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提斯大洋闭合碰撞及变质作用
普地名词解释
普地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地球科学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均变说灾变说将今论古第2章矿物克拉克值元素丰度矿物单质矿物类质同象同质多象晶质体晶面结晶习性条痕解理解理面断口硬度岩石火成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岩石的结构显晶质结构稳晶质结构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岩石的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状构造块状构造枕状构造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岩生物化学岩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成岩构造层理层面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交层理泥裂波痕假晶印模球度分选性成熟度胶结物胶结类型变质岩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变余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碎裂构造第3章岩浆作用岩浆岩浆作用喷出作用侵入作用火山火山口破火山口火山锥火山灰熔岩岩基岩株岩床岩盘烟墙捕虏体顶垂体结晶分异同化混染岩浆矿床伟晶矿床岩浆期后矿床科马提岩波状熔岩块状熔岩柱状节理红顶现象围岩第5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变质作用正变质岩副变质岩重结晶作用重组合作用交代作用接触变质作用气液变质作用蚀变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变质带双变质带片理变质矿物碎裂带第6章地质年代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层序率生物层序率地层切割率岩层地层化石标准化石指相化石沉积相海相陆相过渡相海进层序海退层序沉积旋迥生物地层年表岩石地层单位宙代纪世宇界系统群组段第7章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地震海震海啸陷落地震火山地震水库地震构造地震诱发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等震线图地震带第8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现代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古构造运动海进海退沉积岩相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变动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水平岩层直立岩层褶皱要素背斜向斜劈理断裂断层断层要素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推覆构造仰冲盘俯冲盘单面山猪背山方山地层穹窿构造层第9章板块构造磁条带极移贝尼奥夫带转换断层洋隆冈瓦纳古陆劳亚古陆特提斯海离散(扩张)板快边界汇集(俯冲)板快边界消减带扩张极蛇绿岩套构造混杂岩席状岩墙海沟岛弧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日本海型大陆边缘安第斯型大陆边缘陆壳洋壳大陆岩石圈大洋岩石圈剩磁热点地幔柱三连点克拉通地槽地台构造形迹构造体系第10章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带盐类结晶与潮解作用温差作用冰劈作用层裂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氧化带铁帽根劈作用差异风化球形风化残积物土壤风化壳古风化壳第11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地表径流片流(坡流)洪流河流水系流域分水岭层流紊流单向环流洗刷作用坡积物冲刷作用冲沟歹地洪积物洪积扇河谷下蚀作用(垂直侵蚀作用)旁蚀作用(侧方侵蚀作用)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侵蚀基准面河流的平衡剖面河流袭夺瀑布河曲边滩蛇曲冲积物冲击扇心滩河漫滩三角洲三角港准平原夷平面深切河曲河城阶地第12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冰川冰粒雪雪线成冰作用冰川的积累区冰川的消融区海洋型冰川大陆型冰川冰舌冰山大陆冰川(冰盖)山岳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山麓冰川单式冰川复式冰川冰前冰蘑菇冰芽冰塔挖掘(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冰溜面冰川擦痕冰蚀谷冰斗刃脊角峰石盆地羊背石漂砾冰运物冰碛物(侧碛、中碛、终碛、底碛)终碛堤侧碛堤鼓丘蛇丘冰前扇地纹泥古冰川冰期间冰期冰进冰退第13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空隙孔隙裂隙溶隙空隙率(度)孔隙率(度)孔隙水裂隙水喀斯特(岩溶)水渗透水凝结水古水原生水吸着水(结合水)薄膜水毛细管水重力水包气带包气带水饱水带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层间水)自流水透水性含水性隔水层透水层泉下降泉接触泉断层泉侵蚀泉冷泉温泉矿泉地下水的(矿化度)泉华钙华硅华喀斯特(岩溶)喀斯特(岩溶)作用喀斯特(岩溶)地形喀斯特(岩溶)现象溶沟溶芽落水洞溶斗溶洞石林峰林溶蚀洼地溶原石笋石柱石钟乳钟乳石石幔第14章海水的地质作用波浪底流裂流潮汐潮流浊流洋流等深线流滨海带后滨带(潮上带)前滨带(潮间带)外滨带(潮下带)浅海带半深海带深海带海蚀平衡剖面沙岸平衡剖面海蚀凹槽海蚀崖波切台波筑台海滩砂坝砂咀泻湖潮坪岸礁堡礁环礁残留沉积浊积物递变层理锰结核海蚀阶地第15章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湖泊泄水湖不泄水湖间歇湖淡水湖咸水湖碱湖苦湖盐湖珊砂湖火山口湖堰塞湖海成湖溶蚀湖及陷落湖冰成湖风蚀湖沼泽腐泥油页岩泥炭煤成煤作用第16章风的地质作用起沙风速(起沙风)风蚀作用风的吹蚀(吹扬)作用风的磨蚀作用蜂窝石(风蚀壁龛)风蚀穴石蘑菇风蚀柱摇摆石风蚀谷风域风蚀洼地风蚀湖风棱石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沉积作用沙漠漆风成砂沙波纹沙堆沙丘新月形沙丘纵向沙丘黄土黄土结核(姜石)荒漠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岩漠次生黄土第17章块体运动块体运动崩落(崩塌)散落坠落翻落滑坡(地滑)蠕动(潜移)土层蠕动岩层蠕动泥石流稀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第18章行星地质学概述宇宙星系银河系太阳系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小行星彗星黄道面类行星类木行星月海月陆[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特提斯海的大地构造演化
