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代表作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曹禺三部剧《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时间设置的巧妙
曹禺三部剧《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时间设置的巧妙作者:王梦圆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0期摘要:细读曹禺《日出》、《北京人》、《原野》三部剧作,在时间安排上有其共通点,曹禺巧妙的运用了时间的艺术完成了剧作的聚焦、暴露、审视以及启示的作用。
本文即从这四个方面解析曹禺设置三部剧獨特时间的用意。
关键词:曹禺;剧本时间;《日出》;《原野》;《北京人》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09-02曹禺《日出》、《原野》、《北京人》这三部剧无疑是曹禺成功的代表作,拜读过这几部剧作的读者们是否发现这样一个巧妙的共同之处——剧本时间的设定。
首先来看剧本《日出》时间的设定:第一幕,某日早晨五点;第二幕,当日晚五点;第三幕,一星期后晚十一点半;第四幕,翌日晨四时许。
接下来是《原野》:序幕,立秋后一天傍晚;第一幕,序幕十日后,下午六时;第二幕,同日,夜九时;同日,夜十一时;第三幕,第一景,夜一时后,第二景,夜二时后,第三景,夜三时后,第四景,夜四时后,第五景,破晓,六时后。
最后是《北京人》,第二幕,当夜十一点钟的光景;第三幕,第一景,某一天的傍晚;翌日五点钟左右,天尚未亮的时候。
曹禺剧作一直是学者们乐于研究的对象,这些对曹禺剧作的研究多围绕于曹禺剧作的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曹禺剧作的民族化,曹禺剧作的现实意义以及内蕴于曹禺剧作中的悲剧美学,而这其中很少有学者触及曹禺多幕剧的时间安排此类问题的研究。
而通过以上的列举,我们不难看出曹禺这几部剧作在时间安排上的规律性,他多将剧本情节发生的时间设置在傍晚、午夜、凌晨(白昼交替)之时,这样的精心安排有何巧妙之处,我们接下来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先将傍晚、午夜、凌晨统归于夜晚。
夜幕降临,世界一片漆黑,成功的起到“聚焦”的作用。
放之日常生活中,在白日我们会不自觉的受到周围很多人物、事物及活动的干扰,很难将自己的精力与注意力完全放在一个中心点上,多多少少都会分心,而在夜里一切安静之后,人的焦点往往更容易集中。
高一下册雷雨剧本原文赏析
高一下册雷雨剧本原文赏析《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的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在这八个人物中,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
周繁漪: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
资产阶级教育使她具有个性解放要扎她不甘心于无爱的婚姻的约束,敢于与周萍相爱,在夜深人静之时与恋人在封建家庭的“客厅”中演出“闹鬼”的把戏。
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丈夫虚伪的体贴,拒绝喝药,拒绝成为“服从的榜样”。
她虽处封建家庭的深处;却能洞察其伪善、虚弱的本质,她以自己的怪戾控诉了这个“家庭”的罪恶。
但与封建思想的联系使她的反封建要求具有先天的不彻底性。
她虽能明察周朴园的罪恶与伪善,但却不能与之决裂,不能敢于走出家庭;到新的天地里寻找新生活。
她虽能明白周萍也在玩弄她,却仍然死守着这个“枯萎灵魂”。
希望有朝一日这个花花公子能把她带出家庭。
她受到周家父子两代人的蹂躏是她人生悲剧中最为惨重的部分,人伦的重压,反抗的乏力,环境的黑暗,使她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繁漪是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爱起来是一把火,恨起来是一把刀”。
但偏偏一个情感/情欲浓烈的人遭受了超常的压抑,这就更加是能量蓄积起来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她的性格被扭曲,使她成为一个暴戾的女人。
当最后她身上或性格中蓄积的能量以非正常的状态爆发后,那么就会产生毁灭的力量,导致自己和他人死的死,亡的亡。
因此,她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
作者曹禺说,她是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
周朴园,是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家长的形象。
曹禺_北京人
一、创作背景
《北京人》创作于1941年。该剧以曾家的经 济衰落为串联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与戏剧 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展开家庭善良与丑 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 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 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 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 求,以及这种精神通知的破产。
3、以愫方和袁圆为代表的“未来”北京人: 有理想有行动,代表着北京人的希望
内容探究
曹禺是怎样刻画“北京人”形象的?剧作者 为什么要把几十万年前的“要爱就爱,要 恨就恨”的“北京人”与像曾文清那样怯 弱、无能的“北京人”对立起来?曹禺心 目中的新的“北京人”是谁?
