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知识分享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学、环境、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多个因素相互作用。
儿童的心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塑造了他们的个性、态度和行为。
本文将讨论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规律。
一、青少年期间的身份与人际关系青少年期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最困难的,他们在寻求自我身份和压力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这个阶段,社交和情感因素尤其重要(例如为了获得社交认可而从事一些对自己有害的行为),他们也常常面临着身份转换的压力(如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身份转换、从家庭到自己独立生活的身份转换)。
教育规律:父母和教师需要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社交训练和情感管理技能的教育。
通过回答他们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打开与它们之间的沟通渠道。
而且,由于身份和个性等方面的需求,儿童需要注意积极分子和社会安排的活动,例如文化、艺术和志愿服务等。
二、幼年期间专注于亲子情感幼儿期是身体、感官、社交和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处于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中。
这是家长最需要关注和付出的时期,给他们提供业余时间和结构化、安全和有益的环境是非常关键的。
同时,儿童在这个阶段的社交需求主要是亲子关系,并且在生活中最依赖母亲的支持。
教育规律: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探索世界,鼓励幼儿通过读物、玩具和户外活动来学习。
发展与孩子的关系可以建立在他们所做的活动上。
这个阶段的学习应该是基于主题的,而不是基于技能的。
幼儿需要积极的体验、参与和交互,奖励和鼓励幼儿的好行为是改变其行为方式的最有效方法。
最后,在幼儿期,家长和照顾者应该提供单独陪伴时间,这对于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尤其重要。
三、儿童时期面临认知挑战儿童时期(通常是五岁至十二岁)面临许多认知挑战,例如逻辑推理、语言发展、知识获取和空间感知。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社交需求扩展到了朋友和同学中。
友谊在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的核心,是对未来社交关系的基础。
教育规律:父母和教授需要鼓励儿童在课堂和日常活动中展现自己。
【家长必读】皮亚杰的经典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
/【家长必读】皮亚杰的经典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爱因斯坦说过:“每个人都身怀天赋,如果用会不会爬树衡量一条鱼的话,这条鱼会认为自己终身愚蠢。
”环境如果顺应孩子的特点,如父母的性格、家风、出生环境都可能影响亲子互动的关系和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识、社会发展以及人格等各方面。
可见,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予他适合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认识天赋和天性,则会更好的帮助孩子的成长。
1每个孩子都是小小科学家皮亚杰喜欢把孩子称为“小小科学家”,生来就积极主动地探索着周围的世界。
看一下皮亚杰对他十个月大的儿子进行的观察吧:劳来特仰面躺着……他接连不断地抓起塑料天鹅、盒子等物品,他把胳膊伸开,让这些东西从手上掉下去。
他很明显地让掉的姿势不同。
有时,他竖直地伸出胳膊,有时,他斜着,搁在眼睛的前面或后面。
当物体落到了一个新的位置,他会让这个东西在同一位置再落两三次,仿佛在研究空间关系;然后,他又进行调整。
在某一时候,天鹅落到他的最旁边,他没有吮吸(尽管这个东西本来是这样用的),而是把它又扔三次,而他的嘴巴仅仅象征性地张张。
孩子总是忙着探索,想通过积极地探索来了解所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他们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想发现他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的性质和行为特征。
可是他只是偶然触摸,但接着他会像科学家一样追根究底,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索一个新事物,探究各种可能性和后果。
发现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人大不相同,这是皮亚杰最大的天才之处。
可有些父母,如果看到孩子扔东西,然后习惯性地以大人的思维方式去制止。
却不料,在阻止孩子做出扔的动作的同时,也阻止了孩子的“科学”探索。
而且,还会发现,越阻止孩子扔得越来劲,因为他找到了这个动作带给他的比“科学研究”更大的乐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像皮亚杰一样,转变思维方式,静静地在一旁观察孩子,那么孩子就可以获得更多自由探索的机会。
不要跟孩子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再扔我就要打你了”等等不必要的负性的话。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上课讲义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1、顺序性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
(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教育启示: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
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1、无意学习。
(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
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
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
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二、请结合实践谈谈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理解。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幼儿任何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
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是每一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因此,只要是幼儿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共同的,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基本上是稳定的。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幼儿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6岁摆布的阶段,是儿童个性、情感、认知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家长、教师和幼儿园工作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会行为、语言和运动五个方面介绍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发展:1.1 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感觉和运动为基础的,他们通过触摸、观察和操作来认识世界。
1.2 幼儿的思维是非逻辑的,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思量问题。
1.3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他们更善于通过具体的形象和实物来理解和表达概念。
二、情感发展:2.1 幼儿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幼儿的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于亲人的依赖和关注尤其重要。
2.3 幼儿的情感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他们可能会经历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的变化。
三、社会行为:3.1 幼儿的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摹仿和合作,他们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3.2 幼儿的社会行为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在与他人互动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利益。
3.3 幼儿的社会行为逐渐向合作和分享发展,他们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了分享、等待和尊重他人。