特提斯海的大地构造演化特提斯海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海洋盆地,它的大地构造演化对地壳演化和板块构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来,地质学家们利用地质记录和地球物理学方法对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特提斯海的形成、扩张和关闭过程,并讨论其在地壳演化中的作用。
特提斯海是从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晚期形成的一个大型海洋盆地。
它主要位于古亚洲板块和古欧洲板块之间,也涉及到古印度板块和古爱琴板块。
特提斯海的形成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海洋盆地的扩张。
起初,特提斯海在古生代末期是一个狭窄的洋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扩张成为一个巨大的海洋盆地。
特提斯海的扩张是由于板块的俯冲造成的。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往往会沉入地幔中,而另一个板块则相对上升形成山脉。
在特提斯海的扩张过程中,古亚洲板块和古欧洲板块之间的俯冲造成了特提斯海底地壳的形成。
随着板块的连续俯冲,特提斯海洋壳逐渐增厚并且向两侧扩张。
特提斯海的扩张不仅对地壳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生物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特提斯海是一个大型海洋盆地,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海洋环境,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许多现存的生物群落,如珊瑚礁和鱼类,可以追溯到特提斯海的时期。
因此,特提斯海的形成对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特提斯海并不是永恒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亚洲板块和古欧洲板块进一步碰撞,特提斯海开始逐渐关闭。
特提斯海关闭的过程称为碰撞造山作用。
在碰撞造山作用下,两个板块之间的引力拉扯和压缩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挤压,形成了巨大的山脉。
特提斯海闭合的结果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特提斯海的闭合对地壳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由于板块的碰撞,古亚洲板块和古欧洲板块之间的地壳发生了抬升和变形,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以及其它一系列的山脉。
这些山脉不仅是地貌的重要特征,还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区域。
其次,特提斯海的闭合还导致了地壳先后的折叠和挤压,形成了富含矿产资源的地层,如煤矿、石油和天然气。
“三江并流”的地理知识点总结
“三江并流”的地理知识点总结在我们高中的地理学习中,我们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但我们在学习和高三复习的时候,可以将各部分知识进行联系,这样地理知识就不会显得那幺杂乱无章。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三江并流”的地理知识点总结》,我们一起从这部分知识点开始进行思考。
地质构造三江并流是一部地球演化的历史教科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构成了在150公里内相同排列的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澜沧江、云岭、金沙江等巨大的山脉和大江形成的横断山脉的主体,这是世界上三江并流这一绝无仅有的高山峡谷自然景观。
从大地演化的蛇绿岩、枕状熔岩、占生化至第四纪的地质岩层纪录到陆内造山带变质变形的冰川雪峰,溶洞河流、喀斯特地貌等完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提名的条款标准之一。
三江并行而流在云南境内约170余公里,位于云南省西部的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整个区域四万平方公里。
怒江与澜沧江空中最短直线距离仅18.6公里,而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仅66.3 公里。
价值和意义三江并流区域几乎包含了整个滇西北的美景,其中丽江金沙旅游认为最值得推荐的当属:高黎贡山片区、梅里雪山片区、哈巴雪山片区、千湖山片区、红山片区、云岭片区、老君山片区和老窝山片区。
高黎贡山区是三江并流区域内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集中展示区,是现今我国乃至东亚保存最完好的一片,是特有的植物类群最丰富的地区。
梅里雪山区它既有澜沧江流域的典型地貌特征、丰富地质遗迹,更是三江并流的旗舰物种滇金丝猴的原始栖息地。
哈巴雪山区拥有我国纬度最南的现代海洋性冰川、金沙江流域典型完整的高山垂直带自然景观。
千湖山具有独特的高原森林湖泊景观价值。
千湖山景区具有完整而独特的高山生态系统多样性,高山草甸,杜鹃。
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
二. 变质相系 (metamorphic facies series)
(一) 变质相系的概念和意义
• 同一变质地区往往不能用一个变质相表示。 • 不同变质地区变质相的组合往往不同。
• Miyashiro(1961)提出了变质相系或压力类型。
• 一个地区的温度、压力变化可以用一个变质相的系 列(组合)表示。变质相系就是在一个递增变质地 区观察到的变质相的系列. • 变质相系反映的是 P/T 比值,不同变质地区的 P/T 比值与其所处的构造背景有关。
三.变质作用 P-T-t 轨迹
(五) .几个有关的基本概念 4. 退变质与退化变质
退变质:岩石在热峰条件之后伴随温度降低所发生的变
质作用,
退化变质: 有两种含义 (1)同退变质;(2)复变质中, 晚期温度较低的变质叠加于早期温度较高的变质。
3.冷却期: 热峰过后,岩石遭受侵蚀作用,逐渐接近地表 并出现冷却(△dt / dp >0 ), 最后回到稳态的地热梯度。 • 变质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这是 P-T-t 轨迹思想的核心。
图8. 地壳增厚的 仰冲模式
a-a’仰冲前; b-b’仰冲后; c. PTt 轨迹.
