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分类练判断题(附答案)
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
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被誉为“诗仙”的中国古代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A2.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杜牧答案:D3.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是:A. 罗贯中B. 施耐庵C. 吴承恩D. 曹雪芹答案:D二、填空题4. 中国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类型,其中“净”指的是______。
答案:花脸5.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指的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硕英和______。
答案:荀慧生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______。
答案:《水调歌头》三、简答题7. 简述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
答案: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
8. 请列举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及其主要习俗。
答案: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四、论述题9. 论述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讲究茶道、茶艺,强调茶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茶的种植、加工技术以及茶道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五、判断题10.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答案:正确11.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清朝,盛行于北京。
答案:错误(京剧起源于明朝,盛行于北京)六、连线题12. 将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代表作品连接起来。
A. 李白 1. 《红楼梦》B. 曹雪芹 2. 《将进酒》C. 罗贯中 3. 《三国演义》D. 吴承恩 4. 《西游记》答案:A-2 B-1 C-3 D-4七、翻译题13. 将下列古文名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案:学习了知识并且经常复习它,不是很快乐吗?八、案例分析题14. 分析《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含答案)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
“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对 ) 泛指学校。殷代叫序,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周代一叫庠句。,其中的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 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 《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人才。( 对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
乡试、会试、殿试。(对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 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
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对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对 )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
如福建路、广东路。(对 )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
称为“家”。( 对 )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 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对 )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
用“右迁”一词。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
40.“出”在古代官一极般少是用指“地右方迁的”官一员到词朝)廷担任要职,如
(二)山川与地理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
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对 )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 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七)古代地理(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七)
古代地理
七、判断题
111.古代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15.秦汉主要行政区是县,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明清改州为府。
110.“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06.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历史上曾是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114.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07.“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113.江表,多指长江以南地区,因从中原地区看,其地处长江之外,故南方六朝称之为“江表”。
108.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
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112.“路”是宋代时期行政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109.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中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古代地理(答案)111.x[解析]广州不是九州之一应为荆州。
115.x解析]秦汉的主要行政区应为“郡”。
110.x[解析]中岳为嵩山。
106.√
114.√
107.√
113.√
108.√
112.√
109.√。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专练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专练宫室建筑1.古代的房子一般是朝南的。
在室的南端上一般要开一个窗户,这个窗户古代称作“向”。
( × )解析 朝北开的窗户叫“向”。
2.古代的建筑格局是前堂后室的结构。
由于整栋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
( √ )3.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就是挡在堂前的大屏风。
( × )解析 “萧墙”是指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
4.“堂”是帝王诸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一般人家的堂往往只作为祭祀祖先之所。
( × )解析 一般人家的堂往往只作为观书消闲之所。
祭祀祖先是在祠堂。
5.中国古代宫廷分为三朝: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燕朝,处理日常政务的治朝和生活起居的外朝。
整个宫廷是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结构。
( × )解析 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是外朝,处理日常政务的是治朝,生活起居的是燕朝。
6.阙,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
因为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
( √ )7.陛,是宫殿。
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不敢直呼天子,就告诉在陛下的侍者,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 × )解析 陛,是宫殿的台阶。
殿下,是对太子或诸侯等的尊称。
8.夏代就有“明堂”之称。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这里举行。
( × )解析 明堂,传说始于黄帝,是为祭祀昊天上帝而特地设立的。
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
周代才有“明堂”之称。
9.掖庭,宫中旁舍,是宫中太监、杂役等人居住的地方。
( × )解析 “掖庭”是妃嫔居住的地方。
10.中国古代祭祀类建筑主要有祭祀坛和宗庙两种。
坛是祭天地、祈丰年的建筑,分为天坛和地坛。
( √ )11.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亦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高考前做一遍:分类-整理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含答案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01.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文化常识判断题带答案
文化常识判断(一)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人有名有字。
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八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B、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
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如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公”。
C、古代表谦称的词语如“寡人、孤、不谷、仆、小人”等,其中“不谷”是古代诸侯的谦称。
D、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
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
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左传》。
《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4,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
变徵,声调悲凉。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文化常识分类300判断题答案版
11月5日文化常识检测一、判断正误,在题号前的括号里,正确划“√”,错误划“╳”。
()1、“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2、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3、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4、“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句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6、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7、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8、古代十日为旬。