四、语言发展:4.1 幼儿的语言发展主要经历听、说、读、写四个阶段,从简单的单词和短语到完整的句子和故事。
4.2 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指令和问题,并能用简单的语言回答。
4.3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他们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观点。
五、运动发展:5.1 幼儿的运动发展主要包括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运动两个方面,如爬行、走路、跑跳等。
5.2 幼儿的运动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掌握更复杂的动作和技能,如抓握、穿扣子等。
5.3 幼儿的运动发展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运动,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结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涵盖了认知、情感、社会行为、语言和运动等方面。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幼儿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生理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个性和认知能力的过程。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的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语言和运动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发展1.1 幼儿的感知能力逐渐增强:在幼儿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能够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来感知和认知周围的事物。
1.2 幼儿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到抽象转变:在幼儿期,儿童的思维逐渐从具体的感知经验向抽象的思维能力转变。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量和概念形成。
1.3 幼儿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在幼儿期,儿童的记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能够记住和回顾一些简单的事物和事件,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记忆模式。
二、情感发展2.1 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在幼儿期,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
2.2 幼儿的情绪稳定性逐渐提高:在幼儿期,儿童的情绪稳定性逐渐提高。
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2.3 幼儿的情感认知逐渐增强:在幼儿期,儿童的情感认知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产生同情心和合作意识。
三、社交发展3.1 幼儿的社交意识逐渐形成:在幼儿期,儿童的社交意识逐渐形成。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个体,并开始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3.2 幼儿的合作能力逐渐增强:在幼儿期,儿童的合作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与同伴一起进行简单的合作活动,如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者顽耍。
3.3 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在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特点,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我形象。
四、语言发展4.1 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在幼儿期,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理解并遵循简单的口头指令,理解他人的言语意图。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有助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以下是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具备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儿童情绪发展:儿童的情绪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是内心感受的表达。
儿童在情绪发展过程中会经历情绪建立、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等阶段,逐渐形成健康的情绪应对能力。
三、儿童社会发展:儿童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交往、适应和成长的过程。
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情感能力的发展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至关重要。
四、儿童性格发展:儿童的性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对其个性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儿童性格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培养儿童的优秀品质和能力。
五、儿童学习与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了解儿童的学习动机特点,有利于制定科学的学习教育策略,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六、儿童行为问题与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行为表现上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焦虑、抑郁等问题。
及时发现和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有助于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以上儿童心理学知识点的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和健康心理,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希望家长和教育者能够重视儿童心理发展,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共同为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措施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措施一、认知特点幼儿时期是认知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
幼儿的认知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幼儿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运动感知。
他们通过触摸、视觉、听觉等感官渠道来获取信息,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其次,幼儿的思维活动主要属于感觉直观阶段。
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多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来进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他们无法理解时间的概念,经常将“早上”、“晚上”等词汇混淆。
再次,幼儿的思维活动比较片面。
他们往往只关注某一个特征,而忽视其他特征。
例如,当幼儿看一只红色的苹果时,他们往往只注意到它的颜色,而忽略了其形状、质地等其他特征。
最后,幼儿的思维活动主要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往往无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
例如,幼儿难以理解为什么其他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与自己不同。
针对以上幼儿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教育措施来促进其认知发展。
首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通过观察、触摸、听音乐等方式,扩大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范围。
其次,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幼儿进行多样性的操作,帮助他们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例如,可以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自由地制作一幅画,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次,可以适当引导幼儿进行多角度思考。
