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地图(同治六年城乡图)
南京历史变迁
![南京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1ebaa8ee53a580217fcfe03.png)
南京的历史如下:史前南京猿人头盖骨和相关遗迹表明,距今约60~100万年前,在南京地区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
南京地区在60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村落,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北阴阳营遗址所处的年代约为前4千年至前3千年,北阴阳营文化属于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
南京地区早期文化遗存还有20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点将台文化和湖熟文化。
古代明孝陵神道南京古为吴地,位于“九州”之扬州地域。
传说吴王夫差于前495年在此筑冶城。
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筑越城,是南京城垣史的发端。
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埋金以镇“王气”,并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金陵邑改为秣陵县。
211年,吴大帝孙权在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
229年,孙权在此建都,名“建业”,都城周长约11公里,开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晋灭吴后,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又改为“建康”。
西晋经永嘉之乱而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建立东晋,建康成为华夏正朔所在。
420年东晋灭亡,此后,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直至589年被隋灭亡。
这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又与此前的吴、东晋合称为“六朝”。
南朝时的建康城人文荟萃,相当繁盛,是南京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梁武帝时城中人口已超过100万。
然而侯景之乱等战乱给建康城带来了严重破坏,隋军攻入建康灭亡陈朝后,更将建康城邑宫苑完全平毁,仅在石头城置蒋州,南京历史上的第一次繁荣就此彻底结束。
唐代,建康故地又逐渐发展起来。
唐初在此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
唐朝灭亡后,十国之一的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并修建了城邑。
此后南京城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
宋朝时,此地置升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
元朝时为集庆路。
1356年,朱元璋(明太祖)攻占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府为京师。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c67b2cda26925c52dc5bf8c.png)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
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c4449dfc0b1c59eef9c7b40c.png)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明时期图说(1433年)元末农民起义军蜂起,随后形成了若干割据政权。
朱元璋以1352年起兵于濠州(安徽凤阳),1356年取集庆(南京),改称应天府以为根据地,在破灭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之后,1368年即帝位,建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太祖。
同年,北伐中原,元帝弃大都北走。
明兵又四出征讨,至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二十年(1386)降辽东元将纳哈出,完成统一。
洪武元年以开封府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意欲复北宋之旧,定都开封。
十一年以开封漕运不便,罢北京;应天府改称京师。
成祖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府(元大都)为北京,称行在,改府名为顺天。
十九年定都北京,以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洪武初仍无制以中书省及行中书省分统州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州县直隶六部。
是时全境共有直隶(中央直辖区)一,布政使司十二:浙江治杭州府;江西治南昌府;福建治福州府;湖广治武昌府;山东治济南府;山西治太原府;北平治北平府;河南治开封府;陕西治西安府;广东治广州府;广西治桂林府;四川治成都府。
十五年收安南入版图,置交趾布政使司;十一年置贵州布政使司,至是共有直隶二、布使司十四。
宣德二年(1427)弃安南,罢交趾布政司。
此后终明一代为直隶二、布政司十三。
二直隶又称京师、南京二京,十三布政司流俗仍称十三省。
两京十三司总称十五省。
宣德称明代盛世,本图以宣德八年(1433)为准。
十五省分统府、州各百数十,县一千一百有余。
府州县只领民户,另置卫、所以领军户。
全国卫所以千计,分隶于两京都督府及十六都指挥司、四行都指挥司、一留守司。
两京都督府各有直隶卫所。
十三省各有一都指挥司,京师又有万全都司治宣府卫(河北宣化),大宁都司治保定府,山东又有辽东都司治定辽卫(辽宁辽阳)。