曹禺在第二幕中,通过袁任敢的一段台词, 刻画了“北京人”的形象:“那时候的人 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 喊,不怕死,也不怕生。……”曹禺用五十 万年前的“北京人”形象与曾文清那样的 现代“北京人”对立起来,是要强调一个 题旨: 再也不能像曾文清似地浑浑噩噩地生活下 去了!于是曹禺在剧中着力塑造了两个新 的“北京人”──愫方和曾瑞贞──的形象, 把全剧结尾在她们奔向光明的离家出走上。
• ——哀静、幽郁、沉滞、苦痛、哀愁、缄默、忍耐 • 主导:哀静、婉顺、忍让、奉献
• 旧时代的优秀女性。沉默忧伤,处处忍受。寄人篱下的生 活使她不得不忍受旧家庭中袭来的种种不堪。
• 她爱上曾文清这样一个废人,面对种种无望的境遇,她的 忍受顺从,反映出她所承负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的 因袭重担,更是封建家庭中腐朽恶势力与精神统治在善良 人心上投注的阴影。 • 逆来顺受的外观——内心坚毅的性格。她的沉默无言绝不 意味着她对凌辱的低头,她内心怀着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 爱上一支空谷幽兰,却只敢停留在相对无言中获取慰 藉,爱不敢爱,恨不敢恨。出走后又沮丧归来,以至 吞食鸦片自杀。 • “重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 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一个 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 • 他认识了“自我”,对自己,对封建家庭生活已经厌 弃与绝望。
曹禺《北京人》
然灭亡;
(2)以人物性格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
如《北京人》中的工人;
(3)作品命名构成的象征性意象
如“北京人”既是实存之物,又是某种观念的象征
第一幕
《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古老的曾家此时住着三代人,第一代人是 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曾皓的儿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 照顾曾老太爷的年近30岁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和她的丈夫江泰 ,第三代人曾文清年仅17岁的儿子曾霆和他18岁的妻子曾瑞贞,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 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园,他的同事长相和身材都极像远古时期原始人的”北 京人“。 离开曾家多年的老仆人陈奶妈带着自己的孙子小柱子回到北京曾家探望自己的老主子, 得到曾家第二代人曾家儿媳妇儿曾思懿假意的热情相待,一番交谈中讨债的人在曾家门 外死死讨债,而曾家少奶奶却死死不肯给钱叫管家张顺将其赶走,张顺与陈奶妈一起骂 着赶走了讨债人。一旁小柱子与曾霆,袁园一起玩耍。八月节晚上曾家人请客所有人在 家里吃饭,曾思懿谈到愫方的出嫁问题,主张愫方嫁给袁任敢,曾皓和曾文清则予以反 对,此时讨债人又来到门口讨债,袁任敢和”北京人“用武力赶走了讨债人。曾文清准备 出走。
未出场的“北京人”:是人类祖先的象征,人类希望的象征,又是对出场的“北京人”这些不肖子孙的讽刺与鞭挞,在 这个富有强大原始生命力的形象身上,隐喻着坐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三幕时间、地点
第一幕:中秋节,近正午。北平曾家小花 厅 第二幕:当夜十一点的光景。曾家小花厅 第三幕:阴历九月末,距离第一幕有一个 月。夜晚,曾家小花厅里。
曾思懿:38、39岁。第二代掌权者。费尽心机,多重嘴脸,家庭不幸,惹人厌恶,自以为是,加速灭亡。
曾文清:36岁。颓废败落的趋势。封建家长专横压制之下的产物。资质聪慧却一事无成,懒得做一切事情。预示大家 庭崩溃白落的必然。 曾文彩:33岁。 江泰:37、38岁。一事无成,吃喝玩乐,夸夸其谈,典型的寄生虫。对家庭和社会毫无责任感,极端个人主义者,预 示封建家庭和制度的寄生性与腐朽性。 愫方:30岁。叛逆性格,代表光明未来。寄人篱下,善良真诚,父母早逝,来到曾家,一直承担着照顾曾皓的担子没 有怨言,爱曾文清。最后在绝望与不舍中决定离开曾家。 曾霆:17岁。性格软弱,反感自己的母亲,喜欢袁园。 瑞珍:18岁。叛逆性格,代表光明未来。第三代人,涉世未深,对曾家毫无留恋,离家出走。曾家崩溃。 陈奶妈:60岁。性格直爽,有着乡下人的淳厚善良。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关注人的存在状态与意义问题,追求个体的自由与选择。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戏剧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野出发,探讨曹禺的四部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所体现的主题。
首先,《雷雨》是曹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剧以商业利益与个人命运的对立冲突为主题,刻画了封建社会溃败下人性的扭曲与腐败。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剧中人物的命运多为无法掌控的,他们被社会和历史的力量所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轨迹。
例如,乌云与雷峰的爱情悲剧,正是受到社会舆论和家庭利益的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爱情追求。
整个剧作充满了命运的无奈与绝望,体现了存在主义中的孤独与无助。
其次,《日出》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实验性作品,剧中以一个名叫阿Q的底层小人物的经历为主线,探讨了生存与存在的问题。
阿Q在剧中不断地重复生活中的矛盾与挫折,他面对现实的压迫感与生存的无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解脱。
然而,不论是对权力的媚俗逢迎还是对爱情的虚无追求,他都没有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
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形象,曹禺传递了人们在现代生活中追求存在意义的挣扎与困惑,呈现了存在主义中的绝望与虚无。
第三,《原野》是曹禺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剧中刻画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一幕幕,展现了农民的贫困与无助。
在这个封建社会下,人们的命运与命题几乎是由社会与个人所完全掌控的。
在农田里疲劳奔波的农民只能任命运摆布,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们沉浸在存在主义中的绝望与无助之中,生活备受折磨,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一主题在曹禺的戏剧作品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力感与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最后,《北京人》是曹禺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它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为背景,刻画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与追求。
