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现象

合集下载

论述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应用

论述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应用

论述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应用一词多义现象体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即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轻人们记忆词汇的负担,它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语言词汇中的普遍现象。

Lyons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认知语义学认为描述变幻莫测的真实世界的语言是以隐喻的形式来体现的,这些语言现象可归纳在意象图式中,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现连锁状,即前一个义项是后一个义项的基础。

本文将在认知视角下探讨一词多义现象的本质及其翻译策略。

1 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从词的起源和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多义词的若干意义可以分为:原始意义与派生意义;中心意义与次要意义。

原始意义指词的最初意义,也可称为本义。

派生意义是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可称为转义。

从社会因素来看,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产生和发展。

每一种语言都会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真实地反映这些变化以满足表达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需要,然而无限的客观世界和无限的人们想象面对的是人们有限的词语数量和有限的造词能力。

因此,一词多义现象便应运而生。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认知的范畴化导致了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

如果词汇的多个义项被视为一个范畴的话,那么该范畴系统是这样形成的:在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以基本义(本义)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其它义项(转义)。

这个以原型义项为核心而形成的范畴系统是以家族相似性为前提的,即原型与非原型成员、非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之间可相互有联系,或者说,本义与转义、转义与转义之间互有联系。

可见,一词多义的存在是有理据的。

一词多义的形成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其存在的理据性。

一词多义主要通过辐射型,连锁型和综合型三种方式形成。

辐射型是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许多意义。

连锁型是从原型意义出发衍生出第二个意义,然后再从第二个意义产生出第三个意义,以此类推。

一词多义与隐喻

一词多义与隐喻

词多义与隐喻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它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因此语言词汇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又复杂的语义系统。

在词汇中,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满足人们不断认知世界的简单有效的途径。

单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发展而成的。

胡壮麟(1997:52)曾经指出:“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新鲜感得益于隐喻的创造。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是一词多义现象发生的根本性理据。

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在英语词义扩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得出对于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

一个词在被人类创造并使用之初,往往是单义的,只是用来表示一定的事物、现象或者行为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新的事物、现象、观念也不断地产生。

因此,为了解释和理解新事物,开展有效的交流,进而更好地认知世界,人们往往会借用现有的词汇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意思,以增强原有词汇的表达能力,这种现象在科学界较为常见,如英语中infancy代指事物发展初期,mouse (老鼠)指代鼠标,virus 指代电脑病毒,这种用法一旦被语言使用者所接受,就引申成为该词的一个新义项,这个词就成了一个多义词,一词多义现象由此而来。

一词多义种种意义之间是连通的,其连通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串联式( linking ),一种是放射式( radiating )。

所谓串联式指的是从一个意义产生第二个意义,然后丢开第一个意义不顾,直接从第二个意义产生第三个意义,并以此类推;所谓放射式,指的是以一个意义为中心而演变的,派生出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彼此独立的(谢之君,2007:112)。

我们先看串联式的词义扩展方式,如汉语中的“习”最初的意义是“鸟数飞”,后来引申为“温习”,因为温习是多次反复的行为,后来引申为“习惯”,因为习惯是多次反复的行为所形成的 (谢之君,2007:112),这其中词义呈线状扩展。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汇总(精选.)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汇总(精选.)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汇总一、之:(一)助词(1)结构助词,的故时有物外之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无丝竹之乱耳;臣以王吏之攻宋(3)助词,补充音节,无实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莲之爱(二)代词(1)代人,他(她)(的),他(她)们(的)借旁近与之;问所从来,具答之(2)代物。

或以钱币乞之(仲永的诗);昂首观之(蚊子)(3)代事。

闻之,欣然规往(4)代我。

君将哀尔生之乎?(5)指示代词,这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三)动词去,往,到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多助之至(四)相当于“以”局促一室之内二、于(1)在又留蚊于素帐中;战于长勺;相与步于中庭(2)给勿施于人(3)比贤于材人远矣;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4)被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5)到饮于河、渭;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从舜发于畎亩之中(7)向胡不见我于王;告之于帝(8)和,跟,同曹操比于袁绍(9)对于不戚戚于贫贱三、以(1)用徐喷以烟;以衾拥覆;祭以尉首(2)把以丛草为林;必以分人(3)凭,凭借可以为师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4)来无从致书以观;嘱予作文以记之(5)用来盖以诱敌(6)认为不以疾也(7)按照策之不以其道(8)因为扶苏以数谏故;以中有足乐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连词,相当于“而”卷石底以出(10)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11)以致于以塞忠谏之路也四、而(1)连词,表并列蔚然而深秀;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2)连词,表承接,有时可翻译为“并且”、“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3)连词,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蹴尔而与之;可计日而待也(4)连词,表转折,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宋无罪而攻之五、为(1)因为项为之强(2)当作,作为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作……);武陵人捕鱼为业(3)是知之为知之;项燕为楚将(4)成为卒之为众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5)做为宫室、器皿、人物(6)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7)为此愿为市鞍马(8)向为天下唱(9)对不足为外人道也(9)为了不必为己(10)被山峦为晴雪所洗;士卒多为用者(11)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2)心理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六、其(1)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苦其心志;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指示代词,这(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其境过清(3)其中(的)其一犬坐于前;既克,公问其故(4)自己的蹲其身;并自为其名;以乐其志(5)难道其真无马邪(6)其实其真不知马也(7)大概其恕乎(8)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如土石何七、则(1)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常见文言现象之一词多义

