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杯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
物理组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马曦晓
二等奖:
福建师范大学王素云
西南大学林绍乾
三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许湘苗
海南师范大学吕姗
华东师范大学于龙娇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
数学组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毛俊钢
二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陈敏婕
吉林师范大学任媛
三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佘功忠
河南师范大学赵清湫
陕西师范大学黄栋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
化学组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李阳
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王澜
山东师范大学王菲
三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杨艳
西北师范大学李佳佳
华东师范大学姚实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
获奖名单
创新奖: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组选手王素云
团体奖:
东北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东芝杯数学高中教案

东芝杯数学高中教案

东芝杯数学高中教案
教学内容:代数方程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代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2. 能够利用代数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

2. 代数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复杂代数方程的解法。

2.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并求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子白板、教学PPT、代数方程相关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代数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代数方程的意义及应用。

二、讲解代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5分钟)
教师通过PPT讲解代数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常见的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教师设计一系列代数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四、应用实例(15分钟)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并进行解答。

五、总结与反馈(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

六、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代数方程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结束。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做更多的代数方程练习题,加深对代数方程的理解和掌握。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代数方程的定义与性质,能够熟练解决代数方程问题,并能够将代数方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摩擦力教学设计(东芝杯参赛教案)

摩擦力教学设计(东芝杯参赛教案)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节课所有实验均源于生活现象,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并学会用物理的眼光观察世界。

运用探究性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和数据图象的能力。

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

在探究中得到科学的熏陶,对学生在人际交往和个人情感方面均有促进作用。

这节课的教学为滑动摩擦力的自主学习做了重要性的铺垫。

这节课与重力、弹力均是力学的概念课教学,我们力求通过对这几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收获深刻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与传统教学相比,本节摩擦力教学内容顺序有所调整,首先是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再介绍滑动摩擦力。

之所以要这样处理,是因为可更好的体现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的先后顺序。

本书教参将摩擦力的教学安排了三个课时,本节课是摩擦力的教学起始课,主要研究静摩擦力。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还有,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存在有如下问题:不能正确理解静摩擦力中的“静”字;不会根据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误认为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设计理念本节是一节科学探究课,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然后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安排学生进行猜想、还有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同学们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参加第六届东芝杯教学比赛教案

参加第六届东芝杯教学比赛教案

第六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教材:人教版必修二化学第41页-43页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下)学生
参赛选手: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娅萍
选手专业:化学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
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讲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 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必修1的“氧化还原反应”,对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进行铺垫。

知识内容: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讲解原电池原理及化学能直接转化电能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锌与稀硫酸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举电池在日常生活、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讨论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 教学流程设计
【板书设计】。

东芝杯物理教案

东芝杯物理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郭文杰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第一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中所涉及到的内容。

内容标准中这节有关的条目是:(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要体现实验在认识自由落体规律中的作用,并通过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

物体的下落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这可以成为教学的起点,通过实验和科学的辨析,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重要实例,通过自由落体直线运动规律的研究,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体会伽利略的“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是方法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教学过程还应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教案。

东芝杯-教学设计 (1)

东芝杯-教学设计 (1)
2Al(OH)3≜Al2O3+3H2O
Al2(SO4)3+6NH3·H2O=2Al(OH)3↓
+3(NH4)2SO4
Al(OH)3+3 = +2H2O
Al(OH)3+ = + 2H2O
三个版本教材的知识线都是用氨水制备Al(OH)3,并且通过Al(OH)3和强酸强碱的反应来探究Al(OH)3的两性,人教版和鲁科版均直接通过实验探究来Al(OH)3实验现象,苏教版则是先提出现象,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质。
所以,本教学设计主要从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中体现化学科学的三重表征,即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用微观的理论分析解释,用化学符号语言表达的科学方法。设计重点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与酸、碱的反应为主,说明铝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两性,帮助学生建构铝的化合物性质知识网络。
3教学对象分析
3.1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通过初中化学对金属的初步认识以及化学1(必修)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进一步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知识的基础。此外,学生对蓝宝石、红宝石、氧化铝以及其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设备操作简单,方便易得,利于中学课堂教师演示实验的推广和学生自主实验活动的开展。
5.1教学理论创新
情景教学,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实验探究。
由亚铁盐和铁盐的鉴别,过渡至二价铁盐的还原性和三价铁盐的氧化性,再以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保存的创新实验为例进行说明。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主线,贯穿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铁盐和铁的氢氧化物,深刻理解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关系,建构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和三价铁盐的转化
【过渡】在上一章我们一起学习了氧化还原的知识,从铁的价态分析,正二价的铁和正三价的铁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教案(东芝杯)