又有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甘肃张掖),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府(建瓯),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西昌),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府(安徽凤阳)。
南京城市发展史
![南京城市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4963b7d8ce2f0066f5332264.png)
南京,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它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市内有秦淮河流过其间。
在这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一座大都市逐渐形成。
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在现在南京城楼和五台山东一带,出现了最早的聚落,这就是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约在四千年前,又有一批新的民族到这里来生活,他们会用手转轮来制造圆形的陶器,具有一层薄薄的器壁,颜色带灰色以至黑色。
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黑陶文化。
大约三千多年前又有一支懂得冶炼青铜(铜和锡的合金)技术的部落,从秦淮河方向千迁来,他们会用青铜器制造头、鱼钩和小刀,但大量还是石器。
在时代上,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和西周。
近年被发掘出来的这术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南京地区有二百多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年)在东面太湖流域的奴隶制国家叫吴,西面长江中游的奴隶制国家叫楚。
吴的都城在姑苏(今江苏苏州),楚的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北)。
现在的南京地区处在“吴头楚尾”。
传说吴王夫差曾经在今南京城里冶山,筑冶城,为冶炼的作坊。
吴国东南有个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越国为了对付楚国在边境上筑了个越城。
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这里筑城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在石头山上筑城,叫金陵邑。
南京古名金陵,艰险导源于这个金陵邑。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建立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他四处巡游。
在南京周围的重要城邑停留。
其中的秣陵为一政治中心,所以南京在古代称秣陵。
秦淮河在孕育这些古代城邑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国时代(公元220年——280年),东吴控有长江中下游。
孙权的统治中心,初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后迁秣陵,再迁公安、武昌(今湖北鄂城),终于定都建业。
公元212年孙权从京口迁秣陵,改秣陵为建业,取建功立业的意思。
在汉末军阀混战中,两大古都长安和洛阳都受到严重的破坏,只有建康(建业、南京)在江东于安宁中得到发展。
孙权又派兵到台湾和海南岛,派使者出使南海诸国,有些国家的使臣和商人也和建康交往。
南京-历史沿革
![南京-历史沿革](https://img.taocdn.com/s3/m/533f7da3f524ccbff1218429.png)
南京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建城史、45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描述了南京城市的沧桑巨变,记载着古城的历史,传承着城市精神,一幅幅历史和现实的城市地图就象印迹一般,记录着南京这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2500余年历史。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点。
为了让市民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南京的历史,南京市规划局主办,南京博物院、金陵晚报社协办的“城市印迹――从地图看南京”展览展出与南京有关的古今地图共100余幅,分为“明以前的南京”、“明清时期的南京”、“民国时期的南京”、“1949-1966年的南京”、“1966-1976年的南京”、“1976-2000年的南京”、“当代南京”等几部分。
这次展出的古今地图在分类上有行政区域图、道路交通图、旅游图、地形图等不同种类,表现手法上有散点透视式的白描彩绘,也有严格按照现代测绘技术测制的不同比例尺地形图。
这批古今地图一方面记载了城市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发展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追寻制图技术的发展脉络,蕴藏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科技信息,具有史料性和珍藏价值。
历史沿革:35万~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南京的人类生活的遗迹。
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士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
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区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为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
春秋末年(公元前495年前后),吴工夫差在今朝天官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于里筑越城。
《丹阳记》中有“蠡城金陵,居长干古解城中”的记述。
