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课本隐性资源
浅谈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因素
浅谈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因素,用好新教材大营小学徐安锦在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隐性因素,有的隐藏在文字当中,有的隐藏在情境图中,隐性因素多。
因此,我们在上新教材时,必须图文结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深挖教材中的隐性因素,才能更深刻理解教材,用好教材,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下面就“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能性”这一内容,教科书上多以图片的方式出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仔细解读主题图,找出或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在课堂上让学生做摸球的游戏,动手操作,积极主动亲身体验,并发表各自发现的结果,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了解摸球结果为什么会这样。
这一阶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并尊重学生的意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提供了丰富的于儿童背景相关的素材,教学时,要更多采用情趣教学,如故事、猜谜、游戏等,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调起学生的学习口味和学习兴趣。
“可能性”这节内容中,让学生选择“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时,所举的例子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易于理解。
另外,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生活中有关可能性的例子”,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最后还有“转盘”游戏,它的设计也比较科学,让学生猜想指针指向结果和实际操作结果,并且多让几名同学实际操作,让全班学生充分理解可能出现的情况,间接地渗透了概率问题,学生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说出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小,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维,使知识得到延伸。
对于教材中的加、减法计算,也存在许多可挖掘性的因素,一般安排先出现学生熟悉、有意义的实际生活场景,提出问题,接着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这些内容,可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多个学生提出于素材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个人解答或全班同学解答的方式,相互交流、传递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发展。
挖掘教材隐性知识,优化高中历史学习
··yz{|}d~ 7" Y◇江苏省泰兴中学 毛伯海隐性知识是指隐藏于教材中未被表述或虽有表述但同学们必须通过一定深度的思考才能理解的知识。
目前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查,而对隐性知识的学习不但影响同学们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也会影响同学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高中历史时一定要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优化高中历史学习,以提高历史成绩。
一、拓展历史背景知识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合理拓展历史背景方面的隐性知识可以将历史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完善历史知识体系。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产生背景和影响。
历史背景是分析历史事件的重要部分,也是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影响。
也恰恰是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得历史不断地延续发展下去,我们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今日之因,预测明日之果。
因此,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时,同学们要有意识地拓展相关历史背景知识,掌握其中的因果关系,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知识。
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的学习为例,本课内容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心展开,其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条件的学习非常关键,同时同学们还要掌握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促进作用。
通过合理拓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背景可91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其发展历程,明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教材中明确表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但没有明确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
因此,同学们可以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横向拓展,挖掘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
然后再联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历史事件进行纵向拓展。
通过挖掘和学习这些隐性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掌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同时了解其对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二、延伸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抽象概括,是我们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
试论高中生物教材中隐性知识的挖掘
试论高中生物教材中隐性知识的挖掘
高中生物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材料,其中不仅包含显性的学习内容,还有许多隐性知识。
这些隐性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磨练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挖掘这些隐性知识非常重要。
首先,挖掘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隐性知识需要老师有较强的教师能力。
老师要深入理解课文,透彻分析学习内容,发现隐性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把课文中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帮助学生明白知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挖掘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学生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讨论及思考等方式,并在课下独自思考,不断挖掘课文中的隐性知识。
学生还应尝试用不同学习方法去理解知识,如在理论层面下将生物知识转化为图片、表格或框架,以加深理解掌握。
此外,学校也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利用课文挖掘隐性知识的兴趣。
