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羧酸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

羧酸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

+ COOH
COOH
CH2OH 浓硫 酸 CH2OH △
缩聚产物?
HOOCCOOCH2CH2OH + H2O
练习——P82食物中的有机酸
酸牛奶中含有乳酸,结构简式为: CH3─│CH─COOH
OH
(1)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的方程式

(2)乳酸与钠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乳酸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物为
应应
乙 醇
CH3CH2OH
无 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苯 酚
C6H5OH

比碳 酸弱


能,不 不能
产生CO2
乙 酸
CH3COOH
比碳 酸强




酸性排序:
乙二酸>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
A
1mol有机物
HO
CH-CH2
COOH
OH
CH2OH
最多能消耗下列各物质多少 mol?
(1) Na 4 (2) NaOH 2 (3) NaHCO3 1 (4) Na2CO3 1.5
2、分类:
芳 香 酸 C6H5COOH
羧基数目
一 元 羧 酸 CnH2n+1COOH
二 元 羧 酸 HOOC-COOH
多元羧酸
CH2—COOH
HO—C—COOH
CH2—COOH
注是:酯符或合羟这基一醛通等式同C分nH异2nO构2体有可能
3、羧酸的通式: 饱和一元羧酸:CnH2nO2(n≥1) 4、羧酸的命名
,该物质
与甲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结构简式为
,这
一产物又可以发生加聚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题1.结构简式为的有机物,不能发生的反应是A.还原反应B.消去反应C.氧化反应D.加聚反应答案:B解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够发生加聚反应,含有醛基、碳碳双键,能够发生氧化反应,含有碳碳双键、羟基,能够与氢气发生还原反应,含有氯原子、羟基,但与氯原子或羟基相连碳原子的邻位碳上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选B。

2.关于有机物咖啡酸,下列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式为C9H8O4B.能使溴水褪色,能发生酯化反应C.1 mol咖啡酸最多与5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D.有多种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答案:C解析:A.根据物质结构简式,结合C原子价电子数是4,可知咖啡酸分子式是C9H8O4,A正确;B.该物质分子中含有不饱和的碳碳双键,能够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含有羧基和酚羟基,能够发生酯化反应,B正确;C.苯环、不饱和的碳碳双键都能够与H2发生加成反应,而羧基具有独特的稳定性,不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因此1 mol咖啡酸最多与4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C错误;D.该物质可以形成多种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如、等,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C。

3.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甲醛在一定条件下既可以通过加聚反应又可以通过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B.在酸性条件下,CH3CO18OC2H5的水解产物是CH3COOH和C2H518OHC.乙醇、乙醛、乙酸一定条件下均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反应D.2-溴丁烷在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反应可以生成2种不同的烯烃答案:C解析:A.甲醛中含有醛基,为C=O双键,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加聚反应,又可与苯酚发生缩聚反应生成酚醛树脂,故A不选;B.酯基水解时断裂C-O键,则在酸性条件下,CH3CO18OC2H5的水解产物是CH3COOH和C2H518OH,故B不选;C.乙醛在加热时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醋酸根和氧化亚铜;乙酸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醋酸铜和水;但乙醇不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故选C;D.2-溴丁烷在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可以生成2种不同的烯烃,故D不选;答案选C4.乙醇分子结构式如图所示,下列反应及断键部位不正确的是A.乙醇与钠的反应是①键断裂B.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②③键断裂C.乙醇的完全燃烧是①②③④⑤键断裂D.乙醇与HBr反应是②键断裂答案:B解析:A.乙醇与钠的反应时断裂羟基中的O-H键,即是①键断裂,A正确;B.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产生CH3CHO,断裂羟基中的O-H及羟基连接的C原子上的C-H键,然后再形成C=O,因此是①③键断裂,B错误;C.乙醇燃烧产生CO2、H2O,分子中所有化学键都发生断裂,因此是①②③④⑤键断裂,C正确;D.乙醇与HBr发生取代反应是断裂乙醇分子中的C-O键,然后形成C-Br键,即是②键断裂,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B。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即《化学与能源》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选修课程。

本课程重点掌握化学与能源的关系,包括化学能量、热力学、电化学等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

一、化学能量1. 化学能量的定义:化学反应中,由于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分子内能和静电势能的变化所引起的能量变化,称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即化学能量。

2. 化学反应热:反应物与反应产物之间能量的变化量,称为化学反应热,通常用ΔH表示。

3. 燃烧热:单位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称为燃烧热。

4. 热量的计算: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单位是焦耳(J)或卡路里(cal)。

二、热力学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会从低温物体自动转移到高温物体,热永远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流动。