例如,可以通过故事、图画等方式,展示不同角度对事物的看法,帮助幼儿逐渐理解其他人的观点。
最后,可以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例如,可以让幼儿参与团队建设,让他们明白只有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
二、情感特点幼儿时期是情感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幼儿的情感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情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他们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会产生较强的情感波动。
例如,当幼儿离开父母时,他们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情绪。
其次,幼儿的情感表达方式相对单一。
他们往往通过哭泣、笑、咬手指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缺乏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再次,幼儿的情感较为自私。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标题: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发展中极其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匡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一、认知发展1.1 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但仍存在认知局限性。
1.2 幼儿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感觉和形象思维。
1.3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主要通过感觉和经验。
二、情感发展2.1 幼儿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情感表达直接。
2.2 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2.3 幼儿的情感发展需要得到家庭和教育环境的支持和引导。
三、社会发展3.1 幼儿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3.2 幼儿的社交能力逐渐增强,但仍存在竞争和合作的矛盾。
3.3 幼儿需要在家庭和学校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语言发展4.1 幼儿的语言能力逐渐增强,开始掌握语言规则和表达能力。
4.2 幼儿的语言表达主要是单向的,缺乏逻辑性和联贯性。
4.3 幼儿需要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来促进语言发展,家长和老师的语言示范也至关重要。
五、动作发展5.1 幼儿的动作能力逐渐增强,开始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
5.2 幼儿的动作表现主要是简单的、杂乱无章的。
5.3 幼儿需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游戏来促进动作发展,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激励也是关键。
结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包括认知、情感、社会、语言和动作等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匡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以及教育方法小学教师有很大的“特殊性”,因为他们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与幼儿园的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更加严格,他们既引导儿童学习,又监督和评价儿童的品行;而与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对儿童的关心和帮助更为具体、细致,也更具权威性。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生八个阶段”:婴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4岁)、学前期(4岁到7岁)、学龄期(7岁到12岁)、青年期(12岁到18岁)、成年早期(18到25岁)、成年中期(25到50岁)、老年期(50岁到死亡)。
对于学生的教育首先是道德的教育,而他们的道德发展又存在以下三段水平、6个阶段(哈佛教授柯尔伯格):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此水平又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
根据行动的有形结果判定行动的好坏,凡是不受到惩罚的和顺从权威的行动都被看作是对的;第二:阶段工具性和相对主义取向。
正确的行动就是能够满足本人需要的行为。
习俗水平(大约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此水平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
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人赞扬的行为,十分重视顺从和做个“好”孩子。
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
注意中心是权威或规则。
所谓正确即指完成个人职责、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
后习俗水平(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的两个阶段为: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小学阶段指6、7岁到12、13岁,此阶段儿童经历着重要的生理、认知、社会性和情绪情感变化,他们开始运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的行为,与他人有效交流的能力逐渐增长。
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经历着以下心理发展规律: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并存;主动发展与被动适应并存;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
我们总会抱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才讲过的东西遗忘的太快,上课不会发言、头脑简单等,其实等我们明白他们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并且还能做个让他们喜欢的老师呢。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是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心理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其整个人生道路的基础。
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律和应变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1. 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逐步的过程,可以分为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 易受环境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3. 多样性: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独特的,受到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有些儿童可能在情绪管理方面有困难,有些儿童可能在社交技能方面有欠缺。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教育者的教学态度、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健康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应共同合作,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在生理和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儿童个体心理结构和功能水平的逐步发展。
随着儿童成长和发展,他们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变化。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律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相应的教育规律。
首先,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
在婴儿期,婴儿的感知能力相对较低,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
他们的行为主要受到基本需求的驱动,如饥饿、口渴和舒适。
在这一阶段,重要的教育规律是提供安全、温暖的环境,满足婴儿的基本需求,并通过亲密的互动促进感情的建立。
