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战国七雄教案
关于历史《战国争雄》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历史《战国争雄》教案范文学科领域:历史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历史与社会》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掌握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合纵连横等。
(3)能够分析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战国时期的争霸过程,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3)战国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的意义。
(2)合纵连横策略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探究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2. 合作学习: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分析战国争霸的过程和影响。
3. 情景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战国争霸背后的原因和启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引出战国时期的背景。
(2)提问: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争霸事件?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掌握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战国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景教学:(1)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2)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战国时期的各国争霸场景。
5. 启发式教学:(1)提问: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有何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合纵连横策略的运用和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战国时期的争霸特点和影响。
历史教案-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历史教案-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案主题: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春秋时期的五霸和战国时期的七雄的起源、发展和影响;2. 掌握五霸和七雄的具体内容和相关的历史事件;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 春秋时期的五霸:齐、晋、楚、燕、韩;2. 战国时期的七雄:秦、齐、楚、赵、魏、韩、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二步:介绍春秋五霸(15分钟)1. 讲解五霸的起源、发展和影响;2. 着重介绍每个霸主国家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政治军事发展。
第三步:介绍战国七雄(15分钟)1. 讲解七雄的起源、发展和影响;2. 着重介绍每个七雄国家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政治军事发展。
第四步:讨论和思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第五步:总结(5分钟)教师对五霸和七雄的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方式和方法: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2. 讲解: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和图表的展示,生动地介绍五霸和七雄的历史事件和发展;3.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4. 总结:教师对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理解。
教学资源:1. 图片和地图:展示五霸和七雄的地理分布和历史事件;2. 文章和故事:讲解五霸和七雄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教学评估:1. 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和考试。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五霸和七雄的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2. 学生可以进行文化创作,如写作、绘画等,展示对五霸和七雄的理解和想象。
教学反思:对于这个教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如视频、音频等,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战国争雄》教案(通用4篇)
《战国争雄》教案(通用4篇)《战国争雄》篇1第7课战国争雄【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合纵与连横。
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引言2.教师引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秋争霸”,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春秋和战国常常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了解了春秋争霸的情况,战国争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雄战争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硝烟的战国。
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二、新课讲授(一)“战国七雄”1.观察地图,谈发现。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三家分晋”,七个国家的分布有何特点等(二)战国时期的战争1.学生读教材,看看战国时期战争有哪些特点?2.读教材“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然后请几个同学来复述这两次战役。
思考:体现了哪些战争艺术、?3.简述长平之战的影响。
(三)、合纵与连横1.学生阅读教材,弄清何为纵、横?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影响?在地图上出示意出来。
2.阅读小字,评人物的行为。
“朝秦暮楚”。
(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作战目的上有何不同?战国纷争有哪些?(五)学习测评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
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第一章:战国争雄的背景1.1 学习目标了解战国争雄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2 教学内容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春秋时期的纷争和战国时期的争霸分析战国争雄的原因,如人口增长、土地兼并、贵族争权等讲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分组讨论战国争雄的原因和七雄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战国时期的争霸过程第二章:齐国的崛起2.1 学习目标了解齐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掌握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和发展2.2 教学内容介绍齐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等讲解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和发展,如齐桓公的改革、齐国的强大军事力量等2.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齐国崛起的原因和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发展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研究齐桓公的改革措施和效果第三章:楚国的强盛3.1 学习目标了解楚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掌握楚国在战国时期的强盛和衰落3.2 教学内容介绍楚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长江流域、文化繁荣等讲解楚国在战国时期的强盛和衰落,如楚庄王的扩张和楚国的内部矛盾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楚国的地理位置分组讨论楚国强盛的原因和楚国在战国时期的衰落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楚庄王的扩张过程第四章:燕国的改革4.1 学习目标了解燕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掌握燕国在战国时期的改革和成就4.2 教学内容介绍燕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北方边陲、民族融合等讲解燕国在战国时期的改革和成就,如燕昭王的改革措施和燕国的崛起4.