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化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
• 内部化理论的基础是科斯教授的产权经济学理 论。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企业的性质》文 中指出:由于市场失灵等市场属性不完善,导 致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通过组织形式, 组织内部交易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内部化理 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若将厂商所拥 有的科技和行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 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获得最大限 度的利润,于是将这种“中间产品”置于共同 的所有权的控制下,由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 市场来替代原来的外部市场组织交易。
02-0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本章主要的两个问题 • 一、国际投资理论的发展主线 • 二、当今主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投资理论发展历程
• • • •
• • • •
第一阶段: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第二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1、以产业理论为切入点的微观理论 2、以国际贸易和区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宏观 理论 3、二者结合的折衷理论 第三阶段:国际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1、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为前提 发展起来的传统理论 2、以行为金融学和实验经济学为基础的现代 金融理论
只有在内部化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 成本时,内部化才会变为现实,跨 国公司才会产生。
五、内部化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 1、贡献
• 第一、提供了另外一个理论框架并能解释较 大范围的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 第二、内部化理论分析具有动态性,更接近 实际 • 第三、内部化理论研究和解释了跨国公司的 扩展行为,不仅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来跨国公司的迅速增加与扩展,以及发 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行为,而且成为全球 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依据。它被称为 跨国公司的综合理论之核心理论
三、市场内部化的成本
• • • •
1、通讯成本 2、管理成本 3、国际风险成本 4、规模经济损失成本
四、市场内部化的收益
• 1、可以消除外部市场供求的脱节现象 • 2、利用差别价格维持其在中间产品市场上的 市场势力获得收益 • 3、可消除外部市场因买方或卖方的垄断而形 成的不稳定 • 4、可以促进买方和卖方在产品性质、商品价 值方面的知识达到均等,消除买方不确定性 • 5、有效规避政府干预造成的市场不完全,以 实现资金转移,合理避税等多方面的好处
to为美国开始生产时间, t1为美国开始出口和欧洲开始 进口时间,t2 为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口时间, t3为欧洲国 家开始出口时间, t4为美国开始进口时间, t5为发展 中国家开始出口时间。 图2-5中纵轴正方向表示出口量, 负方向表示进口量;横轴T表农的产品周期三阶段模型基础上,美国 学者约翰逊则进一步分析和考察了导致国际 直接投资的各种区位因素,认为它们是构成 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这些因素主要包 括: • 1、劳动力成本 • 2、市场需求 • 3、贸易壁垒 • 4、政府政策
一、基本假设:
1、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利 润最大化的厂商经营目标不变 • 2、当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促使厂 商对外投资建立企业间的内部市场,以 替代外部市场 • 3、企业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就形成 了跨国公司
二、市场内部化的动因
• • • • •
1、市场内部化的动因 第一、防止技术优势的流失 第二、特种产品交易的需要 第三、对规模经济的追求 第四、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获取高额垄断 利润、规避外汇管制、避税等目的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 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 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 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 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 不能被利用。 • 他认为国际贸易是按比较成本进行的,而对 外直接投资由于按照从趋于比较劣势的行业 开始的原则,因此可以扩大两国比较成本差 距,使双方实现利益更大、数量更多的贸易。 因此,他的理论将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 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之上。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建立 在长期性技术优势基础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经 历的过程有以下三个阶段: • 1.产品的创新阶段 • 在这个阶段,企业创新产品的方向最容易受 市场条件的影响。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不 强。这个时候企业主要利用产品差别和技术 垄断来获得高额利润,其主要目的是垄断国 内市场,对其他较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出口来 满足需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哈佛 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教授维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发表了名为《产品周期中 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学术论文,从产 品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 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 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投资。 • 需要指出的是:产品生命周期最早是个市场 营销的概念。
内部化理论
•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Theory)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雷丁 大学的经济学家巴克雷和卡森首先于1960年 在《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后来, 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 发展了该理论。 • 理论产生的背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 方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 成。西方的经济学家不满足于海默、维农的 特殊投资模型。他们从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 交换机制的形成过程出发,提出了该理论。
比较优势论
• 比较优势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日本一桥 大学的小岛清教授(Kiyoshi Kojima)提出 的,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小岛清模型”。 他主要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宏观 考察,详细分析与比较了日本型对外直接投 资与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指出了日 本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独特道路。 • 后来比较优势理论被推广,用来解释跨国公 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该理论的假设前提
• 海默抛弃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假定, 而认为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性主要 体现在四个方面: • 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 2、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 3、由于政府介入而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 4、由于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 因此从理论假设前提来看,海默的理论是建 立在更符合现实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
