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大放异彩的一年

合集下载

北京专版2021中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含参考答案)

北京专版2021中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含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十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化馆藏类一、[2019·朝阳区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共7分)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是人类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

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态流变”,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并多以身口相传而延续。

因此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来说,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公布的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构成出现了“①”的发展趋势,但整体结构依然呈现“老年型”的格局。

随着老艺人的辞世,新的传承人难以为继,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濒临灭绝或正在消失。

因此,想要中国非遗多彩绽放,年轻力量不可或缺。

表1 第四批及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分布项目批次80岁以上占比70~79岁占比60~69岁占比50~59岁占比50岁以下占比第四批19.3% 29.9% 25.1% 15.9% 9.8% 第五批9.8% 21.9% 26.5% 21.1% 20.7%材料二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是“保护非遗的生命力”,因此,保护非遗更要传承非遗,要使其与时代同行。

作为华阴老腔第十代传人,张喜民老人一直为后继无人而忧虑——孙子张猛一直对老腔不太上心。

直到歌手谭维维搭档张喜民为华阴老腔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并将新编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带上猴年春晚舞台,张猛看后才终于开了窍。

京剧是国粹艺术,但在传承上也依然面临着社会需求与传统艺术隔膜的困境。

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裘继戎,没有按部就班的延续传统,他另辟蹊径,将西方Popping的舞蹈元素、太极的身段与京剧的唱念做打多元融合,用新的形式实现了传统艺术的跨界实践。

他说:“艺术要摆脱匠气,没有火气,流淌人气。

”但是,像华阴老腔、京剧流派面对的传承困境是当今普遍现象,我们需要有更多思考和更多探索,不断赋予其②。

纪录片《航拍中国》背后的国家形象传播

纪录片《航拍中国》背后的国家形象传播

纪录片《航拍中国》背后的国家形象传播2017年纪录片《航拍中国》一经播出,迅速创下电视、互联网收视高峰。

在某电影网上,网友给出9.3的高分,近几年只有《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才能获得如此高的评分。

《航拍中国》采用无人机、直升机等飞行器作为拍摄工具,对中国各地的自然、人文风景进行全程航拍,以空中视角俯瞰今日之中国。

在第一季中,分别呈现了新疆、海南、黑龙江、陕西、江西和上海六个省区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让观众以崭新的观看角度重新认识祖国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从而增强个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面向国际社会塑造了全新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吸引世界关注与投入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推动力。

良好的国家形象意味着更高的可信度、更强的接纳性和更广阔的国际合作与发展空间。

在当今全球化传播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国家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正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最为重要的博弈策略。

因此,该片被认为是以全新的视角、精良的制作呈现了大美中国,是一部国家形象传播范例。

作为一个纪录片文本,《航拍中国》的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内容上。

《航拍中国》拍摄对象驳杂,跳出了同类纪录片仅仅表现自然风景、城市风格的选材局限,在一个更广阔的选材范围内,对新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深刻体现了讲“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

其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奇观”的拍摄手法和纪录视角为了营造新的视觉“奇观”,作为一部采用新技术手段拍摄的纪录片,《航拍中国》在拍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挑战。

在筹备第一季的过程中,摄制组先后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达15万公里,收集到大量空中影像素材。

航拍过程中的技术难度也挑战着工作人员,自然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理机制、航空管制等现实条件使很多拍摄计划推迟或取消。

国庆节的历史纪录片与影视作品推荐

国庆节的历史纪录片与影视作品推荐

国庆节的历史纪录片与影视作品推荐国庆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国家历史和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庆节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许多纪录片和影视作品应运而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你推荐一些精彩的历史纪录片和影视作品,帮助你更好地感受国庆节。

1. 纪录片推荐1.1《新中国的诞生》这部纪录片详细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

它通过珍贵的历史镜头,回顾了中共党的艰苦斗争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展示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作出的努力。

这部纪录片以客观、全面的方式呈现了新中国的历史,让观众深刻理解国庆节的意义所在。

1.2《中国的世纪之约》该纪录片讲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故事。

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部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人民勇于面对挑战和奋发图强的精神,让人们对国庆节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1.3《国旗飘飘》该纪录片以国旗为线索,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伟大成就。

从国旗制定到升旗仪式,再到国旗在不同场合的展示,这部纪录片生动地展示了国旗的象征意义以及国旗背后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引领观众感受国庆节的历史底蕴。

2. 影视作品推荐2.1《建国大业》该影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为主线,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故事。

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艰辛历程。

这部影片展示了中国崛起的壮丽画卷,使人们对国庆节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2《中国机长》该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中国东方航空公司MU 583航班的惊险经历。

影片以中国机长李亚志的英勇行为为主线,展现了中国民航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勇敢和职业精神。

这部影片让观众感受到国庆节期间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

2.3《1949》该影片以上海解放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上海的故事。

陈波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北影学院的四尊铜像

陈波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北影学院的四尊铜像

陈波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北影学院的四尊铜像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3年第4期文刘小磊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和奠基者,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缔造者。

他们把最后的精力、学识和才华,无私奉献给了中国电影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北京电影学院这片热土陈波儿(1907~1951),广东潮州市潮安人。

