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5篇完整版
《论语学而篇读后有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有感(一):《《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按照的基来源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抵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亲母亲,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一诺千金。
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自然,学习有时是悲伤的,假如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堪称勤学而已。
回忆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理解此刻有时都在反省,当初是对仍是错,自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权衡的。
所以,假如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后有感(二):《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含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涵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所有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其实不不过限制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重申个人道德的涵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他人不理解我,但我其实不恼恨、愤怒。
由于他人的不认识而忿忿不平,争执不休,实质是缺少心胸与自信的表现。
他人不理解我而出言嘲讽,我不与之争,也不恼恨之,不过漠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这样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不过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己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固守。
子曰:巧舌令色,鲜仁矣。
甜言蜜语,装出怡颜悦色的样貌,这类人的仁心就极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朴素,反对甜言蜜语;主张说话应慎重留神,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做事为所欲为,只说不做,逗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质行动,特别重申人就应言行相符。
但是,此刻社会,情况却常常不是这样,巧舌令色、能歌善舞的人,愈来愈多,人们仿佛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夸诞的表现方式,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扎实、朴素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用说。
论语·学而读后感
论语·学而读后感《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学而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学而读后感篇一《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
论语学而的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论语学而的心得体会论语学而心得体会(精选5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学而的心得体会篇一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残片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人文意义。
其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
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包含了众多学子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和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深入研读,我对学而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学而篇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通过自己的教学和言行展示了一种稳重、谦虚和勤奋的学习态度。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久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取得成果。
同时,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这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学而篇展示了儒家的价值观念。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这在学而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晏子于齐闻政,见子夏,曰:“久矣哉,夫子之不为政也。
”这句话表明,晏子认为子夏不愿从政,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齐国政治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随后,孔子告诉晏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即“以义为重”,追求道德的高尚和真理的追求。
这种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在选择职业、处事待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次,学而篇让我们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
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产生应有的价值。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精选5篇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重任。
虽然前方的路荆棘遍布,但是我们要学会披荆斩棘;虽然前方雷电交加,但是我们要勇往直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精选篇1当年读《于丹(论语)心得》时,首先被易中天先生的序言所吸引。
他说,孔子是灰色的。
因为孔子是属于大众的,灰色最具有普适性,与其它色彩搭配,才显示出“和谐”。
我不禁击节叹服,易中天先生说得妙极了。
而今,在重读了《论语》之后,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浮现在眼前。
于是,我认为,孔子应当是彩色的。
洋洋洒洒万言《论语》,记录下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精华。
首先,孔子的思想是灵动的,是多姿多彩世界的投影。
他的言论涉及到治国从政、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学习探究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读着这部著作,你的思维应当始终流动运转,联系当今社会人生百态,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
其次,从《论语》中你会看出来,孔子他老人家不会摆出来“惟我独尊”的架势,从来没有把自己视为“圣人”,认为自己还有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
这才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人,而不是“神”。
在他的身上被还原的是生活的色彩,而不是千百年来强行涂抹在他身上的“油彩”。
正因如此,《论语》中所记录的很多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表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再次,孔子他老人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也传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热爱,对多姿多彩的世界由衷赞美,并投入自己的实践。
重读《论语》,常常被一种幸福感所笼罩,为有如此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为有如此色彩鲜明的先贤哲人——孔子。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精选篇2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
《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政篇第二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全文5篇)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8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
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
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
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
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1《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
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
《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
”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
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
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2《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
的弟。
及再传弟。
对孔。
及其弟。
的言行的记录,其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为人之道。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_读书心得体会_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_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读完论语的学而篇之后,你有哪些读书心得呢?不妨将你的读书心得写下来。
下面是带来的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篇1<<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达到,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可以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知道现在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
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篇2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
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
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上学以来,我们就一直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当我们看了某一本书的时候,总会有自己的感想,那么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欢迎查看~《《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
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五篇篇一: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