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挖掘课文中的隐性知识,在新的环境和新的思路中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效果。
最后,有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引入外部资源,激活学生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挖掘隐性知识。
学校可以安排生物课外活动,如植物园参观、动物园参观等,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挖掘出更多隐性知识,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总之,挖掘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
要内容。
它需要老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学校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引入外部资源,才能将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以提高学习效果。
试论高中生物教材中隐性知识的挖掘
试论高中生物教材中隐性知识的挖掘
隐性知识是指学生未能发现的、未能理解的有价值的知识,它们
往往潜藏在教材的背景和表面之下。
挖掘隐性知识对高中生物教学起
着重要作用。
首先,挖掘隐性知识有助于解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容易使
学生只修一门学科,或者只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挖掘隐性知识,从不同维度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习内容。
其次,挖掘隐性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挖掘隐性知识,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习得如何独立思考,如何从深层
次思考,进行创新思维发散。
这将是一个有益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
日常的理论学习到实践的经验,更好地前进。
最后,挖掘隐性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加大学习的激情。
经过分析教材,学生能够把握教学大纲,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并能
深入思考教材中潜藏的知识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去
探索的求知欲望,获得阅读的乐趣,从而提升学习的参与度。
总的来说,挖掘隐性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它不
仅有助于解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增强学
生的参与度,促进学习的进步。
如何挖掘语文教材文本中的隐性资源——以苏教版小学一年级《家》为例
展 心理 学 家维果 茨 基在 《 思维 与语 言 》 ]中论及
教 育 要 走 在 发 展 的前 面 ,并 提 出最 近 发 展 区 的概 念 ,在语 文 的文 本分 析 中也 同样适 用 ,可能最 初 学 生 没有 办法 深刻 理解 他人 .但 是构建 这样 的训 练平 台将 有 助于 学生更 早 地理解 他人 和形 成 良好 的友谊
0 0 0 0 0
如 ,因果 关 系存 在 于很多 文本 当中 ,这 时 ,教 师就
可 以 自己先 理清 文 章 中的 因果 关 系 ,并 引导学 生追
他人感情 的基础上感 知现实 中的他人和 自我 。 比如 ,让学 生描 述他所 喜欢 的一 个人 ,不 同发 展 阶段 的孩 子 会 做 出不 同的 表 述 ,随 着 年 级 的增 高 ,学生 会更 多地 评 价他人 的心理特 征 而不是 局 限 于具 体 的外貌 特征 。这 种认 识 和理解 他人 的能 力可 以通 过对 文 本 内容 的深入理 解 而得 到提 高 ,苏 联发
成 和构 建等 。 以课 文 《 家》 为例 , 分析 该 课 文 中 所 包含 的 隐性 资 源 : 包含 与 被 包含 的从 属 关 系和 彼 此
需要 与依赖 的爱意表达 。并通过 《 家》 隐性 资源的分析过程 ,归纳总结挖掘其他 文本中隐性资源 的一
般 性 方 法
关 键 词 :隐 性 资 源 ;语 文 教 材 ; 苏教 版 中 图分 类 号 :G 6 2 3 . 2 3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5 — 3 4 7 6( 2 0 1 5 )0 7 — 0 0 4 8 — 0 4
开发课本的隐性资源,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
开发课本的隐性资源,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 —— “折叠公式”的发现及运用带来的思考重庆市永川区第六中学校 屈景兰 潘祥万在上人教版高二数学(下A )(必修)P 25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内容时,把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定义结合图形给予讲解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观察课本中的图9-37所隐含了什么?这一问题抛出后,就逐一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挖掘该图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事实时。
课堂显得尤为寂静。
思考几分钟后,没有一人给予正确答复。
这时,我也充分利用该图,启发学生观察作图,把问题归结到三角形中去求解。
下面就此问题谈一谈我是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从而如何运用它解题的。
实际上,我是在结合图9-37讲解了“最小角定理”后,才把问题抛出来给学生思考的。
由于我所教授的班级是被我区参加“重庆市联招”之后,再录取的学生(我校学生属于三类),学生基础相当的差、底子薄,而独立动手能力更差。
基于这样一种“启而不发”的状况,我只好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了。
但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中,我发挥着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的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逐渐的向我提出的问题靠近,从而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就可以了。
一.“折叠公式”的发现问题:如右图,在平面α内有两条相交 直线OB 与OD ,直线与面α斜交,斜足为O ,AB 垂直面α,AC 垂直OD ,垂足为C ,令 ∠AOB=θ,∠AOC=1θ,∠BOC=2θ ,通过图形的观察、分析,你能发现这几个角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们仍不知有什么关系。
在第二天,我把“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讲了后,再让他们思考,这时,个别学生忙于在草稿本上计算,仍然没有结果。
原因何在呢?我巡视一趟发现,学生没有找到建立好三者的桥梁,导致探求结果失败。
引证如下:设OA=a ,OB=b ,OC=c 。
分别在RT △AOB ,RT △AOC ,RT △COB 中,有bc a c a b ===21cos ,cos ,cos θθθ,则12cos cos cos θθθ=⋅。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隐性资源的挖掘与教学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隐性资源的挖掘与教学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编者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编写的,用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它不仅自成系统,并且每篇课文都承载着具体的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发现教学重难点,以便科学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非连续性文本;隐性资源引言文本细读并不是认真阅读课本那么简单,而是通过对文章仔细阅读,以锻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文本细读的特征主要是以文本为中心,对文本进行分析,并强调文本内部组织结构。
