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合集下载

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

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

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尖锐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不仅对其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并探讨托尔斯泰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的贡献。

托尔斯泰的思想托尔斯泰的思想是一种融合了基督教信仰、自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

他反对生于尘世的各种文明和制度,支持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

他的思想中还包含着对历史和社会的批判,他认为历史是一种错误的进化,社会是一种无情的剥削。

托尔斯泰的学说对于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自己的思想和作品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正义、平等和人类的普遍幸福的追求。

因此,托尔斯泰被称为俄罗斯文化的领袖和民主运动的重要人物。

托尔斯泰的作品托尔斯泰的小说以描绘人的心理为主要特点,他通过文字刻画出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和人类问题。

他的早期作品《儒勒·凡尔纳》以及《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他对于历史的批判,他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残酷。

《复活》则揭示了法律和社会的无情,呼吁人们对人性的关注和善意的回归。

此外,《安娜·卡列尼娜》描绘了中上阶级的生活和复杂的心理,反映出了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他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而且也探究了对人性的一些基本问题。

他的小说不仅是艺术的精华,还是伟大的哲学著作。

在作品的背后,他融合了基督教的智慧、东方的崇高和西方的理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论尽管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在人们的思想和文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托尔斯泰也面对了挑战。

他的思想过于理性化和激进化,这在俄罗斯当时的社会中很难被理解和接受。

尽管如此,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依然影响着现代文学和文化。

他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深刻的共鸣,并且激励人们反思人性、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他的思想对于切实了解人性的内涵、社会伦理关系的规律等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托尔斯泰主义正文

托尔斯泰主义正文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在19 世纪末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异常高涨的时期,为了达到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抵制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目的提出的改良主义的具体方案,是从《圣经》的《马太福音》中得到的启示而形成的主张,主要内容以“不以暴力抗恶”为核心,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宽恕”。

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得到了全面的,彻底的展现,而《复活》中的主人公涅赫留多夫更是托尔斯泰主义的现身说法者。

他在法庭上同卡秋莎相逢之后,为她的堕落和被判刑深感愧疚,从此开始了道德的自我完善。

他竭尽全力帮动玛斯洛娃, 同玛斯洛娃去西伯利亚服苦役, 而且决定同她结婚,替卡秋莎及广大无辜囚犯奔走上诉,帮助广大贫困农民,放弃自己的财产, 与上流比会决裂,最后在《马太福音》中找到了精神归宿和社会探索的答案, “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也就是说,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谁也没有资格惩罚别人。

以暴制暴只能“加深仇恨”,陷入“暴力的恶性循环”,只有不断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宽恕和博爱才能解决问题。

从而完成了“勿以暴力抗恶”和“宽恕”的说教,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

玛斯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忏悔赎罪的感召下也开始了道德的自我完善,最后为了聂赫留朵夫的前途着想而断然拒绝了他同自己结婚的要求体现了宽恕和利他主义的精神。

《复活》中的众多的革命者也大多是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富于自我牺牲精神,“不以暴力抗恶”的人。

可以说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作家进行道德说教的活标本尽管在《复活》中,作者苦心孤诣的宣传托尔斯泰主义,进行反复的道德说教。

但却是难免让人有牵强附会之感,甚至连作者都流露出自己对托尔斯泰主义的不完全确信。

托尔斯泰主义被其笔下的罪恶的现实所驳倒,,托尔斯泰也无法自圆其说,只能以主人公从宗教中解脱匆匆结束。

作家表现了他时被压迫者的暴力千争的明显同情,认为“以杀人做为自卫和达到全民幸福这个崇高目标的手段是合法正当的。

文学翻译的三大原则

文学翻译的三大原则

文学翻译的三大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论翻译的原理》内容简介:1791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Iexarl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在其所著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0f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

故而,将《论翻译的原则》誉为西方现代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并不为过。

在国内学界,“翻译三原则”几乎人人耳熟能详,正如严复的“信、达、雅”一样如雷贯耳。

浅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

浅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

浅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摘要】“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激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

托尔斯泰的思想,充满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他的“不以暴力抗恶”,加之“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等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哲学伦理和宗教思想的标签,其思想根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虽然列宁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对托尔斯泰主义进行现实批判影响深远,但是站在超越人类历史高度,找寻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托尔斯泰主义却具有深远的未来人文意义。