(完整版)南京市发展史
![(完整版)南京市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09dbb8ea6c30c2258019e0a.png)
南京城市发展史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中段,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总面积6515.74 平方公里。
跨越黄金水道——长江,东距长江入海口340 余公里,自六朝以来一直是滨江通海的港口城市。
南京古城(本文中所指南京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定要素,以护城河、秦淮河、金川河及玄武河东北岸为界,总面积49.75 平方公里的范围)地处江南,坐落于以中山陵为主峰的宁镇山脉的核心地带,属于丘陵城市。
其三面环山,西面临江,城区内尚有雨花台、钟山、幕府山等山丘,多处水域或穿越、或依附、或环绕。
城北部是幕府山脉,其西端的狮子山被明城墙包围于城内;东部是钟山,余脉向城内延伸,由龙广山(富贵山)、小九华山、北极阁山、鼓楼小山、石头山等成为古城的东西方向轴线并直接导致古城中央地势较高;玄武湖地处钟山与幕府山之间,与长江共同构成古城的西北部防线;南部的聚宝山(雨花台)是古城的对景山脉,西南部的三山与白鹭洲是南京的休闲美景之地;内外秦淮河更是南京文化发展的母亲河。
2 、水系的演变在远古时期(约6500-300万年前的第三代时期),长江、秦淮河等就渐渐发育起来。
长江也称大江,是南京古城重要历史地位得以呈现的重要保证,其发展演变与南京在不同朝代建城位置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长江河床由于冲淤频繁,岸线及河水河床都常有变迁:南唐以前,长江水从石头城下流过,才有“石头城凭长江天险”之说,后来江水西移,逐渐变成目前的河岸状况。
礼制的主要内容是尊卑有别。
《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制度 ,则是礼制观念的集中体现 ,它对城邑规模、规划形制、城邑数量、布局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对于王城形制 ,它规定: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秦淮河又名淮水,与南京古城外部防御、内部发展都有着重要关联。
不同朝代在建设南京城时或多或少都对秦淮河做出改造和利用。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https://img.taocdn.com/s3/m/e8f3a18f8762caaedd33d480.png)
2013-4-7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纪念南京大屠杀之太平门
2013-4-7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小结
南京明城墙有两个特点使其不众丌同: 1、丌同亍其他城池之严守方正之制,以城门位置暗吅南北斗 星位来显示帝王之气、中夬之位。且正因为城墙依山傍水 ,顺应自然地势,所以才会达到建筑不自然之间和谐完美 的统一,且使各段城墙有着各自丌同的风景;南京明城墙 的建造被形容为“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体 现了“天人吅一”、“皇权天授”等思想。 2、城门多配内瓮城,且作为都城觃模的城墙没有一个马面, 这是很少见的。
2013-4-7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第十二站——神策门
神策门现名和平门 ,是南京城北最东 侧的一座城门,位 亍玄武湖西北,在 明城墙13个城门中 是保存最完整的一 座,也是南京现有 所有城门中唯一保 留有民国以前镝楼 的城门。神策门依 山而建,曲折迂回 。1929年改名“和 平门”。
2013-4-7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2013-4-7
左图:标营门正照
右图:新城楼右侧俯瞰
2013-4-7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城墙脚下的盎然春意
过了标营门,城墙走 廊已断,只剩半墙。 便下城楼,行在月牙 湖边的小道上。发现 正是江南好风景,亍 是拾得几张春暖花开 图。
2013-4-7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城墙内部的整齐结构
2013-4-7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秀几张照片
左上:初登中山门 右上:城垣下的月牙湖 左下:城墙上的小花 右下:微距小花
2013-4-7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附加一——标营门(新)
沿着中山门段城墙一直往南走,巠边即是月牙湖,大概一 公里巠右便行至标营门。 标营门是明城墙跨越后标营路的城门。明代城墙在这里是 没有城门的,这一带的城墙在50年代拆城风暘中已经被破 坏得千疮百孔,后标营路原先是条很窄的小路,到城墙根 为止,1995年开始迚行拓宽,同时破城而出,建成月牙湖 堤桥跨过月牙湖,连接到苜蓿园大街。2009年南京市政府 花费1600万元在后标营路上建起了一座3孔城门,取名为 标营门,把后标营路南北两侧城墙连成一体。从此标营门 成了南京城墙中最年轻的一座城门。 然而这座城门的修建也颇为诟病。“标营门”三个字写得 确实让人鄙夷,既然是修复古迹,便应修旧如旧,按照古 汉语习惯,从右至巠乢写,而且应使用繁体字。
南京城门
![南京城门](https://img.taocdn.com/s3/m/e09b413a67ec102de2bd89d3.png)
朝阳门(今中山门)、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清凉门(又称清江门)、怀远门(今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这就是常说的“里十三”。
“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门,东面有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
在清朝以后又增辟草场门、丰润门、挹江门、武定门、汉中门、解放门等等。
而明朝所开的城门今仅存聚宝(中华门)、石城(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神策(今和平门)、清凉四门。