常见文言现象之一词多义



一 词




叁贰壹










壹含 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
贰现

本义
本义是指最 初造字时表 示的意义
词的引申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 下的这些引申义:
1、深奥、深刻,深入。如: 道理很深
2、深厚。如:友谊很深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4、浓,重。如:颜色太深
解析:B项 拔:超出、超越、超过 。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推断法五 通假字法
文言文中有不少同音假借现象,如“蚤”通“早”等,因此,我们有时可以尝试着找一找通假关系,用本字推断含义。
例:甲兵顿 弊而人民 日以安于 佚乐。
“顿”的同音字近 音字中有一个“钝”, 后者是指不锋利。由此 可推断出“甲兵顿弊” 就是“甲弊兵钝”,因 为长期放弃战备而“盔 甲破弊,兵器不锋利” 了。你还会发现,“佚 乐”者,“逸乐”也。
偏旁部首法课堂练: 一、析字形,释词义 ①日籴(dí)太仓五升米
买进(粮食)
②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 卖出(粮食)
二、联语境、析字形,释词义
1.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治理
2.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烤肉
3.抚军亦厚赉(lài)成名。 赏赐、奖赏
劓:会意。从刀,从鼻。刀割鼻子。本义:劓刑。割鼻的刑罪,古代五刑之一 五刑:劓yì(割鼻)斩趾(斩左右脚趾)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打)枭xiāo首(将人
推断法三 对称结构法
古人常在并列结构﹑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上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因此处在相邻 或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其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如“布德施惠”中“施”与 “布”、 “德”与“惠”同义或近义,“彼竭我盈”中“彼”与“我” 、“竭”与“盈”含 义相对或相反。

文言文一词多义

文言文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二不要离开课本,应该说我们高中三年的学习,在高考卷上最直接体现出来的,就是课内所学的文言文。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来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掌握它的常见义项、用法。三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例: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 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2)接近联想。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3)对比联想。去(本义“藏”—离开—废除—舍弃)
4.要集中记忆。
?
3.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1)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
举例“亡”说明,《说文解字》说:“亡,逃也”,可见“亡”字的本义是“逃跑”。由“逃跑”这个意义可以推衍联想出好多其它的意思。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②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指人的死亡)。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国家的灭亡)。④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丧失)。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通“无”,相当于“没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一词多义和同形(同音)异义的基本特征

一词多义和同形(同音)异义的基本特征

一词多义和同形(同音)异义的基本特征
,能体现出逻辑性。

词义多变的含义
词义多变指的是一个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即一词多义。

这种现象会导致
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出现歧义,如果未能清楚表达出来的话,可能会造成沟通的不良影响。

同时,文字也有可能是“同形异义”的,也就是说一个词本身形态相同,但含义不同,也可能带来误解。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的基本特征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它们可以是同义词、反义词或是
其它更专业的表达方式,比如同义的动词、形容词等。

而同形异义指的是一个词的形态是一致的,但其语义不同,最典型的就是多音字,也就是拼音相同,但意义也各不相同的词。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在使用语言时易产生混淆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在实际使用时会给许多用语带来不便,会导致歧义,使得
表达混淆。

比如有某个名词可以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若未能清楚表达该词带来的具体涵义,就有可能发生误会;此外,如果拼写错误或者重音错误,一个词的意义也可能完全改变。

使用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时需要确保准确性
对于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要想让沟通更加顺畅,我们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要使用恰当的话语确保记者的表达准确性和可被理解性,同时也应注意在日常问答中可能出现的词语重叠等情况。

此外,在正式文本中可以在括号中进行解释,让读者能够清楚了解具体的概念。

高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高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王之无射(yì)也;可汗(kè hán)大点兵。
“同”和“通”的区别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
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

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 ”通“作者本来要
写的字”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
• [今义]鼻涕
•窃 以 为 与 君 实 游 处 相 好 之 日 久 。
(《答司马谏议书》)
窃 • [古义]私下,私意,“我”的谦 词
• [今义] 偷窃
如:“很”,古义是凶 狠,表示的程度很深,现在表 示的程度则更弱化了
如:“怨”,古义表示 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 责备。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 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传》)
“不(fǒu)”通“否”
异读和破读
• 文言文中的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有特殊的读音。 • (1)破音异读:改变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的词性
和意义。王(wàng,为王)天下;衣(yì,穿)褐 • (2)通假异读:属(zhǔ,通“嘱”)予作文以记
之;君子生(xìng,通“性”)非异也 • (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还保留着古音。周景
“ 矜”,通“鳏” guān,老而无妻的人。 16、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
“曾”,通“层”。
范纯礼传
纯礼字彝叟,以(因为)父仲淹荫(庇荫。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循例 受封,得官),知(做……知县)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北宋第四个 皇帝赵祯的寝陵)建,京西转运使(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 中央或地方官职)配木石砖甓(pì瓦)及工徒(工匠)于一路(宋元时期 的行政区划名),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把)白(报告,禀告)陵使韩 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质问、责问)之, 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一年或四季)缮(修缮)治(管理)无虚 日(空闲的日子),今乃(居然,竟然)与百县均(均摊)赋,曷若(何 如,不如)置(搁置)此,使之奉(供奉)常时用(用度)乎?”琦是 (认为……对)其对(对答,应答)。还朝,用为三司(盐铁、户部、度 之)盐铁判官(古代官职、隶属盐铁部) ,以比部员外郎(刑部比部司次 官)出(京官外任)知遂州。

