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 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包容两个自旋状况分歧的电子.③.XXX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守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能够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别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统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一、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问题都涉及化学平衡的理念,基于此,研究这类问题,我们要从平衡的角度出发,运用化学平衡的观念分析问题。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而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都是可逆反应,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都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可看作化学平衡中的一种特例(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因此它们有化学平衡的共性,也有其鲜明的个性。

1.弱电解质的电离(以CH3COOH的电离为例)(1)弱电解质的电离:CH3COOHCH3COO—+H+。

(2)电离平衡常数:用K表示,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H3COOH)=[c(H+)·c(CH3COO—)]/c(CH3COOH)。

注意: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不随参与电离平衡的分子和各离子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K电离表达式中的各浓度指平衡时的浓度。

通常都用在25℃的电离常数来讨论室温下各种弱电解质溶液的平衡状态。

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它的每一步电离都有相应的.电离常数,通常用K1、K2、K3等表示,其大小关系为K1>K2>K3,一般都要相差104~105倍。

(3)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①共性特点:动(动态平衡)、定(各微粒的含量保持不变)、等(电离的速率等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移动)。

②个性特点:电离过程吸热;电离程度较小。

(4)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①浓度: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增大离子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②温度: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增大;降低温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注意:区分电离平衡移动与电离程度变化的关系,电离平衡移动的方向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而电离程度是一个相对值,即使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也不一定增大。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汇总高考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层与能级:能层即电子层,能级符号用s、p、d、f表示,分别对应1、3、5、7个轨道。

2. 构造原理:表示能量依次升高,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1、3、5、7……的二倍。

构造原理中存在着能级交错现象。

3. 基态与激发态: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尽可能地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进入能量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激发态则是原子吸收能量后从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的状态。

4.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分为s、p、d、ds、f等区,不同能层相同能级的电子层形状相同。

5. 对角线规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着对角线相似或对角线关系,如锂和镁、铍和铝等,这是因为它们的电子排布相似,导致性质也有相似之处。

6. 配位键: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由一个原子提供孤电子对,另一个原子接受孤电子对形成。

例如,四水合铜离子[Cu(H2O)4]2+中的配位键是由H2O中的氧原子提供孤电子对,Cu2+接受H2O提供的孤电子对形成的。

7.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是一种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表示方法为A-H···B-,其中A、B为电负性较大的N、O、F。

氢键的存在会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性质。

8. 硫酸铜与氨水的反应:向含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会形成蓝色沉淀[Cu2++2NH3·H2O=Cu(OH)2↓],这是因为铜离子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9. 铜离子的颜色:含Cu2+的水溶液呈天蓝色,这是由于铜离子吸收可见光中的蓝色光所致。

以上是高考化学选修三的部分知识点汇总,如需更详细的信息,可以查阅高考化学教辅资料或咨询化学老师。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三章 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26张PPT)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三章 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26张PPT)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解析:甲中X位于立方体体心,有1个,Y位于立方体的
顶点,实际有
1 8
×4=
1 2
个,N(X)∶N(Y)=1∶
1 2
=2∶1,
故甲的化学式为X2Y;乙中A有
1 8
×8=1个,B有
1 2
×6
=3个,C在体心,有1个,故N(A)∶N(B)∶N(C)=
1∶3∶1;丙中D点被8个同样的晶胞共用,故结合E的个
解析
解析:晶胞中的粒子分为4种:①体心上的粒
子完全属于该晶胞;②面心上的粒子
1 2
属于该
晶胞;③棱上的粒子
1 4
属于该晶胞;④顶点上
的粒子
1 8
属于该晶胞。本题粒子Y位于体心,粒子X位于顶
点,所以该晶体的化学式为Y2X(或XY2)。观察图,4个X和1
个Y构成了一个正四面体,故∠XYX=109°28′。
D.粉末状固体一定不是晶体 解析:晶体的特点有:内部粒子排列得高度有序性、
有自范性和各向异性。当晶体的晶粒较小时,即为粉
末状,故D不正确。
答案:D
3.某物质的晶体内部一截面上原子的排布情况
如右图所示,则该晶体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
A.A2B
B.AB
C.AB2
D.A3B
解析:由该晶体一截面上原子的排布情况可知,每一个A
数是8个。
返回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九)”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2022年4月13日星期三2022/4/132022/4/132022/4/13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2022年4月2022/4/132022/4/132022/4/134/13/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132022/4/13April 13,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与性质.一、认识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电负性的运用: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非;<,金属元素.b.确定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例8.下列各组元素,按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A.K、Na、Li B.N、O、C C.Cl、S、P D.Al、Mg、Na例9.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2.离子键: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典型的离子:NaCl型和CsCl型.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3.晶胞中粒子数的--均摊法.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2.共价键三参数.共价键的键能与热的关系:=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和及其性质的差异.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2键的极性: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3分子的极性: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4.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记住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5.了解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1.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晶体硅.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1.金属键: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2①金属晶体: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Mg<Al,Li>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7.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②形成条件: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③配合物的组成.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知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表示方法:X—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四、几种比较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3常温常压下状态①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②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化学选修3必考知识点PPT