【关键词】托尔斯泰主义暴力博爱宗教辩证看待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思想艺术家,其终身宏愿是拯救人类灵魂,开拓大同世界。

他的文学创作与其思想探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他的一生是苦苦追寻探索的一生,其追寻的结果就是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激变后作为哲学伦理而提出的基于对俄国和全人类终极关怀的主张,主要内容以“不以暴力抗恶”为核心,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宽恕”。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来源(一)当时的俄国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托尔斯泰是一名俄国贵族,从小就接受俄国国教东正教的洗礼,成了一名基督教徒。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和全世界都充满了革命暴风雨来临前的恐肃氛围中,社会动荡,民声积怨,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制度相互勾结,凶残粗暴的迫害真正信封基督的教徒,违背了原始教义。

托尔斯泰对官方教会进行猛烈的批判和抨击,揭露其黑暗和伪善,旗帜鲜明的划清与贵族社会的界限,主张农民民主思想。

托尔斯泰始终站在“非宗教的立场”,站在“超越人类历史的高度”,在文学作品中追寻人民灾难的真实原因,探讨社会道德规范,提出社会改革的纲领性主张。

[1]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如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对托尔斯泰主义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

(二)西方资产社会的启蒙思想启蒙思想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大思想渊源。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泰特勒是20世纪初德国翻译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忠实原则、流畅原则和韵律原则。

这三个原则在翻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翻译学习的基本理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运用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落花生》这部作品的两个英译本进行解读和比较。

《落花生》是鲁迅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在社会变革时期的生活困境。

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对于这样一部重要的作品,其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下面,我们将通过翻译三原则,来分析两个英译本的翻译质量。

忠实原则是指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在《落花生》的翻译中,忠实原则体现在如何准确传达鲁迅原作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在两个英译本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差异。

在A译本中,翻译较为忠实,尽可能保持了原文中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著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而B译本在这方面表现稍逊一筹,有些地方的翻译显得生硬,不够流畅自然。

原著中“四下里黑沉沉的没法看人,这时显得分外夺目”翻译为“A scene of blackness lay all around, giving him an uncanny brilliance at that moment”(A译本)和“All was pitch-dark, so any single light seemed extraordinary”(B译本)。

从翻译对比中不难发现,A译本在保持原著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方面更胜一筹。

通过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我们对《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解读与比较。

可以看出,在忠实原则、流畅原则和韵律原则上,A译本均表现更为出色,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情感与意义,同时也更加通顺自然地呈现在英文读者面前。

对于《落花生》这样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我们可借鉴泰特勒的三大原则,注重译文的忠实度、流畅度和韵律美感,以期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文学价值,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理解这部作品。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托尔斯泰的创作与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

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

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

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

像《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中期(1863~1880)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

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

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

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

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小说展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

出现于前景的是两种类型的贵族。

一类接近宫廷,谈吐优雅,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利欲薰心,醉生梦死,崇拜法国文化,漠视祖国命运。

另一类是理想化的宗法制的领地贵族,主要是罗斯托夫和包尔康斯基两家,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国主义精神.小说所热情歌颂的真正爱国英雄是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适成对照.小说还把库图佐夫写成人民智慧的体现者.小说中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很典型的偏见。

例如婚后的娜塔莎表现了宗法制家庭的贤妻良母理想;库图佐夫形象表现了反对理性、崇奉无意识活动和自发的生活原则。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摘要】“托尔斯泰主义”包含“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清洗过的宗教”三个方面,它有落后软弱的一面,也有积极进步的一面。

在“托尔斯泰主义”产生的时代,它是不合时宜的,起到了消极作用。

但着眼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它又包含着某些符合人类追求、给人们以精神启示的东西:只有自然、个人、家庭、社会和精神之间处于相互和谐的关系中,才能构成理想的生态社会。

《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

【关键词】辩证看待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激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

“托尔斯泰主义”具体化就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清洗过的宗教”,这一思想贯穿于托尔斯泰不同时期的作品和论文之中。

作为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峰,《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表现得尤为明显。

怎样评价“托尔斯泰主义”?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托尔斯泰主义”,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既看到它的落后性、软弱性,也看到它的积极性、进步性。

一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学说,初衷是良好的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深刻地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批判了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反动黑暗,作者在小说中愤怒地控诉“人吃人的行径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开始的,而是在政府各部门、各委员会、各司局开始的”——“他在自己的晚期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