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

⼀词多义现象⼀、引⾔⼀词多义是⼀种普遍⽽重要的语⾔现象,更是英语词汇的⼀⼤特⾊。

英语中纯粹的单义词很少,绝⼤多数词都是多义词,即⼀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李福印,2006)。

那么多义词产⽣的途径有哪些呢?⼀词多义现象中,词义拓展的⽅式有两种:辐射(radiation)与连锁(concatenation);从认知语⾔学⾓度来说,隐喻与转喻是多义词词义延伸和拓展的途径。

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不仅会加深我们对多义词的理解,⽽且它对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时会产⽣⼀些重要的启⽰。

(⼀)多义词产⽣的原因。

⼀词多义(polysemy)即⼀个词具有多种意义,⽽且意义之间密切相关,如英语中mouth of a river 与mouth of an animal。

前者是后者意义的隐喻性延伸,两个意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month 属于多义词的范畴。

多义词现象是语⾔经济性和灵活性的⼀种体现。

它是语⾔的⼀种优点,⽽⾮缺点。

这是因为,语⾔词语在获得新的意义的同时,并不⼀定要以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作为代价。

在不增加词汇数量的情况下,可表达的意义范围扩⼤了,这是语⾔经济性和创造⼒的表现(束定芳,2000)。

产⽣多义词的原因有多种。

不同学者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论述。

本⽂作者归纳并认真分析后,认为在词义变化过程中产⽣⼀词多义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点:1.使⽤范围的转移(shift in application)。

这是产⽣⼀词多义最主要的原因。

如handsome 原来⼀般只⽤于形容男性的相貌,义为“英俊的,帅的”。

如果⽤来形容⼥性,如a handsome woman,其意义就变成了“健美⽽端庄的,标致的”。

如果⽤于修饰⾦钱,如a handsome sum of money,意义则是“可观的,相当多的”。

⼀些词在不同场合下使⽤时意义也各不相同,以形容词sharp 和blunt 为例(段满福,2004)。

sharp(⼑具)尖利的→(⾔语)苛刻的→(⾏动)直截了当的→(感觉)剧烈的→(智⼒)敏捷的;blunt(⼑具)钝的→(⾔语)直率的→(⾏动)笨拙的→(感觉)迟钝的→(智⼒)愚笨的。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今天,语文网小编将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整理如下,一起来看看吧!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拂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二章》②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不顺)《二章》故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二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十则》③广故数言欲亡(故意)《陈涉世家》④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样)《狼》⑥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若①若为佣耕(你)《陈涉世家》②若夫霪雨霏霏《跟“夫”连用,用在一段话开关用以引起下文》《岳阳楼记》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愚公移山》⑤若听茶声然《好像,似乎》《核舟记》得①……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感恩)《鱼我所欲也》②一狼得骨止(得到,获得)《狼》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进入)《狼》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二章》夫①其夫呓语(丈夫)《口技》②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二章》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愚公移山》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啊)《岳阳楼记》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岳阳楼记》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岳阳楼记》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细看)《岳阳楼记》开①开我东阁门(打开)《木兰诗》②旁开小窗(设置)《核舟记》③连月不开(放晴)《岳阳楼记》一①一碧万顷(都,一概)《岳阳楼记》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③孤帆一片日边来(数词)《望天门山》④传一乡秀才观之(全,满)《伤仲永》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芳①野芳发而幽香(花草)《醉翁亭记》②芳草鲜美(发出香味的)《桃花源记》临①把酒临风(面对着)《岳阳楼记》②临溪而渔(靠近)《醉翁亭记》③东临碣石(登临)《观沧海》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出师表》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秀丽)《醉翁亭记》②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亭记》见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木兰诗》②曹刿请见(拜见,谒见)《曹刿论战》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胡不见我于王(引见)《公输》书①乃丹书帛曰(写)《陈涉世家》②得鱼腹中书(帛书)《陈涉世家》③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书信)《石壕吏》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册,公文)《木兰诗》语①卒中往往语(谈论,说)《陈涉世家》②贫者语于富者(告诉)《为学》章①又用篆章一(印章,图章)《核舟记》②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显著)《黑池记》然①吴广以为然(对,是)《陈涉世家》②庞然大物也(……的样大)《黔之驴》③然而,北通巫峡(这样)《岳阳楼记》谓①太守谓谁(是)《醉翁亭记》②太守自谓也(命名)《醉翁亭记》③何以谓之文也(称作,叫作)《〈论语〉十则》④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爱莲说》⑤义兴人谓为三害(称为)《周处》鄙①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曹刿论战》②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出师表》③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益①不治将益深(更,更加)《扁鹊见蔡桓公》②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孟子〉二章》③有所广益(增益)《出师表》志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志向,志趣)《为学》②寻向所志(标记)《桃花源记》③处处志之(做标记)《桃花源记》寻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找)《桃花源记》②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或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陈涉世家》②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岳阳楼记》食①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马说》②食不饱,力不足(吃)《马说》③一箪食,一豆羹(吃的东西,粮食)《鱼我所欲也》道①会天大雨,道不能(路)《陈涉世家》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途)《出师表》③策之不以其道(方法,措施)《马说》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王道)《〈孟子〉二章》⑤伐无道,诛暴秦(道义)《陈涉世家》⑥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桃花源记》令①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命令)《陈涉世家》②攻陈,宽守令皆不在(官名)《陈涉世家》③令辱之(使,让)《陈涉世家》④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让)《陈涉世家》具①故人具鸡黍(准备饭食或酒席)《过故人庄》②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准备)《活板》③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具备)《核舟记》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尽)《桃花源记》⑤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都)《岳阳楼记》就①还来就菊花(亲近,观赏)《过故人庄》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趋,赴)《隆中对》③瞬息可就(完成)《活板》并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狼》②并杀两尉(一共)《陈涉世家》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全、都)《桃花源记》④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和,以及)《核舟记》国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国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岳阳楼记》名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起名字)《醉翁亭记》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木兰诗》③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有名的,著名的)《马说》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声)《陋室铭》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解释)《口技》亡①今亡变死(逃跑,逃亡)《陈涉世家》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孟子〉二章》③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愚公移山》④亡羊补牢(丢失)为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制作,制成)《公输》②为坛而盟(修筑,建造)《陈涉世家》③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活板》④孰为汝多知乎?(以为,认为)《十则》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是)《出师表》备①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岳阳楼记》②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准备,防备)《活板》③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备办,做)《石壕吏》乘①车六七百乘(量词,读shèng)《陈涉世家》②公与之乘(坐,驾)《曹刿论战》行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行走)《桃花源记》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行)《观沧海》③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指军队)《出师表》④行拂乱其所为(行动)《二章》⑤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品德》《出师表》⑥行收兵(行军)《陈涉世家》⑦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陈涉世家》会①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口技》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合,聚合)《陈涉世家》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会)《岳阳楼记》④长风破浪会有时(必然,一定)《行路难》⑤每有会意(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奔①屠乃奔倚其下(急走,跑)《狼》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指飞奔的马)《三峡》易①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为学》②愿以十五城易璧(交换)《公输》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改变)《愚公移山》市①东市买骏马(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木兰诗》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买)《木兰诗》③百里奚举于市(市井)《二章》自①并自为其名(自己)《伤仲永》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十则》数①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几个,读shù)《寓言四则》②珠可历历数也(计算,读shǔ)《核舟记》类①佛印绝类弥勒(像)《核舟记》②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一类)《活板》策①执策而临之(鞭子)《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马说》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iǎn)《爱莲说》②芳草鲜美(鲜艳,读xiān)《桃花源记》卒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终于)《送东阳马生序》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士兵)《陈涉世家》③生卒不详(死)环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二章》②环滁皆山也(环绕)《醉翁亭记》景①四时之景不同(景物)《醉翁亭记》②至若春和景明(日光)《岳阳楼记》极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岳阳楼记》②感极而悲者矣!(极点)《岳阳楼记》③……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岳阳楼记》意①与君离别意(情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望西都,意踌蹰(心绪)《山坡羊•潼关怀古》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情趣)《醉翁亭记》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狼》胜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好的)《岳阳楼记》②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胜利)《陈涉世家》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十则》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军队)《曹刿论战》请①公将战。

