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摘要】阿·康·托尔斯泰是俄罗斯19世纪中期一位著名的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他坚持的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并且这种翻译原则曾占据俄国译界的主导地位。阿·康·托尔斯泰认为“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但当逐字翻译有悖原文时,要传达出原文的“印象”。他所强调的“印象”与中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的“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丰富了翻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至今对翻译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折衷主义翻译;阿·康·托尔斯泰;逐字翻译;印象;神似

0 引言

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是俄罗斯19世纪中期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他在翻译上也颇有成就,其中《科林特的未婚妻》、《上帝与寺院的舞女》被俄国批评家推崇为经典译作。他奉行的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折衷主义(Eclecticism)是一种哲学术语,源于希腊语,意为“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后来,人们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那些认同某一学派的学说,但同时又接受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表现出折衷主义特点的哲学家及其观点。它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翻译上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托尔斯泰所倡导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在19世界的俄国译界占据主导地位。

1 阿·康·托尔斯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在翻译上,阿·康·托尔斯泰奉行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即“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但如果逐字译法会在俄文中产生有悖于原文的印象,那就毫不犹豫的抛弃逐字译法,因为翻译的不应是词,也不应是个别意思,而主要应当是印象”[1]。他在翻译其著名的译著《科林斯的未婚妻》时写道:“不应该翻译单词,有时甚至也不应该翻译意思,而应该翻译主要的东西,即应该表达印象。[2]

折衷主义思想的特点就是把各种观点拼凑在一起,没有坚持的原则,采取折衷的方式。正如阿·康·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坚持要“逐字翻译”,但是也坚持“要毫不犹豫的抛弃逐字译法”,“传达印象”。初看他的观点,好像自相矛盾,但其实这正是他与众不同,自有特色的地方。

综观以上内容,可以说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主要有“逐字翻译”和“传达印象”两种主张,下面逐条进行探讨。

1.1 逐字翻译

1.1.1 忠实与逐字翻译

关于翻译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提法,但有一点大致是相同的,就是把已经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逐字翻译”是其中的一种翻译方法,即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应翻译。阿·康·托尔斯泰对“逐字翻译”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忠实”或“准确性”。这实际上是强调以原文为中心,忠实、准确地翻译原文。这同著名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Iexarlder Fraser Tvtler,1747—1814)的翻译三原则之“忠实” 原则如出一辙。忠实如同一面镜子,要想让映像和原像比较类似,首先必须保证“忠实”这面镜子的成像效果。因此阿·康·托尔斯泰首先提出了翻译需要“忠实”和“准确性”。

另外,阿·康·托尔斯泰还主张“尽可能逐字翻译”。逐字翻译在翻译理论史上曾经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和学者们眼界的开阔,逐字翻译不再被奉为翻译的律令。“带着脚镣跳舞”这个比喻把逐字翻译的那种拘谨晦涩的状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逐字翻译之所以造成译文累赘生硬、晦涩难懂,是因为语言是词汇、语法和语音的统一体,缺一不可。而逐字翻译恰恰要求严格按照原作词汇进行译文的翻译,完全忽略译文语言的语法和语音等其他因素。世界上仅有极少数语言的语法体系是比较类似的,大多数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语法体系都不相同。因此,如果不按照译文读者的习惯调整语句,势必会造成晦涩难懂的后果。诗歌翻译要求的语音角度的美更是无从谈起。翻译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是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所以,将原文中的信息完整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是译文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如果连这个基本目的都没有达到,翻译作品又怎么能称为合格呢?阿·康·托尔斯泰很明显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并不无条件地强制进行逐字翻译,而是强调“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在当时,阿·康·托尔斯泰主张“逐字翻译”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1.1.2 逐字翻译的现实意义

19世纪中期,俄国文学中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出现了倡导“为人民而艺术”的革命民主派和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自由派。

革命民主派着意向俄国读者传达原作的进步内容,为迎合文化水平低、“粗俗”的普通百姓读者,他们采取了非常灵活的翻译方式。即只抓住大意,不管原来风格如何,只要受到读者欢迎、容易理解,就随意增删内容,自由修改发挥。由此,他们不仅不拘泥于原作的形式,还给译文添了许多典型的俄国色彩。甚至为了使译作让读者感到亲近而进行“文化移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阿·康·托尔斯泰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坚持“为艺术而艺术”、强调“逐字翻译”就有了特殊的现实意义。“逐字翻译”能够准确的传达原作形式上的个别细节和特点,甚至包括原诗的韵脚、诗律等形式特征。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翻译的面目全非的作品不同,他们的作品呈现了本来面目,使读者能够通过比较忠实的翻译体会到原作的魅力。

1.2 印象

1.2.1 印象的地位

受折衷主义哲理的影响,阿·康·托尔斯泰的翻译观点也呈现了折衷的特点:“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但如果逐字译法会在俄文中产生有悖于原文的印象,那就毫不犹豫地抛弃逐字译法。”初看好像“毫不犹豫的抛弃逐字译法”与坚持“尽可能逐字翻译”是不一致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其实不然,两者统一在“印象”中。也就是说“印象”是决定能否进行逐字翻译的标准,当“逐字翻译方法”不能传达“印象”时,“就毫不犹豫地抛弃”。1687 年,法国的皮埃尔·古斯代尔发表了两卷本的《儿童教育规则》。关于“忠实”的问题,古斯代尔指出:“当我说翻译必须忠实的时候,我的想法并非完全受原话的束缚,逐字翻译,我是说只要还原其意便行了;这就是说只要用法语传达出拉丁语或希腊语中的全部意思就行了。不必卑怯地受原文词序以及每一门语言独特而自然的表达法的束缚。换句话说,翻译的忠实,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意义,而非形式。”在处理原作的意义与形式的关系上,古斯代尔更加明确地指出:“意义是原作之神,词犹如原作之形。完全逐词对译就像无神之形,因为这样一来,两门语言便形神分离。”[3]可以看出,这与阿·康·托尔斯泰“抛弃逐字译法”,表达出原文的“印象”的观点不谋而合。

1.2.2 印象传达的必要性

翻译最主要的目的,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形式、内容和艺术意境传递给读者,使他们在阅读时能深刻地体会到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把握原作的精神与神韵。语言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逐字翻译关注形式上的对等,也就是最大程度上照顾到词汇对应。但是单纯的词汇对应容易造成上下文脱离,断章取义。因为两种语言在语法、语音、表达方式上千差万别,这决定了翻译时需要透过词汇的字面意思,把字里行间的意蕴表达出来。因此除了追求形式上的对等之外,更要追求内容和意境的对等。内容和意境也就是透过字面意思达到的实质,即阿·康·托尔斯泰所谓的字面意思后面的“印象。”

1.2.3 印象与神似

由于原作与译作在文化背景等方面有许多不同,译者在翻译时要深入到原作的时代及文化中去,充分了解并把握原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跨越语言、时空、文化等隔阂,实现与原作精神上的一致,才能得到优秀的翻译作品。20世纪70年代中期,利奇(G.Leech)(1936~)在他的名著《语义学》中,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把语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即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4]要想在翻译过程中把这些意义“对等”地传达到译文中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阿·康·托尔斯泰强调“我认为不应该翻译词,有时候甚至还不应该翻译意思,主要是应该是传达印象。”

“印象”之说与“重神似,不求形似”的中国古典翻译美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