教案(东芝杯)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选用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 (人教A版)第29-31页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参赛选手:***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指导教师:***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主题】二项式定理的发现【教材内容】1.3.1二项式定理【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二项式定理,能够正确写出简单情况下的二项式的展开式;掌握二项展开式的特征(项数,结构,系数等);了解二项展开式系数的几何排列规律(杨辉三角);理解二项式定理是乘法公式的推广。

✧过程与方法:经历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特殊化的分析方法,发展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发展数学交流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二项式展开的基本方法,领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数学表达的学习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欣赏二项式定理内在的结构之美,体验杨辉三角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32)(,)(baba++的展开式,归纳得出二项式定理。

了解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以及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展开式32)(,)(baba++的特征,得出nba)(+展开式猜想。

【教学过程设计】一、设计理念理念之一:基于情境的数学认知。

情境是认知的基础,一个“好”的情境能够引致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在情境中认知,对情理念之二:关注过程的教学策略。

形式化是数学的重要特征。

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在理念之三: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也要让学生掌握、领会数二、教学过程4.师生交流,议一议(50秒)如图2,从O出发走到N(只能向上走或向右走),则具体的走法路线以及相应的走法数分别是:表2引导学生寻找具体的行走路线计算相应的走法数汇报表格完成的情况PPT展示具体的行走路线及相应的走法数设计意图:师生互动交流,加深对所得结果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数学探究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东北师范大学“东芝杯”教师技能大赛选拔赛总结报告(1)

东北师范大学“东芝杯”教师技能大赛选拔赛总结报告(1)

“东芝杯”教师技能大赛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选拔赛总结报告为更好落实东芝杯选拔工作、全面学生的教师技能,为其今后走上三尺讲台打好基础,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于10月15日至11月23日举办了盛大的“探索杯”教师技能大赛暨“东芝杯”教师技能大赛选拔赛,本次比赛以“亮剑讲台树师德新风, 扬帆学海展我真风采”为主题,选拔优秀学生代表,代表我院参加“东芝杯”教师技能大赛选拔赛为目的。

同时加强同学们对教师技能的重视程度,提高同学们的教师技能,树立学院优秀教师技能标兵。

在学校领导以及全物理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比赛于11月23日圆满落幕,本次比赛的总结如下:(一)在10月15日,本校物理学院接到学校要求举办本次赛事的通知后,物理学院便投入了紧张的赛程赛事的规划及相关的准备工作中。

在极短的时间内,学院便整理出了本次比赛的赛程以及选拔形式及初步安排,合理的安排了各阶段比赛的时间,确定了最后决赛到场的嘉宾及评委名单,并定下本次教技大赛决赛的整个流程。

在整个大赛相关事务的规划活动中学院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二)在10月15日至10月20日,我校物理学院团委及学生会宣传部接到相关宣传任务后,学生干部们工作热情高涨,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相关工作中来,在很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制作了相关的学院海报、宣传海报和展板;物理学院通过各年级辅导员、年级负责人、各班团总支层层传递比赛信息。

在整个宣传过程中,团委及学生会宣传部绘制的海报简洁、精美,清楚突出地展现了本次比赛的主题和目的,且海报维护及后续工作认真仔细;比赛信息在传达过程中准确迅速,实现了所有学生对比赛消息都获知并有所了解的宣传目标。

