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声概念的变迁、20世纪和声演进概况

合集下载

和声编配的发展趋势

和声编配的发展趋势

和声编配的发展趋势
1. 多样化的和声结构:随着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和声结构也越来越多样化,有些甚至对传统和声规则进行了颠覆和重新解构。

2. 异质性和声:异质性和声是一种将不同音色和不同音高的音乐元素组合在一起的和声形式。

随着音乐技术的发展,音色融合和声被广泛应用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领域。

3. 对位和声的复兴:对位和声是指通过两个或更多的独立旋律线的对话来创建和声,近年来,在流行音乐中也开始对对位和声进行重新解读和改编。

4. 和声与编曲的结合:和声和编曲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相互依存,随着现代音乐的不断发展,和声编曲也日益成为创作者不可或缺的技能。

5. 多声部和声结构的应用:多声部和声结构指在一段音乐中使用多个独立的旋律线来创建和声。

在现代音乐中,多声部和声结构被广泛使用,使得音乐更加复杂和丰富。

20世纪初中国声乐发展概述

20世纪初中国声乐发展概述

20世纪初中国声乐发展概述作者:徐利萍来源:《职业·中旬》2009年第11期声乐是人类语言心声的艺术化表现形态。

中国专业声乐在20世纪前半叶处于起步阶段。

欧美的美声传入中国,一批学者在国内、国外按照美声的模式学习研究声乐艺术,也出现了一批专业的艺术歌曲。

另外,也有的音乐工作者分散地、个别地进行了民族化的尝试。

一、20世纪初20年的声乐发展情况清末光绪变法维新时,西式学堂兴起。

20世纪初,从国外归来的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用外国现成的流畅动听的曲调添上中国歌词教学生演唱。

这就是近代音乐史上的“学堂之歌”。

此外,外国宗教音乐在我国的传播占据着重要的渠道,一般只要有教堂,就会有教会学校,也就会有宗教活动必备的唱诗班,而唱诗班的成员大多都是由教友组成,演唱一些圣歌、清唱剧等。

但教授唱歌的老师不一定都是专业老师,因此,多数都是较简单的儿歌或较有趣味的歌曲。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演唱艺术的先声。

总之,从20世纪初直至20年代以前,在学堂、教堂和新式军队中都有唱歌活动,但没有专业声乐教育。

当时的人们在观念里认为学唱歌就是学会把一个调安上词,或者把一段词唱成一个调子。

二、20世纪20年代的声乐活动1920年,周淑安女士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广东省女子师范开设了声乐课,这是中国最早的美声教育课堂。

此后,她又先后在上海中女塾、厦门大学、上海国立音专任教。

周淑安女士在教授声乐课的同时还指挥合唱,有《纺织歌》《坚劲歌》等多首声乐作品。

在北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活动的创始人萧友梅先生,1920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开展音乐教育活动。

当时,他身兼三职:一是负责北大附属传习所,二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主任,还兼任北京艺专音乐系主任。

北方军阀撤销了北京高等院校中所有的音乐课,于是1927年,蔡元培和萧友梅在上海创立了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专。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声乐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末,燕京大学迁到海淀后建立了音乐系。

20世纪中国音乐的衍进因素及“新”音色探研

20世纪中国音乐的衍进因素及“新”音色探研

20世纪中国音乐的衍进因素及“新”音色探研【摘要】20世纪中国音乐在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经历了多样化和创新发展。

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促使中国音乐呈现出新的风貌和特色,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音乐人开始探索和实践新音色,不断推动着音乐创作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中国音乐的演变和新音色的探索进行探讨,总结了音乐的衍进因素,并展望了中国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

呼吁对新音色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以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更加全面地了解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变革和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20世纪中国音乐、衍进因素、新音色、历史背景、社会因素、西方音乐文化、传统音乐元素、现代音乐融合、音色探索、音色实践、发展展望、新音色研究、音乐发展、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文章内容20世纪中国音乐的衍进因素及“新”音色探研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涉及到中国音乐发展的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20世纪中国音乐的历史背景、音乐演变的社会因素、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融合以及新音色的探索与实践来探讨中国音乐的发展轨迹。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中国音乐的衍变规律,探索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新音色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推动中国音乐走向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的道路。

1.2 阐明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20世纪中国音乐的衍进因素及“新”音色的探研。

通过对20世纪中国音乐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音乐演变的社会因素,探讨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的影响,研究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融合的方式与途径,进一步探索新音色的实践与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总结20世纪中国音乐的衍进因素,展望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对新音色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建议,以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浅析中国和声的缘起和发展