时间大约20Ma
图9. 地壳增厚的 纯剪切模式
图3. 环太平洋变质双带的分布(引自 Miyashiro 1994)
图4. 日本的变质双带(引自 Miyashiro 1994)
低压变质带 高压变质带
二. 变质相系 (metamorphic facies series)
(三). 变质双带及成因
• 变质双带成因 Miyashiro (1972,1973)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变质双带的成 因。他认为变质双带成因与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这种运动有关。 高压变质带的成因:大洋板块沿消减带下插到较深部位, 形成一个局部的高压低温环境,形成高压变质带。 低压变质带的成因:大洋板块沿消减带下插的同时,引起上 覆楔形地幔部分熔融产生岩浆,岩浆上升并加热地壳,在岛 弧下部形成一个局部的低压高温环境,形成低压变质带。
特提斯造山带斑岩成矿作用
特提斯造山带斑岩成矿作用特提斯造山带斑岩成矿作用王瑞1*,朱弟成1*,王青1,侯增谦2,杨志明2,赵志丹1,莫宣学11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通讯作者,E-mail:***********.cn*通讯作者,E-mail:*****************导读:特提斯成矿域东西延伸超过10000km,是全球瞩目的三大成矿域之一,在我国境内其成矿作用影响了大半个中国。
特提斯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原、古和新特提斯洋的洋-陆俯冲和随后的陆-陆碰撞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和多样化的金属成矿作用。
特提斯成矿域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控于特提斯洋的多期次俯冲、多个小洋盆的张开闭合和陆-陆碰撞作用。
特提斯成矿域与环太平洋、古亚洲成矿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既保存了与俯冲作用有关的矿床,也发育大量和碰撞环境密切相关的矿床。
俯冲和碰撞过程的成矿响应具有显著的差异。
成矿作用和地质背景密切相关。
在洋盆扩张阶段,主要形成铬铁矿和铜镍硫化物矿床;而在俯冲阶段,主要形成和火山岩浆弧有关的斑岩铜矿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在弧后盆地扩张阶段,形成一些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和热液改造的Fe-Cu-Au矿床;在碰撞阶段,则形成一些斑岩矿床和造山型Au矿等多金属矿床;陆-陆碰撞阶段,伴生的成矿作用主要是斑岩Mo矿和碰撞型的Sn矿;后碰撞阶段,主要形成斑岩Cu-Mo矿和岩浆-热液相关的Au-Sb矿床。
以蚀变矿物为主导的矿物化学成分结合红外光谱特征的综合分析可能有利于特提斯成矿域的找矿勘查。
王瑞等研究成果对指导矿产勘查战略选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特提斯成矿域的斑岩成矿过程,解剖了典型矿床,研究成果丰富。
并提出了特提斯构造域大规模斑岩成矿作用为何都集中在中新世的重要科学问题。
内容提纲1 引言2 特提斯洋的演化2.1原特提斯洋2.2古特提斯洋2.3新特提斯洋3 特提斯洋演化和斑岩成矿3.1古特提斯洋俯冲成矿3.2古特提斯洋碰撞成矿3.3新特提斯洋俯冲成矿3.4新特提斯洋碰撞成矿3.5新特提斯洋碰撞后成矿4 讨论4.1俯冲和碰撞成矿的差异4.2特提斯洋俯冲成矿机制4.3大陆碰撞成矿机制4.4典型矿床实例4.5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5 结束语1 引言横亘于地球中纬度地区的特提斯碰撞造山带,是地球上规模最宏大的陆-陆碰撞造山带。
大地构造学 第四章 变质、变形作用与大地构造环境
第四章 变质、变形作用与大地构造环境变质岩全部是次生的,有正变质、副变质岩。
所有的变质岩都发生了一定的重结晶,重定向,出现大量新生矿物,面每种矿物和岩石在一定的物理、化学环境下保持稳定,所以变质岩反映了温度、压力及流体状态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因而变质矿物组合和结构的研空对区域构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变质作用与大地构造环境一 变质相带变质带是Barrow在苏格兰东南部的达拉德多(Dalradian)中首次证实卫区域变质作用的递增性质。
1893年Barrow(巴罗式变质带)提出递增变质带: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变质带的分界线是古变质面与地表的交线(图1)。
图1 变质带变质带的划分是根据单个变质矿物的出现为标志的,但单一矿物的出现可以在较宽的P -T条件下,这样就难以记变质矿物形成时的P-T环境,如:钾长石,矽线石,石榴石各自具有较宽的P-T稳定区,但是正长石+矽线石+铁铝榴石组合确实只在最高级的变质作用中出现,因此,爱斯科拉提出了变质相的概念。
变质相――是变质岩中一套在空间上多次出现的变质矿物组合。
它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之间存在着恒定的和可以预测的关系,爱斯科拉共提出了八个变质相(图2)。
其中警戒变质有5个:1蓝片岩相:高压-低温条件蓝闪石+硬玉蓝闪石+绿辉石蓝闪石+硬玉+石英2 绿片岩相:低级变质钠长石+绿帘石白云母+绿泥石+或-榍石(泥质岩)阳起石+绿泥石+硬绿泥石(基性岩)3 绿帘石-角闪岩相:介于绿片岩相与角闪岩相之间绿泥石+绿帘石+角闪石+钠长石4 角闪岩相:中高级变质石英+白云母+黑云母+矽线石(泥质)角闪石+斜长石+和(epsod)+矽线石(基性)方解石+透闪石+和方解石+石榴石+帘石(钙质)透闪石+镁橄栏石和+蛇纹石等(镁质)5 麻粒岩相:高温变质石英+钾长石+矽线石+石榴石(泥质)方解石+透辉石+镁橄栏石(方柱石、刚玉)(钙质)镁橄栏石+顽火辉石+尖晶石(镁质)图2变质相二 变质带1变质相系变质相系:压力控制或影响变质矿物组合。
大洋的形成与演化
大洋的形成与演化大洋是地球表面上最广阔的水域之一,其形成和演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通过讨论板块构造理论、海底扩张、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等方面,来探讨大洋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1.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研究地球外壳运动的基本理论之一。
根据这一理论,地球表面被分为多个大板块和小板块,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运动中相互推动、碰撞或远离。
大洋形成的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两个板块相互远离,形成一个裂谷。
在裂谷中,地壳的热胀冷缩作用使得岩石破裂并涌出地表,形成新的地壳。
这种裂谷被称为大洋中脊,它是大洋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海底扩张海底扩张是大洋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海底扩张理论,大洋中脊不断向两侧扩张,板块随之远离。