(╳)9、“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10、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11、冠,即帽子。
免冠,就是脱帽。
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
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12、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3、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4、“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15、“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16、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高考试练之判断正误1.(2019全国Ⅲ卷)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2.(2018全国Ⅲ卷)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3.(2017全国Ⅰ卷)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4.(2017全国Ⅱ卷)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5.(2017全国Ⅲ卷)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6.(2016全国Ⅰ卷)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7.(2016全国Ⅰ卷)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8.(2016全国Ⅱ卷)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9.(2016全国Ⅲ卷)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10.(2016全国Ⅲ卷)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11.(2016全国Ⅲ卷)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2.(2015全国Ⅰ卷)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13.(2014大纲卷)“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二、模拟演练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乞归,请求辞职回乡,请求交给。
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致政”“休政”等。
B.领,有兼任之意。
古代表示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有“权”“兼”“摄”“判”“署”等。
C.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答案:1.对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对8.对9.对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汇编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汇编一、官职沿革1.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均是谏官。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 ×)解析左、右拾遗是唐代官职。
2.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 √)3.“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东汉时的“三公”,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 ×)解析宋代的“三司”指盐铁、度支、户部。
4.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
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官名,以节制兵马。
( √) 5.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屈原就曾任楚怀王左徒。
( √)6.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 √)7.御史,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
( ×)解析自秦朝开始,御史成为负责监察朝廷官吏、诸侯的官职,此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被朝廷派遣分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调动官职、审理大案等。
( ×)解析巡按没有调动官职的权力。
巡按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9.主持进士考试的人被称为“知贡举”,就是“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从一、二品大臣中选派,满汉官员各一名,担负考场事务和阅卷取士之责。
( ×)解析清代知贡举不担负阅卷取士之责。
10.廉访使,宋、元时期的官职名。
宋代全称为廉访使者,元代全称为肃政廉访使。
主管监察事务。
( √)11.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官。
南北朝时期,尚书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 ×)解析“尚书”之上还有“宰相”一职,并非“最高行政长官”。
12.丞相,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有时称相国、宰相,简称“相”。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1.古代有姓和氏之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
( × )解析“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错,应是“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2.在古代,姓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姓,而贱者有名无姓。
氏同而姓不同,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不可通婚姻。
( × )解析在古代,用以区别贵贱的是“氏”,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3.古人常自称姓名或名,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有时也直称所厌恶的人的名,而不称其字。
( √ )4.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女皆为20岁取字。
( × )解析古代男子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
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5.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 × )解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是他的号。
6.字和名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往往用字来解释名。
有些人的字广为人知,本名反而隐没于世,称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
( √ )7.小名也叫小字,乳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裕小名寄奴。
( √ ) 8.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写;号由自己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 × )解析“号由自己取定”错,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由他人所起的。
“只用于自称”错,对他人也可称号,以示尊敬。
9.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叫谥号。
如明崇祯帝谥号为“庄烈”,陶渊明谥号为“靖节”。
( × )解析“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错,谥号可褒可贬可中性,并非只是“赞美性的”。
10.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 √ )11.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特起的名号,如某祖、某宗等。
文化常识分类练判断题
文化常识分类练判断题班级: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 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 (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 (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 “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
文化常识100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高考前做一遍:分类-整理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含答案汇编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3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附答案及解释
3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1.夏朝学校的名称为“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为“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为“庠”。
古人常以“庠序”泛指学校,或代指教育事业。
( √ ) 2.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太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 √ ) 3.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也就是太学;乡学则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 )解析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与“太学”有所不同。
4.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唐代国子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 √ )5.国子监之称始于隋朝,之后历代沿袭至清代,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簿为该部门主管。
( × )解析国子监的主管应为国子监祭酒。
6.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术机构。
( × )解析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
7.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学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 × )解析书院一开始由私人设立,但后来官府也对其加以干涉。
8.成均相传为西周的大学,或谓西周前已有。
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者。
