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暂行规定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排污许可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排污许可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9.23•【字号】厦府办〔2019〕90号•【施行日期】2019.09.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文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排污许可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相关单位:《厦门市排污许可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9年9月23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排污许可证内容第三章申请与核发第四章变更、延续、撤销第五章实施与监管第六章附则厦门市排污许可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排污许可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排污许可证的申请、核发、执行以及与排污许可相关的监管等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排污许可证管理范围和申领时限按照生态环境部依法制定并公布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分类、分步进行。
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申请并取得排污许可证;未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但属于《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的排污单位应按规定申领福建省排污许可证(以下简称省排污许可证);未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也未纳入《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范围内的排污单位,暂不需申请排污许可证。
第四条排污单位应当依法持有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而未取得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五条根据排污单位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环境影响程度,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简化管理和登记管理。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国家和地方相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有关事项的通知-闽环保大气〔2019〕6号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国家和地方相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有关事项的通知正文:----------------------------------------------------------------------------------------------------------------------------------------------------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国家和地方相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有关事项的通知闽环保大气〔2019〕6号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境与国土资源局,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环境监察总队,各驻市(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近期,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7823-2019)、《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7824-2019)等3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2019年7月1日起实施。
为做好国家标准和我省《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DB35/1782-2018)、《工业涂装工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DB35/1783-2018)、《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DB35/1784-2018)等相关地方标准的衔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关于制药工业执行的大气排放标准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C271~C278的行业,其新建企业、现有企业分别于2019年7月1日、2020年7月1日起执行《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7823-2019);但对于其中的C271~C276类行业,其“化学反应、生物发酵、分离精制、溶剂回收、制剂加工等工艺设施”排气筒的非甲烷总烃、甲醛,“厂区内监控点浓度限值”的非甲烷总烃,以及“企业边界监控点浓度限值”的非甲烷总烃、甲醛等指标排放限值,仍继续分别执行DB35/1782-2018中表1、表2、表3的有关规定。
福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核定的通知

福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核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州市环境保护局•【公布日期】2014.09.12•【字号】榕环保综[2014]368号•【施行日期】2014.09.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福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核定的通知(榕环保综〔2014〕368号)各县(市)区环保局、福州高新区环保局、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根据省环保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核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闽环发[2014]12号),以下简称《通知》,详见附件1)要求,现将我市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指标核定工作通知如下:一、开展现有工业排污单位排污情况调查各县(市)区、高新区环保局要组织环评、总量、执法等部门对辖区内现有工业排污单位(2014年9月1日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规定投入生产或试生产的工业排污单位或生产线,但不包括已关停、淘汰的工业排污单位或生产线)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开展调查,按照环评批复产能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实上述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详见附件2),并将8个试点行业初步核实的情况于9月25日前上报市环保局总量处,其它行业初步核实情况于2015年1月30日前上报市环保局总量处。
二、开展现有工业排污单位初始排污权指标核定1、各县(市)区、高新区环保局要在初步核实的基础上,组织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现有工业排污单位按照省环保厅下发的《通知》要求,向市环保局上报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核定申请(详见附件3、4)。
现有工业排污单位核定排污权申请条件:年排放工业化学需氧量大于3吨的;年排放工业氨氮大于0.5吨的;年排放二氧化硫大于2吨的;年排放氮氧化物大于2吨的。
对不符合条件的现有工业排污单位,由各县(市)区根据排放标准、环评批复和实际监管情况自行确定。
2、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要根据省环保厅下发的《排污权核定报告编制要点(试行)》(闽环发[2014]18号)要求,尽快组织相关人员对申请初始排污权核定的企业,开展初始排污权评估,并在《通知》规定的时限内提交评估报告和审查意见。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04.01•【文号】生态环境部令第32号•【施行日期】2024.07.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文生态环境部令第32号《排污许可管理办法》已于2023年12月25日由生态环境部2023年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2024年4月1日排污许可管理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排污许可证和排污登记表内容第三章申请与审批第四章排污管理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排污许可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噪声等专项污染防治法律,以及《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审批、执行以及与排污许可相关的监督管理等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应当依法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依法需要填报排污登记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简称排污登记单位),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进行排污登记。