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小学语文课堂上,能看到学生在仔细阅读文本内容是极为少见的。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注意力很难集中,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有效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提升阅读兴趣是开始,让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是过程,最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结果。
习惯养成后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有效的阅读方式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日常学习中加深对阅读文本的深入理解。
同时,还能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去对文本内容、内涵进行深入解读,从而吸收到文本中的精华思想,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加了解。
文本细读在过程中会逐渐让小学生更加感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中也会充分显现出来。
当对文章进行初读时,学生只是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但却不能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
通过文本细读会让学生逐字、逐句、逐词进行深入理解,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对其中的句子、词汇产生好奇心,想要弄明白、搞清楚。
文本细读能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内容中,通过句子的衔接、词汇的欣赏、段落的理解以及对通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总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文本细读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辨别能力,把学生带入阅读的轨道中,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价值理解。
挖掘课本资源,打造高效课堂
挖掘课本资源,打造高效课堂在教育教学中,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老师教学的重要支持。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课本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挖掘课本资源,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有效地发掘和利用课本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充分理解课本内容要想挖掘课本资源,首先要充分理解课本内容。
即使是同一本课本,不同的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老师首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教材编写的背景、意图和重点,掌握课本中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
只有深刻理解了课本内容,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其中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彩的教学内容。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挖掘课本资源时,老师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
可以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实验、游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PPT、视频、音频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本内容。
三、注重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挖掘课本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老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互动环节,例如开放式问题、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和同学的讨论和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课本中的知识。
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思维导图、概念地图、抢答游戏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拓展课外拓展课本虽然是学习的主要依据,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
为了更好地挖掘课本资源,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拓展的途径,丰富和扩展课本中的内容。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者资料,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本中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
多维度解读教材 深入挖掘隐性资源
当长 期饥 饿, 使 血浆 中 蛋 白质 来源 减少 , 或 者 人 体 发生 花 粉 等 过 敏 反应 时 , 由于毛 细血 管 壁的通 透 性增加 , 血 浆 蛋 白渗 出, 而 导致血 浆 胶体 渗透 压降低 , 血 浆 中 的 水分 向组 织 液 渗 透, 组 织 液 增加 , 引 起 组织水肿 。 当 血 浆 晶体 渗 透 压 降 低时 , 进入 细胞 内的水 分增 多, 如 致使 红细 胞 破 裂 ,血 红蛋 白逸 出, 称这种现 象为溶 血。 当 血 浆 晶体 渗 透 压 高 时 , 红细 胞 中水 分 渗 出, 红细 胞发生皱 缩。
“ 概括 地 说 , 细胞 外 液本质 上 是一 种 盐溶 液 , 类似 于海水 ” 这句 话是对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 3 ・ 稳态 与环境》 第 1章“ 人 体 的 内环 境 与稳 态 ” 第 1节“ 细 胞 生活 的环 境” 中“ 细 胞外液 的成分 ” 内容 的总 结 。“ 细胞 生 活 的环 境” 这 节 内容包括 体 内细胞 生 活在细 胞外 液 中 、 细胞外 液 的成分 、 细胞外液 的渗透压 和酸碱度 及 内环境 是细胞
题 的原 因也 是 多样 的, 有 教育 体制 的 问题 、 有 课 程 设置 的 问题 、 有 教师素 质的 问题 、 有教 学方法 的 问题 。 教育是
建 l 砧 毅 青 研 宪 黧 麓 旧
■ 教学 研 究 生 物 教 学
表 2 蛋 白质 、 无机 盐 与维 持血 浆渗 透压 的 关 系
生 物 教 学 . . ( 教学 研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多维度解读教材 深入挖掘隐性资源
◎福 建省 建 瓯第一 中学 左 勤 勇
摘 要 教师在 备课 的过 程 中 ,应该 注意 对教材 中重点 的文 字所 处的 地位 、所包 含 的隐性 知识 和科 学方 法等 进行 多维 度 的解
挖掘课本资源,打造高效课堂
挖掘课本资源,打造高效课堂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而要制作一份好的教案,就需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本文将探讨如何挖掘课本资源,以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充分了解课本内容要挖掘课本资源,首先要对课本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仔细阅读课本,我们可以了解到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案例和实例等内容,将这些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课本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课本资源,例如通过讲解课本中的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或者通过课本中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还可以借助课本中的图片、图表和实验等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灵活运用课本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合课本内容设计教案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可以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设计,将课本中的知识点、案例和实例等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提高。
