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合集下载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学、环境、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多个因素相互作用。

儿童的心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塑造了他们的个性、态度和行为。

本文将讨论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规律。

一、青少年期间的身份与人际关系青少年期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最困难的,他们在寻求自我身份和压力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这个阶段,社交和情感因素尤其重要(例如为了获得社交认可而从事一些对自己有害的行为),他们也常常面临着身份转换的压力(如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身份转换、从家庭到自己独立生活的身份转换)。

教育规律:父母和教师需要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社交训练和情感管理技能的教育。

通过回答他们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打开与它们之间的沟通渠道。

而且,由于身份和个性等方面的需求,儿童需要注意积极分子和社会安排的活动,例如文化、艺术和志愿服务等。

二、幼年期间专注于亲子情感幼儿期是身体、感官、社交和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处于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中。

这是家长最需要关注和付出的时期,给他们提供业余时间和结构化、安全和有益的环境是非常关键的。

同时,儿童在这个阶段的社交需求主要是亲子关系,并且在生活中最依赖母亲的支持。

教育规律: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探索世界,鼓励幼儿通过读物、玩具和户外活动来学习。

发展与孩子的关系可以建立在他们所做的活动上。

这个阶段的学习应该是基于主题的,而不是基于技能的。

幼儿需要积极的体验、参与和交互,奖励和鼓励幼儿的好行为是改变其行为方式的最有效方法。

最后,在幼儿期,家长和照顾者应该提供单独陪伴时间,这对于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尤其重要。

三、儿童时期面临认知挑战儿童时期(通常是五岁至十二岁)面临许多认知挑战,例如逻辑推理、语言发展、知识获取和空间感知。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社交需求扩展到了朋友和同学中。

友谊在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的核心,是对未来社交关系的基础。

教育规律:父母和教授需要鼓励儿童在课堂和日常活动中展现自己。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页眉内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1、顺序性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一>具体形象一>抽象一>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

(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教育启示: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

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1、无意学习。

(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上课讲义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上课讲义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1、顺序性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

(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教育启示: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

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1、无意学习。

(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1.生理发展:儿童在生理上会经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增长。

他们的身体系统也会逐渐发育成熟,如呼吸、消化、循环和神经系统等。

此外,他们的感官功能也会逐渐发展,如视力、听力、触觉和味觉等。

2.情感发展:儿童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情感的种类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上。

初期,他们的情感主要是对亲近人的依赖和关注。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感受到更多的复杂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等。

同时,他们也会逐渐学会通过语言和行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他们从初期的感知觉察,逐渐进入到了操作推理的阶段。

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发展出对事物的分类、比较和归纳等能力。

同时,他们也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语言和符号等方式来表达和交流。

4.社交发展:儿童的社交发展主要体现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中。

在早期阶段,他们主要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随着语言的发展,他们逐渐具备了与他人以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

同时,也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5.幼儿特点:儿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好奇心旺盛:儿童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探索和发现新事物。

-学习能力强:儿童在早期阶段的学习能力非常强,能够快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需要运动:儿童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运动需求,需要多样化的运动和体验。

-喜欢模仿:儿童在学习和社交中经常通过模仿他人来学习和表达自己。

-想象力丰富:儿童善于利用想象力来创造游戏和故事情节,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总的来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是一个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对于父母和教育者来说,了解和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可以更好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

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

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

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二、请结合实践谈谈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理解。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幼儿任何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

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是每一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因此,只要是幼儿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共同的,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基本上是稳定的。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幼儿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生理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个性和认知能力的过程。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的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语言和运动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发展1.1 幼儿的感知能力逐渐增强:在幼儿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能够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来感知和认知周围的事物。

1.2 幼儿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到抽象转变:在幼儿期,儿童的思维逐渐从具体的感知经验向抽象的思维能力转变。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量和概念形成。

1.3 幼儿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在幼儿期,儿童的记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能够记住和回顾一些简单的事物和事件,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记忆模式。

二、情感发展2.1 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在幼儿期,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

2.2 幼儿的情绪稳定性逐渐提高:在幼儿期,儿童的情绪稳定性逐渐提高。

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2.3 幼儿的情感认知逐渐增强:在幼儿期,儿童的情感认知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产生同情心和合作意识。

三、社交发展3.1 幼儿的社交意识逐渐形成:在幼儿期,儿童的社交意识逐渐形成。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个体,并开始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3.2 幼儿的合作能力逐渐增强:在幼儿期,儿童的合作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与同伴一起进行简单的合作活动,如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者顽耍。

3.3 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在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特点,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我形象。

