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课件 ppt
合集下载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第十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课件新人教版
考点梳理整合
四、中共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2.内容:大会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 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 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考点梳理整合
5.扩大: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 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6.结果: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7.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 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 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 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端。
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封建道 德礼教的统治 地位,使中国人 民接受了一次 民主与科学的 洗礼
规律方法探究
考法一
考法二
【例题】 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 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 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 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 A.救亡图存 B.巩固清朝统治 C.向西方学习 D.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 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 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辛亥革命,资产 阶级先进知识分子领导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这一 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B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C 项不是目的,D项不属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故选A项。 答案:A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
三、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勤记、勤听、勤看、勤问、 勤记、勤听、勤看、勤问、勤讲
三、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三个不同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 而非历史学科的专业课。 课,而非历史学科的专业课。学习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史纲要,必须牢牢掌握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 方法。 方法。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1、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举例:印度传统与中国传统之比较。 举例:印度传统与中国传统之比较。
身为中华儿女, 身为中华儿女,应不应继承中华民族重 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2、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 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 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 。
毛泽东:“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他指出,“ 毛泽东: 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他指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邓小平认为,了解历史, 邓小平认为,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把握正确 的前进方向。 青年人不了解历史, 的前进方向。 “青年人不了解历史,我们要用 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W1H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学习哪些基本内容? 二、 学习哪些基本内容? 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三、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PPT课件
23
洋务派的失败:因为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以 “求强”、“求富”为旗号,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为目 的。但是,甲午战争失败后,“中体西用”被抛弃, “求强”、“求富”彻底落空,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更加 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洋务派失败了。
24
洋务运动并没有彻底失败:
①从引进工业文明成果(机器、工厂)、民用企业中的资 本主义色彩、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史实说明它开启 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3分)
启示: 说明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道路在 中国行不通。
32
2.思想变革: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
现民主政治。 ②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屡受挫折,民族资产阶级希
望在思想上批判封建思想,解放思想。 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下;袁世凯为复辟,“尊孔复古” (2)代表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关税——中国进出口商品关税税率与英 国协定。
反映其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8
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及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等 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社会性质变化
主要矛盾变化
革命任务变化
历史分期变化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列强侵华争夺加剧,日俄矛 盾尤为突出。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日两国 的近代化历程,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15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国向各国共赔偿白银4.5亿两。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防守。 拆除大沽口和北京通海沿线炮台,允许各国驻兵。 惩办义和团运动,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洋务派的失败:因为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以 “求强”、“求富”为旗号,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为目 的。但是,甲午战争失败后,“中体西用”被抛弃, “求强”、“求富”彻底落空,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更加 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洋务派失败了。
24
洋务运动并没有彻底失败:
①从引进工业文明成果(机器、工厂)、民用企业中的资 本主义色彩、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史实说明它开启 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3分)
启示: 说明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道路在 中国行不通。
32
2.思想变革: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
现民主政治。 ②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屡受挫折,民族资产阶级希
望在思想上批判封建思想,解放思想。 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下;袁世凯为复辟,“尊孔复古” (2)代表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关税——中国进出口商品关税税率与英 国协定。
反映其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8
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及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等 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社会性质变化
主要矛盾变化
革命任务变化
历史分期变化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列强侵华争夺加剧,日俄矛 盾尤为突出。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日两国 的近代化历程,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15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国向各国共赔偿白银4.5亿两。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防守。 拆除大沽口和北京通海沿线炮台,允许各国驻兵。 惩办义和团运动,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中国近代史》PPT课件
05 甲午战争与民族 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背景及原因
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积极侵略朝鲜并企图利用朝鲜为 跳板侵略中国。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已先后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台湾的战争,并侵占琉球 群岛。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偏袒,使得日本在侵略战争中屡屡 得手,更加助长了其侵略气焰。
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社会矛盾的变化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 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 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 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03 太平天国运动与 内外交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面临列强瓜分、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的局面。
社会矛盾激化
清政府腐朽无能,社会矛 盾尖锐,民众反清情绪高 涨。
革命思想传播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积极宣 传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运 动发展。
革命过程与结果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 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迅速占领武
汉三镇。
各地响应
战争过程与结果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 舰队封锁珠江口,北上攻陷浙江 定海,直逼天津。道光帝惊恐求 和,签订《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 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等 地,火烧圆明园。最终签订《天 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
战争过程与结果
01
1894年7月25日,日本 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偷 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 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课件
辛亥革命的成果
1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王朝
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独裁结束,开启了更加自由、平等、民主的现代国家建设。
2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治框架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 专制時代,开启了一个现代国家的民主时代。
3 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则随之而生,它提出了用科学方法救国,又融合了民主共和、人民自由、学 术先进、民生幸福的思想,不断促进止从这异化的民族振兴。