也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四、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通过介绍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新颖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丰富的知识体验。
也可以通过引用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和新闻事件,增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通过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加综合和全面的知识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挖掘课本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图书馆隐性知识发掘
谈图书馆隐性知识发掘隐性知识是与人们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学习方式等因素有关的非结构化、不易形式化、难以表达和共享的知识。
在图书馆发掘隐性知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大量的隐形知识保存在馆藏中,通过有效的挖掘和利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下面就来谈一谈如何发掘图书馆的隐性知识。
一、挖掘活动的开展1、分析在挖掘隐性知识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进行分析,这需要通过调查和研究来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行为和习惯等,从而获得隐性知识。
2、观察通过观察用户的互动行为,比如用户借阅历史、咨询记录等,可以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
此外,通过用户对图书馆的反馈和建议信息,也能够快速了解用户需求和期望。
3、访谈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用户都是隐形知识的储备者。
通过访谈这些人,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使用方式,进而获取他们的隐形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用户。
二、挖掘方法的选择数据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挖掘隐性知识的方法,可以通过分析大量数据获取用户的行为偏好、借阅模式以及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情况等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可以有效地处理海量文本信息,快速挖掘用户的需求和图书馆服务的问题。
在图书馆中,可以通过对用户咨询和借阅记录的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发现用户需求的共性和图书馆服务的短板。
3、社交网络分析社交网络分析也是一种有效的挖掘隐性知识的方法,它通过分析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关系和交互行为,来发现他们的需求和行为模式。
在图书馆中,通过分析用户在图书馆中的活动、借阅和咨询历史,可以识别出不同用户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方式,进而提升图书馆服务的互动性和质量。
三、挖掘成果的利用1、增加馆藏资源通过挖掘隐性知识,可以了解用户需求及其使用方式,以便图书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结合挖掘的信息,馆藏资源的选择和购买能够更具有针对性,更好地服务读者。
2、改进服务模式利用挖掘隐性知识的成果,可以更加广泛地满足用户需求,通过改进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流程,能够更快地解决读者的问题和需求,提高服务满意度。
挖掘课本资源,打造高效课堂
挖掘课本资源,打造高效课堂课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合理利用课本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下面将介绍如何挖掘课本资源,打造高效课堂。
第一,了解课本内容。
在上课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仔细研读课本中的内容,了解知识点的顺序和重点。
还应该了解课本中的案例、习题和拓展内容,以便灵活运用。
第二,灵活运用课本案例。
课本中的案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引用课本案例进行实际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案例分析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课本习题进行讲解。
课本中的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重要的习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第四,拓展课本内容。
课本虽然是学习的基础,但有时候内容可能不够全面。
教师可以利用其他资源,如互联网、图书馆等,来拓展课本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探究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五,巩固复习课本内容。
课本中的知识点是学生在考试中经常遇到的,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复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这可以包括做课本习题、设计知识点小测试等,以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课本内容。
第六,注重思维训练。
课本中的知识点不仅仅是背诵记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思维导图、综合题等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挖掘课本资源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
只有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打造高效的课堂,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抓住关键词发掘教材隐性知识的重要方法学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发掘教材隐性知识的重要方法随着高考对能力要求的提高和考查难度的相对降低,隐性知识的发掘成为高考历史复习的重要一环。
抓住关键词是发掘教材隐性知识的有效方法。
1. 程度词:抓住程度词,可以理出事件发展的完整过程。
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建立”、“巩固”、“完善和发展”、“加强”、“强化”、“进一步加强”等几个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经历了“开始形成”、“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四个阶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社会的改造经历了“初步”、“进一步”、“彻底”等阶段。
2. 重复词和序数词:抓住这类词可以建立同类内容的专题知识体系。
如《九国公约》签订,“又要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抓住“又”字就能将近代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阶段性和相互关系发掘出来,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相互争夺→共同分配→日本独占→共同支配”的历程;又如“19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抓住“再度”就能理出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高潮→低潮→高潮→低潮”的发展态势;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抓住“第一次”,可以思考还有哪些思想解放潮流?由此就能理出中国近代几次思想解放的知识结构:“1870年,法国推翻了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某某国”,抓住“第二”和“第三”,就能将法国政体的演变整理出来。