南京城墙内城的13座城门沿东南西北顺序为:1)朝阳门(今中山门)、2)正阳门(今光华门)、3)通济门、4)聚宝门(今中华门)、5)三山门(今水西门)、6)石城门(今汉中门)、7)清凉门、8)定淮门、9)仪凤门(今兴中门)、10)金川门(又称三民门)、11)钟阜门(又称小东门)、12)神策门(今和平门)、13)太平门。
回复污水河:南京城墙分内外城的,13座内城门和18座外城门,既然人家问的是13门,那自然是指内城门了。
外城门的名称沿用至今,挹江门就是外城门之一。
今日南京有17座城门,您都叫得出吗其中只有4座是明代建的,民国城门数量最多时达24座通济门瓮城旧影民国时新建的新民门。
资料照片今人将南京的城墙统称为“明城墙”,然具体情况并非如此:600年间,南京城兴废起伏,城墙的破坏与修补也一直在交替进行。
明初修建的南京城墙原有13座内城门、18座外郭门,这些老城门如今还剩多少,又新增了多少,不经一番“普查”,一般人很难准确说出。
记者现将古、今城门的变迁,为您做一次完整的梳理。
目前,南京城门共有17座,其中,4座为明代保留到现在,8座为晚清、民国所建,部分被拆后重建,5座为解放后新开。
明初“内十三”城门,有几座尚存?1386年都城城墙落成竣工。
利玛窦评说,“论秀丽与雄壮,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城市”。
江苏“省会”变迁图表
![江苏“省会”变迁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838f4b8ecc22bcd126ff0c63.png)
1667-2009江苏“省会”变迁图表标签:江苏省会变迁文化分类:文史明鉴夫省会者,一省之行政中心是也。
很多省都经历过省会的变迁。
但清代才成型的江苏省历史不足400年,其省会变更之频繁,着实令其它省无法望其项背。
现就江苏省省会之变更状况做一个总结,也算上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管辖面积小于江苏省的省级行政单位之行政中心,以及抗战时省政府的临时居所。
主要资料来源于《江苏省志.地理志》。
(点击看大图)(一)清满清入主中原后,于顺治二年(1645),改明南直隶为江南省,治江宁府。
顺治十八年以江南省面积过大,分置左右二布政使司,以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九府和徐州、滁州、和州、广德等直隶州,属左布政使司,驻江宁,以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五府属右布政使司,驻苏州。
康熙五年(1666)划左布政使司淮安、扬州两府和徐州直隶州归右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仍驻江宁;改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仍驻苏州。
此为江苏建省之始,时尚依布政使辖区划分省份。
江苏省名以两江总督驻地江宁府和江苏巡抚治所苏州府的首字为名,简称苏,或江,或吴。
乾隆二十五(1760)年江苏一省分设江宁、江苏二布政使司,前者治江宁,后者治苏州。
江宁布政使司领江宁、淮安、扬州、徐州四府,通州、海州两直隶州,海门一直隶厅;江苏布政使司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一直隶州。
此时依照巡抚辖区划分省份,江苏境内虽有两布政使司,但统受一巡抚领导,遂为一省。
由于两江总督、江宁布政使司驻江宁,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司驻苏州,因此有清一代,江苏实际上有两个“省会”,一为江宁(南京),另一为苏州。
此外,咸丰三年(1853)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天京)。
曾在苏州、常州、松江三府设苏福省,省会苏州,在江浦县设天浦省,以天京为中心设天京省。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一月,朝廷颁旨要将江苏拆成两个省,以长江为界,北为江淮省,南是江苏省。
关于南京的地理介绍
![关于南京的地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21629feaef8941ea76e0512.png)
基本信息南京地图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经纬:位于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 面积:全市总面积6600k㎡,其中市区面积4844k㎡,建成区面积752.83k㎡(2010年)城市精神: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城市象征:辟邪语言:南京官话(Nankinese)南京大部分地区通行南京官话,高淳县西部、溧水县南部的部分地区的方言则属于吴方言太高小片。
南京话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明代及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官话。
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
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
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市树:雪松市花:梅花市歌:《茉莉花》别称:冶城、越城、石头城、秣陵、金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蒋州、上元、白下、集庆、应天、江宁、天京、龙盘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开明之城、钟山风雨帝王城南京,华东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教第三城,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教、文化、工业和金融商业中心、综合交通枢纽。
南京历史悠久,有着超过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是承东启西的枢纽城市,国家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中心城市和重要产业城市,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态宜居之城,联合国人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