浅析中国和声的缘起和发展

又有 如此 多 的困难 ,可 是也 应该 注 意到 它们 之间 还是 存在 着 一定 统一 因素 的 ,也正 因 为如此 ,才 使得 把 产生 于欧 洲 的西洋 大 小调 和声 改造成 具有 我 国音 乐特 点 的中 国和 声成 为可 能 。 ’ 二、 中国和声 的发 展脉络
从 我 国专业 性 的多 声部 音乐 创作 开始 以来 的近 一 个世 纪里 , 几 代音 乐家 们 为和 声 的 “ 民族化 ”付 出 了艰 辛的努 力 ,也 取得 了 很大 的 成 就 。 作 曲家 和 音 乐 理 论 家们 有 的直 接 在 创 作 中进 行 探 索 ,有 的写文 章 总结本 人或 他 人 的创作 经验 ,有 的 则从 理论 上作 体系 性 的归纳 。这个发 展过 程大 致可 以分 为两个 阶段 : L建 国前 的萌芽 欧 洲和 声 学 在 清 代 已传 入 我 国 ,但 影 响 不 大 。本 世 纪 初 , 随着 西方 音 乐在 中国一 定范 围内 的传 播 ,开 始有 了 和声 的初 步应 用 。 此后 还 出版 了 高 寿 田 以及 萧 友 梅 、吴 梦 非 等 著 的 和 声 学教 本 ,这 一段 ,可 以算作 是和 声在 中国 的启蒙 期 。作 曲家 真正 在创 作 中使用 和声 技法 ,则 应该 首推 赵元 任 。他 在 1 1 年 创 作 的 《 94 和 平进 行 曲》其 和声 框架 是大 小调 体 系功 能和 声 。黄 自也 是一位 有 较高 的作 曲专 业技 术修 养 的作 曲家 ,和 声运 用 以西 欧传 统和 声为 基础 ,主 要 是运用 浪 漫主义 的和 声 手法 。由于历 史 的局 限 ,黄 自 没 能直接 到人 民生活 中学 习 民间音 乐 ,对 民族 古典 音乐 的修 养也
理 论 研 究

二十世纪音乐中的和声

二十世纪音乐中的和声

作者: 罗歇·塞欣斯;王锐
作者机构: 哈师大音乐教育系 美
出版物刊名: 继续教育研究
页码: 89-92页
主题词: 二十世纪音乐;不协和音;不协和和弦;浪漫派;古典主义音乐;斯特拉文斯基;十九世纪;
新的表达方式;勋伯格;曲家
摘要: 历代音乐家都在探索着新的表达方式,由此而产生了和声风格的演变。

因为和声永远是音乐中变化的潮流,也是一种一直变化着的音符。

——罗歇·塞欣斯 我们音乐中的旋律听起来都是以和声做为基础的,和弦伴随着旋律赋予其音色,明确其进行的方向并加强其旋律的内涵。

实际上,和弦限定了旋律所存在的方向。

和声对于音乐就象透视画法对于绘画,其深奥的原理就是三度音程。

和声的发展与演变

和声的发展与演变

和声的发展与演变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声则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和声是指不同音高的音符在一起演奏时所形成的音响效果。

它不仅可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丰富度,还能够表达情感和创造独特的音乐风格。

本文将探讨和声的发展与演变,并探究其在不同音乐时期中的特点和变化。

在古代音乐中,和声并不像现代音乐那样重要。

古希腊音乐以单声部为主,即一种音高的音符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演奏。

这种音乐形式简洁而纯粹,注重旋律的表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在音乐中添加多声部,从而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文艺复兴时期是和声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家们开始探索不同的和声组合,创造出更加复杂的音乐结构。

他们使用了三和弦和四和弦等和声技巧,使音乐更加丰满和谐。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还注重了声部之间的对位关系,即不同声部之间的旋律和节奏的交织。

这种对位技巧为后来的巴洛克音乐奠定了基础。

巴洛克音乐时期是和声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家们进一步发展了对位技巧,并创造了更加复杂的和声结构。

他们使用了更多的声部和更多的和弦进行组合,使音乐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巴洛克音乐还注重了音乐的装饰性,即在音乐中添加各种华丽的装饰音符,使音乐更加华美和富有表现力。

古典音乐时期是和声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音乐家们开始追求简约和对称,放弃了巴洛克音乐中的复杂和声结构。

他们注重了旋律的清晰和平衡,使音乐更加优雅和舒适。

此外,古典音乐还注重了音乐的动态变化和情感表达,使音乐更加生动和感人。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是和声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家们开始追求个性和自由,创造了更加富有感情和表现力的音乐作品。

他们使用了更多的和弦进行组合,创造了更加复杂和丰富的和声效果。

此外,浪漫主义音乐还注重了音乐的戏剧性和叙事性,使音乐更加有故事性和情感共鸣。

20世纪以后,和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音乐家们开始尝试各种新的和声技巧,创造出各种新的音乐风格。

论欧洲和声的起源和发展

论欧洲和声的起源和发展

论欧洲和声的起源和发展作者:赵新天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时间为脉络,阐述欧洲从10世纪到20世纪各个时期和声的特点,对欧洲和声起源和发展做了一个条理性的梳理,通过对欧洲和声发展的分析,进一步探索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音乐创作。