结论
辛亥革命代表着近代中国民族解放的开始,它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建立中华民国和结束封建专制 统治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背景
中西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经济, 政治,文化的半殖民地化,民族 意识觉醒推动着辛亥革命的爆发。
特点
正式宣告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王朝 结束,兴起了民族资本主义,推 动了中国新文化和民主运动的发 展。
辛亥革命的过程
武昌起义
历时三个月的革命斗争,共和军从 武昌起义开始,迅速占领了长江流 域一带的各大城市。
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南京成为中国临时 政府的首都,倪嗣冲出任内阁总理 大臣,并且制定了一部临时宪法。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新思想的 表现,通过于1910年代至1920年代 期间激烈的出版物、辩论、各种革 命组织和新兴文艺形式推进了精神 上的革命发展。
辛亥革命的启示
要有勇气
自立自强
远望未来
辛亥革命的爆发,需要的是一群勇 敢带有强烈民族精神的人。历史的 车轮前行需要人们一代一代的推进, 需要他们强无敌的勇气。
辛亥革命也启示人们,要像大鹏展 翅迎风而起,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 要有迎难而上的气概。
中国近代史纲要
②从民权主义来看,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个目标的实现,也是中国带领人民完成的。中国带领 人 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从根本上确保了国 家 权利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③从民生主义来看,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个目标的实现,也是中国带领人民完成的。中国 带 领人民走入中国特色伟大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总之,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改变旧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实现民族独立、人 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 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历史充分证 明,中国人是孙中山先生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1)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011真题再现
选择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步探索+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 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 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 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 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 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 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 列宁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的伟大胜利。 (2)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怎样成为“力量”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步探索+改革开放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农 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抗战时期,毛泽东阐释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 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达 到成熟。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结 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历史。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完成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虽然历经“大跃进”、“十年文革”的波折,但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在 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 待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PPT参考课件
2021/3/10
授课:XXX
30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 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 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 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2021/3/10
授课:XXX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
(一) 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讲近
代中
国贫
困落
后的
根源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纲要教研组
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021/3/10
授课:XXX
3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思考: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1/3/10
授课:XXX
25
思考: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 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 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 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 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 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2021/3/10
授课:XXX
授课:XXX
2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
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
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
政和经济命脉,而且
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
治,日益成为支配中
国的决定性力量。
2021/3/10
赫德:掌握中国海
授课:XXX
关大权达40余年
2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 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 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PPT文档资料
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全面对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 ●十五大会议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
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
● 2019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 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 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 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实现;而体制改革在所有制上,多种经济
成分并存;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转
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体制上,推进民主
化进程。
二、中国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现代化的
巨大推动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与 中国现代化局面的打开
1、改革开放的前奏 ●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 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这个成就证明:开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
中国现代化规律。
(二) 改革的必然性:
1、中国在落后条件下进步社会主义
的必然结果。
2、中国建国后模仿苏联现代化模式
的必然结果
1)学习苏联模式不能全盘否定 2)学习苏联带来的严重后果——经济
上,单一的公有制;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
本主义;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与高度集权; 政治上出现了个人崇拜、党内民主被破坏、 阶级斗争扩大化等——与现代化相悖。
● 在对外关系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
• 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的宗法家长制在维护社 会稳定的同时,也显示 出强烈的保守色彩。使 郑和们没有了再次远航 的强劲动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
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质是:
• 阶级关系:封建地主与农民阶级 • 经济生产结构:小农经济 • 社会结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 文化思想体系:儒家文化 • 超稳定结构:金字塔形 • 社会存续:乱——治——乱——治 ……
•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南部;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湾北部。
荷兰攻下基隆,结束西 班牙的台湾北部占领。
荷兰殖民者在马六甲修筑的军事要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
• 1637年,英国东印度 公司武装船队,首次 来华,炮击虎门炮台, 击沉水师船只,还焚 烧官署,劫掠商船。
英军炮轰广州十三洋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
• 从清王朝建立到18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并没有能打开中国市场的 大门。但是资本主义必将使古老中国卷入世界经 济的旋涡,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
鸦片中战国争近现前代北史纲京要地教安学P门PT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
案例导入: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V S
郑和 (1371—1435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
哥伦布 1451-1506
1405-1433年,
中国明朝的郑和从南京
下关宝船厂出发, 7次
率庞大的舰队沿江、浙、
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
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一般每次达260余只,人 员2.7万多。 宝船载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
中国近代史纲要 ppt
五四运动时的徐世昌政府
工商背景
清末以来,中国的工商业虽有所发展,但 在西方产品的输入情形下,中国本土工商 业的发展仍然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 生使欧洲各国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 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 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 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 位也更显重要,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 声援爱国学生的重要力量。
学生的血书良心救国
3、主要经过பைடு நூலகம்