谈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谈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谈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型范畴理论在课堂一词多义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原型范畴理论在提高学生的多义词理解和应用方面是有效的。

本研究为课堂一词多义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学习中普遍存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多义词已成为语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多义词的认知和理解有很好的解释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原型范畴理论在课堂一词多义教学中的应用。

原型范畴理论是由Rosch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原型或典型样本来认识和理解范畴的。

在语言学领域,已有研究将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多义词的认知和理解(e.g., Geeraerts, 1997; Laufer & Shobbrook, 2004)。

一些研究也探讨了课堂一词多义教学的问题(e.g.,齿轮和 Geeraerts, 2004; Stefanowitsch & Gries, 2003),但很少有研究将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课堂一词多义教学。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验。

我们设计了一份教案,将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课堂一词多义教学中。

然后我们对这些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并收集他们在多义词理解和应用方面的数据。

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以评估原型范畴理论在课堂一词多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经过实验教学,我们发现,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学生在多义词理解和应用方面的成绩。

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数据,我们发现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多义词的能力上有显著的提高。

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原型范畴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多义词的内在和语义特征,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词汇能力。

学生也反映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他们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原型范畴理论在课堂一词多义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这一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一词多义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一词多义》课件

《一词多义》课件

语境
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一个词的含 义通常是明确的。通过理解上下 文,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词义。
意图
说话人的意图决定了他们使用某 个词的具体含义。通过了解说话 人的意图,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词 义。
选择明确的词汇
01
选择具有单一、明确含义的词汇 ,以减少歧义的可能性。
02
使用专业术语或行话,这些词汇 通常具有明确的含义,可以减少 歧义。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宝黛之争”中的“宝”既可 指贾宝玉,也可指宝物,而“黛”既可指林黛玉,也可指青 黑色的颜料。
新闻报道中一词多义的实例
新闻报道要求语言准确、简练,但在某些情况下,一词多义的使用可能会引发歧 义。
例如,“美国总统拜登宣布竞选连任”,这里的“竞选”既可理解为拜登的竞选 活动,也可理解为其他候选人的竞选活动。
06
一词多义的实例分 析
常见的一词多义实例
例子1在英语中,“bank”词既可表 示“银行”,也可表示“河岸”

