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同步练习附答案
《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

《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毛士龙,字伯高,宜兴人。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授杭州推官。
熹宗即位,擢刑科给事中,首劾姚宗文阅视乖张。
杨涟去国,抗疏请留。
天启改元,正月疏论“三案”,力言孙慎行、杨涟等有功社稷,而魏浚辈丑正害直之罪。
帝是之。
是年五月,魏进忠用事。
进忠广开告密,诬天津废将陈天爵交通李承芳,逮其一家五十余人,下诏狱。
士龙即劾锦衣骆思恭及诬告者罪,请究治妖言奸党并主使逆徒,进忠益憾。
至九月,士龙劾顺天府丞邵辅忠奸贪,希孔、允成亦劾之,辅忠大惧。
刘朝等因诱以超擢,令攻士龙。
辅忠遂讦士龙官杭州时盗库纳妓,进忠从中下其疏。
尚书周嘉谟等言两人所讦,皆风闻,请宽贷。
进忠不从,削士龙籍,辅忠落职闲住。
进忠后易名忠贤,显盗国柄,恨士龙未已。
四年冬,令其私人张讷劾之,再命削籍。
明年三月入之汪文言狱词,谓纳李三才贿三千,谋起南京吏部,下抚按提讯追赃,遣戍平阳卫。
已而辅忠起用,骤迁兵部侍郎。
六年十二月,御史刘徽复摭辅忠前奏,劾士龙纳访犯万金,下法司逮治。
士龙知忠贤必杀己,夜中逾墙遁,其妾不知也,谓有司杀之,被发号泣于道。
士龙乃潜至家,载妻子浮太湖以免。
庄烈帝嗣位,忠贤伏诛。
朝士为士龙称冤,诏尽赦其罪。
士龙诣阙谢恩,且陈被陷之故。
帝怜之,命复官致仕。
竟不召用。
至崇祯十四年,里人周延儒再相,始起漕储副使,督苏、松诸郡粮。
明年冬,入为太仆少卿。
又明年春,擢左佥都御史。
时左都御史李邦华、副都御史惠世扬皆未至,士龙独掌院事。
帝尝语辅臣:“往例御史巡方类微服访民间近高牙大纛①气凌巡抚且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富可敌国宜重惩。
”士龙闻,劾逮福建巡按李嗣京。
十月谢病归。
国变后卒。
注:①纛dào: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往例御史巡方/类微服访民间/近高牙大纛气凌/巡抚且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富/可敌国/宜重惩。
B.往例御史巡方/类微服访民间/近高牙大纛/气凌巡抚且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富可敌/国宜重惩。
《登高》同步练习 (含答案)

《登高》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歌的首联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句式工整,节奏鲜明,表意凝练。
B.两首诗歌的颔联都描写景物,给人一种时空交错之感,具有雄浑之韵。
C.两首诗歌的颈联都自伤身世,漂泊、孤独、疾病等多种不幸集于一身。
D.两首诗歌的尾联情感不同,前者因自身艰难而愁,后者因国家战事而泣。
2.两首诗歌的首联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B.《登高》颈联诗人点明题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C.《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
D.《登岳阳楼》颈联叙述身世,凄凉落寞,意境由广而狭。
尾联笔力一转,以“戎马关山北”的博大胸襟,与颔联恢弘伟丽的自然气象相得益彰。
4.结合作者写作这两首诗时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登高》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语文《登高》课后习题练习小卷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某位同学向游学来访的外国学生介绍“落木”,不正确...的一项是()A.指飘落的树叶。
木,树木,这里指树叶。
B.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用的典型意象之一。
C.借鉴了屈原《九歌》中“木叶”的表达。
D.形容四季的树叶,准确精妙而引人回味。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意向、内容的能力。
D.“形容四季的树叶”错,“落木”指的是秋天的落叶,符合《登高》一诗描写的“秋”景。
故选D。
评卷人得分二、小阅读-课内2.下列对杜甫《登高》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委婉含蓄,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委婉含蓄”理解错误。
结合“悲秋”“多病”等词可以看出颈联直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之意,悲怆而博大,并不“委婉含蓄”。
故选C。
3.下列对诗歌杜甫《登高》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对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借“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喟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
C.颈联“万里”“百年”分别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境界阔大。
D.尾联“苦恨”的意思是痛苦、遗憾,表达的是杜甫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意象、情感、语言的能力。
D.“……痛苦、遗憾,表达的是杜甫对故乡的思念”错误,“苦”意思是“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完整word版)杜甫《登高》同步练习附答案

《登高》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4.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B.无边/落木/萧萧/下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阅读《登高》,完成6~8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习题(含答案)