四、语言发展4.1 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在幼儿期,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理解并遵循简单的口头指令,理解他人的言语意图。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对策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对策

3、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较突出的 特点是: (1)爱玩、会玩
中班幼儿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 (2)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 但是在思维过程中,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来做支柱。如:谈到“花”, 他就想到了自己家的那盆花,谈到“教师”他就想到了自己班的老师, 他知道了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颗糖吃了3颗,还 剩3颗。但是他还不能理解“3加2等于几,6减3等于几”的抽象含义。 (3)交往能力有所发展,能自动结伴交友。
在没有玩伴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会假想一个同伴跟自己玩,这种情况 在3~6岁儿童中占一定比例。独生子女、智力较高的更可能有假想的 伙伴。这种情况一般到入学时会自行消失。
5、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他们大部分已体验到了。 他们的情绪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常常极度高涨。有时会出现极度 的恐惧,有时会莫明其妙地发脾气。 害怕情绪随年龄的变化也在变化,对声音、陌生人或东西、痛或身体 失去平衡等的害怕逐渐减弱,而对想像中的事物,如黑暗、动物、鬼 怪等的害怕加剧了。对讥笑、斥责、伤害等的焦虑也在增加。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 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 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3)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 要玩球。同时他们是一边玩一边想,如果不玩了,也就不想了,即一旦 动作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4)活泼好动。如走路爱走在不平的地方,如果一堆沙子,一定要跑 上去再跑下来或滑下来,再用手扬沙子。不要轻视幼儿的活泼好动好玩, 天才往往就出自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上。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儿童身心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以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五个基本规律,分别是: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

一、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系统和器官的发育速度和成熟时间是不一致的。

例如,儿童的大脑发育在出生后的头几年最快,而生殖系统的发育则相对较晚。

这种不平衡性也导致了儿童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速度不一致,有些方面可能在较早的年龄段就已经表现出色,而其他方面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

二、顺序性顺序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例如,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感知运动阶段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这种顺序性规律要求我们在儿童教育过程中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能力发展。

三、阶段性阶段性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儿童在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这种阶段性规律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四、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每个儿童的发育速度和特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有的儿童可能在音乐方面表现出色,而有的则在体育方面表现出色。

这种个体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五、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儿童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表现,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_李英霞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_李英霞

青春期
不足:
潜伏期
前生殖器期
过于强调本能
许多假设不能验证 资料来源可能存在偏差
肛门期
口唇期
艾里克森——以主要矛盾为标准
心理•社会危机: 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人生每一时期都存在特定的矛盾
特定矛盾规定了该阶段的发展任务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 心理发展的八阶段论
1.信任对怀疑(0~2岁)
2.自主对羞怯(2~4岁) 3.主动对内疚(4~7岁) 4.勤奋对自卑(7~12岁) 5.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
• 肛门期(1~3岁)
–通过排泄获得 –大小便训练 • 过严过早训练--过分追求干净、洁癖 • 过宽过晚训练--浪费、无条理、放肆邋遢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 前生殖器期(3~6岁)
–对异性父母产生性兴趣
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 –压抑自己的欲望,以反应生成的方式,以同性父母自居, 男孩开始具有男性特征,女孩开始具有女性特征 –超我形成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衡水学院教育系
李英霞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4.从零乱到成体系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从被动到主动
2.从具体到抽象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 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 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 顺序进行。
• 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 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 心理特征。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 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是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心理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其整个人生道路的基础。

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律和应变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1. 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逐步的过程,可以分为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 易受环境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3. 多样性: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独特的,受到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有些儿童可能在情绪管理方面有困难,有些儿童可能在社交技能方面有欠缺。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教育者的教学态度、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健康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应共同合作,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在生理和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儿童个体心理结构和功能水平的逐步发展。

随着儿童成长和发展,他们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变化。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律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相应的教育规律。

首先,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

在婴儿期,婴儿的感知能力相对较低,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

他们的行为主要受到基本需求的驱动,如饥饿、口渴和舒适。

在这一阶段,重要的教育规律是提供安全、温暖的环境,满足婴儿的基本需求,并通过亲密的互动促进感情的建立。

其次,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并通过模仿来学习新的行为。

此时,重要的教育规律是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他们探索和尝试新的事物,并提供积极的反馈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然后,学龄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在学龄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显著发展,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此时,重要的教育规律包括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青春期,儿童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此时,重要的教育规律包括理解和支持他们的身份探索过程,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辅导,并倡导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社交关系。

总而言之,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可以总结为:在婴儿期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在幼儿期鼓励探索和尝试;在学龄期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在青春期理解和支持身份探索。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相应的教育规律,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幼儿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社会交往和语言发展四个方面,详细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能力的发展1.1 感知和注意力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周围的事物。