第四条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简化管理和排污登记管理。
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具体范围,依照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规定执行。
实行排污登记管理的排污登记单位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五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排污许可的统一监督管理。
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排污许可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的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噪声等污染物排放行为实行综合许可管理。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11.16•【字号】闽政〔2016〕54号•【施行日期】2016.1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市场规范管理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意见闽政〔2016〕54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深入贯彻《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研究,决定在继续执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意见(试行)》(闽政〔2014〕24号,以下简称《试行意见》)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抓好落实。
一、拓展实施范围在《试行意见》确定开展8个行业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自2017年1月1日起,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实施对象扩大为全省范围内工业排污单位,工业集中区集中供热和废气、废水集中治理单位。
城镇污水集中治理单位削减的污染物纳入可交易范围。
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污染物为国家对我省实施总量控制的主要污染物,现阶段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二、合理核定权属初始排污权和可交易排污权指标的核定实行分级管理,具体办法和程序由省环保厅牵头对《福建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核定管理办法》修订明确。
新(改、扩)建项目排污权指标,应根据其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核定。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对象应于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排污权核定,以后原则上每5年核定一次。
排污权核定后,其有效期统一为5年,现有排污单位初始排污权自核定之日起计算,新(改、扩)建项目自实际排污之日起计算。
确认的可交易排污权应在减排措施完成之日起5年内出让,其中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22日完成的减排措施所形成的可交易排污权应在2019年5月23日前出让,逾期作废。
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若干规定(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若干规定(2009年11月26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若干规定》的公告《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若干规定》已由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1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9年11月30日第一条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其所属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规划和建立固体废物回收体系,并做好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布点、环境影响评价、立项审批、项目用地等保障工作。
鼓励、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参与固体废物回收、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经营活动,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的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固体废物申报、交换电子网络信息系统。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举报制度,对举报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举报的问题经查属实的,对提供重要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予以奖励。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
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2012年)

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2012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2.03.31•【字号】•【施行日期】2012.03.3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1995年7月5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02年1月20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根据2012年3月29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人民代表大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环境保护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二)资源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三)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四)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五)专业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实行行政首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并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将环境保护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
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
福建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福建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7.29•【字号】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五十八号•【施行日期】2021.1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五十八号《福建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21年7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
本条例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年7月29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三章水污染防治措施第四章饮用水水源保护第五章水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江河、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水污染防治应当遵循生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多元共治、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将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统筹解决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统筹保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开展有关水污染防治工作。
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3.27•【字号】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4届〕第23号•【施行日期】2024.06.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固体废弃物与有毒化学品污染防治正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四届〕第二十三号《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3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
