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作样�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关于文学类型的划分�历史上又有很多种见解。有的划分为再现型、表现型�有的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来界定。其实�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很多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可以把文学作品分为显示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下面我就运用文学的类型理论来分析一下《家》这部作品。

《家》是巴金的作品�他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巴金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正像他自己后来所回忆的那样�当时“我如饥似渴地抢购各种新文化运动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处写信要求人给我指一条明确的出路�只要能推翻旧的�建设新的�就是赴汤蹈火�我也甘愿……我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是被五四运动的年轻英雄们所唤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说�是“五四”给了他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则为他提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丰实的材料库。正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小社会”在1919—1924年间的故事�巴金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产儿”的不无矛盾的社会观和文化观。

《家》是属于现实型的�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点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性是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逼真性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食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落后挨打的形势下寻求自强自立、重建文明的时期。这一点符合现实型文学作品的再现性这一特点。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经�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曾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他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同时�这样一种情节模式又正是现实生活的矛盾在文学中的反映。《家》所诞生的时代�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落后挨打的形势下寻求自强自立、重建文明的时期。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对富国强兵的追求�维新变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继归于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却流于形式�中国社会陷入更加混乱失序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看来�在于中国自身�正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阻碍着中华民族走向强盛。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命运�必须与这个传统彻底决裂。而这种决裂只有通过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极力丑化才能实现。这一点又符合了现实型文学的特点。巴金的这部作品是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该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流畅�日常生活细节描写意蕴丰富�抒发真挚浓郁的激情�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有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股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它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型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