在大洋中脊周围,熔融岩涌出地表,形成新的海底地壳。
这种新生的地壳比较年轻,密度小,所以相对较高,使得它处于海洋中的较高位置。
这种海底扩张和新地壳的形成导致了大洋的不断扩大和形成。
3.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对大洋形成和演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使得地壳不断发生变动。
例如,岩浆的上升和下降形成了地壳的隆起和沉降,从而影响大洋的形态和水深。
此外,地震和火山活动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它们对大洋地壳的形成和构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地质变化地质变化是指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地质过程和地质事件。
在大洋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地质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古老的大洋可能因为板块碰撞而关闭,从而导致大洋的消失。
同时,大洋周围的地壳变动也会导致大洋的形态和地貌的变化。
总结起来,大洋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理论、海底扩张、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大洋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这些过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洋的起源和变化,也可为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东段早石炭世洋壳残片及其古特提斯意义
1000 0569/2021/037(10) 3048 66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0 06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东段早石炭世洋壳残片及其古特提斯意义王冬兵1 王保弟2 潘桂棠1 罗亮1 唐渊1WANGDongBing1,WANGBaoDi2,PANGuiTang1,LUOLiang1andTANGYuan1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 6100812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1 ChengduCenter,ChinaGeologicalSurvey,Chengdu610081,China2 ChinaAeroGeophysicalSurveyandRemoteSensingCenterforNaturalResources,Beijing100083,China2021 06 20收稿,2021 08 31改回WangDB,WangBD,PanGT,LuoLandTangY 2021 RemnantsofEarlyCarboniferousoceaniccrustintheeasternsegmentofBangonghu Nujiangsuturebeltanditstectonicsignificance ActaPetrologicaSinica,37(10):3048-3066,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0 06Abstract TheeasternsegmentoftheBangonghu NujiangsuturebeltisthekeyareatodeciphertheearlyevolutionoftheBangonghu NujiangTethysOcean OnthebasisofdetailedfieldobservationoftheJiayuqiaoGroupinNujiangRiverbridge Bamdaarea,Baxoi,thezirconU Pbdatingofthebasalticblocksandtheirsurroundingrockwerecarriedout,andthewhole rockgeochemistryofthebasaltswerestudied TheJiayuqiaoGroupischaracterizedbytectonicmélange,andthematrixrocksaremainlyslate,phylliticslateandthin beddedcrystallinelimestone,andtheblocksaremainlybasalt,crystallinelimestoneandmarble Theexternalmorphology,internalstructureanduniformageofthezirconsextractedfromthebasaltindicatethattheyaremagmaticcrystallinezircons Theweightedaverageageof206Pb/238Uis338±2Ma,whichrepresentstheageofbasaltformation ThedetritalzirconsU Pbageofthesurroundingrocksrangesfrom3157Mato500Ma,andtheyoungestgrouprangesfrom513Mato500Ma,whichlimitstheoriginalsedimentaryageofthesurroundingrocksnotearlierthanthisagerange Thelightrareearthelements(LREE)ofbasaltsaredepletedinchondrite normalizedREEpattern,andthehighfieldstrengthelements(Nb,Ta,Zr,Hf)arenoanomaliesinthe(t)valuerangesfrom+7 4to+8 5 These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primitivemantle normalizedtraceelementpattern TheεNdareconsistentwiththenormalmid oceanridge(N MOR)typebasalt Rb,Ba,U,Srand87Sr/86Sr(i)isotopesareenrichedindifferentdegreesduetoseawateralteration Thebasaltsareformedbypartialmeltingofspinelperidotiteindepletedmantleandrepresentoceaniccrustfragments TheJiayuqiaoGroupinNujiangRiverbridge Bangdaareaisasetofsubductionaccretionarycomplex ItsmatrixrocksandtectonicblocksweremainlyformedintheEarlyCarboniferous,andthetectonicemplacementtimeneedstobefurtherdefined Therearemanypre JurassicfossilandisotopicageinformationintheBangonghu Nujiangsuture ThisstudyrevealsthattheBangonghu NujiangTethysOceanhadmatureoceaniccrustat338±2Ma,suggestingthattheopeningtimeoftheBangonghu NujiangTethysOceanshouldbeearlierthantheEarlyCarboniferous(338±2Ma).Keywords Bangonghu Nujiangsuturebelt;JiayuqiaoGroup;Remnantsofoceaniccrust;Subductionaccretionarycomplex;Tethys;TibetanPlateau摘 要 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东段是破译班公湖 怒江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