曾任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常委。

1929年在学期间参加了保障人权自由大同盟和左翼剧联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主演了《街头人》《梁上君子》《炭坑夫》等。

抗战时期,她组织上海妇女儿童前线慰劳团,前往绥远抗日前线作慰问演出,并参加抗战影片《八百壮士》的演出。

1950年,在她的倡议下,中国第一所电影艺术干部学校成立。

这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

2012年12月22日,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校友会成立之际,陈波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这四位中国著名电影教育家、北京电影学院创始人的铜像雕塑也在北京电影学院正式落成,揭幕。

上世纪30年代,以四位先贤为代表的一批电影人,听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号召,以振兴民族电影、复兴民族文化为己任,投身进步电影事业,拍摄了一大批传世精品,创造了那个时代电影创作的辉煌。

随后,他们辗转延安、东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坚持电影创作、电影教育,拍摄了大量珍贵历史影像和大批优秀电影,培养了一大批电影人才,为人民电影事业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高瞻远瞩,以创建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大学的气魄,创建了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表演艺术研究所,为学院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

校党委书记侯光明教授在揭幕仪式致辞中讲到,四位先辈塑像的落成,是一种精神感召,它们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京电影学院人,为北电不断创造辉煌。

陈波儿先当革命者,再做艺术家1907年,广东海阳县庵埠镇做干果批发生意的商人陈湘波家诞生了一个女娃,这让长女和长子都已不幸夭折的陈湘波喜出望外,按宗谱顺序给女娃起名舜华。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思想品德试题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思想品德试题

学#科#网...学#科#网...2017-2018学年上期期末调研试卷九年级思想品德一、比较与选择(共20分)——认真细致,点滴做起!▲单项选择(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1. “厉害了,我的国!”“心情澎湃,热泪盈眶!”“被中国力量所深深震撼”“心里觉得好暖,国之幸,民之幸”……2017年9月19日开始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共分6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全景式展示了十八大以来这五年的巨大成就,全片展示的250个成就点,是从全国各行各业1000多个成就案例中精选出来的。

全片还40多次提到地界第一、全球第一、世界之最,并且这些世界第一都是一些新的世界第一。

这( )①表明今日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②说明了我国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极大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④说明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 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C919大型客机圆满首飞、国产航母闪亮登场、天舟发出首单“太空快递”、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 )A. 自主创新立新功,领跑世界留美名B. 社会制度优势显,科技创新大发展C. 科技再攀新高峰,创新强国已建成D. 中国智造创奇迹,世界科技我第一3. “今年冬天心不冷”,寒冷的牧野大地,暖意融融。

12月17日,【轻松筹】《河师大附中张炀老师患肝癌急需您的帮助!》,项目发起短短32个小时,即达到50万元的众筹目标。

平台显示受助人共收到13469人次帮助。

这表明( )A. 新乡市精神文明建设效果显著B. 河南人民精神境界至高无上C. 中原优秀文化积淀厚重无比D. 河南文化强省目标已经实现4. 从河南走出的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获得爱明诺夫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人。

对比分析纪录片《中国门》与《高三》的艺术表达

对比分析纪录片《中国门》与《高三》的艺术表达

将王 老师对 “ 坏 ”学生 钟生 明 ,张兴 注 重还 原最 自然真 实的环境 音 响 ,充
每个 字都 是一个 主题 ,把各 个段 落连 旺的教导过程作 为一 条线 索进行叙述 , 斥 全片 的真实人 声透露 出一 种高考 临
接起 来 。第一 次是 繁体 的 “ 斗 ” ,讲 从 中展 现 出王老 师对工 作 的热忱 以及 近时 紧张的气 息 ,只在 小段 落结尾 时 会 宁 的孩子 准备 高考 ,背 水一 战 ;第 对孩 子 的细心关 怀 ,刻 画 了一 名平 凡 插 入缓 慢 的钢 琴 曲,配上慢 镜头 的画
的纪 录,让 人感 到 的不仅仅 是 为理想 预 见 ,其 中 自有 戏剧性 ,但 片子 的进 学 生们 在课 堂上专 心致 志地背诵 课文 执 着拼搏 的浪漫 ,更 有一 种如鲠 在喉 展 脉络是 比较 清晰 的。周浩 是通过 一 抑或是 全神 贯注地 解题 。这 一组 特写 的悲哀 。本文 将对这 两部 颇具 相似性 条 明线 、一条暗线来组织 《 高三 》的, 的高考 题材 民间 影像进 行对 比分析 ,
综 上所 述 , 《 高 三 》的 结构设 置 更倾 向于影视叙事 中的传 统叙 事结构 ,
即 以故 事 因果关 系为叙 述动 力 ,以线 普 及 ,它 已经成 为大 众喜 闻乐见 的一 里 面 有 上 海 的 中 产 阶 级 对 孩 子 的早 教 .
还有 上海 音乐学 院 的女 生 回忆 自己的 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 。而 《中国门 》
记 录 了一 个 山 区 小 县 城 的 年 轻 的 学 子 影像 中 ,表 现 出一 定 的叙事 策略 。周 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 反应 。
们琐 碎 、重复 和疯狂 的高 三生 活。影 浩导 演在接 受采 访 的时候表 示 ,高考

