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合集下载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 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 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 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 析。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二是不断提高研修水平。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指导纲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以提升学生 综合素质为核心,深入研究具体活动内容和方式等,防止用上课方式“教”学生活动,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师培训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开展全员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为教 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用“上课”的方式去“教”学生,而要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者、参与者、促 进者。《指导纲要》还对活动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教师如何加强指导给出了具体建议。
**:十多年来,研究性学习一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指导纲要》是怎么考虑的?
答: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都要引导学生采 取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强化主动探究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指导纲要》中所强调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 学旅行等,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形式,其他几种活动方式,也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如设计制作不 是机械的动手操作,而要有创见,提高创意实现能力。
效发布意义重大,很有必要。
一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中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而创新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必 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补上实践育人短板。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v 2.践性
v 合践活程学生身各活,在 “手 做”“ ”“探究”“ ”“作 ”“反思”的程中行 “体 ”“体 悟”“体 ”,在全身心参与的活中,、分析和解决 ,体和感受生活,展践新能力。
整理ppt
9
v 3.开放性
v 合践活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内 容具有开放性。教要基于学生已有和趣,打 破学科界限,合性活内容,鼓励学生跨域、跨 学科学,学生自主活留出余地。要引学生把自己 成的境作学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 互中,不断拓展活空和活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 、践能力、服精神和社会任感不断得展。
v 4.程价主多元价和合考察
v 本程要求突出价学生的展价,充分肯定
学生活方式和解决策略的多性,鼓励学生
自我价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和分享。提倡多
采用性价方式,避免将价化分数或等
。要将学生在合践活中的各种表和活
成果作分析考察程施状况与学生展状况
v 合践活除了以上活方式外,有党教育活、 博物参等。合践活方式的划分是相的。在活 可以有所重,以某种方式主,兼其他方式; 也可以整合方式施,使不同活要素彼此渗透、融合 通。要充分信息技于各活的支持作用,有效 促解决、交流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整理ppt
12
v 2.社会服
v 社会服指学生在教的指下,走出教室, 参与社会活,以自己的足社会 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志愿服、勤 工学等,它学生在足被服者需要 的程中,得自身展,促相关知技 能的学,提升践能力,成履尽、 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服的关要素包括: 明确服象与需要;制服活划; 开展服行;反思服,分享活 。
整理ppt
16
v 2.合践活程与学科程
v 在与施合践活程中,要引 学生主运用各学科知分析解决 ,使学科知在合践活中得到延 伸、合、重与提升。学生在合践活 中所的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分析 解决,所得的知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 展加深。防止用学科践活取代合践 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科学探究:开展科学实验、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文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演出、书法、绘画、摄影、音乐、舞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4. 体育活动:开展体育竞赛、健身活动、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5. 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种植、养殖、家务劳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观念。

6.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四、课程实施1. 教学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采取班级教学、小组合作、项目学习、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

2. 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成果等方面。

4.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活动场所。

五、课程保障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校提供课程实施的资源保障。
开展区域教研活动
组织区域内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教研活动,促进学校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程实施
水平。
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积极与社区、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实施提供社会支持和资源保障。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建设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形成多 元化的课程建设模式。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方面,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
方式进行评价。
结果性评价
关注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如作品 、报告、演示等,通过评价成果的 质量、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 评价。
相结合原则
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 既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重视学 生的实践成果。
02
课程实施建议与要求
课时安排及教学组织形式
课时安排
建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 周安排2-3课时,确保学生有足够 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多 样化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主动探究。
教师角色定位及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评价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 持。
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方式探索
01
02
03
04
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通 过观察、指导、批改等方式对 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 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
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能力。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导纲要》教育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导纲要》教育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导纲要》教育部2023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导纲要介绍本文档是教育部2023版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导纲要》的概要。

该指导纲要旨在指导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创新等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等综合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欣赏、鉴赏和创作等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实施步骤1.设定目标:明确每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确保目标与学生的年级、认知水平和能力要求相适应。

2.教学设计:结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3.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教学评价: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成果、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结果可以用于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

总结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导纲要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

实施步骤包括设定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实施和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政策要点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政策要点

案例筛选
组织专家对征集的案例进行评审 ,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
推广价值的优秀案例。
展示活动安排
将筛选出的优秀案例进行分类整 理,设计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如 现场观摩、视频展播、案例汇编 等,以便更好地呈现给广大教育
工作者和社会公众。
经验分享、互动交流环节设计
经验分享
邀请优秀案例的实践者进行经验分享,介绍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创新做法和取得 的成果。
02
课程内容与组织实施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实践性原则
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动手操作 ,培养实践能力。
生成性原则
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和 感悟,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
01
02
综合性原则
课程内容应涵盖多个学科领域, 促进知识的综合应用。
03
04
开放性原则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 主题,进行探究和实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指导纲要》政策要点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录
•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课程内容与组织实施 • 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 • 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支持 • 政策保障与条件创设 • 成果展示与交流推广
0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综合性与实践性
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跨学科、 跨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整合,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
互动交流
通过现场提问、小组讨论、在线交流等方式,促进与会人员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探讨,分享彼此在课程实施中的 经验和困惑,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宣传推广计划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宣传推广计划制定
根据优秀案例的特点和推广需求,制定切实 可行的宣传推广计划,包括宣传渠道的选择 、宣传内容的策划、宣传时机的把握等。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 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 (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如下原则: 1.自主性 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 生的自主选择。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 从特定的角度切入, 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 并自定活动目标任务, 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 同时,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 生深化活动主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 2.实践性
愿意参与社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 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学会运用科学方 法开展研究。 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 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学校在课程规划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学校要统筹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主题、 指导教师、场地设施等,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为每一个学 生参与活动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发展机遇,但不得以单一、僵化、固定 的模式去约束所有班级、 社团的具体活动过程,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空 间。要允许和鼓励师生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活动主题,选择适当的活 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 并引导其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 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 综合、 重组与提升。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 分析解决,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防止用学科实 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专题教育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生成日期:2017-09-27 发文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材〔2017〕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现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育部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一、前言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本指导纲要。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3.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劳动实践、技术制作、技能培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