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燕国改革的原因和燕国在战国时期的成就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燕昭王的改革措施和效果第五章:韩国的抗争5.1 学习目标了解韩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掌握韩国在战国时期的抗争和命运5.2 教学内容介绍韩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中原地区、四战之地等讲解韩国在战国时期的抗争和命运,如韩国的防御策略和最终的灭亡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韩国的地理位置分组讨论韩国抗争的原因和韩国在战国时期的命运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韩国的防御策略和抗争过程第六章:赵国的兴起6.1 学习目标了解赵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掌握赵国在战国时期的兴起和衰落6.2 教学内容介绍赵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黄河流域、农业发达等讲解赵国在战国时期的兴起和衰落,如赵武灵王的改革和赵国的对外扩张6.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赵国兴起的原因和赵国在战国时期的衰落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赵武灵王的改革措施和效果第七章:魏国的变法7.1 学习目标了解魏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掌握魏国在战国时期的变法和影响7.2 教学内容介绍魏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黄河南岸、商业繁荣等讲解魏国在战国时期的变法和影响,如魏文侯的变法措施和魏国的强盛时期7.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魏国的地理位置分组讨论魏国变法的原因和魏国在战国时期的影响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魏文侯的变法过程第八章:秦国的统一8.1 学习目标了解秦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掌握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统一过程和建立统一的措施8.2 教学内容介绍秦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西部边陲、军事强国等讲解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统一过程和建立统一的措施,如商鞅变法、秦始皇的统一政策等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秦国的地理位置分组讨论秦国统一的原因和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建立统一的措施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的统一政策的效果第九章:战国争雄的影响9.1 学习目标了解战国争雄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掌握战国争雄对后世历史的深远影响9.2 教学内容分析战国争雄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如人口流失、经济破坏、文化断层等探讨战国争雄对后世历史的深远影响,如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9.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战国争雄影响的看法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时事报道,模拟战国争雄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开展辩论赛,让学生探讨战国争雄对后世历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10.1 学习目标反思战国争雄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10.2 教学内容反思战国争雄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领导者的责任、国家的统一等10.3 教学活动开展反思活动,让学生写下他们对战国争雄的启示,并分享给同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如绘制战国争雄的时间轴、编写战国争雄的小故事等,以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战国争雄的背景和原因重点环节2: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重点环节3:齐国的崛起重点环节4:楚国的强盛重点环节5:燕国的改革重点环节6:韩国的抗争重点环节7:赵国的兴起重点环节8:魏国的变法重点环节9:秦国的统一重点环节10:战国争雄的影响本教案涵盖了战国争雄的历史背景、七雄的特点、各国的崛起、强盛、衰落、抗争、统一以及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历史的影响。
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
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主要史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通过对战国争雄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兴衰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战国时期的背景介绍2. 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 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主要史实4. 战国争雄对国家兴衰的影响5. 战国时期的民族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各国争霸的主要史实。
2. 教学难点: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内在联系、战国争雄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战国时期的历史问题。
2. 运用地图教学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史实。
4. 运用讨论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战国争雄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春秋五霸的历史,引导学生进入战国争雄的学习。
2. 教学环节一: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教学环节二:分析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主要史实,引导学生掌握战国争雄的内在联系。
4. 教学环节三:探讨战国争雄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5. 教学环节四:总结战国时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历史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检查学生对战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的运用情况。
2. 评价内容:(1) 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
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
精选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通过学习战国争霸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政治斗争,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到战国争雄的历史现象,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教学内容1. 战国时期的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划分、诸侯国的数量变化。
2. 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齐、楚、燕、韩、赵、魏、秦。
3. 战国争霸的主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4. 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孙膑、庞涓、白起等。
5. 战国争雄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战争与政治斗争、各诸侯国的发展与衰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战国争霸的主要战役,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2. 教学难点:战国争雄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战役示意图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战国争霸的主要战役为例,深入剖析战争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战国七雄的特点和战国争雄的历史意义。