其次,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并通过模仿来学习新的行为。
此时,重要的教育规律是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他们探索和尝试新的事物,并提供积极的反馈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然后,学龄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在学龄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显著发展,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此时,重要的教育规律包括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青春期,儿童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此时,重要的教育规律包括理解和支持他们的身份探索过程,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辅导,并倡导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社交关系。
总而言之,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可以总结为:在婴儿期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在幼儿期鼓励探索和尝试;在学龄期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在青春期理解和支持身份探索。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相应的教育规律,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着许多重要的变化。
从认知、情感、社会到道德发展,都对孩子整个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这个阶段是孩子逐渐独立、自我意识逐渐丰富的时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觉察–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感知和觉察能力,比如对颜色、形状的敏感性增强。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更加精细,能够辨别更加微小的差异,并且开始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型。
2.认知结构和发展–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比如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
–小学生时期,这些认知结构逐渐加深、扩展,开始形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思维模式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小学生的情感发展1.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切换速度较快,他们可能会更加容易情绪激动或沮丧。
–教育者在教育中需要给予孩子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波动,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2.社交关系–孩子在小学生阶段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社交关系也更加复杂。
–教育者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四、小学生的社会发展1.社会角色认知–在小学时期,孩子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些社会角色,并促进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
2.社会道德意识–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主要在家庭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到了小学阶段,学校和社会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五、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1.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2.认知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
3.社交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会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和成熟。
了解儿童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一、认知发展儿童期是认知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通过触摸、品尝、嗅闻等感官活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认知。
2. 前运算期(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会出现“中心思维”和“静态思维”的特点,即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缺乏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 具体运算期(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具备逆向思维和分类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
4. 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问题分析和推理,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情感发展儿童期的情感发展是建立在安全感和信任基础上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逐渐建立起自我认同和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处理情绪和建立人际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信任与不信任阶段(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来建立起信任感。
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呵护,婴儿会形成不信任感,对外界产生恐惧和疑虑。
2. 自主与羞耻阶段(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起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学会探索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标题: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引言概述:幼儿期是儿童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也是心理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的成长。
一、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1.1 幼儿期是感知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能够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
1.2 幼儿对于颜色、形状、大小等物体特征有着强烈的兴趣,喜欢通过触摸、观察和尝试来认知世界。
1.3 幼儿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感性的,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具体的经验和实物来认识事物,逐渐形成抽象思维。
二、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2.1 幼儿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他们对于亲人和周围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2.2 幼儿在情感表达上常常直接而真实,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情绪波动。
2.3 幼儿开始逐渐建立起与他人的社会联系,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培养社会交往的能力。
三、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3.1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他们能够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3.2 幼儿喜欢模仿大人说话和进行对话,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3.3 幼儿开始逐渐理解语言的含义和规则,能够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4.1 幼儿期是动作和运动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能够逐渐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