(三)在10月21日至10月27日,在我校领导的指导下,物理学院进行了本次教师技能大赛的预赛选拔。

预赛选拔的具体信息,由年级辅导员下发通知至各班班长和团支书,在2011年级各班内部进行了选拔。

在预赛中,大四同学踊跃参加了比赛,同学们反响强烈,积极参赛,展现了我院同学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竞争意识。

东芝杯获奖教案

东芝杯获奖教案

东芝杯 ·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授课技术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 页至 153 页授课对象:八年级〔上〕的学生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佳佳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教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激励!【课题】平方差公式【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 页至 153 页 . 【课时安排】 1 个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上〕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林佳佳.【授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实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2 〕到达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 + △﹚﹙□–△﹚〞→“□ 2–△2〞.过程与方法(1 〕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成立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涵养;(2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供应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研究空间。

感神态度价值观纠正片面见解:“数学可是一些无聊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学了数学没适用!〞领悟数学源于实质,高于实质,运用于实质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授课重点】1. 平方差公式的实质的理解与运用;2. 数学是什么。

【授课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实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授课方法】讲练结合、谈论交流。

【授课手段】计算机、 PPT 、flash 。

【授课过程设计】一、授课流程设计设计妄图:依照着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学速算王的习理论中的“准备律〞,运用该情境,可以让学设计妄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学习方生在动机上做好准备,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式的转变。

现代学习方式的根本特色包括“体着手操作设计妄图:依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验性〞,重申学生亲身去经历、去感悟。

让学生抽象概括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经过三个不同的刺激模式,从特别到一般,引导学生抽象该环节依照分层递进的授课原那么,设计 A、B、C 三经过不同样类其余典型例题增强所学的知识,例题安组练习;可以让学生从会做的题开始做起,让每个排合理,有层次感,吻合学生的认知睁开水平。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学设计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学设计

.第二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授课对象:高一学生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黄泽君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数学的魅力在于,她能以稳定的模式驾驭流动的世界!【课题】《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课时安排】第4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黄泽君【教材分析】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作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

而“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节只是通过六个例子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为以后的数学建摸实践打基础,还未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建模的真实全过程。

本节课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数学建模案例,以弥补教材的这一不足。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需要熟悉前面已学过的二次函数与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两个概念;(2)掌握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函数模型的思想与方法;(2)提高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2)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3)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

【教学重点】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关键】方案二中答案的探究;关键是运用合情推理。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几何画板。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设计二、教学过程设计1.初步理想化在单位时间内,该水槽能通过的流水量取决于水流速度和它的横截面积。

我们将问题通过比较以上五种方案和横截面设计为【板书设计】走进数学建模世界一、四、六、二、七、三、五、八、附: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1. 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却没有教材,没有具体内容。

东芝杯获奖教案化学

东芝杯获奖教案化学

东芝杯获奖教案化学
教案标题:探索化学世界——东芝杯获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常用操作技能。

3.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实验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常
用操作技能。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气体生成等,让学
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4. 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和结论。

五、教学资源:
1. 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

2. 化学实验视频或图片资料。

3. 课件和教学PPT。

六、教学评估:
1. 实验操作的实际表现评估。

2.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书面报告评估。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认识得到了提高,实验操作和设计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东芝杯获奖教案

东芝杯获奖教案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授课对象:八年级(上)的学生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佳佳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课题】15.2.1 平方差公式【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上)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林佳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2)达到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2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构建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素养;(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1.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的理解与运用;2.数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flash。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设计速算王的设计意图:根据着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中的“准备律”,运用该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动机上做好准备,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动手操作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包括“体验性”,强调学生亲身去经历、去感悟。