关键词:欧洲和声;起源;发展欧洲音乐中和声的形成和发展,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和声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下面笔者即对欧洲和声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

一、10-16世纪,欧洲复调音乐从早期的奥尔加农发展至复调音乐的完善阶段这个时期开始有文字、乐谱记载,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复调音乐的各声部相互间以协和音程为主作对位结合时,即形成和声音程、和弦与和声进行。

这时期的特点有:早起平行的声部进行;以各类七声中古调为基础,所以后人称15、16世纪复调音乐中的和声为中古调式和古调式和声,或者称作教会调式和声;以协和音程为主,和声结构只有大、小三和弦原位、第一转位与减三和弦第一转位,其他不协和音程均须按规定的方法解决。

从14世纪开始有变音,形成类似导音进入主音的声部进行。

变音的应用为各类调式逐渐变集中为大、小调体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17世纪,早期巴洛克时代17世纪,随着单声部旋律的形成以及歌剧的产生,开始使用为单声部旋律加和弦伴奏,并采用“数字低音”以指示伴奏的和声,由键盘乐器演奏者即兴伴奏,以纵的音程结合为基础,使和声的作用加强,并形成以平均节奏持续流动的低音线条。

器乐中和弦织体的发展,对逐步形成主调音乐有着重要意义。

从这个时期起,由于主调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和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首先,它有声部组合作用,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相互结合成为协调的整体。

其次,有乐曲的结构作用,通过和声进行、终止式、调性布局对曲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的和声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特别是不协和和弦的表现作用对于丰富音乐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中人声新音色的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中人声新音色的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中人声新音色的发展现状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中人声新音色的发展现状二十世纪这个探索创新的新纪元,在音乐史上是独树一帜而不可取代的。

随着新音乐家们大都在为创新而疯狂的奋斗,种种听所未听的音响、理论甚至是口号,闻所未闻的记谱法、乐队编制等等,让我们无时不刻在感受着这场革命的硝烟。

继印象主义以来,又出现了十二音序列音乐、偶然音乐、音色音乐、具体音乐等等五彩纷呈的音乐类别。

而音乐流派的推陈出新使得作曲家们不管是在创作技法、音色音响听觉亦或是音乐形式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尤其在室内乐体裁的这一片沃土之上,作曲家们竞相挖掘。

采取了多种形式的音响改革创新,甚至是颠覆过去,这些举动都给音乐作品当中的音响变化描绘了崭新的蓝图,也使得我们从听感上于耳目一新的感受。

室内乐(Chamber music)原意指的是在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后用来引伸指代在比较小的场所(小型音乐厅、私人聚会或非正式演出)演奏的音乐。

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声乐重唱和小型器乐合奏曲等形式。

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和现代作曲技法的发展。

器乐方面,自勋伯格以来,经历了数十年来从调性、节奏、和声、旋律、音高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推陈出新。

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科技与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人们在不断的改进已有的各种乐器,使其能够发出更为独特的音色,或者更为便利的使用;另一方面,人们仍孜孜不倦的在试图创造新的乐器,甚至是创造前所未有的声音。

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合成器的问世与发展给作曲家带来了巨大的启示与开阔的思路。

他们又纷纷踏寻在寻找新音色的道路上。

之后在室内乐这一领域,产生了非常多奇思妙想的乐器组合,如施托克豪森的《天狼星》(由电子合成器、低音单黃管、女高音和男低音、小号组成);又或者是布里顿的《旋螺丝》要求有6到7位独唱者、弦乐四重奏加低音提琴、木管乐器、打击乐、竖琴、钢琴、钢片琴等。

而中国的作曲家,如刘健的《盘王之女》、瞿小松的《命若琴弦》《Mong Dong》、陈其钢的《蝶恋花》《水调歌头》,这些作品中的人声部分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人声的概念。

和声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和声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和声概念的发展与演变和声概念是音乐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方面,它描述了不同音符在音乐中同时发声时的组合和相互关系。

和声的发展与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音乐,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和音乐风格的演进。

以下是和声概念的发展与演变的一些关键时期和要点:1.古希腊和声音乐(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古希腊音乐理论家如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和声比例的概念,将音符的频率与数字关联起来,奠定了和声理论的基础。

•古希腊音乐中使用了不同的调式和模式,这些调式的和声关系对西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艺复兴时期(约14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理论家开始系统地研究和声的规则,如约翰内斯·福克斯的著作。

•多声和声(polyphony)在教堂音乐和宗教音乐中得到广泛应用,创造了丰富的和声文化。

3.巴洛克时期(约17世纪至18世纪):•巴洛克音乐的复杂性和表现力得到发展,出现了多声部作曲和赋格等形式。

•巴洛克时期的和声规则被系统化,如尤金·奥内根的《和声学》。

4.古典时期(约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古典音乐强调了和声的平衡和结构,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在其作品中展示了精致的和声处理。