4.2 幼儿喜欢玩耍和活动,通过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提高运动协调性。
4.3 幼儿的动作表现主要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和激励。
五、自我意识和认知的发展5.1 幼儿开始逐渐建立起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够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情感。
5.2 幼儿开始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5.3 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逐渐提高,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
结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包括感知和认知能力、情感和社会性、语言和沟通能力、动作和运动能力以及自我意识和认知等方面。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过程,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有助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相应的教育规律。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个体差异性。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独特的,他们在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其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还包括年龄特征和阶段性发展。
心理学家将儿童发展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等阶段。
不同阶段的儿童在认知、语言、情感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幼儿期,孩子的思维主要是操作性的,他们通过直观的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在儿童期,孩子的思维开始逐渐转向逻辑性思考,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而在青少年期,孩子的思维更趋向于理性和系统性。
教育者应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还表现为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
在儿童期初期,孩子对自己和外界的认知是模糊的,他们难以在行为中体现自我意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逐步形成自我意识。
在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帮助儿童发展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
基于以上特点,儿童教育需要遵循一些规律。
首先,个别差异要求个性化教育。
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和学习方式。
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教育计划,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
其次,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
针对幼儿期的儿童,教育者可以采用游戏和亲子互动的方式,促进他们的感知和动作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儿童记忆发展的阶段
0-3个月
新生儿具备基本的感知能力, 能够辨识母亲的声音和气味,
但记忆能力较弱。
4-12个月
婴儿开始形成短期记忆,能够 记住一些简单的指令和日常活 动。
1-3岁
幼儿期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 孩子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记忆, 并逐渐能够回忆起更久远的过 去。
4-6岁
学龄前儿童能够进行有逻辑的 记忆,并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
03 思维发展
思维的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 概括的反映。
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 的界限,通过语言和符号系统来
认识和理解事物。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能够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其内在
规律和本质。
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思维以直观行动为主要特征。
概念理解能力。
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儿童记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记忆方式、速度 和准确性方面存在差异。
儿童在记忆过程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 响,对于愉快和积极的体验更容易记 住。
儿童对于感兴趣和新奇的事物更容易 产生深刻的记忆,而对重复和单调的 信息容易遗忘。
儿童在记忆过程中需要反复练习和巩 固,才能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儿童能够进行高级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对 概念和理论进行深入思考。
儿童感知发展的特点
01
感知觉发展迅速
儿童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感知觉发展非常迅速,能够快速地适应和
识别周围环境。
02
感知觉发展具有阶段性
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03
感知觉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1.0-2岁的婴儿期在这个阶段,婴儿对于环境的认知能力有限,主要依赖感官来探索和认识世界。
他们的情感和社交能力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非常强烈。
因此,关键的教育规律是提供稳定的、温暖的和亲密的互动环境,满足婴儿的基本需求和安全感。
2.3-6岁的幼儿期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掌握了语言能力,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的注意力也逐渐增强,能够专注于一项活动。
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
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在这个时候得到发展,开始学会与同龄人互动。
在这个阶段,关键的教育规律是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3.7-12岁的儿童期儿童期是儿童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
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在这个时候得到明显的提升。
儿童还在这个阶段逐渐发展出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关键的教育规律是提供结构化和有序的学习环境,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道德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13-18岁的青春期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和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情绪也更加复杂和不稳定。
他们开始追求独立性和个性化,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发展变得非常重要。
同时,他们也面临社交压力和未来选择的困扰。
关键的教育规律是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个体差异: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尊重和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
2.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教育应该根据儿童所处的阶段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3.综合发展:儿童的发展是综合的,包括身体、认知、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沛县三里小学赵晓文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
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一、学龄儿童生理方面的特点学龄儿童生理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旺盛。
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