全国百校名师联盟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全国百校名师联盟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全国百校名师联盟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平台举办现场会,部长姜大明宣布,我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稳定产气,取得历史性突破。

这是中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可燃冰试采,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

这次试采,整合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内的两家海洋地质调查单位,并联合系统内勘探技术所、油气调查中心、水环中心,探矿工程所和测试中心等直属单位优势专业力量,构建起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核心层,以中石油、北京大学为紧密层,以其他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服务商为协作层的体系,创新制定了科学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试采工程实施方案,优化形成了四种防砂方案和两种人工举升方式,选定全球最先进的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连续奋战18个月,终于实现我国海域可燃冰试开采成功。

(摘编自于德福、陈惠玲《南海深处的冰与火》)材料二: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目前公认最佳的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主要存在于冻土地区和海洋环境。

就其储量而言,约是剩余天然气储量的128倍,其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碳含量的2倍,仅海底探查到的分布量,就可供人类使用1000 年。

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难度巨大:一是其赋存于尚未石化的海底砂层中,赋存空间犹如用砂构筑的蜂巢,开采时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后,“蜂巢壁”极可能坍塌并被带走,进而堵塞采气管道;二是只要温度、压力条件一变,天然气水合物即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瞬间变成环境杀手。

因此,至今鲜有国家尝试。

美丽中国(cctv人文自然记录片)

美丽中国(cctv人文自然记录片)

谢谢观看
美丽中国(cctv人文自然记录 片)
cctv人文自然记录片
01 剧情简介
03 幕后制作 05 作品评价
目录
02 分集剧情 04 获奖记录
基本信息
《美丽中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次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该片于2008 年5月11日在英国首播。
该片拍摄中国50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和30多个民族生活故事,展 现中国自然人文景观。
剧情简介
剧情简介
美丽中国该片包括六集,从长江以南的稻米之乡开始,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极寒的珠穆朗玛峰,中国的 标志长城,中华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以及蜿蜒曲折的1.8万公里海岸线 。
分集剧情
分集剧情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幕后制作
纪录片制作历时4年,超过80%的画面都是在自然观察下拍摄所得,而非在摄影棚中完成。为了捕捉一些鲜为 人知的特殊画面,纪录片使用了航拍、红外、高速、延时和水下等先进摄影技术。比如,摄影师在蛇岛拍摄一只 金丝雀逃离蝮蛇捕食时,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到了画面速度降低了80倍的镜头;使用红外摄像机拍摄黑叶猴的 洞窟生活时,首次发现了黑叶猴舔食壁间会渗出的含矿物质液体。热成像摄影机则在拍摄滇南魔芋时被使用。
获奖记录
获奖记录
参考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向 电视观众展示中国的魅力。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拍摄设备,立体展现中国不为世人所知的独有魅力。该纪录片 立体展现中国不为世人所知的魅力。其中不乏以前从未成功拍到的片段,如藏羚羊在交配期的打斗行动、秦岭野 生金丝猴、云南亚洲野象、世界第二小的蝙蝠、扬子鳄孵化过程、新疆哈萨克族牧民转场、野生大熊猫交配等等。 展现了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奇异植物、自然风景以及民风民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角度,向世人展示了中国 “天人合一”思想的独特魅力 。(中国环境网评)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篇一近日,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在央视和B站热播。

作为热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宫匠人与学者,细腻地呈现了古建筑修缮的过程和技术,将数百年新旧交替的时光凝练出一个隽永片段。

从修文物到修房子,纪录片用影像记录了故宫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的崭新活力。

影像里的故事让紫禁城青春永驻故宫是当代中国人对于自我身份的重要认同符号,故宫的古建筑则是紫禁城600年最有力的见证者和诉说者,是当代中国人回望历史、畅想未来的文化依托。

《我在故宫六百年》从揭开紫禁城建筑群“丹宸永固”之谜入手,旨在用纪实影像的方式展现600年来古建修缮的历史变迁。

丹,是宫墙的红色;宸,为深邃的宫殿。

“丹宸永固”即红色厚重宫殿永葆青春活力,这样的寓意也道出了故宫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散发着独一无二的魅力。

作为历史文化领域的重要题材,近年来围绕故宫创作的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不在少数。

特别是纪实类作品,除了能尽力还原和展现故宫的真实原貌,还能让观众在作品中了解真正的历史。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在中外建筑对比中凸显故宫的艺术风格特点;《故宫新事》通过真实反映“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进展,将养心殿修缮期间发生的故事呈现出来;《故宫100》以短平快的形式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建构出故宫的全息建筑影像系统;系列微纪录片《八大作》将八大工艺技法在紫禁城的建造和修缮中的运用逐一展现……不同的纪录片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故宫这座古老建筑的一砖一瓦,深度挖掘这个满载中华历史的文化宝库,让它在今天不仅是一处可供参观游览的旅游胜地,更负有让人们回看古代文明、感受人文精神的时代使命。

纪录片用声光影像为故宫定格下它在发展变迁中每一次新生的模样,既可以留存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又能让热爱故宫文化的人有机会和渠道去触摸它、感受它。

《我在故宫六百年》导演、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认为,“故宫其实也是一个窗口,它让我们看到了这600年来来回回的人和事,看到了中国古代的匠心,看到了智慧和传承。

