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村名的来历(石莲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莒南村名的来历(石莲子)
莒南村名的来历(石莲子)
【石莲子】张姓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据《张氏族谱》:“夫我张氏大明天启来自海东家居世久迷失所宗……。”后孙、刘等姓相继迁来定居,村庄座落在小溪的北岸,南岸有一片乱石堆、怪石林立的石头砬子,故名石砬子。清末,因有些石块形似莲子,改称为石莲子。据《重修营志》记载:“石砬子……刘氏居石莲子。”由此证明,两种名称并存。1950年唯称石莲子。
【大白堐】据《李氏族谱》记载:“吾族自明初渡海而迁于白堐村数百年矣……”初始李姓在一道大堰西北侧定居,取名李家北堰,后演化为白堐。民国时期,因村大人户多改称大白堐。
【艾家白堐】据《李氏谱序》记载:“自李家地各择里居年越四百生……。”据考证,李姓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50年),迁至大堰东南侧建村,艾姓相继迁此定居,且人口盛旺,故取名艾家北堰,后演化为艾家白堐。
【崔家白堐】相传,明初孙姓来此落居,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刘、崔两姓相继迁入。因村座落在大堐头西侧,且中间高两头低,形似驮蓝头子的地方,故名驮蓝头白堐。
后嫌名称不雅,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以姓氏改称刘家白堐。又因与邻村重名,并有崔姓居住,故于1920年后改为崔家白堐。
【刘家白堐】相传,清朝初期,刘姓七兄弟迁此落居,因与大白堐相邻,故以姓氏取名刘家白堐。
【聂家白堐】相传,聂姓始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莒县聂家大庄迁此落居,因与大白堐相邻,故名聂家白堐。【陈家白堐】据考,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贾氏从岭泉贾家庄迁此落居,取名贾家白堐。清初,陈姓从陈家湖迁此定居,且人户居多,后改称陈家白堐。
【梁家屯】据《梁氏族谱》:“我祖自明初即随洪武当兵,至永乐屡立军功,战绩卓著。到永乐四年(1406年)封为广武将军,并准许在中原界内屯田练兵。我祖系湖北省襄阳府,世居洼下频惩水患,心思必择高原而居山东省,有黑丑将军封为平辽王,镇守沿海一带,现住巨峰村,有亲人可靠,遂择莒县南白堐前高原而居。遗有将军刀一口,重数十斤……。”据此证,梁姓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来此隐居成村,并以屯田练兵之意,故名梁家屯。
【燕泥子】据《林氏族谱》记载:“自汉代迁居安邱。海东者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被红(洪)军冲散由海东来此地……”。清雍正八年(1730年)梁姓迁此定居。因村东南地势低洼,每到春夏之交,燕子纷纷来此含泥垒窝,故
名燕泥子。
【郝家庄】相传,明洪武年间(1388—1398年)郝氏由筵宾迁此建村,取名郝家庄。
【新庄】李姓于1622年,从李家地迁来新居成村,取名新庄。据《李氏族谱》记载:“我族李氏来自海东,迁邑于李家地,从槎庙家谱查出更于新庄天启二年(1622年)。”
【沟下口】相传,明朝初期,吕、曹等姓迁此立村,因村座落在梁子沟下头,故取名沟下头。民国初期,改称沟下口。【聂家庄】相传,明朝末期,聂姓从十字路曲流河迁此建村,取名聂家庄。
【李家埠】相传,明朝初期王、张、李姓相继迁此立村。因村座落在莒县与兰山县的界牌处,取名界牌。后因李姓增多,清初改称李家宅子。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相邸的李家宅子重名,更名为李家埠。
【王家屯】相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王姓从西莲花汪迁此建村,取名王家庄子。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岭泉的王家庄子重名,更名为王家屯。
【李家地】据《李氏族谱》:“吾族李氏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迁李家地……”因李姓在自己购置的土地上建村,故名李家地。后因水患李氏于明末迁走,清雍正八年(1730年)梁姓迁入,仍用原名。
【陈家宅子】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陈姓从陈家湖
迁此建宅立村,取名陈家宅子。
【莲汪崖】相传,李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从莒县桑园迁此建村。因村内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个大汪,取名两汪崖。后汪内生长莲花,于清初更名为莲汪崖。
【张官庄】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喜鹊窝迁此建村,以姓氏和吉祥之意,取名张家官庄。据清嘉庆《张氏谱碑》:“原籍居喜鹤窝庄,后迁莒郡,迄今九世……”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板泉的张家官庄重名,更名为张官庄。
【大屯】相传,明朝永乐扫北时在此屯过兵,社会安定之后,官府安排了七姓
(姚、曾、邹、周、龙、全、浚)军人在此落户成村,故称为屯,因人户较相邻的梁家屯多,故名大屯。
【东早丰河】传说古时候朱家庄有父子五人,到尥泉捉鱼,触怒了妖物,顿时狂风暴起,沙土飞扬,将父子五人旋进五个沙墩里,俗称“爷五墩”。这尽管是神话传说,但人们共认该村因遭受风灾而取名遭风河。1930年前后,村内设有“同丰”、“聚丰”号店,在糕点签上印有“早丰河”字样,后演变为早丰河。该村居东,称为东早丰河。
【西早丰河】据《李氏墓牌》追记:李姓于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迁此建村。名称来历与东早丰河相同,该村居西,称为西早丰河。
【权家早丰河】相传,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李、赵、权三姓相继迁此建村。权姓发展快人户多,取名权家早丰河。
【白家早丰河】相传,明初唐姓最早迁此定居成村,取名唐家庄子。后白、张等姓相继迁此定居,至清初,白姓居多,改称白家遭风河,后演变为白家早丰河。
【大河疃】据《重修莒志·民社志》载:“贾区南端谚云,贾刘王一个娘。明末贾禄、刘贵及王某(失名),以乱后余生,自登卅府宁海县来莒,三人孑立无依,别无亲属,因结为兄弟,最少者一人娶妻,生子三人,承继三氏之后。……三氏子孙繁衍,王氏住大河疃、小河疃、砖疃,刘氏住石莲子、刘家白堐、西许口、砖疃,贾氏住贾家白堐、贾家岭。”据考,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建村,当初此地只有零散的几户人家,为了合作团结,共同防御外来之敌,取名合团,清初演变为河幢。同期,此村分成大、小两个村,该村大人户多称为大河疃。
【小河疃】名称来历与大河疃相同。因该村小人户少,故称小河疃。
【后劈石头】据传,村东南有一块龙花斑纹的孤石,宋将穆桂英路过此地劈过三刀,孤石上存有三道形似刀劈的裂缝。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樊、张、李、秦先后迁此建村,取名劈石头。后以沟为界,分为两个劈石头,此村居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