但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又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回避、抵制、反对用革命暴力反抗反革命暴力。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革命者的描写,宣扬了不抵抗主义、改良主义。

小说写到聂赫留朵夫在觉醒以后,对本阶级深感厌恶。

但是他越是看透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越是看透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越是看清楚人民的痛苦和灾难,那他就越来越要求自己宽恕统治阶级的罪恶和社会中的黑暗现象,越来越责备自己的批判态度过于严厉。

浅析归化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父》汉译本为例

浅析归化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父》汉译本为例

HONGGUO NONGC&CUN JIAO YU浅析归化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姜微归化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翻译策 略,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来看,归化 翻译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中尤为重 要。

本文拟以芥川龙之介作品《父》的汉译本为例,浅析归化翻译策略在文 学翻译中的应用。

一、归化翻译所谓归化翻译,即从目的语读者 视角出发,尽可能使用符合目的语读 者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源语作品 的内容。

“归化”一词源于劳伦斯韦努 蒂(Lawrence Venu+i)的《译者的隐 身》(1955)—书,他认为归化法是将原 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对于归化翻译 策略,国内一 ,刘英凯在《归化——翻译的岐路》(1987)中对当 时盛行的归化翻译策略提出了异议[2];而周晶与何元建在《归化作为一种 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认知基础》(2010)中通过数字验证归化翻译的重 要性,在 中出“归化策略在翻 译过程中的运用应该引起关注”。

二、芥川龙之介与《父》芥川龙之介作品来以揭露人性作者用 的从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人物隐秘的内 心世界,从而揭露人性中不光彩的一 ,表达作者 当时度的《父》的是主人公初中 时 学 时 行的能势的父,而能 他一 的父 。

来能 的,在 词时 了一句“你孝敬父母”以表现讽刺之意。

三、归化在《父》中的应用归化翻译策略在《父》的蔡鸣雁译本中多次应用。

译文中除了多用四字成语俗语之外,为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在句子结构上也有改动。

本文旨从四字成语的使用、俗语的使用以及句子结构的改变三方面浅析归化翻译策略的应用。

(一)四字成语的使用例1原文:当自分(、碌$朝飯*食+家出。

…停車場3赤4柱3前$856、電車-待564&89*、気:気;译文:到了那天,我连早饭都顾不上好好吃就飞奔出家门。

……就连站在停车场那根红柱子前面等电车的时间里也心急如焚。

浅析:原文中的“気:気本意为焦急。

原本按照其本意翻译并无不妥,但考虑到主人公为初中生,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明显地感受主人公想要快点到达目的地的心情,与“焦急”二字相比,成语“心急如焚”更加生动和贴切。

托尔斯泰的爱情观

托尔斯泰的爱情观

托尔斯泰的爱情观
托尔斯泰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爱情是一种伦理准则:托尔斯泰认为爱情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指向实践,指向人们的日常行为。

真正的爱不能被支配和强制,不能命令人去爱,同时也不能偏爱,而应该是一视同仁的爱,对善和“恶”都要爱。

真正的爱不具有任何功利性,不是对他人的迎合,更不是要对自己有所回报。

2、爱情需要同理心: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爱具有同理心,即爱人如己,通俗地说,就是希望别人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

3、爱情是至真至纯的:托尔斯泰用一生去追求爱情,他与珍妮相遇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因为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而结缘,托尔斯泰对她一见钟情。

他对珍妮萌发的是古典主义的爱情,宁可为了爱情去决斗,去自寻死路,也不容许任何杂质玷污了爱情的纯洁。

4、家庭是幸福的基石:托尔斯泰强调人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所有幸福家庭的基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阅读托尔斯泰的著作或相关研究文献。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翻译的目的是通过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再创作,将原文的意思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使得读者能够领会原文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翻译的过程中,泰特勒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翻译原则:忠实原文、通顺流畅、文化再创作。

这些原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帮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探讨它们在忠实原文、通顺流畅和文化再创作方面的表现,以期为读者展示泰特勒原则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以及两个英译本的优缺点和特点。

我们将分别介绍两个英译本的背景和特点,然后通过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来分析它们的表现。

第一本英译本是由林丁霞翻译的《落花生》。

林丁霞是一位资深的文学翻译家,曾经翻译过多部著名的中文小说和诗歌,其翻译作品以准确忠实原文而著称。

《落花生》是一部中国当代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品,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风花雪月和街头巷尾的人间百态。

