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分析共48页文档
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分析(PPT48页)
一、中国航天事业的艰难起步 与发展
• 人类的航天活动是从火箭技术的发明 与运用起步的。但是,在封建专制统 治下,中 国人的聪明才智受到极大 的压抑,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近代落伍 了。中国的航天事业真正得以起步并 蓬勃发展,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
1. 20世纪50年代: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寄语
• 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迷失了 方向,在他们眼中,人生的目标就 是金钱。而航 天人的成功,则从正面向社会晤示:人生价值的 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 作风意志,离开正确的事业发展方向,单纯以金 钱作为追求的目 标,只会走人歧途。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需要艰苦奋斗,保持旺盛的革命精 神,需 要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 大力弘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大力弘扬载人航 天 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面对困难和挑战,不 畏艰险,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
三、"天宫一号”
•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 间实验室 ,属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 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 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高 10.4米、重8.5吨 。于2011年9月29日 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5] ,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 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天 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三、前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联也俘虏了部分德 国火箭技术人员,缴获了几枚火箭和有 关 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1947年,苏联仿 制V_2火箭成功。1957年8月,成功发射两 级液体洲际导弹P_7,射程 8000公里。经过 改装的P_7于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世 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从而揭开了现 代火箭技术新的一页。苏联由于发射多种航 天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 功“东方”号、 “联盟”号、“宇宙”号、“质子”号、 “能源”号等多种型号的运载 火箭,可将 100多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浅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课余时间,我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览。
复兴之路展览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至今,并将这段历史划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用图形、照片和数据揭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历史现实。
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历史重要战争和运动都有非常形象的描述,特别是战争或运动中留下的真枪真炮让我感到非常新奇,看到那些历史的证据也更能真切的体会那段历史,我感到很震撼;第二阶段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到1935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第一次合作所取得各种成就;第三段是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四段是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第五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
这段历史是最贴切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其中杨伟穿过的宇航服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回想起“神五”成功登月,国人们热烈庆祝时的场景,的确,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引进到仿造再到自主研发,这一路是充满着艰辛与坎坷的。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毅然做出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决策。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诞生。
为了加强对两弹事业的统一领导和决策,1962年12月14日成立了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
正是由于这一英明而伟大的决策,才有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后,随即仿制成功了从苏联引进的P-2近程液体弹道导弹、“543”地空导弹、“544”海防导弹,还相继研制成功了自行设计的中近程液体弹道导弹、中高空地空导弹、岸舰和舰舰飞航导弹等,迈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步。
1985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随即在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专门研究人造卫星的581组,将其作为1958年的头等任务,组织专家制订《发展人造卫星规划(草案)》,并开始进行人造卫星方案及其预先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还进行了探空火箭的研制与发射。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前景与展望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前景与展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在国际上已经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嫦娥五号“探路者”发射与返回,验证了我国位于世界前列的洲际导弹水平,很高的卫星发射成功率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在航空航天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
但是成功并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有专家评价过,中国的航天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10-15年,我国在民用飞机的发展上仍然是一片空白,在军用航空技术方面,我过的军用运输机还停留在改进运8的水平,轰炸机还停留在改进轰6的水平,战斗机还只是第三代水平美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已经服役,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20年-30年。
那么,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落后与差距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1.历史遗留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发达国家的目光已经聚集到了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上。
而中国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内正处于国破家亡的时代,政局的动乱和列强的侵略使得当时的中国无暇顾及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当时的发达国家已经在这一领域开始起步了,而中国仍然是一片空白。
2.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航空工业依然是零基础,到文革时期已经可以防治超音速战斗机,自行研制喷气式教练机,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航空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停滞状态,尤其是八九十年代,我国的航空航天几乎没有任何发展,虽然此时中国的经济受益于改革开放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但是中国的科学事业却止步不前。
这与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是有直接关系的。
3.经费不足:在航空航天的研究方面需要大量的经费,航空航天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飞机的研制需要做许多实验,像风洞试验就需要特有的环境条件,而我国许多风洞实验都要拿去俄罗斯做,这就需要巨额的费用。
飞机的的制造需要很多原材料,而在探索阶段,难免不会有原材料的浪费。
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分析
2. 20世纪60年代:
“将自己的卫星送上天”
• 20世纪60年代,中国航天人决定研制一种三组 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将自己的卫星 送上天。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 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1月5日, 中国仿制苏联的“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 得成功。1963年1月,中国 科学院成立星际航 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 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1964 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 射试验,获得 成功;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 第一枚生物火箭。