4. 信息与技术教育: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5.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心理素质。

6. 艺术教育: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7. 体育与健康: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四、课程实施1.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实施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2.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4.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5.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课程实施工作。

2.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021/10/10
20
3.教师指导
❖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 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 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 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 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 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2021/10/10
21
(三)考核与激励机制
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 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 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 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 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 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 4.整合性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 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 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 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 方面的内在整合。
2021/10/10
14
❖ 4.职业体验
❖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 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 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 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 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 用。
2021/10/10
3
❖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
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 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 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 使活动不断深化。 ❖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 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 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 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 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 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出自中国哲学家司马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使中小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和提炼学习内容,有助于深化理论、掌握新知识、熟悉新技能,它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提出指导纲要。

一、理论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纲要应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应该体现学生在发展全面健全的身心、学习优秀的学习能力、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社会习惯等方面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包括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重点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在语文课程方面,针对不同学期的不同内容,应提供适当的讨论、阅读、写作、表演等各种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情感和审美能力。

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将各种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以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为主,充分发挥各种自然实验、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活动的作用,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管理规范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安全、师生之间的和谐,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效果等要素,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五、考核评价为了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应建立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突出考核评价的公正性原则,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这可以使学生安全、规范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获得规范的课程教学效果。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生发展身心、学习优秀学习能力、形成完善道德品质和良好社会习惯等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校特点,应提出更加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指导纲要,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提供坚强的支撑和保障。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指导纲要简介本教材指导纲要旨在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并确保其与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目标相一致。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将有机会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教材组成本教材指导纲要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1. 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和目标:阐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明确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2. 教材内容框架: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材内容框架,包括各学科的内容和跨学科主题,以及对应的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3. 教学策略和方法:介绍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项目制研究、问题解决和合作研究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学生评价和反馈: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的指导方法和工具,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提供个性化支持。

5. 教师指导和培训: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培训,使其能够有效引导和支持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本教材指导纲要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并结合教材内容框架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

建议与建议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实践,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 结合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

- 鼓励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 定期评估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确保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指导纲要旨在引导学校和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和质量保证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希望本教材指导纲要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拓展,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3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2023版背景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教育部于2023年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目标本指导纲要旨在规范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内容概述指导纲要包含以下主要内容:1. 教育活动的定义和目标:明确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定义和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详细说明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并介绍如何进行教育活动的评估和监督。

3. 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方法,涵盖科学实验、社会实践、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4. 教育活动的评估与反馈:介绍如何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包括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成果的评价,并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5. 教育活动的资源与支持:提供教育活动所需的资源支持,包括教师培训、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的支持。

实施与推广教育部将配合各级教育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开展培训活动,以确保指导纲要的有效落实。

同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形成良好的实践教育氛围。

总结《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部将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指导纲要,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是我国教育部在2015年11月20日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旨在加强课程教学,推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指导纲要包括宗旨、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过程、实施机制等内容,为中小学教育机构和教师提供操作指导,以便为学生提供质量有保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宗旨本指导纲要的宗旨是:充分认识和重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地安排和组织教育课程,引导学校加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达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人才。

二、目标根据《中小学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引导学校科学地安排和组织课程,立足学生实际,切实抓好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人才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1、实施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不断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施理念:以创新、探索、实践为主要特点,以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注重实践性、拓展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国际能力,构建独立活动、开放学习、尊重创新、加强指导的教学理念。

3、实施对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学校依据当地地理环境、社会文化情况,围绕学科核心素质和能力要求,开展学生参与重大实践活动的课程,包括校外体验式活动、研究式活动等。

四、实施过程(1)科学开展实践活动课程,首先要结合学校的特点,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历史文化、社会实践等,制定高质量的教学计划,构建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课程,并科学组织实施。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职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职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
职部2023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 教职部2023版
前言
本文档旨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指导,促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发展。

本指导纲要基于教育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实践和学科特点而制定。

一、背景与意义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社会适应能力等。

二、核心目标及内容
1. 核心目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2. 内容涵盖: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艺术创作、体育运动、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可以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生兴趣进行设计。

三、实施原则和方法
1. 实施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任务设计与学生情感体验的结合,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2. 实施方法:根据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目标,灵活运用探究式研究、合作研究、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

四、课程组织与评价
1. 课程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作为独立课程设置,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机融合。

2. 评价方法:根据实践活动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

五、师资培训和资源支持
1. 师资培训:加强教师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关培训和专家指导。

2. 资源支持:为教师提供实践课程教材、教学素材、实验设备等必要的教学资源。

结语
本指导纲要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框架,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实际进行细化和调整。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将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2017〕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现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育部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具体目标(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

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2.初中阶段具体目标(1)价值体认: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

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2)责任担当: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要开展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识,愿意参与社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

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3.高中阶段具体目标(1)价值体认:通过自觉参加班团活动、走访模范人物、研学旅行、职业体验活动,组织社团活动,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初步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世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感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

(2)责任担当: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能持续地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区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3)问题解决: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物化能力。

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意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

(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如下原则:1.自主性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从特定的角度切入,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目标任务,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

同时,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深化活动主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

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

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4.整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

5.连续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

要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

要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

(二)活动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为:1.考察探究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

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

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

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

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