抓住线索,再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一过程,产生了何影响,从中得出什么认识等。
这样做有助于建立立体知识结构。
3. 关联词:关联词表示事物间的联系,抓住这类词有利于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不仅能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还有助于深化认识。
如:“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虽继续抗战,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
”通过提示词我们不仅可以知道蒋介石抗战态度的变化——动摇,更应注意蒋仍“坚持”抗战而没有放弃抗战。
4. 对比词:抓住这一类词可以把握同类事件的一般规律(普遍性)和某个事件的突出特点(特殊性)。
如何开发小学数学教材隐性资源
如何开发小学数学教材隐性资源一、精选重点,以小见大小学数学教学中,钻研教材与课堂教学之间应该是“深入浅出”的关系,教师只有充分钻研教材内容,才能关注到更多教材中的细节,以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角度看待教学知识,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用更简单直白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大量活泼生动的对话和图片,符合学生兴趣取向和认知特点,教师要精选课堂切入点,利用这些教材细节,发掘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内容时,教材13页设置了一道判断钉子板上围出的是什么图形的题目。
教师以此为切入点,使用几何画板软件设计了一张钉子板,将练习题演变成图形设计题。
学生对这类设计性活动的参与热情很高,设计出各种多边形。
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完成练习题的训练任务。
最后,从学生设计的四边形中,找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借此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愈发注重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个课例中,教师将训练题目加以创新,演变成图形设计活动,使学生从被动解题走向发散思考,既体现了题目本身的训练价值,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还丰富了课堂教学素材,利用学生的设计的平行四边形成功引入教学内容,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动态演绎,多元引导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虽然有很多贴近学习内容的主题图,具备很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但受限于载体特征,只能静止地呈现给学生,大都只有结论,无法揭示整个数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将这些教材内容融入多媒体、教具等载体中,使原本静态的图片内容动态化,也可以组织数学游戏、体验活动等多样化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数学探究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主题图所描述的全过程,实现静态文本的动态演绎,在多种教学形式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发现教育中的隐藏宝藏
教材分析:发现教育中的隐藏宝藏在教育的海洋中,教材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它不仅传递知识,还蕴含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无限可能。
然而,如何挖掘教材中的隐藏宝藏,让它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价值,是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探讨教材分析的策略和方法,帮助读者发现教育中的隐藏宝藏。
一、深入理解教材内容1. 跨学科联系教材不仅是特定学科的知识载体,也是跨学科整合的平台。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等。
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2. 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教材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
通过对教材中的经典文献、历史事件、科学发现等内容的深入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3. 关键技能的培养除了知识传授,教材还是培养学生关键技能的重要资源。
例如,通过解决数学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提高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挖掘这些潜在的教学资源,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发展21世纪所需的关键技能。
二、创新教学方法1. 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作为项目的起点,设计与真实世界相关的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模式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专注于讨论、实践和深入探究。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利用教材资源,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课堂互动效率。
3.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探讨理论和应用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挑选或创造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挖掘方法及激励机制
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挖掘方法及激励机制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不容易被形式化或书面记录、分享和传递的知识。
在图书馆员工作中,隐性知识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比如图书馆员的行为习惯、对读者需求的敏感度、选书的经验和技能等等。
因此,对于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挖掘和利用隐性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隐性知识挖掘方法1.观察法观察图书馆员的工作行为和方法,了解其从事工作的思路和方式,进而发掘其具有哪些隐性的知识和经验。
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记录和分析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归纳。
2.访谈法与图书馆员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对工作的认识、经验、技巧和方法,探究其获得这些经验的方式,以及其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工作特点等等。
通过访谈,可以深入挖掘出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
3.反思法在工作中,图书馆员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通过反思自身工作,图书馆员可以自我挖掘和发现自己的隐性知识。
二、激励机制挖掘和利用隐性知识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精力,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性。