简析曹禺《日出》中的象征
简析曹禺《日出》中的象征
《日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家、作家曹禺的代表作。
整首诗以水为主线,融入诗人的艺术使然,笔下流淌出自然的抒情,写出晨曦时分的壮观景象,氛围磅礴豪迈。
该诗的象征意象和深刻的主题更是引人入胜,让读者深刻体悟到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
从诗歌的标题来源讲,诗人把日出的形象象征着向往之期,犹如春天,给予了一种活力感。
在村民醉醺醺中,早上八九点有那么一股新的气息,拂去春意,吹击着野草,释放着那股活力。
全诗畅谈日出是一次复苏,把冬天冷漠、凛冽画面,切近一种对生命的热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此外,诗人通过描绘生动的象征,展示了繁华的画面和崇高的感受。
“梅林芳草醉人”,梅林和芳草都是复苏、活力的象征;“日出万顷油光金液翠华荡开最广阔”,从诗中日出的画面上可以看出,曹禺通过日出的景象构筑了一个强烈的生还力量,一个有生命感的模式。
《日出》是曹禺比较华美的一首诗。
他透过日出怒放的万紫千红、火山爆发式的活力象征,传达出一种自然的生气,一种被自然唤醒力量、被生活重拾的勃发。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的笔下依旧能传递出生命的活力,让我们从苦难中获得精神的力量和希望,让人心头涌出激情与憧憬。
作家曹禺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 9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 9 3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 9 3 4 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 9 4 2 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曹禺先生作品及生平简介
曹禺先生作品及生平简介过8部剧本。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
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
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
从《生死场》看乡土女性的角色定位
从《生死场》看乡土女性的角色定位【摘要】《生死场》是中国文学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乡土女性的描写,展现了她们在当时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困境。
乡土女性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形象塑造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
在小说中,乡土女性的家庭地位与传统文化观念发生冲突,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受到双重困扰,命运多受制于男性权力和社会观念。
她们并非完全被动,在面对困境时也展现出反抗与挣扎,并表现出坚韧与无助的双重特质。
通过对《生死场》中塑造的乡土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中国乡村社会中妇女的处境,反映了社会阶层和性别观念对女性的影响,呼吁对乡土女性的关注和理解。
【关键词】乡土女性、《生死场》、角色定位、家庭地位、经济地位、命运、反抗、挣扎、坚韧、无助、困境、乡村社会、社会观念、现实反映。
1. 引言1.1 《生死场》是中国文学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生死场》是中国文学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描写乡村农民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
这部小说以描写乡土女性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对她们命运的描绘,展现了当时中国乡村社会中妇女的种种困境和挣扎。
作家曹禺通过深入细致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乡土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她们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困境。
作品以其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生死场》中,乡土女性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真实和饱满,她们的性格和命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展现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通过对乡土女性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中国乡村社会中妇女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她们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生死场》通过对乡土女性的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性别问题和地域文化差异,引起了人们对于乡土女性角色定位的深刻思考。
1.2 乡土女性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乡土女性在小说《生死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是故事情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代表作,是中国话剧艺术经典.编剧曹禺22岁创...(1)
二、戏曲艺术
•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总称。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总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有300 300多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有300多 个剧种,全国性的剧种如京剧, 个剧种,全国性的剧种如京剧,地 方戏如川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方戏如川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在世界上,古希腊戏剧、 在世界上,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 和中国戏曲, 和中国戏曲,被称为三种古老的戏 剧艺术。 剧艺术。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代表作,是中国话剧艺术经典。编剧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代表作,是中国话剧艺术经典。 曹禺22岁创作 导演夏淳。该剧运用“三一律”原则, 岁创作, 曹禺 岁创作,导演夏淳。