4.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战国七雄:展示地图,详细讲解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分析战国争霸:介绍主要战役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4. 介绍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示其在战国争雄中的重要作用。
5. 总结战国争雄的历史意义:战争与政治斗争、各诸侯国的发展与衰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3.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试的方式,测试学生对战国七雄、主要战役和著名人物的记忆和理解。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史料的分析以及交流沟通能力。
关于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争霸过程,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战国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争霸过程。
2. 战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三、教学难点1. 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对争霸战争的影响。
2. 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教科书《战国争雄》单元。
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投影屏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争霸过程。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国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对争霸战争的影响,以及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
5. 案例分析:介绍战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如商鞅变法、孙膑与庞涓的故事等,引导学生认识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战国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争霸战争的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战国七雄教案
战国七雄教案教案:战国七雄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战国七雄的历史背景和相互关系;2. 了解战国七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 了解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和技术;4. 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战国七雄的名称、位置和国君;2. 战国七雄的相互关系;3. 战国七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4. 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和技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并让学生回答问题:战国时期的兵器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兵器?2. 知识讲解(15分钟)a. 教师讲解战国七雄的名称、位置和国君,帮助学生了解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
b. 教师讲解战国七雄的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
3. 活动设计(20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战国七雄进行研究,了解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并和其他小组进行分享。
b. 战国七雄角色扮演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角色,进行战国七雄的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更深入地了解战国七雄的相互关系。
4. 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个战国七雄的战争事件,让学生分析该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讨论该事件对其他战国七雄的影响。
5. 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战国七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并讨论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和技术对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活动设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全面了解战国七雄的历史背景和相互关系。
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历史事件的能力。
此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
精选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之间的争斗。
2. 教学难点: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战争策略。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战国时期的历史现象。
2. 运用地图展示法,直观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战争形势。
3.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资料和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2. 学生准备:预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战争策略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进行分析。
5.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战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标准:学生能准确回答问题,对历史事件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具备一定的史料提取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战国时期的生活场景。
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拓宽知识视野。
3. 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学生思考战国时期的历史现象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于历史《战国争雄》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关于历史《战国争雄》教案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年级学科:五年级历史4.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战国争雄的相关史实。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及重要战役。
(3)战国争雄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变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战国时期的背景。
(2)提问: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诸侯国?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及重要战役。
(2)每组选取一个战役,进行介绍和分析。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绘制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图,并标注主要战役。
2. 写一篇关于战国争雄的小短文,可以是心得体会、观点阐述等。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 反思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3. 针对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君主,模拟战国争雄的场景。
2. 开展一次战国时期文化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了解,如战国文字、绘画、音乐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
3. 历史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战国争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教材《战国争雄》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图片、地图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彩笔、教学卡片等。
