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限时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2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试题(27页)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影戏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观点。
一般把汉代方士设帐弄影招魂,视为影戏的肇始,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就是一例。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是影戏的滥觞期。
当时影戏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宋代都城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戏之类的表演。
宋代影戏相当繁荣表现在出现了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
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
“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别称,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
当时影戏还有不同的种类,《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章说“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滑稽影)”;《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戏’一种”;《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在南曲曲谱中有“大影戏”曲调一种。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之乐。
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影戏也被传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又辗转传入土耳其、希腊等国家,至今希腊和土耳其称影戏为“中国皮影”。
明代影戏在民间广泛流传,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也受到文人欣赏。
《剪灯新语》作者瞿佑有《影戏》诗一首,诗中描写影戏的情景,结句说“线索重看傀儡喜”,由此可知明代有称影人为傀儡的习惯,正如近代有人称“皮影”为“平面傀儡”一样。
经过明代二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代,中国皮影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时期,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熟和繁荣局面。
其一,流传全国,形成了七大影系,北到黑龙江,南至广东、海南,西至青海、甘肃,几乎是遍布城乡,处处皆有影戏,而且酬神祭社、节庆娱乐,具有多种功能。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精选全国真题+解析答案)(时间:30分钟满分: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
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
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
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
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
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等,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202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讲义例题抢分点练习专题练答案)

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题,很多考生谈之色变,避之如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读懂文本是关键,在阅读文本时,我们要具备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
一、泛读,即勾画意识。
圈画观点材料,落实结构层次。
1.圈注论点句。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即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即所谓的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2.圈注论据句。
论据有两类,一类是选用的事例、数据、史实;一类是道理、格言、原理等。
这些往往紧跟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后,起支撑论点的作用。
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述文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总分等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
二、精读,即逆向阅读意识。
紧扣绾结,因题读文,找出对应处。
精读是对文章与题目的“绾结处”进行的精细阅读。
这遍阅读,须仔细比对,从试题到文本,确定考题中的每一项在文中的对应处,并在文本中做出明显的标识,并力求找出题目设置的干扰项,确认排除依据。
三、串联,即迅速串联文本大意,理清论证思路。
文本读完后,再根据思考的问题和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更利于做好论证选择题。
【读文示范】请利用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分析理解2018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
信息筛选题——确定信息源,排查设误点突破点一精准读文,确定信息源,比对分析[典例]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思维流程]根据【读文示范】中的文本分析,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专题限时集训(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25分钟)编者按学术论文指的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选材具有很强的导向性,2019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选用了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一文,2019年全国卷Ⅱ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选用了叶嘉莹的《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一文,2019年全国卷Ⅲ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李荣启的《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一文,这三篇文章都属于学术论文,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对此类文章给予高度重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进程,它决定了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绝不会孤立地存在并独自实现自己的发展.不论是何种科学或学科,都将与其他科学或学科建立某种互为依赖或相互借鉴的关系,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其他科学或学科中汲取生命力。
传记文学自然不是一个例外。
传记文学发展至现代,传记的使命不再仅是提供作为事件的人物活动的轮廓,而是要从各种素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传记文学这一本质变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便是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更是为传记文学家们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提供了契机与得心应手的武器。
当然,我们也不愿意否认,正如任何良药都可能有其副作用一样,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方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也给这一写作样式带来了它在现代里的新的困惑甚至弊端.精神病学者或精神分析学者探讨病态,是为着能消除它并给理智以发展的机会;而对于那些别有所图的人们和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们来说,精神分析法已成为一种寻求病态的蛊惑和用以进行性格分析的主要依据。
他们热衷于追踪捕捉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仅凭读过几本弗洛伊德的释梦书或荣格、克拉夫特。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押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押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既有的社会生命经验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
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件、无保留的情感输出,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
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
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
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无疑极大增强了孝道文化的贯彻效果。
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
而且这种反馈应是物质、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
一念一色、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
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一一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制乃至严刑重罚,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
其温情有三。
一曰,强调情感反哺。
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
然而此时父母皆已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
因此,孝道要求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年老体衰之身心更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
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
二曰,顾及人伦纽带。
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来。
《韩非子·八经》明确地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
”为了顾及这种情感纽带,于是实践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惯例与制度。
三曰,注重精神传递。
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
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达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
国家法律于是对丧期违礼的种种行为加以禁止,对官员服丧进行系统规定,对无子休妻制度加以确认。
然而孝终究为人类朴素情感,应出自血缘亲情之自然流露。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必背金词金句】成语:①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②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③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④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⑤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名句: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⑦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⑧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还有一种坏处,是一做教员,未免有顾忌;教授有教授的架子,不能________。
②对于房地产“救市”的话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问题一经提出,人们就争先恐后地_____。