( √ )9.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学政、教授、教习、监生、诸生等。
( × )解析监生、诸生都指学生。
10.教授是古代的一种学官,主管学校课试、学规等方面的具体事务。
( √ )11.博士和教授都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解析“博士”“教授”都是学官名。
文化常识分类练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19.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八岁的少女。
()20.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有许多方式,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它们分别是以官职、爵名号来称呼的。
()21.臣最初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22.卿最初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民的称呼。
()23.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男子十五岁。
()24.卑已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称对方的母亲用“家慈",称自己的母亲用“令堂”。
()25.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二、官职典制26.擢,提拔的意思,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
()27.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男是爵位的第五等,即最高等。
()28.“秩",本义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俸禄。
“秩满”,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最高等级。
()29.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30.太子是封建王朝君主儿子中预定为继承王位的人,也称东宫,历朝历代都以长子为太子。
()31.改,指官职调动,是由种职务改为另一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是降。
()32.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的侍从官员,负责教授太子政事文理,简称“洗马”。
()33.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兵械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
()34.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上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5.麾下原指将帅指挥的旗帜,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
()36.“除”,是任命官职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表示任命官职的意思的词还有拜、举、授、征、辟等。
()37.摄,是“统管”之意,它还有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假”“署”“判”“转”等。
()38.勤王,即救驾之意,是指当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的时候,臣下起兵来救援王朝。
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有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9.“迁”指调动官职,有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
如,“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迁谪”表示升职;“左迁”表示削职。
()40.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御史”。
()41.“出”指古代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官员前往地方担任职务,也称“外放”,与地方官员进朝廷任职的“人”相对。
()42.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人仕为官。
古代常用穿着代指出身,如用“布衣”代指平民。
()43.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44.食邑即封地,其大小按官爵等级而定,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并以此地的租税为其俸禄。
()45.“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一般中书省管决策,尚书省管审议,门下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46.领指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如有一些诸侯王兼任刺史,就可称为“领某州刺史”。
()47.教坊指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机关,掌管祭祀音乐和宴享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48.在告指官吏休假。
唐宋官吏有常规性假日,每十天休一天假,称为“旬假”。
()49.掾,原为帮助、佐助的意思,后为古代副官、佐吏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50.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司也泛指官吏。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指“职有专司的官吏”。
()51.乞骸骨是古代官因罪责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思是使自己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52.部曲既可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又可指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性质。
()53.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请辞的说法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下车等,原因不一定就是年老退休。
()54.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
()55.知府是古代地方官名。
宋代派京官统治府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
知府相当于战国时的郡守和以后的太守,明清两代为府级最高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
()三、教育科举56.束脩是指古代民间相互馈赠的干肉礼物,学生入学用束脩作为拜师的礼物,而且礼物要厚重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5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58.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叫乡试,又称“春闱”,第一名称解元。
()59.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
()60.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61.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唐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62.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者称为进士。
()63.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64.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65.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
“金榜题名”就源于此。
()四、宗法礼俗66.七庙是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67.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一般是百姓们出于对官员有德政于民的感激,因而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68.服除,即服阙。
“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
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
()69.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坐南朝北,因此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70.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五种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71.袭爵指原有的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不能承袭原有爵位。
()72.赙赠指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一种善举。
赙礼是送给丧家的礼物。
()73.古代称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4.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因其为非列侯,故称之。
外戚小侯,指承继爵位的外戚子弟。
()75.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
如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开不直称父母名的做法。
()76.崩的本意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77.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血亲的配偶。
()78.庐墓指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7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九个迎宾赞礼者施礼并延引宾客上殿。
()80.“跽”是挺腰耸身,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81.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82.古代用牲血涂器祭祀叫“衅钟”“衅鼓”。
新钟铸成,必宰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
()83.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84.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85.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五、天文历法86.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都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巨龙,称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称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称白虎;南方七宿像大鸟,称朱雀。
()87.“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的流火,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热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