•古典时期的和声规则强调了标准的调性和和弦进行。

5.浪漫时期(19世纪):•浪漫音乐强调了情感和表现力,和声处理更加多样化,包括复调和色彩丰富的和声。

•十分复杂的和声实践,如噩梦音乐(Tristan chord)在浪漫时期得以发展。

6.20世纪以及后来:•20世纪音乐中出现了各种实验性和声方法,包括调性崩溃、多调性、序列音乐等,音乐家突破了传统和声规则的界限。

•现代和当代音乐中和声的处理更加多样,包括各种复杂的和弦结构和无调性音乐。

和声概念的发展与演变在音乐史中经历了多个重要时期和风格,反映了作曲家和音乐家对音乐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同音乐时期和风格都对和声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形成了多样丰富的和声传统。

和声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和声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人 们对 “ 纯声音” 的感觉与客观存在 的 自然泛音
5 7世 纪 的 和 声 概 念 —1
和声( amo y 一 词 , hr n) 来源 于古希 腊语 , 原本 是

相联系。由基 音到 5号音之问所构成 的全部 协和音 程( 包含 了纯八 度 、 四度 、 五度 及大 、 三度) 纯 纯 小 成
的轨 迹 。
第一 、 和谐 是乐音 与乐音 或声 部与声 部 结合 的 审美标 准 第 二 、 美判 断 依 赖于 人 的 自然 感 觉 。 审
第三、 乐音 与乐 音结合 而 成的“ 声音” 人们对 和 纯 是
声的 自然感悟 。第四 、 同一时间中并存 的高 低音 , 既
是和谐 的 , 又是 可以辨别 的。

部) 分化为两个或 多个 独立 的声部 , 从而 为复调音乐
奠 定 了基 础 。
个音 与另一个音结合而获得 的某种快 感—— 和谐
作 者 简 介 : 向 阳 (9 7 ) 男 , 学硕 士 , 汉 音 乐 学院 副 教 授 ( 汉 胡 15  ̄ , 文 武 武
收 稿 日期 :0 51—2 2 0一01
在音乐实践中属七和弦及其变体各种类似属七和弦及其变体结构的副属和弦以及带变音的不协和和弦逐渐成为用量大分布广频率高的音响材料它们几乎统治了音乐进行的整个过程从而将协和的主和弦隐藏在不协和和弦的深处
维普资讯
黄 钟 ( 国 ・ 汉 音 乐 学 院学 报 )0 6年 第 2期 中 武 20 Hu N Z 0 G(ora fWu a o sraoyo s . hn ) A G H N J un I h nC nev tr fMui C ia o c
“ 和声是几个声部和谐 的结合 , 而音乐是这种 和谐 的 产物 , 音乐是精细与美妙 的结晶” 。

和声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和声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和声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和声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赋予音乐以丰富的层次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和声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一、和声的基本原理和声是由多个音符同时发出所形成的音乐效果。

它的基本原理是音符之间的音程关系和和弦的构建。

音程是指两个音符之间的音高差距,而和弦则是由三个或更多音符构成的。

在和声中,音程的选择和和弦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音乐中,常见的音程有纯一度、纯五度、纯四度等。

这些音程的选择决定了和声的稳定性和表达力。

例如,纯一度音程通常被认为是最稳定的音程,而纯五度音程则具有一种开放和明亮的感觉。

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音程,作曲家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效果。

和弦的构建也是和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常见的和弦是三和弦,由根音、第三音和第五音构成。

这些音符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和弦类型,如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和属七和弦等。

通过运用不同的和弦,作曲家能够创造出不同的和声色彩和情感。

二、和声的发展历程和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音乐中,和声并不像现代音乐那样普遍存在。

相反,他们更注重单声部的旋律和节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探索多声部的组合和和声的可能性。

在中世纪,教堂音乐成为了和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教堂音乐中的和声以宗教礼仪为基础,以合唱为主要形式。

这种和声风格被称为模式音乐,它以固定的调式和旋律为特征。

这种音乐形式在整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都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巴洛克时期的到来,和声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巴洛克音乐中的和声更加复杂和丰富。

作曲家开始创造出更多种类的和弦和更复杂的音程关系。

这种和声风格在巴赫和亨德尔等作曲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古典音乐时期,和声的发展进一步演化。

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中,和声成为了音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巧妙地运用和弦和音程关系,创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这一时期的和声风格更加平衡和对称,给人以一种优雅和谐的感觉。

音乐学中的和声演化与变革分析

音乐学中的和声演化与变革分析

音乐学中的和声演化与变革分析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其中,和声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对音乐的表现力和美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学的研究中,和声的演化与变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音乐学中的和声演化与变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和声的起源。