③除非把这事________,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他稍助一臂之力。
A.和盘托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B.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和盘托出C.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和盘托出D.畅所欲言和盘托出各抒己见解析: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
各抒己见:各自坚持自己意见或见解。
和盘托出:比喻全部说出或拿出来,没有保留。
“畅所欲言”侧重痛快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各抒己见”侧重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侧重全部地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被誉为工业设计界的“诺贝尔奖”的金圆规奖于2015年首次迈向国际,对于一位工业设计师而言,拿到“金圆规奖”是其设计生涯的最高奖项。
B.对那场战争、对那段历史能否始终保持正确的认识,是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中日经贸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
C.法律专家认为,“海淘”虽然属于买卖双方私事,但跨境消费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者仅凭个人之力难以有效维权,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出面予以法律支持和保护。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0届高考核心3套卷全国卷(二)语文【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②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③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2020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限时训练: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限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专题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根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
中国人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无不体现出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中国士人推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中国诗抒情言志不脱此道,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及精神境界之中。
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易学的“简易”“变易”“不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出发点:秦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不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
一代之精神气质影响其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不同阶段又有明显差异。
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
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生活,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却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瓷器、丝绸、刺绣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百姓日常生活中见文化之道,形成传统审美品位的沃土根基。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近三年江苏卷命题与考情分析1.考查体裁,各种形式均有涉及,如议论文、论文、说理散文等。
2.文本题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选文涉及人生、艺术、美学、历史等诸多方面,且都具有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文化内涵深厚,思辨性强,语言也有文采。
3.考查内容,对重要概念的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证结构或思路、归纳文章要点、赏析作品内蕴等,这些都是考查的重点。
4.命题形式和赋分,一般设置3道题,2017~2018年题型为主观题。
赋分共18分,每小题6分。
2019年江苏高考,考题形式发生变化,江苏考题趋向全国卷模式,论述类文本考题形式出现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题型,主观、客观题同时考查,分数值也发生变化,两道客观题6分,主观题6分,共计12分,2020年高考备考时要加以重视。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书家和善书者沈尹默“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
”前人是这样说过。
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
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
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
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
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检查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

xx作品精选精练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
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
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言”。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
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
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占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03 关联考点 1.侧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2.注重考查对“高浓度信息” 的快速阅读理
解与分析把握的能力。
04 备考建议 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非常稳定, 2019 年完 全 沿 用 2018 年 命 题 策 略 和 考 查 形 式。 2020 年本专题应该基本保持不变,但备考 时要做好细微变化的心理准备。
思维发展与 中 四选一
提升 中 四选一 易 四选一 思维 发 展 与 提 中 四选一 升、文化传承与 中 四选一 理解 易 四选一 思维 发 展 与 提 易 四选一 升、文化传承与 中 四选一 理解 易 四选一 思维 发 展 与 提 中 四选一 升、文化传承与 中 四选一 理解
1
课标全国Ⅰ
2
3 总计
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弄清选项与原文的意思是否一致, 进而识破命题者设置的干扰点。 那么,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 如何比对呢? 具体来说,就是比对句中词语( 范围词、程度词、指 示代词等)、比对句间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 由此判断选项的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3
������������������������������������������������������������������������������������������������������������������������������������������������������������������������������������������������������������������������������������������������������������������������������������������������������������������������������������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山西)

2020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阐述类文本阅读(一)(山西)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 3 题目。
文言之现代生命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目不暇接。
在这样一个日异月新的背景下,学习文言能否有必需的问题却向来没有解决,并且这一问题在今日越加突显出来。
好多人其实不否定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需培育少量专业人员, 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文籍就能够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日,学习文言得失相当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许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后来;或许说它是体匿而性存。
并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泉,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没法离开母体、阻断来源的。
“总而言之” “闻过则喜” “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文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
在这些文籍的滋润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想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脸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其文明向来持续没有隔离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拥有强盛的生命力,文言功不行没。
文言超越时间、空间,拥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结性,使地区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停。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先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全部。
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瞠乎其后的。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
一个人拥有深沉的文言涵养就能够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熟练。
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
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术,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文言的学习正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期间,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批累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顺序渐进,不但能获取民族文化的滋润,获取审美的陶冶,确立人文精神的底色,并且能够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取文言阅读的能力。
2020高考语文通用二轮创新练习:“论述类文本内容理解题”保分练 打印带解析版

“论述类文本内容理解题”保分练(时间:20分钟满分: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①2017 年元旦刚过,教育部发文要求,在全国中小学教材中,将“八年抗战”的说法,一律改成“十四年抗战”。
笔者认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②长期以来,说到抗日战争的历时时间,我们都习惯说“八年抗战”,指的是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全面抗战至1945 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八年。