该剧运用“三一律”原则,写两个 家庭八个人物一天之内发生的悲剧故事,表现20世纪初封建社 家庭八个人物一天之内发生的悲剧故事,表现 世纪初封建社 的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 会环境中 的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封建制度与思想对人的禁锢 与摧残。 雷雨》所显示的,正是“宇宙里斗争的‘残忍’ 与摧残。《雷雨》所显示的,正是“宇宙里斗争的‘残忍’与 冷酷’ 雷雨》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的视角是逆向的, ‘冷酷’ 。” 《雷雨》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的视角是逆向的, 它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 它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它 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面纱撕毁, 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面纱撕毁,审视人类 复杂深邃的灵魂。当人被放置在激烈的戏剧情境之中的时候, 复杂深邃的灵魂。当人被放置在激烈的戏剧情境之中的时候, 意志和性格的较量,蒸腾出一片狞厉可怖的气息, 意志和性格的较量,蒸腾出一片狞厉可怖的气息,两性之间的 战争、被动选择与自我承担的矛盾、 战争、被动选择与自我承担的矛盾、反抗动机与毁灭前提的逆 形成《雷雨》中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结, 转,形成《雷雨》中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结,也触及到了 人类带有哲学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引领观众作新的思考,繁 人类带有哲学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引领观众作新的思考, 漪与周萍、周萍与四凤双重乱伦的故事,以及无辜的周冲、 漪与周萍、周萍与四凤双重乱伦的故事,以及无辜的周冲、四 凤之死,无奈的周萍之死、繁漪之疯、侍萍之痴,都不过是悲 凤之死,无奈的周萍之死、繁漪之疯、侍萍之痴, 剧故事的表层, 剧故事的表层,而真正的悲剧性来自于人对自我选择的被限定 性的反抗,以及反抗的无意识所造成的对他者的冲撞, 性的反抗,以及反抗的无意识所造成的对他者的冲撞,在反抗 的合理性与冲撞的无理性之间,形成了不可避免、 的合理性与冲撞的无理性之间,形成了不可避免、不可逆转的 悲剧性张力。这在繁漪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悲剧性张力。这在繁漪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它是世界性的 艺术佳作。 艺术佳作。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曹禺《雷雨》赏析《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
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
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
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
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
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
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
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
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
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
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曹禺所要表现的这种生活过程,历时30年,而且关系如此复杂,斗争如此尖锐,那么他怎样将这些内容组织在一篇四幕剧中去,正如狄德罗所说,他怎样“由主题的中心直入,仔细分辨剧情开始的时机”呢?从舞台形象的塑造上说,近代话剧在时间和空间上比我国传统戏曲受到更大的限制。
曹禺的个人简介及作品
曹禺个人简介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她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就是她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就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就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就是曹禺的处女作,也就是她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1936年与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她的重要剧作《日出》与《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就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与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就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就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就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瞧)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曹禺成长事迹长篇2000字
曹禺成长事迹长篇2000字曹禺,原名曹燮元,1895年生于上海,著名现代话剧家、小说家。
他曾于上海新中学、上海市立第一中学等多所学校就读,1926年赴英国留学,取得剑桥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1927年返国。
曹禺至今的小说、戏剧作品已成为中国文坛的经典,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家》等。
他以海派文化加以改良,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历史,并且在杂文散文方面也有杰出的成就。
他透过自己作品,提出了许多社会问题,以批判现实为主,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意识。
曹禺成长之路:1.成长环境曹禺的父亲是个军阀,而在北洋政府内任职,是一个颇具地位的人物。
他的母亲是曹氏世家的大家闺秀。
在这样的富裕家庭中长大的曹禺,自少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文化素养颇高。
可是也由于童年生活的优裕,导致曹禺比较胆小,他常泡在家里,不敢和同学一起去玩。
2.学习经历曹禺的学业一直表现出色,初中时便考入上海新中学,后来又考入上海市立第一中学。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受到学校的教育与熏陶,他对文学的兴趣不断升华。
在20岁时,他独自前往长沙,求教茅盾先生,并承认他的小说、文章是自己严重欠缺体验和知识经验的表现。
所以,他的作品充分自省,写实性极强、饱含深情。