化学选修3必考知识点PPT


的电子总数,B原子最外层中有两个未成对的电子,D、
《 走 向 高 考 》
自 主 复
E原子核内各自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B元素可分别与
配 人 教
习 A、C、D、E生成RB2型化合物,并知在DB2和EB2中,
·
版 化
自 主 评
D与B的质量比为
,E与B的质量比为


依据以上条件,答复以下问题:

堂 师
(1)推断五种元素分别是:A____________,
《 走 向 高 考 》
自 主 复

2.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推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
人 教

性强弱的尺度。________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
·
版 化
自 主 评
________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


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他们既有

堂 师
________性又有________性。

氮>氧>碳。

堂 师
答案:(1)C O N Si S

互 动
(2)1s22s22p63s23p2

(3)第三周期第Ⅵ A族

习 题
(4)C>B>A(或氮>氧>碳)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复 选修3 第一节
习 目 标
复 习 建 议
《 走 向 高 考

自 主 复
配 人 教


自 主
均半径也随着能层序数的增大而增大。

配 人 教

答案:(1)球 1 纺缍 3
·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d 0、f 0、p 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 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 ↑↓ ↓ ↓ ↑ ↑ ↑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1s2外,其余为ns2np6;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①分区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三.元素周期律1.电离能、电负性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以氟的电负性为,锂的电负性为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在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3电负性的应用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对角线规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如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课标要求1.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长、键能和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2.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4.了解化学键合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5.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氢键的物质;要点精讲一.共价键1.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特征是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共价键的类型①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②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③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键和π键,前者的电子云具有轴对称性,后者的电子云具有镜像对称性;3.键参数①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②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③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④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4.等电子原理来源:学§科§网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二.分子的立体构型1.分子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的要点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2分子构型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对电子;1当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一致;2当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3.配位化合物1配位键与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比较2配位化合物①定义: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②组成:如AgNH32OH,中心离子为Ag+,配体为NH3,配位数为2;三.分子的性质1.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2.分子的极性1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的分子;2非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的分子;3.溶解性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若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2“相似相溶”还适用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如乙醇和水互溶,而戊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4.手性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的现象;5.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无机含氧酸可写成HOmRO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值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使R—O—H中O的电子向R偏移,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越易电离出H+,酸性越强,如HClO<HClO2<HClO3<HClO4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一.晶体常识1.晶体与非晶体比较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①熔融态物质凝固; ②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③溶质从溶液中析出;3.晶胞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晶胞在晶体中的排列呈“无隙并置”;4.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如某个粒子为n个晶胞所共有,则该粒子有晶胞为立方晶胞立方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如下:注意:在使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粒子个数时要注意晶胞的形状二.四种晶体的比较2.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1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差别很大,如钨、铂等熔、沸点很高,汞、铯等熔、沸点很低;2原子晶体由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小的键长短,键能大,晶体的熔、沸点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硅3离子晶体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强,相应的晶格能大,其晶体的熔、沸点就越高;4分子晶体①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的高;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③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④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5金属晶体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三.几种典型的晶体模型。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化学选修 3 知识点总结一、原子构1、能和能( 1)能和能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的子,能量也可能不同,可以把它分成能s、p、d、f ,能量由低到高依次s、p、 d、 f 。

③任一能,能数等于能序数。

④s、p、 d、 f ⋯⋯可容的子数依次是 1、 3、5、 7⋯⋯的两倍。

⑤能不同能相同,所容的最多子数相同。

(2)能、能、原子道之的关系2每能所容的最多子数是:2n ( n:能的序数)。

(1)构造原理是子排入道的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子的能分布。

(2)构造原理是写基原子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制基原子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的能有交象,如E( 3d)>E( 4s)、E( 4d)>E( 5s)、E( 5d)>E(6s)、 E(6d)>E(7s)、 E(4f)> E(5p)、 E(4f)> E(6s)等。