早期的音乐作品往往以单声部的形式呈现,即只有一个声部在演奏。

这种形式的音乐叫做单声部音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在音乐中加入多个声部,从而形成了和声。

最早的和声形式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教堂音乐,其中的格雷戈里圣咏是最为著名的例子。

这种形式的音乐以宗教为主题,声部之间的关系严格受到规则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音乐开始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和声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们开始尝试在音乐中运用不同的和声技巧,从而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例如,巴赫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对位法就是一种重要的和声技巧。

对位法通过将不同的声部以特定的方式进行组合,使得音乐中出现了丰富的音乐对话和交错。

随着巴洛克时期的到来,音乐的和声开始呈现出更为复杂和精细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赋格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赋格曲以其复杂的和声结构和严谨的构造而闻名。

在赋格曲中,不同的声部以相同的主题进行展开,呈现出复杂的音乐对话和交错。

这种形式的和声要求作曲家具备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随着古典主义时期的到来,音乐的和声开始呈现出更为简洁和清晰的特点。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和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支撑旋律和节奏。

作曲家们开始注重旋律的流畅和节奏的准确,而对于和声的复杂性则不再过分追求。

莫扎特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音乐中的和声结构简洁明了,旋律和和声的关系紧密而和谐。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和声开始呈现出更为自由和多样的特点。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开始尝试在音乐中运用更为复杂和奇特的和声技巧,从而使得音乐更加富有情感和表现力。

和声是每一个瞬间的记录

和声是每一个瞬间的记录

和声是每一个瞬间的记录和声是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音乐增添层次感和丰富度。

无论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和声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和声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技巧,更是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和声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不同音乐领域中的应用。

和声的起源与发展人类早期的音乐是单声部的,即只有一个声部在演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在音乐中加入多个声部,从而产生了和声的概念。

在古代希腊,和声被广泛应用于戏剧和宗教音乐中。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堂音乐中的和声发展得尤为迅速,这使得教堂音乐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和声开始成为音乐理论研究的重点。

音乐学家们开始探索和声的规律和原理,并系统地整理了各种和声方式。

在巴洛克时期,和声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巴洛克音乐中的复杂和声运用成为后世音乐发展的重要参考。

和声的基本概念在了解和声的应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基本的和声概念。

和声的元素和声的基本元素包括音高、音程、和弦和和声进行等。

•音高:不同音符的高低。

•音程:两个音高之间的距离。

•和弦:多个音同时发声。

•和声进行:不同和弦之间连续的切换。

和声的规则和声有着一些基本的规则,这些规则旨在保持音乐的和谐与流畅。

例如:•音程的选择:和声中使用的音程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如避免使用过于“紧凑”的音程。

•和弦的选择:和声中使用的和弦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如三和弦和七和弦等。

•和声进行:不同和弦之间的切换需要考虑到和声的平稳过渡。

和声在不同音乐领域中的应用古典音乐中的和声古典音乐是和声运用的代表,这是由于古典音乐对和声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典音乐中,和声可以通过多声部合唱、交响乐队、协奏曲等形式进行展示。

古典音乐作曲家们通过巧妙的和声运用,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氛围和情感表达。

流行音乐中的和声流行音乐中的和声通常体现为伴唱和合唱。

伴唱旨在增强主唱线的声音,使歌曲更具层次感和丰富度。

最新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声音概念的新发展-精品

最新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声音概念的新发展-精品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声音概念的新发展19世纪末以来,在各种内外矛盾因素的影响下,古典一浪漫时期的音乐观念中的内在统一性走到了极限,终于四分五裂。

音乐观念上的各种变化也导致了管弦乐队整体观念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局限于乐队形式自身,而是触及到了构成音乐的基本材料一一“声音”的基本概念和要求,并由此影响到了声音的发生器具一一“乐器”的概念和使用,以及乐器的集合一一“乐队”的组合方式和写作方式。

在千姿百态的二十世纪音乐实践中,不同流派在立场上存在着歧异,但它们对音色在结构中的作用都寄予了莫大的重视,对音色微差及乐队音响多层、多样化的复杂对比关系的执着追求也是共通的。

那么,二十世纪的作曲家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这种音色微差及乐队音响的多样对比呢?就此,笔者试从声音观念对乐器性能的影响和对乐队写作的影响方面来谈谈“音色一音响”层面的声音探索。

对乐器性能的影响以弦乐为基础,以木管,铜管及弦乐合乎比例的均衡组合为基本出发点的,传统双管一三管交响乐队编制,显然已经不能再满足作曲家们追求音色微差和更丰富的乐队音响的强烈冲动。