青藏高原演化及隆升机制(谭克彬)
2、古特提斯消减与中特提斯同步扩张期
古特提斯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受中 、新生代上叠断陷盆 地的叠加和改造。断续出露4条蛇绿混杂岩带 从北向南: (1)阿尼玛卿蛇绿岩混杂带 (2)甘孜-理塘蛇绿岩混杂带 (3)拉竹龙-西金乌兰-玉树-金沙江-哀牢山蛇绿岩混杂带 (4)龙木错-双湖-吉塘-澜沧江蛇绿岩混杂带 代表了古特提斯的多岛小洋盆系. (1)泥盆纪至石炭纪岩石圈伸展造成晚古生代冈瓦纳大陆北缘地壳减薄和裂陷 (2)晚石炭-早二叠世强烈扩张形成洋壳 (3)早-中三叠世洋盆萎缩充填巨量的复理石浊积岩 (4)中三叠世末古特提斯洋闭合 (5)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盆消亡 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洋陆转换
二、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羌塘 三江构造区
1.扬子陆块: 西倾山( 秦岭) 地块 勉县 略阳结合带( 西延可能接玛多 玛沁带) 康滇断隆 龙门山逆冲带 盐源 丽江中生代边缘拗陷带 楚雄中生代前陆盆地 2.玉龙塔格 巴颜喀拉双向早期边缘前陆盆地褶皱带 3.歇武 甘孜 理塘结合带( 简称甘孜 理塘结合带) 4.德格 中甸陆块: 雀儿山晚三叠世岛弧带 结古 义敦中生代弧后盆地带 中咱 中甸地块 5.可可西里( 郭扎错 西金乌兰湖) 金沙江 哀牢山结合带
(10)冰川的地质作用
• 南极冰川的造海、造山作用: • 冰川分为山岳冰川、极地冰川。北极占 9%,南极占90%,山岳冰川1%。
冰川消融的造山过程
冰川形成的造海过程
二、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
青藏高原是由3个构造结调 整的,受控于古亚洲洋及西 伯利亚、西太平洋和特提斯 三大构造域的内外巨型盆山 耦合体系。
原特提斯 古特提斯 中特提斯 新特提斯 注意:特提斯并不是宽阔的大洋而是有限洋 ( 肖序常和李廷栋)
哀牢山古特提斯洋的俯冲与闭合:碎屑沉积与岩浆作用记录
哀牢山古特提斯洋的俯冲与闭合:碎屑沉积与岩浆作用记录云南中部的哀牢山构造带保留了大量的古特提斯演化地质记录,是研究古特提斯洋的关键地区之一。
但是该地区经历了后期多阶段强烈的构造变形,尤其是新生代印度-亚欧大陆碰撞事件的叠加,使构造带内绝大部分地层与岩浆系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变形改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透镜化、混杂化和无序化,在缝合带或混杂岩带内表现尤为显著。
因此,尽管前人对该地区的蛇绿岩,俯冲和碰撞相关的岩浆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在哀牢山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和闭合时限等重要科学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尽管目前学术界大多数观点认为哀牢山洋是通过向西俯冲于印支板块之下而逐渐消减的,但也有学者认为是向东俯冲于华南板块之下的;在哀牢山洋闭合时限问题上,更是观点众多,跨度巨大,涵盖了泥盆纪至晚三叠世。
哀牢山构造带及其邻区广泛分布有二叠纪-三叠纪碎屑沉积岩,同时在哀牢山变质杂岩带中保留有与哀牢山洋演化相关的岩浆记录,这些碎屑沉积岩和岩浆岩对哀牢山构造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重建的意义此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本论文选取哀牢山变质杂岩中的二叠纪-三叠纪岩浆岩以及整个构造带和邻区的二叠纪-三叠纪碎屑/变碎屑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O同位素、矿物学、全岩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厘定了岩浆岩的形成时代、成因机制和源区特征;限定了碎屑沉积岩的源区组成及沉积环境,从而为哀牢山洋的俯冲过程及其最终闭合的时限提供了可靠的限制。
本研究取得以下重要进展:(1)阐明了哀牢山缝合带两侧二叠纪-中三叠世碎屑沉积岩形成于弧前或者弧后盆地沉积环境,晚三叠世碎屑沉积岩形成于前陆盆地沉积环境印支东缘二叠纪沉积岩具有相对较低的SiO<sub>2</sub>含量(平均71.4 wt.%)、K<sub>2</sub>O/Na<sub>2</sub>O(平均0.65)比值以及较高的Fe<sub>2</sub>O<sup>T</sup><sub>3</sub>+MgO(平均6.96 wt.%)含量和Al2O3/SiO<sub>2</sub>(平均0.20)比值,较低的化学风化指数(CIA;47–74,平均59)和较高的成分变化指数(ICV;0.70–1.29,平均1.03),其地球化学组成与典型的大陆岛弧区硬砂岩组成相似,可能形成于弧前或者弧后盆地环境。
特提斯
新特提斯(Neo Tethys,Neotethys)是古特提斯消减后,在冈瓦纳大陆北侧与欧亚大陆南缘之间发育的洋盆。
新特提斯洋盆的开裂主要从侏罗纪开始,并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达到鼎盛时期。
在中国境内,该主洋盆残迹见于雅鲁藏布缝合带。
新生代时期的新特提斯的消亡,形成了另一条全球规模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
在亚洲,新特提斯洋直至始新世才完全闭合,导致喜马拉雅造山带拼合到亚洲大陆南缘,后经强烈抬升形成现今宏伟的青藏高原。
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不存在广阔的新特提斯大洋。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是西藏中特提斯消亡闭合的场所, 是青藏高原著名的结合带之一, 其东西长达2000km, 在中国境内有1500km。
中特提斯是一个具有众多互不相通的、时代早晚各不相同的小洋盆共同组成的多岛洋, 其间存在许多大小不一、运动方向和性质各不相同的地体。
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弧-弧碰撞、弧-陆碰撞造山( 造陆) 机制是解释中特提斯洋发展演化诸多问题的理想模式。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不是两个统一板块整体拼贴的结果, 也不是两个不规则块体拼贴时接触早晚不同造成的, 而是由多块体、多岛弧系、不同时间、多种方式、多方向聚敛拼贴的组合, 块体与块体之间由一些互不相连的小洋盆相隔。