林丁霞的翻译保留了原著的风格和特点,保持了对原文的忠实性,但在流畅性和文化再创作方面略显不足。

第二本英译本是由艾美梅翻译的《落花生》。

艾美梅是一位年轻的翻译家,擅长将原文译成通俗易懂的英文,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含义。

她的翻译注重了通顺流畅,但在忠实原文和文化再创作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是忠实原文。

泰特勒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思想和情感。

林丁霞的翻译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她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著中的意象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领会原著所传达的思想。

而艾美梅的翻译在这一方面表现稍显不足,她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改动和删减,使得原著的情感和思想在翻译中有所丢失。

其次是通顺流畅。

泰特勒认为,翻译应当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修辞规则,使得读者能够通顺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艾美梅在这一方面表现较为出色,她的翻译通俗易懂,读者能够轻松领会原著的意思。

托尔斯泰文集 上海译文

托尔斯泰文集 上海译文

托尔斯泰文集上海译文在文学界,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可以说是享誉盛名的传奇存在。

他作为19世纪的文学巨匠,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世界的文学发展。

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托尔斯泰文集更是闻名中外的经典之一,其准确、优雅的翻译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称赞。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托尔斯泰文集之所以备受推崇,首先是因为其出色的翻译水平。

托尔斯泰的作品以深沉的思想、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丰富的情感为特征,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翻译团队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这些元素,并将其恰如其分地译成中文。

他们通过对托尔斯泰文学风格和理念的深入理解,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在阅读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托尔斯泰文集时,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力量和深度,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俄国社会中。

其次,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托尔斯泰文集在内容选择上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托尔斯泰一生著述丰富,但并非每一本作品都适合被翻译成中文,并且也不是每一本作品都能够准确地表达托尔斯泰的思想和意图。

上海译文出版社在选择托尔斯泰的作品时,注重平衡了经典和代表性的作品,以及那些独具特色和不容忽视的作品。

他们的用心和专业使得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托尔斯泰作品的精华所在。

此外,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托尔斯泰文集在出版质量上也毫不马虎。

出版社注重印刷品质,精心挑选纸张和印刷工艺,保证每一本托尔斯泰文集都给读者以精致的触感。

同时,他们还注重版面设计,使得每一页都呈现出整洁美观的排版,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打扰,全心投入到托尔斯泰的世界之中。

总的来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托尔斯泰文集是一部令人难以抗拒的经典之作。

他们凭借高水准的翻译技巧、精心筛选的作品以及精美的出版质量,在广大读者心中赢得了崇高的地位。

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得中文读者有机会欣赏到纯正的托尔斯泰作品,一同领略到这位文学大师的卓越才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托尔斯泰文集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值得每位阅读爱好者的细心品味和珍藏。

谈托尔斯泰

谈托尔斯泰

谈托尔斯泰作者:阿尔志跋绥夫著闫严译来源:《财会信报》 2017年第23期要是先知摩西离世,或者圣子耶稣升天的时候就有报纸这种东西,那么这些宗教故事就不一定能被奉为传奇而流传至今了,取代它们的可能会是另外一种媒介——报道。

这些报道会详尽再现事实,但是却相当琐屑——就连人物临终前的胃痛、打嗝和痉挛都一一记录在册。

对此,一位评论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人们到底需不需要如此低俗的“真相”?那么,真相一定是阳春白雪吗?这是一个有些奇怪而又肤浅的问题。

实际上,真相可能会是骇人的、可憎的,甚至是残酷的,但它却绝对不会是低俗的。

了解事情的真相对我们来说永远都是首要的,哪怕这真相并不完整,哪怕它只是类似于临终前打嗝的一些细节。

其实,比起完美无瑕的传奇故事,像“打嗝”这样的细枝末节蕴含的价值更大。

因为传奇故事包含了许多谎言,无论它们如何粉饰美化,其背后的实情总是无可避免地会让人怀疑、令人沮丧,随之而来的只有无尽的绝望。

上帝啊!如果人们不被假象沼泽散发的虚幻火焰所迷惑,一心只沿着真理之路前行,那么我们如今何至于身陷囹圄,行无所依?许多人或是在报纸文章里提到我,或是写信给我,或是当面向我询问,好奇我为什么没有出席托尔斯泰的葬礼。