大国质量纪录片文本

大国质量纪录片文本

大国质量纪录片文本大国质量纪录片文本引言: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和事实为基础的电影形式,通过展示和解读现实世界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信息、启发思考和引起共鸣。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产业迅速发展,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大国质量纪录片。

这些纪录片以其深度和广度的叙事方式,引领着观众深入了解中国及世界的历史、文化、社会以及环保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以《大国工匠》、《大江大河》和《故宫的秘密》三部中文纪录片为例,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大国质量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一、《大国工匠》:传承传统工艺的力量《大国工匠》是一部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的纪录片。

通过讲述中国各地传统工艺的发展历程和传承者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彰显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卓越技艺和人文价值。

其中,以脱硫炉制造为中心的第一集“做骨灰瓷的人”展示了传统手工艺品背后的匠心和技艺。

观众通过这一故事了解到,中国传统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赞美。

二、《大江大河》: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大江大河》是一部关注中国长江和黄河的纪录片。

该片通过对历史、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层面的考察,引发观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其中,第二集“青藏高原”突出了唐古拉山区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挑战性。

纪录片通过呈现大规模移民背后的生活困境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向观众传递了珍惜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三、《故宫的秘密》:历史文化的瑰宝《故宫的秘密》是一部揭示故宫宫殿背后故事的纪录片。

通过对故宫建筑、文物和历史事件的考察,观众得以一窥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瑰宝。

第三集“崇祯皇帝的秘密”揭示了明朝时期的动荡和皇权的倾轧。

观众通过探索崇祯皇帝的生平和心路历程,更好地理解了明朝末年的历史变革和君主制度的困境。

结论:大国质量纪录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表达,以其深度、广度和独特性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通过《大国工匠》、《大江大河》和《故宫的秘密》这三部纪录片的讨论,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生态环境和宫廷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从《大国崛起》看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从《大国崛起》看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从《大国崛起》看纪录片的表现手法纪录片是一种追求真实的电影类型,在世界范围内,最早给纪录片下定义的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

20世纪50年代末,纪录片在中国开始起步,到今天为止,纪录片在中国发展了50多年,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它的发展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电视发展的缩影。

起初的中国纪录片,主要内容集中在风光片,人物纪录片和政论片上,较为贴近人文社会领域,比如《古都西安》《话说长江》等,也有很好的反响;但是,将世界大国的近代发展史作为纪录片的内容完整通俗地传达给观众,《大国崛起》可以说是站在了领跑处,大部分中国观众只了解我们本国历史,而对世界其他大国的历史却毫无所知,本文认为,正是存在这样的盲区,才能让《大国崛起》大放异彩。

但是,如何将枯燥而遥远的内容传达给现代观众,便是纪录片应该考虑的问题,所以,本文通过分析该片的表现手法与方式,总结此类纪录片应该如何拉近历史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纪录片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一、百年维新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日本一直以来以模仿中国的制度来发展,然而,随着佩里将军闯入横须贺港,代表美国总统提出了开港通商的要求后,日本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沉沦,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原因在于佩里在登陆之前,日本已经认识到世界是由很多国家组成的,日本是这些国家中的一个国家,因此,当佩里登陆时,日本把它当成国家对国家的交涉来进行,所以,没有“天朝上国”观念的日本发展极其迅速。

分析《百年维新》,不仅能看到电视纪录片中多样的表现手法,也能从另一角度清晰的看到邻国的崛起之路,在今时今日,该片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视野为中国的发展寻找世界性坐标,促使中国本土化发展的同时借鉴他国精华,让中国更加坚实稳固地走向世界。

二、《百年维新》中的表现手法与特点1.再现。

芒果TV国际APP:“芒果模式”在国际传播中的探索与实践

芒果TV国际APP:“芒果模式”在国际传播中的探索与实践

声屏世界2023/3争鸣与探讨路标与航向芒果TV 国际APP :“芒果模式”在国际传播中的探索与实践阴曾谊段楚亚摘要:芒果TV 作为湖南广电旗下唯一的互联网视频平台,凭借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国内稳居行业第一阵营。

为加强国际传播,对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湖南广电又先行一步,在全国率先搭建“自有、自主、自控”的海外新媒体平台———芒果TV 国际APP ,不断加快融合发展,从自身华语内容核心优势出发,以港澳台为起点,布局东南亚,同时打造“一带一路”的文化典范,做坚定的中华文化传播使者,践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命。

关键词:芒果TV对外传播主动权内容核心驱动力本土化渠道合作芒果TV 上线于2014年4月,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实现多屏合一的独播、跨屏、自制的新媒体视听综合传播服务平台。

湖南广电不断探索,积极融合,创新传播话语表达方式,力图实现“凡亲中国者,多晓芒果台;凡有华人处,必闻芒果声”。

芒果TV 国际APP 自2018年3月19日在中国香港国际影视展正式上线,并在2021年10月全新改版升级,经过五年的发展,目前芒果TV 国际APP 的下载量已超1亿,覆盖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

面对海外视频市场激烈的竞争格局,芒果TV 从自身华语内容核心优势出发,在平台建设、舆论引导、版权出海、渠道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港澳台为起点,布局东南亚,打通对外落地渠道,加强芒果版权内容在海外的有效覆盖,致力于打造“一带一路”的文化典范,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芒果”力量。