登高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两句运用反衬、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
下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可见构思的精巧。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是直接抒情句,作者借千里的烟波浩渺的暮霭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一为自己前途茫然而愁,更为离开了爱人而愁。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来)画图省识春风面(省:省略)B.凡六百一十六言(言:话)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下)使快弹数曲(快:快速)D.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3.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4.选出对上一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起首“风急”二字就以猎猎秋风把读者带入苍凉肃杀的秋景当中,紧接着又以五种典型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生动画卷,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惨淡的画面、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猿啸哀”“鸟飞回”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登高》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同步练习登高杜甫(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选择题】(文学常识、整体理解)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A.律诗B.绝句C.古体诗D.曲子词2.从题材上看,本作品属于()A.写景诗B.怀古诗C.哲理诗D.闲适诗3.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4.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慷慨激昂B.沉郁顿挫C.恬淡自然D.刚劲凝练5.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加以渲染。
C.颈联写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落木、不尽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种悲悯情怀,“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离家失所的痛苦心情。
C.尾联两句对偶给人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充分表达出诗人感时伤怀的感情。
D.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紧紧围绕诗眼“悲秋”,层层铺展推进。
7.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萧瑟、苍凉的景色,抒发了内心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宏大的自然背景,在此背景下个人痛苦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内心蕴蓄的复杂情感,其中最浓的思乡之情缠绵悱恻,令读者扼腕同情。
(完整版)登高杜甫练习题附答案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3、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 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 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 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 ,感情更加___________ 。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 ___ 的风格。
5、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6、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登高》同步练习 (含答案)

《登高》同步练习一、基础检测1.文学文化常识填空杜甫,字,自号,是唐朝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 ”。
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被誉为“ ”。
诗风,体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
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B.无边/落木/萧萧/下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4.本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理解性默写(1)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2)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3)诗人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本诗对此直接描述的句子是:,。
(4)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西阁夜① 杜甫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释】①大历元年(776),诗人移居夔州,在西阁居住过一段时间。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③《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里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于时间,“风”“月”着眼于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本诗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尾联直抒胸臆,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诗人仍关注时局,心忧百姓。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8 2《登高》(同步习题)(解析版)

《登高》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颔联未采用拟人手法。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故选B。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B.万里C.艰难苦恨..曲中论..繁霜鬓D.分明怨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能力。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2)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
词义的扩大或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3)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4)还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比如褒义词变成贬义词,或者贬义词变成褒义词等。
A项,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现代汉语指很多年,一辈子,终身。
B项,万里悲秋常作客: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万里:指远离故乡,现代汉语指路程遥远。
《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

《登高》同步练习单选题1. 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 风急/天高/猿/啸哀B. 无边/落木/萧萧/下C. 百年/多病/独登/台D. 潦倒/新停/浊酒/杯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
________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2)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________异乡,心境凄苦异常。
(3)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________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
A. 面世作客经过B. 问世作客通过C. 面世做客通过D. 问世做客经过3. 阅读《登高》回答问题,下面对这首诗前两联所描写的景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四句一共写了“风”“天”“猿”“鸟”“落木”“长江”六个意象。
B. 这四句描绘了深秋江峡空旷寂寥、肃杀凄厉的景物特点。
C. 这四句运用了视听结合和高低映衬的方法。
D. 这四句景中含情,蕴涵着浓重的思乡之情,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凉人生感慨。
4. 阅读《登高》回答问题,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A. 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 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5.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杜甫以诗酒为伴,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下列诗句表达的感情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2 登高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2 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8.2 登高一、单选题1.下列对杜甫《登高》的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开门见山,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情感悲凉。
描绘景物,远近高低,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势的峡江秋景图。
B.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怆,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C.颈联从纵、横两面着笔表现感情,从时间到空间,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归结到时世艰难,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D.杜甫《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zhě)猿啸(xiào)萧萧(xiāo)B.霜鬂(bìn)不尽(jìn)浊酒(zuó)C.祠堂(cí)作客(zuò)艰难(nàn)D.潦倒(liáo)浊酒(zhuó)杜甫(fǔ)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哮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D.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离家万里,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⑴《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
_______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⑵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_______异乡,心境凄苦异常。
⑶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_______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
登高 杜甫练习题附答案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3、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 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 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 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 ,感情更加___________ 。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 ___ 的风格。
5、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6、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

《登高》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项羽之死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登高习题(含答案)

登高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两句运用反衬、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
下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可见构思的精巧。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是直接抒情句,作者借千里的烟波浩渺的暮霭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一为自己前途茫然而愁,更为离开了爱人而愁。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来)画图省识春风面(省:省略)B.凡六百一十六言(言:话)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下)使快弹数曲(快:快速)D.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3.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4.选出对上一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起首“风急”二字就以猎猎秋风把读者带入苍凉肃杀的秋景当中,紧接着又以五种典型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生动画卷,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惨淡的画面、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猿啸哀”“鸟飞回”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登高》同步练习 (含答案)

