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完美版
报任安书原文
报任安书原文一、内容介绍本文为中国唐代文学家元稹所作的《报任安书》的原文。
该文以书信形式表达了元稹对好友任安的思念之情,并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二、报任安书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下,寒梅着花未?已见满关河,更有明朝翠微省。
误落尘网中,三年得五马。
之官谁与共,平生在长安。
杨花犹共老,飞尽不开颜。
明朝唐府少,永咏秦兵骑。
未觉汉将落,曾依碧涧住。
无言守千金,固毋为此辞。
愿得一衣裳,寄归故乡妻。
杜穷建平坏,何必学凡陈?云师过其门,杂诣有馀纷。
一日为郎史,志当量小恩。
蝇贪犹未已,蛇厌亦将繁。
勋业有馀地,为山更堪岐。
贵贱交所在,悲欢常在时。
幸有心无斑,月露飞华霓。
报德西山边,寄书南海滨。
君来杨柳岸,松下屐齿单。
去日江城子,烟村四五垣。
穷愁不能寐,坐坛依夜坛。
无言谁会意,汉主青琐池。
从无酒封印, 有尘满襟。
唯有古杉松,尚欣冰霜心。
一夜庄前信,千里骚人吟。
建章欧门前,祂筑天下林。
月光笼晓冢,寒薄自飘蓁。
报国儿郎去,应悲山上阴。
忠贞结在云,称道得左辰。
纵万人之众,寄舍当如吟。
三、文章分析该文是元稹给好友任安写的一封书信,全文共29句,字数较少,但意境深远。
元稹通过描绘故乡梅花的凄美景象、表达对好友思念之情的期盼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展现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文章开头的两句话中,元稹问任安是否知道故乡的事情,隐含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接着,他描述了满目的关河和明朝的翠微省,表达了对异乡的不适和对家乡的思念。
接下来,元稹用寓言形式,通过提及老去的杨花和飞尽不开颜的梅花,暗喻了自己和友情的脆弱与珍贵。
在接下来的几句话中,元稹以诗人的视角,描绘了唐朝的官场和社会风貌,以及自己对官职的不看重,展现了自己的坚定志向和对功名的淡漠。
他对贪污腐败的盛行感到痛心,呼吁人们要有清廉之心。
他同时也表达了对山川和自然环境的喜爱。
最后,元稹表达了自己对古杉松的赞赏,以及对友情和家乡的期盼。
报任安书原文及译文(标准版)
报任安书原文及译文【原文】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讬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译文】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那就是: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
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留下没有实行的文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
下面yjbys店铺为大家准备了,欢迎阅读。
报任安书原文: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是也。
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伉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一、引言司马迁报任安书,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史官司马迁写给他的好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时任长安令,曾写信给司马迁,对其处境表示关切。
在这封回信中,司马迁阐述了自己的史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
二、原文解析司马迁在信中首先表示了对任安关心的感激,接着回顾了自己撰写《史记》的初衷和过程。
他写道:“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未尝不为罪人也。
”这里的“罪人”,指的是当时的社会舆论对他们这批史学家的指责。
司马迁认为,自己之所以甘愿承受这份罪责,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也是为了完成一部传世之作。
在信中,司马迁还提到了自己遭受腐刑的遭遇。
他坦言,自己曾为此痛苦不已,甚至想过离世。
但最终在《周易》、《老子》等著作的启示下,重新振作,坚持完成《史记》。
三、司马迁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司马迁报任安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仅表达了司马迁坚定的信念和勇敢面对困境的精神,还展现了两千多年前文人之间的真挚友情。
在信中,司马迁以真挚的情感,抒发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让人读后为之动容。
四、任安其人及其与司马迁的关系任安,字子真,西汉著名文学家。
他与司马迁均为汉武帝时期的文化名流,两人交情甚笃。
任安在信中关心司马迁的处境,对司马迁的人品和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而司马迁则在回信中,表达了对任安的感激和敬意。
五、报任安书对后世的影响司马迁报任安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封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同时也让后人更加敬仰司马迁坚定的信念和为史学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六、结论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它展现了司马迁在面对命运坎坷时的勇敢与坚定,也见证了两位文化名流之间真挚的友情。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报任安书》原文两汉:司马迁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报任安书》原文、翻译
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报任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报任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
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
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任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报任少卿书 / 报任安书两汉:司马迁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报任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报任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
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
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任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报任少卿书 / 报任安书两汉:司马迁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完美版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完美版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少卿足下: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用谨慎地待人接物教导我,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
我是不敢这样做的。
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
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
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
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
像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
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
报任安书原文及译文注释及赏析
报任安书原文及译文注释及赏析一、序言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众多,其中,报任安书是一篇内容丰富、意蕴深远的名篇。