把握对外传播主动权,从“借台唱戏”到“造船出海”“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为了肩负起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芒果TV 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海外市场的布局,将对外宣传置于公司整体战略层面的高度进行部署考虑。

复兴之路第一集印象最深的片段并说明原因

复兴之路第一集印象最深的片段并说明原因

《复兴之路》是一部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的重要纪录片,该片通过展现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向观众展现了我国取得的众多成就和发展道路。

在《复兴之路》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其中最为深刻的片段是……1. 片段内容在第一集中,纪录片通过镜头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面貌。

片中展现了改革开放前我国饱受封闭和散乱状态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的过程。

2. 片段原因这一片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这一片段真实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社会,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当时的闭塞和贫困,加深了观众对改革开放初衷的理解。

通过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腾飞的描述,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观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再次,镜头下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社会发展的喜人景象也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善。

这一片段中的真实故事和鲜活人物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命运,引发了观众对我国发展的共鸣和认同。

通过这一深刻的片段,观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也更加坚定了对我国发展道路的信心和信念。

3. 总结《复兴之路》作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在展现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就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第一集中关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面貌的片段,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真实、鲜活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展现了我国取得的众多成就和发展道路。

这一片段,不仅通过真实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门面、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的过程,也让观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引发了观众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共鸣和认同。

《复兴之路》通过这一深刻的片段,让观众更加认识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也更加坚定了对我国发展道路的信心和信念。

纪录片《航拍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启示

纪录片《航拍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启示

Media Practice媒体实战传媒∷MEDIA 2021.4(上)71纪录片《航拍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启示文/曾 光 高 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交流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传递,“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发展任务。

纪录片作为一种以真实故事为创作素材的电影或电视形式,具备原生态、纪实性、非虚构等特点,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天然吻合,已成为体现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从《舌尖上的中国》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国产题材的纪录片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在纪录片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它也正在继续以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视角展现发展中大国的崭新面貌。

笔者以广受欢迎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阐述其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表达与启示。

一、《航拍中国》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叙述性表达央视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于2017年春节期间播出,节目每期都以中国的一个省份为主线,凭借最新的航拍技术收集大量的空中影像素材,充分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社会风貌,打造了一场集生态和人文为一体的视觉盛宴,在豆瓣上获得9.3的高分。

从《航拍中国》的记录形式和内容来看,该片以地理、人物、社会、文化等全方位视角,重新塑造了中国古老东方大国的形象,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又一优秀作品。

1.地理视角:地大物博的历史大国形象。

《航拍中国》以俯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高空视角,首先呈现出的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抛弃了以往的局限性拍摄视角,该影片以中国的各省、市、自治区为传达主题,呈现出中国独有的“一眼万里”的真实自然景观和地区各异的气候环境,被称为“教科书”级别的地理教材。

从新疆干旱的雅丹地貌到酷寒雪国的雾凇奇观,从风情海南的休眠火山到现代上海的时尚外滩,在各种山峰、沙漠、森林、海洋的穿行中,影片来到常人无法到达的绝境地区,用镜头高度赞美了大自然神奇的造物手法。

除了独有的自然景观外,影片还呈现出煤炭、木材、石油、矿产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电视纪录片分析《中国人》

电视纪录片分析《中国人》

电视纪录片分析《中国人》5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人》,在1999年的中国电视荧屏上大放异彩,它以磅礴的气势与丰富的内涵,锻铸了特有的历史品格、文化品格与美学品格,也为我们探讨当下及未来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责任、使命与趋向,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创作范本。

一、《中国人》的历史定位与历史品格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本体构成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表现"-"再现"-"纪实"-"综合"这样几个阶段。

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工作者在成熟地驾驭了"纪实"理念、方式、方法之后,开始了新的探索。

不少创作者认识到,"表现"、"再现"与"纪实",都是一种理念、方式与方法,将其截然分开,未必达到很好的效果,不论是对于创作主体,还是对于传播媒体亦或电视观众,也许最好的理念、方式与方法是"综合"--对"表现"、"再现"与"纪实"的"综合"。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人》不以某一种理念、方式、方法,而是将其融通、"综合",从而在一个新的高起点上,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本体构成的探索作出了很有意义的贡献。

《中国人》在"纪录"历史的水准上,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力度、高度,显示了足够的分量,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人》体现出了较高的历史品格。

1、感受--进入个体生命的生存空间有人说,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一部历史。

《中国人》在纪念新中国诞生50周年的日子里,选择了几十位在中国社会历史进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个体人物,通过个体生命生存空间的"纪录",折射出更为壮观的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历史运动的轨迹。

《中国人》将我们带入了这些个体生命的生存空间,让我们去体味、体验、感觉、感受。

做一个全能型的纪录片人——以纪录片《高十》为例

做一个全能型的纪录片人——以纪录片《高十》为例

视听2018.06|《高十》是近年来“体制内”较少见的一部小成本、大成效的社会类现实题材纪录片,在没有立项和专项经费支持下,编导在完成常态化的栏目任务之余,挤出时间连续跟踪拍摄3年,记录一个农村学痴唐尚珺为了梦想,读了十年高中,瞒着家人参加了七次高考的故事,然而,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之日,却是老父亲查出癌症病危之时,他用十年光阴,换来了人生彻悟!纪录片《高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中国梦短纪录片展播奖补片目,荣获广西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广西新闻奖一等奖、第十一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一等奖、广东日“优秀南派纪录片评选”优秀作品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新人奖”。