注意力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能够集中在一个任务上。

1.2 认知结构的建立:幼儿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够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他们开始形成一些简单的概念和类别,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排序。

1.3 思维方式的发展:幼儿的思维方式逐渐从感性向理性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情感发展的特点2.1 情绪表达的丰富性: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语言、表情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他们开始能够区分和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

2.2 自我意识的形成:幼儿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并能够表达出来。

2.3 情感的稳定性:幼儿的情感变得更加稳定,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同时,他们也开始体验到一些复杂的情感,如羞耻、妒忌等。

三、社会交往的发展3.1 同伴关系的建立:幼儿开始与同龄人建立起联系,能够参预到小组活动中。

他们能够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开始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

3.2 角色扮演的重要性: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摹仿和学习社会行为。

他们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游戏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

3.3 社会规范的认知:幼儿逐渐认识到社会规范的存在,并开始遵守这些规范。

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并在社交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语言发展的特点4.1 语言理解的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能够理解更加复杂的语言信息。

他们能够理解和遵循简单的指令,并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词汇。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1.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幼儿期、学龄期和青春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

2.儿童心理发展个体差异明显: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其心理发展也会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渐进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形成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深层的发展。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全面性:儿童的心理发展不仅包括认知、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还包括身体、性格和意志等的发展。

1.个体差异教育:要求教育者根据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和重视每个儿童的差异。

2.跟随发展规律教育:要求教育者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发展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避免对儿童不恰当的期望和要求。

3.综合发展教育:要求教育者注重培养儿童的各方面能力,不仅注重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注重情感、社交和创造力等其他能力的综合发展。

4.积极激励教育:要求教育者通过合适的激励方式,给予儿童积极的反馈和奖励,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和积极心态,激发和激励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合作互动教育:要求教育者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鼓励儿童间的合作和互助,促进其社交和情感的发展。

6.环境创设教育:要求教育者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提供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7.尊重个体个性教育:要求教育者重视和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意识,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和独立的人生态度。

总结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是相辅相成的,了解和遵循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出健康、快乐和自信的个体。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与特点沛县三里小学晓文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

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一、学龄儿童生理方面的特点学龄儿童生理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大脑皮层细胞新代旺盛。

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与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

6~7岁时的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

身高每年约增4~7分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

新代旺盛,但学龄儿童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如学龄儿童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

成人要注意培养学龄儿童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与肺炎的发生;再有学龄儿童皮肤的调节功能相对较差,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着凉或受热,成人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与时增减衣服。

在刚开始上学时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因为学龄儿童骨骼的硬度小,弹性大,可塑性强。

如果长期姿势不正或受外伤会引起骨骼变形或骨折,要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态;学龄儿童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和损伤,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表现为手脚动作比较笨拙,特别是手,还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心肺体积相对比成人大,心脏收缩力差,脉博每分钟90~110次左右。

因此要注意不要让学龄儿童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体育锻炼时要教会他休息。

游泳时要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因为儿童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

这个时期的儿童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告诉他:“在学校,下课时,第一件事要先上厕所。

”不要养成憋尿的习惯。

人的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小学生是儿童时期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1.身体生长发育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6-9岁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增长比较平稳,而10岁以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男孩身高每年可增长7-9厘米,女孩每年可增长5-7厘米,体重每年可增长4-5公斤。

此时,儿童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无机成分少,骨骼弹性大但硬度小。

肌肉在逐渐发育,但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小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也呈现出阶段性。

6岁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快速、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7-8岁,大脑继续发育,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

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神经的联络纤维数量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

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小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

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

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特点。

总之,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需要我们认真了解和关注,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成长。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不可逆的,遵循着头尾法则和远近法则。

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

小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

例如,3岁前后和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时期儿童会在认知上表现出具有独立主张的倾向,同时在情绪上会表现出剧烈的变化。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幼儿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语言和运动五个大点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正文内容:1. 认知发展1.1 感知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触摸、嗅觉、视觉等感官获得信息,并逐渐学会将感官信息整合起来。

1.2 认知结构的建立:幼儿开始形成基本的认知结构,如分类、排序、数量概念等。

1.3 操作思维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进行简单的操作思维,如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等。

2. 情感发展2.1 情绪的表达和调节:幼儿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逐渐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2.2 自我意识的形成: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