例子2
汉语中的“方便”一词,既可以表 示“便利”,也可以表示“上厕所 ”。
例子3
法语中的“patron”一词,既可表 示“老板”,也可表示“守护神” 。
文学作品中一词多义的运用
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巧妙运用一词多义来丰富语言的表达力和 艺术性。
积极影响
一词多义现象丰富了语言的表 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灵活性 和表现力。
负面影响
一词多义现象也给语言交际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
不断学习和掌握。
02
一词多义的常见类 型
同音异义词
总结词
指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
详细描述
同音异义词由于发音相同,容易造成混淆,需要特别注意区分其不同的意义和 用法。例如,“到达”和“达到”虽然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前者指到达某 个地方,后者指达到某种程度或标准。

[高中语文知识点]一词多义

[高中语文知识点]一词多义

[高中语文知识点]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

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比较重要的4个“xing”:信: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

意为“诚实”“忠诚”“守信”。

如:A.信臣精卒。

(《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

(《过秦论》)(2)动词。

意为“相信”。

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

如: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

如:烟波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兴: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

用作动词:(1)兴起,发生。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2)发动。

如成语“兴师动众”。

文言文复习之实词一词多义

文言文复习之实词一词多义

今复十年,存亡不可知。 《苏武传》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暮而果大亡其财。《智者 疑邻》
现在又过了十年,是活着还是死 死亡 了都不了解。
这真是决定危急存亡的时刻。 灭亡
晚上,果然大量地丧失了财物。 丧失、 丢失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的,如果无 通 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限度的滥用,那么物质财力就必 “无”, 然短缺。 没有
2、语境推断法
• 例如:
• 1、借助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2、借助外部语境来推断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叙述) ②而渔工水师虽之而不能言 (用文字记载) (随着、和着) (应答)
3、课文迁移 法
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 “胜”,禁得起,能承受。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词义
•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 信义著于四海
• 分析:
• “信”在“知”前,作状语 “确实”
• “犹”是副词 ,“信”处在谓语位置,是动词“相信” • “信义”处在主语位置上,“著”是谓语,“信”为“信誉”
作业:核按钮P95
6、 语法分析推断 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
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
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 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 “用眼睛示意”。 《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 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一词多义现象的隐喻认知研究

一词多义现象的隐喻认知研究

一词多义现象的隐喻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互相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是通过人为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一、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所有词汇的所有意义最终是来自身体经验”(Malinowski),持经验主义语言观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不是事物本身的模印,而是事物在心灵中造成的图像的反映(洪堡特 1988:45)。

语言中词语的意义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人类用语言符号来描述其自身经历的主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经验,并赋予它们名称,从而形成语言中反映主客观经验世界的一个个概念的。

原始的概念往往是对某些具体语境下的具体事物的指称,其语义是单一的、具体的。

随着人类体验的增多,每一个事物或现象如果都用一个特定的词汇来指称,势必会产生庞大的词汇和表达式,这样容易造成人脑记忆的沉重负担,反而不利于掌握和交际。

出于语言的经济、实用原则,用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不同的意义就成了语言发展的必然,它便于人们简便、有效地交流和认识世界。

认知语言学认为,尽管语言符号在基本范畴等级上有一定的任意性,但是在构成上位范畴的词或词组乃至短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是有理据的。

这种理据不在于通过形式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事物,而在于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即语言形式相对于人的认知结构来说不是任意的。

多义词的多义义项与原始语义之间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语义关联,这种语义关联背后隐藏着的语义理据是一种心理联想,它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两大认知手段来实现的。

二、一词多义现象的隐喻认知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的装饰,更是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隐喻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赵艳芳)。

人类通常是按照“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事物→认识较远的事物→认识抽象的概念”这样一个认知模式来认识世界的,当人类需要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的时候,采用隐喻的思维方式,根据事物间的相似性,借助已知的事物去类比、认识和理解新的事物,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从而完成语义的延伸和抽象概念的表达。

浅析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浅析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浅析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概述: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相互联络的意义。

先前的语义学实际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实质,因此不能对这一现象作出充沛的解释。

认知言语学实际以为多义现象的构成是人类经过认知手腕如原型实际、隐喻等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进程,是人类认知范围和概念化的结果。

另外,本文还论述了两种确定多义词义项的方法:语境和关联。

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释不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应用的方法,关于英语教学也有极大协助。

1.引言简直在一切言语中,一词多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

一词多义是一种多义聚合现象,指的是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相互联络的意义。

在现代英语中,绝大局部词语为一词多义。

有些词有两种或三种意义,而一些最为常用的词则有上百种意义。

例如,get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义项高达150多个。

一词多义现象不时以来都遭到众多言语学家的关注,是言语学研讨的对象之一。

不同流派的言语学家试图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一词多义的构成进程。

传统的语义实际由于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实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沛的解释。

认知实际以为一词多义现象的构成是人类经过认知手腕,如原型实际、隐喻等,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进程,是人类认知范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

另外,本文还论述了两种确定多义词义项的方法:语境和关联。

2.以往言语学家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研讨在言语学界由来已久。

例如,Taylor以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言语方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亲密相关意义的聚合(Taylor,1995:99)。

McCauley以为在字典上把与一个语音方式有联络的一切相关意义都编排在一同是没有理由的,一个词条只能有一种语义、一个词形、一种句法范围(McCawley,1968:126,转引自Hopper & Traugott,1993:69)。