让学生通过不同类别的典型例题强化所学的知识,例题安排合理,有层次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同该环节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A、B、C 三组练习;可以让学生从会做的题开始做起,让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做的题目,都有发展自己能力的题抽象概括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通过三个不同的刺激模式,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抽象【板书设计】平方差公式一、引入三、例题五、数学是什么几何解释:问题解决:二、公式四、练习六、小结与作业附录1: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1. 目标创新(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这也是数学公式的本质,初步化解了今后大量数学公式学习的难点;(2)培养“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整体观念”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3)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2. 教法创新从低认知水平的模仿套公式转向高认知水平的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发现,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形成正向产生式:“﹙□+△﹚﹙□–△﹚”→“□2 –△2”.3. 数学创新设计了运用平方差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例子, 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体现了现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附录2:本小节教材内容复印件(附后).。

第四届东芝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三等奖动量定理版

第四届东芝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三等奖动量定理版

动量定理
受力分析
F
作用力变小 作用时间变长
探究一:恒力作用
木块m在恒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 (忽略地面与木块间的摩擦力)
F
探究一:恒力作用
木块m在恒力F 的作用下,以初速度v1运动。
经时间t,速度变为v2:
v1
v2
F
F
结论:物体受恒力作用时, 合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探究二:变力冲量与动量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v-t 图像求位移:v
v
v0 v0
0
t0 t
0
t0 t
类比
面积法求变力冲量:
F
0
t
结论:物体受变力作用时, 合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理论推导:物体受恒力作用 实验探究:物体受变力作用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
表达式:
(质量相同、初速度相同)
力与时 间关系
得出 结论
谢谢!

东芝杯乙醇教案设计

东芝杯乙醇教案设计

《走近乙醇》教学设计授课教师:09级化学师范一班马青设计理念:先行组织者,认知同化。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乙醇》选自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乙醇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生借助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性质的影响;(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二、学情分析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

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法分析新课程提倡“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首先精心准备富有动态的题目《走近乙醇》,让学生有亲切感。

主要应用讲授法,实验探究发,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是学生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一般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天津师大《力》教案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天津师大《力》教案

参赛教案对应课程:上科版八年级物理70-72页5.1力参赛选手: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许潇5、1力学科:物理授课年级:高二教师姓名:许潇【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用具】模拟火箭装置,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两个带挂钩的弹簧,多媒体教学软件【课时安排】一课时(20分钟)一、素质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养分析和归纳能力,会物理就在身边。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物理的基础,力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力的现象,感受到力的作用,享受着力的作用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被里所困扰而无法自由飞翔。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些结论需要在一定的观察、是有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得出。

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生活、自然中的现象,可以深化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力、力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词,对学生来说一点多不陌生,但学生对力不只是“不知其所以然”,连“知其然”的也不多。

学生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么是力?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反作用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学生很难说清楚,对学生来说,他们见到的是“力可以打碎一只玻璃杯”,“力可以让汽车动起来”,“力可以把物体举高”等力的作用的具体事例,而并没有形成力的概念。

东芝杯教师技能大赛策划书

东芝杯教师技能大赛策划书

"东芝杯"教师技能大赛策划书“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数学与统计学院选拔赛策划书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学术实践部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会学习部二〇一三年九月一、活动目的为全面深刻地阐释我校师范院校的人文特色,在更好地服务于这一目标的同时达到培养我院学生从教技能,并全面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为在我院选拔代表我院前往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的选手,现举办“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数学与统计学院选拔赛。

二、活动对象:2019、2019级师范生三、主办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学术实践部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会学习部四、活动时间:2019年9月24日14:30—17:30(预赛)2019年9月27日(决赛)五、活动地点:田家炳606(预赛)待定(决赛)六、活动内容及形式:(一)预赛:采用模拟授课的形式,时间为每人六分钟,内容范围为高中数学课题(课题由参赛选手自定)。