原子道的能量关系是: ns<( n-2 ) f <( n-1 )d <np(4)能序数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原子道所容子数目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子原子的子排布中:各能最多容的子数2n2;最外不超 8 个子;次外不超18 个子;倒数第三不超32 个子。

( 5)基和激①基:最低能量状。

于最低能量状的原子称基原子。

②激:高能量状(相基而言)。

基原子的子吸收能量后,子迁至高能的状。

于激的原子称激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高中化学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 (n-1)d(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电子云、电子层、原子轨道的含义电子云是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

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是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

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是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 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

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二、构造原理和能级交错图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可以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

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能量最低原理是指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指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洪特规则是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是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d、f)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

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可以用来掌握能级的分布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

三、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是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可以用元素周期表来表示。

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都具有周期性,具体可以参考元素周期表。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3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化学选修3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根据它们的结构、化学性质和功能分子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烃类、醇类、醛类、酮类、羧酸类和酯类等。

2. 化学键的构成: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主要由共价键组成,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

3. 碳的立体化学:碳原子能够与其他碳原子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并且碳原子还具有手性,即存在左右手的异构体。

4. 共轭体系:共轭体系是指相邻碳原子之间存在多个π键,可以通过共轭体系的存在来调控有机化合物的光学性质和电子性质。

5. 异构体:同一种分子式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构和化学性质可能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异构体。

6. 醇的性质:醇是一类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溶解性好、酸碱中性等特点,并且可以被氧化为醛、酮或酸。

7. 酮的性质:酮是一类含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中性或酸性,可以被还原为醇或氧化为羧酸。

二、无机化学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化学性质和电子结构等规律排列的化学元素表格。

2. 键的类型:无机化合物的键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它们分别通过离子间的电荷吸引力、电子的共享和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

3.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研究配位键的形成、理论和应用的科学,可以通过配位键的性质来预测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4. 配位数和配位体:配位数是指一个中心离子或原子周围与其形成配位键的配位体的个数,配位体是指通过配位键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结合的物质。

5. 配位键的强弱:配位键的强弱可以通过一系列因素来判断,包括金属离子的电荷、配位体的大小和电荷以及配位键的几何构型等。

6. 配位化合物的色彩:配位化合物往往具有特殊的颜色,这是由于配位体的吸收和散射光谱导致的,可以通过观察其颜色来推断配位物中金属离子的氧化态和配体的结构。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 3 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 、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 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 轨道呈球形、p 轨道呈纺锤形, d 轨道和f 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 、29Cu [Ar]3d104s1.(3). 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 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化学选修3知识点

化学选修3知识点

化学选修3知识点
1. 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配位化学平衡、Le Chatelier原理、酸碱弱电解质的离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的平

2. 电化学:电解和电池原理、电极电势、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位、电解质与金属的中和反应、电沉积、电荷传递反应、电化学能量与电化学合成反应
3. 有机化学:有机物的命名和结构、立体化学、有机反应机理、四氢呋喃合成、酯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烷烃的加氢、取代反应、酰胺合成、酸催化的反应、烯烃反应、芳香族化合物制备、生物有机化学
4. 化学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红外线分析、紫外线可见分析、光电类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荧光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电子自旋共振分析等
5. 材料化学:化学制备材料、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质、材料表面化学、功能材料制备及性能优化、新型纳米材料合成及性能等。

高中化学选修3最全知识点总结!-WPS Office

高中化学选修3最全知识点总结!-WPS Office

高中化学选修3最全知识点总结!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层、能级与原子轨道
(1)能层(n):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将其分成不同能层。

通常用K、L、M、N……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2)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通常用s、p、d、f 等表示,同一能层里,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依次升高,即:E(s)<E(p)<E(d)<E(f)。

(3)原子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给出了电子在核外经常出现的区域。

这种电子云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5)当出现d轨道时,虽然电子按ns,(n-1)d,np顺序填充,但在书写电子排布式时,仍把(n-1)d放在ns前。

(6)在书写简化的电子排布式时,并不是所有的都是[X]+价电子排布式(注:X代表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符号)。