2.3 情感关系的建立:幼儿开始与他人建立情感关系,如与父母、同伴的亲密关系。

3. 社交发展3.1 角色认同的形成:幼儿开始意识到不同的角色,并逐渐形成对这些角色的认同。

3.2 合作和分享能力的培养:幼儿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玩具和经验,并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3.3 社交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幼儿开始理解社交规则,并逐渐学会遵守这些规则。

4. 语言发展4.1 语言理解的提高:幼儿逐渐能够理解越来越复杂的语言信息,并能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4.2 词汇量的增加:幼儿的词汇量逐渐增加,开始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4.3 语法规则的掌握:幼儿开始学会使用语法规则,如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单复数等。

5. 运动发展5.1 大肌肉运动的掌握:幼儿逐渐掌握走路、跑步、跳跃等大肌肉运动技能。

5.2 精细运动的发展:幼儿开始逐渐掌握使用手指进行精细运动,如握笔、剪纸等。

5.3 空间意识的形成:幼儿开始形成对空间的感知和认知,如辨认先后、摆布等。

总结:通过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交、语言和运动方面的发展是逐渐积累和提高的。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标题: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发展中极为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一、认知发展1.1 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但仍存在认知局限性。

1.2 幼儿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感觉和形象思维。

1.3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主要通过感觉和经验。

二、情感发展2.1 幼儿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情感表达直接。

2.2 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2.3 幼儿的情感发展需要得到家庭和教育环境的支持和引导。

三、社会发展3.1 幼儿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3.2 幼儿的社交能力逐渐增强,但仍存在竞争和合作的矛盾。

3.3 幼儿需要在家庭和学校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语言发展4.1 幼儿的语言能力逐渐增强,开始掌握语言规则和表达能力。

4.2 幼儿的语言表达主要是单向的,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

4.3 幼儿需要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来促进语言发展,家长和老师的语言示范也至关重要。

五、动作发展5.1 幼儿的动作能力逐渐增强,开始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

5.2 幼儿的动作表现主要是简单的、杂乱无章的。

5.3 幼儿需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游戏来促进动作发展,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激励也是关键。

结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包括认知、情感、社会、语言和动作等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过程,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有助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相应的教育规律。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个体差异性。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独特的,他们在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其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还包括年龄特征和阶段性发展。

心理学家将儿童发展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等阶段。

不同阶段的儿童在认知、语言、情感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幼儿期,孩子的思维主要是操作性的,他们通过直观的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在儿童期,孩子的思维开始逐渐转向逻辑性思考,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而在青少年期,孩子的思维更趋向于理性和系统性。

教育者应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还表现为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

在儿童期初期,孩子对自己和外界的认知是模糊的,他们难以在行为中体现自我意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逐步形成自我意识。

在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帮助儿童发展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

基于以上特点,儿童教育需要遵循一些规律。

首先,个别差异要求个性化教育。

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和学习方式。

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教育计划,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

其次,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

针对幼儿期的儿童,教育者可以采用游戏和亲子互动的方式,促进他们的感知和动作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1.0-2岁的婴儿期在这个阶段,婴儿对于环境的认知能力有限,主要依赖感官来探索和认识世界。

他们的情感和社交能力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非常强烈。

因此,关键的教育规律是提供稳定的、温暖的和亲密的互动环境,满足婴儿的基本需求和安全感。

2.3-6岁的幼儿期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掌握了语言能力,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的注意力也逐渐增强,能够专注于一项活动。

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

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在这个时候得到发展,开始学会与同龄人互动。

在这个阶段,关键的教育规律是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3.7-12岁的儿童期儿童期是儿童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

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在这个时候得到明显的提升。

儿童还在这个阶段逐渐发展出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关键的教育规律是提供结构化和有序的学习环境,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道德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13-18岁的青春期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和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情绪也更加复杂和不稳定。

他们开始追求独立性和个性化,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发展变得非常重要。

同时,他们也面临社交压力和未来选择的困扰。

关键的教育规律是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个体差异: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尊重和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

2.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教育应该根据儿童所处的阶段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3.综合发展:儿童的发展是综合的,包括身体、认知、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对于父母、教育者以及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

1. 心理发展的特点(1)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个体差异。

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也会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来源于遗传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连续性和渐进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且渐进的过程。

它并非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步积累和建构的结果。

例如,从简单的感知到复杂的思维,从单向的社交互动到逐渐发展出双向的沟通能力等。

(3)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阶段顺序进行的。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特征。

2. 心理发展的规律(1)感知和运动发展规律:幼儿期是感知和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

婴儿通过感官和运动探索世界,逐渐建立起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同时,他们也学会掌握并使用自己的身体。

(2)认知发展规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感知运动期(0-2岁)以感官和运动为主,幼儿通过动手动脑的互动,开始发展认知能力。