1.评价机制在评价体系上加入考核隐性知识的指标,例如评价图书馆员的服务质量时,可以加入对其拥有的隐性知识的评价标准,这样就能激励图书馆员更积极地挖掘和利用隐性知识了。
2.奖励机制针对那些挖掘和利用隐性知识的图书馆员进行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
这样能够激励更多的图书馆员参与到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分享中。
3.培训机制针对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隐性知识的准确性和使用效率,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证明自身的价值,这样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和员工的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挖掘和利用隐性知识,可以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有动力地去挖掘和分享隐性知识。
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隐形材料
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隐形材料摘要:文本是学生探微知识世界的载体。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正确解读文本,找准切入点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从文本中心线、标题、插图、词句、情感因素切入,带领学生深挖文本,分析文本的内涵信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心、文本疑难、文本重点、思想内涵等角度剖析文本,达到深层理解、灵活运用语言和体会知识内涵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本解读;策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剖析文本的内涵解读,带领学生找到正确走进文本的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首先,阅读是学生认知外部事物,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
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只会扼制学生的天性,因此,英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生活体验、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体现文本的价值内涵,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实现知识厚度与深度并行发展。
正文今年暑假义乌市举行了小学英语培训。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再次梳理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教师不必费尽心事再次脱离教材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了教材,更好地提高课堂有效性。
一、利用好教材中的隐形录音材料PEP教材因篇幅有限,很多材料沒有在教材中出现但却很有巩固所学材料的意义,而且很适合学生。
比如四至五年级教材中A Let's spell中chant,chant的材料沒有出现在教材上,但是它简洁,易诵读,还有节奏感。
学生们也很喜欢它。
所以刚开学时,老师们可以把chant的材料打印下来,贴在书上,课堂上多听读回家后也可以自己读材料。
如果chant的材料较难,教师也可模仿教材所给chant改编。
let's spell配套的录音内容很丰富,不仅有书本上例词的录音还有例词中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
配套的视频中,还有字母或字母组合在例词中音素。
教师可以板书出相应的音素,让学生记录在课本上,再请同学们说出更多含有这个相同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单词,总结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普通发的音素和发的特殊音素。
发掘课程隐性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发掘课程隐性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隐性课程资源,它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相伴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显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阻碍的那些内容。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文本是教学的要紧凭借,是差不多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更蕴藏着取之不尽的隐性语文资源。
教师只有综合利用好这些语文资源,才能让学生获得潜在的文化功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基于学生生活的语文课程隐性资源1、生活隐性资源开发的意义——构建“大语文”教学环境文本资源是专门丰富的,但课堂上学生在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障碍。
这是由于部分的文本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生活体会和情感资料距离太大。
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发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
这时,就需要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引入其他的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关心学生明白得文本,把握文本。
2、开发生活隐性资源实施的方式——体验式教学活动关注生活资源,挖掘与语文课程相关的各种隐性生活资源,最好的方法确实是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应制造性的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的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共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摸索,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
能够明显地看到,在此过程中,许多隐性资源(学习态度、能力、思想、教材外的东西等)得到了充分地挖掘。
3、挖掘生活隐性资源教学活动的课型一是按教学方式实施的场所分,能够有课堂内、课堂外以及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三种课型。
课内活动。
即课堂教学活动,采取的方式能够是学生个体活动体验,能够是小组、班组的交流、讨论,生生对话或师生对话。
课外活动。
即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
因为受时刻、地点的约束相对少一点,因此该课型的设计内容能够充实些,设计的活动方式也能够多样些。
课内与课外结合。
这是一种使用更为广泛的课型,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
前面所说的课内活动的设计,有时受时刻和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实施不能充分;而课外活动的设计,又可能因其缺乏交流平台,提升功能受阻。
初中科学隐性探究资源的挖掘
初中科学隐性探究资源的挖掘摘要:课程资源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而隐性探究资源的挖掘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多,本文试从挖掘教材中隐性探究资源、挖掘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隐性探究资源、挖掘社会生活中各种隐性探究资源三个方面来挖掘隐性探究资源,以期达到科学课堂教学最优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学隐性探究资源挖掘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 “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