3. 热力学第三定律:温度为0K时,所有物质的熵均为0。

4. 熵的定义:熵是度量分子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5. 自由能:一个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的做功,称为自由能,通常用ΔG表示。

三、电化学1. 电解质:能在溶液中导电的化合物。

2. 电极:将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或非金属固定在一个导体上,形成电极。

3. 电位:金属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电势的差值,称为电位,通常用E表示。

4. 电解池:由两个电极和介质(电解质溶液)组成的系统称为电解池。

5. 电解反应:电解池中,在电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电解反应。

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的总结。

对于该课程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要,同时也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必考题)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3章填空题专项知识点复习

(必考题)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3章填空题专项知识点复习

一、填空题1.已知某些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烯酸酯。

由烯烃合成有机玻璃过程的化学反应如下所示,把下列各步变化中指定分子的有机产物的结构简式填入空格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解析:甲基丙荃的结构简式为,经过氧化得到,再继续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可得,根据题干中所给的信息可知该酯类化合物经过脱氢得,再加聚得。

2.下图是某一由C、H、O组成的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请结合成键特点回答:(1)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其中含有的官能团为________(填名称)。

(2)该有机物能发生的反应类型有________。

A 加成反应B 消去反应C 氧化反应D 酯化反应(3)取1mol该化合物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理论上可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

(4)一定条件下该化合物自身能通过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写出该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答案:HOCH2CH2COOH羟基、羧基B、C、D22.4nHOCH2CH2COOH+nH2O解析:(1)由题目中的比例模型可知,该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HOCH2CH2COOH;官能团有羧基和羟基;(2)该化合物中有羟基,可发生酯化反应,羟基的α-C上有H,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羟基的β-C上也有H,可以发生消去反应,该化合物中还有羧基,可以发生酯化反应,故选BCD。

(3)该化合物中羧基和羟基都可以与Na反应,每个羧基和羟基都只提供一个H,故1mol该化合物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理论上应产生1molH2,在标况下为22.4L;(4)由于该化合物有一个羧基和一个羟基,故可发生缩聚反应,方程式为nHOCH2CH2COOH+nH2O;【点睛】本题要注意第(2)题,该化合物的氧化反应不仅限于羟基的氧化,燃烧也是氧化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3人教版: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归纳与整理

高中化学选修3人教版: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归纳与整理

NaCl<MgCl2
原子晶体: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
Si,SiO2,SiC
SiO2>SiC > Si
分子晶体:结构相似的分子,分子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
越大,熔沸点越高。
F2,Cl2,Br2,I2
F2 < Cl2 < Br2 < I2
三.四种晶体的比较
晶体类型 离子晶体 晶体粒子 阴、阳离子
60°
(W/124) ×6 ×NA
晶体中Na+和Cl-间最 小距离为a cm, 计 算NaCl晶体的密度
4 58.5g mol 1 N A mol 1
(2acm)3
29.25 a3 NA
g
cm3
第一单元 晶体的 类型与性质
2、晶体举例:
NaCl的晶体结构:
6:6
CsCl的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与性质 -归纳与整理》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自范性
微观结构
晶体 有(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 原子在三维空间里
形)
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非晶体 没有(不能自发呈现多面 原子排列相对无序 体外形)
(1)晶体自范性的本质:是晶体中粒子微观空间里 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的宏观表象.
• (2)晶体自范性的条件之一:生长速率适当.
2.晶体形成的途径
• 熔融态物质凝固. • 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体的特性
•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 有固定的熔沸点 • 物理性质(强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各
向异性
二.晶胞
• 1.定义:晶体中重复出现的最基本的结构单元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课标要求1.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3.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5.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要点精讲一.晶体常识1.晶体与非晶体比较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①熔融态物质凝固。

②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③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胞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晶胞在晶体中的排列呈“无隙并置”。

4.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如某个粒子为n个晶胞所共有,则该粒子有1/n属于这个晶胞。

中学中常见的晶胞为立方晶胞立方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如下:注意:在使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粒子个数时要注意晶胞的形状二.四种晶体的比较2.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1)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差别很大,如钨、铂等熔、沸点很高,汞、铯等熔、沸点很低。

(2)原子晶体由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小的键长短,键能大,晶体的熔、沸点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硅(3)离子晶体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强,相应的晶格能大,其晶体的熔、沸点就越高。

(4)分子晶体①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的高。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③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④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5)金属晶体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