北京学生运动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巴黎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 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1919年5月 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 京师范大学)、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 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 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这四条办法是:(一)联合各界一致 力争;(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三)通电各省 于1919年5月7日国耻纪念举行游行示威运动;(四)5月4日上午,北 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13校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 开会决议下午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 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最早到达天安门。 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 字”“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废除二十一条”“抵制 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 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 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数理部 的匡互生第一个冲进曹宅,并带头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 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天安门前金水桥南边高悬的一 副对联引人注目: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 孽死有头。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课件-ppt
精品课件资料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制定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行动纲领。
精品课件资料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
2003年和2004年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推动经济和社 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精品课件资料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精品课件资料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 先进性建设
精品课件资料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精品课件资料
(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 建设事业稳步前途无量,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 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 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精品课件资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跨世纪发展
1997年9月,和1998年的洪涝灾 害; 香港、澳门回归。
精品课件资料
抗洪斗争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 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 义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历史新时期。
精品课件资料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1、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2、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对外政策的调整 中美建交,寻求 和平的国际环境
精品课件资料
2004年胡锦涛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中国 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 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制定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行动纲领。
精品课件资料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
2003年和2004年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推动经济和社 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精品课件资料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精品课件资料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 先进性建设
精品课件资料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精品课件资料
(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 建设事业稳步前途无量,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 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 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精品课件资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跨世纪发展
1997年9月,和1998年的洪涝灾 害; 香港、澳门回归。
精品课件资料
抗洪斗争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 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 义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历史新时期。
精品课件资料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1、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2、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对外政策的调整 中美建交,寻求 和平的国际环境
精品课件资料
2004年胡锦涛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中国 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 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ppt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学习思考: •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
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 2.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和基本经验。 •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这些成绩 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19-6-30 谢谢你的 Unive1r2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 观看
2019-6-30 谢谢你的 Univer2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 观看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教学目的: • 1.基础知识方面: • 2.思想教育方面: • 3.能力培养方面:
2019-6-30 谢谢你的 Univer3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 观看
•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2019-6-30 谢谢你的 Unive1r4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 观看
谢谢观看!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9-6-30 谢谢你gy of C 观看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课时分配 • 约用6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2019-6-30 谢谢你的 Unive1r0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 观看
2019-6-30 谢谢你的 Univer5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 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共赢。
-
24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 先进性建设
-
25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
26
(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 建设事业稳步前途无量,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 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 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向新的中共中央 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
10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12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993年11月,通过《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23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004年胡锦涛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中国
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
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
革创新来实现发展,
同时坚持对外开放
的基本国策,在平
等互利的基础上同
世界各国开展交流
合作,努力实现互
实践充分证明,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的基本 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 本经验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 全正确的。
-
28
-
3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6.10-1978.12)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5-1978.10) 3、中共中央工作会议(1978.11.10-1978.12.15)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8-12.2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 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 义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历史新时期。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
27
(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八)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
1
本章重点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是怎样的?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为什么 会取得这些成就?
-
2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 开放的起步
1996年3月,制定“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加强精神文明 建设与民主法 制建设。
-
1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跨世纪发展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战胜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洪涝灾 害; 香港、澳门回归。
-
14
抗洪斗争
-
15
-
16
-
17
-
-
4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1、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2、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对外政策的调整 中美建交,寻求 和平的国际环境
-
5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1981年,全面总结新中国历史,科学评价毛泽 东和毛泽东思想。
-
6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展开
-
7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纲领;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多层次对外 开放格局的形成。
-
8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制定和实施 “三步 走” 发展战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
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8
-
19
-
20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21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制定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行动纲领。
-
22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
2003年和2004年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推动经济和社 会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