从这位大师的观点可得到启发:隐性探究资源具有隐蔽性、多样性、依附性、易接受性、差异性等,它是指以隐蔽的形式,蕴含在教材中,渗透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隐性探究资源挖掘的多少,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程度有关,教师对教材理解的越透彻,那么隐性探究资源挖掘的就越多,学生从中获取的知识也就越多。
初中科学教材的特点是:每篇教材都给师生留有开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领域。
作为科学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直接展示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领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拓展认知领域,寻求隐性探究资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捕捉、判断信息,寻找隐性教育资源;还要在社会生活中捕捉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隐性信息。
一、挖掘教材中隐性探究资源现在的教材已经有许多探究内容,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没有安排探究的内容,进行重整,创设情景,营造探究氛围,生发隐性探究主题,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
(1)重整课程资源,挖掘教材隐性探究资源,进行探究活动案例2:在《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的课堂上,我演示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后(如图1),在黑板上写下了: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而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问: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而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吗?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我们共同分析得出:定滑轮实质上是个等臂杠杆;动滑轮实质上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如图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挖掘课本隐性资源认真研究显性知识,努力挖掘其中隐含的知识在课本中,隐性知识是通过显性知识表现出来的,因此发掘隐性知识务必首先研究课本中的显性知识,分析其内涵和外延,在对显性知识准确、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思考“还有什么?”或说明了什么?请看下面的一段表述:“中国的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重大发明,这时已在欧洲广泛传播。
火药先用于大炮,不久又用于毛瑟枪等轻便火器。
于是,中古时期身穿盔甲的骑士和封建堡垒,在火枪大炮面前失去了原来的作用。
火器的广泛流传,扩大了对生铁、铜和钢的需要,促进了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
15世纪下半期起,在欧洲用纸张印刷的书籍迅速代替了羊皮纸的手写稿,便利了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
”(引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2页,1995年月12月第二版)全段文字显然旨在说明中国的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马克思断言:“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
但仔细推敲其中“用纸张印刷的书籍代替羊皮纸的手写稿”的叙述,不难看出在说明印刷术的作用之同时,实际上也说明了造纸术的作用,此处造纸术对欧洲社会转变所起作用即为隐性知识。
又如机器与工业革命的关系问题,大家熟知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飞跃,它开始于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许多人就由此以为人类历史上机器的出现在工业革命之时。
事实上机器是由零件装成能运转、能变化能量或产生有用功的装置,早在14、15世纪已经出现。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2页有如下表述:15世纪,旧的手工织布机被脚踏卧式织布机所代替。
旁边的附图更明显地反映出它已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机器,只是结构较简单罢了。
这里14、15世纪机器的出现与使用即为隐性知识。
那么为什么说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呢?对比两个时期的机器使用状况,前者仅是个别现象,而后者已形成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即机器的使用开始推广普及,由此又发掘到以下隐性知识:只有机器的使用日益推广才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上述关于造纸术和机器的知识,在课本文字之外,却又隐含其中,教学中只有通过显性知识,分析其内涵和外延,从挖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才能见“庐山真面目”。
二、阅读重要历史图表,注意藏身其中的知识在历史课本中,配置了大量的历史图表。
这些图表用独特的图表语言表述了丰富的知识,以展开说明或强化课本文字内容,但也常常弥补了正文的不足。
例如关于独立国家联合体的范围,课本只表述到:“……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此后……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世界史下册第119页,1996年7月第2版)那么除前述三国外,独联体究竟包含了哪些加盟共和国?仅凭文字内容不甚明了。
但打开第120页《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地图,藏身于图的上述知识便展示在我们面前:(1)独联体成立时有11个成员国,濒临黑海的是乌克兰和俄罗斯,濒临里海的除俄罗斯外还有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地处内陆的有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等六国;(2)格鲁吉亚是1993年12月才加入的;(3)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没加入独联体的有三个国家,它们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再如阅读世界史下册第38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图,不仅清楚地展示了分属两大集团的国家,而且也向我们展现了没参加两大集团的国家:欧洲内陆国家瑞士、奥地利,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北欧国家瑞典、芬兰。
以上知识之重要无须赘言,但课本正文没有指明,只有据图而知。
近年来高考试题多有涉及有图无文的知识,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文科综合考试更强调了重要历史地图的考查,其实就是要求教学中不能忽视图中知识及其相关的背景形势。
综合能力测试把图表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非常值得注意。
图表用直观和数字的形式代替语言文字的描述反映客观事物,这就需要考生掌握读图的方法,理解图表涉及的基本知识,并从图表包含的各种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2001年文综的三幅“非洲形势图(从17、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2002年文综的“丝绸之路示意图”便是明证。
由此可见,课本中的图是文字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中务必要注意读图,尤其是注有“★”的重要历史图表,以防知识的缺漏。
从当前的教学与高考实际看,重要的历史地图主要为两类:一是反映本学科主体内容的地图,二是与相关学科尤其是地理学科能横向结合的地图,在教学中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参考相关信息,通过知识横向迁移,由此及彼发掘隐性知识与课本相关的信息源主要有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参考书、复习资料与习题、不同版本的课本、其它学科相关知识及多媒体网络资源等。
由于不同书籍、资料对同一历史问题的表述视角不一,所以同一知识在不同的书籍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知识属性。