2.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尽可能地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进入能量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如图为构造原理示意图,即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氧化反应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方程式平衡3. 反应热与焓变- 反应热的定义- 焓变的计算- 热化学方程式4. 化学动力学- 反应速率的定义-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速率定律与速率常数二、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液的定义与分类- 浓度的表示方法- 溶液的物理性质2.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的特征- 化学平衡常数- Le Chatelier原理3. 酸碱平衡- 酸与碱的定义- pH与pOH的概念- 酸碱中和反应4. 沉淀-溶解平衡- 溶解度积(Ksp)-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三、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的确定-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 电子守恒原理2. 伏打电堆与电池- 伏打电堆的原理- 电池的工作原理- 标准电极电势3. 电化学系列- 金属的电化学活性- 电化学系列表4. 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腐蚀的类型与机理- 防护措施四、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与分类-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基本有机化合物类型(烃、醇、酮、酸、酯等)2. 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消除反应- 氧化与还原反应3.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碳的杂化轨道- 分子的几何形状- 同分异构体4.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有机合成材料- 生物体内的有机反应- 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五、实验技能与安全1. 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器材的使用-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2. 实验安全与事故处理-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品的妥善处理- 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数据记录- 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的撰写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上述框架进行调整和补充。

每个部分都应详细列出相关的知识点,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复习和教师教学,建议在每个章节后附上相应的习题和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a.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b.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c.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③常温常压下状态
a.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
b.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12、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13、键的极性:
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14、分子的极性:
(1)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2)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8、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9、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②形成条件:
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③配合物的组成
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
22、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概念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原子结构与性质:包括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和能级的概念。

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离核越近电子云密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将核外电子分为不同的电子层,用K、L、M、N、O、P、Q表示。

原子轨道和能级描述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能级符号用s、p、d、f表示,每个能层分为不同数目的能级,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涉及化学键的类型、键参数和分子的立体构型。

化学键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键和π键。

键参数包括键能、键长、键角,它们影响分子的稳定性。

分子的立体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有关,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也不同。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以及这些作用力对物质熔沸点、溶解性、粘度等性质的影响。

氢键具有方向性,对物质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晶体结构与性质:涉及晶体的类型(如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晶胞的结构和计算等。

不同类型的晶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如熔点、导电性、硬度等。

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包括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等。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横行中,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中。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配合物与超分子结构:涉及配合物的概念、类型、性质和应用等。

配合物是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配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

超分子结构是由两个或多个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结构。

以上是化学选修三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原子结构与性质、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以及配合物与超分子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

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 d)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洪特规则特例:当p、d 、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 0、d 0、f 0、p 3、d 5、f7、p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 e 2s 22p 0、12Mg3s 23p 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 3、15P 3s 23p 3、24C 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 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 6、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 n 3d104s 2、36Kr 4s 24p6。

...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 ↑ ↓ ↓ ↓ ↑ ↑ ↑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

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1s2外,其余为ns2np6。

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①分区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

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三.元素周期律1.电离能、电负性(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以氟的电负性为4.0,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

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 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在1.8左右。

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文档交流仅供参考...(3)电负性的应用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

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

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

对角线规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如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课标要求1。

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长、键能和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2.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4.了解化学键合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5.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氢键的物质。

要点精讲一。

共价键1.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特征是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共价键的类型①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

②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③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键和π键,前者的电子云具有轴对称性,后者的电子云具有镜像对称性。

3。

键参数①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②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

③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④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4。

等电子原理[来源:学§科§网]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

二.分子的立体构型1.分子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的要点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分子构型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对电子。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1)当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一致;(2)当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3.配位化合物(1)配位键与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比较(2)配位化合物①定义: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②组成:如[Ag(NH3)2]OH,中心离子为Ag+,配体为NH3,配位数为2。

三。

分子的性质1.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2.分子的极性(1)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的分子。

(2)非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的分子.3.溶解性(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若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2)“相似相溶”还适用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如乙醇和水互溶,而戊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4.手性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的现象. 5.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无机含氧酸可写成(HO)mRO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值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使R-O—H中O的电子向R偏移,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越易电离出H+,酸性越强,如HClO<HClO2<HClO3<HClO4...文档交流仅供参考...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一。

晶体常识1.晶体与非晶体比较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①熔融态物质凝固. ②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③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胞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晶胞在晶体中的排列呈“无隙并置”.4.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如某个粒子为n个晶胞所共有,则该粒子有1/n属于这个晶胞。

中学中常见的晶胞为立方晶胞立方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如下:注意:在使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粒子个数时要注意晶胞的形状二.四种晶体的比较2.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1)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差别很大,如钨、铂等熔、沸点很高,汞、铯等熔、沸点很低。

(2)原子晶体由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小的键长短,键能大,晶体的熔、沸点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硅(3)离子晶体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强,相应的晶格能大,其晶体的熔、沸点就越高。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4)分子晶体①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的高。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③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④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5)金属晶体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

三。

几种典型的晶体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