前操作期(2-7岁)幼儿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并逐渐形成语言能力。

具体操作期(7-11岁)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简单问题。

形式操作期(11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解决较为抽象的问题。

(3)情感发展规律:情感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

亲近和安全感是幼儿情感发展的核心。

在成长过程中,儿童需要与父母和其他关键人物建立稳定、亲密的情感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获取安全感和满足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4)社交发展规律:社交发展对于儿童来说至关重要。

幼儿时期,儿童主要通过模仿和直接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

(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

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

(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

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

(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1、注意力:
低年级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四年级以后孩子“有意注意”占优势。

(启示:允许孩子课堂上“没听进去”)
(1)时间:
低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5-15分钟
中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10-15分钟
高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20分钟以上
男孩女孩的差异:一直到初中毕业,男孩都比女孩的注意力低
气质类型的差异:个人气质类型分很多种,其中多血质的相对注意力集中时间要短(经常需要学一会儿就站起来活动活动);黏液质的注意力长些。

(2)注意范围:一开始注意范围狭窄,逐渐扩大
(启示:孩子指着读书会读错也是正常的,计算上的错误也是正常的,和注意范围狭窄有关。


(3)注意的灵活性:低年级中年级的孩子的注意力灵活性和转移性差(例: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老师讲的内容换了,他还沉浸在前一个内容中)
(启示:了解孩子的特质,尊重和理解孩子,不一味苛责孩子。


2、记忆力(记忆力水平的发展)
无意识记忆——有目的记忆——机械性记忆——意义记忆(理解记忆)
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方法记忆
(启示:记忆力水平的发展遵循上面的发展规律,请理解孩子)
背课文的方法:
(1)记忆必须有目标(孩子背课文的时候说背过了其实背的磕磕巴巴,是他不知道需要背成什么样,需家长先帮孩子确立背诵的目标)
(2)提高孩子记忆的自信心
(3)学会理解,及时复习
遗忘的规律:从学习完那一刻就开始遗忘——需每天及时复习当天的内容。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如:利用短时记忆滚动形成长时记忆、分散复习、150%过度学习法(如果你用了一小时背过,那你就多延长半小时的背诵,那就会记得很牢)
一个背课文的方法分享:放学回来先读1-2遍,然后写其它作业,中间再读1-2遍,再做其它事情,吃饭前再读一两遍,饭后可以有段时间集中背上5-10分钟,把它背的差不多,放那里,睡前再读一两遍,第二天早上会发现背的很熟。

女孩在阅读、语言、书写方面有优势,男孩在整个小学到中学,这方面比女孩要弱些。

3、思维方式
6-7岁:具体形象思维;四年级(10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过渡;五六年级: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过渡(但仍有形象思维并存)
四、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特点(11或13岁开始)
少年阶段:生理和心理巨变的时期,心理的发展比生理慢,身心发展不均衡导致孩子的矛盾、逆反。

(启示: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

让孩子进行体育运动,但是不要过量。

家里布置整洁,在家里打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孩子正处于矛盾期,心里很乱,家里再很乱、父母吵架等,很容易引起孩子更乱)
1、自我意识开始——把所有人假想成观众,认为所有人都在看自己,把自己的情绪放大,反复思考有关“我”的问题。

2、独立意识增强——要求自由。

3、开始出现反抗期——对一切外部事物毫无判断的进行拒绝和反抗。

反抗的心理目的:是要在一切人心里树立他高大的形象。

有的孩子为了树立自己高大的形象,有的孩子为了掩饰自己的软弱,有的孩子为了寻求关注。

反抗期后期出现泛化性和迁移性,如对这件事情这个东西看不顺眼,会迁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对妈妈有意见,爸爸来说也会有意见。

孩子这时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期(对新闻或其它事物评论的头头是道,像个大人,但可能一转身就蹦蹦跳跳的走了,像个孩子。


(启示: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反抗,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青春期的人际关系:不大一群人在一起玩了,开始有闺蜜,尤其是女孩。

当孩子因为人际关系而苦恼时,家长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站在孩子的身边陪伴孩子,让孩子负面的情绪宣泄出来。

教育就这样简单,就是理解和陪伴。

***孩子和父母亲子关系的变化:孩子在五六年级开始逐渐脱离父母
亲子关系阶段:10岁以前:孩子依赖父母;10-20岁,孩子轻视父母;30岁,孩子慢慢理解父母;40岁,孩子真正理解父母。

(启示:家长要学会等待,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提前告诉孩子生理和心理上即将发生的变化。

让孩子对自己和对家庭要有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