可是,自1931 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我国东北后,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我国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东北民众、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第19路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一直在和日军进行英勇斗争。
仅就日本官方大为缩水的统计数字,十四年里,日本关东军被我东北抗日联军等部毙伤俘者近万人。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此时的抗战只是或东北,或上海,或华北的局部抗战就否认十四年抗战史。
就抗日战争的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在20世纪30~40年代进行的由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及各族人民参加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政府不宣战不等于人民不抗战,政府不自觉不能说明人民不自觉,不能仅以国民党政府是否主张、参加抗战作为标准来评判,局部抗战更能突出中国人民抗战的自觉性特征。
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代表正义、代表人民大众的十四年抗战。
我们如果继续坚持“八年抗战”,那就意味着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中国人民竟对这一侵略熟视无睹。
我们如果继续坚持“八年抗战”的观点,就是对一部分为国牺牲的英雄最大的不公。
因为八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
我们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待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
而十四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英雄,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
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
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注意到,流行语的流行速度正在加快,有时甚至就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流行开来,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日本去年的“U-can 流行语大奖”颁奖仪式上,出自宫崎县知事东国原英夫之口的“必须做点什么”及高中生高尔夫球选手石川辽的昵称“腼腆王子”获得大奖。
关于获奖理由,评委会表示,东国原这句当初用在知事选举的口号“触动了日本全国男女老少的心弦”;在低调羞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的今天,石川选手独有的自然无造作的表情“让日本人产生怀旧之感”。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
”留美博士、传播效果研究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培勤说,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
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
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节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流行语”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词语。
B.流行语无一例外地从某些方面折射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C.流行语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活力以及大众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一直扮演的主体角色,与其他文化形式共存。
D.流行语是体现社会庸俗化和浅表化等泡沫化现象的晴雨表,它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流行语之流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以前传播范围很小,而现在可以借助先进的媒体在极短时间内广泛地传播开来。
B.流行语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它备受大众追捧是因为它能触动人们的心弦并让人产生怀旧之感。
C.对一个社会来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历来区分得很清楚,而现在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就能够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领域。
D.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不仅总体价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高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B.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是因为这些流行语契合不同民族和国家人民各自的心理期待。
C.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流行语广为盛行,因而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
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都市“蚁族”要生存更要发展对普遍存在的都市“蚁族”群体,各界存在许多争议。
有些人将他们看作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最好消失,他们提出的方案,往往是围绕着这一初衷做文章、下功夫。
这些方案或釜底抽薪,从市容整顿等方向入手,减少适合“蚁族”居住的房源;或借力打力,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收紧尺度,让大都市变成对“蚁族”而言“不宜居”的地方;或旁敲侧击,正面鼓励“蚁族”不要“贪恋大都市的繁华”,而应去小城市、内地或家乡一展身手。
“蚁族”为什么要留在大城市?他们之所以留在大都市,并非因为喜欢动荡、艰苦、背井离乡,更不是觉得大都市的群租屋、地下室、亭子间,会比家乡的故居更舒适、更安逸,他们之所以留下,是因为认识到大城市生活困难多,但机遇也多,并坚信自己的能力、学识和适应性,希望凭借一己之能,一己之力,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世界、新天地里,搏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正如“2020年中国蚁族生存报告”所显示的,“蚁族”并不是都市的弱者,他们中许多人年纪轻、学历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光明的前景,相较于当地学历相近的同龄人,他们往往有更坚韧的神经,更强的适应力,和更丰富的阅历,对来之不易的机遇也更为珍惜。
很清楚,这样的一群人成为“蚁族”,留在大都市,既不是都市人机遇、生活资料的“窃贼”,也不是伸手乞怜的弱者,而是一些只要给予相对公平的水土、阳光,就可以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
大都市固然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的存在,却也让大都市得以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可以说,大都市和“蚁族”,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清楚意识到,将“蚁族”软硬兼施地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对于“蚁族”而言,是丧失了迅速进入“主竞争圈”的捷径和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而对大都市而言,则丧失了最可宝贵的社会活力和新陈代谢能力。
同样,仅仅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也是隔靴搔痒。
“蚁族”所最关切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是货真价实、名实俱归的“新都市人”身份,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
都市“蚁族”需要生存,更需要发展;大都市社会需要安定、秩序,更需要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
“蚁族”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或市容污染,而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想方设法挤走他们,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而要留住他们,最重要的并非让他们住上更便宜、更舒服的“蚂蚁窝”,而是要呵护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大都市之梦”可以做下去。
事实上,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许多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各行各业的众多成功者、知名人士,从“蚁族”中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机遇脱颖而出的,也大有人在。
“蚁族”们的大都市之梦,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在阳光下尽情舒展。
他们所需的并非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而是和城里人一样的水土和阳光,是公平的生存、发展机会。
4.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蚁族”是指留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外来人员群体,他们被有些人当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
B. “蚁族”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就可能成为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
C. “蚁族”的存在,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使大都市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
D.大都市和“蚁族”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人将“蚁族”看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于是他们提出了许多旨在使“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消失的方案。
B. “蚁族”被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就会使得他们丧失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丧失迅速进入城市“主竞争圈”的捷径。
C.在都市生活中,“蚁族”关注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而不是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
D. “蚁族”是都市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都市必须处理好“蚁族”的生存、发展和大都市社会安定、秩序之间的关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蚁族”减少适合居住的房源,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等加以限制,都说明不少人对都市“蚁族”的存在缺乏正确的认识。
B.因为“蚁族”相信自己能够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所以他们反对软硬兼施的将他们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的做法。
C.赶走“蚁族”,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因为他们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而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和市容污染。
D. “蚁族”们的都市之梦,是要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所以他们所需的并非仅仅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冯骥才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国的文化精华,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和名著,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加以描龙画风,披金戴银,挤眉弄眼,然后招摇于市。
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竟也成了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
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
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