2、局限性:
• 第一、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分析问题的 角度是一致的,都是从跨国企业的主观方面 来寻找其对外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内部化的 决策过程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特点,忽视了 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市场结构、竞 争力量的影响等。因而对于交易内部化为什 么一定会跨国界而不在国内实行,仍缺乏有 力的说明 • 第二、在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拓展解释方面, 也只能解释纵向一体化的跨国扩展,而对横 向一体化、无关多样化的跨国扩展行为则解 释不了,可见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 • • •
一、理论贡献 1、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 2、提出了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区别 3、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美国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 4、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 入生产领域,为其他理论的发展提 供了基础
二、理论局限性
• 1、缺乏动态分析 • 2、该理沦虽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的对外 直接投资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作 了很好的理论阐述,但它无法解释自20世纪 60年代后期以来,日益增多的发达国家的许 多并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及发展中国家企 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 3、不能解释物质生产部门跨国投资的地理布 局
•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从与东道国技术差距 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 •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则是凭借投资企业所拥 有的垄断优势,从而造成在道国投资产业技 术上的巨大差距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推论
• 根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外投资应能同时 促进投资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小 岛清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考虑,把对外直接投 资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1、自然资源导向型 • 2、劳动力导向型 • 3、市场导向型 • 4、交叉投资型
理论的主要内容
•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 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 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 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 个条件: • 一、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销在 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 二、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拥有和 保持这种优势;
垄断优势的要素分析
二、美日两国对外投资的比较
• 1、对外投资的产业 • 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 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为主 • 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 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 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 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 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 化倾向
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 • • • • 一、垄断优势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比较优势理论 五、国际投资周期理论 六、生产折衷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 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是最早 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 学院教授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 的。海默本人也因此被誉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先 驱。 • 该理论提出的背景:海默对美国跨国公司进行了大 量实证分析后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一般集 中在少数几个行业。这些行业对利率的差异不敏感, 在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构成中,相当一部分资 产是通过举债方式在当地筹集的。这些情况证明了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不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 投资行动。故不能正确地解释国际直接投资。
3、产品的标准化阶段
• 在这一阶段:新产品的生产技术、规模及样 式等都已完全标准化,这时的竞争主要体现 在价格与成本上。这时企业最关心的是寻找 低成本的产品生产区位,与此同时,随着竞 争的加剧,价格上也能为发展中国家的消费 者所接受,于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 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对象。这个时候,发展 中国家减少了该产品的进口,而发达国家甚 至需要大量从发展中国家进口。
2、产品的成熟阶段
• 在这一阶段: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大;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增强,虽 然厂商可以通过产品的异质化来避免价格竞 争,但降低成本已成为厂商的首要考虑因素。 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时,企业愈来愈重视国 外市场,当出口产品的边际成本加上出口运 输、保险等成本大于在国外的边际成本时, 企业会考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但由于产品 尚没有实行标准化生产,价格依然偏高,所 以其会选择在收入水平较高,经济较为发达 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
• 维农所分析的是垄断或寡占竞争情况。寡占 厂商根据寡占产品的竞争情况利用对外投资 使其寡占利润最大化,因此,产品生命周期 论实际上也是从寡占竞争的角度来分析对外 投资问题的。 • 产品周期理论只适于说明企业最初作为一个 投资者进入国外市场的情况,但不能说明跨 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因为跨国公司的全球国 际生产体系形成之后,并不遵循产品周期的 模式。例如企业在国外原材料产品的投资以 及非出口替代的投资就与产品周期无关。
2、对外投资的主体
• 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决定了日本对外投资的承担者以中小企业为 主 • 美国对外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那些从事对 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正是美国最具比较优势产 业,由于产品创新和直接投资周期仅限于寡 占的工业部门,导致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基 本由垄断性大跨国公司所控制
3、在投资产业上的技术差距
• • • • • •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资产优势 1.技术优势 2.资金优势 3.组织管理优势 4.原材料优势。 二、规模经济优势 传统理论强调的规模经济不同,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 主要来自于非生产活动的规模经济,如集中化的研究 与开发、建立大型销售网络、进行集中的资金筹措和 全球性的统一管理等造成的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