关于历史《战国争雄》教案范文
关于历史《战国争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如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战国争雄时期的社会变革,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教学内容1. 战国时期的背景介绍2. 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及特点3.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4. 长平之战的起因、过程及结果5. 战国争雄时期的社会变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关键史实。
2.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深度理解,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历史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商鞅变法、长平之战为例,深入剖析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探讨战国争雄时期的社会变革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战国争雄的兴趣。
2. 讲解战国七雄: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详细讲解各国的特点。
3. 分析商鞅变法: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深入剖析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4. 讲解长平之战:讲述长平之战的起因、过程及结果,强调其历史意义。
5. 探讨战国争雄时期的社会变革:引导学生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六、教学拓展1. 结合商鞅变法,引导学生探讨秦国崛起的原因,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长平之战,让学生了解战争对国家的影响,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3. 对比战国七雄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七、课堂互动1. 开展知识竞答,检验学生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国家的立场,分析战国争雄时期的策略与决策。
3. 讨论: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会如何巩固国家政权,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八、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历史思维能力等。
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
精选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第一章:战国争雄的背景与原因1.1 教学目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争雄的原因和意义1.2 教学内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的分裂与战国诸候的形成战国争雄的原因: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思想文化的变革战国争雄的意义:统一中国的前提、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战国时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战国争雄对中国的影响第二章:战国七雄的概况2.1 教学目标掌握战国七雄的名称、地理位置和特点2.2 教学内容战国七雄的名称:齐、楚、燕、韩、赵、魏、秦地理位置:分析七雄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优势特点:分析七雄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2.3 教学方法地图法:引导学生查看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七雄之间的异同第三章:齐国的崛起与衰落3.1 教学目标了解齐国的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和原因3.2 教学内容齐国的崛起:孟尝君、苏秦、张仪等人物的作用齐国的衰落:内乱、外部侵扰、政治腐败等原因3.3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通过讲述齐国崛起和衰落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过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齐国崛起和衰落的原因第四章:楚国的强盛与衰败4.1 教学目标了解楚国的强盛与衰败的过程和原因4.2 教学内容楚国的强盛:楚庄王、屈原等人物的作用楚国的衰败:内乱、外部侵扰、政治腐败等原因4.3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通过讲述楚国强盛和衰败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过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楚国强盛和衰败的原因第五章:燕国的兴衰与改革5.1 教学目标了解燕国的兴衰与改革的过程和原因5.2 教学内容燕国的兴衰:燕昭王、乐毅等人物的作用燕国的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5.3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通过讲述燕国兴衰和改革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过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燕国兴衰和改革的原因第六章:韩国的崛起与灭亡6.1 教学目标掌握韩国崛起的过程和原因了解韩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6.2 教学内容韩国的崛起:商鞅变法、韩国的扩张策略韩国的灭亡:秦国崛起及其对韩国的侵略6.3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通过讲述韩国崛起和灭亡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过程比较法:分析韩国与其他国家的异同第七章:赵国的繁荣与衰败7.1 教学目标了解赵国繁荣的原因和衰败的过程掌握赵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7.2 教学内容赵国的繁荣:赵武灵王改革、赵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赵国的衰败:内部政治斗争、外部战争损失7.3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通过讲述赵国繁荣和衰败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过程讨论法:分析赵国繁荣和衰败的原因第八章:魏国的强盛与衰落8.1 教学目标掌握魏国强盛的原因和衰落的过程了解魏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8.2 教学内容魏国的强盛:魏文侯的改革、魏国的军事扩张魏国的衰落:内乱、经济衰退、战争损失8.3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通过讲述魏国强盛和衰落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过程比较法:分析魏国与其他国家的异同第九章:秦国的统一与大一统政策9.1 教学目标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原因掌握秦国在大一统后的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9.2 教学内容秦国的统一:商鞅变法、秦始皇的扩张策略大一统政策: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和文字9.3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通过讲述秦国统一和大一统政策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过程讨论法:分析秦国统一和大一统政策的原因和影响第十章:战国争雄的历史意义10.1 教学目标理解战国争雄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掌握战国争雄对后世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战国争雄的历史意义:锻炼国家统一的能力、推动社会变革战国争雄对后世的影响: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传承10.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战国争雄的历史意义联系法:联系现实,分析战国争雄对后世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战国争雄的背景与原因补充说明: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分裂的延续,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思想文化的变革共同促成了战国争雄的局面。
历史教案-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历史教案-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历史时期?这些时期有什么特点?2.春秋五霸讲解春秋五霸的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形成了春秋五霸。