《登高》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琵琶行》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B.“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外调,一般指被贬谪。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贾人(jiǎ)迁谪(zhé)浔阳(xún)剡溪(shàn)B.轻拢(lǒng)渌水(lù)乍破(zhà)荻花(dí)C.虾蟆(há)红绡(shāo)鼓瑟(sè)幽咽(yè)D.钿头(diàn)惊悸(jì)嘲哳(zhā)管弦(xuán)3.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题为“银河吹笙”的小诗,中间两联的后一句残缺,根据律诗对仗的特点,填在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①。
月榭故香因雨发,②。
不须浪作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A.①别树羁雌昨夜惊②风帘残烛隔霜清B.①风帘残烛隔霜清②别树羁雌昨夜惊C.①残烛风帘隔霜清②别树羁雌昨夜惊D.①昨夜别树羁雌惊②风帘残烛隔霜清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介词,因为B.忽魂悸以魄动以:连词,表并列C.恍惊起而长嗟而:连词,表顺承D.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动词,弹奏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石扉悯然猿哮谢公屐B.倚石慢惗渚清殷岩泉C.赢洲银篦双鬓水澹澹D.渌水訇然谪居惊层巅6.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登高 杜甫练习题附答案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3、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_____ 描写,整句属于 _________ 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整理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_______ 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________ ,感情更加___________ 。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__ ___ 的风格。
5、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6、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登高 杜甫练习题附答案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3、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 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 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 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 ,感情更加___________ 。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 ___ 的风格。
5、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6、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4.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B.无边/落木/萧萧/下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阅读《登高》,完成6~8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答:7.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答: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9.杜甫的很多近体诗首联即对仗,如《登高》的首联就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试查找杜甫首联即对仗的诗句。
答:10.2006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一直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龙”近日成为关注焦点。
先是报道称:有专家提出“为避免西方误解,不以龙作中国形象标志”,因为“龙”的英文是“Dragon”,它在西方世界被人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宠然大物,这样的形象容易让那些对中国历史、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产生一些联想。
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众多关注。
网络调查显示,九成投票者反对“弃龙”,当事人吴友富教授澄清说,他无意“弃龙”,本意是希望“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
随后,又有专家提出,应为“中国龙”重新确定英文译名……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足,不超过80字。
答:比较阅读读下面的甲乙二诗,完成1~5题。
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乙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1.这两首诗是杜甫漂泊南方时期所作,甲作于四川夔州,乙作于湖南。
反映颠沛流离生活的诗句分别是:甲;乙。
2.甲乙的首联皆对仗工整,但从表达方式上看还是有区别的:甲;乙。
3.结联往往是议论抒情为主的,当然抒情的方式不尽相同,甲是;乙是4.甲乙二诗中的意象也是有区别的,具体地说,甲中的意象是的;乙中的意象是的。
5.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甲在空间上很阔大,乙在时间上颇久远,各具雄浑之韵。
C.二诗的语言非常精粹传神,动态感十足;还有对举之美。
D.诗人即使在漂泊中仍然心系国事,这在二诗中都能找到注脚。
美文赏析阅读下文,完成6~9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像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
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
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
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
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
自认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那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
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
“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6. 在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读王维《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请概括说明。
答:7.作者把王维和爱因斯坦联系起来,认为“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
请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8. 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含义。
答:9.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托明月清泉,寄托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美感。
B. “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生在世,面对宠辱得失,要悠然淡泊;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
C. 在文中,作者用翠华池边的苍松、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碑林前的唐槐等树木中的祖宗和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构成对比,通过这些想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D. 这篇散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作者对“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的抨击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文采展示10.联系《登高》和《登岳阳楼》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杜甫的经历,参考有关资料,为诗人作一小传,不少于200字。
重点突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
答:高考模拟11.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
(只写句子的序号)(07年高考山东卷)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序号:________12.按要求将名篇名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两题任选一题)(07年高考四川卷略加改动)(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学思结合、不断反省,因而很少犯错误的句子是:“,。
”杜甫在《登高》中用传神之笔写出落叶的苍凉与江水的气势的句子是:“,。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答案1D点拨:A中“杳”读“yǎo”;B “鬓”读“bīn”“好”读“hào”;C“济”读“jǐ”。
2A点拨:B“悴”应为“瘁”C“繁”应为“烦”D“协”应为“胁”。
3D点拨:指年老因疾病困顿。
4C点拨: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连贯起来。
5C点拨:“怨天尤人”与“孤独”错。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
6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
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和。
读起来有节奏感。
点拨:意思对即可。
7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幅壮阔图景。
极力渲染雄浑悲凉的气氛。
8不能。
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
点拨:词语的作用只有放在大的语境里,与整体联系起来才能凸显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