本条例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3月27日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24年3月27日经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工业固体废物第四章农业固体废物第五章危险废物第六章生活垃圾及其他固体废物第七章循环利用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应当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和污染担责原则,加强固体废物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鼓励循环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负责,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本省实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考核评价的内容。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督促本行政区域内单位和个人做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定期组织排查巡查、及时查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违法行为。
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在法律责任方面,条例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4类行为之一,收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 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罚款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送达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 数额实施按日连续处罚。这4类行为包括超过国家或者本省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相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 制指标,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擅自排放污染物或者未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等行为。条例 还规定,经营餐饮服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对餐饮业专用烟道的排放口高度和位置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或者未配 备、不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装置和油水分离等设施,造成污染物超标排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 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治。
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六十九号
01 条例发布
03 内容介绍
目录
02 条例全文 04 内容解读
《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条例是对现行的《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再次修订,并对法规名称进 行了变更。
《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于1995年制定,2002年、2012年两次修订,由于制定时间比较早,条例部分内容已 经不能适应当前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污染防治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 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要求、新任务还有差距,有必要进行修订。
内容解读
据了解,该条例分为总则、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法律责任、附则7章。条例规定,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 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监 督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建立政府、 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告〔十三届〕第六十九号 《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2年3月30 日通过,现予公布。本条例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2年3月30日
4号文福建省环保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规定》的通知

福建省环保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规定》的通知2012-04-09 来源:福建省环境保护厅闽环发…2012‟4号福建省环保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规定》的通知各设区的市环保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境与国土资源局:为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行为,更好的服务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福建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三月六日抄送:环保部,省政府办公厅,省直各有关部门,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主题词:环保环评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福建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规定为深入贯彻国务院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11‟3号),进一步提高效率、规范管理,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环保部令第5号)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环评总体要求(一)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项目,不论投资主体、资金来源、项目性质和投资规模(豁免项目除外),都必须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预防因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单位必须依据国家公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不同程度,分别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
对名录中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环境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环境保护部认定。
福州市相关排放标准

福州市相关排放标准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气排放标准:福州市对废气的排放标准主要参照《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福建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限制。
不同行业的废气排放标准有所差异,具体标准根据行业特点和国家、省级标准确定。
举例来说,福州市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了严格控制,规定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一氧化氮(NO)、非甲烷总烃(NMHC)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
同时,福州市也对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控制,对主要污染物如SO2、NOx、颗粒物等都有相应的排放限值。
2.扬尘污染物排放标准:扬尘污染主要指工地开展施工作业所产生的扬尘,这些扬尘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福州市制定了相关标准来限制扬尘污染的排放。
福州市对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等扬尘污染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了扬尘浓度的允许值以及扬尘控制措施等。
同时,福州市也推动工地覆盖、洒水等措施来减少扬尘排放。
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1.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福州市对工业废水的排放进行了严格限制,其中包括污水中的水质指标、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总磷和总氮等。
福州市制定了各行业不同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根据企业生产工艺和污染物产生情况,确定了相应的排放限值要求。
2.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福州市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处理以达到国家和省级排放标准,确保排放出的污水符合规定的排放要求。
福州市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按照一级A标准排放,对COD、BOD、总磷、总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进行了严格控制。
三、噪声污染物排放标准福州市对噪声污染进行了严格控制,制定了相关的噪声污染物排放标准。