此外,《高十》改编的微纪录片还荣获了“中国·镇江国际纪录片盛典”玉山最佳微纪录片奖。

这部获得许多业内重要奖项的片子,所有费用支出才7000元,是笔者独立完成的入行处女座,集摄像、编导、剪辑、撰稿、包装于一身,在纪录片高成本、商业化、团队化、平台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创作者的个人价值是被埋没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那么广大省台、市台、县台的一线编导记者如何在日常工作领域中,借助良好的选题、灵活的工作方式、得天独厚的人脉资源,通过小成本小制作另辟蹊径,让个性化创作大放异彩?《高十》给的启示:学会做一个全能型的纪录片人,能导、能拍、能写、能剪。

一、能导编导既要讲技巧,也要讲情怀。

编导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导演的“介入”而改变了整个事件的实质性走向,当然导演过于“旁观”往往也处于被动无法获得满意效果。

拿捏好分寸很重要,合理编导让故事推向高潮,犹如“化妆”,绝对不能导演痕迹过重,变成了“整容”。

(一)能喝酒能办事从读书时代开始,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总告诫我们不要抽烟喝酒。

可是毕业工作之后才发现,真正的职场规则是:烟可以不抽,酒必须要喝。

能喝酒,能猜码,喝醉了还能写稿拍摄,才是一个本领过硬的编导。

正所谓“酒后吐真言”,人在很清醒的时候有自我防备之心,为了采访到唐尚珺反反复复补习的真实心声,笔者决定与唐尚珺拼酒,让他醉后再采访。

大国崛起第二集观后感

大国崛起第二集观后感

大国崛起第二集观后感看了《大国崛起》的第二集,我心里那叫一个澎湃!这一集里展现的历史画面和背后的故事,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这一集主要聚焦在了葡萄牙这个国家的崛起历程。

以前对于葡萄牙,我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它是个欧洲的小国家。

可看完这集,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人家虽小,能量可大着呢!片中详细讲述了葡萄牙人是如何在那个航海技术还不怎么发达的年代,愣是凭借着一股不怕死的劲儿,冲向茫茫大海,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他们的船只在狂风巨浪中颠簸,那场面光是想想就让人觉得胆战心惊。

可那些勇敢的水手们,眼睛里没有丝毫的畏惧,有的只是对远方的渴望和对财富的追求。

其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个叫迪亚士的航海家,他带着船队出发,一路上遭遇了各种恶劣的天气。

有一次,狂风呼啸,海浪像小山一样朝着他们的船只砸过来。

船被打得东倒西歪,水手们在甲板上根本站不稳,一个个被摔得鼻青脸肿。

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要放弃,他们咬着牙,拼命地拉住绳索,调整船帆,和大自然进行着殊死搏斗。

终于,风暴过去了,他们的船虽然伤痕累累,但依然坚定地向前航行。

还有个场景,当他们终于发现了好望角的时候,那种兴奋和激动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船员们在船上欢呼雀跃,互相拥抱,有的人甚至喜极而泣。

他们知道,自己的这一发现,将会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自己的国家。

中国在历史上也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曾经是世界的领先者。

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落后了,被列强欺负,被世界遗忘。

可我们没有放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的中国正在重新崛起,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情来说吧,以前,看到外国的品牌,大家都觉得特别高大上,觉得国产的东西不行。

可现在呢?咱们的华为、小米,在全球都有了一大批粉丝;咱们的高铁,速度快得让人惊叹,技术更是世界领先;还有咱们的5G 技术,让其他国家都刮目相看。

这些不都是中国崛起的证明吗?再想想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征程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征程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征程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我喜欢历史,也深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最近就在观看《辉煌中国》这部纪录片。

我认为这是一部特别好看的纪录片,值得我们每个人观看。

《辉煌中国》共有十集,每集时长90分钟。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每一集都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巨大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也让我们感到自豪。

而且每一集的结尾处都用简短的话语总结了上一集内容,也很有意义。

观看后,我有很多感触。

第一,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影片,在形式上和思想上都很优秀。

该纪录片不仅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gPARAGRAPH3]面,还重点展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情况。

在这里我看到了大量普通劳动者的故事:陕西汉中的杜妈妈,四川的涂大姐等等。

他们中间很多人都说不出自己的名字,却有很多孩子被她们收养;他们大部分都是农村妇女,却拥有自己的私家车;…这些平凡的百姓故事,将中国的现状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第三集《筑梦路上》中,我看到了中国桥梁、高铁、地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更令人兴奋的是,中国高铁里程已达2万多公里,从沿海到内陆遍布神州大地,真正实现了“高铁领航”,为我们平常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超级工程》是以记录片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又一幅中国人在全世界各地修建铁路的画卷。