于是人们纷纷尝试用多样化的编制来取代传统乐队可能性“有限”的组合,使乐音性音响获得独特、多变的基本色调。

(一)乐音性音响的展开—乐队编制多样化及非常规乐器的汲取。

l对“往昔”音响的追溯一部份作曲家将视线移向遥远的往昔。

重新沿用起巴洛克时代器乐音乐中大协奏曲式的乐队组合原则。

如:在埃尔迦,沃恩—威廉斯等作曲家的具有新古典主义倾向的作品中,常将弦乐重奏组与弦乐队以主奏部和辅奏部的方式相结合。

如:沃恩—威廉斯的《塔里斯主题幻想曲》中,主题采自塔里斯的音乐,按照巴洛克大协奏曲的方式,将弦乐分成两组(4件与9件乐器),基本旋律素材自由地变奏发展;在瑞士作曲家马丁(Martin)的《协奏小交响曲》中,除双弦乐队外,还加入了相当于巴洛克大协奏曲中的通奏低音声部一一竖琴,钢琴与古钢琴。

除了对新音源的开发,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们也致力于同一乐器的编制,通过少量的色彩变化获得新的音色组合的可能性和层出不穷的浓淡变化。

1.和声概念的变迁、20世纪和声演进概况

1.和声概念的变迁、20世纪和声演进概况

一、和声概念的历史变迁翻开西方音乐史教科书,大到不同音乐历史时期的划分,小到不同音乐流派的划分,都是以音乐创作上的差异性作为标志和基准的,而音乐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首当其冲又应属和声思维与技法。

和声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释义是不同的。

它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概念并非指向音乐,而是应用于哲学、美学方面,其概念是:“和谐、统一,相互联系、协调一致,有条理、有秩序”。

到了中世纪,理论家们认为:“和声是高音与低音的协调,是几个声部和谐的结合”。

随着17世纪主调音乐写法的兴起,和声的概念又变为:“和弦与和弦连接的理论”。

而到了20世纪,随着古典调性和声技巧从音高组织系统的统治地位跌落至与其他众多音高组织手段平起平坐,和声的概念也就迫切地需要一个能够包罗万象的解释来定义,这个定义就是:“音高结构”,也就是说,“音高结构”涵盖了有史以来和声在作曲技术上层面上的所有概念。

而涉及和声技术,也即指音高组织技术了。

二、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创作中和声思维与技法的演进概况欧洲曾是古典音乐的摇篮、专业音乐创作的中心。

从多声部音乐作曲理论体系的萌生,到和声思维、技法与理论体系的逐渐建立与发展,无一不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近代的欧洲更是音乐发展的先锋,演示了二十世纪音乐巨变的风云。

从巴洛克晚期以巴赫的创作为代表的18世纪初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的初步形成,到以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作曲家的创作为代表的18世纪中叶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再到以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浪漫主义作曲家以及19世纪欧洲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为代表的19世纪大小调体系的极大发展的漫长演进过程中,欧洲调性体系经历了一个从缓慢到逐渐加速,直至19世纪末处于解体边缘的历史发展进程。

这同时也反映了欧洲调性体系内和声材料(包括调式与和弦)不断扩充,相互关系日趋复杂,从而导致由它们构成的调性结构力从成熟期的“向心型”到19世纪后期的“离心型”的演变过程。

量变的积累,终于导致了质变的发生,20世纪初调性体系的“枷锁”终被冲破,为寻找新的音高结构力,一个探索与试验的新阶段开始了。

20世纪和声技法概述

20世纪和声技法概述

作者: 王萃
出版物刊名: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62-67页
主题词: 20世纪和声;协和与不协和;和声色彩;回归
摘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和声纵向的维度到横向逻辑关系的纵横两元性的基本框架的讨论,阐述了“和声的发展史就是不协和音的发展历史”的唯物史观在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多重视野的思辨过程,说明20世纪的和声技法是不协和音响与协和音响斗争的产物,及对音响关系的逻辑性统一、和声色彩的本质及其表现,概述了20世纪和声的基本特征。

在通往20世纪后三分之一时期和声技法的新道路上,讨论了“音响和声”、“回归”等具有探讨性意义的命题。

第七章20世纪声乐概况和印象

第七章20世纪声乐概况和印象

第七章20世纪声乐概况和印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1)发展概况(2)教学和科研概况(3)歌唱家概况教学重点和难点70年代以后的中国声乐教学准备PPT教案教学过程一发展概况20世纪的声乐,主要有两方面的印象:首先就美声歌唱而言,它基本上是空前繁荣的19世纪歌唱艺术的延续。

因为自普契尼之后再没有一位歌剧创作的明星升起。

虽然20世纪的歌剧舞台上也出现过施特劳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歌剧;以兴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歌剧;以德彪西拉威尔等人为代表的印象主义歌剧;以勋伯格贝尔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歌剧等,但是都没有形成大气候。

就歌唱家而言,在20世纪似乎没有人能超越夏里亚宾和卡鲁索,在女声方面有卡拉斯和萨瑟兰等在歌唱技术上并不逊色于19世纪的歌唱家,也可能较19世纪有所发展,但他们的演唱作品几乎大部分是19世纪的著名歌剧和艺术歌曲。