介绍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分析春秋五霸的事迹,如: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强大;晋文公打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等。
3.战国七雄讲解战国七雄的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更加激烈,形成了战国七雄。
介绍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分析战国七雄的事迹,如: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赵国赵武灵王改革,使赵国崛起等。
4.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讲解政治特点: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但各国也在寻求改革,力求强大。
讲解经济特点:铁器牛耕的推广,农业发展迅速,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发展。
讲解文化特点:诸子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相继兴起。
5.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分析诸侯争霸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分析思想文化成就: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影响深远。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使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爱国情怀,提高历史素养。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难点补充:1.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形成原因及其争霸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春秋时期会出现五霸吗?”教师继续提问:“那么战国七雄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争霸战争对历史有什么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吗?”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这一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学派,他们的思想交锋被称为‘百家争鸣’。
关于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
关于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知道战国七雄的位置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战国时期的矛盾和冲突。
4.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其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内容:1.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和战国七雄的分布。
2. 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
3. 战国时期的各国政策:合纵连横、兼并战争等。
4. 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诸子百家、长城的修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各国政策。
2.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意义、长平之战的影响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历史事件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为例,深入剖析战国时期的历史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战国时期的各国政策、文化发展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战国七雄的分布。
2. 讲解历史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分析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3. 分析重要事件:讲解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4. 讲解各国政策:阐述合纵连横、兼并战争等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5. 讲解文化发展:介绍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长城的修建等文化成就。
6.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战国时期的矛盾和冲突。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法,评估学生对战国时期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各国政策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4.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综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事件图片等。
2. 参考资料: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战国七雄 优秀教案
战国七雄【教学目标】1.战国时期的起讫年代。
2.战国七雄的形成和方位。
3.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七雄的形成和方位。
难点: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
【教学过程】一、七雄初立。
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晋国三分为韩、赵、魏,再加上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燕国,最终形成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
七国之间相互连年争战,史称“战国七雄”。
二、七雄征战。
战国初期,魏国率先改革,国力强盛,称霸中原。
齐国实力增强以后,与魏国争雄中原。
齐、魏两国之间发生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役。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将军庞涓率领军队进攻赵国(边讲边在黑板上画示意图),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抵挡不住,第二年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来救赵国。
按常情考虑问题,邯郸被围,齐国为救赵国,当把军队开到赵国,去解邯郸之围。
而军师孙膑,却把军队开到了魏国,他要乘魏国精兵北上攻赵,内部必然空虚的当口,来一个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
庞涓虽然被迫从邯郸撤军,回师自救。
军队经过长途行军,疲惫不堪,走到桂陵,遇到早已埋伏在那里以逸待劳的齐军,被齐军打得大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由于战场在桂陵,齐魏之战又称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十几年过去,魏和齐又发生了马陵之战。
这一次,魏国向它南边的韩国发动进攻。
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旧派孙膑为军师,仍旧以“围魏救赵”的战术,出兵去救韩国。
魏国派庞涓率领10万大军迎战孙膑。
但孙膑却避开了正面交锋,主动把军队后撤,后撤中,每天减少烧饭的军灶,制造军队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庞涓来追。
庞涓紧追不休,轻敌猛进,一直追到马陵的一棵大树之下,齐国的伏兵忽然万箭齐发,箭如雨下,魏军大乱,自相践踏,十万雄师,一朝覆没,庞涓拔剑自杀。
这一仗,齐国又获大胜。
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的军师孙膑声名远扬,成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
战国后期,西方秦国独大,东方六国疲弱,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是赵国。
关于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
关于初中历史战国争雄教案汇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及各国变法情况。
(2)掌握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3)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2)运用史料,分析战国时期的变法情况。
(3)以案例分析法,探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及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认识战国时期的激烈竞争与变革。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战国时期的背景及各国变法(1)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