中特提斯是一个具有众多互不相通、时代早晚不同的小洋盆共同组成的特殊海洋, 其间存在许多大小不一、运动方向和性质各不相同的地体。
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弧-弧碰撞、弧-陆碰撞造山机制是解释中特提斯海发展演化诸多问题的较理想模式。
埃达克岩埃达克岩是指由角闪安山岩到英安岩、流纹岩等组成的一套中酸性熔岩组合,(以缺少玄武岩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相区别)(Defant and Drummond, 1990; Martin, 1999;Martin et al., 2005) ;斑晶主要为环带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斑晶仅见于产于阿留申和墨西哥的镁铁质安山岩中(Kay, 1978; Rogers et al., 1985; Calmus et al., 2003),副矿物主要有磷灰石、锆石、榍石和钛磁铁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SiO2>56 wt.% ,高的Na2O含量(3.5wt.%<Na2O<7.5 wt %) ,相对低的K2O/Na2O (~0.42),Fe2O3 +MgO +MnO+TiO2 含量中等(~7 wt.%), 高的Mg# (~0.51) ,高的Ni和Cr含量(24,36 ppm)。
青藏高原的五条缝合带
青藏高原的五条缝合带青藏高原的五条缝合带000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这是高原上最年轻的一条大陆缝合带,西起印度河谷,向东经阿依拉山、门士,过马攸木山口后大体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分布,绕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后向南急拐,与印缅边境的那加山带相连;在我国境内长达2000多公里,连续性十分好。
它由蛇绿岩、混杂岩、兰片岩、高压变质带和一套深海沉积层组成,标志了它是由海洋岩石圈在消亡过程中经构造变形后残存下来的遗迹。
由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十分年轻,虽然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动,仍然保存完好;而且从蛇绿岩的化学成分和从含放射虫化石的硅质岩所代表的远洋深水环境,都表明属真正的大洋环境,代表了新特提斯主洋盆的位置。
虽然目前从放射虫化石的时代看,大洋地壳主要形成于侏罗纪和白垩纪,但从其它地质资料分析,海洋从三叠纪晚期已基本形成,并且一直延续活动到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
据古地磁资料推算,白垩纪时新特提斯深水大洋的宽度至少在1500公里以上,有人估计可达5000-6000公里。
因此,在大陆碰撞前,已有大量的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物质下插到了亚洲大陆下面的软流圈中,并参与了新的地幔对流循环。
大陆碰撞后,海洋消亡,在缝合带中留下了一些残缺不全的海洋遗迹--蛇绿岩,并经过强烈的构造变形扰动,使原来位于不同环境和不同成因的各种岩石搅拌在一起,形成杂乱无章的混杂岩,并且具有强烈片理化、揉褶冲断和构造透镜体的剪切带。
因此,缝合带通常是由蛇绿岩、混杂岩、深海沉积物等组成的强烈变形的巨大规模的剪切带。
班公错-怒江缝合带。
该缝合带延伸很长,西起日土班公错,向西延出国境后大体沿喀喇昆仑南翼延展,与巴基斯坦科希斯坦主喀喇昆仑断层带相连;向东经改则、东巧、安多、丁青、八宿,大体沿怒江河谷延伸,直至中缅边境,我国境内长达2500公里以上。
但是蛇绿岩的分布比较零散,且呈面状分布,即在很宽的范围内均有零星的蛇绿岩分布,或许有几条带,反映了原来洋盆为一系列菱形小盆地的特点。
特提斯洋的演化
题目:全球洋-陆转换中的特提斯演化姓名:教师:学号:班级:评语:成绩:日期:2013年7月10日前言)在100年前推测在欧亚与非洲、印度自奥地利著名地质学家徐士(E. SueSS之间,在地质历史上存在过横贯赤道附近的大洋,并以希腊神话中一位女神(海神的妻子Tethys)的名字命名为特提斯以来,特提斯地质的研究涉及到全球构造、地壳和岩石圈演化、洋陆变迁等重大地质学理论问题,因此成为地球科学上经久不衰、百年热门的研究课题。
构造意义上的特提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南部一条全球性纬向展布的构造域。
很多地质学家将其称为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并略呈东西走向的宽阔海洋,最终闭合消亡形成现今大陆上的巨型特提斯造山带。
这一造山带是地球上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结构构造最复杂、造山带类型最多的构造域。
它不但记录了特提斯海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 而且也记录了劳亚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华夏古陆及其间陆壳碎块间的相互作用,并最终汇聚拼合、隆升的地质史实。
这个纬向构造域在全球构造上的特殊空间位置、巨大的展布规模、复杂的洋陆演化史和多种多样的造山过程等等,决定了它在全球构造、岩石圈演化,特别是大陆构造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使得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在此地域内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地区更有利于考察和研究地球科学中的基本问题。
特提斯构造域是发展地质学基本理论的最佳研究区。
目录一、“特提斯”概念1.加勒比特提斯2.大西洋特提斯3.西地中海特提斯4.中东特提斯5.喜马拉雅特提斯6.特提斯二、特提斯的时空结构三、特提斯演化模式1.“剪刀张”模式2. 传送带模式3.“手风琴”运动与“开、合模式”四.特提斯构造带的油气聚集参考文献摘要特提斯自一百多年前发现以来,研究者们就对其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
现今发现特提斯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后,学者们乃至企业家们更是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对特提斯的研究进展很快,研究还是集中在陆地,方法包括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
特提斯洋内的碰撞和裂谷作用及地球动力学含义
特提斯洋内的碰撞和裂谷作用及地球动力学
含义
特提斯洋内的碰撞和裂谷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含义
特提斯洋内的碰撞和裂谷是指板块碰撞与断层活动导致的结构性构造,它们是地壳构造变形的典型表现形式,对地球动力学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特提斯洋内碰撞使板块伸缩操作受到抑制,使碰撞带上的板块发生移动,形成高原、平原和深海沉积盆地。