• 这是长征系 列运载火箭的第147次飞行,也是中 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的第8次发射。
四、“神舟八号”
• 2011年11月1日5时,我国自行研制的 “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 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在轨运 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首 次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 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继掌 握 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随着 “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 行器完 成首次“太空相拥”,中国航天人 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 项——空 间交会对接技术。
• 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中国人民 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 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 国。在政治上,向世界说明,中国可以走、也能 够走独立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且还能走得很好、很稳;在经济上,体现了中 国从贫穷走向富裕;在科技上,中国是继美国和 俄罗斯后第三个能实现载 人航天的国家,证明中 国的科技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军事上,也 体现了中国军事 的科技之路,大大增强了中国维 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的实力和信心。
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促进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发展
航天技术对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很高的要求,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提升计算机、电子等产业水平
航天技术需要高精度的计算和控制,对计算机、电子等技术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其 发展。
引领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
航天制造需要高精度、高效率的制造工艺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对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 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
航天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带动相关 产业链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满足市场需求
开发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内外市场 需求。
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发展航天技术,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的 竞争力。
03
未来发展计划与目标
载人航天项目
建立永久性空间站
01
中国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建立自己的永久性空间站,并逐步完善
06
展望与期许
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蓝图
深空探测
计划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火星取样返回、小行星探测、木星探测等 深空探测任务。
载人登月
中国计划在未来10年内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科研站,开展长期 月球科研工作。
空间站建设
中国已完成天宫空间站的基本构型搭建,未来将继续完善和扩展空间 站的功能和规模。
国际航天合作的展望
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发展趋势与展望
目录
•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 • 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 未来发展计划与目标 •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与效益 • 展望与期许
01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 状
当前成就
载人航天
中国已成功发射多艘载人飞船, 实现航天员长期驻留空间站,完 成多次交会对接任务。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分析报告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分析报告一、行业概况中国航空航天行业是指包括航空和航天两个部分的国防和民用航空航天事业的总称。
航空航天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历程中国航空航天行业起步较晚,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5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民用航空单位,1958年又组建了第一个航天单位,标志着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正式起步。
自那时开始,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经历了艰苦奋斗和不断创新的历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
三、产业规模目前,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包括飞机制造业、航天器制造业、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发动机制造业、航空航天材料制造业等多个子行业。
据统计,中国航空航天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50万人,年产值近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逐年提高。
同时,中国的航空航天产品也逐渐走向国际市场,进出口额稳步增长。
四、技术水平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比如在航天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船的独立发射和空间实验室的建设,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中国人在太空中的常驻。
在航空领域,中国也取得了飞机研发和制造的重要进展,例如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已经首飞成功,并进入了批量生产阶段。
此外,中国还在研发新一代的航空发动机和航空材料、航空电子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五、市场前景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航客运和航空旅游等领域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
而航天技术的应用也将会促进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进步。
此外,中国航空航天行业还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技术革新和品质提升等方面,仍需不断努力。
六、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对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推动航空航天科技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型。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高科技群体,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国防力量的重要标志。
中国航天事业已整整走过了43年的历程。
43年来,她从无到有(从1956年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机构的创建开始,到1975年,长征二号火箭成功的将中草药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送上天空;),从小到大(从1999年,中国酒泉中主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艘“神舟号”成功返航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从技术落后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显示了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巨大能量,表明中国的发展有了新的高起点。
(序论)1、在创新中起步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国一样,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2月,刚从海外归来的钱学森博士提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
在他的主持下,由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组成了一支科研队伍,在简陋而又艰苦的高峰。
①1956年10月8日,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
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②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
③1962年3月21日,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失败。
然而,航天技术发展道路上这第一次重大挫折却并未使科技人员气馁。