2014年,即将举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南京历史与文化》——6隋唐五代
![《南京历史与文化》——6隋唐五代](https://img.taocdn.com/s3/m/8606004bc850ad02de8041ad.png)
六、隋唐五代时期的南京589年,隋灭陈,南京不仅结束了其六朝都城的历史,而且遭受了自建都以来最大的一次摧毁。
南京及其周围地区在此后的300年间,成了“幽径”、“古丘”的象征。
(一)隋唐时期的蒋州和升州(1)隋唐时期南京地区的行政设置581年,北周大将、隋国公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陈以后,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建康的都城地位及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下诏“建康城邑、宫室平荡耕垦”。
于是,六朝时期建康境内的宫殿府第、亭台楼阁全部被夷为平地,辟作农田,一扫六朝帝王都城的繁华。
在行政设置上,隋朝废除了丹阳郡及其下属的建康、秣陵、丹阳、湖熟、临沂、同夏等6个县都,只留下石头城作为蒋州的州城,管辖江宁、溧水和当涂3个县。
隋末,又将设在石头城内的高一级的行政机构——“扬州”迁往江都。
从此,扬州就成为江都的专名。
(2)唐代诗人眼中的升州唐代中期以后,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曾前来金陵游历和凭吊,创作了相当数量的“金陵怀古”诗,其中以崔颢、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韦庄等最为有名,反映了当时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
(二)南唐时期的金陵府907年,唐朝灭亡,我国进入群雄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
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短短5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交替出现,史称“五代”;而在其周围特别是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国家,史称“十国”。
(1)南唐金陵城的修建五代十国时期,以金陵为都城的南唐(937~975)作为十国之一,它不仅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割据政权,而且是这一时期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937年,杨吴权臣徐知诰受吴国“禅让”,以金陵为国都,以原来的杨吴都城扬州为东都,在金陵称帝,建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随后他恢复原姓李,改名昪。
李昪即南唐烈祖(先主)。
五代十国时期的金陵城,是在914年开始重建的。
当时李昪还叫徐知诰,是杨吴权臣徐温的养子,担任升州刺史官职。
从八张南京老地图看一条街道的形成
![从八张南京老地图看一条街道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3442aa9f770bf78a652954ce.png)
从八张南京老地图看一条街道的形成①孙海燕(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回龙桥作为一条清末地图上就有名字的小街,在前七张地图中都没有人类建造的痕迹,直到1949年的地图上,这里出现了一个住宅新村。
从1903年的地图开始,这个城市就遵循着一套逻辑在生长,回龙桥13号虽然只出现在最后一张地图中,但正是每张地图中显现的变化和逻辑,使得这里终于变成了一片住宅区,形成了一条热闹的街市。
[ 关键词 ]地图;图像学;国民政府;南京[ 中图分类号 ]J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8)04-0193-08收稿日期:2018-03-15作者简介:孙海燕(197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心理学、当代中国设计与日常生活。
①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课题《中国日常生活中的设计实践:以回龙桥13号民国居民楼为例》阶段性成果(15YJC76007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资助(16ZD06);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资助。
回龙桥,确实是一座桥,它是南京金川河上众多桥梁中的一座。
一座很小很短还很窄的桥,一座稍不留意都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的小桥。
桥的南侧,河水从虎踞北路进来经过晚市和镇江路南端,从几幢大院住宅区门前流过,最后在回龙桥小学门口一路北转,从桥的北侧淌进一处大院儿,然后进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河道虽然拐了弯,但顺着流入的金川河水形成的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小路,却沿着这座桥继续向前延伸了80米。
行至路的尽头,向北的小路叫“校门口”,向南的小路叫“妙耳山”。
在“镇江路”和“晚市”的交汇点,与“校门口”和“妙耳山”的交汇点之间,这条全长325米的小街,因为回龙桥这座小桥的缘故,这条街的名字就也叫“回龙桥”。
回龙桥位于南京市老城区的西北处,这条小街的地名不是“桃叶渡”“乌衣巷”“长干里”“白鹭洲”等南京历史文化标签式地名,它们在李白、杜牧、刘禹锡等古代大诗人的诗作中被一代代传颂吟唱,也堆砌出外地人,甚至本地人对南京的城市想像。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c67b2cda26925c52dc5bf8c.png)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
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南京历史文化地图》的设计特点
![《南京历史文化地图》的设计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cac950d02020740be1e9b9e.png)