评委组将对选手表现评分,根据比赛成绩从中选出优胜者参加院级决赛。

(二)决赛:决赛内容包括教案设计、即席演讲、模拟授课及现场提问四个单项比赛。

比赛总分数为200分,其中教案设计项目比赛满分30分,即席演讲项目比赛满分40分,模拟授课项目比赛满分100分,现场提问项目比赛满分30分。

具体如下,1.教案设计:内容选择范围为高中数学课题,具体课题自定。

参赛学生提交2000字左右教案。

教案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性,可以附其他图片、照片或独特的教材作为具体说明材料。

2.即席演讲:学生在决赛会场抽题后进行即席演讲,每位学生准备时间为3分钟,演讲时间为3分钟;3.模拟授课:学生在决赛会场抽题后进行模拟授课,每位学生规定时间为15分钟;4.现场提问:评委根据学生教案设计、即兴演讲及模拟授课情况进行提问,每位学生规定时间为2分钟。

第四届东芝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三等奖----动量定理教案

第四届东芝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三等奖----动量定理教案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参赛教案2011年10月·武汉《动量定理》教案【教材版本】本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的第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二节《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定理内容和公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2)能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动量定理;(3)能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在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中,体会物理学的演绎推理方法;(2)通过对变力作用下动量改变的研究,感受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分析生活实例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培养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兴趣;(2)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与实验探究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变力冲量的研究【教学资源】DIS实验系统,铁锤一个,充气锤一个;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教学,从比赛分析入手,在引导学生体会“缓冲”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讨论、自主探索、实验研究、教师指导等教学策略探究冲量与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和动手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提高其探究学习的兴趣,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钉钉子比赛中感知缓冲的作用,到理论推导出冲量与动量变化量的关系,产生定性认识到DIS实验定量研究,然后从图像分析得出变力冲量与动量变化量的关系,最终得到动量定理,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比赛钉钉子:男生使用橡皮锤、女生使用铁锤请男生谈谈失败原因为什么锤子软就钉不进去?1.找出橡皮锤比较软。

2.思考原因比赛激趣,引入课题。

二、探究活动(一)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情境分析锤子软,在钉钉子的过程中,发生弹性形变,延缓了作用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授课对象:八年级(上)的学生
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佳佳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课题】15.2.1 平方差公式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上)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林佳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2)达到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
“﹙□+△﹚﹙□–△﹚”→“□² –△²”.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构建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素养;(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
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1.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的理解与运用;2.数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flash。

【教学过程设计】
二、教学过程设计
()().
S a b a b
=+-

还有人说,学了数学没有用!果真如此吗?请看
2. 问题解决
宏业住宅小区的花园,起初被设计为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后因道路的原因,设计修改为:北边往南平移2.5米,而东边往东平移2.5米. 试问修改后的花园面积和原先设计的花园面积相差多少?
解:如图(1),原花园的面积2
S a
=.
(1)(2)
修改后的花园如图(2)所示,其面积
( 2.5)( 2.5) S a a
=+⨯-

22
2.5 a
=-.
所以,2222
( 2.5) 2.5 6.25
S S a a
-=--==

(m²).
答:修改后的花园面积比修改前少了6.25平方米.教师
引导
分析
讲解
演示
学生
听讲
思考
观察
偏见。

设计问题解
决的目的,
一是培养学
生的问题解
决能力;二
是使学生知
道,学了数
学公式,可
以用来解决
实际问题,
从而体会到
数学的应用
价值,并构
建起正确的
数学观。

22,
S a b
=-

22 ()().
a b a b a b ∴+-=-
【板书设计】
平方差公式
一、引入三、例题五、数学是什么
几何解释:
问题解决:
二、公式四、练习
六、小结与作业
附录1:
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
1. 目标创新
(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这也是数学公式的本质,初步化解了今后大量数学公式学习的难点;
(2)培养“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整体观念”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
(3)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
2. 教法创新
从低认知水平的模仿套公式转向高认知水平的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发现,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形成正向产生式:“﹙□+△﹚﹙□–△﹚”→“□² –△²”.
3. 数学创新
设计了运用平方差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例子, 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体现了现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附录2:本小节教材内容复印件(附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