福州市规定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噪声限值,以控制噪声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同时,福州市还对噪声源设备进行了噪声限制,要求噪音控制措施符合规定。
以上是福州市相关排放标准的一个简要介绍,其中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噪声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2修订)

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2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3.30•【字号】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六十九号•【施行日期】2022.05.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六十九号《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2年3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
本条例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3月30日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2年3月30日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生态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五条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人员,按照职责依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736号)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6号)发布时间:2021-01-29来源:中国政府网字号:[大][中][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6号《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已经2020年12月9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21年1月24日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排污许可管理,规范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污行为,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称排污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分类管理:(一)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或者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二)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较小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范围、实施步骤和管理类别名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拟订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制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范围、实施步骤和管理类别名录,应当征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方面的意见。
第三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排污许可的统一监督管理。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排污许可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提高排污许可在线办理水平。
排污许可证审查与决定、信息公开等应当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办理。
第五条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排污许可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
第二章申请与审批第六条排污单位应当向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以下称审批部门)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许可证单位全过程环境管理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许可证单位全过程环境管理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0.06.19•【字号】闽环保固体〔2020〕16号•【施行日期】2020.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固体废弃物与有毒化学品污染防治正文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许可证单位全过程环境管理的意见(试行)》的通知闽环保固体〔2020〕16号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平潭综合实验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局:现将《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许可证单位全过程环境管理的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2020年6月19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许可证单位全过程环境管理的意见(试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强对危险废物许可证单位全过程环境管理,根据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文件和生态环境部《关于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指导意见》(环固体〔2019〕92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加强全局统筹1.科学合理布局。
各地要按照“就近就地为主、区域协同为辅、全省一盘棋”的原则,加强统筹、合理布局,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以下简称“危废设施”)列为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做到能力规模与处置需求相匹配。
新建危废设施原则上布局工业园区,鼓励现有危废设施“退城入园”。
2.坚持规划引领。
各地要针对短板进行分析研判,加快编制全省和地方“十四五”危废污染防治规划,新扩建危废设施项目应纳入全省危废污染防治五年规划。
各地要加强梳理和分析研判,抓紧收集提出新扩改建危废设施项目并纳入规划。
3.优化能力结构。
各地要按照“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整治一批”的思路,加大对标杆示范企业的扶持帮助力度;对存在环境突出问题的企业,要依法依规坚决予以整治,全面提升本辖区危废利用处置能力水平。
最新版《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

最新版《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最新版《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 为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控制和减少排污总量,规范排污许可⾏为,制定了《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下⾯是⼩编给⼤家分享的最新版《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欢迎⼤家阅读。
最新版《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章 总 则 第⼀条 为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控制和减少排污总量,规范排污许可⾏为,根据《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条 在本省⾏政区域内有下列排放污染物⾏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产经营者(以下统称排污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 (⼀)排放⼤⽓污染物的; (⼆)直接或者间接排放⼯业废⽔、医疗污⽔的; (三)排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的; (四)运营城乡污⽔和⼯业废⽔集中处理设施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为。
机动车、铁路机车、船舶、航空器等移动污染源排放污染物,不适⽤本办法。
第三条 法律、法规规定由有关⼈民政府核发的排污许可证,由有关⼈民政府委托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发。
省⼈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排污许可证管理⼯作实施统⼀监督指导。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常监督管理权限,负责本⾏政区域内排污许可证的核发与监督管理⼯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将排污许可证管理所需经费列⼊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五条 排污许可控制指标由县级以上⼈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遵循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予以核定。
第六条 排污许可证作为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登记确认的有效凭证。