而特提斯洋内的断层活动往往会造成古老地壳板块的移动和裂谷的形成,使地壳结构发生变形,同时也使断层活动直接导致部分板块发生位移或管道层的更新,从而形成新的洋底构造结构。
地质动力学的研究发现,特提斯洋内的碰撞和裂谷作用是地球内部构造及构造演化变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地质发生转变的关键点,这也是导致地壳面积不断变大和不断复杂化的过程,而地质构造变化也会造成地质活动的不断加剧,从而延续地质演化变迁的趋势。
因此,仔细研究特提斯洋内的碰撞和裂谷作用,可以从地球构造、地球动力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地质的发展过程,对提升地质知识的科学水平和精发现地质新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
特提斯构造域地球动力学演化
特提斯构造域地球动力学演化
特提斯构造域是指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留下的海底残留物,在地质历史
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该构造域包括了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隆起地带,以及因古特提斯洋的闭合而形成的碰撞带、俯冲带、挤压带等构造。
特提
斯构造域的岩石组成具有明显的古特提斯特征,例如古特提斯洋的海底岩
石和岛弧火山岩等。
特提斯构造域对地球动力学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古特提斯洋的
闭合,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的冲撞与挤压造成了特提斯构造域的形成。
这些构造运动导致了大陆碰撞、地壳压缩和隆升、岛弧弯曲和俯冲等过程,最终形成了特提斯山脉的巨大构造带。
这些构造带延伸了数千公里,影响
了亚欧大陆的演化历程。
另外,特提斯构造域中特有的岩石组成与古生物
群体也对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总之,特提斯构造域是地球演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
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转载惊人发现——特提斯洋沧海桑田的
转载惊人发现——特提斯洋沧海桑田的[转载]惊人发现——特提斯洋,沧海桑田的变迁00那天在石油地质的专业课上,第一次听我们的教授讲解了特提斯洋的变迁,在这里,把它的故事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我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扩大,我会把更多的关于我专业方面的有趣的东西带给大家,谢谢支持哈特提斯海概况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之间的古海洋。
又称古地中海。
现代地中海是特提斯海的残留海域。
地史时期存在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的海域。
今位于欧洲和非洲间的地中海为其残留部分。
大体沿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分布,自西而东包括今比利牛斯、阿特拉斯、亚平宁、阿尔卑斯、喀尔巴阡、高加索、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等巨大山脉,然后转向东南亚,并延伸至苏门答腊和帝汶,与环太平洋海域连通。
古地中海可能在晚元古代就已出现,但范围在不同地史时期有很大变化。
二叠纪晚期地球上出现一个南北对峙而又互相连接的泛大陆,古地中海范围缩小。
三叠纪以后,西部变窄甚至封闭,东部仍很开阔。
白垩纪末期开始,海水退出南欧阿尔卑斯地区和东南亚;渐新世末期至中新世,喜马拉雅地区也上升成陆。
经过喜马拉雅运动,古地中海东段消失。
阿尔卑斯运动形成的褶皱隆起,分割了南欧部分的古地中海,形成现在的地中海、黑海和里海。
特提斯海的发现 1885年,德国学者M·诺伊迈尔提出在中生代存在一个东西向赤道海洋的设想,称为中央地中海。
1893年,奥地利学者E·修斯认为中央地中海为一广阔的深海区,改称特提斯。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后,这一海区被称为特提斯洋。
一般将古生代的特提斯洋称古特提斯洋或古生代特提斯;而三叠纪后的特提斯洋称新特提斯洋或中生代特提斯。
一些学者根据其研究认为,在中南欧一带存在古特提斯洋,古生代晚期,随着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相连接,这一洋区趋于闭合。
新特提斯洋位于古特提斯洋以南,分布于现代欧洲南部、非洲北端、小亚细亚和伊朗南部、中国西藏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与古太平洋相通,西端可能包括中美洲加勒比地区。
威尔逊旋回
威尔逊旋回威尔逊旋回:威尔逊按照大洋盆地的生命周期次序,把大洋发展史分为六个阶段。
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即是威尔逊旋回。
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运动的一次全过程。
即大陆岩石圈由崩裂开始、以裂谷为生长中心的雏形洋区渐次形成洋中脊、扩散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洋盆,而后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见俯冲作用)、消亡,洋壳进入地幔而重熔,从而洋盆缩小;或发生大陆渐次接近、碰撞,出现造山带,遂拼合成陆的过程。
威尔逊旋回的各阶段特征:大陆裂谷变成大洋裂谷①胚胎期:大陆受到拉张,岩石圈变薄,地表张裂,形成大规模地堑或地堑群,同时沿断裂有广泛的火山活动,尚未形成海洋环境。
其现代的代表是东非裂谷带。
②幼年期:大陆继续拉张,岩石圈开裂,地幔中岩浆沿裂开处涌出,开始形成洋壳,此时海洋初现,呈狭长形盆地,如现今的红海和亚丁湾等。
③成年期:断开的岩石圈进一步扩张,形成广阔的大洋。
大洋中部出现洋中脊,大洋两侧对称地发育了稳定大陆边缘,并堆积了巨厚的海相沉积物。
海洋边缘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
现今的代表是大西洋。
·④衰退期:沿着稳定大陆边缘与洋底的交接带,洋壳由于在生成数亿年后逐渐冷却、变重而下沉;而在稳定大陆边缘本身因巨厚沉积物的覆盖不易散热,这里的岩石圈不断受热膨胀,变轻。
由于两侧的比重及岩石力学性质的不同,在交接处必然发生断裂,导致重的洋壳向轻的大陆壳下俯冲。
当今的实例就是太平洋。
⑤终了期:大洋板块进一步俯冲,使海洋面积缩小,成为残留的狭窄盆地。
在海沟附近,洋壳在俯冲时被刮削下来的物质堆积成楔状地质体,称为增生楔。
此时,伴有强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现代的实例就是地中海。
⑥遗痕:海洋消失,大陆相互碰撞,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层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隆起成山,并出现广泛的地震、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现代实例就是喜玛拉雅造山带。