在战争前后,20世纪声乐艺术出现过两个繁荣期,其一是20世纪初,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出现了许多名垂史册的伟大歌唱家,这可以理解为19世纪辉煌的声乐艺术在20世纪结出的果实。

如卡鲁索和夏里亚宾,鲁夫和嘉里.库契等。

其二是在二战后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大歌唱家,他们在技术和艺术上继承了19世纪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

如大家熟悉的全能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迪斯考帕瓦罗蒂等。

20世纪,由于广泛地使用了录音电影电视信息手段,以及国际交通旅游事业的发展,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歌唱艺术出现了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倾向。

常见一部歌剧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演员同台演出的情况。

而且各个国家的歌唱家的发声方法已趋于统一,发声技术都很好,都称自己是美声歌唱家。

过去非常明显的因语言不同而使嗓音各有特色的所谓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等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从西洋声乐中基本消失。

现今的西方世界已不把语言和音乐风格的不同作为划分声乐学派的依据和出发点,也不把belcanto看做17世纪以来随着正歌剧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演唱风格。

和声的简介

和声的简介

和声的简介在音响(sound)的范畴里,广义的和声(harmony)可以是指任何由超过一个频率所组合而成的声音。

今天店铺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和声。

和声的乐理在西方音乐里面,和声其实也常常用来描述不同和弦(chord)的配搭手法,而和弦则通常较为狭义地描述同一时间演奏两个或以上不同音高,但这两个词语在许多时候可以通用。

和声和旋律(melody)的分别是,旋律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演奏不同的音高。

和声学通常是研究如何在同一时间演奏不同的音高而获得协调或不协调的效果,而对位法则是研究如何在同一时间结合两个不同的旋律。

和声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大致有3个方面:①声部的组合作用。

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相互组合成为协调的整体。

②乐曲的结构作用。

通过和声进行、收束式、调性布局等在构成曲式方面起重要作用。

③内容的表现作用。

通过和声的色彩、织体以及配合其他因素,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内容。

和声的处理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写作技巧,也是对位、配器、曲式等其他作曲技法的基础。

有时,曲调也由和声衍生。

在调性音乐中,和声同时具有功能性与色彩性的意义。

和声的功能,是指各和弦在调性内所具有的稳定或不稳定的作用、它们的运动与倾向特性、彼此之间的逻辑联系等。

和声的功能与调性密切相关,离开了调性或取消了调性,和声也就失去了它的功能意义。

和声的色彩,是指各种和弦结构、和声位置、织体写法与和声进行等所具有的音响效果。

和声的色彩是和声表现作用的主要因素,无论在调性音乐或非调性音乐中,它都具有重要意义。

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

就作曲理论的一般观念而论,和声是与对位(即通常所说的“复调”)相对应的技术范畴。

在十九世纪以前一百多年的音乐实践中,和声一直被看成是对位的基础。

和声有结构功能和色彩功能两种基本属性:结构功能是指和声对音乐形式构成方面的意义。

这主要表现在:(1)音高纵向结合的组织作用;(2)确立或瓦解调性、调式的作用;(3)发展或终止某一结构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和声概念的历史变迁
翻开西方音乐史教科书,大到不同音乐历史时期的划分,小到不同音乐流派的划分,都是以音乐创作上的差异性作为标志和基准的,而音乐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首当其冲又应属和声思维与技法。

和声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释义是不同的。

它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概念并非指向音乐,而是应用于哲学、美学方面,其概念是:“和谐、统一,相互联系、协调一致,有条理、有秩序”。

到了中世纪,理论家们认为:“和声是高音与低音的协调,是几个声部和谐的结合”。

随着17世纪主调音乐写法的兴起,和声的概念又变为:“和弦与和弦连接的理论”。

而到了20世纪,随着古典调性和声技巧从音高组织系统的统治地位跌落至与其他众多音高组织手段平起平坐,和声的概念也就迫切地需要一个能够包罗万象的解释来定义,这个定义就是:“音高结构”,也就是说,“音高结构”涵盖了有史以来和声在作曲技术上层面上的所有概念。

而涉及和声技术,也即指音高组织技术了。

二、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创作中和声思维与技法的演进概况
欧洲曾是古典音乐的摇篮、专业音乐创作的中心。

从多声部音乐作曲理论体系的萌生,到和声思维、技法与理论体系的逐渐建立与发展,无一不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近代的欧洲更是音乐发展的先锋,演示了二十世纪音乐巨变的风云。

从巴洛克晚期以巴赫的创作为代表的18世纪初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的初步形成,到以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作曲家的创作为代表的18世纪中叶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再到以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浪漫主义作曲家以及19世纪欧洲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为代表的19世纪大小调体系的极大发展的漫长演进过程中,欧洲调性体系经历了一个从缓慢到逐渐加速,直至19世纪末处于解体边缘的历史发展进程。