④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它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此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捷报频传:⑤1966年,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这一切为我国地地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80年代以来,我国远程战略导弹全程试验和水下潜艇发射固体战略导弹相继成功,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核反击能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
中国航天事业与国家发展
04
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发展 方向
深空探测与月球基地建设
深空探测
中国计划在未来继续开展深空探测任 务,探索太阳系内更远的天体,获取 更多科学数据和样本。
月球基地建设
中国正积极推进月球基地建设,包括 建立月球科研站、开展长期月球驻留 和资源开发等。
商业航天与国际合作
商业航天
中国鼓励和支持商业航天发展,推动航天技术和资源开放,促进航天产业的商 业化进程。
国际合作
中国将加强与国际航天机构和国家的合作,共同开展航天任务、技术研发和人 才培养等活动。
绿色航天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航天
中国致力于实现绿色、低碳的航天发 展,推广环保理念和技术,减少航天 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财政压力。
科研成果转化
03
加强航天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经济效益,为航天事业
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太空探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太空资源开发
共同开发太空资源,推进太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 体建设贡献力量。
太空安全合作
加强太空安全合作,共同应对太空威胁和挑战,维护太空和平与 稳定。
文化交流与科普教育
03
1999年,中国成功发射 了"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为载人航天飞行奠定
了基础。
05
详细描述
02
1981年,中国成功研制 出可以重复使用的火箭
,提高了发射效率。
04
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
总结词:快速进步,国际 合作
详细描述
2003年,中国成为继苏 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 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
在那个时候,中国刚刚完成了解放战争,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境和技术落后的局面。
然而,中国领导人对航天事业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制定了发展航天事业的长期战略目标。
1956年,中国成立了中国航天委员会,开始了研究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工作。
1958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这一能力的国家。
此后,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等一系列航天器,展示了自己在航天领域的实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飞速的时期。
1992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长征2号F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的商业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199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载人飞船“神舟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自此以后,中国航天事业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航天产业链,包括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发射、深空探测等各个环节。
目前,中国航天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2024年12月,中国成功完成了长征5号运载火箭的首飞任务,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从中低轨到地月转移再到地外行星探测的新阶段。
长征5号火箭拥有60吨级的运载能力,将为中国未来的航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积极开展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测项目。
202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勘测任务。
计划中的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等任务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除了深空探测,中国还在积极开展着卫星导航、遥感、通信等领域的应用项目。
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使得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取得了重要地位。
中国的高分系列卫星在遥感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中国航天事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航天事业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和科技创新,这对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附调查报告
目前,我国新选拔出的第二批共7名航天员正与首批航天员一起,进行着紧张繁重的学习训练任务,为执行后续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积极准备。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个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也已完成总装,计划将于2011年发射进入预定轨道,之后将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该飞行器交会对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介绍,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等主要飞行产品的研制正在按计划进行,交会对接任务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最高的国家重点工程。
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载人航天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8年9月25日—28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地实现了“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务目标,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我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据介绍,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技术难度更大,可靠性要求更高,状态变化更多,对任务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标准。
为此,我国广大航天工作者成功突破了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为下一步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而以“神七”为代表的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完成使命,突破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短短16年时间内,先后实现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等重大跨越,使我国加速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总结汇报
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总结汇报
近年来,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就斐然。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航空航天技术不断创新,航空航天产业不断壮大,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飞行器的安全性和航行效率,还推动了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
新一代飞机、卫星、火箭等产品的研发不断取得突破,为航空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航空航天产业的不断壮大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还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也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国家的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为国家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国防力量,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也为国家的国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总的来说,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航空航天事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航空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为航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航天新纪元中国航天事业的崭新发展