wilson6[1].swf。
地史学名词解释
威尔逊旋回(6)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首先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系统归纳了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
如现代的东非裂谷。
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红海、亚丁湾.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
如大西洋.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
如太平洋.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
如地中海.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即构造运动具周期性。
需要说明,地史中古板块和古洋盆的情况更为复杂,上述威尔逊旋回6个阶段不一定全部依次发展,小型或微型板块的分裂和拼合过程也有特殊性,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退积和进积海进时在滨岸地带,特别是在沉积物地面坡度较大的地方(如三角洲),会发生岩相带向陆方向的海侵式迁移,在盆地分析的术语中称为退积。
海退时则会造成岩相带向海方向的海退式迁移,称为进积。
海侵超覆(7)海退退覆在海平面向大陆方向侵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上超;在海平面向海洋方向退却过程中,地层形成向海洋方向下超。
生物区系(2)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主动大陆边缘特点是大陆与大洋之间以海沟相接触,二者呈突变关系,陆架陆坡均很窄,缺失陆隆,是世界上地震最强烈,火山-侵入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典型见于太平洋周边。
被动大陆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特点是大陆与大洋呈连续过度关系,没有海沟,缺少地震和岩浆活动,一般由陆架,陆坡,陆隆,大洋盆地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 特提斯大洋闭合碰撞及变质作用
关于特提斯大洋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两个演化阶段。
古生代以来至晚三叠世以前,冈瓦纳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为古特提斯洋相隔,冈底斯造山带变质区在奥陶纪至泥盆纪有一套稳定的台地沉积物。
古特提斯洋至早二叠世扩张到最大规模,而后开始俯冲消减,逐渐缩小,从晚古生代石炭纪开始了向南的俯冲作用。
青藏高原特提斯大洋晚古生代向南的俯冲消减及其向北的增生,导致了冈底斯带石炭-二叠纪岛弧火山岩的喷发(耿全如等,2007 王立全等,2008)、二叠纪花岗闪长岩的侵入(朱弟成等,2008)和二叠纪大洋俯冲型榴辉岩(杨经绥等,2007)的形成,李才等人认为该时期消减作用过程中的地壳运动可能也导致了北东部嘉玉桥岩群以及类乌齐一带早古生代地层的华力西期变质作用。
在晚三叠世前述古特提斯洋闭合碰撞的同时,在喜马拉雅地区伴随古特提斯洋的消减开始于晚古生代的弧后拉张裂陷作用,雅鲁藏布江洋在早中三叠世迅速扩张,至晚三叠世已形成宽阔的弧后大洋,以致晚三叠世沉积特别发育。
李才等人认为,此时的班公湖—怒江一线,在古特提斯消亡过程中转为残余洋盆,形成了扩张的洋脊和深海平原,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主域。
中、晚侏罗世班公湖—怒江洋壳持续向南俯冲,直至早白垩世发生最终的碰撞,形成班公湖—怒江变质地带,并生成了一套指示高压变质作用的特征变质矿物(西藏区域地质志,1993;王建平等,2003)。
受碰撞作用的影响,该变质带南侧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区出现了低压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区影响范围大致到狮泉河-隆格尔-工布江达一线,形成初始的革吉-班戈-洛隆变质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北部的早白垩世岩浆岩带和更南的中、晚侏罗世火山岩带的形成均与该期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李廷栋,2002)。
噶尔-永珠一带的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另一个裂解扩张带,与班公湖-怒江洋基本同时闭合的狮泉河-申扎-嘉黎弧间洋,也表现出低温高压变质的特点。
三叠纪-白垩纪时期,是冈瓦纳大陆北缘喜马拉雅-冈底斯多岛弧盆系形成与演化的主要时期。
随着北侧班-怒特提斯大洋向南的俯冲消减直至闭合,冈底斯岛弧带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离,雅鲁藏布江弧后洋盆初始形成;班公湖-怒江带及其南侧狮泉河-申扎-嘉黎带中上白垩统竟柱山组的区域性不整合,标志着残留古特提斯大洋及其南侧弧间洋盆的消亡,弧-陆或弧-弧碰撞造山运动开始;班公湖-怒江洋闭合的同时,扩张中心南迁至雅鲁藏布江洋。
早-中侏罗世之后,雅鲁藏布江洋壳从南自北向冈底斯陆块下俯冲,形成了冈底斯带受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雅鲁藏布江洋向北的双向俯冲制约的态势(潘桂棠,2004)。
雅鲁藏布江洋在渐新世全面碰撞,形成了雅鲁藏布低温高压变质带,该变质带北部的局部地区变质程度可达蓝片岩相,南部多为高压低绿片岩相。
受碰撞作用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岩浆活动影响,该雅鲁藏布变质带南北两侧地区均发生了相应的低压变质作用。
南部影响范围大致为北喜马拉雅地区;北部影响范围可达隆格尔-措勤-嘉黎一线,形成初始的冈底斯-察隅变质带,变质类型为低压高温变质,变质程度总体为绿片岩相,局部可达角闪岩相,与雅鲁藏布高压碰撞带一起组成变质双带,另外冈底斯南缘中新生代岩浆岩带也是该期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
前述初始的革吉-班戈-洛隆燕山期变质带范围与初始的冈底斯察隅-喜马拉雅期变质带范围在空间上具有重叠性,重叠区域在隆格尔-工布江达一线,是两期变质作用叠加改造地区,即本文中的隆格尔-工布江达变质带。
在白垩纪-古近纪之交(65-70 Ma 左右)印度大陆开始与拉萨地块(即欧亚大陆南缘)碰撞,雅鲁藏布洋盆趋于闭合。
南冈底斯带区域性林子宗群的广泛不整合,标志着雅鲁藏布江弧后洋盆的消亡,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开始,青藏高原各地块全面拼合,进入欧亚大陆汇聚造山过程,残留海于始新世末消失,至此雅鲁藏布江洋完全闭合,结束了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
至此,整个冈底斯造山带的大规模变质作用趋于结束,青藏高原构造运动类型从以洋壳俯冲为主转变为逆冲推覆为主,变质作用活跃区域逐渐南移至喜马拉雅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