在此处是隐性知识,可能在彼处则为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历史教学中,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是重要的知识,但又都是隐性知识,参考相关信息资料可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
如对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在课本中没有表述,但在新教学大纲中则明确指出:“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在此成为典型的显性知识。
又如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其确切含义如何?在课本中是标准的隐性知识,但在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中又为显性知识,其中指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只准广州一口通商,由于清政府实行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使我国手工业品失去了国外市场”。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包办一切进出口贸易的独占权,限制对外贸易。
从中可知,闭关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但绝不是没有任何往来。
基于上述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地、尽量多地参考与课本有关的信息,以求高效地发掘出高质量的隐性知识。
四、通过知识纵向迁移,触类旁通发现隐性知识课本对于历史事实的表述一般是精练、准确的,但对于相近、相仿的内容或同一内容需要多次出现的,在表述时常常避免文字重复,并根据前后内容联系而取舍文字多寡。
因而有些内容在此处是隐性知识,可能在它处是显性知识。
这样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从比较中把握隐性知识。
例如近代时期的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课本多次出现,但面目各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各怀鬼胎,对于英国的意图,课本表述为“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殖民地,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但为了制止法国势力的过分膨胀,又不主张过多削弱德国(世界史下册第19页)。
”这一要求体现了英国怎样的外交思想和政策?属于隐性知识,但在世界史上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一节中则成了显性内容,请看表述:“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既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
”世界史下册第28页也以显性形式表述了这一知识,即“法国也希望英国加入它的安全保障体系,但被奉行大陆均势政策的英国所拒绝。
”三处比较,政策合一,同为“大陆均势政策”。
对于那些内容相近而表述不同的知识,在分析内涵时则可类比。
如前面提及的“闭关政策”,历史课本明确提到实行该政策的国家只有19世纪中期前的中日两国,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没有展开,而在世界近现代史课本中则具体阐释说:“……禁止日本船只出海贸易,禁止与海外交往,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严密监视,对它们的贸易活动也受到幕府的严格管制,……日本成了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只同中国、朝鲜、西方的荷兰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世界史上册第59页)。
”当时两国国情颇为相似,不妨类比,其含义即刻显然。
五、启动历史思维,把握隐含的特征和线索历史是一条切不断的长河,内部隐含着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线索,同时它在行进中又有曲折缓急,显示出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但这种联系、线索和阶段特征在课本中大多没有直接或没有完整全面的表述,属于需要分析挖掘的隐性知识。
对于这一类知识,一般只有启动综合、归纳、比较等历史思维能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剖析。
例如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课本主要叙述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掌握它们的“因、程、果”自然重要,但更需分析上述三国革命所隐含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性特征,这就必须求三国革命之同,析与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之异,从而得到以下隐性知识:在革命任务上是完全意义的反封建,以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原则为目标;在领导上是经济实力雄厚、政治相对成熟的大资产阶级;主力是人民,与资产阶级形成反封建的联盟;启蒙思想是此时革命的理论武器,其传播程度决定了民众的参与程度;在过程上通常呈现曲折性和反复性;革命的结果是资产阶级统治在少数国家确立,但未建立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从世界范围看,封建主义仍占优势;而上述一切之根源是资本主义仍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
再如19世纪初——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该阶段有何突出特征?课本没有全面的叙述。
把握这一隐性知识,需要对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关系四个方面显性知识的综合概括得出。
如在资本主义发展方面,这一阶段发生的事件有:经济领域的工业革命、政治领域的1848年革命、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综合上述知识,分析内在联系,便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的当时历史发展主题:工业革命,巩固发展了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模式基本定型,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走向世界体系势在必然。
再分析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方面,当时出现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的建立等一系列崭新现象,挖掘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可见其中又隐含着以下知识:由于工业革命,劳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工人运动兴起,但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运动由此发展起来,所以19世纪中后期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时期。
同样综合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关系方面的诸多史实,也可分析出其中隐含的特征。
而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的特征,则构成了19世纪中期前后的完整画面。
六、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互动中共享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尤其是隐性策略性知识具有很强的活跃性、创造性,单靠个体的力量特别是认知能力有限,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许多隐性知识的发掘不能独立完成,往往需要通过群体的力量,一般是在群体的交流活动过程中开发的。
因此营造交流的教与学氛围,在合作互动中相互碰撞,使大家共享隐性知识,不失为发掘隐性知识的一条相当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从教的方面看,教师之间互助合作,相互探讨,能有效地发掘隐性知识并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