其实,当他尚在人世的时候,我都没有产生过去拜访他庄园的渴望;而现在他离开了,我才偶然读到他留下的绝笔:“各行各业的来客络绎不绝,有电影工作者,也有飞行员……他们扰乱了我的生活,我得好好歇一歇了……”当然,这段话并非意在指责那些内心空虚的来客,尽管他们总是带着各种恼人的疑惑来拜访他,希望能用他的教诲指导自己的生活。

相反的,正是这些人的造访让托尔斯泰的生活充满了意义,因此他也不得不欣然面对——毕竟他在思想上与之亲近,而他的心也随之悲喜。

而我会跟托尔斯泰说些什么呢?一个精神上与其的信仰格格不入的作家造访,能够给这位老人带来什么样的满足呢?……满足于一番唇枪舌剑?要真是为了这个,我们倒也不必相见了:既然他知道我这个作家的存在,那么假若我对于生活的愚见能够有幸吸引到他,他自然会看看我的拙作,正如我拜读了他的大作一样。

浅析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浅析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是俄罗斯19世纪中期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剧作家、小说家。

他在翻译上也颇有成就,其中《科林特的未婚妻》、《上帝与寺院的舞女》被俄国批评家推崇为经典译作。

他奉行的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折衷主义(Eclecticism)是一种哲学术语,源于希腊语,意为“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

后来,人们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那些认同某一学派的学说,但同时又接受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表现出折衷主义特点的哲学家及其观点。

它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翻译上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托尔斯泰所倡导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在19世界的俄国译界占据主导地位。

1阿·康·托尔斯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在翻译上,阿·康·托尔斯泰奉行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即“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但如果逐字译法会在俄文中产生有悖于原文的印象,那就毫不犹豫的抛弃逐字译法,因为翻译的不应是词,也不应是个别意思,而主要应当是印象”[1]。

他在翻译其著名的译著《科林斯的未婚妻》时写道:“不应该翻译单词,有时甚至也不应该翻译意思,而应该翻译主要的东西,即应该表达印象。

[2]折衷主义思想的特点就是把各种观点拼凑在一起,没有坚持的原则,采取折衷的方式。

正如阿·康·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坚持要“逐字翻译”,但是也坚持“要毫不犹豫的抛弃逐字译法”,“传达印象”。

初看他的观点,好像自相矛盾,但其实这正是他与众不同,自有特色的地方。

综观以上内容,可以说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主要有“逐字翻译”和“传达印象”两种主张,下面逐条进行探讨。

1.1逐字翻译1.1.1忠实与逐字翻译关于翻译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提法,但有一点大致是相同的,就是把已经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

浅析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浅析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浅析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摘要】阿·康·托尔斯泰是俄罗斯19世纪中期一位著名的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

他坚持的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并且这种翻译原则曾占据俄国译界的主导地位。

阿·康·托尔斯泰认为“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但当逐字翻译有悖原文时,要传达出原文的“印象”。

他所强调的“印象”与中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的“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丰富了翻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至今对翻译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折衷主义翻译;阿·康·托尔斯泰;逐字翻译;印象;神似0 引言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是俄罗斯19世纪中期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剧作家、小说家。

他在翻译上也颇有成就,其中《科林特的未婚妻》、《上帝与寺院的舞女》被俄国批评家推崇为经典译作。

他奉行的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折衷主义(Eclecticism)是一种哲学术语,源于希腊语,意为“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

后来,人们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那些认同某一学派的学说,但同时又接受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表现出折衷主义特点的哲学家及其观点。

它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翻译上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托尔斯泰所倡导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在19世界的俄国译界占据主导地位。

1 阿·康·托尔斯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在翻译上,阿·康·托尔斯泰奉行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即“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但如果逐字译法会在俄文中产生有悖于原文的印象,那就毫不犹豫的抛弃逐字译法,因为翻译的不应是词,也不应是个别意思,而主要应当是印象”[1]。

他在翻译其著名的译著《科林斯的未婚妻》时写道:“不应该翻译单词,有时甚至也不应该翻译意思,而应该翻译主要的东西,即应该表达印象。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是忠实、通顺和美观。

忠实是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通顺是指要让译文在目标语言中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和表达习惯。

美观是指要让译文在形式上美观,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下面将根据这三个原则来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落花生》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部作品的英译本有两个版本,分别是《Groundnut》和《Peanut》。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解读。