⿎励排污单位采⽤先进的技术、管理⼿段,持续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削减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经县级以上⼈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认后,可以储存以供⾃⾝发展使⽤,也可以有偿转让。
具体实施办法由省⼈民政府另⾏制定。
第⼆章 申请与受理 第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在排放污染物前申请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
福建省汽车排放标准

福建省汽车排放标准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福建省制定了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以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福建省汽车排放标准主要包括对汽车排放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非甲烷总烃、颗粒物等污染物的限制要求。
首先,福建省对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了限制。
氮氧化物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主要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福建省规定了汽车在运行中排放氮氧化物的限制标准,要求汽车在运行中排放的氮氧化物浓度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值。
这一举措有效地减少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福建省对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了限制。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控制一氧化碳的排放,福建省规定了汽车在运行中排放一氧化碳的限制标准,要求汽车在运行中排放的一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值。
这一举措有效地减少了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了人民的健康。
此外,福建省还对汽车尾气中的非甲烷总烃进行了限制。
非甲烷总烃是一种对臭氧层破坏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污染物。
为了控制非甲烷总烃的排放,福建省规定了汽车在运行中排放非甲烷总烃的限制标准,要求汽车在运行中排放的非甲烷总烃浓度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值。
这一举措有效地减少了汽车尾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排放量,保护了大气环境。
最后,福建省对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进行了限制。
颗粒物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污染物,其微小颗粒对人体呼吸道和肺部造成损害。
为了控制颗粒物的排放,福建省规定了汽车在运行中排放颗粒物的限制标准,要求汽车在运行中排放的颗粒物浓度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值。
这一举措有效地减少了汽车尾气中颗粒物的排放量,保护了人民的健康。
总的来说,福建省制定的汽车排放标准严格规定了汽车尾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限制要求,有效地控制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这些举措的实施,对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福建省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试行)

福建省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省排污权储备和出让行为,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意见(试行)》(闽政〔2014〕24号)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福建省辖区内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家实施总量控制的重点污染物,现阶段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排污权储备,是指各级排污权储备管理机构通过无偿收回、投资入股污染治理设施按比例回收、原价回购等形式,将排污权纳入政府储备量的行为。
排污权出让,是指各级排污权储备管理机构受政府委托以公开竞价、协议出让等方式,将政府储备的排污权出让给排污单位的行为。
第四条福建省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以下简称“省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受省环保厅委托开展排污权有关政策研究制定,对各设区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下同)储备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各市、县(区)政府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应成立专门的排污权储备管理机构,受环保部门委托负责辖区内排污权的收储管理、技术支持、日常事务等工作。
设区市储备管理机构按管理权限负责排污权收储和出让工作,对辖区内县(市、区)排污权储备和出让情况进行审查、统筹调度,对县级储备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县(市、区)储备管理机构按管理权限负责排污权收储和出让工作。
第五条排污权交易机构(以下简称“交易机构”)受县(市、区)储备管理机构委托,承担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的交易工作。
第二章收储管理第六条排污权收储实行新老区别,有偿取得排污权指标的有偿收储,无偿取得的无偿收储。
第七条政府排污权储备来源和方式包括:(一)排污单位破产、关停、淘汰、取缔的,其无偿取得的排污权,无偿收回;有偿取得的,可通过交易或协商出让的方式由储备管理机构回购收储。
属异地搬迁的,其排污权可不纳入收储,优先用于其异地建设项目,多余的部分由迁出地所在政府按照以上原则收储。
(二)自环评文件批准之日起五年内未开工建设的新(改、扩)建项目,以及停止建设放弃使用的已购排污权指标,属政府出让的应由政府原价回购;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由排污单位在市场出售,出售价格高于原价部分作为排污权有偿使用收入收归建设项目所在地同级国库;(三)对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的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低于原估算购买量,或在建设期间因适用污染物排放标准更新而必须进行提标改造,形成的富余排污权,无偿取得的由当地政府无偿收回。
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节实施细则(试行)

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节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我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秩序,均衡供需关系,防范市场风险,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节行为,根据《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76号)和《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闽政〔2016〕4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节行为。
第三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
第四条省政府设立由分管省领导任组长,省发改委主任为副组长,省直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工作。
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以下简称“省碳交办”),负责对市场调节相关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省经济信息中心是我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节的执行机构,负责市场调节的相关执行工作。
第二章市场调节第六条当我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现以下情况时,省碳交办组织省碳排放权交易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对市场情况进行论证分析,并于2个工作日内通过投票方式形成决议,超过三分之二成员认定即为有效决议。
省碳交办参考专委会决议决定是否进行市场调节。
(一)我省碳排放配额(以下简称“配额”)连续10个交易日内累计涨幅或跌幅达到一定比例;(二)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流动性、连续性不足时;(三)影响市场健康运行的其他情况。
第七条本细则所称市场调节是指省经济信息中心在省碳交办的指导下,通过配额投放、配额回购等方式调节供需关系的活动。
配额投放是指省经济信息中心在配额市场价格过高时,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采用单向竞价等方式卖出政府预留配额的活动。
配额回购是指省经济信息中心在配额市场价格过低时,使用我省财政专项资金买入配额的活动。
第八条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以实名方式开立碳排放权资金账户、注册登记账户和银行结算账户,用于市场调节。
第三章配额投放第九条配额投放的对象是符合投放对象资格要求的我省重点排放单位,即为每次配额投放的意向申购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暂行规定》(2008.5.20)