依据这一观念,世界上则应该存在一种最理想的言语,在这种言语中每一个词的意义都是十分清楚的。

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

二、一词多义的历时解析
2. 1 词义的历时发展
“ 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绝对不变性是不存在的; 语言的任何部分 ( 。犅犪 都会发生变化” 索绪尔, 词汇 1 9 8 0:1 9 4) 狌 犺和 犆犪 犫 犾 犲( 1 9 9 3)认为, 犵 ·1 9 3·
① 单词放入两条斜线内表示该词的词形。
— —旧词消亡, 最能反映语言的变化— 新词产生, 现存词汇的词义变化。词 义的变化包括词义的改变和旧词增加新义。用旧词表达新义是满足人们 交际需要的既简单又方便的途径。一词多义现象是词义历时发展中的 。 原义与衍生词义共存, 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必经阶段( 犛狑犲 犲 狋 狊 犲 狉1 9 9 0) 现象。 、认 同 词义 的 历 时 发 展 大 致 经 历 四 个 阶 段: 发 起 ( 犻 狀 犻 狋 犻 犪 狋 犻 狅 狀) ( ) 、 ( ) 、 ( )/ 犪 狉 犲 犲犿犲 狀 狋 传播 狊 狉 犲 犪 犱 词汇化 犾 犲 狓 犻 犮 犪 犾 犻 狕 犪 狋 犻 狅 狀 规约化 犵 狆 ( ) 。 ( 衍生的词义首先得由某个说话者 在特 犮 狅 狀 狏 犲 狀 狋 犻 狅 狀 犪 犾 犻 狕 犪 狋 犻 狅 狀 狊 犲 犪 犽 犲 狉) 狆 人们还没有词 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原因发起。如在打字机发明后不久, 汇来表达打印的文稿。这时有两种选择:创造新词; 用旧词表达新义。 用旧词表达新义是更简单、 方便、 经济的途径。于是便有一名发起者用 。 听话者 ( 打印文稿” 犿犪 狀 狌 狊 犮 狉 犻 狋来表示 “ 犺 犲 犪 狉 犲 狉)会根据与 犿犪 狀 狌 狊 犮 狉 犻 狋 狆 狆 ,结合新的语境 ( 相联系的原义 “ 手写稿 ” 打印机打出的 )推断出单词 ” 。当听话者接 打印稿、 原稿( 未印刷成书的稿件) 犿犪 狀 狌 狊 犮 狉 犻 狋的衍生义“ 狆 受了这一衍生词义, 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便达成了共识。这种共识很快 在语言社团内传播, 越来越多的社团成员接受这个新词义。一旦新词义 获得进入词汇( 的权利, 拥有自身的地位并在语言社团内固化下 犾 犲 狓 犻 犮 狅 狀) , , 来 即词汇化和规约化了 词义的历时发展便获得成功。 理据性是词义历时发展的根本依据, 是人类思维特点的具体反映。 从历时的角度看, 衍生词义与其源词义 ( 之间存在着理 狊 狅 狌 狉 犮 犲犿犲 犪 狀 犻 狀 犵) 据性关系, 这种理据性关系, 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两大认知手段实现 ( 。 如图 1 所示, ( 见3. 2) 犪)中的词义2、词义3、…… 词义狀 是通过辐射 ( 的方式从中心词义词义1 衍生而来的, 这些衍生词义拥有同等 狉 犪 犱 犻 犪 狋 犻 狅 狀) ( ……词义狀 是 的地位, 与中心词义的距离基本相等; 中的词义2、 词义3、 犫) 词义1) 一步一步衍生而来 通过连锁( 犮 狅 狀 犮 犪 狋 犲 狀 犪 狋 犻 狅 狀)的方式从中心词义( 的, 中心词义( 词义1) 是词义2 的源词义, 词义2 是词义3 的源词义,…… , 词义狀-1是词义狀 的源词义 从词义2 到词义狀 与中心词义的距离越来越 ( 远。辐射和连锁两种方式在词义衍生过程中可任意组合, 便是其中一 犮) 例。( 犮)中的词义衍生是通过连锁和辐射两种方式完成的,词义2、词 ……词义狀 是通过连锁的方式衍生自中心词义, …… 义3、 而词义犪、 词义犫、 词义狕 又是通过辐射的方式衍生自中心词义的。从理论上讲, 我们还可以 ·1 9 4·

中文学校 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中文学校 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自然语言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外语学习中的难点。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一旦掌握多义现象,它马上就变得趣味盎然。

当然在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加明显,也更为普遍,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注意掌握。

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为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前者在语言中表现为单义词,后者表现为多义词。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

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总是在不断地增加,所以让一个词兼表几个相互有联系的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原则。

词义的派生首先要有现实的基础,这就是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食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

其次,现实现象的这种联系怎么被用来作为派生的新义的线索,那与语言社会的生活环境、劳动关系、风俗条件和人的思维活动、语言成分的相互作用有关。

俄语中的окно是“窗户”的意思,后来它也表示冰窟窿,云层中透出的青天,两节课之间的空当这些意思。

因为这些事物或现象在某些方面的形象都有些像窗户。

所以,多义词的派生和它所从出的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产生的途径就是平时所说的引申。