有成昆铁路、青藏铁路、贵广铁路、兰新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从1957年提出建设拉萨至林芝铁路,到1984年铺设从北京直达莫斯科的首条国际联运列车;从2004年到2018年,累计运送旅客超过100亿人次……从拉萨到喀什、乌鲁木齐,从北京到阿克苏、拉萨,从满洲里到漠河、抚远……无数中国铁路人执着坚守,在“最难筑路段”啃硬骨头,用热血谱写出一部震撼人心的中国筑路史诗。

就拿京津城际铁路来说,如果没有中国铁路人的艰苦努力,就不会有时速350公里的列车飞驰在空中的美丽风景线。

正因为中国铁路人的执着与坚持,才有了中国高铁时代的来临。

在片中我看到了祖国的强盛,也看到了这背后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向所有为了祖国的强大默默奉献的铁路工作者致敬!另外,我认为中国的纪录片在质量上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当下,只有打造一批精品的纪录片,才能引领社会主流价值,体现时代进步。

纪录片大国外交观后感

纪录片大国外交观后感

纪录片大国外交观后感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就坚定了成为外交大国的决心。

中国在国际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提出后,更加展示了中国外交大国的风采!以下是纪录片大国外交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讲述者,中国。

小楼承大势,昂首对苍茫,轻舟入风雨,休业初起航,人心向宝塔,山河沐骄阳,雄鸡啼破晓,大国起东方。

中国外交走过鸦片战争的丧权辱国,新中国成立的坎坷不平,五六十年代的风云动荡。

外交路上困难重重,敌人的封锁拦不住中国外交的利剑。

到万隆会议上中国外交大放异彩,联合国会议上中国恢复合法席位时爆发的雷鸣的掌声,到新世纪的多边外交都印证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这为解决世界难题提出了中国方案。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充分展现我大国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

古人云:搏弈之交不终日,饱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做人如此,大国外交更应如此。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下,唯有各国携起手来,摒弃前嫌,共同应对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大国有大国的担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提出来“一带一路”宏伟战略计划,并作为前头者建立了亚投行,帮助沿线国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是链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纽带,是共同推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以大国的风范将更多的机会普及周边国家,欢迎沿线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共同努力,共同发展。

聆听者,世界。

在全球政党瞩目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互进友谊,愿与各国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方针。

大会刚结束不久俄罗斯总理访华、特朗普访华、越南APEC会议等外交会晤,这些都表明世界各国更愿意倾听中国声音,希望从中国方案中寻找自己发展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度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大放异彩的一年
文/丁正如意2017年,有别于传统的主流电视台纪录片,越来越多独立纪录片摈弃万变不离“美食、旅游、民俗”的内容主旨,凭借独特的人文视角,对公共议题的深入思考,不刻板,不煽情,涌现了一大批有观点、有态度的上乘之作。

更令人可喜的是,这两年有不少独立纪录片拿到龙标,得以在全国公映,而且不少纪录片屡屡登上头条,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尽管影院排片率微弱,但纪录片登录院线并成为社会议题风向标,从前是不敢想象的。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在电影院看纪录片也不再是天方夜谭。

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不少众筹观影平台和民间观影组织,加上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影展活动和各地电影节,公众接触纪录片的机会也与日俱增。

今天盘点的5部年度纪录片,不仅是非常“称职”的纪录片,更具有非凡的意义。

若干年后一听到它们的名字,你就会感慨——哦,那是2017啊!《天梯:蔡国强的艺术》他比烟花有趣如果不是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创作了家喻户晓的焰火作品“大脚印”,许多人或许对这位当时已经“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艺术家还闻所未闻。

艺术家创作的奥义,在于寻找、掌握一种“材料”,然后将其发挥到极致。

蔡国强是个有趣的人,他抓住甚至垄断了别人所想象不到的艺术创作材料——火药,并大获
成功。

《天梯》的主线正是如此:2015年6月黎明,当一座高达500米的“天梯”,二十多年来在世界不同地方屡试屡败后,终于在泉州小渔村惠屿岛海边拔地而起,与无垠宇宙展开对话。

而这也是蔡国强少年时代仰望天空、摸云摘星的梦想。

1980 年代从泉州出发,蔡国强在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碰撞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享誉全球的艺术家。

30多年后,他回到了泉州,把《天梯》作为献给百岁奶奶和家乡的礼物。

从这个角度而言,《天梯》有点类似于《汾阳小子贾樟柯》和《金城小子》——都是借返乡完成作品的契机,道出艺术家的毕生情结与创作追求。

本片从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海、北京、浏阳到泉州,遍访艺术家的工作现场及其亲友、工作伙伴和专家,无限深入蔡国强的工作和生活。

最令人惊喜的,还是作为拍摄对象的蔡国强本人在纪录片中生动有趣的表现,其个人魅力更是妥妥为本片加分。

看完纪录片,你会发现:原来蔡国强是个这么孝顺的人,他对妻子是这么有爱,他的日语说得这么流利……而他的艺术理念,从来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生命最初体验的乡土情怀。

最后,不免让人想起岩井俊二很早的电影《烟花》,当中一个少年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

」(升空的焰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那冉冉升起的天梯,你准备从哪儿看?《生门》所有男人都应该看一看2017年8月31日20时左右,陕西榆林市第一
医院绥德院区住院部一名待产孕妇坠楼身亡。