首先是忠实原则。

从忠实的角度来看,译文应当忠于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在这个标准下,《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译本都比较忠实地保持了原著的情感和意义。

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原文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基本上忠实于原著的文字和情感。

两个译本中都能够较好地保留原作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其次是通顺原则。

通顺原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言中能够表达得流畅自然,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这方面,《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译本的表现都比较好。

它们在将故事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都能够很好地保持英文的语法和表达习惯,使得译文读起来很顺畅,没有生硬感。

最后是美观原则。

美观原则要求译文在形式上要美观,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这一点上,《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译本都做得很好。

它们的翻译在形式上都比较美观,使得译文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尤其是在一些描述性的段落中,译文的表现力都很强。

根据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从忠实、通顺和美观的角度来看,《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英译本都是比较成功的。

它们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比较忠实地保持原著的情感和意义,使译文在英文中表达得很流畅自然,并且在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美感。

无论是从理论原则的角度还是从实际效果的角度来看,《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英译本都是比较成功的翻译作品。

《大地》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大地》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大地》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大地》是托尔斯泰的一部代表作品,它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文化介入的
问题。

所谓文化介入,指的是在翻译时,翻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
景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改编,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首先是词汇的适当转化。

例如,在英文中,农民一般被称为“peasant”,而在汉语
中常常用“农民”或“农夫”来表达。

翻译者在处理这些词汇时,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习
惯用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

其次是原著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托尔斯泰写作《大地》时,正处于19世纪末20世
纪初的俄国社会,社会矛盾十分激烈,农民阶层与统治阶层的对立尤为明显。

这种社会现
实对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读
者对于俄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理解程度,同时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还有一个方面是原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化中的代表人
物之一,他的作品都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含义和人生观。

例如,《大地》中所强调的劳动的
重要性和对于物质财富的贪恋所带来的痛苦,都是托尔斯泰对于人类价值观的思考和阐述。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并确保这些思想和价值观能
够被目标语言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文化介入在翻译中是十分重要的,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文化介入不仅能够使得
翻译更加准确和完整,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和价
值观。

托尔斯泰的哲学思想:理解《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的哲学思想:理解《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的哲学思想:理解《安娜·卡列尼娜》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哲学思想,并以其著名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为例,探讨其对人生、道德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托尔斯泰的背景与影响,他对自然法则和道德观念的看法,以及如何在小说中体现这些思想。

1. 托尔斯泰的背景与影响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并接受过传统教育。

然而,他在军队服役期间开始质疑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他受到基督教教义、伦理学和哲学思想的吸引,特别是亚历山大·赫尔岑所提倡的理性主义。

2. 自然法则与道德观念托尔斯泰认为自然界存在一种普遍的法则,即“自然法则”,该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

他认为这种法则要求人们遵循道德原则,在行为中体现出真实、正直和善良。

托尔斯泰主张人们应当通过内心的纯洁来寻求真理和道德的指引,而不是通过外部规范。

3.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哲学思考《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哲学思想的典型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为中心,探讨了爱情、家庭、道德以及个人内心冲突等复杂议题。

在小说中,托尔斯泰将安娜·卡列尼娜与触犯社会道德规范的爱情故事相结合,并揭示了她对自由、幸福和道德抉择之间的挣扎。

通过这个角色,托尔斯泰探索了个人欲望与社会约束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提出了关于真实和自我牺牲之间的冲突的哲学问题。

此外,小说中还体现了托尔斯泰对贵族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注,并反思了社会等级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通过描绘各个角色的生活经历和做出的道德选择,托尔斯泰试图传达他对人性本质和社会压力之间关系的认识。

结论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及其背后哲学思想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

他对自然法则和道德观念的探索使得他成为一位深具洞察力和影响力的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摘要】阿·康·托尔斯泰是俄罗斯19世纪中期一位著名的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

他坚持的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并且这种翻译原则曾占据俄国译界的主导地位。

阿·康·托尔斯泰认为“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但当逐字翻译有悖原文时,要传达出原文的“印象”。

他所强调的“印象”与中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的“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丰富了翻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至今对翻译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折衷主义翻译;阿·康·托尔斯泰;逐字翻译;印象;神似0 引言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是俄罗斯19世纪中期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剧作家、小说家。

他在翻译上也颇有成就,其中《科林特的未婚妻》、《上帝与寺院的舞女》被俄国批评家推崇为经典译作。

他奉行的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折衷主义(Eclecticism)是一种哲学术语,源于希腊语,意为“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