6~7岁时的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
身高每年约增4~7分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
新陈代谢旺盛,但学龄儿童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如学龄儿童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
成人要注意培养学龄儿童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再有学龄儿童皮肤的调节功能相对较差,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着凉或受热,成人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在刚开始上学时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因为学龄儿童骨骼的硬度小,弹性大,可塑性强。
如果长期姿势不正或受外伤会引起骨骼变形或骨折,要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态;学龄儿童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和损伤,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表现为手脚动作比较笨拙,特别是手,还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心肺体积相对比成人大,心脏收缩力差,脉博每分钟90~110次左右。
因此要注意不要让学龄儿童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体育锻炼时要教会他休息。
游泳时要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因为儿童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
这个时期的儿童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告诉他:“在学校,下课时,第一件事要先上厕所。
”不要养成憋尿的习惯。
人的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1、顺序性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 >具体形象— >抽象— >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
(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 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 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 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 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 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 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 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 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教育启示: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 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 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1、知觉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
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 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1、无意学习。
(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
(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
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
(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
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
3、不顺序性。
(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鼓励孩子多动手。
)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1、注意力:
低年级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四年级以后孩子“有意注意”占优势。
(启示:允许孩子课堂上“没听进去”)
(1)时间:
低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5-15分钟
中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10-15分钟
高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20分钟以上
男孩女孩的差异:一直到初中毕业,男孩都比女孩的注意力低
气质类型的差异:个人气质类型分很多种,其中多血质的相对注意力集中时间要短(经常需要学一会儿就站起来活动活动);黏液质的注意力长些。
(2)注意范围:一开始注意范围狭窄,逐渐扩大
(启示:孩子指着读书会读错也是正常的,计算上的错误也是正常的,和注意范围狭窄有关。
)
(3)注意的灵活性:低年级中年级的孩子的注意力灵活性和转移性差(例: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老师讲的内容换了,他还沉浸在前一个内容中)
(启示:了解孩子的特质,尊重和理解孩子,不一味苛责孩子。
)
2、记忆力(记忆力水平的发展)
无意识记忆——有目的记忆——机械性记忆——意义记忆(理解记忆)
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方法记忆
(启示:记忆力水平的发展遵循上面的发展规律,请理解孩子)
背课文的方法:
(1)记忆必须有目标(孩子背课文的时候说背过了其实背的磕磕巴巴,是他不知道需要背成什么样,需家长先帮孩子确立背诵的目标)
(2)提高孩子记忆的自信心
(3)学会理解,及时复习
遗忘的规律:从学习完那一刻就开始遗忘——需每天及时复习当天的内容。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如:利用短时记忆滚动形成长时记忆、分散复习、150%过度学习法(如果你用了一小时背过,那你就多延长半小时的背诵,那就会记得很牢)
一个背课文的方法分享:放学回来先读1-2遍,然后写其它作业,中间再读1-2遍,再做其它事情,吃饭前再读一两遍,饭后可以有段时间集中背上5-10分钟,把它背的差不多,放那里,睡前再读一两遍,第二天早上会发现背的很熟。
女孩在阅读、语言、书写方面有优势,男孩在整个小学到中学,这方面比女孩要弱些。
3、思维方式
6-7岁:具体形象思维;四年级(10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过渡;五六年级: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过渡(但仍有形象思维并存)
四、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特点(11或13岁开始)
少年阶段:生理和心理巨变的时期,心理的发展比生理慢,身心发展不均衡导致孩子的矛盾、逆反。
(启示: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
让孩子进行体育运动,但是不要过量。
家里布置整洁,在家里打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孩子正处于矛盾期,心里很乱,家里再很乱、父母吵架等,很容易引起孩子更乱)
1、自我意识开始——把所有人假想成观众,认为所有人都在看自己,把自己的情绪放大,反复思考有关“我”的问题。
2、独立意识增强——要求自由。
3、开始出现反抗期——对一切外部事物毫无判断的进行拒绝和反抗。
反抗的心理目的:是要在一切人心里树立他高大的形象。
有的孩子为了树立自己高大的形象,有的孩子为了掩饰自己的软弱,有的孩子为了寻求关注。
反抗期后期出现泛化性和迁移性,如对这件事情这个东西看不顺眼,会迁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对妈妈有意见,爸爸来说也会有意见。
孩子这时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期(对新闻或其它事物评论的头头是道,像个大人,但可能一转身就蹦蹦跳跳的走了,像个孩子。
)
(启示: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反抗,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
***青春期的人际关系:不大一群人在一起玩了,开始有闺蜜,尤其是女孩。
当孩子因为人际关系而苦恼时,家长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站在孩子的身边陪伴孩子,让孩子负面的情绪宣泄出来。
教育就这样简单,就是理解和陪伴。
***孩子和父母亲子关系的变化:孩子在五六年级开始逐渐脱离父母
亲子关系阶段:10岁以前:孩子依赖父母;10-20岁,孩子轻视父母;30岁,孩子慢慢理解父母;40岁,孩子真正理解父母。
(启示:家长要学会等待,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
***提前告诉孩子生理和心理上即将发生的变化。
让孩子对自己和对家庭要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