本文将对报任安书的原文及译文进行注释和赏析,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二、报任安书原文《报任安书》原文如下:舜九州之南,日月所照,登临不极。
春雨秋霜,烟霞终绝。
孤高不能久,国用无能致。
忽驾白鹤,路出大夏,过南湘,水陆无阻,至明光,显灵禊。
登龙门,鸾凤翔集,夹门津,人物安息,黄姑台,布政殊则,申徒侯,任英翕辅,深宝塔,秘藏神宝。
海西左顾,神且于门,海东右王,席若平居。
圣贤寔畅,鬼神乃膺。
天明日显,百灵告功,瞻望新九,三阳就永,遵道脩仁,不敢厌愆。
三、报任安书译文及注释1. 春雨秋霜:春天的雨水,秋天的霜冻。
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2. 忽驾白鹤:指神仙忽然乘坐白鹤飞来。
反映出仙人的出尘脱俗、超然物外的形象。
3. 见明光,显灵禊:遇见明亮的光芒,显现神灵仪式。
表现了神圣的氛围和仪式的庄严。
4. 登龙门,鸾凤翔集:登上龙门,鸾凤飞舞。
形容景色壮丽,气势恢弘。
5. 圣贤寔畅,鬼神乃膺:圣贤真实畅通无阻,鬼神也感到荣幸。
反映出神仙之地的祥和与神圣。
6. 瞻望新九,三阳就永:向往新的九州,三阳永远在此。
反映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7. 遵道脩仁,不敢厌愆:遵循道德修养,不敢犯错。
表现出对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守。
四、报任安书赏析报任安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其语言之美、意蕴之深、形象之鲜明都令人感到赞叹。
作者通过对人生境遇的描绘,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篇文章气势恢宏,寓意深刻,启迪人心。
在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神话中的仙境景象进行了描绘,表现出对神秘、祥和、神圣之地的美好憧憬。
作者以借代、象征等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幅神仙的世界,展现出了修仙者心中的理想乡土。
报任安书是一篇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向往仙境、祥和、安定、理想的内心追求的珍贵文章。
其语言优美、意境深邃,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报任安自用完美版书
这些人都已身居王侯将相,名声传到 了邻国,等犯了罪受到法令制裁,不能自 杀,在监狱里,古今都一样,他哪能不受 辱呢!
原文: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 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陵迟:志气衰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稍:逐渐 从这些情况来说,勇敢和胆怯或强大和软弱, 勇敢和胆怯或强大和软弱, 微 都是形势所造成的。 都是形势所造成的。 夫:发语词,表示要发议 明白了,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况且一个人如果 审:明白。 论。 所以:----的原因 不能在受刑之前早点自杀,因而逐渐志气衰颓了; 斯:指示代词,这。 重:慎重 到了鞭打受刑的时候,才以自杀殉节,那不是太 殆:副词,大概、恐怕。
我国史书体例2:
①通史:不间断的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 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
用生命谱写人 生赞歌的志者
刚 直 不 阿 留 将 正 气 冲 霄 汉
“愤怒出诗人”——恩格斯 司马迁因腐刑被深深激怒了,但他并 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对中 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 了结论,这正是司马迁成为文学家和历史 家的原因。 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 在痛定之后的。” 司马迁正是在“痛定之 后”,以《史记》这部大书“长歌当哭”! 晚清的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指出: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 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 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 《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婴:缠绕
勉励:磨砺
简析:
第3段:第1层,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为世 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 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 节。
《报任安书》的课文原文和译文
《报任安书》的课文原文和译文《报任安书》的课文原文和译文原文: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是也。
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伉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译文|作者简介《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友人的一封回信,这篇古文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报任安书》原文两汉:司马迁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报任安书原文高中课文
报任安书原文高中课文司马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谨再拜。
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2. 写作背景-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写这封回信时,他因为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为宦官一类的人,地位低下,内心极为痛苦。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倾诉了自己的苦衷,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发愤著书的志向。
二、字词积累1. 通假字-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抵)-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 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债务)2. 古今异义- 意气勤勤恳恳(古义:情意。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下流多谤议(古义:地位低下,名声不佳。
今义:卑鄙龌龊)-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十分,极)3. 词类活用- 孙子膑脚(名词作动词,受膑刑)- 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使动用法,使……舒展;使……流传)- 倡优所畜(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三、重点句子翻译1.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报任安书课文
报任安书课文《报任安书》原文: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是也。
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伉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完美整理版】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完美整理版】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少卿足下: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用谨慎地待人接物教导我,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
我是不敢这样做的。
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