后来,人们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那些认同某一学派的学说,但同时又接受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表现出折衷主义特点的哲学家及其观点。

它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翻译上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托尔斯泰所倡导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在19世界的俄国译界占据主导地位。

1 阿·康·托尔斯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在翻译上,阿·康·托尔斯泰奉行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即“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但如果逐字译法会在俄文中产生有悖于原文的印象,那就毫不犹豫的抛弃逐字译法,因为翻译的不应是词,也不应是个别意思,而主要应当是印象”[1]。

他在翻译其著名的译著《科林斯的未婚妻》时写道:“不应该翻译单词,有时甚至也不应该翻译意思,而应该翻译主要的东西,即应该表达印象。

[2]折衷主义思想的特点就是把各种观点拼凑在一起,没有坚持的原则,采取折衷的方式。

正如阿·康·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坚持要“逐字翻译”,但是也坚持“要毫不犹豫的抛弃逐字译法”,“传达印象”。

初看他的观点,好像自相矛盾,但其实这正是他与众不同,自有特色的地方。

综观以上内容,可以说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主要有“逐字翻译”和“传达印象”两种主张,下面逐条进行探讨。

1.1 逐字翻译1.1.1 忠实与逐字翻译关于翻译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提法,但有一点大致是相同的,就是把已经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

“逐字翻译”是其中的一种翻译方法,即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应翻译。

阿·康·托尔斯泰对“逐字翻译”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忠实”或“准确性”。

这实际上是强调以原文为中心,忠实、准确地翻译原文。

这同著名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Iexarlder Fraser Tvtler,1747—1814)的翻译三原则之“忠实” 原则如出一辙。

忠实如同一面镜子,要想让映像和原像比较类似,首先必须保证“忠实”这面镜子的成像效果。

因此阿·康·托尔斯泰首先提出了翻译需要“忠实”和“准确性”。

另外,阿·康·托尔斯泰还主张“尽可能逐字翻译”。

逐字翻译在翻译理论史上曾经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和学者们眼界的开阔,逐字翻译不再被奉为翻译的律令。

“带着脚镣跳舞”这个比喻把逐字翻译的那种拘谨晦涩的状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逐字翻译之所以造成译文累赘生硬、晦涩难懂,是因为语言是词汇、语法和语音的统一体,缺一不可。

而逐字翻译恰恰要求严格按照原作词汇进行译文的翻译,完全忽略译文语言的语法和语音等其他因素。

世界上仅有极少数语言的语法体系是比较类似的,大多数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语法体系都不相同。

因此,如果不按照译文读者的习惯调整语句,势必会造成晦涩难懂的后果。

诗歌翻译要求的语音角度的美更是无从谈起。

翻译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是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所以,将原文中的信息完整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是译文最基本的目的之一。

如果连这个基本目的都没有达到,翻译作品又怎么能称为合格呢?阿·康·托尔斯泰很明显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并不无条件地强制进行逐字翻译,而是强调“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

在当时,阿·康·托尔斯泰主张“逐字翻译”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1.1.2 逐字翻译的现实意义19世纪中期,俄国文学中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出现了倡导“为人民而艺术”的革命民主派和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自由派。

革命民主派着意向俄国读者传达原作的进步内容,为迎合文化水平低、“粗俗”的普通百姓读者,他们采取了非常灵活的翻译方式。

即只抓住大意,不管原来风格如何,只要受到读者欢迎、容易理解,就随意增删内容,自由修改发挥。

由此,他们不仅不拘泥于原作的形式,还给译文添了许多典型的俄国色彩。

甚至为了使译作让读者感到亲近而进行“文化移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阿·康·托尔斯泰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坚持“为艺术而艺术”、强调“逐字翻译”就有了特殊的现实意义。

“逐字翻译”能够准确的传达原作形式上的个别细节和特点,甚至包括原诗的韵脚、诗律等形式特征。

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翻译的面目全非的作品不同,他们的作品呈现了本来面目,使读者能够通过比较忠实的翻译体会到原作的魅力。

1.2 印象1.2.1 印象的地位受折衷主义哲理的影响,阿·康·托尔斯泰的翻译观点也呈现了折衷的特点:“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但如果逐字译法会在俄文中产生有悖于原文的印象,那就毫不犹豫地抛弃逐字译法。