三.几种典型的晶体模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第四节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第四节
第三章 晶体的结构
与性质 第四节
离子晶体
一、离子晶体
1、离子晶体
概念: 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 合而成的晶体叫做离子晶体
组成微粒: 阴阳 无分子式 离子 化学式表示离子最简整数比
粒子间作用力:离子键 配位数(缩写为C.N.) 一个离子周围最邻近的异电性离子的数目
一、离子晶体
2、常见离子晶体
一、离子晶体
4、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熔沸点较高,硬度较大,难挥发难压缩。 一般易溶于水,而难溶于非极性溶剂 固态不导电,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二、晶格能
1、定义:
气态离子形成1摩离子晶体时释放的能量
2、晶格能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电荷、离子半径 随着离子电荷的增加或者核间距离的缩短 晶格能增大 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越稳定 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阳离子配位数 8
一、离子晶体
每个F— 周围 最近且等距离的 F—有 6 个
每个Ca2+周围 最近且等距离的 Ca2+有 12 个
每个晶胞中 F—有 8 个 Ca2+有 4 个
一、离子晶体
3、影响离子晶体配位数的因素
①几何因素:晶体中正负离子的半径比 ②电荷因素:正负离子的电荷比 ③键性因素:离子键的纯粹程度
一、离子晶体
②CsCl 晶体 阴离子配位数Cl—有 1 个 Cs +有 1 个 每个Cl— 周围最近且等距离的Cl—有 6 个 每个Cs+周围最近且等距离的Cs +有 6 个
一、离子晶体
CsCl晶胞
NaCl晶胞
一、离子晶体
③CaF2晶体
阴离子配位数 4
强碱、金属氧化物、部分盐类
阴离子配位数 6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知识点总结(全册经典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知识点总结(全册经典版)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汇总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 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二、(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Ar]3d54s1、29Cu[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的顺序:1s2s2p 3s3p4s3d4p5s4d5p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三、元素周期律1.周期表中的5个区:s、p、d、ds、f2.外围电子-——价电子s与p区-——最外层上的电子d与ds区——最高能级组上的电子S区:ns1~2P区:n s2n p1~6d区:(n-1)d1~10n s1~2ds区:(n-1)d10n s1~2 3.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汇总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 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二、(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Ar]3d54s1、29Cu[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的顺序:1s2s2p 3s3p4s3d4p5s4d5p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三、元素周期律1.周期表中的5个区:s、p、d、ds、f2.外围电子-——价电子s与p区-——最外层上的电子d与ds区——最高能级组上的电子S区:ns1~2P区:n s2n p1~6d区:(n-1)d1~10n s1~2ds区:(n-1)d10n s1~2 3.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原子结构。

1. 能层与能级。

- 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能层,能层用符号K、L、M、N、O、P、Q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 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如s、p、d、f等能级,各能级的能量顺序为ns < np < nd < nf(n为能层序数)。

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 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这个顺序被称为构造原理。

- 电子排布式:如铁(Fe)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为了简化,还可以写成[Ar]3d^64s^2(其中[Ar]表示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

3. 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 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 激发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 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频率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可用于元素的定性分析。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

1. 共价键。

- 共价键的类型。

- σ键: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H - H键,s - s 重叠;H - Cl键,s - p重叠等。

- π键: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N≡ N中,除了一个σ键外,还有两个π键。

- 共价键的参数。

-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如CO_2分子中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H_2O分子中键角为104.5^∘,为V形分子。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氧化反应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方程式平衡3. 反应热与焓变- 反应热的定义- 焓变的计算- 热化学方程式4. 化学动力学- 反应速率的定义-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速率定律与速率常数二、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液的定义与分类- 浓度的表示方法- 溶液的物理性质2.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的特征- 化学平衡常数- Le Chatelier原理3. 酸碱平衡- 酸与碱的定义- pH与pOH的概念- 酸碱中和反应4. 沉淀-溶解平衡- 溶解度积(Ksp)-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三、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的确定-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 电子守恒原理2. 伏打电堆与电池- 伏打电堆的原理- 电池的工作原理- 标准电极电势3. 电化学系列- 金属的电化学活性- 电化学系列表4. 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腐蚀的类型与机理- 防护措施四、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与分类-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基本有机化合物类型(烃、醇、酮、酸、酯等)2. 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消除反应- 氧化与还原反应3.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碳的杂化轨道- 分子的几何形状- 同分异构体4.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有机合成材料- 生物体内的有机反应- 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五、实验技能与安全1. 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器材的使用-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2. 实验安全与事故处理-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品的妥善处理- 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数据记录- 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的撰写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上述框架进行调整和补充。