地理信息世界GEOMATICS WORLD2012.12No.6文章编号:1672-1586(2012)06-0075-02中国分类号:P281文献标识码:B《南京历史文化地图》的设计特点陈荣山(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9)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南京历史文化地图》的编制过程及设计特点,该地图既对研究南京古城积累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又对南京城市的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地图;设计;历史文化TheDesign Characteristicsof Nan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apCHEN Rong-shan(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rveying ,Mapping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Co.,Ltd.,Nanjing 210019,China )Abstr act :This paper detailedly introduced the compilation process and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Nan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ap ,which not only accumulated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the ancient Nanjing city ,but also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ing of Nanjing city.K ey wor ds :map;design ;historical culture陈荣山(1967-),男,江苏台州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测绘生产的技术管理、各类地图(集)的编辑设计、测绘产品的质量检查及测绘监理等工作。
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https://img.taocdn.com/s3/m/ae0cd3f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d.png)
大事年表
两江总督该职的前身为顺治四年所设置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总督府驻江宁。 顺治九年,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改名江西总督,不过很快恢复旧制。 顺治十八年和康熙十三年,江南、江西两度分置总督,不过在康熙四年和二十一年两省同归两江总督管辖。 康熙元年,操江事务划归江南总督管理。 康熙二十一年仍合,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 雍正元年,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 道光十一年起,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 咸丰时期,太平天国占领江宁,两江总督府先后在扬州、常州、上海、苏州、安庆等地驻节。 自同治五年起,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江宁(今南京)赴署右箭道,校阅操练。校 阅结束返回署衙时遭刺客行刺,重创胁肋,第二天死去。
督抚制度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 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 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 湖广、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
总督官署
总督府设在江宁城中部汉府街明代的汉王(成祖次子朱高煦)府内。 1853年-1864年洪秀全将这里扩建成金碧辉煌的天王府。1864年天王府被毁后,曾国藩在此按照礼制要求重 建了两江总督府。 1909年南京城内穿城而过的宁垣铁路在此设车站。 1912年,这里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府。 1927年-1949年,这里成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所在地。 2003年3月,正式命名为总统府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南京简介及历史
![南京简介及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3c507e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2.png)
南京简介及历史南京为中国古都,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
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维系华夏文明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
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
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
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
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
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朱偰先生(现代历史学家):尝以为中国古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物制度,照耀千古者,长安、洛阳而外,厥推金陵。