”初看好像“毫不犹豫的抛弃逐字译法”与坚持“尽可能逐字翻译”是不一致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其实不然,两者统一在“印象”中。

也就是说“印象”是决定能否进行逐字翻译的标准,当“逐字翻译方法”不能传达“印象”时,“就毫不犹豫地抛弃”。

1687 年,法国的皮埃尔·古斯代尔发表了两卷本的《儿童教育规则》。

关于“忠实”的问题,古斯代尔指出:“当我说翻译必须忠实的时候,我的想法并非完全受原话的束缚,逐字翻译,我是说只要还原其意便行了;这就是说只要用法语传达出拉丁语或希腊语中的全部意思就行了。

不必卑怯地受原文词序以及每一门语言独特而自然的表达法的束缚。

换句话说,翻译的忠实,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意义,而非形式。

”在处理原作的意义与形式的关系上,古斯代尔更加明确地指出:“意义是原作之神,词犹如原作之形。

完全逐词对译就像无神之形,因为这样一来,两门语言便形神分离。

”[3]可以看出,这与阿·康·托尔斯泰“抛弃逐字译法”,表达出原文的“印象”的观点不谋而合。

1.2.2 印象传达的必要性翻译最主要的目的,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形式、内容和艺术意境传递给读者,使他们在阅读时能深刻地体会到原作者的艺术创造。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把握原作的精神与神韵。

语言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逐字翻译关注形式上的对等,也就是最大程度上照顾到词汇对应。

但是单纯的词汇对应容易造成上下文脱离,断章取义。

因为两种语言在语法、语音、表达方式上千差万别,这决定了翻译时需要透过词汇的字面意思,把字里行间的意蕴表达出来。

因此除了追求形式上的对等之外,更要追求内容和意境的对等。

内容和意境也就是透过字面意思达到的实质,即阿·康·托尔斯泰所谓的字面意思后面的“印象。

”1.2.3 印象与神似由于原作与译作在文化背景等方面有许多不同,译者在翻译时要深入到原作的时代及文化中去,充分了解并把握原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跨越语言、时空、文化等隔阂,实现与原作精神上的一致,才能得到优秀的翻译作品。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利奇(G.Leech)(1936~)在他的名著《语义学》中,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把语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即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4]要想在翻译过程中把这些意义“对等”地传达到译文中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阿·康·托尔斯泰强调“我认为不应该翻译词,有时候甚至还不应该翻译意思,主要是应该是传达印象。

”“印象”之说与“重神似,不求形似”的中国古典翻译美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翻译传达原文思想内容的重要性。

“神似”,也即“传神”,故名思义,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将其内涵找出,不求字字对应,但求精神相似。

《周易·说卦》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神似”最初是从我国传统的绘画理论和文艺理论开始运用的中国古代艺术的基本精神之一,蕴含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规律之一。

在中国翻译界使“神似”产生深远影响的是著名翻译家傅雷(1908.4.7—1966.9.3)。

在1951年9月所撰《〈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傅雷开宗明义地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5]在1963年致罗新璋的复信中,他又掷地有声地写道:“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

[5]正如阿·康·托尔斯泰所说“我认为不应该翻译词,有时候甚至还不应该翻译意思,主要是应该是传达印象。

”1.2.4 内容与形式传达“印象”,并不是不顾及形式,而“尽可能逐字对译”,也就是最大程度上保证形式的一致。

同样的,神似论强调“神似”,不是置“形似”于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似”。

就在写《重译本序》前几个月,傅雷在致林以亮函里称:“我并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

”[6]神似形似,浑然一致,是为胜境。

但不能两全时,则不要拘泥字面,死于句下。

为了颇得神气,可以略于形色。

[7]“神似”论翻译观的提出,把译者从原文字句、结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重视原作的精神内涵。

这与阿·康·托尔斯泰的观点是一致的。

2 总论阿·康·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观点强调了翻译的准确性和传达思想内容的重要性,对当时的俄国文学翻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印象”观点的提出,实际上是对翻译提出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要求。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阿·康·托尔斯泰的翻译观点存在一些缺陷:2.1 阿·康·托尔斯泰虽然对翻译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只是从自身的翻译经验总结出来的结论,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的理论。

2.2 阿·康·托尔斯泰的翻译观点局限在文本之内,没有考虑文本之外的因素,如译者、读者、文化等何种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