(2)各国变法的情况及影响。
2. 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及特点(1)齐、楚、燕、韩、赵、魏、秦的地理位置。
(2)各国地理特点对政治、军事的影响。
3.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及影响(1)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战役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战役背后的战略思想及军事变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战国时期的背景及各国变法。
(2)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3)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及影响。
2. 教学难点:(1)各国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2)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对政治、军事的影响。
(3)战役背后的战略思想及军事变革。
四、教学方法1. 地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2. 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及各国变法。
3. 案例分析法:以著名战役为例,分析战役背后的战略思想及军事变革。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教案共需4课时。
2. 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及各国变法。
(2)第二课时:分析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3)第三课时:讲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及影响。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战国时期的背景及各国变法。
(2)能够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分析其对政治、军事的影响。
(3)能够分析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并了解其背后的战略思想及军事变革。
战国七雄教案
战国七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2.掌握战国七雄的名称、地理位置、国君、代表人物等基本情况;3.理解战国七雄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交流和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1.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秦国的崛起和统一战争的开始。
2.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各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君的地位;–各国的军事制度和兵种组成;–各国的文化制度和学术成就。
2. 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1.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位置–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秦国;–各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2.战国七雄的国君和代表人物–齐国:庄公、田单;–楚国:楚庄王、屈原;–燕国:燕昭王、荀子;–赵国:赵武灵王、韩非子;–韩国:韩武子、韩愈;–魏国:魏文侯、孟子;–秦国:秦始皇、李斯。
3. 战国七雄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交流和影响1.政治交流和影响–各国之间的联盟和对抗;–各国之间的使节和外交活动;–各国之间的政治思想和制度交流。
2.军事交流和影响–各国之间的战争和军事竞争;–各国之间的兵种和战术交流;–各国之间的军事思想和战争哲学交流。
3.文化交流和影响–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各国之间的学术成就和文化传承;–各国之间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交流。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战国七雄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交流和影响。
3.视听法: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等,让学生感受战国时期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四、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2.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和提问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3.作业评价:通过布置课外阅读、写作、调研等作业,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战国七雄教案第8课战国七雄北京市第28中学特级教师陈毓秀(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
战国七雄的形成和方位,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
合纵与连横。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战国时期多国的变法,是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政治改革。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讨论“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①我国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期逐渐瓦解?这其间经历了哪几个朝代?②春秋时期有许多诸侯国,谁能在这幅空白地图上把齐、楚、秦、燕、晋这几个主要的诸侯国标出来?(挂上事先画好的春秋时期空白图)2.导入新课我国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经过商、西周,到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春秋以后,我国历史跨进了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我们知道,我国封建社会时间极长,从战国开始,经过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直到鸦片战争前(1840年)为止,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
而战国时期是这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的天下,现在学习第8课《战国七雄》。
3.讲授新课一、七雄并立(板书)1.战国七雄(板书)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
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
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板书)。
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
韩赵魏是怎样形成的呢?(挂战国时期地图,与已经挂在黑板前的春秋地图对照)。
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与此同时,齐国大夫田氏夺了原来姜氏(姜太公的后代)的大权,历史上叫做“田氏代齐”。
不过田氏代齐以后,齐国仍叫齐国,所以在地图上表示不出这个变化来。
历史上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
(看图讲)(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国七雄的都城:齐(临淄);楚(郢);秦(咸阳);燕(蓟);韩(郑);赵(邯郸);魏(大梁)。
2.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板书)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共经历了250多年。
在这一时期,七雄之间战争频繁,比春秋时期更加剧烈,规模也更大,一个战役便要出动几十万、上百万的兵力,一次战争便要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地打下去,战国便因此而得名。
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成为主要兵种。
课本图画《身着甲衣的战国骑兵》,表现了当时骑兵的形象,身上穿着牛皮做的盔甲,手里拿着铁铸的匕首,骑着战马。
图画《战国兵器》画的是戈(用来横击敌人或把敌人钩住)、矛(用来刺杀敌人)、戟(戈和矛的组合)。
战国时期为什么又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呢?这就得从当时多国的变法运动谈起。
因为战国时期正是通过多国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形成了封建社会。
各国都开展了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成效显著,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二、商鞅变法(板书)1.变法背景(板书)(1)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兴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了一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