每个部分都应详细列出相关的知识点,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复习和教师教学,建议在每个章节后附上相应的习题和案例分析。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第三节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第三节
正方体边长为a =2r
b.体心立方堆积——钾型 将上层金属原子填入下层的金属原子形成的凹穴 中,并使非密置层的原子稍稍分离。其空间的利 用率比简单立方堆积高,属于钾型的主要有碱金 属等。
配位数为8
体心立方堆积的空间占有率
原子半径为r
c2=b2+a2 b2=a2+a2
(4r)2=3a2
体对角线长为c=4r 面对角线长为b 棱线长为a
②密置层在三维空间堆积 a.六方最密堆积——镁型(Mg、Zn、Ti) 如图所示,按ABABABAB……的方式堆积。
A
12
B
6
3
54
A
B
A
配位数为12
六方最密堆积的晶胞
六方最密堆积的空间占有率
原子半径为r
上下面为菱形,边长
为半径的2倍(a=2r)
高(h)为2倍 正四面体的高 2
6 2r 3
空间占有率=
能充分利用空间的原因是( D )
A.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少 B.金属晶体中有自由电子 C.金属原子的原子半径大 D.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第三章 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第三节 金属晶体 第2课时
三、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1、几个概念
配位数:在晶体中与每个微粒紧密相邻且距离相 等的微粒个数。
空间利用率:晶体的空间被微粒占满的体积百分 数用来表示紧密堆积程度 。
※原子的空间利用率的计算方法 (1)首先把堆积方式抽象成晶胞模型。 (2)均摊法计算晶胞的微粒个数,计算微粒所占的 体积。 (3)计算晶胞的总体积。 (4)空间利用率等于微粒总体积比晶胞总体积。
5、金属键强弱的比较方法: 影响金属晶体熔、沸点的是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 之间的作用力,金属键的大小要从离子半径和离 子所带的电荷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分析。

《易错题》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3章填空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培优练)

《易错题》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3章填空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培优练)

一、填空题1.在下列物质中:①苯②乙醇③乙酸④乙酸乙酯。

(用序号填空)(1)在加热有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被氧化后的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_______;该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在浓硫酸和加热条件下,能发生酯化反应是____________;(3)既能发生加成反应又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4)在无机酸或碱作用下,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写出其在NaOH存在下水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2CH3CH2OH+O22CH3CHO+2H2O②③①④CH3COOC2H5+NaOH CH3COONa+C2H5OH【分析】(1)被氧化后的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氧化产物中含有醛基,原有机物中含有羟基,然后写出氧化产物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羧酸与醇类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3)四种物质中只有苯既能够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有能够与液溴等发生取代反应;(4)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酸钠和乙醇解析:(1)②乙醇的氧化产物为乙醛,乙醛含有醛基,能够发生银镜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2)羧酸和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所以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②③;(3)①苯中含有苯环,能够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也能够发生取代反应,故答案为①;(4)④乙酸乙酯中含有酯基,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水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C2H5+NaOH CH3COONa+C2H5OH。

2.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是,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反应得到下列物质:B. C. D.。

(1)有机物A分别与足量的Na、NaOH、NaHCO3反应时,消耗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___。

(2)写出B的分子式___。

(3)写出由A制取C的化学方程式___,反应类型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记忆方法有哪些?.原子结构 i •能级与能层能层(竝) — 二三四 | 五 天 七符 号K LN?:能级⑴ Is 2s3s3d 4s 4p 4d 4f£ 多电子数26 7 & 6 10 & 6 10 i4 2•・・2S1S 32■r ■ h T ■-2n22•原子轨道 软道形#百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 P 电子的原了轨道呈曖铃形各能级上的原子轨道数目册能级上1亍 J4P 能级上3个M 陡级上5个 说能级上―个能量关系① 相同能层上原子软道能量的高低:ns 叫)XH I nf② 形状相同的原子软道能量的高低:1S' 2 S- 3s-』附 ..③ 同一能层内形状相同而伸展方向 不同的原子轨揩的能量相等,如 ,2p 护2p 尸2p 梨道的能量相等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 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 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 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 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 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 且电旋方向相反(用“fj”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
一.晶体常识
1.晶体与非晶体比较
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
①熔融态物质凝固。

①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①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胞
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晶胞在晶体中的排列呈“无隙并置”。

4.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如某个粒子为n 个晶胞所共有,则该粒子有1/n 属于这个晶胞。

中学中常见的晶胞为立方晶胞
立方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注意:在使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粒子个数时要注意晶胞的形状
二.四种晶体的比较
2.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
(1)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
晶体>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差别很大,如钨、铂等熔、沸点很高,汞、铯等熔、沸点很低。

(2)原子晶体
由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小的键长短,键能大,晶体的熔、沸点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硅
(3)离子晶体
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强,相应的晶格能大,其晶体的熔、沸点就越高。

(4)分子晶体
①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的高。

①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①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①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5)金属晶体
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

三.几种典型的晶体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