南京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南京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https://img.taocdn.com/s3/m/82b57ab6284ac850ad02428c.png)
南京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1949年后)。
行政区划南京市面积6600平方千米。
市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北京东路41号。
玄武区面积80.97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18。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珠江路455号。
白下区面积30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02。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秦淮区面积22.69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01。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秦虹路1号。
建邺区面积80.87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04。
区人民政府设在江东中路269号鼓楼区面积26.62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09。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山西路124号。
下关区面积30.91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11。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中山北路540号。
栖霞区面积376.09平方千米。
邮政编码210046。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枢东路1号。
雨花台区面积134.60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12。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雨花南路2号。
江宁区面积1572.87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1100。
区人民政府设在江宁区上元大街369号。
浦口区面积902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1800。
区人民政府设在浦口区天浦路6号。
六合区面积1485.5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31。
区人民政府设在六合区雄州南路268号。
溧水县面积1067.26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1200。
县人民政府设在溧水县永阳镇大东门街68号。
高淳县面积802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1300。
县人民政府设在高淳县镇兴路228号。
历史沿革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为中央直辖市。
下设13个区。
8月增设1个郊区。
10月,南京市的大黄洲、小黄洲划归安徽省的和县管辖。
12月,苏南区的句容、江宁县,皖南的当涂县,苏北的六合县,皖北的江浦、和县划归南京市领导。
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后,南京市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
1月,华东局决定将江宁、句容县仍划归苏南的镇江专区,六合县仍划归苏北的扬州专区。
南京老城区29:升州路的出新
![南京老城区29:升州路的出新](https://img.taocdn.com/s3/m/110a4b1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0.png)
南京老城区29:升州路的出新了解南京必须了解老城南。
现在的城南指的是秦淮区所在的城墙范围内,从新街口往南,一直到中华门。
这种分法是从民国30年代修建了新街口后开始的。
然而原有的老城南并不包括新街囗一线部分,而是以建邺路和白下路为北部边界。
真正了解老城南,就不能错过其中最重要的街道升州路。
升州路东西走向,西起水西门与莫愁路交汇口。
东到中华路,即历史上的三山街路口。
这曾是南京城内最热闹的一条街区!以前属于建邺区,现归秦淮区。
来来回回,我在这条路上走过了近千次。
沿革南唐时期,三山门(水西门)至大中桥就有一条东西干道,明代为金陵城内的官道,西段即现在的升州路所在。
但那时不叫升州路,而是分为5段:•第1段油市大街,从三山门至陡门桥。
现陡门桥已废,在鼎新路-彩霞街口上。
这里有个竹作坊,生产的竹筷上下一般粗,可以两头用,故有“斗(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的歇后语;•第2段讲堂街,陡门桥至评事街;•第3段行口大街,评事街至大板巷;•第4段坊口街,大板巷至马巷。
马巷即并入现在的中山南路。
民国时期1936年,将以上4段拼起来拓宽成现代马路,以南京在唐代的历史名称“昇州”正式定名为昇州路。
1987年,“昇”字简化为“升”字。
古代十升为一斗,升州的意思就是“一个弹丸之地”。
与秦代称南京为“秣陵”一样,升州在唐代具有故意贬低压抑南京的意义。
(也有其他说法)•第5段黑廊街,1982年2月,又将属于建康路的黑廊街,即马巷(中山南路)至三山街口,划入升州路。
这一带在很大程度上顶着“三山街”的名义。
黑廊街没有了,它的一条支巷黑廊巷还在。
至此,升州路长1455米,宽28米。
升州路两侧,巷陌纵横,民居密集,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今天的升州路,北与仓巷、登隆巷、糯米巷、泰仓巷、评事街等相连,南与黑廊巷、弓箭坊、彩霞街、来凤街相接,是南京东西交通主干道之一。
遗迹升州路上,处处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
最有代表性的是天后宫和天朝总圣库。
天后宫位于升州路488号,是南京市内现存唯一的一家道教宫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