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
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
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
像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
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
报任安书完美版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学生看单元后的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
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司马迁的生平经历。
教师补充解说《史记》,强调:1、思想(四点);2、文学价值(鲜明的人物个性,强烈的抒情性);3、影响。
二、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出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迴”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它也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报任安书(司马迁)(4)原文
报任安书(司马迁)(4)原文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
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
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象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
1。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学生看单元后的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
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司马迁的生平经历。
教师补充解说《史记》,强调:1、思想(四点);2、文学价值(鲜明的人物个性,强烈的抒情性);3、影响。
二、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出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迴”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它也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它的纵横捭阖、起伏迭宕。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独具艺术魅力。
2、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3、教师读课文。
三、集中学习1-3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的翻译。
第二课时一、集中学习4-5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二、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
1、铺排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用典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第三课时一、师生共同探讨以下内容: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
直至受宫刑。
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毁谤耻笑接踵而来。
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二、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惟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
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若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三、教师总结全文《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惟一书信。
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
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四、与《悲士不遇赋》(语文读本)比较阅读五、归纳本文中的语言现象,针对高考考点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1、通假字(10个)2、古今异义(见《教案》第123页)3、词类活用(同上)4、文言句式5、一词多义(见《教案》第130页)六、布置作业主要侧重于词语积累和文句翻译。
【审美赏析】《报任安书》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全信以申辩自己为何不能“推贤进士”为主线,倾诉自己无端受宫刑的冤屈,吐露自己遭受奇耻大辱后的伤痛,并述说自己何以忍辱苟活的深层原因。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来赏读。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诉说自己困厄受辱的处境,陈说无力“推贤进士”的苦衷,倾吐了愤懑的心情,并表达了对即将离世的朋友的怜念。
作者首先说明自己一直没有回信的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身残处秽”,受尽屈辱;二是因为琐事缠身,没有时间。
现在来回信,主要是预感到任安获罪有可能被杀,不想让其抱憾而终。
若不回信,恐怕从此就没有机会向朋友“抒愤懑”了。
接下来两段从两个方面申说自己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2段极言宦者历来都是受歧视、为人所不齿的,说明即使朝廷乏人,自己的身份也已决定不可能充当举荐贤士的人了。
第3段先说自己没有才能,然后说当年作为朝廷官员议政时也没有做出多少贡献。
最后归结到自己“已亏形”,怎么还配“论列是非”。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回忆事情的经过,向任安说明真相。
先写自己一生不得志,本来主观已经很努力了,只想尽忠职守,希望赢得汉武帝的赏识,然而不可预知的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自己与李陵并非旧好,但李陵的为人和素养都值得称赞,且作战勇敢、深入虎穴、始战获胜,卒因救兵不至,寡不敌众,败降匈奴。
这是李陵的一时之过,败降也是权宜之计,因而为之向皇上直言陈情,结果“明主不深晓”,以为“为李陵游说”,定为“诬上”之罪,加上四方无援,被处以宫刑。
李陵既已生降匈奴,败坏了他家族的声誉,自己也跟着受刑,更被天下人耻笑。
事情不容易一一跟俗人说清楚,可悲啊!曲抒冤屈之情,令人怜恻。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对自己为何不索性一死以求解脱做出解释。
第一层先说太史令这一职业的卑贱,并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生死观,以结上生下。
下面将生者辱与不辱的情况分为十种,最上等的是不污辱祖先,污辱到极点的是腐刑。
接着又以猛虎关进笼子里受束作喻,触及自己的困境,并列举了西伯、李斯等九个王侯将相都曾关入监牢,来说明受辱不足为怪,说明勇与怯、强与弱都是形势造成的。
第二层从人之常情说到自己的孤伶、苟活,是因为自己的志愿还没有实现,如果随便死去,那倾注了自己毕生心血的著述就不能留传给后世了。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对自己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对《史记》的构成作了介绍。
第一层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等名人在厄境中著书立说,被后世传颂。
这些事例,用孟子的话说是“殷忧启圣”,用现代的话说是“逆境成才”,是符合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辩证观点的。
这八个排比句从此成为激人奋发的名句。
文中所叙述的八件事,虽不能说都是“圣贤发愤”之作,但作者不过旨在说明“发愤著书”是普遍现象。
第二层紧承第一层,说明自己在效法圣贤,发愤著书,并介绍了有关情况:方法、篇数、篇目、特点等,更主要的是说明自己著书的原委和宗旨,以及忍辱成就此书后的最大意愿,而这些又都“难为俗人言也”。