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
但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
旧的奴隶制度都是保护奴隶主的。
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
(2)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对商鞅变法的影响——战国时期,各国的地主阶级在基本相同的背景下先后都开展了变法运动。
影响比较大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
它们对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有明显的影响。
商鞅是李悝的弟子,商鞅是带着李悝的《法经》入秦的。
商鞅变法的很多措施跟李悝、吴起是基本相同的。
李悝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按功劳的大小授予爵禄;推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地主田租收入;制订《法经》,保护地主阶级私有财产及其统治地位。
楚国吴起变法规定:“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对世袭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精简机构,淘汰冗员,加强士兵训练,增强了兵力……可以说商鞅变法跟李悝、吴起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商鞅变法,是在秦国落后、秦孝公发愤图强,坚决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成功的。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地处西方,较之东方各国落后,被东方各国瞧不起,连会盟也不让它参加。
年轻有为的秦孝公即位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他发愤图强,下令求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我要升他高官,分他土地)。
”被秦孝公选中的是谁?商鞅。
商鞅是卫国人,所以叫卫鞅。
古代称诸侯之孙为公孙,所以又叫公孙鞅。
他入秦后,因功封给他商于15个城,号为商君,所以又称他为商鞅。
当秦孝公的求贤令在各地张贴出去以后,身在魏国、怀才不遇的商鞅得悉后,马上动身,来到秦国,求见秦孝公。
他向秦孝公端出了全部变法图强的设想:怎样可以富国,怎样可以强兵,又怎样必须把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一项一项连根拔掉。
秦孝公越听越来劲,不知不觉地把他的膝盖往前挪。
两个促膝而谈,“语数日不厌”。
秦孝公决定要按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
但是变法是触动整个社会的大变革。
大臣都能支持吗?秦孝公召集大臣,共商变法大计。
奴隶主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甘龙和杜贽竭力反对变法,认为“利不百,不变法。
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据理反驳,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课本图画《商鞅舌战图》是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正在跟反对变法的大臣进行辩论。
他手里拿着竹筒,引经据典,响亮地喊出了“便国不法古”的口号(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一定效法古代),坐在他对面的是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
——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的结果是秦孝公最后拍板,说:商鞅说得对。
决定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变法令公布之前,商鞅“立木赏金”,表明了新法令一公布,就要坚决实行的态度,借立木赏金以取信于民。
2.变法内容(板书)在秦孝公支持下,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商鞅大规模地推行两次变法。
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板书)图画《农民正在掘开田地上的纵横疆界》反映的是秦国的农民正在按照商鞅的法令掘开田地上的疆界。
过去田地上的疆界不作数了,商鞅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制度。
过去旧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全部归奴隶主贵族控制,不许私有,不许买卖。
因此新法令剥夺了奴隶主贵族控制土地的特权,保护了地主的土地私有权。
②奖励耕战(板书),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
耕是指耕地和织布或织帛,指的是生产。
新法规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图画《奖励耕织》画的是一个农夫在耕地,一个农妇在织布,地上有老母鸡在寻食,房前屋后种上了瓜和果,这不正是封建经济男耕女织的典型写照吗?新法奖励耕织,必然鼓励男耕女织,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战是作战。
新法规定,在战争中立了军功的,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授予田地房产。
这就必然鼓励战士勇敢杀敌,促进秦国战斗力的加强。
在旧制度下,爵位是奴隶主贵族专有的特权,而新法却进一步规定,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奖励耕战又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发展了封建势力。
③建立县制。
(板书)商鞅把全国的城邑和村子合并起来,新设置了31个县。
在全国普遍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这样,封建国君的权力更加集中。
商鞅变法是一场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商鞅变法条条内容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奴隶主贵族进行了拼死的反对。
变法令刚一公布,他们就起来抵制。
太子驷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唆使太子犯法。
商鞅毫不手软,采取严厉措施严加惩处:公子虔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刺了字,新法才顺利进行下去。
新法推行了18年,公元前338年,全力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了,被旧势力包围的太子继位,即位后第一件大事便是把商鞅车裂致死。
但是,新法顺应了封建制度一定要发展的趋势,早已深入人心,商鞅虽死,秦法不变,商鞅的政策仍然在秦国继续推行。
3.变法意义(板书)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要在“富强”两个字上着眼,变法以后,秦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这是富;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加强,这是强。
总起来说,秦国很快成为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
第二,要抓住“封建”这个性质。
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发展的是封建经济,确立的是封建制度,变法以后的秦国形成为一个富强的封建国家。
秦国通过变法形成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全国都先后进行变法,也都先后不同程度地确立了封建制度,成为封建国家。
因此,我们说,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商鞅变法是发生在战国中期的事情。
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不是最早的。
最早起来变法的是魏国的李悝,魏国也最早强盛起来。
在战国初期的将近100年时间里,无论是西边的秦,东边的齐,还是南边的楚,没有不被魏国打败的。
魏国夺取了邻国一片土地,一时称雄中原,风头十足。
不过魏国的强盛到了战国中期,经过“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两次大战的失败,元气大丧,又衰落下去。
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都是魏国跟齐国之间的交战。
齐的军师是孙膑,魏的主将是庞涓。
(关于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可让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将军庞涓率领军队进攻赵国(边讲边在黑板上画示意图),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抵挡不住,第二年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来救赵国。
按常情考虑问题,邯郸被围,齐国为救赵国,当把军队开到赵国,去解邯郸之围。
而军师孙膑,却把军队开到了魏国,他要乘魏国精兵北上攻赵,内部必然空虚的当口,来一个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
庞涓虽然被迫从邯郸撤军,回师自救。
军队经过长途行军,疲惫不堪,走到桂陵,遇到早已埋伏在那里以逸待劳的齐军,被齐军打得大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