这同时也反映了欧洲调性体系内和声材料(包括调式与和弦)不断扩充,相互关系日趋复杂,从而导致由它们构成的调性结构力从成熟期的“向心型”到19世纪后期的“离心型”的演变过程。

量变的积累,终于导致了质变的发生,20世纪初调性体系的“枷锁”终被冲破,为寻找新的音高结构力,一个探索与试验的新阶段开始了。

‚德国理论家福格特曾在《1945年以来的德国音乐》一文中指出,‘传统的突破口历来是和声’。

的确,截至20世纪初,和声在作曲技术的变革中一直处于先行地位,节奏、配器、曲式方而的变化则较为缓慢。

‛1在认同这一观点的同时,笔者进而认为,20世纪欧洲音乐创作中和声思维与技法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曲家们寻求新的音高基本结构成分和新1姜丹:《1945-1980年联邦德国音乐发展的一般趋势》,《音乐艺术》1989年第4期,第86页。

的组织手段(结构力),从而形成新的、个性化的音高关系体系的过程。

1945年以前,最早有德彪西采用全音阶、八音音阶(1.2结构循环调式)作为印象主义风格作品的音高基本结构成分;后来的斯克里亚宾在其晚期音乐创作中,采用以“4.6”结构为核心的中心和音(如神秘和弦等)作为其作品的音高基本结构成分,并由此而衍生出一套唯他独有的个性化的中心和音技术;巴托克尽管取材于民间音乐,但却发展出一套多调式半音体系的音高组织方法,为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打开了局面;以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在“不协和音的解放”这一理念的驱动下,在音乐创作中采用一系列个性化的和音、音组、非十二音序列、音响以及后来的十二音序列等作为作品的音高基本结构成分,由此进行了大量的无调性音高组织技术的实验,勋伯格的观点和成就曾极大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音乐发展的进程;斯特拉文斯基在音乐创作中采用了个性化的和音(如彼得鲁什卡和弦)、音列(如具有俄罗斯古老民间音乐特征的四音音列)等作为作品的音高基本结构成分,并在后来发展出了新古典主义近乎纯音乐式的音高组织体系;兴德米特开发出了一套基于古典调性和声理论之上的,新的调性和声理论体系作为他的音高组织法则,他提出的两个音序、和弦分类表、和声起伏、音级进行等一系列新的半音调性理论都颇有建树;梅西安所找到的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则是开发了一套缜密的有限移位调式体系,并赋予每一种调式以不同的具体色彩作为自己的音高组织法则。

与以上相反的是,依然有继续保持调性写作的作曲家,由于他们创新的调性写作思维与技法,他们的作品以及创作成就依然举世公认,如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布里顿等。

1945年以后,新音乐的实验热潮渐渐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点。

由于对十二音序列技术的推崇,一批作曲家(包括梅西安、布列兹、斯托克豪森、诺诺等)将音高组织有序化的思维,扩大到了其他的音乐参数上(节奏、时值、音色、发声法、力度等等),形成了音乐作品各构成参数的整体序列化处理,产生了系列主义音乐,但很快这种缺乏生机的作曲法便受到了冷落,此后,音响、音色音乐成了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

潘德列斯基在作品中大量采用了音块-音色音响技术;里盖蒂则是开发了别具特色的主调型块状织体音响技术和复调型网状织体音响技术;甚至在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中甚至还出现了更为繁复的复合和声技术,等等。

在这一类音乐中,‚单独的音与音程已被和声全部构成因素的整体音响所压倒,整体的色彩印象占优势,具有主导意义。

‛2除此之外,偶然音乐、噪音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直觉音乐、空间音乐、概念音乐等等也都纷纷加入到专业音乐创作的队伍中来,而表现作曲家“乐思”的媒介有很多已经是非传统常规乐器了,并且很多已不再以传统意义上的乐音体系作为组织音乐的基本素材了。

70年代起,作曲家们所热衷的对材料(各种音乐参数)的试验终于告一段落,‚醉心于
2刘康华:《二十世纪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0页。

变革的年代‛开始向着‚沉着地吸收和有成效地创造的年代‛3转型。

欧洲70-80年代出现了重返传统、回归、怀旧等意识倾向。

事实上,该时期的音乐创作,除了少数作曲家完全采用浪漫主义的和声思维与技法外,大部分作曲家并非真正地倒退至浪漫主义或浪漫主义以前,而是提倡在更高的层次上将古老的与新近的和声语言、思维方式相结合。

与此同时,对传统“动机-主题”贯穿手法的再重视也是该时期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至此,和声思维与技法的革新、发展在经过了一个新的轮回之后,再度进入综合、反省、总结经验、筹划未来的阶段,为新一轮的演进积淀着能量。

3【英】R·S·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以来的先锋派》,黄枕宇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2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