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
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1《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
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
《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
”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
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
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2《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
的弟。
及再传弟。
对孔。
及其弟。
的言行的记录,其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为人之道。
在《论语》学而篇的学习中,我颇有感受。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学习论语学而篇的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习,这才是令人高兴的。
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
但是,如果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人赏识你、知道你,你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不!要继续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很有学问却自感怀才不遇,便向一位智者请教。
智者没说话,只是拣起一个小石子,向石子堆里扔去,让年轻人把自己刚才扔掉的石子拣起来。
年轻人摇了摇头,说自己无法将石子拣出。
接着,智者又从身上掏出一枚钻戒,扔向石子堆,年轻人很快从石子堆里拣起了钻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能我们还不够优秀,我们还只是石子堆里的一枚小石子,别人还无法从石子堆里辨别出我们,而当我们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时,还怕别人发现不了我们吗?所以当我们还不是一颗璀璨的钻石时还要继续努力,不要怨天尤人,直到有一天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孔子在20xx多年前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并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其为仁之根本与!这段话大意是说:做人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
君子致力与根本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
如果,连父母兄弟也不爱的人还怎么可能真心和别人相处,因此,孔子师徒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讲究仁爱呢?孔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没有一个是讲究忠义道德的。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渐渐品位,读完论语的学而篇之后,你有哪些读书心得呢?别妨将你的读书心得写下来。
下面是查字典范文带来的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希翼能够帮到大伙儿。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篇1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动身,说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全然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达到,可以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如此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固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可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知道如今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依然错,固然,对错事实上在当初就全然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事实上基本上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
所以,假如君子别重,学则别固。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篇2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钞票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预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
别是为了其他的,往常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不过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说到读国史典籍一具很重要的办法算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算是读书笔记,因此便欣然从之,既就是对学咨询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
我人一辈子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11 子曰:学而时习之,别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别亦乐乎?人别知,而别愠,别亦君子乎?上学以来,我们就向来朗诵着,但是我们不少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降下了,这句算是:人别知,而别愠,别亦君子乎?能够说,此段既有学习办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考虑,更有学术境地的提炼,切别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办法言,学习必须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别已,老而别倦,特别是此中之习,别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特别要求所学必须与当时的社会日子和政治日子紧密结合,即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别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25篇)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篇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
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
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
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最新《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模板5份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模板5份《论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1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
他说:”礼之用,和为贵。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
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
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
”“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平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
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
”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3篇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篇一:《《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
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篇二:“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读论语的学而篇之后,你有哪些读书心得体会呢?不妨将你的用心读书心得写下来。
下面是OK带来的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造成范文,希望可以出钱到大家。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篇1;;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达到,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苦痛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可以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知道现在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没有根本没有质量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
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范文篇2近日,理学家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工作要好好的读读《论语》。
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奶奶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胡适讲在老先生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笔记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说实话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
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为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上学以来,我们就一直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学生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内涵精髓的一句给掀开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
索性用这吟诵做一个开篇,开始我《学而篇》学习心得的叙写。
全篇16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
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
忽然想起上星期在听学长学姐答辩的时候,老师根据北村的文章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信仰的,你认为基督教不能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时我多想说,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智慧与圣明。
我们有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结成的智慧,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礼。
我们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忏悔,也会少了期望得到时的祈祷,我们有一套礼法去约束我们,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赎。