《福建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福建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对污染物排放实施规范化管理,根据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其它污染物(以下统称“污染物” )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及其它经济组织(以下统称“排污单位” )的污染监督管理。
第三条排污单位排放重点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四条《排放污染物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和《排放污染物临时许可证》(以下简称《临时许可证》,对排污单位允许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排放浓)度、排放总量及排放方式、排放时间、排放去向等作出限定。
限定的污染物种类,必须包括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客部门统一要求确定的重点污染物种类,以及相应待业的特征污染物种类。
第五条《许可证》和《临时许可证》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规定进行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必须申请领取《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
第七条实施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基本程序是;排污申报登记、排污指标分配、审批发证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排污指标分配
第八条各地应根据本辖区的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质量状况,科学合理地安排鉴别区域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分配到各排污单位,对未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应严格控制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并逐年削减排放量。
第九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放《许可证》和《临时许可证》所允许排放的重点污染物合计量,不得超过上级人民政府批准下达的控制指标,并应预留指标以满足当地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分配给排污单位的排污总是控制指标不得高于正常作业条件下按达标排放计算的排放量。
第十条所有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同时,按不高于正常作业条件下达标排放计算的排放量,以及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排放总量不超过规定的控制指标的原则,核定其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三章审批发证
第十一条排污单位申请领取《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必须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实申报正常作业条件下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填写《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或《排放污染物临时许可证申请表》,并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列入省重点工业污染源名录的单位以及环境保护设施经国家或省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竣工验收的建设项目的《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由所在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报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后,由所在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
其它排污单位的《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的审批、颁发权限,由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排污单位,颁发《许可证》;
1、非处在国家和地方明令禁止排放污染物的区域范围;
2、符合国家及本省产业技术政策;
3、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以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4、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污染物排放不超过国家、地方规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四条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排污单位,颁发《临时许可证》; 1、非处在国家和地明令禁止排放污染物的区域范围; 2、非从事国家和地方明令禁止的生产经营项目。
第十五条不符合第十三条或第十四条规定条件的排污单位,不得颁发《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
第十六条新建的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阶段,建设单位必须申请办理《许可证》。
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阶段,已领取《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应申请变更《许可证》有关内容;已领取《临时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应申请办理《许可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达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时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并符合第十三条规定条
件的,《许颁发可证》或变更《许可证》有关内容;否则,不得颁发《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和变更《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
第十七条《许可证》有效期限不得超过三年,《临时许可证》有效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有效期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污的,必须重新申请办证,持证单位应在有效期满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接受发证机关或其指定单位就持证期间的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作为再次申请办证的依据。
第十八条持证单位因治理、转产或搬迁,污染物排放情况有重大改变的,以及因改制、改组或者兼并,法人变更的,必须提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颁发《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以下简称“发证机关” )可决定是否准予许可内容的变更或重新办证(其中第十二条第一款所列单位的变更或重新办证,需报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复核,下同)。
持有《临时许可证》的排污单位,在有效期未满前完成治理或转产、搬迁任务,经发证机关验收,符合第十三条规定条件的,准予提前申请核发《许可证》。
第十九条所有《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签发(含变更)前,均必须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持证单位必须严格遵守《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的限定排放污染物,并近期完成污染物前减或转产、搬迁任务。
持有《许可证》的排污单位,必须于每年的 12 月份至次年 1 月份向发证部门办理年检验证手续。
第二十一条发证机关受理排污单位申请,自接到完整材料之日起计,《许可证》及《临时许可证》核发办理一般不得超过 20 个工作日,须经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复核的,核发办理不得超过 30 个工作日,集中核发输不得超过 50 个工作日,年审验证办理不得超过 10 个工作日。
第二十二条各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每年 1 月底前必须向省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上一年度本辖区核发《许可证》和《临时许可证》的情况。
第二十三条排污单位违反本规定,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
限期改正,并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发证机关审批发放《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据机关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并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
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许可证》和《临时许可证》分为正本、副本,具有同等效力。
证书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六条持有《许可证》或《临时许可证》的排污单位,不免除缴纳排污费和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十七条本规定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