随着时间推移,事件双方却陷入各执一词的罗生门。

一时之下,生育话题在互联网的热议到达顶峰。

与此同时,《生门》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它被认为是“产房版的《釜山行》”。

《生门》拿到龙标后,去年底全国上映,首日排期不足1%,但凭借口碑,达到了场均20.15%的上座率,今年更以点映、众筹的方式,得以与更多观众见面。

生门,即生命之门,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世上必过的第一道关,却往往令人忽视——它也是所有为人母者必过的生死关。

《生门》的拍摄历时700多天,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40个生产家庭中,镜头最终聚焦在了四位情况颇为复杂的孕妇身上:陈小凤、夏锦菊、曾宪春、李双双,展示了生死边缘的挣扎。

影片来自总能为我们带来观影惊喜的陈为军。

正如“生活”二字——生不易,活更难,在医院妇产科里上演的又何止生育故事?这边需要5万块来保大人小孩,偏偏手里只有5千块;那边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可医生却提出实施剖宫产,抢救微弱的性命……乡间村落的凋敝、人伦道德的反思、医疗资源的不均,像一把冷静克制的手术刀,解构着现实生活的残酷。

当然,冷漠中总有温情,艰难中总有希望,希望所有人看完,都能了解作为母亲的不容易。

也希望广大男性,能够多多关怀体谅自己的母亲与妻子。

《摇摇晃晃的人间》虽然摇摇晃晃,却也步履不停如果你不是太健忘,应该还记得2015年余秀华吟
着她标题露骨的诗横空出世、石破天惊。

人们不仅记住了她的外形和诗句,还有她的诗歌中大胆强烈的情感欲望以及执着追求爱和性的勇气。

余秀华曾在采访里表示,“她首先是一个女人,然后是一个农民,最后才是一位诗人”。

而《摇摇晃晃的人间》,正是从其“女人”的身份出发,影片中再找不到那个镁光灯下侃侃而谈、对答如流的“余秀华”。

在范俭的镜头下,余秀华侧卧在蚊帐里听广播、在安静的麦田与荷塘边写诗、在日常的生活中劳动、洗衣、饲养家禽……一会儿幽默,一会儿无助,一会儿渴望爱情,一会儿孤单凄凉。

在余秀华摇摇晃晃的视线里,眼中的诗意和内心的自卑,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现实生活的困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碰撞。

那些敏感而灵动的文字,被余秀华用指尖一个一个敲击在电脑上,如雨水打在荷叶尖,鱼儿在池塘里畅游一样,自然生动又微妙。

余秀华的人生,看似充满希望时变得黯淡,好像无望时又柳暗花明。

或许正是因为摇摇晃晃的人生,才能深刻领悟“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的人生况味,活得比大家都明白——摇摇晃晃,步履不停。

《零零后》成长的十年“80后”、“90后”这种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代际称呼,其实非常简单粗暴:把跨越十年出生的人,硬生生地塞进同一个文件夹、贴上标签。

可是,就在前不久,有部名字颇为“哗众取宠”的纪录片,看下来却让人心头触动。

《零零后》只有5集,却从2006开始跟踪十多位00后孩子的生活,直到2016年——
一直跟拍了整整十年。

如果你对纪录片感兴趣,你应该会想起英国独立电视台发行的那部著名的《人生七年》纪录片系列。

《零零后》中的7个小孩,有着不同的个性、独特的轨迹、不为人知的成长秘密。

因此,影片不是苍白的“总结一代人”,而是流动的、鲜活的成长光影。

人的一生,并没有太多个十年。

更何况,从幼儿园的小屁孩到中学里的愣头青,是成长历程中相当重要的十年。

十年,时间改变了他们的外貌、给予了他们成长,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青春的困惑与烦恼。

同样,孩子的10年成长轨迹,也让父母面临着无穷的挣扎与选择。

影片重点还是展现生活本身,开心、烦恼也好,与家人的亲密、隔阂也罢,十年生活碎片所折射的,恰恰是每个人的成长。

《二十二》一场和时间赛跑的记录要说本年度最有意义的“抢救式记录”,那应该非《二十二》莫属。

二十二,是时至2014年,中国仅存的慰安妇数量。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至少2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慰安妇”。

然而从《三十二》到《二十二》,不断有老人去世,如今在世仅剩八位。

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记录,却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慷慨激昂或者义愤填膺,而是平静到琐碎,甚至有不少观众抱怨“无聊”了。

《二十二》中那些“慰安妇”幸存者,没有人们所期待的“苦大仇深”,而是静静地叙述、轻轻地哼唱,以及大片大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默。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人们常说,看不见的演技才是最好的演技。

《二十二》大道
至简,没有艺术化的剪辑和叙事,却回归到记录的初心,予人无限的感动。

这部成本只有两百万的纪录片,上映两天排片率却从1%到4.9%,上座率达到32.6%,单日票房突破1200万,创纪录片票房新高。

对于《二十二》来说,这是最好的自证。

而对于“慰安妇”幸存者来说,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

年度热剧、年度综艺、年度动漫......花落谁家?11月16日,北京,《新周刊》为你揭晓微鲸电视,智能语音操控,一秒召唤,说看就看。

2017中国视频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