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这些,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说我最喜欢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曰: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
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
反省不仅仅是反思。
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
省,又有省悟的意思。
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我对此深表赞同,同时,我更想表达对于本章提到的三个方面表示喝彩。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此处三句应是他提出的修养方法。
那么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疑问刚一出老师就做出了详细的解说。
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一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
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
先忠信而后习,与《易》言忠信、进德,继之以修辞,立其诚,《礼》言尊德性而继之以道问学同意。
也就是说,曾子的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
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
忠本于心,《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
段玉裁补尽心曰忠以足其义。
也就是说一个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
信本于言,《说文》:信,诚也。
从人从言。
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说话要诚实。
你说话不诚实,净说假话骗人,你最终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上司信任你。
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身立命的本钱,那么你就会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会平坦许多。
生活道路开始平坦,是非常诱惑人的一种境况,而我则更想说,曾子是在用一种信仰在约束自己,也在传播这一信仰的同时,反作用于世人也能这样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种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环,是触手可得的神的光芒。
每天都反省:做错的事,没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
每天都会有一堆故事能够串成五彩的珠子。
想想自己对朋友有没有不真诚,有没有不信任,在一个阳光的午后,一种坦然也便油然而生。
若是有所汗颜,那必定会有积极的行动去补救,美好的友情也就这样愈加滋生曼妙。
想想工作中有没有谋私,有没有忠于这个组织,也许就在这个时候,心凝地更紧了一些,对于这个组织拥有了更多想要实现的梦想,把自己的梦与组织相连,在瞬间也变得坦然起来,试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种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复习有没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顿时就会生出一股动力,去发散思维,那样是不是就会少了很多颓废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说:学习与实践是快乐的!和朋友交流沟通是快乐的!不轻易生气有修养的人是快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快乐的。
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是快乐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家天天见见面说说话,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交流沟通才是快乐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因为有修养才是快乐的。
没有修养的人,天天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老干仗,老生气能快乐吗?不快乐能健康吗?其实人的快乐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论断,人在得到食物维持了生命时是快乐的;在得到交配欢爱对象时是快乐的。
这是生理层面上得到满足时的快乐。
孔子认为,人的快乐的获得,还有精神层面的快乐,就是通过学习与交往和修养的宽容而获得的。
简短的两句话,16章里的两章内容,俨然不失为我们平常生活的乐道,一方面告诉我们去修正、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诉我们懂得欣赏、懂得宽恕。
生命的信仰亦应是如此。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习,这才是令人高兴的。
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
但是,如果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人赏识你、知道你,你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不!要继续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很有学问却自感怀才不遇,便向一位智者请教。
智者没说话,只是拣起一个小石子,向石子堆里扔去,让年轻人把自己刚才扔掉的石子拣起来。
年轻人摇了摇头,说自己无法将石子拣出。
接着,智者又从身上掏出一枚钻戒,扔向石子堆,年轻人很快从石子堆里拣起了钻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能我们还不够优秀,我们还只是石子堆里的一枚小石子,别人还无法从石子堆里辨别出我们,而当我们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时,还怕别人发现不了我们吗?所以当我们还不是一颗璀璨的钻石时还要继续努力,不要怨天尤人,直到有一天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并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其为仁之根本与!这段话大意是说:做人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
君子致力与根本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
如果,连父母兄弟也不爱的人还怎么可能真心和别人相处,因此,孔子师徒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讲究仁爱呢?孔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没有一个是讲究忠义道德的。
但那些能言善辨、不辱使命的辩士,与这些巧舌如簧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能言善辨、据理力争,后者为个人利益使弄小伎俩。
所以要另当别论。
接下来,孔子教我们在平时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仁人,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都应该做好这样三件事:竭尽全力替人办事;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认真练习老师教的知识。
做好这三件事,我们就可以向仁人看齐了。
孔子十分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他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做事放在第二位。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重,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后生小子,在爹娘面前得孝顺在兄长处要敬爱;说话要谨慎,要诚实可信。
要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仁德之人。
这样做了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习文化知识。
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成才上,而忽略了德育,于是培养出不少,四肢不勤,无谷不分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父母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唯考上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为是。
平时忽略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些孩子往往经不起一点点的刺激,心理变得相当脆弱,不知与人怎样相处,心中只有自己,一旦遭遇挫折,经受不住一点打击。
我就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名牌大学里有一个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都很优秀,由于是尖子生,倍受老师宠爱。
可到了大学,由于同学都是尖子生考进来的,他变成普通的一名学生。
不再有老师的宠爱,被冷落到一边。
这名学生逐渐抑郁了,最后不堪折磨,跳楼自杀。
可见,培养一个人要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生我养我、来之不易,要知道感恩,要珍惜这一切。
只有具备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才能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人。
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十分推崇有德之人,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大意是:(选择妻子)能重视品行,而不重视美貌;侍奉爹娘,能尽其力,侍候君王,能不顾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种人)虽然没有上过学,拿今天的话说,即使没有什么文凭,我(子夏)也说他早已有了教养,比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强得多。
以上是讲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接下来,孔子又谈了孝,他给孝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标准: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怎样尽孝?其实很简单,这个标准简直另人怀疑:父母在,不远行,趁他们健在,多陪陪他们,这就足够了,要是父母不在了呢?就要看这个人的行为,如果仍旧能继承父亲的好思想、好操守,不加以改变,就算尽孝了。
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做起来难。
看看过去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很难做到。
凡开国初期,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皇帝往往能勤俭持家、体恤黎民百姓,但没过几代,后面的皇帝从小过惯锦衣玉食的生活,继任后变本加厉,更加骄奢淫逸、糜烂不堪,最后败了家、误了国,被别人改了朝、换了代。
小到一个家也是这样,上辈子辛辛苦苦打拼的家业,只要出了一个纨绔子弟,不消几年,家业就败了个精光。
一代名臣曾国藩总结前人教训,劝戒子孙说:门户之衰,总由子孙之骄惰;凡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
同时告戒子孙:克勤克俭,能丰衣足食,就是小康生活。
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丰衣足食,便成小康。
凡事谨守规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个有钱不知道享受呢?享受起来一定要有个规模、有个度。
那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其实,孔子早在2000年前就给了我们这个答案: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吃饭不要求过饱,居住不求舒适,这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但却符合养生之道,常言说得好:要想身体健,三分饥和寒。
讲的就是同样道理。
吃饭只吃七分饱,过饱则加重肝脏负担,穿衣和睡觉不要太暖和,才能充分调动我们肌体的御寒能力。
敏于事而慎于言,说工作起来要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同时要就有道而正焉,向有德之人学习,借以改正自己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