引申大体上可以分为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

一个词包含几个意义,可以大大减少语言符号的数目;而每个意义又各有自己的上下文从而得以区分,所以这都是语言的经济性、简明性的具体表现。

The polysemy phenomenon in languagesThe polysemy phenomenon is the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among various languages,and the difficult part to learn as well.however,to master the rule of the polysemy will help you a lot with language study.Especially in mandarin Chinese,the polysemy is more obvious and common,so during the routine study,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at.A word’s meaning can be concluded to represent one kind of realistic object and also related several kinds of realistic objects,so the former one is the monoseme and the latter one is the polysemant.When the word has been created,it is usually a monoseme.With the process of using it,the word gradually contains the related meanings and it becomes the polysemant.The number of objects which need expressing in the language is always increasing,thus,using one word to express the different meanings without creating new words is very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Derivation of the words depend on the realistic basic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derived meanings must exist,then,the relation is also the clue to the new meaning,which is connected to the environment,relationship,people’s thinking activities and other things in the language society.For example,the окноin Russian means the window,and later it develops to represent the ice hole,the sky behind the cloud and the break between lessons,because these things all relate to the window.A word contains different kinds of meanings,which can help to decrease the number of word characters and each meaning has it own context to distinguish meanings from each other.Therefore,they all reflect language’s economical and concise.。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张素侠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

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现象的生成进行分析, 认为词的多义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词的多义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生成的。

关键词:一词多义转喻隐喻原型范畴 1 引言几乎在所有语言中,一词多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语言的多义现象并进行专门的研究,它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认知经济性原则的客观要求。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赵艳芳2000:36)。

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它们以各种方式发生联系。

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词多义的语义延伸机制。

2 词汇延伸意义的认知性词汇的延伸义指的是从原义派生和演化出来的词义。

语言在其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一个词只对应一个意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展,交际能力不断增强,语言符号也要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际的需要,于是一个语言符号就具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

多义现象的产生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需要。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的认识和储存能力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语言要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

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存在客观上的相关性或相似性,或是在理解新事物时加入了主观上的相似性。

人们的这一认知思维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作为思维工具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语言上,具体表现为运用已知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表达新观念或描述新经验。

于是,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概念被不断扩充与抽象化,赋予旧词以新义,继而产生了一词多义。

由于词汇意义的拓展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词汇的延伸义就不再具有任意性特征,而是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具有了认知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语言现象,更是英语词汇的一大特色。

英语中纯粹的单义词很少,绝大多数词都是多义词,即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李福印,2006)。

那么多义词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一词多义现象中,词义拓展的方式有两种:辐射(radiation)与连锁(concatenation);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说,隐喻与转喻是多义词词义延伸和拓展的途径。

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不仅会加深我们对多义词的理解,而且它对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时会产生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多义词产生的原因。

一词多义(polysemy)即一个词具有多种意义,而且意义之间密切相关,如英语中mouth of a river 与mouth of an animal。

前者是后者意义的隐喻性延伸,两个意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month 属于多义词的范畴。

多义词现象是语言经济性和灵活性的一种体现。

它是语言的一种优点,而非缺点。

这是因为,语言词语在获得新的意义的同时,并不一定要以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作为代价。

在不增加词汇数量的情况下,可表达的意义范围扩大了,这是语言经济性和创造力的表现(束定芳,2000)。

产生多义词的原因有多种。

不同学者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论述。

本文作者归纳并认真分析后,认为在词义变化过程中产生一词多义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使用范围的转移(shift in application)。

这是产生一词多义最主要的原因。

如handsome 原来一般只用于形容男性的相貌,义为“英俊的,帅的”。

如果用来形容女性,如a handsome woman,其意义就变成了“健美而端庄的,标致的”。

如果用于修饰金钱,如a handsome sum of money,意义则是“可观的,相当多的”。

一些词在不同场合下使用时意义也各不相同,以形容词sharp 和blunt 为例(段满福,2004)。

sharp(刀具)尖利的→(言语)苛刻的→(行动)直截了当的→(感觉)剧烈的→(智力)敏捷的;blunt(刀具)钝的→(言语)直率的→(行动)笨拙的→(感觉)迟钝的→(智力)愚笨的。

由此可见,一个词由于使用范围的转移,可用于不同的语义场,具有不同的意义。

2.不同社会领域中词具有特殊专业意义(specialization in asocial milieu)。

属于社会原因。

如律师们所说的action 往往是legal action(法律诉讼),而士兵们所说的action 可能就是military action(军事行动)了;又如生意人谈论company 一词时多指公司,而船长说company 时意义多为全体船员。

3.由于修辞用法而产生多义。

因篇幅所限,我们只选择最主要的两种修辞方法,即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来讨论。

在多义词形成的途径问题中,我们还会从认知角度来具体分析这一点。

在暗喻修辞里,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所以在eye of a needle(针眼),teeth of a tomb(梳齿),neck of a bottle(瓶颈),bridge of a pair of glasses (眼镜架),lip of a cup(杯口)中,eye,teeth,neck,bridge 和lip 都是比喻用法,它们和本体之间外形相似。

从而这些词具有了多种意义。

再来看转喻。

转喻也称为借代,就是用一个密切相关的事物来指另一个事物,例如:She sets a good table,其中table 在此处的意思是supply of food,用“桌子”来指代“食物”。

