松开心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新奇进入本课的学习。
部编版人教版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
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励志名言:1、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
——高永祚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3、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4、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陈景润5、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6、“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
——陶行知7、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
——培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
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
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
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