3.对中国话剧的影响曹禺是当时中国话剧的先锋,他创作的话剧,从叙述结构到人物塑造,都是新的,全新的。
他的作品中,有时会像是街头小报一样嚎叫前卫,有时会像是谈情说爱一样讲述个人的感情,但无论哪种样式,他的作品都不偏庸常。
曹禺的作品刻画了在中国建国后的许多社会问题,让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激励了许多人对中国话剧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4.对后人的影响曹禺的作品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他通过各种类型的作品,描绘了中国社会、男女关系、青年问题等许多热点问题,对学术界、文艺界、社会都有很大影响。
他切实影响了许多中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又对话剧、电影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知名导演张艺谋在他的作品《汽车驾驶员》上演出遭到了曹禺的力挺,以至于这个导演在后来影视作品上的身份也有了全新的诠释。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有《王昭君》、《胆剑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作者简介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本名万家宝,字小石,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包括其处女作《雷雨》、还有《原野》、《日出》、《北京人》。
1996年12月13日凌晨,曹禺辞世。
1997年5月28日,曹禺骨灰安葬于森林公园里的曹禺陵园。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王昭君》是曹禺受周恩来的嘱托而编写的历史剧。
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酿、构思写成的。
发表在1978年的《人民文学》期刊上,并已在北京演出了。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胆剑篇》《胆剑篇》的是曹禺、梅阡、于是之同志合著。
是历史剧创作的一部好的作品。
《胆剑篇》(与于是之、梅阡合作)取材于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但作者真正的用意却不在重新演绎这个关于复国的故事。
1960年代初期,我国由于天灾人祸使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曹禺执笔创作了这部五幕历史剧。
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历史背景1960年代初期,我国由于天灾人祸使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曹禺执笔创作了这部五幕历史剧。
《胆剑篇》通过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而后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故事,启发弱小国家的人民,只要能卧薪尝胆、奋发自强,就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
剧本发表后受到广泛的称赞。
茅盾指出:这个作品,在所有的以卧薪尝胆为题材的剧本中,不但最后出,而且也是惟一的话剧。
作为最后的一部,它总结了以前的一些剧本的编写经验而提高了一步。
越王勾践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人物。
他虽然已当了俘虏,但还据理力驳夫差,严辞斥责吴国欺凌弱小、残杀无辜是不勇不义,为此险些被处死。
但是为了实现复国大业他不得不暂敛锐气,控制感情,向吴王谢恩并作前马。
在夫差故意挑起勾践的心头之火,又突然提出要与勾践结为亲家,并立即带勾践之女回姑苏完婚时,勾践为完成复国大业,也委曲求全违心地答应。
曹禺《日出》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
曹禺《日出》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话剧《日出》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曹禺《日出》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欢迎大家阅读!曹禺《日出》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1.四幕话剧《日出》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
《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
剧本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
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
2.主体思想《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
《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
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
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
“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
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剧本正是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
“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摘要:《日出》里面的主人公陈白露,在外人看来是可耻、放荡、堕落。
然而这是不能归咎于她的,这是有其时代背景造成的。
她活在新旧社会的交接时代,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却又接受了很多新式的思想,醒了,却无路可走。
1)读完《日出》并不觉得陈白露有多麽可耻与堕落,相反,我对她更多的是怜悯与悲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6年曹禺的处女作《今宵酒醒何处》问世。
1934年写就《雷雨》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
之后,1936年曹禺发表《日出》、
1937年发表《原野》,
1938年发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与宋之的合作),
1939年发表独幕剧《正在想》,
1940年发表《蜕变》,
直至1941年《北京人》完成。
短短几年时间,曹禺的创作水准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界。
尤其是被誉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而彼时他仅有31岁。
1942年曹禺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为话剧,风格与《北京人》颇有相通处。
此后,他所写的独幕剧《镀金》,《桥》(未完成),以及解放后写的《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和《王昭君》(1978)等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