在He is nice,but he h asn’t got much brain (他人很好,却不太聪明)中,用“头脑”来指代“智力”。

4.外来词的影响(foreign influence)。

如汉语中的“的”由于英语中的taxi 音译的影响,其“出租车”的义项似乎也得到了确定。

(二)多义词各意义的形成途径1.辐射式与连锁联结。

一个词最初往往只有一个意义,它的其他意义是如何出现的呢?词义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过程,即辐射式和连锁联结。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原始意义和派生意义。

一个词最初具有的意义,我们习惯称为原始意义(primary meaning),即本意,是该词使用最频繁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许多其它的意义,称为派生意义(derivational meaning),或叫做引申义。

所谓辐射式,从语义角度,用一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一个词的多个派生意义以原始意义为中心,如射线一般向四周辐射开来。

以单词power 为例,在词典COD(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中,它有多个义项,如:(1)ability to do or act…;particular faculty of body or mi nd…;(2)vigor,energy;(3)active property...;(4)government,influence,authority...;personal ascendancy;political or social ascendancy...;(5)authorization,delegated authority...;(6)influential person,body,or thing...;……Power 的原始意义“ability to do or act”位于中心,其他派生意义像射线一样辐射出来,它们互不干涉,但是原始意义始终贯穿于各个派生意义之中。

下面我们再来看连锁联结。

连锁联结,顾名思义,就是单词后来具有的每个意义都仅仅只和它的前一个意义相关联,从前一个意义派生出来,就像锁链上的环一样,一环紧扣一环。

经过多次派生而产生的意义已经游离于原始意义,与其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了。

例如,candidate(候选人)来自拉丁语candidatus(white-robed,穿白衣的),原义指“穿白衣的人”(a person dressed in white),后用来指“穿白衣的谋求官职者”(white-robed seeker for office)。

原来,在古罗马,谋求官职的人总是穿着白袍子跟老百姓见面,candidate 就有了此义。

现在“穿着白衣的人”这个原始意义已经废弃了,candidate只用来表示“谋职者,参加考试的人”。

事实上,这两种词义演变的途径或过程不是泾渭分明的,通常是交叉进行的。

2.隐喻与转喻。

我们亦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多义词产生的方式。

从认知角度来分析一词多义现象,可知隐喻和转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学者对此都曾有论述。

“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隐喻就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语义产生的根源”。

(赵艳芳,2001)“一词多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

这种联系往往通过隐喻建立起来”。

(陈忠,2005)也正如Leech 所认为的那样,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Leech,2000)。

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是一个域向另一个域的映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的关系。

转喻的投射一般是双向的,主要模式有“整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地名与机构”,“原因与结果”和“人名与作品”等。

(李瑛,文旭,2006)我们以head 一词为例,在CALD(Cambridge Advanced L earner’s Dictionary)辞典给head 列出的众多名词义项中,我们只选择3 个来分析:(1)the part of the body above the neck that contains the eyes,nose,month and the brain.(头,头部)(2)a person or animal when considered as a unit.(表示人或动物的数量单位:头,只)(3)the larger end of a nail,hammer,etc.(钉子或锤子的大的一头)义项(1)自然称为head 的原始义项。

义项(2)便带有转喻的认知特征,头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把头作为人或动物的数量计算单位,点头的数量就表示点人或动物的数量,这种以部分带整体就是转喻的思维模式。

再看义项(3),义项(3)与本意具有相似性的特征,属于隐喻性的思维模式,因为其中把人的头映射到了实体钉子和锤子上,这是两种不同域之间的映射。

由此可见,词义的延伸主要依赖于转喻的邻近性思维特征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

二、一词多义现象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以上对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原因,形成途径等问题的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多义词的理解与认识,更重要并且具有实践意义的是,我们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里,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通过探索适当的词汇学习方法,来提高效率。

首先,注意阶段性,及时总结。

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要注意到阶段性。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语言学习初级阶段,我们会遇到并记住那些意义明确具体的词汇,但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会发现这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这时就应当积极主动的对这些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做一详细总结,研究各义项之间的关联或形成途径,从而更多更准确的掌握不同义项。

第二,把握中心词义,即原始意义。

由于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存在着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的联系,因此如果能围绕原始意义,根据联想来记忆词汇,往往会事半功倍。

Nation(2000)指出,多义词认知过程的有效策略是用一个能贯穿于所有意义的词义来定义目标词,这样可以减少所需认知的词汇量。

换句话说,抓住这一贯穿始终的原始词义,就较容易记住其它相关的义项。

第三,要特别注意多义词的使用语境。

在记忆多义词时,不应该仅仅机械地去背诵词典中的定义或概念,这样当多义词出现在不同文章里时,往往还是难以分辨或判断它的含义。

学习者应该依赖具体的语境确定多义词的意义(段建敏,2006)。

以red 一词为例。

其中心意义为“红色”,如a girl in red“红衣少女”。

但在下列不同搭配,不同语境中,其意义各异。

be in the red 表示“亏损,赔本”;to see red 表示“发火,愤怒”;而red-handed 则指“在当场,在犯罪现场”。

可见语境对掌握多义词的重要性。

最后,还应当注意多义词与同形异义词的区别。

分清两者词义的来源,会减少歧义的产生,从而有助于词汇的记忆。

三、结语一词多义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多义词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使用范围的转移;不同社会领域中词具有特殊专业意义;由于修辞用法而产生多义以及外来词的影响。

而多义词的形成途径从两个不同方面来看,可简要概括为辐射式与连锁联结,隐喻与转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