旅游形式
中国的太空旅游项目包括载人航天、 太空站旅游等。通过搭载专业航天员 或邀请公众参与太空站访客活动,人 们可以亲身体验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 作,欣赏宇宙美景,了解太空探索的 奥秘。
社会影响
太空旅游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独特的体 验机会,还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通 过太空旅游项目,人们更加关注和了 解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了公众对探 索宇宙的热情和好奇心。同时,太空 旅游也促进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推 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 加。
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商业航天的发展。例如,政府放宽了商业航天企 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提供了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为商业航天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
技术创新
商业航天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一些企业研发了可重复使用的火箭 技术,提高了发射效率和安全性;还有一些企业开发了先进的卫星技术,为地面用户提供 了更高效、更稳定的通信和导航服务。
创新航天器设计
鼓励创新航天器设计,发展可展开式太阳电池翼、自主导航与控制 等技术,提高航天器的能源效率、自主性和适应性。
引领全球航天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项目,加强与国际航天机构和企业的合
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
引领国际航天标准制定
02
积极参与国际航天标准制定工作,推动中国航天标准国际化,
深空探测
01
02
03
月球探测
中国已成功实施嫦娥系列 月球探测任务,获取了大 量月球表面和地质数据。
小行星探测
中国计划开展小行星探测 任务,以研究太阳系的起 源和演化。
火星探测
中国已成功实施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任务,对火星进 行了详细的地质和大气探 测。
浅谈中国军事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 年创建以来, 中中国航天事业自 年创建以来 创业、配套发展、 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 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 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 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 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 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 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 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 多种卫星应用系统, 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 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 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 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 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卫星通信
卫星遥感
卫星导航 定位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 世纪 80年代初
看“天宫一号”后,世界怎样评价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
世界关注天宫一号发射: 世界关注天宫一号发射:中国航天发展全球最快
美媒:
俄专家:
英国BBC:
日本 共同社:
巴西 航天局:
“天宫一号” 升空铸就 中国航天 里程碑
空间应用
中国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 发展。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 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
空间技术
中国 世纪 。 年代初 用国 遥感卫星, 展卫星遥感应用 技术的 、 发 和 广 ,在 、 、 、 林、 、 、 和 建设等 方面得 了广泛应 用 中国 世纪 年代中 用国 通信卫星,发展 卫星通信技术, 足 长的通信、 广 和 的发 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中国是一个底子薄、人口多、工业基础差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同年代,始终根据国家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选择有限目标,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策略。
我们首先发展了进入空间的能力,随后发展了空间应用的能力,在国家经济实力壮大之后,开始发展载人航天的能力。
现在我们正在发展深空探测的能力。
经过5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和配套能力。
实践证明,我们走过的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之路。
1. 进入空间的能力开展航天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拥有进入空间的能力。
因此, 中国航天事业的早期活动集中在火箭技术的开发研制上。
1970年,我们在中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了首枚液体运载火箭长征1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中国开展航天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30多年中,长征火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不断提髙。
1981年,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1984年突破了低温发动机技术,成功地将通信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80年代末,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1990年长征2号6捆绑火箭首发成功,为中国的大型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打下了基础。
90年代,长征运载火箭的可靠性获得了极大提高,从1996年10月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59次成功的发射,将载人飞船和各种卫星送入不同轨道。
2007年7月初,长征火箭刚刚完成了第101次成功发射。
目前,长征运载火箭己形成了谱系,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5吨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以满足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各类有效载荷的需要。
2、空间应用的能力当火箭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后,我们正式启动了卫星研制计划,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发射成功。
此后,我们在通信、遥感、导航定位和科学实验卫星四个领域,逐步形成了广播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导航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7个卫星系列。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和未来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与未来从1956年至今,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
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12种型号,具有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
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8次发射;其中对外发射成功22次,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
从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6次发射成功。
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空间技术通过空间应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民用航天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近几年,我国卫星应用蓬勃发展,民用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现已建立了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普查、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微重力试验、空间科学研究等卫星应用系统。
1、卫星遥感我国有6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领域广泛、专业基本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队伍。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遥感中心等单位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使卫星遥感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农业资源规划和估产、森林草原监测和保护、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等7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
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